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新闻笔记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7 09:03:0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闻采访笔记

(一)新闻采访 ..................................................................................................1 新闻采访 .....................................................................................................1 新闻采访的选题 ...........................................................................................2 新闻采访的准备 ...........................................................................................4 新闻采访方法 ...............................................................................................7 ( 二)新闻写作 ...................................................................................................7 新闻文本的特点 ...........................................................................................7 消息写作 .....................................................................................................8

(一)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的定义

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求与挖掘新闻事实或新闻,采集新闻素材的调查研究活动。它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报道新闻而进行的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传播全过程的开端和整个传播活动的基础,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新闻采访的特点

 求新性——目的不同

1  求实性——内容不同  时限性——时间观念不同  广泛性,多变性——空间观念不同  连续性——研究程度,调查方式的不同  全面性——知识储备需求的不同  艰苦性——研究方式的不同  公开性——方式和作用的不同

新闻采访的要求

 深入实际,获取第一手新闻资料  注重实效,抢占报道先机  学会独立思考,寻求真相

 坚持真实性,思想性,时效性和时宜性的原则

新闻采访的选题

新闻线索

 概念

新闻线索是可能成为新闻的某种事实所传播的信息,是已经、正在、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是引导记者进入采访的尚待证实和挖掘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表面性和有待证实的特点。)  作用

 能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 决定采访的去向

2  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

 特点

 比较简略,完整性差  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 线索只是一种信号,可信性小  大多只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 如何获得

常从各级领导机关得到线索

 依靠“信息联络网”提供线索  通过各种会议搜集线索  善于从各种传播媒体引出线索  多从群众来信中获得线索  随时随地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线索

确立选题的标准

 概念

新闻选题指的是选择新闻的“题材”和“主题”,是指记者编辑选择和确定新闻报道对象的一种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中的可能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事实采编、制作、传播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和决策。  标准

 新闻价值标准,包括五个要素: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 政策导向标准

 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3 选题的方法

 把握政治导向,注重社会效益  巧选采访角度,话题出奇出新  关注社会现实,满足大众需求

新闻采访的准备

采访准备

 概念

广义的采访准备是记者围绕着本职工作,不断地进行学习、积累活动,打造新闻“功底”的工作。狭义的采访准备是记者确定了采访选题之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备料”性的工作。采访准备是新闻记者根据一定的选题或者某一新闻线索对采访对象进行的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是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事先进行的从思想状态到物质条件等多方面的谋划和筹备。  作用

充分的采访准备能够帮助记者提高采访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缩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能够按计划办事掌握主动权减少采访的盲目性,取得较满意的采访效果,是记者职业精神的重要体现。

平时准备(理论准备+政策准备+知识准备+技巧积累)  临时准备

明确采访目的

准备新闻事件相关背景材料 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拟定采访计划和采访提纲

4 采访物质装备的检查、

采访提纲

包括:

近期报道思想  本次采访的目标和要求

 确定采访的地区、部门、范围、重点对象名单及先后顺序  采访实施的方案:个别访问、座谈会或现场观察等  确定报道形式、角度和初步选题等  制定具体的采访提纲

现场介入方式

 显性采访

5  内涵: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的采访方式。显性采访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  基本要求:显性采访的公开性

记者身份的公开性,显性采访的公开性还表现在记者的采访意图和目的会直接向采访对象说明,记者的采访行为受到包括采访对象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监督。  局限

对采访对象的依赖性,矛盾的凸显性  隐性采访

 内涵:记者未完成某一特点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

 特点:观察的参与性,采访的风险性,对象的无配合性  基本形式:模拟式,体验式

 基本要求:不可滥用,需要加强自我保护  体验式采访

 内涵: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

 特点:记者身份的双重性;体验性和探究性;体验的直观性  使用类型:现场介入式;观察型 现场介入式:直接干预生活的采访方式。  追踪采访  旅行采访

6 新闻采访方法

访问的原则和技巧 现场观察的方法

观察:用眼睛细察各种事物的现象、动向,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持续时间的知觉活动,以视觉为主,同时融合听觉、嗅觉等其他感官进行综合感知。

现场观察:主要表现为记者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新闻人物的相貌、动作和语言,观察新闻事件的具体过程,观察新闻现场的典型环境,观察被采访对象的真实性。  基本要求 明确目的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抢占有利位置

提问的方法

正文法,迂回法,诱导法,追踪法,设问法,激将法,反诘法,错问法,插问法,让步法,潜问法,借问法,隐匿法,偏问法质问法,逼问法,绝问法

( 二)新闻写作

新闻文本的特点

真实准确

简洁明晰

具体生动

用事实说话

7 消息写作

消息定义及写作特点

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彩,又称“新闻”。它广泛传播各个领域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是各种新闻媒介运用最多、最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通常被称为新闻的主力军。  特点

简要、概括地反映新闻事实,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有特殊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方式,有自己的外在标志——电头或本报讯

报道角度

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是记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也就是采写和报道新闻事实所截取的侧面。

领导角度与群众角度,工作角度与生活角度,表扬与批评角度,正面与侧面角度,宏观与微观角度,对内与对外角度,宽幅传播与窄幅传播的角度

从立意角度和表现角度把握新闻角度的选择。 立意:从新闻的主题

表现:在分析比较中选新闻角度

以小见大中选新闻角度

求异思维选新闻角度

背景材料

新闻背景,从事物发展与新闻写作两个层面理解。

8 宏观上说,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狭义的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 任务与作用

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用背景材料解释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消息的导语

导语尚无统一的通用的权威的定义

新闻——消息体裁所特有的,处于文章开头,他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 类型:概述型,描述型,评述型,橱窗式

 修辞技巧:设问,拟人,借用,对比,直呼,排比,惊警

消息的主体

消息导语之后的部分称为主体,也叫正文,指消息结构中在导语之后的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做出进一步解释、补充与叙述,是发挥与表现新闻主体的关键部分。有叙述导语中的新闻事实,补充导语使新闻主题更丰满,对导语提出的主题进行深入和解读,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等作用。

主体的写作一定要围绕导语展开,不能脱离导语,这是主体写作的根本原则

9 消息常用结构

 倒三角结构  金字塔结构  自由式结构

消息的常见分类

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经验性,综合消息,述评消息 描写性消息

通讯写作

通讯定义及分类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通讯必须符合真实性、时效性和具有新闻价值。与消息相比,通讯比较具体,新闻容量大,表现手法多,除了叙述,还借用描写、抒情和议论等手法。但通讯的时效性不及消息。  分类

人物、事件、工作、风貌、社会观察、

深度报道定义

深度报道通过对大量丰富的材料进行深度剖析加工,有分析,有思辨,也有预测,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事物的深层意义及引人深思的内涵与本质。是一种报道方式。

10 通讯的主题

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  要求

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通讯的主题要深刻(有全局意识以及历史感,展示人的心灵) 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  方法

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通讯的选材

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围绕主题选材 选材忌重复  选材类型 骨干事例 细节材料

详细的情节事实

特写镜头 一般叙述性材料

11 通讯的结构要求

通讯的结构指的是通讯的表现形式,指记者对通讯的谋篇布局、选材组合的思维过程。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比消息的结构更加复杂。

必须表现事实为本,主题为本简洁明晰,均衡对称,跌宕起伏的原则

通讯的常用结构

 纵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单线条过程连接法。

 横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

 递进式结构(又称层层剥笋式结构)

人物通讯

以人为对象专门写人的通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评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所占比重较大。  报道类型 先进模范人物 新闻人物 凡人奇事 “冰点”人物

批判或揭露性报道中的反面人物  采写特点

选择的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12 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事件通讯

详细报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的通讯。重在记叙和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对完整的过程,显示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社会意义。  特点: 有明确的行为主体

发生的时间、地点比较具体集中 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 常常带有鲜明的矛盾性和冲突性 有具体的原因和结果  基本类型 突发性事件

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预知事件 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小故事  怎么写?

迅速赶到事件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

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

请事件当事人陈述事件的经过和现场素材 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13 展示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性情节 选择恰当的结构方式 写好事物中的人物

社会现象通讯

社会观察通讯是报道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的通讯 。

要求:社会观察通讯的作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社会,身体力行捕捉第一手材料;采写社会观察通讯需要注意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纪实手法。

解释性报道 调查性报告

新闻编辑

新闻编辑的特点与要求

新闻编辑是新闻机构中专门从事选题的策划与组织,新闻稿件的把关与修正,新闻版面的设计与展示的人,其最早出现在报纸的新闻编辑部中,后来随着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逐渐有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电视台编辑,网络编辑等。 要求:1.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2.质量责任意识 3.独特的思维角度

新闻稿件的选择

 意义:

14 解决海量信息与报纸版面、节目容量之间的矛盾 贯彻落实编辑方针,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提升报道水平 依据 报道宗旨 报道计划 选题计划  方法

坚持新闻标准(真实性,新闻价值标准),社会效果标准,媒体需要标准,宣传标准;按照初选,复选,定选三个程序

推荐第2篇:新闻编辑学笔记

新闻编辑学笔记

第一章 导言

一 编辑的四重含义:1 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2 编辑工作;3 编辑劳动;4 编辑技术职称

二 编辑人员的修养:1 理论修养(邓小平理论、政策理论)2 知识修养 3 道德修养 4 业务修养

第二章 报道的组织和调控

一 编辑方针(报纸的定位)

1 概念:编辑方针是指报纸编辑部门根据报纸的性质、立场、读者对象和办报目的而制定的指导报纸编辑工作的总体方针,是编辑报纸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是编辑理想的具体化、原则化。

2 内容:a 办报宗旨;b 报道内容;c 报纸水准;d 报纸的风格、特色(其中a为政治定位,b、c为业务定位) 3 确定依据:a 报纸的归属和立场;b 办报的目的;c 报纸的读者对象(其中a、b为媒体因素,c为受众因素) 4 编辑方针要有稳定性,稳定的编辑方针使报纸特色的重要保证。

二 报道的组织:

1 概念:它是编辑根据编辑方针,对每个时期的报道内容、报道重点、报道角度和报道形式所作的精心组织和安排。它是编辑方针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2 必要性:a 报道组织是将编辑方针具体化、实践化;b 只有加强组织报道,才能正确反映现实生活。 3 步骤:

a 报道开始前对报道计划的制定(报道策划):指对一个时期或一个专题的报道内容和方法所作的统筹安排。它分为阶段性的报道计划和专题性的报道计划。

b 报道开始后对整个报道的调度和指挥。

三 新闻报道的设计思路:

1 报道计划的制定原则:a 重点突出;b 全面

2 报道设计的思路:a 辩证设计;b 创新设计(报道内容新;报道形式新;版面编排新);c 贴近读者心理

四 报道的组织实施:

1 报道进程:指报道的组织过程。

报道进程分为:a 部署与开篇(直入式、铺垫式);b 展开与控制;c 结束(封闭式、开放式)与总结。 2 报道时机:指报道进行的时间。

报道时机分为:a 配合式;b 即时式;c 预见式

3 报道方式:指报道者反映报道对象的方法。

A 集中报道:指短期内集中较多篇幅反映某一事物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一定的报道空间和时间内,发稿数量多,同类内容的稿件呈密集状态,使整个报道突出、醒目,可以表示重大的主题和强烈的感情。

B 连续报道:指报道者随着报道事件或问题的发展,连续及时作出报道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及时、完整,这种报道方式多用于突发事件。

C 系列报道:指从事物的各个侧面及中展开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全面、深刻,这种报道方式多用于反映一些具有深度,带有启示性和研讨性的问题,有时也用于反映重大的典型。系列报道在迅速及时方面不如连续报道。

D 组合报道:指用一组稿件反映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同一类型的情况,或针对同一主题进行报道。组合报道多用于揭示某种状态和存在的问题。

五 新闻报道的调控:

1 概念:报道调控是指在报道进行过程中对报道效果的把握,也即随时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报道规划、控制报道进展,以达到最好的报道效果。

2 主要内容:

A 调整报道思路:指改变原来的报道思想、报道重心、报道态度等。

B 调整报道内容:指在不改变报道思路的前提下补充或压缩报道内容,改变原来的选题和发稿计划。

C 调整报道规模:通过延长或缩短报道时间,增加或减少报道篇幅,提高或降低报道的版面地位等手段,改变报道的阵势和力度。

D 调整报道形式:指变更报道的组织方面,使报道取得好的效果。

E 调整报道力量:改变原定的报道人员部署。

第三章 新闻稿件的组织

一 组稿的概念:组稿又称约稿,是指编辑约请社(台)内记者或着社(台)外相关人员撰写特定内容的稿件,为具体展开报道计划收集原材料的过程。

#编辑“六艺”:选题、组稿、审读、编辑加工、定稿发排、校样付印。

二 组稿的意义:

1 组稿是提高报道质量,顺利完成报道计划的重要保证。

2 组稿是形成版面独特风格的重要举措。

3 组稿是编辑主动性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三 组稿和投稿的区别:组稿是作者承编辑之命配合当前新闻出版需要而写的特定新闻稿;投稿是作者主动写成的自发的新闻稿。

四 向社内人员组稿和向社外人员组稿的区别:a 向社内人员组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向社外人员组稿具有一定的特定性。b 二者都具有互动性。

五 组稿的步骤:

1 选题:指编辑根据报道计划拟制题目,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选题的原则:a 围绕编辑方针;b 追求新闻时效;c 努力开拓创新

2 选人:解决“谁来写”的问题。

选人的原则:a 对选题内容要熟悉;b 写作水平要胜任;c 不薄新人爱名人

3 协调,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协调的内容:a 让作者了解版面的特色、个性和风格;b 让作者了解本次组稿选题的意图、依据和要解决的问题;c 让作者了解具体的篇幅要求和交稿时间;d 要随时联系,协助作者解决写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六 组稿工作的注意事项:

1 广交朋友,组织作者队伍;2 尊重作者,讲究组稿技巧;3 慎重从事,做好退稿工作;4 及时合理,支付作者稿酬

第四章 新闻稿件的选择

一 选稿的概念:对作者写好的稿件进行审读,确定那些稿件可以录用的过程。

二 选稿的必要性:1 新闻事实繁多,不可能有闻必录;2 报纸版面有限,不可能将每一变化都反映出来;3 报纸的编辑方针决定要对稿件进行取舍。

三 选稿的程序:1 初选:根据报纸宣传要求进行选择,主要解决稿件可用不可用的问题;2 精选(定选):根据当天版面的宣传要求进行选择,主要选择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四 选稿的依据:

1 稿件的新闻价值:

a 新闻价值定义:参看新闻传播学笔记

b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参看新闻传播学笔记

c 在稿件选择中,要选取最具有新闻价值的稿件。

2 稿件的社会价值:

a 社会价值定义:指新闻发布后产生社会效果的好坏、利弊

b 社会价值的构成要素:思想性、政策性、针对性

c在稿件选择中,要选取最具有社会价值的稿件。

3 媒介取向与稿件选择(不同的媒介对稿件的选择标准是不同的):

a 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因为自身传播特性的不同,对稿件选择的标准会有不同。

b 同一类型的媒介,因为各自定位的不同、读者对象的不同,对稿件的选择也会有所差别,或者有所侧重 c 新闻选择要根据媒介的特点来进行

五 选稿的原则:

1 沙里淘金,从分利用来稿;

2 全面平衡,合理利用来稿:a 要注重报道中心与报道面之间的平衡;b 要注重各种内容之间的平衡;c 要注重报道地区、单位的适当平衡;d 要注重通稿和特稿的平衡

第五章 新闻稿件的修改

一 新闻稿件修改的内容:事实的订正、思想政治差错的校正、语言逻辑辞章的订正、润色

二 新闻事实的订正:

1 要求:真实、准确、科学、统

一、清楚

2 事实订正的方法:分析法、调查法、核对法

三 观点的修改:

1 思想政治差错的修改;2 政策差错的修改;3 选取合适的角度,突出主题

四 语言辞章的修改:

1 订正:文理、语法的错误;错字、别字

2 压缩:使稿件简洁、精炼。

3 增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必要的内容加以补充。

4 改写

五 根据报纸的特点修改稿件:

1 根据报纸的读者对象;2 根据 报纸的风格

六 改稿的程序与方式:

1 程序:通读全文-着手修改-检查性阅读

2 方式:a 编辑亲自调查,与作者一起修改;b 编辑对原稿提出修改意见,由作者修改;c 直接由编辑修改、润色

七 改稿工作的注意事项:

1 不随意修改事实,坚持加工不加料;

2 尽量保持作者的原有风格。

第七章 新闻标题

一 新闻标题的作用:1 提示新闻内容;2 评价新闻内容;3 活跃美化版面;4 吸引读者阅读;

二 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1 准确;2 鲜明;3 生动

第八章 稿件配置

一 稿件配置分为稿件的配合与组织。

二 稿件组织的方法:

1 同题集中:指将一组内容相关的稿件集中在一起,配置同一个标题加以发表。同题集中的作用是,1)增加稿件的表现力;2)减少单发搞时标题的重复和版面的混乱;3)在没有合适的头条的单篇稿件时,将主题相关的稿件集中在一起,可以形成一组有分量的报道。同题集中的类型有:1)联合,2)连续;3)对比;4)参照;

5)相关

2 专栏集纳:专栏是由若干具有共同点的稿件所构成的自成格局的局部版面。

三 稿件的配合:

1 稿件配合是指根据稿件的内容和传播需要,增发言论、新闻背景、图片,揭示新闻的意义、实质,阐明报社的立场、观点,并对原有稿件内容进行论证,补充和解释。

2 稿件配合的目的:深化、强化报道;帮助读者理解。

3 稿件配合的方式:a 配评论。要求是,评论要立足于新闻报道,评论要提升新闻报道。b 配资料。资料包括:

1)新闻背景(新闻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新闻人物的生平);2)新闻地理;3)科学知识;4)统计数字

第九章 图片编辑

一 图片的地位:1 传播形象新闻,以实体形象报道社会各方面的形象。2 配合文字内容,提供佐证、注释。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可读性,美化活跃报纸版面。

二 新闻图片的类别:1 担任主角,承担主要的叙事功能的图片;2 插图照片,配合新闻、通讯等文字报道,起辅助性的作用。

三 照片的选择标准:真、新、情、意

四 照片的文字说明:1 应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2 文字要社和各阶层读者的阅读。3 文字要有可读性。

五 现阶段运用图片的新趋势:1 图片唱主角,上头条,占好位置。2 出现图片的专版或专栏。3 图片追求震撼的艺术效果和视觉冲击力。4 镜头越来越多的对准平凡普通的人。

六 其他形式:图表、漫画、插图

第十章 版面

一 版面是指一定的新闻出版物辅面内,版面编辑利用各种编排手段组织版面元素,达到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 版面基本常识:(略)

版面元素:包括标题、文字、图片、报头、报眼、报尾

编排手段:包括字符、线条、图像、色彩

三 版面空间:指一定大小的纸张幅面提供的空间范围。

概念:版序、区序、栏序、基本栏、变栏等。

四 组版:

1 组版的思路:a 正确分析稿件,形成编排思想;b 确定头条和重点;c 把握版面信息量和用稿量。

2 版面应该富于变化。体现版面变化的方法。a 内容上,题材体裁的变化。b 栏的变化;c 标题的变化d 结构布局的变化。

五 版面内容的编排类型:

1 综合式版面:稿件多,内容、题材、篇幅都不相同,稿件之间分量差别不大。整个版面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比较全面。

2 重点式版面:特别强调一两篇或一两组报道,强调某一局部,运用编排手段使其成为版面上引人注意的重点。 3 对比式版面:编排了相互对立和矛盾的两篇新闻稿件或两组新闻报道,使其成为强烈、鲜明的对比。其中,肯定的内容要占优势。

4 集中式版面:整个版面或版面的绝大部分刊登有关同一主题的报道。

六 版面设计的基本原则:1 内容与形式相一致的原则;2 容易阅读的原则;3 符合审美视觉习惯的原则。

七 版面设计的步骤:1 计算稿件篇幅,安排稿件次序;2 设计头条;3 设计图片、专栏;4 设计标题和正文排列;5 画版样。

八 转接的原则:1 不能跳栏。2 不能逆转。3 避免在同一栏中转入两段不带标题的文字。4 转文时,下一栏接的地方不要低于上一栏转的地方,也不要高于本文标题。其他版面的文字不能转到要闻版,转接的文字不宜太短。

九 现代版面的特点:1 大标题短文章;2 图片的分量越来越重;3 基本上采用板块式的单元编排;4 彩色板块增多,色彩反差强烈,突出视觉冲击力。

第十一章 综合性大报要闻版编辑改革研究

一 要闻版是报纸登载最重要的新闻、评论以及其他稿件的版,通常指第一版。

二 要闻版改革动因:1 内部动因:新闻传播和要闻版自身的发展规律。2 外部动因:a 读者市场和新闻传播本位观的转换,改变了要闻版关注社会的视点。b 报纸扩版的浪潮迫使要闻版改革。

三 改革的措施:1 消息唱主角;2 使标题“凸”出来;3 不拘一格选头条;4 精简会议新闻或改革会议新闻的报道方式;5 坚强舆论监督,为批评性报道留出位置;6 增加图片意识,从“新闻配料”到“图文并重”;7 加大策划性新闻的数量和比重;8 专栏品牌意识与读者意识融合。(详细参看教科书)

四 传统大报要闻版改革的未来展望:

1 树立宏观编辑意识,建立宏观编辑体系:a 重视新闻日益注重报道策划的趋势,强化报纸的议题设置功能,建立以要闻版为核心的,策划性强的采编调度中心。b 改变报社部门设置与行政对口机制。

2 在市场中明确读者定位,寻找发展的平衡点,改进要闻版编辑:a 寻找农场读者群和城市读者群的平衡点;b 寻找个体受众群和集体利益代表受众群的平衡点;c 寻找男性和女性受众群的平衡点。

3 追求报纸要闻版独特的美学品格

第十二章 新闻策划研究

一 新闻策划是编辑部门通过主动的、有创意的谋划,围绕一定主题目标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报道。谋划的内容包括选题、选角度、选时机、设计报道进程、发稿计划等方面。

二 新闻策划的种类:1 追踪新闻的策划;2 专题新闻策划;3 纪念日报道策划;4 多媒体合作报道策划;5 社会活动策划

三 新闻策划兴起的原因:1 读者的需要:要求独家新闻和创新内容。2 传媒自身角色地位的觉醒。

四 新闻策划的特征:1 前瞻性;2 结构特征:结构紧密,合力增强。3 信息特征:报道优化创新。4 功能特征:突出传播效果。

五 新闻策划的组织原则:包括选题原则和实施原则。

选题原则:1 保持独特的风格;2 寻求宣传与受众需要的结合点。3 突出典型性的事实。

实施原则:1 集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相互配合;2 策划严密的报道体系;3 注重反馈,灵活调整策划方案。

六 策划的尺度:

1 区分介入与造假:新闻策划不是制造假新闻。2 严禁商业影响。新闻报道策划不等于广告宣传策划。3 把握能动性尺度:能动性体现在对报道内容的选择、表达、评价方面,这些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把自己的主观认识强加于事实本身。

根据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新闻价值来进行新闻策划就是一个基本准则。

第十三章 报纸娱乐版编辑研究

一 几组概念:综合性报纸是指与专业报、行业报、企业报等相对应的概念,它包括日报、晚报在内,读者对象是广大的社会受众。

狭义的党报指党委机关报,广义则包括晚报日报在内的所有党委直接领导下的综合类报纸。不包括行业报和专业报。

都市报是由党的省级机关报主办,既和机关报不同又和晚报有别的放映都市市民生活的新型报纸。

二 报纸娱乐转般兴起的原因:

时代背景:1 经济发展是娱乐专版兴起的动力:a 经济发展能带来政治环境宽松,在文化层面上形成了一种相当平衡的意识形态关系,大众文化利益的满足,大众日常生活的价值维度成为一种新的平衡制约力量,开始介入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结构之中,文化管理由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过渡,“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成为文化领域的原则和政策。b 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人们经济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收入增加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能力,闲暇时间的增多扩大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是娱乐文化得到空前发展。c 经济的发展,域外文化大量涌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逐渐富裕起来的都市人渴望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丰厚的物质生活,还渴望各种信息,渴求更精彩的诠释人生。2 竞争是娱乐版兴起的内部原因。3 读

者需求是娱乐版兴起的外部诱因。

娱乐版是90年代读者心理需求的产物,是特定时期社会心理的沉淀与升华。

文化原因:1 社会转型中扩大了的媒介空间出现,扩大报纸版面、调整版面结构,增加娱乐专版,是报纸对新的传播空间的一种回应。社会转型期媒介空间的出现带来媒介娱乐功能的彰显,报纸娱乐专版兴起正是报纸对社会转型期媒介空间出现的一种应答。2 多元文化要求媒介自我调适。90年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盛行为报纸娱乐专版的产生和流行找到了依据。

三 报纸娱乐专版兴起的意义:1 娱乐专版填补了读者私人生活空间。2 娱乐专版缓解了人们的心理压力,成为推动社会机器正常运转的润滑剂。3 娱乐专版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提高了报纸的竞争力。

四 娱乐专版的内容分析:1 新人介绍;2 新作推介;3 明姓及明星近况追踪;4 对某一重大娱乐时间的介绍和评;5 对娱乐界纠纷的报道。

五 娱乐专版的编排特点:1 用固定的、不固定的栏目构成了版面的基本面目,具有较强的专栏特色。2 版面力求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3 标题大胆采用修辞格;4 正文排列上错落有致,动中有静。5 图片和装饰线在娱乐版中大量运用。6 大胆留白,增加版面空间。

六 当前娱乐版存在的问题:1 真实性问题。2 内容通俗与庸俗问题(追星、猎奇)。3 低级趣味。4 编排上,强烈的刺激感官

出现原因:1 主观原因:a 编辑的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是影响娱乐专版的主观因素。b 编辑的文化素质影响娱乐专版的文化品位。2 客观原因:a 为适应所谓的经济效应;b 为了适应少数读者的心理需求;c 港台地区对娱乐报纸的影响

七 娱乐版的发展走向:

1 娱乐版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a 娱乐专版的出现是报业市场化的必然规律;b 娱乐专版的出现是报纸对大众消费群需求的应答。c 娱乐版的出现是当代社会文化现象使然。

2 娱乐版的发展措施:a 增强信息含量和思想含量,力求“有用”和“必读”:1)增强娱乐版的新闻性和思想性;

2)确立大娱乐观念,开拓新的传播空间。b 掌握好娱乐的“度”:1)在“娱乐”和“宣传”之间找到报道的平衡点;

2)要区分而不是煽情;3 要温情;c 注重文化品位,提高文化含量;d 加强策划,焕发生机;

第十五章 新闻期刊编辑研究

一 新闻期刊又名“杂志”,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每期版式基本相同,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有专业性和综合性两类。

期刊的特点:1 有独特的出版形式;2 时效性较强;3 内容多样化。

二 期刊的传媒功能:1 传播优质信息,记录人类文明;2 传播思想观念,促进社会进步。3 影响国家经济盛衰。

三 期刊的定位的重点:确定阅读对象和建立风格

1 读者对象:“窄播”:面向固定的受众。

2 风格:a 发掘新品种,b 在同类期刊中标新立异;c 以内容和思想深度取胜

四 期刊内容编辑包括:1 选择那些文章,2 用何种结构承载这些文章

1 期刊最佳的结构:板块+专栏

2 树立精品栏目

3 重点选题:a 要具有时代感;b 要注重新闻事件的延伸和阐释;c 要贴近读者需要

五 新闻期刊的形式设计:

1 注重第一印象-封面

2 注重目录页的编排

3 内文版式注重黑白统一

第十六章 广播新闻编辑研究

一 广播新闻编辑的特性:

1 是“听”的编辑:

2 口语化的编辑工作

3 一维传播的新闻编辑:

a线性传播:传播的内容以时间推移顺序进行传播,构成时间式版面的传播方式。

b广播的表现手段很有限。

二 广播新闻编辑的任务:把关、策划、创新、汇总、联络

三 广播新闻稿的选择:1 新闻价值;2 新闻政策;3 注重选择音响新闻,发挥声音优势;4 注意选择符合广播需要和电台特点的稿件。

四 广播新闻稿的修改:广播稿的特点要求:口语化、通俗化、生动形象有趣

第十七章 对外新闻稿编辑研究

一 把握好对外报道的“度”:1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检验对外报道事件的一个尺度;2 对外报道事件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准绳。3 对外报道实践不能背离实事求是。

新闻照片选择的标准

真实性

具有新闻价值

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画面高质量

正面社会效果

照片的内容和形式符合报纸的特点

注意图片组合的整体效果

信息含量 形象价值 情感因素 亲切感

版面意图:版面的总体构想和设计思路就是版面意图。通常包括下列内容:1)版面应予突出的重点次重点2)版面的情感基调3)

版面的视觉效果4)版面布局的整体构想5)稿件加工要求6)个别稿件的特殊编排手法上述6个方面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版面空间:是一个版面所提供的用以表现思想和内容空间,是构成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

版面:是各类稿件在编辑布局的综合体,是各类稿件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

编排思想:是版面编辑设计版面的指导思想,是版面编辑根据稿件的评价在版面上适当安排这些稿件的整体构思。

推荐第3篇:新闻写作笔记

新闻导语

定义:(1)它是新闻——消息体裁所特有的; (2)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

(3)与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类型:

一、概述型导语

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是概述型导语。应注意:

1、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

2、用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

二、描述型导语

亦描亦述、描述兼有的导语,是描述型导语。它有以下优点:

1、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引起读者的好奇,令读者不能不读;

2、能以情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可以强化新闻的报道效果。

描述型导语的写作,要求记者:

1、采访中勿忘捕捉有形的画面;

2、导语所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

3、用剪影的办法来写。

三、评述型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称评述型导语。评述型导语有以下优点:

1、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可以发挥“勾玄”的作用;

2、评述型导语可以直截了当地发表意见,能够直接影响舆论。评述型导语的写作应注意:

1、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应是言人之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

2、评述型导评中的评,应是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

3、为了使导语中的评更具客观色彩、更有说服力,有时,也为了防止因记者直接评论而招致被动,可以使用引语方式发表意见。

四、橱窗式导语

有如橱窗展示样品,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为橱窗式导语。橱窗式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靠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写入导语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有如一只小小的麻雀,五脏俱全,可供解剖。

导语写作

基本要求和理由:

一、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所谓实质性内容,即指新闻事实,或者事实中的要点。

二、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1、最新鲜的材料;

2、要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写作导语;

3、选用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写作导语。

三、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导语不可太长。字数过多,一会淹没“亮点”,冲淡趣味性;二会导致沉重,令读者失去耐心。

四、力求优美生动。

导语的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掘、反映出新闻事实内在的美,二是讲究文采,做到语言美。

新闻主体

任务,与导语的关系:

一、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

1、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

2、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

二、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1、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2、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

三、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应能解疑释惑,清楚地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问题。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主体部分来承担。

四、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1、运用“色彩”;

2、打开包袱中的包袱;

新闻背景

定义:宏观意义上: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狭义上: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任务、作用:

(一)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二)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三)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四)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五)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六)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七)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类型:

一、插入导语

1、背景本身为一典型实例,插入导语可以用来吸引读者,用来帮助“说话”;

2、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将其作为定语,用来修饰导语中的事实或人物,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

3、用历史性背景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造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

二、导语之后接背景段

1、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的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导语之后可立即插入背景;

2、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可在导语之后立即加入背景段。

三、分散插入主体之中

1、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

2、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黏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背景与新闻事实的界限。

新闻结尾

定义:指为了深化新闻主题、强化新闻价值或扩大消息的信息容量,记者根据新闻内容,精心设计的消息的收结部分。它通常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基本类型:

1、材料典型、意味隽永;

2、首尾关照,巧妙呼应;

3、稍加议论,画龙点睛;

4、水到渠成,自然抒情。

消息主体

结构方式(需注意的问题):

一、倒金字塔结构

仅从导语和主体这两大部分的关系来看,绝大多数消息整体上采用的都是倒金字塔结构;另一层意思是,主体本身也按材料的重要程度由前至后依次展开,主体也是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好处不仅便于读者把握重点,也有利于编辑安排版面。

二、纵向结构

主体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称纵向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反映新闻事件的大致过程,让读者了解前因后果。记者也可以借“过程”说话,表达某种观点和意见。

三、横向结构

这种主体结构方式的特点是,不受事物发展时间顺序的限制,围绕一个主题,将同一时空范围的情况有序地组织起来,反映“面”的变化。

四、点面结构

点是指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是指一般的、总体的情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这也是主体安排结构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这样安排结构可以为读者提供广阔的认识空间,可以使消息更有说服力,而且,也更符合普通读者的认识规律。

软、硬新闻 定义:从新闻题材讲,即从新闻报道内容或报道对象来讲,“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谓之“硬新闻”,而那些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则归之于“软新闻”。

从新闻体裁讲,即从报道形式和写作方式来讲,“硬新闻有一定之规(在大多数情况下沿用倒金字塔结构);软新闻则不拘一格。硬新闻直接了当,简明扼要,形式简练,具有直接性;软新闻样式复杂,细节描写和记者感情色彩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间接性。硬新闻形式上基本是动态新闻,软新闻则有软消息和特写之分。

(非)事件性新闻

定义: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非事件性新闻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非事件性消息的特殊价值:

1、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

2、非事件性消息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3、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

4、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新闻角度

定义: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为什么要选择新闻角度:

一、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

新闻角度选得准,新闻价值倍增。反之,选得不准,报道老一套、一般化,就会削弱新闻价值。

二、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多面性,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可能不同,因此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不同。

三、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别人所未走过的路径,发掘出事实的新的新闻价值。

最佳新闻角度:

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一、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

一般来说,这个角度应该是新闻事实与你所在传媒的“导向定位”和主要受众群需求这三者“聚焦”的结果。

二、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在选择新闻角度时,要学会充分利用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的阅读愿望也就越大。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一、以旧见新找角度

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二、以小见大找角度

这里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三、虚中觅实找角度

所谓虚中觅实,主要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

四、逆向思维找角度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一想,在这种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

五、发散思维找角度

即要求以一个新闻目标(或一个新闻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思考时,思路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六、统摄思维找角度 一般来说,这种统摄首先要把采访所得的具体新闻素材和具体观点聚拢,然后把这些事实与事实的意义向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并进行深度挖掘以接近事实的新 闻内核,聚焦点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最后就可能找出一个最佳聚拢点,这就是报道这件事实的新闻角度。

七、全局高度找角度

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

新闻跳笔

定义:新闻跳笔指记者在写稿时不必过分注意文字上的连贯和上下文的衔接,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跨越。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一、短段落,多分段

段落是区分内容和层次的手段。跳笔在提行分段上的一个特点,或者说它的核心就是多分自然段,并且每段都不长,用短段落来划分内容与层次。

二、断裂行文

新闻跳笔所要求的“断裂行文”,是指段落之间不按照时间的顺序,或者事实的原始过程从头排列,不面面俱到,不平铺直叙,不必顾及程序、顺序或者层层推理的逻辑,而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着力突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把它们之间用跳跃的方式组织起来。

三、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

把通讯中的某些情节、场面、细节写成镜头感很强的段落,然后在这样一些段落之间,运用跳笔省略过程的叙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按照类似电影镜头推拉摇移,把它们连接起来。

四、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事实主体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在描述与议论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现场与背景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的时间与空间跨越; 由概述到细节的粗与细、简与繁的跨越;

还有各种笔法,例如倒叙、插叙、比喻、排比等等之间的跨越等等。

新闻叙事如何突出动感?

少些静态写动态;少写历史写现实;少些全程写一段,少些整体写一瞬;要抓住变化、细节、瞬间。

要增强自己对于新闻事实中动态的敏感,尤其是对于动作的敏感,并由此产生动词的敏感;要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对描写对象的了解;认真学习修辞,丰富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

消息写作中如何运用客观手法,为什么要注意消息源?

消息写作中客观手法的运用,需注意的问题:以事实描述事实;只叙述事实而不加议论;提倡用巧寻“代言人”的办法;适当交代新闻来源;运用第三人称。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1、确有其事;

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4、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5、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动态消息

定义: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 注意问题:

1、五W和一个H俱全,一般都有导语、主体、结尾,必要时还要穿插背景材料。

2、用尽可能短的篇幅把事实交代清楚:大多一事一报;

3、强调客观笔法;

4、更注重时效;

5、注意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

简讯 简讯的地位(媒体为什么需要简讯):

1.简讯是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

2.简讯篇幅短小,可以多发稿,从总体上增加媒体的信息含量;3.多发简讯可以活跃报纸版面;

4.简讯栏是信息集中之地,它还可以为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写作要义:

1、撮要。构成事实的基本要素一般不写“为何”、“如何”。有时也不尽然,如果“如何”恰是读者感兴趣之处,也要扼要加以描述;提示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2、讲究文字。精简;要有表现力。

时政新闻

注意问题:

1、转变观念;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要求时政报道更多地关注经济话题; b.时政新闻要力求和广大读者“发生关系”,找出和读者有关的新闻要素。 c.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也要求媒体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提供更专业、更深入、服务性更强的时政报道。

2、采用“华尔街日报体”;

a.学习它以故事带新闻的方法,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 b.学习它“在诗外”所做的功夫,将同题新闻做成独特新闻。 c.学习它选择角度的独到之处,将硬新闻软化为社会新闻。

3、写时政新闻,这些要素不能忽视;

a.找出时政新闻中体现领导亲民、爱民、具有亲和力的要素; b.找出时政新闻中与受众有关的要素。

4、新闻是一种选择的艺术。

对象的选择;角度的选择;结构的选择;材料的选择;风格的选择。

人物消息

选材要求:在选材上,则抓取现实生活中人物活动的

一、二个场面,

一、二个镜头,充分地展示生活的横剖面,描绘比较细腻,感染力强。写作要义:

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选取新鲜、典型的事实材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面貌。篇幅短小,叙事单一,内容、主题集中;时效性强,其内容必须是“现在进行时”或“现在完成时”,要求快速采写、报道;要求以人说事、以事显人。人物消息写作中要注意选准新闻人物,不要贪大求全,人物消息详略要得当,不要将人物消息写成人物通讯。

人物消息与人物特写的区别:

人物消息是以消息的形式专门报道新闻人物的活动与事迹的新闻体裁。人物特写以人物为特写对象,要求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或行动,并透视其思想境界;或者是通过对人物活动的展示,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以此来解释人物行为的时代依据,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特征。

人物消息怎么讲故事?

即“华尔街日报式新闻”写作技巧:

1、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

2、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推到读者眼前;

3、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

4、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新闻素描与花絮写作方法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题材上,新闻素描是正面下笔,它所描述的多是新闻事件比较典型,比较完整的场面,再现的是带有画面的某一过程,其题材分量较重,描写的场面较大,形象再现的内容也更丰富精彩。

花絮则不然,它是侧面入手,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軼事进行描述。

花絮的篇幅一般也比新闻素描更为短小,几十字、几百字而已。

现场短新闻

定义:记者亲临新闻发生现场,以耳闻目睹的事实,迅速采写而成的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短小精悍的报道。 特点:

1、现场感强;是指对于现场要有准确生动的描述,捕捉现场动态、抓取现场细节,使受众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2、短而精;就是要求消息的写作要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用笔直截了当。

3、新闻价值高。是指所写的新闻要具有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特征。

解释性报道

定义:解释性新闻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资料,说明事物的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

述评性新闻

定义:它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说是一种边缘体裁。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从述评的篇幅看,往往述多于评,但它的重点是评,目的是为了评,述是为评服务的。 与新闻评述的区别:新闻评述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也称记者述评、时事述评、评述性新闻。它是用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方式,来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问题的一种消息。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述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

综合消息 定义: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综合消息的特点是报道面广,声势较大。

综合消息的特点是报道面广、声势大,但由于事实不是发生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时间也不尽同步。因此,在写作时,要站得高、看得远,纵横数千里,上下若干年,有关的事实尽收炎帝,然后再紧紧围绕同一主题,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将观点、概括性材料——面上的材料和具体事例——点上的材料很好地结合起来,点面结合、由点带面,做到既扎实又可信,既反映出事物的深度,又达到事物的广度。

另外,在综合信息中,分析对比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对素材的分析和提炼,才能写出事物的本质意义,才能提炼出作者的观点,整篇消息才不是空讲道理或者材料的堆砌,才具有了综合性、宏观性和指导性。

经验性消息

定义:典型消息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目的。 如何把握经验与新闻关系:

1、要选取新鲜的、最主要的、富有特点的经验;

2、要选取针对性强,能解决当前突出的实际问题的经验;

3、要选取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典型经验,用事实阐述经验,适当地表现实际效果。

推荐第4篇:【笔记】《当代新闻编辑》笔记

当代新闻编辑

第一章 新闻编辑的当代性

第一节 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

一、编辑环境的复杂化 编辑环境:大众传媒外围的各种情况与条件的总和,是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的发源地和目的地。编辑工作既作用于编辑环境,又受到编辑环境的制约。

二、编辑取向优质化

重视新闻报道的数量,更讲究新闻报道的质量,以质量兴报,以质量兴台,成为我国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普遍取向。在新闻报道方面强调深化内涵,强化特色,培育精品,争创名牌。在操作层面上,编辑的各个环节,都越来越注重深加工和精加工。

三、编辑工具电子化 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改变了新闻出版业的面貌,当代新闻编辑工具也进入了电脑操作的新阶段。电子出版系统的使用,极大的改善了编辑和工人的工作条件,极大的提高了报纸的排印质量和出版速度。编辑人员应改变过去非电脑操作时代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习惯,不断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更好的发挥新技术的优势。

《经济日报》是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计算机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 电脑辅助新闻学:

1.电脑辅助报道。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寻找和发现新闻报道的人物和事件线索,寻找报道思想和灵感。

2.电脑辅助参考。利用在线资源进行数据的检索和事实的交叉验证。 3.电脑辅助研究。利用在线资料开展与新闻报道有关的调查研究。

4.电脑辅助聚会。利用电子公告牌和电子论坛等定期与世界各地的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职业的人们进行访谈和讨论。--据认为是新闻工作者运用互联网最激动、最有潜力的一个方面。

第二节 当代新闻编辑人员的素养

一、高度的责任意识

1.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新闻不是物质消费品,是精神消费品,它会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进而影响社会的进步。

2.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报道赖以发挥良性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编辑人员要以政治的高度、历史的高度赖看待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3.着力消除新闻报道的副作用。人民日报“讲成就而不引起怀疑,讲缺点而不引起泄气,讲发展而不引起攀比,讲调控而不引起忧虑,讲先进而不引起反感,讲问题而不引起恐惧。”

二、广阔的知识视野

“知多易识新,知多易辨错。”编辑人员只有开阔的视野,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有效地把握新闻报道,赢得新闻报道的主动权。编辑人员要不断扩大关于新闻报道对象的知识,动态地注意了解周围媒体和受众的情况,并掌握一定地外语和计算机知识。

三、执着的探索精神

复杂多变的编辑环境,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向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的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只有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求新的对策,新闻报道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探索应当全方位展开,整体推进,密切关注生活中的变化,及时捕捉新闻的新的增长点,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探索贵在坚持,难在坚持。 第二章 报道的定位 报道的定位:新闻媒体编辑部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征所作的总体规范。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方向、特色和质量,是新闻报道乃至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基石。对整个新闻报道进行正确的定位,是新闻编辑工作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它具有编辑方针的性质,是指导编辑工作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报道定位一旦确定,编辑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并在编辑的各个环节,即从报道的策划导报道的合成,自始至终加以认真的贯彻。 第一节 报道定位的依据

一、媒体因素

1.以媒体的性质而言。具有机关报性质的媒体在政治、思想、政策导向方面,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同时又容易掌握来自政党机关等权威部门的重要信息,因此报道应在鲜明的导向性和信息的权威性上下更多的功夫。

2.以媒体的层级而言。媒体所处的层级越高,报道的视野应当越广,报道的要求应当越高。《人民日报》“高出一筹”的报道定位,反映了党中央和广大读者的共同要求。

3.以媒体的载体和物质条件而言。媒体应当根据自身的载体特性与物质水平的条件,寻求自己的长处。

4.以媒体的传播时间而言。积极开发优势时段的新闻,讲究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二、受众因素

新闻媒体的存在以一定的受众数量为前提。受众的定位应主要依据基本的受众群体,即“标准受众”、“目标受众”。对基本受众的把握,应当借助大规模的受众调查。报道定位应尽力固化基本的受众人群,在此基础上,再想方设法吸纳潜在的受众群体。 第二节 报道定位的内容

一、政治定位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的报道方面的政治取向是:努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服务。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新闻报道要发挥密切联系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上传下达。

2.坚持正确地舆论导向。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造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

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新闻报道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二、业务定位

包括报道格局、报道思路、报道方法以及版面和节目的风格诸因素的确定。总的要求是适应社会的需求,体现自身特色。 第三章 报道的策划 第一节 报道策划的概念

报道策划:新闻工作者依据新闻规律,对报道运作的诸环节的预先谋虑,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与设想。

它追求创意和良谋,着眼于报道效果的优化。报道策划重在先期的谋智投入,其明显的优势是有利于掌握新闻报道的主动权,提高新闻报道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报道策划是新闻竞争的必然结果。这就迫切需求编采人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报道的研究和设计,着力改进报道的内容和方法方式,不断的推陈出新。 第二节 报道策划的原则

一、取信原则

报道策划的目的是增强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它要求报道策划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搭准社会的脉搏和受众的需求,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纯洁性,不能弄虚作假。既不能任意摆布被报道对象,导演事实,也不能以报道策划为名,行商业策划之实。

二、立异原则 报道策划最宝贵的品格是拒绝平凡,追求创意,这是报道策划的精髓和灵魂。所以,策划时应大胆探索,尽可能在报道的内容、角度、形式乃至标题、配置和编排设计等方面求异求新,出奇制胜。

三、应变原则

报道策划所形成的方案须有一定的弹性,并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正方案,以增强适应性。

四、集思原则

报道策划的对象主要是战役性的报道、专题报道,以及重要事件、重要活动和重要典型报道。这些报道涉及社会环境和媒体内部的众多方面,靠个人的智慧不容易策划好,所以讲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第三节 报道策划的类型

一、阶段性的策划

阶段性策划:对一个时期的报道作总体上的部署与安排,通常形成书面方案,以便采编人员遵守。这是新闻媒体最重要的策划。

阶段性报道策划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确定报道的要点和重要选题,并根据竞争的态势,提出创新举措和创优项目。对这类报道策划要有超前意识和宏观视野,总揽全局,审时度势,集思广益,通力合作。

二、专题性报道策划

专题性报道:围绕某一主题或事件所作的系统报道。这种报道有强度,有声势,最能体现新闻媒体的报道特色和水准,因此这类报道策划使用频率最高,也最值得研究和探索。 专题性报道策划,首先要选准题目,“好的选题是报道成功的一半”。选题应对准社会的热点、实际工作的重点和受众关注的焦点。同时还要考虑报道的时机、范围、形式等问题。

三、即时性报道策划

即时性报道:突发事件或突发信息的报道。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是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要求临场加以策划,以利于在竞争中取胜。由于受时间的制约,所以即时性报道策划,既需要功力,更需要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是对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一种检验与考验。 第四节 报道策划的方法

一、系统方法

即对报道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它可以使报道充分、全面、深刻,提高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参照方法

即以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比、评估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或观念,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实践。它可以使创新风险大大降低。

参照不是为了照搬,而是为了了解,为了拓展视野,获得启发,为了推陈出新。

三、逆向方法

在报道策划中采用逆向思维,可以给人新感觉,也有利于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既能运用于报道的内容,也可用于报道的主体。 第四章 新闻的确认

第一节 新闻确认的重要意义

新闻的确认:确定哪些新闻可以录用。它决定着报道的方向、特色和质量,在新闻工序上是第一位,而就其重要性来说也是居于首位。

一、实现报道宗旨的基本保证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报道宗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的手段是通过新闻的选择。

二、形成报道特色的基本保证

任何媒体都应以自己的特色来赢得大众,获得竞争的主动权。对报道特色起决定作用的是新闻的时效性、社会性和权威性,以及各类新闻的结构与比例等内容方面的特色。所以必须从大量的新闻事实中有目的的进行选择。

三、提升报道水准的基本保证

新闻编辑包括好几道工序,承担着优化新闻报道的任务。新闻确认居于支配地位,制约着新闻的梳理、配置、标题制作和合成等环节。 第二节 新闻确认的基本依据 “双重评价论”:编辑选择新闻,首先要对新闻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的好坏、利弊做出评价,即对新闻做出社会评价。

其次要选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即对新闻进行新闻价值评价。

特点是着眼于新闻稿件,理论色彩较浓,扼要易记。 “八看说”:八个“是否”。特点是可操作性强,通俗易学,还能为选择非新闻稿件所用。

一、社会规范

1.遵守政治规范。政治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主导。现阶段,新闻确认应遵守的最根本的政治规范是要服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领导核心。

2.遵守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主体。新闻确认必须遵守宪法,以宪法为法律规范的根本,同时还应当遵守与宪法精神一致的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编辑把好法律关要有勇气和主见。

3.遵守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体现了各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精神,是新闻确认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新闻确认要力求实事求是和清正廉洁。

实事求是,是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取信于民的根本所在。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有效的抵制假新闻,维护新闻媒体的信誉。

清正廉洁,要求秉公取舍稿件,不以稿谋私,这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有偿新闻、偏袒新闻等病态新闻进入传播渠道,从源头上保证新闻的公正性和纯洁性。

有偿新闻:以获取被报道方钱物为特征的新闻。制止有偿新闻,需要编辑人员的廉洁自律,也需要编辑部门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以规章制度促自律,以规章制度促治劣。 偏袒新闻:支持和保护错误一方的新闻。

二、受众需要

受众是新闻传播直接作用的对象。需要是刺激行为主体行动的决定因素。新闻的有效传播是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前提。

1.受众需要具有某种一致性。即,含有重要性、新鲜性、社会性、知识性、接近性的新闻是受众普遍关心的。

2.不同的受众在需求方面也有差异性。可以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上进行划分。

第三节 新闻确认的注意事项

一、要有全面的观点

1.不能只看到稿件中积极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消极的一面。2.不能只看到新闻消极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中可能转化的积极的一面。

二、要有平衡的观点

1.地区、领域、行业及其各构成要素的平衡。

2.肯定与否定的平衡。先进的、积极的因素是主要的,但也不能放弃对那些落后的、消极的因素展开必要的批评。但也要注意普遍性与针对性和时机性,加强建设意识。

既要突出报道的重点,又要兼顾报道之间的平衡。它最终是通过版面和节目体现出来。 第五章 新闻的梳理 第一节 新闻梳理的下限

新闻的梳理:对选定的新闻进行净化和优化处理。它既要求注意新闻的整体,又要求注意新闻的细节,既要求注意新闻的内容,又要求注意新闻的形式,因而是对新闻的一次全面的细致的再检验。

新闻梳理的首要任务是纠正新闻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差错和问题。这种着眼于补偏救弊的改稿行为,称之为新闻的“保护性梳理”。

一、纠正各种差错

1.事实性差错。违反常识,不合情理,主观想象,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以偏概全等。 2.政治性差错。

3.知识性差错。

4.文字性差错。

二、避免各种不当

1.内容不当。提法不当,做法不当,泄露内情。

2.用词不当。第二节 新闻梳理的优化

在纠正差错和问题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完善新闻的表达,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种着眼于扬长求精的改稿行为,称之为新闻的“提高性梳理”。

一、凝聚主题

新闻梳理着重要解决的是如何使主题集中的问题。 1.一线串珠。一篇新闻只有一个中心,并一贯到底。

2.削去枝蔓。为了主题的集中,还要舍得忍痛割爱,将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删去。 3.以少胜多。材料不是越多,主题就越突出。不说明问题的材料越多,主题会越模糊。 4.精简过程。对事物进行必要的压缩和概括,使新闻短而精。

5.详略得当。与主题关系直接的、重要的内容应当展开,写得具体详细,不足的还应设法补充。与主题间接的、一般的内容应当压缩,写得概括,简略,可有可无的还应删去。

二、凸现精华

1.改变体裁,调整结构。如将通讯改为消息,可突出精华,直接、简练。 2.取其一点,独展所长。将精华部分分离出来,独自成篇。

3.化零为整,各显其要。将篇幅长的新闻分成若干篇,组合刊播。 第三节 新闻梳理的准则

一、有稿必检

1.一般记者的稿件要检验,总编辑的稿件也不能忽略。2.基层通讯员的稿件要检验,领导机关的稿件也不能忽略。 3.本报(台)的稿件要检验,转载的稿件也不能忽略。 4.地方媒体的稿件要检验,中央媒体的稿件也不能忽略。

二、有错必究。必须要有乐于和敢于负责的精神。

三、有改必慎。修改必须有据,一定要准确无误,要有充分的根据。可依据公开的、权威的、新近的资料和来源。 第六章 新闻的标题

第一节 新闻标题与新闻媒体

一、新闻标题在新闻媒体中的作用

1870年3月24日《上海新报》上的“刘提督阵亡”,是我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标题。 新闻标题起明显的“两导”作用: 1.导受作用。

导受:引导受众阅读和视听,是导读、导听和导视的总称。

标题受众:新闻数量与日剧增,人们不可能兼收每一条新闻,于是出现了以接触标题为主的“标题受众”。

标题可以方便受众接触、了解、选择新闻,引起受众对新闻的兴趣。 2.导向作用。

标题是新闻与评论的结合点,可以或明或隐的表明对事件的态度,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导引受众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标题的导向作用,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就事论理,借题发挥。它更多的是通过词语的褒贬和语气的强弱来显示。

二、新闻标题在新闻媒体中的区别

1.不同载体的新闻媒体对标题的要求不尽相同。

报纸标题要注意辞句的修饰,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和凝练。

广播标题要注意音韵的优美和响亮,上口顺耳,要便于受众听清听懂,尽量口语化,通俗化。

电视兼用声像和文字传播,标题要简明扼要,以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2.同一载体的媒体对新闻标题的要求也有区别。这是由媒体的性质、受众对象和所属地区等因素的不同所决定。这种区别可以从标题的内容和语言看出来。 第二节 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

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一、新闻标题必须揭示新闻事实

新闻标题的作用和魅力存在于新闻事实中,其显著特点在于事实性、新闻性,决定了它必须揭示新闻事实。

新闻标题揭示新闻事实,要注意分析比较,不可忽略新闻背景,还要注意趋利避害。

二、新闻标题必须符合新闻事实 应处理好“两个关系”:生动与准确的关系,简短与准确的关系。

新闻标题要准确无误,从作风上讲要认真细致,坚持高标准,同时还要“两个用心”:用心阅读稿件,用心推敲文字。 第三节 新闻标题系统的结构

一、主体类标题

新闻标题系统中的基础部分,运用最为经常和广泛。包括主题和辅题(引题+副题)。 1.主题:新闻标题中的核心部分,用于揭示新闻中最重要、最吸引受众的信息。

从表现方法来看,主题可以是实题,即叙述新闻的事实;也可以是虚题,即评价新闻事实,揭示其隐含的理念或意义。

从句子结构来看,主题可以是单句,即只有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复句,即包含多个动词。 从外在形式来看,主题可以是一行,也可以是多行。

2.引题:位于主题之前,纵向排列的为肩题,横向排列的为眉题。

用于说明、引申和烘托主题,并交代新闻的来源、背景和原因,揭示新闻的意义、本质,点染新闻的环境、气氛。

3.副题:位于主题之后,又称子题、副标题。用于补充、解释和证明主题。多作实题。

消息的副题前面不用破折号,通讯的副题前面用破折号。 主体类标题按组合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单一型标题。只有主题,用于信息单一的新闻。广播与电视的标题,以单一型居多。 2.复合型标题。主题+辅题,用于信息比较重要而又复杂的新闻,多见于报纸。

二、从属类标题

新闻标题系统的附属部分,是对主体类标题的补充。包括提要题和分题,主要用于报纸。 1.提要题:比较详细的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的概要题。 用于重要信息多而篇幅又长的新闻,可以收到突出要旨和活跃版面的双重效果。报纸的要闻版,尤其是头条,运用提要题较多。一般紧随副题之后,也可置于文中或文后。常用围框,以示醒目。

2.分题:插在新闻或文章中的小标题,或称插题。

用于概括文中的某一部分或段落的内容,以方便和吸引读者阅读。多用于篇幅较长的稿件。

三、整合类标题

新闻标题系统中居于最高层次的部分,统领主体类和从属类标题。包括栏题和类题,主要用于报纸。

1.栏题:为一个专栏或一组稿件所加的总标题。

通常居专栏或一组稿件之首,也可居中或置后。是对新闻报道的一种强化和深化的处理,多用于重点报道,以务虚为主,体现报道思想和报道重点,往往具有思想性、导向性强的特点,应而要注意导向底正确性与普遍性。也可用来营造气氛。如,“展示新风貌 喜迎八运会”,“一串说明问题的数字”。

2.类题:以归类为主要目的的综合题。

类题产生于其他标题之前。现代类题多以事件、问题冠名,在编排上以黑底白字为主,常置于主体类标题之前。如,“中东和谈”,“路”。

类题与栏题最大底区别在于,栏题表某种意向,类题主要起分类和显醒的作用。 第四节 新闻标题的表现方法

一、态度层面的方法

1.客观性方法:标题只叙述事实,不发表议论,不加渲染烘托,采取白描手法。

标题信息具体实在,可信度高,易为受众接受,但要防止态度暧昧,是非模糊。特别适用于不宜表态、不便表态的事件、人物。

2.主观性方法:标题对事实进行议论、渲染烘托,明显的体现出倾向性,常被称为虚题或虚实结合题。

表现之一,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和揭示事物的意义与本质,帮助受众认识事物的价值和内涵,给受众以理性的认识和思想上的思考。表现之二,流露作者的感情,显示对新闻事实的喜怒哀乐,以感染、打动和吸引受众。

二、修辞层面的方法

着眼于优化标题的语言和句子结构。

1.形象方法。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让受众可以感受和触摸。多用比喻、拟人。要注意新颖性,形象的特定性及贴切性。

2.强调方法。加强语气,突出内容,以加深受众的印象。多重复词语、变换语序和设置悬念。 3.蓄意方法。曲陈其事,隐含其意。可以使标题增加灵气和内涵,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可巧用双关语和巧用标点符号。

4.齐整方法。特指对偶方法,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层次清晰。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要注意音韵,既要悦目又要动听,以强化语言的感染力。

5.引用方法。借用他人的话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以增强标题的表现力。可以引用顺口溜、谚语、方言口语、诗词名句等利于表现内容的多种形式。引用时贵在出新,所以要博览群书。 6.简练方法。简洁的标题容易被读者感知,减少读者的视觉疲劳,激发和延长其阅读的兴趣。 炼意,即扼要,突出新闻的主要信息和信息的主要因素。 炼句,句子尽可能化长为短,与扼要的内容相配。 炼字,尽量去掉可有可无的字眼。 第七章 报道的配置

报道配置:按一定的报道意图将稿件搭配、组织成有机完备的整体。好的配置,可以使报道显得有序易读,使报道得到强化和深化,使报道获得整体优于部分的积极效应。 第一节 综合性配置 综合性配置,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以吸引方方面面的受众。是最常用的配置方式之一。

一、配置要领

1.点面结合。重点与一般的结合。既有分量又利于受众全面了解事物。

2.庄谐结合。

3.褒贬结合。表扬与批评相重视。

4.图文结合。

5.长短结合。

6.多种文体结合。

第二节 同一性配置

同一性配置:将具有相同性的稿件聚在一起。可以增强新闻单元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往往形成强势,获得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

一、强标识组合

即具有明显标志的同一性配置。可用来突出报道思想或报道重点,反映重要活动、重要事件和重要典型。

1.借助标题。通过标题的整合,昭示稿件之间的相同关系。可以是栏题组合,类题组合。 2.借助专栏。

专栏:具有共同性的若干篇稿件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局部版块。

专栏的集纳,突出展示稿件之间的相同关系,强化作用更为明显。专栏可常设,也可临时。

二、弱标识组合

即不具有明显标志的同一性配置。通过勾线、围框或前后左右相连来显示稿件之间的相同关系。适用于不宜或不需作强化处理的同类信息的组合。一是,报道价值一般,没必要加以突出,或报道价值虽然较大,但已多次采用标题强化。二是,报道价值较大,但不适宜用明显标识。

第三节 延伸性配置

延伸性配置:增配其他稿件,对稿件加以拓展,使之丰富、深化。

一、广度延伸:即对新闻进行补充,增加相关信息。着眼于加大信息量,是量的延伸。

二、深度延伸:即对新闻着力开拓,深入揭示底蕴。着眼于提高消息质量,是质的延伸。主要方法是配发评论,以编者按和编后居多。 第四节 解释性配置

解释性配置:借助其他材料加以说明不易为受众理解或明了的新闻。

一、文字资料

详细介绍有关情况,运用灵活方便,可解释历史背景、科技知识和名词术语。必须注意真实性、准确性和通俗性。

二、示意图表

即用以表明有关情况和注明有关数据的图与表的总称。可使受众一目了然,免除理解上的困难和不适,又称“新闻图解”和“新闻图表”。要注意简明易懂,形式多样化。 第八章 报道的合成

报道合成:包括版面和节目的编排设计,是新闻编辑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新闻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兼具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具有终审性和不可逆性。 第一节 编排设计的价值

编排设计,可以评论是非,表达情感,显示个性,引人注意,传达文字、图像、言语没有表达、不易表达和不便表达的消息。是对报道价值的综合判断和最终表现,是消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隐含的消息具有不可更正性。

一、表态功能:告诉受众什么是必须引起注意的,什么是不必大惊小怪的,什么是应当赞成的、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反对、抵制的。表达新闻媒体对新闻的立场与态度。

二、启示功能:通过稿件的组合,产生特定的消息,给受众某种启示。

三、吸引功能

第二节 编排设计的原则

一、相符原则:即要与服务对象相一致。要与媒体的性质和特点一致,要与新闻单元的性质和特点一致,要与稿件的价值和特点一致。

二、重点原则:即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三、有序原则:即要分清条理和层次。

四、便易原则:即要易于受众接受消息。第三节 版面空间

版面:报纸一页的整体编排形式。报纸的编排设计是通过版面表现。 版面空间:由一定的纸张所提供的编排范围。 版序:表示版面重要的次序。

要闻版:多用来刊登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和内页提要,多数是第一版。是报纸给读者的“第一印象”,集报纸的窗口、形象和标志于一身。

报头:刊登报名的地方。一般在版面的上端。除报名外,还有出版的单位、日期、期数和天气。

报徽:报纸标志的象征形图案。 报眼:横排报纸报头一侧或两侧的一小块版面。可单独编排,也可与其下面的区间连接编排,俗称“冲报眼”。

版位:每一个版面被划分后的若干区域。

区序:衡量各区域重要程度的标准,根据读者的视觉走向来确定。 横排报纸上左和竖排报纸上右的前列位置,通称头条地位。 小头条:“假头条”,是处于最重要版位、但实际上并非是真正头条的新闻,常采取缩小标题等弱化处理方式,以降低其在读者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栏:版面划分地基本单位。横排报纸纵向分栏,竖排报纸横向分栏。 基本栏:相对固定分栏所形成的每一栏,又称基础栏、短栏、单栏。 变栏:将基本栏成倍合并成“长栏”,也可将基本栏非成倍合并成“破栏”。起强化、美化作用。

版心:版面上刊登文稿、图片等消息的部分,也叫版面的容量。 版线:版心周围的边线。上端的“天线”和下端的“地线”。 报眉:“天线”上边空白处所写的文字,常写有报名、出版日期、版次和表示各版内容的版别。

中缝:两个相邻版面的中间部分。

跨版:相邻的版面取消中缝,合编为一个版面,也叫通版。它打破版面空间固有的界限,可以安排数量众多的同类稿件,采用比原来大的标题和图片,形成明显的强势。常用于报道重大事件,且以四开报纸居多。 第四节 版面元素

版面元素:构成现代报纸版面的正文、标题、线条、图片和色彩等基本的印刷符号。 当代报纸在运用编排元素方面表现出“七多”:正文方形多,标题黑体字多,大标题多,图片多,大照片多,直线多,色彩多。反映出版面设计追求简洁、醒目、直观、顺畅和时代感的趋势。

一、正文:即用来显示报道和文章的文字。

字的大小具有评价功能。我国报纸的正文以宋体为主,评论文章的正文一般用楷体。

二、标题

标题字的大小也具有评价功能。

标题的题形:平列式,即多行的排列整齐划一,无参差。

参差式,即多行的排列呈阶梯形。

宝塔式,即多行的排列呈正或反的宝塔形。

对称式,即多行的上下行排列一致。

叠字式,即两字相叠排列成行。

此外还有锯齿式和平斜结合式。

题文组合的方式:盖文题,即标题将所辖正文全部盖住。

偏盖文题,即标题将所辖正文部分盖住。

元宝题,即标题两端排有相等的文字,标题只盖住中间部分的文字。

中心题,即标题居于正文中间,四周都排有文字,又称文包题。

对角题,也叫头脚题,即标题分置一块文字的头部与尾部。

三、线条

细线称正线,粗线称反线,一正一反称文武线。内容轻松的配正线,内容重要的配反线、文武线。

四、图片

题图:与标题叠印在一起的照片,也叫压题照片。有助于形成强势和节省版面。

五、色彩

增强版面的表现力,利于营造气氛,美化版面。

彩色报纸不能冷落空白:空白可以显示重要,分清条理,美化版面。 第五节 版面编排的方式

一、重点式编排

运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稿件。强化手段有:标题字和面积加大,标题字黑底反白,正文字放大或用异体字,正文排长栏,题文加框,粗线勾勒,照片压题,图文组合等。

二、集中式编排

用整版或半版左右篇幅报道同一类内容。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营造声势,引起读者注意,加深读者印象。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与互补性,避免重复与单调。

三、对比式编排

将报道内容对立的稿件组合在一起。有利于主题的强化和深化。

四、对称式编排

讲究版面元素的工整对称,整体感和稳定感较强,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多用于内容互有联系且篇幅不长的报道。

五、交叉式编排

要注意稿件之间的穿插、咬合。是为了保证印刷质量,美化版面的需要。

六、模块式编排 又称“现代版式”。模块就是一个方块,是一个单位。模块式编排的题文组合均成四边形,不忌碰题,讲究块状错落。优点是版面简洁,整齐,清晰易读,便于读者快速的获取消息,而且易于设计、排版和抽调稿样,十分适合电子排版。

七、冲击式编排 “拳击式示现”,对视觉构成强刺激。特点是标题显赫,照片增大,线条粗黑,色调浓重,醒目夺人。

第六节 版面设计的程序

版面设计:将报道合成具体化和直观化,使之形成面向读者的格局和外貌。

一、了解要求,考虑布局

二、计算篇幅,调剂余缺

认真计算稿件的篇幅,这是画版准确的前提。

三、版样 “三先三后”:先安排重要稿件,后安排次要稿件;先安排模块形稿件,后安排非模块形稿件;先安排版面的四角,后安排版面的中间。

四、看大样

大样:版面排好后印出的样张。 清样:大样改正后印出的样张

推荐第5篇:新闻采访写作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第一章:绪论(略)

第二章: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的基础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二.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的差别:

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三.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类?

1.个别采访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

10.网络采访(方式:直接转载信息;通过Emile等采访;查阅收集资料) 四.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类: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无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

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4.巡回采访:也称旅行采访。按照编辑部的指使,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需要,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

5.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6.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的采访活动。可以加强记者间的交流,优势互补。 五.新闻题材

1.新闻题材:一般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

2.消息: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它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洁的文字向受众传播最大量的信息。分为动态消息,即简洁的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和综合消息: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

3.通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在叙描结合的基础上,可适时,适当使用抒情与议论等表现手法和相关修辞手段,使受众产生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临其境的深切感受。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

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六.消息与通讯的异同分析:

1.表现对象不同,消息的对象主要是事,通讯表现的主要是人。

2.表现手法不同,消息以叙述为主,讲究简洁明快,通讯则在叙述的基础上,主张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3.人称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称,记者不出现,通讯一般用第一人称。4.结构布局不同,消息一般是倒金字塔,通讯灵活。 5.篇幅长短不同 七.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1.程序上:采访先

2.内在联系上: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3.性质上:采访时认识实际,写作是反映实际,采访决定写作,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4.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

第三章 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三个“是”,两个“标志”,三个“有利于”)

三个是:一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

二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

三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一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

二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新闻资源

二是有利于促进接着采访作风深入

三是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 二.新闻报道策划 1 定义:即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最佳效益的谋划。即这是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与片段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及严密的设想和规划,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贯穿成一体的活动过程 2 分类:

1) 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2) 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也称“策划性新闻”,即它是在新闻事实发生之前或事实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题材:

1. 战役性,阶段性报道 2. 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3. 人物典型报道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注意事项:

1.选题应准,选位应低,切口应小

2.采访的时间,报道的密集度,时段的分布务必谋划有度 3.谨防过度介入

五.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流程

1.目标锁定

2 制定方案

3 落实措施

4 目标校正

第四章 新闻采访前期活动

一.新闻敏感

1.定义: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也称新闻嗅觉。 2.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1)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也称政治敏感或政治洞察力 2)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3) 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 迅速判断同意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 迅速在对事件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遇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3.培养途径

1) 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 要立足全局看问题 3) 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 知识广博助敏感

二.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1.重要性: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 2.显著性:指新闻事件和人物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 3.时新性:包括时间性和新鲜性两方面 4.接近性: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

5.趣味性: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三.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的关系

1.新闻政策,即指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什么等等

2.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必须两者兼备才予以报道。四.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即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它是编辑部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阵,政策,策略而规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 五.新闻线索

1.定义: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2.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

1) 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 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 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 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 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3.运用新闻线索时的注意事项 1) 注意验证,不硬顺藤摸瓜 2) 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3) 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 4) 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

六.采访的平时准备

1.理论的准备 2.政策的准备 3.情况的准备 4.知识的准备

1) 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 2) 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3) 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七.采访的临时准备

1.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资料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3.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采访提纲) 4.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八.采访对象前心理的分类 从性质内容分类:

1.先期性心理: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 2.临访性心理:指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也称原始心理,主要由受采访者的“新闻位置”和临访心境组成。

从表现形式分:1.积极配合型

2 一般协作型 3.蓄意应付型 九.如何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

1.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让采访对象自己定或者和他一起工作生活片刻) 2.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3.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4.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5.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不阿谀奉承,不盛气凌人) 6.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7.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化(强调采访意义,约束神情语态,排除外来干扰,交换活动方式

第五章 新闻采访中期活动

一.提问

1.提问的三种形式 a) 正面提

b) 侧面探(接近性,相似性,对比性启发引导)

c) 反面激: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提问,是采访对象由要我谈转变成我要谈。

两种方式:激问和错问

2.提问的注意事项:1简洁,2具体,3间接,4深刻,5自然,6节制 二.调查座谈的主持

1.效果:节省时间,互相启发,及时验证

2.主持座谈会的注意事项:

1) 事先通知对方

2) 精心选择参加座谈人员(知情者,持不同意见的人,对新闻工作支持的知情者) 3) 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三五人和六七人为宜)

4) 不要轻易下结论

5) 做深入采访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三.现场观察

1.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功能

1) 能合适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2) 能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3) 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4) 能为通俗地解释失误提供前提,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5) 能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性

2.现场观察的注意事项:明目地,多请教,抓特点,选地点(明度和视角),善用脑 四.如何积极通过听觉进行有效地采访?

1.悉心闻取线索 2.适时调节音强

3.着力训练听力(专心,虚心,耐心) 五.笔记记录采访内容的范围:

1.记要点 2记易忘点 3记疑问点 4记个性化语言 5记观察所得 6记记者联想

笔记注意事项:行与行空白留大写,字迹工整

推荐第6篇:新闻采访笔记(推荐)

▉开篇的话

请用5分钟时间写出你所认识的“新闻采访” 。 【课堂互动】

小调查——媒体接触:

1.你看得最多的中文报纸(频道)有哪些?

了解广州报业吗?印象最深是哪份报纸?

2.你是如何看报的?请说出你的阅读习惯。

3.最感兴趣的媒体内容是什么?

4.是否有强烈的愿望想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用新闻专业眼光读报”

几种有助于提高新闻采访感悟力的新闻阅读方式—— 内地知名媒体推荐

【报纸传媒】

《中国青年报》

《广州日报》

《南方日报》 《南方周末》 《南方都市报》

《新京报》

【新闻杂志】 【电视频道】

纯新闻频道:CCTV新闻

粤语民生新闻栏目

珠江频道《今日关注》

TVS5《今日一线》

广州电视《新闻日日睇》

【人文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读者》 ……

新闻采访学参考书

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复旦大学出版社

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美]肯·梅茨勒《创造性的采访》(第三版) 推荐阅读书目 

1、中国新闻奖作品选

2、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3、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

4、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通讯卷

上、下册) 

5、新闻采写教程(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

——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

6、《西行漫记》

斯诺(清华李希光推荐) 

7、《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 

8、《穆青传》

张严平

9、《名记者清华演讲录》 方芳

乔申颖编 10、《新闻采访方法论》 艾丰

智慧源泉

□在《羊城晚报》、《南方报业》等传媒的新闻实践;

□对一线新闻人的访谈;

□借鉴国外经典新闻采访专著;

□新闻采写业务研究;

□跟同学们学习……

第一节

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对象

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

不是一般的采访工作,而是记者为获得新闻所进行的特殊采访工作。可分三层:

一、以新闻采访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二、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三、研究记者采访规律的科学。

“新闻”并非舶来品,最先出现:南朝 “采访”一词出现:三国魏晋时期 “新闻采访”:19世纪近代报刊

关于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阶段 第二节 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历史概述 萌芽于近代报刊时期

王韬 梁启超 黄远生

当学问系统研究自1918年以来的80年间

一、“五四”时期

二、抗日战争时期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第三节 学习新闻采访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要重视全面的系统的学习

二、要重视新闻采访实践

三、要重视总结自己的采访工作经验

四、要重视研究新闻采访实践中的新问题

五、要重视比较对照的学习方法

记者篇

我是记者

(二):“奔走于庙堂与江湖之间”

闾丘露薇眼中的记者

 “假如我不是做记者的话,我不可能走过这么多的地方,不可能漫不经心地对别人说,是呀,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就在现场。

 对记者的第一种理解

 记者是那个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现场的人

“政治采访之母”法拉奇

 20世纪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享有极高的国际声望。

曾采访过卡扎菲、基辛格、西哈努克、勃兰特、英·甘地、阿拉法特、邓小平等政治风云人物,一生波澜壮阔。被视为反专制、反集权、反暴政的象征。

法拉奇眼中的记者

 “如果我不作新闻记者,我不知道我的价值何在。我生来就应该当记者,置身于社会时局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写出自己的语言。苦闷是每个人的伤口,我要呐喊。” 

“有哪一种别的什么其他职业允许你把正在发展的历史写下来,作为它的直接见证呢?新闻工作就是这种非凡而可怕的特权。”

 对记者的第二种理解

 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是代表公众呐喊的人,是为民请命的人。

认识记者

中国记者协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记者节的由来

 1937年11月8日,范长江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旨在团结全国人民抗日救国;

 新中国建立以后,这个协会历经周折,发展成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成为团结全国新闻工作者的纽带;  公元2000年11月8日,中国第一个记者节。

记者无冕之王的称呼由来

新闻学词典“无冕之王”一词最早出现在 19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

后来,西方新闻界泛指记者为“无冕之王”,认为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这一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已传入我国。

 记者:记的人,英语reporter。

 西方称记者“无冕之王”  斯大林称记者“社会活动家”  毛泽东称记者“宣传家”。

一、记者的历史

(一)记者的前身

 记者是伴随着报纸的产生而出现的。  记者的前身:办邸报的人

 时间:不会晚于唐代中叶,即公元8世纪

 中国最早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当时主要是官报,人们统称为邸报,又被称为“报状”、“朝报”、“邸钞”、“阁钞”等 。  宋代的“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案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宋代小报的出现,冲破新闻限制。

 元明清的官报体制依旧,由于传递新闻的需要,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明清时代出现了《京报》(有固定的报名、形式、和刊期;有编印和发行的独立机构报房;开始出现少量自己采写的稿件,《京报》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报刊已有相似之处)

 并有从事新闻采集的人,也就是记者的前身。

 记者的称谓

 称谓有主笔、探员、探事、访友、报事人、访员等,后从国外引进记者称谓。  “记者”称谓:舶来品(日本)

引进时间:早于梁启超办《清议报》 

邵飘萍的“外交记者”=外勤记者

(二)西方资产阶级职业记者的出现和发展

 在15世纪的威尼斯开始出现带资本主义性质的手抄小报。早期报刊没有严格分工,记者、编辑、出版者于一身,后出版者分离成为老板,再后记者与编辑分离,设专职记者。随着报纸、通讯社的大量增加,记者队伍日趋壮大。

西方名记者

 普利策

 华尔街“智囊”之称的李普曼

 获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

自学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无产阶级第一批记者的杰出代表

P19 

(四)我党记者队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二、记者的类型  专业记者与机动记者  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 地方记者  驻外记者

 专业记者与机动记者

 1.专业记者: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如农业记者、工业记者、文教记者等。特点是专:熟悉报道领域的专业情况、专业知识、专业政策。

 2.机动记者(“满天飞”记者):任务不固定,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随时出击。

 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1、特派记者: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如奥运会、伊拉克)

2、特约记者:编制不属于编辑部,是社、台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

本报讯(记者熊崧策)5月25日,本报记者张凡在北京德国驻中国大使馆顺利拿到了赴德采访的签证,记者同时从德国大使馆还了解到,本报记者张凡是甘肃媒体唯一一位前往德国采访世界杯的记者。而这也是本报继2002年韩日世界杯、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第三次特派记者出国采访国际重大体育赛事。

《兰州晨报》自创刊以来,在体育新闻的报道上一直追求着要给读者提供最快捷、最富有现场感的赛事报道,从1997年刚创刊时两名记者奔赴上海采访八运会,到2001年沈阳十强赛、2002年世界杯对中国国家队进行跟踪采访,2004年特派记者又全程采访了雅典奥运会,此后每两年晨报体育人出国采访大赛就成为一种惯例。随着采访国际大赛次数的增加,本报记者采访过的体育名人的分量也在不断加重,从姚明、加斯科因到布拉特……这个夏天,我们希望将齐达内、里克尔梅、罗纳尔迪尼奥、鲁尼、梅西、范尼等显赫的姓氏加入我们的采访名单。

本报这次将与《海峡都市报》、《潇湘晨报》、《上海青年报》、《济南时报》、《武汉晨报》、《华西都市报》、《半岛都市报》、《深圳晶报》、《新京报》、《新文化报》、《华商报》、《江淮晨报》、《鲁中晨报》、《青年时报》、《南京晨报》等媒体组成世界杯联合报道组,16家媒体的21名特派记者将成为本报世界杯报道的同盟军。集合如此众多的媒体,组成世界杯报道联盟,为的是让我们的读者得到世界杯前线更海量的信息和更权威的解读。

本报特派记者张凡是一名铁杆球迷,平时他的血液是米兰的红黑色,世界杯时他的心是阿根廷的蓝白色。从2000年加盟《兰州晨报》后就成为晨报体育的中坚,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赛事的采访和策划。他将于6月初经北京飞往法兰克福,之后这名铁杆阿迷将前往巴伐利亚州纽伦堡市附近的小镇赫尔佐根奥拉赫,这里是阿根廷在德国的大本营。届时他将守候在赫尔佐格花园饭店,等待他心爱的阿根廷并为读者发回该队第一手的备战情况。6月9日,他将前往慕尼黑采访揭幕战。此后,张凡将往返于德国12座城市。他将与我们一起分享世界杯的激情与快乐、荣耀与悲怆。

羊城晚报两位特派记者今日出征世界杯

金羊网 2006-06-06 15:06:24

本报今天上午消息 记者彭浩、苏荇报道:迎着清晨的霞光,本报特派德国世界杯记者苏荇已于今晨起飞前往德国。今日下午,另一名特派记者彭浩也将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往法兰克福。从明天开始,他们将与本报后方报道组一起,为广大读者和球迷送上第一时间的世界杯报道。

根据行程,本报两名特派记者男女搭配,将分头扼守南北两线。在南线,美女记者苏荇将现场直击开幕式和揭幕战,用女性独有的细腻笔触勾勒出德国世界杯的风情画。在北线,酷男记者彭浩将以科隆为中心,全程追踪小组赛的战况。其中,死亡之组C组和E组将是重点报道的目标。

 地方记者 (记者站记者):媒体长期建立的外埠记者站中的记者。

 驻外记者 :指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三、记者的职责

 记者的职责

1、

采写新闻报道

2、

反映情况

3、

做群众工作

媒体改革:

资讯提供

资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

(一)采写新闻报道

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的首要职责。

记者要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 记者如何在新闻报道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1.要重视采写新闻(指纯新闻,即消息)。

2.要非常敏锐,不漏报重大新闻。

3.会打大仗、硬仗。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困难的报道任务,记者要勇于承担,主动出击。

4、要在新闻报道上不断开拓创新。

5、在思想作风、职业道德、采访写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 正确处理好记者与编辑部之间的关系

1.服从编辑部调遣;2.从实际出发; 3.发挥主动性;

4.处理好和编辑的矛盾。理论上说,“编辑高于记者”; 5.定期向编辑部报告工作; 6.建立记者与编辑轮换制度。

(二)反映情况

 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  例:蔺安稳

秦始皇兵马俑

怎样做好反映情况的工作?  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  及时  如实  全面  先写“内参”  发展眼光  警惕被人利用

清华学子 《乡村八记》《乡村八记》.doc

(三)做群众工作

即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的工作,如协助当地党委开展通讯工作,联系一批骨干通讯员、组稿、与通讯员合作写稿等。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毛泽东

 长计划,短安排

 协助当地党委开展通讯工作  经常联系一批骨干通讯员  告知宣传意图、报道要点  组稿

 和通讯员合作写稿  征求意见

 给通讯员讲课

 关于读者来信、来访问题  为搞好报纸发行,开展群众工作

新创造

1、在报纸上公开发动读者为某一新辟专栏提供新闻线索, 付报料费

2、请专家座谈某问题,将发言整理发表  3、邀请读者当一天编辑

 4、邀请名人当编辑,开通名人热线  5、举办有奖征文和有奖知识问答  6、举办读者之友联谊活动

第四章

记者的修养

2007年3月,中国新闻网和浙江电视台“新闻007”栏目的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新泡的龙井茶水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在茶水中检测出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诊断出有炎症,从而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茶水发炎”事件。该事件一经披露,马上成了传媒议论的焦点。

几种论述

• 记者的修养

前人的论述

黄远生:四能——能想、能走、能听、能写

邵飘萍:品性、知识与经验、身体健康

邹韬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本书论述:

• 政治修养 • 理论修养 • 知识修养 • 专业修养 • 道德修养

自学

P52 • 第一节

政治修养 • 第二节

理论修养

第三节

知识修养

博 +专

博的要求:

•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 文学;历史地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 • 自然科学知识 • 新闻业务知识 • 外语知识

• 专:该方面的专家。 • 学习:书本

实践

第四节

专业修养

一、学好新闻学

二、独立作战能力强,多面手

独立作战:采访+写作

写作方面:

综合素质:讲究语法、逻辑、修辞

掌握新闻写作规律;重视语言;又好又快;一专多能;会电脑写作、上网、开车等

记者

=

复合型人才

• 2005年6月18日,南昌晚报在一版刊发的导读标题“深圳罗湖区女公安局长受贿被判15年”中,错误地配发任长霞同志的照片,在社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对南昌晚报发生的这一重大政治性事故,江西省委、南昌市委领导高度重视,有关部门迅速对事故进行调查并作出严肃处理: •

给予该报一版责任编辑赵婷珑解聘处理,省内新闻出版系统三年内不得录用;撤销朱朝旺总编室主任职务,予以解聘;撤销陈豪副总编辑职务,予以解聘;给予南昌晚报总编辑黄洪涛行政记过处分。同时对南昌晚报实行停刊整顿。

樊云芳

时 间: 3月27日 • 关键词:记者 追求

樊云芳是《光明日报》记者,80年代是樊云芳新闻事业的丰收期,其代表作是反映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通讯《追求》,众多业绩给樊云芳带来许多荣誉: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樊云芳的名字在当时中国新闻界叫响。1992年,樊云芳身患癌症,经过四年多的治疗,51岁的樊云芳重返记者岗位。病前病后,从一位知名记者到普通记者;她对新闻事业的追求依旧,经历了两次人生,褪去光环的她,尽职尽责地做着快乐的“普通记者”。

新华社2006 年3月27日播发长篇通讯《灿烂星空中,有我发出的光亮—记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介绍了樊云芳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

• 观 点:

• 只有赶走自己内心的浅薄与庸俗,才可能坦然面对世俗的眼光。因此,首先要做的,是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从死神手里夺回的第二次生命,多么来之不易!每一天都要当节日过,尽量用它再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有价值的事—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 ——樊云芳

• 每个新闻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回答、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名字活在哪里?樊云芳用行动告诉我们:应该“活在自己的作品上”“活在时代的年轮上”“活在高尚人格的追求上”。

• ——储瑞耕:《名字活在哪里?》《中国记者》“一得录”2006年第5期

• 樊和她丈夫没法让人把他们和名记者扯上关系,两位很普通的人,长相、打扮都没有一点出挑之处。但这个看似平平的老人一开始说话,我就被她打动了。

• ——复旦大学一学生在听完樊云芳事迹报告会后的网上留言

第五章

记者的道德

记者:媒体的人——社会的人

如果你是记者,采访中碰到这种紧急情况该怎么办? 一.从“2006十大假新闻”说起 “新闻打假在行动”

2006十大假新闻2006十大假新闻.doc 

1、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

2、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

3、扫墓祭祖烧“别墅”将被查处

4、银监会拟发退市令三城商行受警告

5、腰围1.75米松原孕妇至少怀了五胞胎

6、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

7、大雨袭杭百舸归

8、铁道部酝酿火车票中加铁路建设费

9、深圳中级法院的日常工作由深圳市纪委代管

10、投资50亿美元中国企业拟在韩国济州岛建唐人街

■假新闻一方面源自采访技巧的不足(深入调查的本领,洞察事物本质的知识,采写能力),更多的是职业道德(个人素养)的缺失。

案例: 

1.山西繁峙矿难11名记者违纪收受现金和金元宝

2.官员给记者发矿难封口费,480人领走了20万

■假新闻的“杀伤力”有多大? A.记者自毁虔诚,等于“职业自杀”; B.媒体失信于民,影响力一落千丈; C.隐藏真相,危害社会。

【知识点】

1、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P79 新闻职业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简要回顾 有关论述:

徐宝璜

邵飘萍

邹韬奋

范长江 【知识点】 

2、相关法规制度  美国

《 记者信条》1908年

《美国报业信条》1923

中国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991.1通过,三次修订,七条。

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997.1第二次修订,6条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 2009.11第三次修订,7条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4.发扬优良作风 5.坚持改革创新 6.遵纪守法

7.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 P66《汶川大地震案例》 【知识点】  3、什么叫“客里空”?

P67

客里空是苏联作家考涅楚克的名剧《前线》中的人物,一个特派战地记者。

特点:闭门造车,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弄虚作假。

1947年,从《晋绥日报》开始反对“客里空”运动。 【知识点】 

4、有偿新闻

P69  “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我们新闻队伍中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在我们新闻队伍中的一种反映.实质是钱稿交易,用钱换稿,用稿换钱.  表现形式:广告式新闻

拉广告

“ 三包”

红包

重奖记者

出卖版面

 危害:一是破坏了新闻道德的客观标准,党性原则.二是破坏了党的新闻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良好形象. 三是腐蚀了新闻队伍. 四是容易被坏人利用.  相关规定: 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1997.1  P72  对策: 

1、提高自律意识

2、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

3、加强社会监督

□记者最大职业困惑在于:

新闻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冲突。

二.案例分析:职业追求与道德伦理的冲突 “新华社记者厦门抓拍事件”

案例1:苦等一小时,候拍“坑”人照片。

2005年新闻图片编辑研修班”期间,中国摄影报组织了关于厦门记者柳涛抓拍骑车人暴风雨中突遇马路陷阱栽跟头这一热点新闻的研讨会,主题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心该如何平衡?

 如果你是记者,你会怎么做? 道德论争:先抓拍还是先救人?

 反方: 

新华网友 61.55.245.*

拍这组照片的人真没公德,把抢新闻,抢热点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新华网友 221.216.8.* 必须搞清楚什么是“责任”,曝光食品厂违法是正常的应该鼓励,有食品厂违法而不查应是工商局和质监局的责任;而守株待兔等着别人用生命表演是记者的卑鄙,从理论上讲应该也是触犯法律。这和窝藏嫌疑犯没什么区别。

新华网友 222.132.155.* 这个记者还真有心抓拍,不去找个牌子告诉大家这里危险!我们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哪里去了?我的老师告诉我是防范而不是等待!

新华网友 221.198.20.* 我怀疑此记者的职业道德的:从照片来看,很有可能他已经在那里等了很久了,就等着有人骑车掉进去。如果这种猜测是真的,那只能说:悲乎,哀哉!

新华网友 221.203.184.*

这个摄影记者怎么这么坏,镜头对准陷阱等着过路人陷入水坑拍照,我看这个记者比偷井盖的人还可恨。

 记者:

对于“守株待兔”的指责,柳涛觉得有些委屈。他说:“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的确很残酷。当时狂风暴雨,我在那里坚持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等到那个场面。如果没等到,我根本不能用照片说明那里有个水坑。拍不到那个坑,有关单位或许不够重视,今天就不会填补那个坑,这样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人可能在雨中摔跤。”柳涛还告诉本报记者:“我拍完这组照片后,还在附近的施工处拿了一块牌子摆在那里,提醒路人。”

 正方: 

新华网友 220.184.252.*

为什么要为难记者,如果不是记者拍下这张照片,大家还能在这里发表评论吗?关键是要让大家知道建立和谐社会不是嘴上说说就行! 

新华网友 218.68.219.*

我认为这是一张事先构思好的摆拍照片!如果不是,该新闻照片构图简单明了,震撼性强应属当世佳作,正因为作者在那里“守株待兔”猎取到了他们,震醒了各阶层人的重视,挽救了众多人的伤痛及生命!作者功大于过可歌!记得前几年中央电视台嚗光过南京某食品厂用过期变质的食品做月饼在全国震怒,各地上下都查处此类行为,请国人深思这个记者缺德吗?这类事件是可歌,还是可泣?

新华网友 203.192.13.*

《马路陷阱太坑人》这组新闻照片作者抓拍的非常好,画面完美,主题突出,是一组突发新闻照片。

新华网友 202.84.17.*

如果没有看上去这么惨烈的照片,估计也不会引起大家如此的共鸣,也就更谈不上主管部门的重视了,这一个角度看,记者还是好记者。

新华网友 222.84.127.* 管路的人干什么吃,养路费的那里去?同胞们不要怪记者同志,他尽责了,该查查管路的干什么吃,知道不?

■舆情:网络受众调查与分析

这组照片忠实记录了整个新闻事件的过程,视觉冲击力强,从摄影角度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抓拍。但这组照片又一次引发了对一个不算太过新鲜话题的争论———记者传达新闻的义务与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

类似事例很多,最典型的要算是赢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饥饿的苏丹》的记者凯文•卡特因为无法承担社会舆论的指责而选择自杀一事。再比如几年前,湖南嘉禾高考作弊事件中,曾有人指责记者为什么有时间偷拍,却不事先举报。今后这样的争论恐怕也不会少见。究竟该如何取舍,恐怕还需要公众一起研究,寻找答案。

案例2:受良心谴责而自杀的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获得者 图:饥饿的苏丹

普利策奖得主、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

永恒的使命

 《饥饿的苏丹》获九四年普立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

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

在他获颁这一生最高的荣誉两个月之后,卡特自杀身亡,时年33岁。

三.【课堂讨论】

如何破解采访伦理与道德“悬题”? 采访现场1:

视频:中国最美女记者

曹爱文

讨论话题——

这种做法是否是最佳?值得提倡吗?

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采访现场2:

2005年10月7日,《今日早報》記者詹曉東冒雨駕車從江西樂平老家趕回杭州上班。當車輛駛至杭金衢高速公路龍游段時,前方發生車禍,有一輛大客車翻倒。他立即帶上相機直奔百多米外的車禍現場¡­¡­

面對淒慘的場景,面對眾多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傷患,詹曉東放下相機,馬上撥打110,要求緊急增派專業救援力量。同時,他提議現場的一些司機找來千斤頂,將貼地一側的車殼慢慢支起,把傷患一個個從車殼下移出。

詹曉東還脫下自己新買的夾克蓋到了一位在風雨中瑟瑟發抖的中年婦女身上。很快,三輛大型救護車趕到了現場,救援工作正常展開,傷患們陸續被抬上擔架送上救護車。忙碌了許久的詹曉東這才舉起相機,記錄下這場災難的救援工作。 話題:“救人比拍照更要緊”?

媒体案例3:

山東《魯中晨報》向社會鄭重承諾《突發事故現場先救人後採訪》,聘請紅十字會專業人士,利用3個晚上對一線採編人員進行系統的現場急救知識培訓,還成立了山東省首家新聞媒體紅十字志願者救護隊。 ▉国外媒体记者的做法

道德两难“悬题”的破解方法

□ 过分强调社会责任或者职业责任都有失偏颇。

□“人性化”破解“先采访还是先救人”的两难选题

——记者只要力所能及影响事态的结果,避免他朝更坏的趋势发展,就必须放下摄影机或采访本,以追求恶果的最小化。

 自学

P72

道德与法律的边缘问题

P74

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王菲生子

关键词: 娱乐 理性

2006年上半年,恐怕没有什么事情比王菲生子更能吸引¡°娱记¡±了。5月28日王菲在协和医院产下一女婴,但从4月开始,就有无数记者,不远千里来到北京,携带着最先进的偷拍装备,进驻李家和协和医院周围,24小时守候偷拍抢拍。直到后来王菲生女后,娱记们又开始疯狂关注王菲女儿李嫣有无生理缺陷,新闻大战持续三个多月。

5月初,¡°资深娱记¡±王晓鱼宣布,出于人道考虑,决定放弃拍摄王菲生子的照片。他说,自己追求职业理想,但当听李亚鹏说要在家里生孩子的时候,就担心,王菲是高龄产妇,没有安全的生产环境,不是好事情。所以想来想去,决定放弃拍照。

 观 点:  某些媒体所谓的“娱乐”只不过是满足部分人暧昧心理的代名词。为了所谓的“新闻”,拿一个孕妇“隆起的肚子”娱乐公众,如此荼毒国人文化品味,所谓娱记愈敬业也就愈无耻。  ——赵维:《如此“敬业”》《中国记者》“一得录”2006年第6期  任何职业都应恪守道德规范和底线,娱乐记者也不例外。公众人物少隐私,这话不错,但并不是公众人物的一切都是大众娱乐的需要。所以,把目光紧盯着名人的窗口、床头甚至厕所,只能说明某些媒体失去了基本的判别能力;把触角伸到名人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身上,去探究她是否唇裂,只能说明某些人的“娱乐饥渴症”已发展到不顾公德底线的变态程度。

 ——蒹葭:《放过“兔唇嫣儿”关注“兔唇之神”》《法制晚报》8月15日  八卦还将继续,但娱乐人物不必为此义愤填膺,他们身在其中,享受着娱记为他们带来的名气、粉丝和利益,就必须承担一些副产品。这是娱乐圈游戏的天然规则。  ——刘戈:《八卦还将继续》《成都商报》5月19日

结束语

约瑟夫•普利策的信条

一张报纸的良心和灵魂在于它的道德感、它的勇气、它的诚实、它的博爱、它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它的独立、它对公众福利事业的投入、它服务社会的热诚,这一切超越了知识、新闻、智慧的范畴。

 视频案例

第六章

采访决定写作

•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 • 采访决定写作

第六章

采访性质

•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 • 与其他行业调查研究比较: • 共同点

1、指导思想: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

2、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 不同点:

1、记者是为传播新闻信息,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去进行调查研究的。

2、由于新闻宣传的特殊要求,赋予记者在进行调查研究时具有种种特点。

记者在调查研究时的特点

1、新闻性

2、政策性

3、全局性

4、广泛性

5、时效性

6、连续性

7、公开性

综上所述,新闻采访工作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

• 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采访决定写作

• 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 •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 采访在先,写作在后,采访为写作搜集事实,着重解决新闻如何从群众与实际中来的问题;写作则是把采访搜集来的事实加以表现,着重解决新闻如何到群众与实际中去的问题。 • 采访是写作的前提与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与归宿,采访对写作起决定性作用:广度;深度;成败等等。

• 写作对采访具有反作用。

• 结论:既要深入采访,又要精心写作,二者都不能偏废。 第七章

采访意识 • 信息意识 • 受众意识 • 监督意识 • 未来意识 • 竞争意识

第一节

信息意识

一、信息的渊源和涵义

• 渊源:20世纪40年代

申农提出“信息”这一概念 • 涵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接受一方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二、新闻和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 信息包括了新闻

• 新闻只传播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三、记者在开发和传播新闻信息中的具体运作

1、广辟新闻信息源

2、增大新闻信息量

3、传播正确的信息

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

5、让信息增值

6、快速传递信息

7、重视信息反馈

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第二节

受众意识

为受众服务得更好的几个基本点 •

1、报道要看读者对象

2、报道要满足读者正当需要

3、报道要对读者负责

4、报道要引导读者

5、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

第三节

监督意识

• 案例

新闻调查

《天价住院费》

新闻调查

《天价住院费》处理结果

2006年4月,黑龙江省卫生厅和哈医大二院宣布了事件处理结果:哈医大二院被吊销“三甲”医院资格1年;哈医大二院的ICU主任于玲范被撤职,并被吊销行医资格;护士长郭晓霞被撤职;血库主任被撤职;院党委书记王国良被撤销党委书记职务。

哈医大二院的“天价医疗”事件由此成为2005年影响最大的医疗纠纷案和公众事件。

•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性报道,其突出特点是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 • 批评艺术:

抓典型报道

对比报道

追踪报道

第四节

未来意识 预测性新闻

预测性新闻与预告性新闻的区别

• 预告性新闻:报道那些将要发生又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具有必然性、确定性。 • 预测性新闻:不确定

• 作用:鼓舞

指向

警示

• 采写:重根据

重比较

重辩证

案例:《谁将点燃主火炬》

P102 第四节

竞争意识 • 竞争意识: • 竞争舞台:

有形舞台:国内外大型会议;大型体育赛事;重大突发事件;重大庆典

无形舞台:无竞争对手,写出最好报道。

• 竞争方面:如独家新闻。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 怎样抓独家新闻?

较强的新闻敏感,较强的识别新闻的能力,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锲而不舍的精神 • 转变观念;开掘空间;经济后盾;巧做文章

要注意的问题:

• 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 • 形成合力

自学

• 第八章

采访原则 • 第九章

采访路线 第十章采访作风

•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P131 • 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

• 战斗敏捷的作风

P141 • 不畏艰险的作风

• 案例:P139

发稿快的有效办法

1、在采访中打腹稿

2、多写短新闻

3、分段发稿

4、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设备

第五讲

追求:创造性的

新闻采访 刘丹

追求:创造性的新闻采访 记者:

问者,

听者,

观者,

作者也!

CCTV《面对面》节目记者王志 ■追问如刀,目光如炬, 镜头前有如战役。 子岂好辩?子岂多疑? 是职业令我着迷。

姝威檄文,南山义理,

讲真话无愧天地。

“非典”无情,人民有义, “面对面”逆风而起。 1.“看家本领”不可或缺——创造性采访 什么是“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传统定义)

——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功。 “新闻采访”(西方新闻业界的定义)

——“代表背后的观众,为收集信息而进行的谈话”。 “创造性的新闻采访”

——代表背后的读者/观众/听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

“创造性采访”包括两个要点:

一、它要以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来促成较高程度的知晓;

二、在采访中追求人性化和戏剧性的成分。

例如:描述处于冲突中的一个人物,而该冲突在经历一件乃至更多的戏剧性事件后得到解决。

【课堂互动】评点采访片段:

记者:你对人类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当事人:我关心这个干嘛?我刚刚吞下了一片含氰化物的药片,再过20秒我就死了。 记者:!?„„那么„„我想问问你有什么爱好——你参加什么活动吗?

“填空采访” (“fill in the banks”interviewing)

——问一个准备好的问题,不管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再接着问下一个准备好的问题。

沉默不是金!

为什么采访要具有创造性? ▉ 追踪采访的必备技艺

▉ 有助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

谈 话 采 访 现 场 的 控 制

▉ 独家新闻(视角)竞争的需要 2.“多照镜子”——你的采访问题何在?

技巧点拨——

每个人都能成就创造性的采访

【对年轻记者群体进行的调查】

你的采访所存在的问题在这里„„ 一:一身冷汗、腿抽筋、心跳加速„„

大多数人在采访中感到不舒服

 一些同学虽然平常交流自如,但一到正式场合就紧张和不自然

 有同学说:“我希望在采访中能够找到避免出冷汗的办法”

 怎么办?  其实,很多著名的记者面对采访对象都会羞涩或尴尬。

记者:能采访一下你吗?

当事人:最好别了,咱们聊聊就行。 让气氛放松:

尽量不要提“采访”二字

告诉自己,你面对的是跟你一样的人

可以适当恭维对方,但也不要卑躬屈膝

(“我从小就是你的忠实粉丝”

二、相谈甚欢丢三落四

 “我和我的采访对象交谈非常愉快,但是回来后发现写不成一篇完整文章。” 原因:

 信息搜集不全:5w+H,具体的人名、地名、细节没拿到

 采访前目标不明确,谈得漫无边际、没有主线。

 解决办法:采访之后重新核对、补充采访

) ……

三、不知道接下来该问什么问题  很多初学者初次采访的时候,最痛苦的就是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

 怎样将问题进行到底?

1、仔细倾听对方所说的话,从中寻找问题。

很多好问题都是即兴的。

例如:杨澜采访丁俊晖

 杨澜:他(丁父)有没有为你做一些事,让你非常感动,就是让你能够体会到他慈父的那一面呵?  丁俊晖:很少。

 杨:很少?他很少让你感到有慈父的那一面,是吧?

 丁俊晖:我们平时交流也比较少吧,所以在这方面可能还是做得不够。

 杨:你父亲说你性格中也有非常好强的一面呵,有没有跟父亲发生过冲突?

 丁:冲突很少。

 杨:很少呵,说说有限的那几次是为什么发生的?

 丁:每次都是他说,我没话说。我只要冲撞他,他就肯定发很大的脾气。所以我那时候也不敢冲撞他,只是由着他说,说到结束我就继续练球。

 杨:什么时候决定反抗一下?

 丁:还没有决定反抗,不敢反抗。我也知道反抗不是很好吧,对他发脾气也不是很好,经常发脾气对我自己也会造成一定伤害。所以当时我一直忍,一直忍。

 杨:对,说说你第一次忍不下去是什么时候?

 丁:去英国之前,2003年,当时他老说我完了。我就说:“我知道,我知道,你不要说了。”也不是吵架那种语气,因为我慢慢地长大了,我懂得不要跟人吵架,就是很肯定的语气说:“你不要说了,我什么都知道了。”当是他就没话说了。

2、事先准备个问题单,以备临时救急

3、问个万能问题: “你的回答真棒!请说的具体点,好吗?”

四、怎么做笔记:  识别要点

你不可能记下采访对象所说的每句话,只能记下要点。

 记录证据 轶事,事实,数据,最重要的话,就是最能代表采访对象意思的话. 学会速记(或者发展你自己的速记法),使用些录音设备.录音机通常用于辅助笔记,录音和手写相结合

案例:

1992年7月的一天,我从大连市服装交易市场路过。在走到一个卖旅游鞋的小摊前,忽然听到一男一女在用俄语对话,定睛一看,原是一位俄罗斯青年正在同一位中国老年妇女在砍价。我看到这个情景后,就问旁边的一位小贩那位老年妇女是干什么的。小贩不假思索地扔出一句:“雇的。”一听说是雇的翻译,我就觉得有意思。于是,我就赶快挤到前面听了他们交流的全过程。当时,笔记本和笔都在我的包里,我没有来得及掏出来,因为我不想错过短暂交易的时机。后来,我同辽师大的退休俄语教师、摊主及交易所领导进行了交谈。这时,我才在笔记本上记下几个易忘的东西,然后急速返回报社,仅用了20多分钟就写出《个体老板雇翻译》的现场特写,在《大连晚报》头版头条发表。当年被评为全国晚报现场特写大奖赛一等奖。  当时,我听到他们谈到旅游鞋的英文名字,就是POCEINI,这几个字比较难记,我当时几度想掏笔记本,然而由于眼前发生的情景十分迅速,人物对白、动作生动、快捷,根本来不及记录,又舍不得漏掉他们所说的每一个词。于是就放弃了记笔记的打算,全神贯注地观察现场的每一个细节,然后脑里有意识地记忆对话中较重要的比较难记忆的人名、鞋名,譬如沃罗加、POCEINI、女翻译郭玉香、老板毛玉新、经理祁淑美等。

假如,当时我急于埋头记录,那些生动的情景也许就会瞬息而过,或许会漏掉对人物表情的观察和对现场整体气氛的把握,那么抓获现场情形的片段就会减少,新闻也就会逊色.  “少记”或“默记”之后追忆窍门多

应该指出,现场采访中不记或者少记,也有它的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一些特殊细节、难记的名字和符号等 ,没有记下来,容易忘记,甚至是回忆不起来。怎么办呢?那就是,采用少记的方法,比如上面的鞋名POCEINI ,就可以快速地在本上划一下 。

 另外一些难记忆的东西,可以采用自己的办法解决,比如采用速记法、自编的速记法等。  我在采访中,有时来不及记录,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比如沃罗加这个名字,我就写上三个字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wlj,后来再追忆,就想起来了。另外英文也可以帮助我们在现场采访中进行速记或少记,比如说女翻译郭玉香,我就写一个英文字母“i”,代替interpreter(翻译),老板毛玉新就用“b”这个字母,来代替bo(老板),经理祁淑美,用字母“m”,代替manager(经理)等。

追记:  要顺着当时新闻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回忆  结合当时所看到的、听到的事实来回忆  也就是说,再度把自己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来进行“联想回忆”.

五、如何应对沉默寡言的对象

1、谈他感兴趣的话题

没有完全不说话的人,他不说话,只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他感兴趣的话题。 每个人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不管是谁,都至少会有一个自己擅长谈论的话题。

必须事先了解这种人的爱好——政治、体育、投资、钓鱼、旅行。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例如: 和丁俊晖谈玩具

 丁俊晖:没有,睡觉的时候抱着娃娃。

 杨澜:是一个什么样的娃娃?

 丁俊晖:就是比较大一些的、毛毛的那种。因为小时候跟我妈妈睡的时间比较久,经常抱着妈妈睡。当我自己睡的时候就感觉不舒服,睡哪儿都感觉挺别扭的,后来就抱着娃娃睡了,感觉就好像抱着妈妈睡一样。

拉里•金:

对于一个人来说,自己的牙痛要比某个国家发生的饥荒死亡上百万民众更要紧,自己脖子上长的疖子要远比发生在非洲的40次地震更关键。

拉里•金(Larry King):CNN著名节目主持人,其王牌访谈节目《拉里•金现场》(Larry King Live)名扬天下。在50年的广播节目主持人职业生涯中,拉里金已采访过超过4万人,其中包括福特以来的所有美国总统。

2、就周围的环境引出一个话题。

例如,拉里•金:

如果你发现那儿摆了一张主人摄于莫斯科红场的照片,不妨问问他们俄罗斯之旅有何感受。如果你发现墙上有蜡笔画的图,也不妨问问主人这是哪个孩子的杰作。

3、谈一个共同认识的人,或者找到两个人的共同点(老乡、校友)

例如:唐师曾与张中行套近乎

北大教授张中行某日接到一个新华社姓唐的记者打来的电话,说想来采访,向全世界发一份介绍。张中行说我没什么成就,往远了吹嘘也不合适。唐不退让,并说,我也是北大毕业的,采访并向海外发文章是我每月的任务,一听同出一门,张中行就退让了,说欢迎来谈谈。

六、应对喋喋不休的采访对象

趣事一桩

一名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位话匣子官员,当这位官员洗面时,记者等到理发师剃到他嘴的地方,抓紧时间提问。

这位官员就是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1、打断

“我想您在这个问题上阐释的太全面了,足够我写这部分了,下面我们开始下一个话题好吗? ”

2、核实 “我想核实一下您刚才说的几个细节,如何?” 

3、我去趟洗手间

七、不能倾听

 有人给吉姆打电话,照例打招呼说:

吉姆你好吗? 吉姆答道:“我得了肺癌!” “太好了,我说,吉姆„„” 吉姆全明白了,这人根本没有在听他说话! 没在倾听的时候,人经常做出心不在焉的奇怪的姿势

 懒散的靠在椅子上

 游离的眼神

 做别的小动作

 倾听的神态

 直视对方眼睛。 对方开口说话的时候,或在你自己提问的时候,应该看着对方的眼睛。 在你自己说话的时候,你可以时不时地将眼睛移到别处。  倾听的衣着

 如果你穿着褪色的牛仔裤和破旧的T恤衫去银行行长的豪华办公室采访,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 这身衣服拜会前卫艺术家倒是无伤大雅。  排除倾听的干扰

 排除情绪因素——胖、丑、频频微笑、说话结巴

 排除词语干扰——家、母亲、爱国主义、堕胎、性、艾滋病、裸体

八、害怕提问被人取笑

 心理顾虑:提问暴露自己的无知  铭记:提问题是痛苦的,但不提问题更糟。  不耻下问  勤问者愚一时,不问者愚一世

九、交底不清

采访的时候,你发现与采访对象说的非常散漫,想哪里说哪里。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你没有将采访的目的明确地告诉对方,对方不知道你到底要什么。

十、提问含混

 抽象的问题得到抽象的答案。想得到栩栩如生的意象,就需要提出具体的问题。

例如:

“你认为嗜酒是不是一种疾病?”

能不能换一个具体的问题?

 能不能谈谈你在嗜酒的这15年中总共喝了多少酒精?

答案是戏剧性的:

葡萄酒、啤酒、威士忌加起来大概有2000加仑,为此我失去了50个工作、两个老婆、11辆轿车、以及相当大程度的自尊。

十一、总想获取面面俱到的信息

□ 技巧点拨:

为采访做好充分准备,带着问题采访(心中),认真倾听,最重要的是,能够识别谈话中“新鲜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 十

二、匆忙上阵,缺乏准备

□ 技巧点拨:

“有备无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不打无准备之战”;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对新闻采访来讲行不通。

准备什么?

□先了解以前都发生了什么——事件的历史背景。阅读以前的一些有关你的采访对象或采访主题的文章;

□初步采访一下了解你的采访对象的人,或者有关部门熟悉情况的人;

□确定本次采访你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什么样的提问能够帮你得到该信息。 十

三、对人对物缺乏热情和天然的好奇心

□ 技巧点拨:

好奇心是第一步。

《采访美国顶尖采访记(Interviewing America’s Top Interviewers )这本书中,19名著名记者形容自己工作的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好奇心”。

美国广播公司(ABS)的记者沃尔斯特认为好的采访必备三个因素:好奇心、倾听和做作业。 其他  缺乏自信  不做深度探究  主题先行

创造性的采访需要创造性的提问 来支撑。

提问如何体现出创造的成分? ——从“已知”向“未知”延伸。 -采访“接力棒”-

每次准备采访,寻找问题——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每次出发采访,带着问题——我将要了解什么? 每次采访中间,延伸问题——还有什么未知的? 每次采访归来,总结问题——我比之前知道更多 的是什么?哪些是可供写作的信息点? „„ „„

【新闻实践作业】

运用所学知识,写一则消息稿及“采访手记”。(参考课堂笔记以及《新闻采访学》 《新闻写作学》教材有关内容) 练习题 

1、如果你的采访回来之后,发现自己忘记打听对方名字的写法和工作单位,那你打算怎么办?

2、“那个女孩喜欢你吗?”这个提问太含混,试将它改为几个具体的提问。

3、王利在采访一位学生的时候,多次盯着他裤腿上的洞发呆,他犯了什么毛病?

作业具体要求:

1,形式不限,短消息、现场特写、图片报道(配说明文字)皆可,字数500左右; 2,采写范围不限,校园新闻(韶大或者外校),社会上发生的事件,身边发生的事件等等; 3,附上“采访手记”,内容包括:新闻线索的来源?事件的新闻价值在哪里?读者最关注的信息点是什么?你是怎么判断的?其他有关的采写的体会。字数500左右;

4,格式要求:A4纸打印或手写,小四字号;数码照片直接打印,图文要编排恰当美观; 5,上交时间:14周之前。

新闻线索与“新闻鼻”

如果在采访中碰到以下情况, 你会进一步怎么处理?

A.问:长官,今天有什么新闻吗?

答:都是老一套,没什么新鲜的。

B.“报料热线”被打爆

1.借问新闻何处寻

——挖掘新闻来源的渠道

“新闻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

——美国新闻学家曼切尔

新闻线索 =“传闻”?

=“新闻苗子”

=“稿件的雏形”?

= 事实?

= 信号(提示新闻)

新闻线索是指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信号或者简要信息。

■ 新闻来源——新闻线索的提供者,或者说是一篇报道中细节、数据和话语的出处。 (消息出处)

■主动挖掘渠道:记者的新闻来源 记者的新闻来源

1.官方机构(档案资料、政策文件、日常动态事件)

2.编辑部提供线索(政府部门的重大事件、报社内部的大型策划) 3.有关单位宣传干事(通讯员)的采访邀请 4.记者对某些现象的观察积累所得 5.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敏锐发现

6.在线消息源——上网获取新闻线索 (大学BBS、专业论坛、QQ聊天) 7.开设“报料热线”

□ 官方机构(档案资料、政策文件、日常动态事件) □编辑部提供线索(政府部门的重

大事件、报社内部的大型策划)

□ 有关单位宣传干事(通讯员)的采访邀请

□ 记者对某些现象的观察积累所得

□ 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敏锐发现

债主街头悬挂广告出租欠债者

让其打工还债 报道架构——

【奇招】 租人广告悬挂闹市

【缘由】 6万多元他还不起

【目的】 让他打工赚钱赔我

【律师评点】云南国平律师事务所律师称平点评时说: “李龙光的做法是违法的。他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如果债务人无偿还能力,法院会下达中止执行裁定书,强制执行永远都有约束力,李龙光发现债务人有偿还能力时,可以再恢复执行。

 缘由 6万多元他还不起

李龙光,来自会泽县乐业乡的一位村民;李洪亮是昆明市西山区人,曾是个体户。

采访中,记者发现李龙光随身还携带着两份判决书,其中一份判决书是嵩明县人民法院下达的民事判决书,判决书中称,2003年2月18日8时40分,车主李洪亮驾驶一辆大货车从会泽县罗布古镇拉货前往昆明,李龙光作为货主随该车一同前往。途中,李洪亮将车交给副手罗汝昌驾驶,罗系李洪亮雇佣的驾驶员,当该车行至嵩明县境内杨电线K25+700米处时,车辆撞上路边大树,造成李龙光受伤,经鉴定达十级伤残。

经过嵩明县人民法院审理后,作出判决:由被告李洪亮赔付李龙光医疗费、护理费等几项费用75748.47元,扣除李洪亮已经支付的医疗费14000元,实际上,李洪亮应赔付李龙光61748.47元。同时要求赔付款在该判决书生效后30日内给付,该判决书下达日期为2003年11月18日。判决书下达后,李洪亮不服,提出上诉,后经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004年4月6日,李龙光向嵩明县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李龙光称,期间李洪亮只交了部分赔付款到法院,至今还差一部分赔付款。

 目的让他打工赚钱赔我

李龙光说:“我现在无法工作,连睡觉的姿势都是跪着,以减轻病痛的折磨,所以生活困难。”李龙光说,前期的治疗就让他债台高筑,现在后期治疗根本没有跟上。

李龙光称,他现在找到了李洪亮,但李洪亮无钱赔付。为拿回这笔赔付款,于是他就此下策——贴“出租人”广告。李龙光说,他此举是为李洪亮找个单位,让李洪亮去打工挣钱,靠获得的报酬来偿还他的赔付款,直到付清为止,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可以雇佣。

李龙光招贴出这则广告不到两小时,其行为被赶来的民警制止。

□ 在线消息源——上网获取新闻线索 (大学BBS、专业论坛、QQ聊天)

调查:

一项名为《虚拟空间的传媒》(Media in Cyberspace)的年度调查表明,记者调查研究的途径在20世纪90年代后4年的变革程度远远超过这之前40年的变革程度。

这种变化主要应归因于互联网的使用。研究显示,目前新闻机构中有93%的记者将互联网作为自己调查和报道的工具。

案例:

揭露三鹿奶粉事件第一人的儿科医生冯东川,就是把问题奶粉的调查和发现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然后引起其他网站的转载和传统媒体的报道。  案例:

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性丑闻的传播源自一个名叫麦特.德拉吉的自由撰稿人在互联网上的个人主页。1998年1月17日深夜发布:在白宫,一个名叫莱温斯基的女人与美国总统在他的椭圆形办公室内发生了婚外性关系。这是全世界最早发布此丑闻的消息,也是全球公认的一次网络媒体成功抢发独家新闻的报道行动。

 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发展论坛》  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强国论坛》  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  千龙网的《千龙评论》  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

□ 开设“报料热线”

“小线索”如何变成“重磅炸弹”

——《南方日报》有关微量元素黑幕的报道

 从2004年7月5日到7月8日,南方日报在珠三角新闻版封面版的显著位置(其中两天是整版)刊登了《儿童中铅毒还是有人中钱毒?》的系列报道,前后历时4天,共计9篇,内容从披露一个微量元素检测单位的造假,延伸到对整个广州微量元素检测市场的混乱情况的报道,继而揭开了整个微量元素检测行业的黑幕等等。该报道见报后在社内外受到了多方的好评,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大代表和政府部门纷纷就此作出表态。

“报料人”是记者触角的延伸

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

的“记者跑腿”

广东电视珠江频道《今日关注》的“报料大搜索” 小资料

在谈到新闻线索来源的问题时,任天阳说,跑线记者、读者报料和网络线索是目前报社主要的新闻来源。其中读者爆料每天能够接受到1500余条新闻线索,南方都市报的读者报料呼叫中心目前的规模号称亚洲最大。

(任天阳:南都常务副总编、奥一网CEO) 2.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西方)  冲突性(Conflict)  显著性(Celebrities)  影响力(Impact)  有用性(Helpfulne)  性(Sexy)  人情味(Human interest)  趋向性(Trends)  特殊兴趣(Special interest) □ 冲突性(Conflict)

冲突=打破现状(平衡)

有形的冲突被认为具有新闻价值,因为它导致伤亡和损害,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问题。

暴力不仅能煽动参与者的情绪,还能感染旁观者,因此其重要性是显著的。

案例:

广州50 人持铁棍群殴

事件( 图)2007-11-06 重庆家乐福踩踏事件 2007 年11 月10 日

广州50人持铁棍群殴 警方喷辣椒水制止(图)2007-11-06  核心提示:昨天下午3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门口近50人手持铁棍、毛竹群殴。警方及时赶到,喷射辣椒水将事态控制。9月以来为该校建宿舍楼的工方多次与校方围绕工程款发生争执,在该校就读的一千多名学生本学期被工人三次围堵宿舍。

 南方网11月6日报道 “啪、啪――”昨天下午3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门口近50人手持铁棍、毛竹打作一团。警方及时赶到,喷射辣椒水将事态控制。原来,9月以来为该校建宿舍楼的工方多次与校方围绕工程款发生争执,在该校就读的一千多名学生本学期被工人三次围堵宿舍。昨天工人与校方再次发生冲突。  喷辣椒水制止群殴  昨天下午3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门口一派紧张的气氛。30多名工人与10多名学校保卫处的员工对峙着。趁一辆媒体采访车要开进学校时,30多名工人一拥而上,将护栏高高推起。10多名保卫人员上前拦阻,双方近50人很快动起手来。  校方人员寡不敌众,有的孤身一人被五六名工人追出近百米远,有的被摔倒在地。  5分钟后,校方员工再次出动,有的人手上还拿着两根一米长的铁棍,而工人们顺势从门口的竹篱笆处拔下七八根碗口粗的毛竹对铁棍,双方开始一场混战,“啪、啪”声不绝于耳。两三分钟后,毛竹被打烂,就在工人高喊着找砖头时,警方赶到。一名警察一边高喊“不许打架”,一边拿着手中的辣椒喷雾器对着打斗双方喷射„„  下午3时10分,“战斗”结束。校方两名伤者躺在草坪上,其中一人左眼红肿,眼角流血。  停工损失引发争执  这一切缘于今年2月份的招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准备修建两幢宿舍楼与一幢教学楼,总造价在680万元左右。  “学校一个姓林的老师就找到了我,说这个工程有的赚”,工程队负责人潘东来说。潘直言,自己以前是卖装饰材料的,对建筑工程并不在行,“我也没有必需的工程队资质”。  按照潘的说法,在付给林姓老师、中介方和校方20万元的好处费后,他获得了这个项目并从今年3月召集了200多民工进入学校开始施工。一个月后,由于校方并没有向相关部门报批,宿舍楼和教学楼的施工被勒令停止,直到6月份才恢复。

 “中标的是一个有资质的建筑商,可他私自把工程转给了潘东来,学校对此并不知情”,学院党总支刘书记说,校方已经开除了姓林的老师,但从未接受过20万元的好处费。至于工程没有报批,“确实是学校的失误”。  当9月15日工程基本完工后,双方对2个月内的损失产生了争论。校方表示可以接受包括模板损耗等方面的追加损失。而工程队方面则表示通过计算,他们的总支出在963万元,超出原造价680万元整整283万元。“这根本是无稽之谈”,学校基建处苏处长说。 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200多名工人对因此造成的拖欠工资极为不满,十余名建材销售商也表示自己仍有部分款项尚未追回。各方在校内争执不断,新宿舍楼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三次被建筑方封住。

 学生宿舍三次被封堵  刚刚建成的20号、21号两幢宿舍楼里住着一千余名男女学生,其中不少是入校不久的大一新生。男生宿舍的一名男生透露:昨天中午,建筑方的工人们去学生宿舍敲门让他们离开宿舍,“他们说准备封楼,不走的就把宿舍里的东西全部扔到楼下,这已经是第三次了”。9月16日刚开学第二天,就有工人在楼梯口拦住他们,只准进,不让出。9月19日军训期间又被拦过一次。“虽然每次最终都不了了之,可大家还是很担心,校方也从没给过任何说法”。  一名参与封楼的工人说,这么做不是想为难学生,“只是想给校方压力,索回工钱。” (本文来源:南方网 作者:马宏)

重庆市民亲历家乐福踩踏事件(组图) http://www.daodoc.com 2007年11月10日14:49 华龙网  华龙网讯(记者 李心成 徐兴渝 11:19沙区报道)今日上午8:40左右,家乐福超市重庆沙坪坝店因抢购发生踩踏事件,有人员受伤。 

记者10时赶到现场了解到,9至11日,家乐福超市十周年,推出了店庆促销活动。今日沙坪坝店推出一款菜籽油特价促销,原价51.4元的5升装新元菜籽油每桶只卖39.9元。今早4点过,就有大量市民前往排队等候。至上午8:40超市开门营业时,市民们已在店外排成了数十米长龙。 

8:40,超市开门营业,顾客蜂拥而入,在油品区发生抢购,并造成踩踏。有数人倒地受伤。事件发生后,公安、120等相关人员迅即赶到现场维持秩序、展开急救,伤者已被送往附近医院救治。家乐福已也关门停业,今日将不再营业。

一位名叫何鱼的年轻小伙子回忆说,超市一开门,自己就和蜂拥的人流一起直冲油品区,提了4桶新元菜籽油准备前往结帐,往外挤时,被内外挤压的人群挤倒在地,所幸他死死抓住了另外一人的衣服才未被严重踩伤。但记者看到,他的手和脸上还有明显的淤清。 

11:30,见习记者牟方林赶到新桥

 医院了解到,3名在踩踏事件中受伤的市民正在该院急救,暂无生命危险。陪同前往的家属也情绪稳定。 

记者同时了解到,今天,家乐福重庆其他几个分店也出现了开场拥挤的现象。

重庆家乐福发生踩踏事故 3人死亡31人受伤 2007年11月10日14:44 华龙网

 华龙网讯(记者 李心成 见习记者吴海东13:32报道)记者从正在沙坪坝区政府召开的新闻通报会上获悉:今日上午8:20分左右,家乐福沙坪坝区店在自行组织的10周年店庆促销活动中,其东门入口处因群众滑倒而引发踩踏安全事故,截至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医院收治31人(其中7人重伤)。事故发生后,沙坪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有关领导带领公安、安监、商委等部门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紧急处置。沙坪坝区区委书记李剑铭、区长张敏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落实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汪洋,市长王鸿举等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安排部署救治和善后事宜。 

一是立即成立事故处置指挥部,由区政府区长任指挥长,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任副指挥长,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医疗救护、安监调查、善后处置、稳定维护等工作组,分别由区级分管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全力以赴做好处置工作。

二是全力以赴抢救受伤人员,分别在西南医院、新桥医院、肿瘤医院和人民医院等4家医院成立救治工作组,不惜代价,全力救治伤员。

三是切实做好群众安抚工作。对死者和伤势较重的伤员,按照一对一和包干负责的原则,由所属街镇组成工作组,做好安抚和善后工作,同时积极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稳定。

 四是尽快开展事故调查工作,成立事故调查组,由安监局牵头,尽快启动事故调查,查明事故起因和责任。责成家乐福店立即停业整顿;对责任单位、责任人严肃处理。 

五是举一反三防止类似事故发生。引以为戒,以商贸、文化、体育、旅游等群体性活动为重点,在全区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

事故发生后,重庆市政府副市长吴家农、谢小军,和政府副秘书长张明树和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赶赴我区指导开展善后处置工作并到医院慰问伤员。 

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社会秩序稳定。

重庆家乐福出售特价食用油引发踩踏3人死亡(图) 2007年11月10日13:50 人民网

 人民网重庆视窗11月10日电 吕雯雯 张加林 实习生陈新报道:今天上午,沙坪坝区家乐福商场内,发生一起因争抢特价食用油造成的踩踏伤亡事故。截至记者发稿时,已造成3人死亡,10余人受伤。 

据有关部门证实,事故发生后,10余名伤者已经被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抢救。目前,家乐福沙坪坝店已关门停业。 

据了解,本月9至11日,家乐福超市沙坪坝店十周年,推出店庆促销活动。今日推出一款菜籽油特价促销,原价每桶51.4元的5升装菜籽油只卖39.9元。今早4点过,就有大量市民前往排队等候。上午8:40超市开门营业时,大量市民涌进抢油,从而造成踩踏伤亡事故。 

本次事故的具体情况,敬请关注本网后续报道。

□显著性(Celebrities)

“姓名能产生新闻,显赫的姓名能产生重大新闻”。

案例:

杨振宁与翁帆,老少之合。

杨振宁携妻翁帆抵达乌鲁木齐参加学术交流

□ 影响力(Impact)

对新闻事件的反应性报道往往从影响读者的角度展开,尤其是当某地发生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灾难事件时,媒体往往从对读者有影响的角度报道。

案例:

1,灾害新闻-央视报道台风“泰利”登陆福建

2,灾害报道:“卡特里娜”飓 风袭美

□有用性(Helpfulne)

消费、健康以及其他实用性报道能够对读者生活有所帮助,具有传播知识或提供娱乐的作用。这类新闻包括天气出行、汽车、旅游、保健方式、时装、流行的休闲活动等等。

□ 性(Sexy)

有关性的新闻,如性感女星的艳史、婚外恋、爱情纠葛;嫖娼事件、民工的性生活、暴力强奸;女大学生卖淫,色情陪聊等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的猎奇等心理需求,因而备受关注。

如果性与名人有关联,就有更大的新闻价值。

性是娱乐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性与灾难、冲突掺杂在一起的内容,对读者的吸引力更大。

□人情味(Human interest)

“人情味报道”或“特写报道”

比如:

救生员抢救一头搁浅的在绝望中的海豚;

一位著名作家与抑郁症抗争;

一位78岁的老人为了获得文凭重返中学读书;

等等,

□趋向性(Trends)

指那些会影响读者生活的问题的现状、趋向的报道,比如犯罪率上升、社会问题及其他生活现象。

□特殊兴趣(Special interest)

一些有关科学、商贸、宗教的主题或者有关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老兵、大学生群体的报道,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比如关于在校大学生同居、结婚现象的报道。

 在谈到甄选具有新闻价值的报道源的评判标准时,任天阳说道:“对于事件类新闻,冲突级别越高新闻价值越大。对于时政类新闻在于比较政策有无新东西。而对于民生类和现象类的新闻,市民关注度和新闻深度则比较重要。”针对新闻源的生产环节,任天阳提到,快速抵达现场并多角度搜集信息并延伸新闻全貌有利于锁定最有价值的报道源。

摘自《以重大新闻策划体现新闻竞争力

——南都常务副总编、奥一网CEO任天阳走进“准记者南方训练营” 》

发布日期:2009-07-06 小结:记者的新闻来源

1.官方机构(档案资料、政策文件、日常动态事件)

2.编辑部提供线索(政府部门的重大事件、报社内部的大型策划) 3.有关单位宣传干事(通讯员)的采访邀请 4.记者对某些现象的观察积累所得 5.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敏锐发现

6.在线消息源——上网获取新闻线索 (大学BBS、专业论坛、QQ聊天) 7.开设“报料热线”

小结:新闻价值(西方)  冲突性(Conflict)  显著性(Celebrities)  影响力(Impact)  有用性(Helpfulne)  性(Sexy)  人情味(Human interest)  趋向性(Trends)  特殊兴趣(Special interest)

我们的教材中一般归纳为:

时新性

重要性

接近性

显著性

人情味(冒险、冲突、幽默、悲欢离合、两性、反常、个人利益等) 3.如何让你的“新闻鼻”更灵敏? (新闻价值的判断)

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美国新闻学家约斯特

新闻敏感=“新闻嗅觉”

=“新闻鼻”

=“新闻眼” 新闻敏感 概念:

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简言之,新闻敏感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又称:“新闻鼻”

“新闻眼”

“新闻嗅觉” 小故事

《纽约时报》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当记者时,有一晚去采访一部歌剧的首场演出。当他到剧场后,发现当晚演出已取消,于是他就回家睡觉去了。

思考:迪姆士•泰勒这样做好不好?

为什么? 结果

其他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女演员自杀的消息。

1.不做“老等”,做“老跑”,做“有心人”。  案例:P214  《弹花声声催》  《新风饭馆有新风》  《修表纪事》  《古灵渠畔蛙声一片》  《访江南名画家沈彬如》

《羊城晚报》叶健强图片报道专栏 ——“市井拍态”、“咔嚓快镜”

2.积累渊博知识。

记者要做个“杂家”。

案例:蔺安稳

邓拓

邓拓与《燕山夜话》

3.扎根生活,学会调查研究的本领。

案例:路透社电讯《北京,泥浴之后忙清洗》P216

4.寻找“多重新闻来源”,提升对事物的判别力。

案例:

P215

路透社和美联社记者对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突然逝世的敏锐观察与及时报道。

案例  2006年三八节前夕,境外某媒体和国内某网站同时刊登《湖南78岁老太第9次怀孕》

方法:

其实查证查看医院妊娠报告即可。

3月8日,《潇湘晨报》刊发《78岁怀孕?假的!医生:肚子鼓胀只是脂肪堆积》 本书有关观点:  1.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 2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价值的理论。

例如:第一,倒数第一。  3 .要胸有全局。  4 .掌握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

逛街时看看有什么不寻常的迹象?在餐厅吃东西时听听周围人的谈话,把自己观察到或听到的不寻常的东西记到笔记本上,看看有没有新闻线索。

采访学院领导、教授、学校食堂厨师、学校保安、学校网络中心、学生宿舍打扫卫生人员、校医院医生或护士、学校纪念品商店经理等等,请他或她描绘一下他或她的工作中最高兴的事情或最烦恼的事情。问他或她今年以来最大的成绩是什么?面临最大的困难或挑战是什么?看看其中有无值得报道的新闻线索。

一、新闻策划的概念

二、正确认识新闻策划

三、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的位置与作用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两种类型

五、新闻报道策划要把握的环节

一、新闻策划的概念

1、新闻策划的概念

是对新闻传媒生存发展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产品(通讯社新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设计、制作与营销、广告经营、员工构成、内部管理、资产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传媒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等,进行运筹和规划。

2、新闻策划的三个层面四项内容 • 媒介定位策划

媒介定位是指一个传媒的特点在受众心目中的总体反映,包括传媒的地位、报道质量、受众的类型以及该媒介有别于其它传媒的特质或价值。包括传媒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两方面。

 媒介定位:

广东报业市场一份以高端读者为对象的权威政经大报、主流严肃大报。  口号:

高度决定影响力。 • 版面/栏目策划

对版面或栏目的内容、结构、形式、特色等各方面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规划与涉及,使稿件(节目)在版面(栏目)上成为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

《广州日报》自2006.9开辟索引与导读版,以海报式的版面设计、网页式版面编排提供当日新闻的索引和导读。 • 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主要内容包括:选题决策、报道方案设计、在报道实施过程中接受反馈并修正设计方案。

• 新闻事件策划

社会组织或个人经过精心策划,有意识地安排某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在某个选定的时间内发生,由此制造出适于传播媒介报道的新闻事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制造新闻。” 央视新闻频道《我的长征》

以普通人重走长征路为主线,采访长征见证人,发现长征沿途的新变化,体验和感受长征的艰辛与豪迈。以此弘扬长征精神,纪念长征七十周年。

二、正确认识新闻策划

1、新闻策划是不是制造新闻? 否定

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那些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记者是新闻的报道者,而不是新闻的制造者。

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在承认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一前提下的策划。是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实行新闻资源的最佳组合和配置,更好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

2、正确认识三个区别与联系  与新闻线索的区别与联系  与点子的区别与联系  与报道计划的区别与联系

三、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的位置与作用

1、位置:总编辑策划

部主任策划

记者策划

2、作用

实施者:努力完成总编辑和部主任有关新闻报道的策划;

参与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抓住有意义的主题,精心策划,同时关心全局,对整个媒体的新闻报道策划提出积极建议。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两种类型

1、报道型

2、报道兼其他活动型 报道型案例:  1997年香港回归报道

报道兼其他活动型案例

五、新闻报道策划要把握的环节

1、要有一个好创意。

2、要有一个实现策划的好环境。

3、要会公关。

第十六章

采前准备

一、下述几类采访更需要记者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采访高级领导干部、知名人士、国际要人

2、采访重要会议

3、采访重大典型

4、采访大型国际活动

5、采访特殊事件

6、采访不熟不懂的问题

7、去陌生的地方采访

8、国外采访

二、准备工作包括的内容

准备工作包括:临时性

经常性

三、记者采访的临时性准备工作包括的内容?

1、明确采访目的

2、熟悉采访对象

3、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4、充实新的知识

5、准备一些问题

6、设计“作战”方案

7、体能准备

8、物质准备

十七章

访问规程

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者的。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鲍勃•福尔斯曼

一、分清访问类型与选准访问对象

访问类型:

事件性新闻的访问

非事件性新闻的访问

访问对象: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二、研究访问对象接受访问的心理

1、愿意接受

2、不知如何接受

3、不愿意接受

愿意接受  光荣感  认为是应尽的责任

 想发表看法  希望借记者之力,宣传自己、单位  自己处于弱势状态,有困难、有冤屈,希望得到帮助。

记者:对有个人打算的人,记者不要轻信其言

不知如何接受  说明访问意图  消除访问对象的顾虑和紧张心理

不愿意接受  忙  受挫  掩盖缺点  不愿张扬  年老体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案例1:访李政道

案例2:访冰心 案例3:访老大妈

三、遵守时间 讲究礼貌

信守诺言 讲究礼貌:

1、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

2、注意对方身份,提问得体

3、注意倾听对方谈话 信守诺言

为新闻来源保密的承诺 不得发表的承诺 不得透露姓名的承诺 送审稿件的承诺

四、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  海伦•福斯特•斯诺  奥里亚娜•法拉奇

五、提问的技巧

1、看对象

2、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3、抓住要害,提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4、提问具体

5、两面问

6、提问要讲究方式

“没有愚蠢的采访对象,只有愚蠢的采访者”

提问方式:

①正问;②侧问;③反问;④设问;⑤追问;⑥故问;⑦借问;⑧激问

 借问法, 借别人对某人某事的评价,向采访对象提出来,请采访对象答复。

案例1  1999年,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芭芭拉•沃尔特斯采访了美国“拉链门”事件的女主角莱温斯基。芭芭拉问道——  有媒体把你形容为“白痴美女”勾引总统,你怎么看?

 “你究竟有没有勾引总统?”“你究竟是不是白痴美女?”

案例2

阔别了乐坛六年之久的伊能静终于在2007年初完成了自己的全新专辑,但由于演唱时的口误,她将成语“羽扇纶巾”的“纶”(音guān)唱成“伦”(lún),一时间素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的中文水平遭到了网友的质疑。伊能静本以为在网络上发表道歉声明便可了结此事,不料此事接二连三地被人提及。2007年1月16日,某记者采访了伊能静,提问中居然也涉及了此事——  记者:你是否清楚自己演唱的歌曲出自于哪首诗词?  伊能静顿时有强烈的受辱之感,于是当即停止接受采访,对助理说了一句“我们走”,便愤然离去。

若改成:

“有一位歌迷托我向你表示敬意,她说,伊能静发表道歉声明说明她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胸襟坦白的人。她还说,那首诗词伊能静一定不会陌生,只是一时口误,这是很难免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面对这样的问题,伊能静也许还真能道出一些真情甚至一些真相。

 激问法 

即激将法,提出带刺激性的问题。

 沉默也是一个重要技巧,与绘画一样,在人物采访中,适度的“空白”只要运用得当,同样会妙趣无穷。

 要学会聆听,采访本身就是个交流的过程,而互动是产生并保障这种交流的前提。

提问的注意事项

(1)提问宜简洁。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用语的长短上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宜短勿长。

(2)提问宜具体。

(3)提问宜间接。 

(4)提问宜深刻。

(5)提问宜自然。

(6)提问宜节制。

一是谈话提问要得体、贴切。

二是谈话提问要讲究分寸。

采访中的倾听  倾听在采访中的意义:“听”在对话中的作用决不亚于“说”。只会“说”而不会“听”的记者不是一个称职的记者。  倾听的技巧注意运用目光语、身体和表情语,形成倾听气氛,注意运用沉默,注意发出一些表示“正在听你说”的声音,用一些或安慰、或鼓励、或疏导、或总结的话语来融合谈话气氛,引导谈话方向。

六、问与看相结合  观察访问对象  观察访问对象置身的环境

七、记录

 作好详尽记录:心记、笔记、密记、简记、速记、略记 我国军事记者

华莱士采访邓小平

采访两会的记者们

第十八章

开座谈会

一、好处:

1、有利于较快掌握各方面情况。

2、有利于迅速搜集各方面的反映。

3、有利于了解争论双方的意见。

4、有利于弄清事实真相。

5、有利于解决某些矛盾。

 局限:  不便扩散的问题  需要细谈的问题

二、注意点; 慎重选择到会人员  人数适当  有准备  开展讨论  善于启发引导  甘当小学生 会后:  及时整理材料  写成报道或内参  个别访问作补充  跟踪追击会上发现的线索

一、直面采访

 概念: 

是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特点:记者通过口头提问,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情况,搜集新闻素材。

最早出现,用得最多的一种采访方式。

一、拉近心理距离

1、取得信任  敬业  不妥协  有备而来  双赢

2、架设桥梁  熟人(物)

斯诺前夫人宁姆•韦尔斯采访毛泽东

以照片为桥梁

 共同喜好

男人:体育

女人:时装 美容

老人:健康

小孩:动物

中国人:攀老乡

外国人:聊天气

3、缩小隔膜  专业

案例:顾宜凡

采访以高傲著称的美国摄影大师佛兰西斯科 •思格乌洛

点评挂图

 谦虚求教

案例:新华社老记者 顾迈南 的第一次采访:《揭开蝗虫生活之谜》

4、善交朋友  学习

顾迈南

《李政道教授在中国讲台上》  诚信  勇于改正错误  帮人解决困难

二、驾驭谈话局面  拟好题目,一问一答

解释性新闻采访,专家答疑公众关心的问题;采访时间短;新闻事件发生后采访知情人。  谈心交流,对话讨论

情感融通的人物采访,说出故事

理性交流的专家访谈,观点交锋

1、选择环境

 安静:没有公务、电话干扰,如书房,客厅,咖啡厅,茶室。

 适合具体采访对象:

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选择较正式的场合,便于思考问题。

性格拘谨:选择他熟悉的环境,如家,单位

2、紧扣主题

如果你被人从大门里面赶出来,你要设法从窗户爬进去。

——法拉奇

她的采访主动性很强,适用于采访有头脑、有观点的政治要人、学者、科学家、企业家。 

他们喜欢谈话对手而不是听众。

把握主动性

让采访对象感兴趣记者的问题

 失败案例:《名人面对面》采访梅艳芳

3、制造兴奋点

目的:活跃气氛,刺激对方。 成功案例:《艺术人生》朱军访吕丽萍 

吕丽萍不想将私情公之于众,谈话陷入僵局。朱军转移话题,要他讲与“石光荣”初次见面的情景。  请出其他几个演员上场,新人讲新故事  物品——制造兴奋点的小道具

4、打破砂锅问到底

 三

掌握交流技巧

推荐第7篇:新闻评论写作笔记

第一章 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二、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区别)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基本的体裁。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

1、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议论讲道理。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提供事实,作者的倾向、情感、意见是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它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理,直接表明作者的思想观点。它的特点是议论说理,直抒己见。

2、新闻宣传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要发表意见。新闻报道是无形的意见,新闻评论是有形的意见。所以,新闻宣传既要有报道,又要有评论。它们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有哪些特点

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它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从而团结人民、引导舆论,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1、新闻性

① 现实的针对性。立论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

② 强烈的时效性。对现实作出及时的反应。从社会效益出发,掌握时机,切合时宜。

2、政治性

③ 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注重选题的政治意义。

④ 着重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分析和论述问题。

3、群众性

① 面向广大受众。关心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说理论述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

② 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

四、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1、引导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分清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的界限。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进行舆论引导。

2、监督的作用。弘扬先进的思想和精神,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各种不良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实现有效的监督。

3、表态的作用。代表新闻媒介表明对重要事件和问题的态度。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介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表明党和政府的态度。

4、深化的作用。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配合发表,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治高度说明问题。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五、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关系

1、新闻宣传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正面宣传也应该包括舆论监督的内容,这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鞭挞假恶丑正是为了弘扬真善美。因此,新闻评论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和不正之风,对这些不良现象和风气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这也正是为了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2、我们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法律为准绳,以政策为原则,以事实为依据,着眼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强团结,维护稳定。既要对丑恶现象和腐败行为嫉恶如仇,又要掌握政策,以理服人;既要指出我们前进中的问题,又要分析问题的实质和产生的原因;既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又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鼓舞,看到希望。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重点章)

一、什么是选题

选题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新闻评论来说,就是选择所要评价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一篇评论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

二、什么是立论

新闻评论的立论,就是指一篇评论的主要诊断或结论。它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起统率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三、论题从哪里来

新闻评论选题要求在于,它所评论的对象和范围应当是选择当前具有迫切意义的、有着普遍引导作用、又能配合整体的新闻宣传部署问题。为此,在选题时务必首先明确选题的根据,拓宽论题的来源。

其一,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这些不仅是选题的重要来源,而且有助于选题和立论体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赢得人们的重视。

其二,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这是新闻评论选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三,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这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是结合实际引导舆论、发挥教育功能的好教材,也有助于评论选题富有新闻性和时代感。

四、立论的基本要求

一篇成功的新闻评论作品,立论应具备这样的基本要求: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和前瞻性。

1、立论的针对性。指的是立论能够针砭时弊,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倾向性矛盾,针对偏颇乃至错误的思想,运用正面引导或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以促使矛盾转化,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体现和增强立论的针对性:①针砭时弊,对症下药;②正视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③善于触及社会性的思想问题及其实质。

2、立论的新颖性。①论题的新颖;②见解的独到;③输入新鲜的事实材料作为由头或论据;④选取新的立论角度;⑤交锋中闪现亮点。

3、立论的准确性。立论的新颖就以准确为前提,立论违背了准确性,就失去使人信赖的基础,甚至产生错误的导向,引起人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立论准确,舆论导向方能正确,方能为党和人民造福;否则,就会给党和人民带来祸害。准确性的具体要求表现在:①论点的准确,包括概念、论断、提法和分寸把握的准确;②论据和引语的准确;③完整、准确地阐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④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武断。

4、立论的前瞻性。前瞻性指的是能够及时洞察矛盾和预测将会出现的矛盾,尽早去探寻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立论的前瞻性表现在:重提示、洞察力和预见性。

这些要求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优秀的评论作品,总是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选题和立论的前提——调查研究(为何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评论权)

选题和立论的前提在于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搞好调查研究。这是因为:

1、选题和立论都需要掌握政策和法律,了解实际情况,充分占有材料,而这些都离不开调查研究

2、正确的结论只能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唯有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避免和克服片面性,产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

3、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去做,才能预防和医治主观和武断,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

4、写评论总是要了解读者对象,了解对方心里在想些什么,有些什么思想疙瘩。而要掌握这一切,事先不作一番周密有效的调查研究,显然是不行的。

总之,调查研究是选题和立论的前提,也是选题和立论的途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评论权。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

一、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标题的区别

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的新闻报道与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新闻评论,由于自身特点和体裁样式的差异,二者的标题在内容、形式、结构及制作要求上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1、制作的目的不同。新闻标题以提示主要的新闻事实和相关的重要信息为目的,以此吸引受众的兴趣;评论标题以提示论题或作者的见解、意向为目的,以此引起受众的关注或思考。

2、表现手法不同。新闻标题多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手法,作者的态度和倾向性往往蕴含于事实的概括与表述之中,即使做出评价,一般也较为含蓄;评论标题往往直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倾向,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

3、结构方式不同。新闻标题的结构较为复杂,常为复合型结构,主题与辅题的组合方式较为灵活多样;评论标题的结构较为简单,多为单一型结构,只有一行主题,个别情况下有辅题,大都以副题形式出现。

4、写作要求不同。新闻标题在简练的同时一般较为具体,重在对新闻事实的恰当概括,实题较多,句式较为完整;评论标题相对较为抽象,重在对论题、论点的准确提炼,虚题较多,句式上较为灵活,在“炼字炼意”上要求更为严格。

二、评论标题的主要(重要)功能

评论标题的功能有四个方面:

1、概括论题范围。在评论标题中概括论题范围和评析对象,让受众通过标题清晰地了解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议论的问题,是评论标题的一个重要功能。

2、昭示中心论点。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新闻评论,用标题的形式直接表明其中心论点和主要见解,使其最有价值的内容——思想、观点和看法凸现出来,是评论标题的第二个重要功能。

3、表明作者的态度。对于一些是非界限、政策界限不够明了的事物或问题,在评论标题中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意向,并以此体现评论的是非判断的价值判断,是评论标题的第三个重要功能。

4、吸引受众注意。评论标题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受众的注意,调动他们阅读(或收听、收看)评论正文的兴趣,这也是评论标题的第四种功能。

三、评论标题的要求(评析)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闻评论标题的各种功能,在制作过程中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题文一致。评论标题所概括的论题、所提炼的观点、所涉及的事实等应与评论的内容相一致。

2、意向鲜明。对评论所分析的事物或议论的问题,标题中应有较为鲜明的是非判断或价值判断。

3、言简意赅。评论标题的句式要简洁,文字要精炼,题义要深刻耐读。

4、生动引人。运用多种拟题手法和修辞手段,使评论标题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生动引人的方法:

⑴ 转换句式、语气,改陈述句为假设、疑问、感叹;

⑵ 活用成语、俗语,包括直接引用和变化引用(易字法和谐音法);

⑶ 巧用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双关、对照、回环。

四、运用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分析修改一两篇评论标题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说理论述(重点章)

一、说理论述的基本要求

说理论述的基本要求是:

1、论据和论点的结合。这是新闻评论说理论述一条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实践表明,新闻评论的说理和论述唯有体现论据和论点的统一,才具有说服人的力量。

2、虚和实的结合。在评论写作中,虚和实是矛盾的统一。虚是指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实是指事实、实践、业务、材料。人们常说的新闻评论要善于务虚,指的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合事实和矛盾进行分析和说理。

3、破和立的结合。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破与立是辩证的统一。立,就是正面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破,就是反驳和批判错误的观点。破立统一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正面立论的评论,需立中寓破;二是以批驳错误观点为主的评论,则需破中有立。

4、严肃和生动的结合。严肃和生动结合是一条不容忽视的说理论述的原则和要求。作为严肃的文体,文字很容易导致枯燥乏味,让读者提不起兴趣。所以在论述时特别要讲究生动形象,务求体现严肃的论题与生动风趣的表述的结合,体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体现抽象的论述与具体形象的文字表现的结合。

二、论点和论据

1、所谓论点,就是指作者对所论述的论题的见解、主张和所持的立场和态度。

2、在评论写作中,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材料,就是说明论点的证据,就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

3、评论的论据主要包括两大类:

① 事实性论据,包括能够直接或间接证明论点的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事,以及历史资料、统计数字等。

② 理论性论据,包括经典作家所揭示的业经实践证实为人们所公认的有关结论、论断、理论、原理;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现行的法令、条例;科学的定理和法则;公认的道德规范;古今中外带有哲理性的格言、谚语等。

③ 除此之外,还有以故事、典故为论据的。

4、在运用论据时,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论据务必正确、真实、恰当,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二是选择论据要考虑写作的背景和读者的特点。

三、论据和论点是怎样统一的

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就是全面掌握材料,“求是”就是从占有的大量材料中研究事物的内部联系,掌握其规律。坚持了这条原则才能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也才能使论据和论点的统一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其次,正确处理好论和论点的辩证关系。在评论写作的构思阶段,对待材料和论点的正确态度是材料在先,论点在后,从充分的材料中引申出论点。由构思进入表述阶段后,论点处在统率地位,论点要统率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因此,论据不在多而贵在精。力求置论据于论点的统率之下,寓论点于论据的分析之中,使论据和论点恰当地融合起来。

再次,掌握论证的具体方法,有助于论据和论点的统一,增强说服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和反证法。

四、为什么写评论采用事例来证明论点(例证法)是一种有效的论述方法

一种观点、一个结论,往往是通过许多事实得来的,所以发现并抓住事实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提示出事实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论点,自然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事例要真实、典型、有代表性,引用古代事例尤需切合现实情况;二是要注意提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辅以切实的分析和说理,防止观点加例子的简单化和表面化倾向。

五、为什么说虚实结合是评论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方法

新闻评论从宏观上看,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务虚的,另一类是务实的。但是,实际上虚和实是对立的统一,两类评论尽管侧重点不同,却都需要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现象和本质的结合,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政治和业务的结合。也就是说,说理论述应当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论述具体的工作问题和业务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透过具体的业务问题,从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的高度做出分析。在论述理论政策性的问题时,不能空泛议论,而要联系当前的工作实际和读者的思想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说明。

只有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才能有助于增强评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

六、严肃与生动结合的途径和要求(分析一篇言论,指出严肃生动结合得怎样)

1、由事入理,事理相融

2、平易近人,理情并茂

3、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渗透,使思维的缜密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

七、说理论述的操作方法(评析)

1、据事议理的方法。(运用依托配合法或输入式融合法写一篇短评或小言论)道理、结论总是从客观事实当中,从实践经验当中引申和概括出来的。因此,要把道理说明白,容易让人接受,就得依靠具体的事实材料。

据事议理操作方法:①依托式配合法:配合新闻报道依托新闻事实;②输入式融合法:直输作者见闻为由头和论据;③夹叙夹议式糅合法:多层次地即在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体现出事理融合的要求。

2、比较分析的方法。(用比较分析法从身边感人事例分析改革必要性)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的比较和具体分析来论证或说明论点。

比较分析的具体化方法:①纵横比较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历史地全面地认识现实,发现事物内部联系的科学的分析方法;②对比法:将相反、相对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论述,以形成是非得失的对照和高低优劣的反衬,进而在相互联系和比较中展开由表及里、有破有立的分析说理;③类比法:将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将它们的共同实质形象而又机智地显示出来。

3、论辩交锋的方法。(分析一篇言论在论辩交锋时采用什么方法)通过思想交锋、辩论和批驳,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

论辩交锋的具体方法:①思想交锋;②辨正的方法;③批驳的方法。

4、算账说理的方法。(用推演算账法论证节约时间的重要性或浪费时间的危害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统计、推演、比较和折合计算,进而对事物作出说明和判断,找出其内在联系,提示其本质意义的一种科学的分析说理的方法。

算账说理的功能:一是帮助提出问题;二是有助于说明和论证论点;三是增强言论的文化内涵;四是使抽象道理生动形象。

算账说理的操作方法:①统计算账;②推演算账;③折合算账。

八、为什么要论辩交锋

1、论辩交锋就是通过思想交锋、辩论和批驳,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

2、写批驳性的评论文章,自然要展开论辩交锋,即使写正面立论性的评论也往往离不开论辩交锋。不经过论辩交锋,不把有关的模糊观点、片面认识和错误观点加以澄清和匡正,正确的观点是立不起来的,更难以深入人心。

3、就评论写作本身规律来看,也需要论辩交锋,敢于并善于思想交锋,正是评论能否达到透彻说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和技巧。文章触及的对立面,自然就要思想交锋,就要面对面地展开论辩和商榷,就要从正面提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论述也就能够从事物的矛盾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有起有伏,善破善立,从而增强评论的思想性和鲜明性。

九、论辩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二是严格区分矛盾的性质,实事求是地区别对待。

三是划清政策界限,防止“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

四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十、为何说破和立的结合在说理论述中有重要意义

1、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破与立是辩证的统一。立,就是正面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破,就是反驳和批判错误的观点。

2、评论要说理,就得破除一种观点,树立一种观点。为了树立正确的观点,就得澄清模糊的观点,纠正片面的认识,反对错误观点和倾向;为了批驳错误观点,也需要阐明正确的主张。

3、就评论写作本身的规律来看,为了深化说理,也需要破和立的结合。文章有了对立面,论述就能从事物的矛盾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从而增强评论的思想性和鲜明性。

第五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重点章)

一、评论的结构原则

新闻评论的结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

1、从评论的具体内容出发。评论的结构布局应考虑文章的具体内容,根据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的实际情况、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围绕论题和中心论点组织安排材料及观点的前后顺序。

2、从受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评论的结构布局要考虑受众的实际状况和需要,根据他们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认识规律和心理需要来安排评论的逻辑思路和篇章结构。

3、从不同的体裁要求和作者的特点出发。评论的结构布局要适合体裁的特点,也要体现作者的特色和风格。在遵循评论的基本原则和写作规律的前提下,在开头、结尾和谋篇布局上显示作者的个性特征。

二、评论的结构要求(评析)

事实证明,好的新闻评论作品,其结构应符合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1、布局合理。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确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详说什么略说什么,选择哪些材料和观点,它们之间如何配合、衔接与过渡等等,以使文章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总体布局恰当合理。

2、层次清晰。合理安排评论各部分、各段落间的层次关系,可以使评论的结构“纲举目张”,层次分明。

3、逻辑顺畅。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新闻评论,应讲求其结构布局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既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

三、评论的结构方式(分析一篇评论的结构方式)

1、归纳式结构。从材料到观点,先分论后总论。

2、演绎式结构。从观点到材料,先结论后分论。

3、并列式结构。将总论点分为两个以上的分论点,分别进行论证。

4、递进式结构。对论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分析。

四、评论的开头的要求与形式(评析)

1、新闻评论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也应该在文章或节目的开始部分就抓住受众,吸引他们的注意,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评论的开头要求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开头的形式:①摆出结论;②提出问题;③亮出靶子;④交待意图;⑤由事入题。

五、评论的结尾的要求与形式

1、评论的结尾的基本要求是简短有力,不落俗套,即不要拖泥带水,避免空话、套话。

2、结尾的形式:①呼应开头;②作出结论;③提出呼吁;④引发思考;⑤举一反三。

六、运用评论开头、结尾的基本写作要求写作一篇评论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文采

一、新闻评论如何写得有文采(评析)

为了把评论写得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在说理论述上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根据新闻评论的特点,在语言和文风上需要首先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学习和实践。

1、深入浅出

①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明白晓畅的论述相结合;要对所评论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有充分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

②了解群众的特点和要求。掌握群众的认识规律和理解能力;联系群众的切身经验讲道理。

③运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语言表现实际生活,通俗而生动;反对艰深晦涩,故作斯文;避免空话、套话和各种八股腔。

2、形象说理

①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论据和由头的形象性;由近及远、由实及虚、由具体到抽象的说理方法。

②形象化的语言。深入观察生活,选取恰当的形象;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描绘客观事物,突出其特点。

③巧用诗文典故。运用成语典故和古代诗文中富有哲理的形象;弄清原意,运用恰当。

3、以情动人

①有感而发。有所为而作和有所感而发;或爱或憎的态度,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由深切感受而流露的真情实感。

②寓感情于形象。形象的感情色彩;通过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用具有感情色彩的形象打动观众。

③修辞手段的活用。修辞手段的运用和评论的感情色彩;语气的变换,句式的活用,含蓄、幽默的笔法。

4、要言不烦

①道理实在,言之有物。说真话,讲真理,实实在在地讲道理;摒弃空话、套话;反对虚张声势、哗众取宠。

②论题集中,篇幅适度。思想明确,论题集中,行文语气集中;简洁精粹,长短适度。

③字斟句酌,语言规范。炼意,炼句,炼字;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二、分析一篇新闻评论的语言文风特色

第七章 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一、新闻评论工作者具备哪些修养(素质或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①提高政治觉悟。评论工作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提高理论政策水平

①掌握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加强政策观念。新闻评论工作的政策性;加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严格按党和政府的政策办事;加强法律观念和纪律观念。

3、打好知识和业务根底

①重视知识积累。既懂政治,又学识渊博;广泛的兴趣、丰富的知识;目光四射,广为涉猎,勤于积累。

②提高业务水平。掌握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和文字修养。

4、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

①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带着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研究和群众观点。

②作风艰苦朴素。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作风;不怕困难的刻苦精神;严谨细致,力戒猎奇、追风倾向

二、评论工作为什么要重视知识积累

1、新闻评论的写作,也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新闻评论的对象很广泛,涉及许多不同领域,这就要求评论工作者具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

2、现代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不少新的学科,新的知识也不断增加,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涉猎的范围。对新鲜知识的掌握和吸收,可以帮助我们突破某些旧的思想方法的束缚,发挥创造性。

第八章 社论、评论员文章

一、什么是社论

社论(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称为“本台评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

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表态的。党的报刊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是其他评论文体所不能替代的。

二、党报社论何以具有权威性

党报社论的权威性源于:

1、它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

2、社论内容的特殊重要性。

3、党的领导干部具有亲自写作并审阅党报社论的传统。

4、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社论、评论员文章的类型

按论述方式和方法分类,社论、评论员文章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阐述型、启迪型、评介型、论辩型、礼仪和纪念型。

四、为何精心写作是一项重要任务

1、社论,尤其是党报社论,是党的喉舌,具有权威性。

2、只有精心写作才能发挥社论重要的和正确的导向功能。

3、集体研究。

4、从草稿到定稿,执笔者要精心构思、认真写作和修改。

5、党委书记要参与或主持整个写作工程,直到最后审阅定稿。

6、实践表明,若干写得较为成功具有一定权威性或文献价值的重要社论,正是通过这样的严格途径而面世的。

五、如何增强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可读性

1、正确地运用人民群众的活生生的语言来写作。

2、适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谚语、格言、成语等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言语、词汇。

3、适当地穿插运用散文的笔法,力求把抽象的道理或事物矛盾讲述得浅显明了、文情并茂、事理融合、平易近人。

六、分析《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写作特点

第九章 短评(要求会写作短评,依托新闻报道配写)

一、什么是短评

1、短评是一种简短而灵便的评论形式,在发表时有署名与不署名两种。

2、署名短评以个人身份发言,形式自由,手法多样,随着专栏评论的发展,近年来逐渐纳入各种评论专栏之中,单独发表的已不常见。

3、不署名短评代表媒介编辑部发言,它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就现实生活或实际工作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发表议论和看法。

二、短评的特点

短评的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短小精悍。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结构简单,文字精炼。

2、新鲜独到。选题新鲜,见解独到,角度多样,讲求时效。

3、生动灵活。说理生动,文字活泼,形式多样,运用便捷。

4、重在分析。就实务虚,缘事议理;依托个别,指导一般。

三、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好的短评,应力求做到“言近而旨远,词约而意深”,这就要求短评在写作时注意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1、论题具体,一事一议。抓住新闻报道中最值得议论之处,评其一点,分析精当。

2、长话短说,议在实处。精心开头,简化结构,紧扣报道,理从事出。

3、源于报道,高于报道。由点及面,提炼升华,补充深化,借题发挥。

第十章 编者按语(运用写作要求,为新闻报道配写编后,文前按语;说明性、政论性按写)

一、什么是编者按语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是新闻媒介的编者专用及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二、按语的功能

编者按语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示说明

2、评介表态

3、提醒建议

4、补充强调

三、编者按语的形式及特点

如果以编者按语在编排过程中与新闻报道或文稿所处的位置为分类标准的话,编者按语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即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由于编排的位置不同,使这三种按语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前话),特点:

①行文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不必复述所依附的报道或文稿内容,只需直接提出编者的看法和观点;

②以编者身份发言,通常情况下不署名,也不拟制标题。

2、文中按语(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上独有的按语形式,特点:

①与所依附的报道既相互配合,又相互融合,编者可以直接评价、分析文中的内容和提法,议论的针对性很强;

②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随时评点,使用方便,运用灵活,有助于避免传播中的副作用;

③文字简练、鲜明泼辣,与上下文衔接自然,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和接受心理。

3、编后(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与前两种按语有着不同的特点:

①发表形式上不同,位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结构更为完整,可以有标题,也可以署名;

②写作要求上不同,写法上更接近随感或短评,需要必要的分析议论,也可以抒情、联想和借题发挥;

③功能上侧重点不同,文前多起强调、提示作用;文中多起注释、点拨作用;编后置于文末,大多起引申、生发的作用。

④运用上灵活多样,不仅可以配合新闻报道或文稿,图片、图表、漫画等也可以配写编后。

四、按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按语是新闻评论各类体裁中篇幅最短、依附性最强的一种,其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立足依托,有所超脱。以新闻报道为主要依据,有所提炼、评介、补充或升华。

2、配合及时,运用灵活。迅速对报道或文稿做出评价与分析;注意不同按语形式的灵活运用与配合使用。

3、文字精粹,点到为止。按语的文字简洁明了,词约意深;议论焦点集中,点到即止。

4、态度鲜明,讲求分寸。鲜明地表达编者对新闻或文稿的态度和倾向;褒贬适度,分寸得当。

第十一章

专栏评论(要求会写作专栏小言论)

一、什么是专栏评论

专栏评论指的是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也包括当今电台、电视台专门栏目中的评论)。

二、专栏评论的特点

专栏评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群言性。以个人身份发表见解,自由活泼,畅所欲言;语气上平易近人,亲切感人。

2、稳定性。栏目相对固定,体式相近,版面位置、篇幅大小趋于稳定。

3、时代感。一是重视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思想问题发表意见;二是善于敏锐发现并抓住富有时代特点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变化、新矛盾、新精神及时发表评论。

三、专栏评论的类型

1、按形式品种来分,可分为专栏小言论、论坛评论、经济漫谈、思想杂感。

2、就作者组成来分,可分为群言专栏、集体专栏和个人专栏。

四、小言论的特性

群言性、微型化、新闻性、形象感。新闻性是本质的基本的特性。

五、论坛评论的优势和写作要求

论坛评论以个人名义自由撰稿,发表己见,在写作上形成了它的若干优势和要求。

1、在人称上,可以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议方式。有助于克服或避免自上而下指令式的生硬语气,有利于促进作者与读者间的平等交谈和亲近感。

2、便于输入作者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新闻信息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由头和论据,以增强议论的新闻性和吸引力。

3、有助于强化议论的理论色彩。作为思想性导向性较强的论坛评论,贵在理论上启迪人们的心扉,升华人们的认识。

4、便于就不同的或偏颇的见解异型探讨和商榷。有助于深化认识,启迪思路,发挥论坛的民主气氛。

六、什么是经济漫谈

经济漫谈作为专栏评论中的重要品种,是一种涉猎日常经济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新闻性与政论性相结合的短小精悍的署名经济评论。

七、经济漫谈专栏言论的写作要求

1、贴近经济生活

2、有一点前瞻性见解

3、虚实结合,深入浅出

八、今日谈式的小言论;论坛评论(千字);简析《人民日报。今日谈》赞誉式小言论。

第十二章

述评

一、什么是述评

述评又称记者术语或新闻术语。它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二、述评与新闻综述的区别

新闻综述虽然在形式上接近于述评,但它是以向受众告知新闻事实为目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些重要事件、重点工作或一个时期的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叙述。它客观地报道事实,一般不进行评论。有时通过提供信息的方式,转述有关人士的见解和看法,也是以客观报道的形式出现。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有时有一些说明或议论的文字,也是为综合性的叙述服务的。

述评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主要是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事实,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三、述评的优势

1、述评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职能于一身,既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方向。

2、述评叙事和说理兼而有之,使读者既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又可以了解作者对这些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的分析和探讨。

3、评述结合,更符合人们阅读和视听的需要。

四、述评的基本特点

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五、述评的类型

从述评的内容来看,分为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

六、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分析述评写作特点)

1、论题新颖,选材精当

2、即事明理,注重分析

3、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第十三章

杂文

一、鲁迅与杂文

1、鲁迅是杂文写作的大师。

2、鲁迅的杂文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典范。

3、鲁迅的杂文论战性的比较多,对敌斗争的比较多,这是由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

4、鲁迅杂文的特点主要在于从实际出发,根据形势和斗争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灵活的笔法,坚定地进行斗争。

二、杂文的主要特点(分析一篇杂文的写作特点)

1、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兼有政论和文艺的因素。专栏评论的一种类型,思想领域中匕首、投枪式的轻武器。

2、强烈的战斗性

①及时灵活地反映现实。有感而发,对现实生活作出敏锐的反应;战斗性极强的文体,舆论监督的轻武器。

②爱憎分明的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立足于正确的舆论导向。

3、生动泼辣

①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统一。针对社会生活中典型的事件和问题进行形象说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

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尖锐泼辣,内容充实;幽默讽刺,妙趣横生;注重争论,讽刺而不谩骂。

4、简洁精辟

①言之有物,画龙点睛。笔法如行云流水,巧妙地点破主题;画龙点睛,直指问题的实质。

②简短而有骨力。思想精辟,文字简洁,两者相得益彰;精雕细刻,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三、为何说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既包含政论的因素,又包含文艺的因素。它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要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在表现方法上,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形式和方法,把逻辑的说服力和形象的感染力结合起来。

杂文一般论题集中,篇幅简短,多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思想政治领域中的一种轻武器,无论表彰先进,或是匡正时弊,都可以轻便灵活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四、主题严肃,笔法灵活

1、严肃而深刻的主题,灵活而幽默的论述

杂文要革故鼎新、激浊扬清,主题要严肃而有深刻隽永的意味。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论述方法却是灵活多样的,笔法不拘一格。

2、杂文的形象性、知识性、趣味性

杂文的形象性、知识性、趣味性应当是结合在一起的。

杂文中的形象,不仅使文章生动而有风趣,有时还能给人以知识;杂文的知识性,对读者起了“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的作用,它的内容同样可以正面阐述某种道理,针砭时弊,激浊扬清。

杂文应当写得有风趣,幽默是作者的智慧和乐观主义战斗精神的表现,所以,杂文的战斗性和趣味性是统一的。

第十四章

广播评论

一、广播传播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1、优势:①更为方便、快捷;②几乎不受接受者的文化程度的限制;③声音的直接表现力是文字望尘莫及。

2、弱点或劣势:①稍纵即逝,过耳不留,只能即时听知;②不易保存,多次转述容易“走样”,甚至截然相反;③听的人不拥有选择权,不易把握重点,因而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二、广播评论的特点(分析一篇广播评论)

广播评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项:

1、短小精悍。为了适应听众专注收听的耐久力,不仅要求短而有物,而且要求短而易知,力求省意,不能一味省文。

2、浅显明快。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除了语言通俗、口语化,还要:

①运用听众熟悉的事实和其他材料证明和说明论点;

②调动各种表现手法为简单明白说理服务;

③表达简洁明了,包括叙事有条不紊,说理脉络清晰,诊断超载了当。

3、平易近人。要求:以平等的态度说理;从听众最关心的角度说理;带着感情说理。

4、上口动听。这是由声音传播决定的特点。需要提高语言素养、语言技巧,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端正评论的文风,其中包括:

①坚持语言规范化、通俗化、口语化的原则。规范化是根本;

②力求语言的内在美、声音美、韵律美。内在美是基础,指文明用语;

③坚持语、文一致的表达原则。

三、录音评论

1、录音评论是以音响为表现内容的必要材料或手段的广播评论形式。

2、运用音响是录音评论同其他广播评论形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3、录音评论的音响取向。录音评论中的音响材料是作为论据的一部分存在的,主要起支持和说明论点的作用;而录音报道中的音响,则是新闻事实的一部分,它同叙述语言融为一体,共同表现或再现新闻事实的全貌。

4、制作录音评论的关键环节。采制录音评论,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①根据证明和说明论点的需要,精心选择、剪裁音响,使之成为整个论述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②严格划清论点与论据的界限,防止把采访对象表达自己看法的录音讲话,与表达评论主体对于事物看法的论点混同起来;

③恰当处理音响与论述语言的关系,既保持论据的完整性,又使它与论点榫卯相应。

四、广播评论的论述语言

1、广播评论的论述语言指的是广播评论中的同音响相对应的语言,是评论主体用来表达内容的所有话语。

2、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在广播评论中,论述语言有五种表现功能:①表达论点;②叙述论据;③表现论述的逻辑关系;④解释和说明;⑤补充、完善音响材料。

五、音响的基本类型

音响有多种分类标准。在广播评论中常用的音响,大致可以按两个标准来划分:

1、按音响的来源,可分为伴随事物发生和因采访发生的两种。

2、按音响在评论中的作用,可分为:①直接表现或说明事物的主体音响;②表现事物存在条件的环境音响;③表现事物过去情况的背景音响。

六、音响的表现优势和局限

1、音响在广播评论中的表现优势主要在于:

①增强论述的客观性,赋予它以事实胜于雄辩的表现效果;

②增强论述的可信性和权威性,赋予它无可怀疑的说服力;

③增强论述的现场感和交流感,赋予它比语言叙述更强的感染力。

2、音响也有它的局限:

①伴随事物发生的现场音响不以主观意愿为转移,倾向性不鲜明,有的甚至以噪音形态出现;

②因采访发生的音响依赖受访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还受方言限制;

③某些暴露性的音响,可能影响收听效果,甚至产生副作用;

④相当一部分音响本身不能独立表情达意,需要论述语言补充和完善;

⑤有些现场音响和隐蔽性的音响,还需要克服采录方面的困难。

所以,音响固然可以为广播评论增色,但并非任何音响都可以运用于广播评论,更非有“响”就好。如果忽视它的局限,任意运用,那就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

七、恰当处理论述语言和音响的关系

1、坚持两个原则:音响少而精的原则;论述语言以说理为主的原则。

2、协调论述语言和音响的关系,取决于是否善于利用论述语言,能动地驾驭音响。

3、做好论述语言的声音转化工作,务必紧紧围绕增强声音表达效果这一目标。

①文字表达坚持“我手写我口”。

②口头表达力求准确表情达意。

第十五章

电视评论

一、电视评论的概念

作为一个专业术语,电视评论是电视台制作播发的、以画面和声音表达内容、面向观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看法和见解的新闻评论。

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

2、电视评论是面向广大观众的新闻评论。

3、电视评论是电视媒介的新闻评论。

4、电视评论涵盖多种多样的评论形式。

二、电视评论的特点

电视评论的本质属性,是电视传播方式和新闻评论体裁特征的紧密结合。从这一本质属性出发,电视评论的基本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项: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双线互补。

三、电视述评及其特点

电视述评是新闻述评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是以声画结合的方式体现缘事立论、因事说理和既述又评、述评结合基本特点的录像评论形式。

四、电视述评的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是新闻述评的基本表现方法。电视述评中的夹叙夹议大致有三种方式:

1、解说词中的夹叙夹议;

2、同期声与解说词结合的夹叙夹议;

3、画面与解说词结合的夹叙夹议。

五、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

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包括视觉符号——画面、屏幕文字;听觉符号——同期声和解说词。它对于符号有特殊要求和处理方式。

1、画面的类型和表现功能。电视评论中的画面,按表现功能分为三类:

①口播评论的画面:表现功能同播送人对于评论内容的理解和调动非语言的能力成正比。

②再现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画面: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吸引视听的强有力的表现功能。

③再现访谈过程的画面:画面与声音相互配合,强化了语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同期声的种类和表现功能。

①伴随事物发生的同期声:不以采录者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具有强烈的客观性。

②访谈的同期声:以受访人的同期声作论据,可以增强论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3、屏幕文字。属于视觉符号,除了用作标题外,还具有提示、强调、补充、说明等多种表现功能。

4、解说词。按解说场合分为现场解说和非现场解说;按同观众见面的方式分为出镜解说和画外音。解说词与同期声的区别:

①解说是评论主体的声音;

②解说主要功能是随着话题的展开适时评点、提示事物实质,阐述评论主体对于事物的看法,以及说明、解释画面和同期声。

六、录像评论发挥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

发挥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需要着重注意三个问题:

1、突出论述语言的揭示功能。

2、确切理解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

3、正确理解论述语言的完整性。

*评论写作要点

一、短评:短小精悍、新鲜独特、生动灵活、重在分析

1、论题具体、一事一议

2、长话短说、议在实处 ①开头开门见山、不落俗套 ②开头紧扣报道、传递感情 ③行文长话短说

④句式简洁、文字精炼

3、源于报道、高于报道(报道的引申、补充)

二、小言论:群言性、微型化、新闻性、形象感

1、善于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2、视角要宽些、深些、新些

主流中见支流,洞察矛盾苗头,多从侧面探求。 *写评析文章从何下手 从六方面评论

一、评论选题

1、时机性(快、新),时宜性

2、是否抓住社会焦点或冰点(关注度)

3、时效性(现实、普遍意义)

4、是否是宣传的需要(代表性、典型性)

5、与百姓是否贴近,所关心的

6、选题能否小中见大

二、评论立论

1、是否抓住问题的实质

2、是否新颖(新视角、独辟蹊境、思考独到)

3、是否抓住最新动态(社会动态、宣传动态)

4、判断是否准确,具有说服力

5、是否抓住规律和趋势

6、能否比较容易让读者把握规律 7立论与使用材料相符合

三、评论标题

1、标题是否与文意(正文)相结合

2、标题的是否明确,会不会被误解

3、能否吸引阅读和思考

4、在修辞上有什么特色

5、是否有新意

四、评论说理论述

1、运用什么样的论述方式

2、论证方式是否和材料有机结合

3、采用这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样优点与其它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优点

4、说理是否透彻,是否符合说理逻辑和常识

5、有新意、深意

6、说理方法能否被受众所了解、接受

7、说理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节制、不走极端),说理判断是否明确

五、评论文采、语言

1、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是否深入浅出,寓情于理

3、文字是否具有准确性和生动性

六、评论结构

1、运用什么样的说理方式,体现什么特点 如:

归纳式:材料充实,说理,把握观点 递进式:层层深入,说理,把握观点 并列式:思路开阔,考虑周到

2、布局合理,轻重详略得当

3、是否做到层次清晰,思路明确

4、是否做到逻辑顺畅

5、结构是否紧凑、完整

6、开头:是否开门见山或引而不发„„

7、结尾:是否有深意,观点,首尾响应

1.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2.新闻评论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表现在哪里?

新闻评论是社会舆论的集中反映,又反过来有力的引导社会舆论。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作用表现为:①引导的作用 ②监督的作用 ③表态的作用 ④深化的作用

3.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中的地位与区别?

(1)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基本的体裁。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

(2)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议论,讲道理。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分析说理,直接表明作者的思想观点,直抒已见。

(3)新闻报道是有形的意见,新闻评论是无形的意见。所以,新闻宣传既要有报道,又要有评论。它们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更好的发挥作用。

4.新闻评论和一般议论文比较,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新闻性

(1)现实的针对性(作为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是它的新闻性。这是由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新闻评论和一般议论文的重要区别)。

(2)强烈的时效性

二、政治性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2)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

三、群众性

(1)面向广大受众

(2)吸引群众参与群众工作

5.什么是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选题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新闻评论来说,就是选择要评价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一篇评论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就一篇评论来说。选题就是确定论题,主要是指它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言的。

立论是指一篇评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它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起统率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6.新闻评论论题从哪里来?

(1)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

(2)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这是新闻评论选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这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是结合实际引导舆论、发挥教育功能的好教材,也有助于评论选题富有新闻性和时代感。

7.立论基本要求?怎样才能体现立论的针对性?

立论理应具备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和前瞻性的要求。

立论的针对性,指的是立论能够针砭时弊,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倾向性矛盾,针对偏颇乃致错误的思想,运用正面引导或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以促使矛盾转化,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体现为:①针砭时弊,对症下药 ②正视迫切需要解决的的实际矛盾 ③善于触及社会性的思想问题及其实质。

8.新闻评论的标题和新闻报道标题区别何在?

(1)制作目的不同

新闻标题以提示主要的新闻事实和相关的重要信息为目的,评论标题以提示论题或作者的见解、意向为目的。

(2)表现手法不同

新闻标题多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手法,作者的态度和倾向蕴含于事实的概括与表述之中,即使做出评价,也较为含蓄;

评论标题直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倾向,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

(3)结构方式不同

新闻标题常为复杂型结构,主题与辅题的组合方式较为灵活多样。评论标题多为单一型结构,只有一行主题。

(4)写作要求不同

新闻标题简练的同时较为具体,评论标题较为抽象。

9.评论标题的主要功能?

评论标题的功能有四个方面:

①概括论题范围 ②昭示中心论点 ③表明作者态度 ④吸引受众注意

10.怎样使标题生动引人?

(1)转换句式、语气

如把陈述句改换为假设句、疑问句或感叹句。

(2)活用成语、俗语

把成语、俗语、谚语、直接引入或加以改造后用作评论的标题或采用易字、变结构、谐音的方法。

(3)巧用修辞手法

11.为什么写评论采用事例来证明论点是一种有效的论证方法?

因为一种观点、一个结论,往往是通过许多事实得来的,所以发现并抓住事实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揭示出事实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论点,自然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12.为什么说破立结合在说理论说中具有重要意义?

(1)破与立是辩证统一的。立,就是正面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破,就是反驳和批判错误的观点。

(2)从说理角度看,写评论总得破除一种观点,树立一种观点,而为了树立正确的观点,在其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就得澄清与之有关的模糊观点,纠正错误;反之,为了批驳错误观点,也需要阐明正确的主张。

(3)深化说理需要破和立的结合。文章有对立面自然就要思想交锋,这样论述才能从事物的矛盾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

13.严肃与生动结合的途径和要求?

(1)由事入理,事理相融

(2)平易近人,理情并茂

(3)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渗透,使思想的缜密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

14.评论结构原则是什么?

(1)从评论的具体内容出发

(2)从受从的实际需要出发

(3)从不同的体裁要求和作者的特点出发

15.评论结构的基本要求?

(1)布局合理

(2)层次清晰

(3)逻辑顺畅

16.新闻评论怎样才能深入浅出?

深入浅出就是要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平易通俗的论述结合起来。就是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众。

(1)深入是浅出的前提

(2)了解受从的特点和要求

(3)运用群众的语言

17.评论工作者应具血哪些基本修养?

(1)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①提高政治觉悟 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2)提高理论政策水平①掌握基本理论 ②加强政策观念

(3)打好知识和业务根底 ①重视知识积累 ②提高业务水平

(4)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 ①深入调查研究 ②作风艰苦朴素

18.评论工作为什么重视知识积累?

新闻评论的写作,也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新闻评论的对象很广泛,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这就要求评论工作者具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

19.党报社论何以具有权威性?

(1)它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

(2)社论内容的特殊重要性

(3)党的领导干部具有亲自写作并审阅党报社论的传统

(4)在传播渠道的方面的独特优势

20.社论评论员文章有哪些类型?

(1)本报评论员文章

(2)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3)观察家评论

21.如何增强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可读性?

(1)精心写作,导向正确

(2)面向广大的读者对象

(3)文字表达庄重、通俗、平易

22.什么是短评?短信的特点是什么?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

一、分析扼要、运用便捷的评论体裁,在报纸、广播、电视中都可以使用其中,在报纸上最为常见。在发表时有署名与不署名两种。

(1)短小精悍

表现为: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结构简单,文字精练。

(2)新鲜独到

表现为:选题新鲜,见解独到,角度多样,讲求时效。

(3)生动灵活

表现为:说理生动,文字活泼,形式多样,运用便捷。

(4)重在分析

表现为:就实务虚,缘事议理;依托个别,指导一般。

23.短评写作有哪些基本要求?

(1)论题具体,一事一议

抓住新闻报道中最值得议论之处,评其一点,分析精当。

(2)长话短说,议在实处

精心开头,简化结构,紧扣报道,理从事出。

(3)源于报道,高于报道

由点及面,提炼升华,补充深化,借题发挥。

24.什么是编者按语、编者按语功能?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迅社、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是新闻媒介的编者专用及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编者按语的功能表现为:①提示说明 ②评论表态 ③提醒建议 ④补充强调

25.编者按语的形式及特点?

(1)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前话。通常居于文前或栏前,片言居要,严肃庄重。

特点:提纲挈领;片言居要;直接表态;不必署名与拟制标题。

(2)文中按语: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上独有的按语形式。

特点:与新闻报道既配合又融合;随时评点,易读易懂;主要在报纸上使用。

(3)编后: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等,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

特点:注重分析、引申与生发;形式自由,手法灵活;可以加标题,也可以署名。

26.什么是专栏评论?专栏评论的特点、类型?

专栏评论指的是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也包括当今电台、电视台专门栏目中的评论。)

特点:①具有群言性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③富有鲜明的时代感

类型:按形式品种可分为专栏小言论、论坛评论、经济漫谈、思想杂感。

按作者组成可分为群言专栏、集体专栏和个人专栏。

27.什么是论坛评论?它的优势是什么?

论坛评论是一种群言型的和风细雨式的为读者易于接受的针对性、思想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署名评论。

优势:可以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议方法;便于输入新闻性事实材料作为由头和论据;有助于强化议论的理论色彩;便于就不同的见解展见探讨和商榷。

28.专栏小言论的特性?

群言性、微型化、新闻性、形象感

29.杂文有哪些特点?

(1)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兼有政论和文艺的因素。专栏评论的一种类型。思想领域中匕首、投枪式的轻武器。

(2)强烈的战斗性

①及时灵活地反映现实

有感而发,对现实生活作出敏锐的反应。战斗性极强的文体,舆论监督的轻武器。

②爱憎分明的态度

旗帜鲜明地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立足于正确的舆论导向。

(3)生动泼辣

①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统一

针对社会生活中典型的事件和问题进行形象说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和结合。

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尖锐泼辣,内容充实。幽默讽刺,妙趣横生。注重争论,讽刺而不谩骂。

(4)简洁精辟

①言之有物,画龙点晴

笔法如行云流水,巧妙地点破主题。画龙点晴,直指问题的实质。

②简短而有骨力

思想精辟,文字简洁,两者相得益彰。精雕细刻,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30.为什么说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既包含政论的因素,又包含文艺的因素。它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要有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在表现方法上,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形式和方法,把逻辑的说明力和形象的感染力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杂文、杂感、杂谈、随笔等,者是新闻评论领域中的一种类型。由于这类文章一般论题集中,篇幅简短,多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思想政治领域中的一种轻武器,无论表彰先进,或是纠正时弊,都可以轻便灵活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31.述评与新闻综述有什么区别?

新闻述评与新闻综述虽然在形式上较为接近,但二者的实质是不同的。

首先,从体裁上说,新闻述评发球新闻评论的范畴;新闻综述履于新闻报道的一种。

其次,从传播目的上看,新闻述评既要报道新闻事实,又要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但述的目的是为了评,为评服务。也就是说,新闻述评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事实,表明立场、主张;而新闻综述则是以向受众告知新闻事实为主要目的。

最后,从文体特征上看,新闻述评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事实,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新闻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些重要事件、重点工作或一个时期的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叙述。

32.述评的基本特点?

(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33.试述广播评论的特点?

(1)短小精悍 (2)浅显明快 (3)平易近人 (4)上口动听

34.什么是电视评论?电视评论的表现特点?

电视评论是电视台制作播发的、以画面和声音表达内容、面向观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看法和见解的新闻评论。

特点: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双线互补

35.简述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及各自的表现功能?

电视评论和符号系统,包括视觉符号——画面、屏幕文字;听觉符号——同期声和解说词。

(1)画面。画面在电视评论中可以起各种作用,但主要是提供富于实证力的论据。

(2)同期声。电视评论中的同期有两种:一种是伴随事物发生的同期声,一是访谈的同期声。

(3)屏幕文字。屏幕文字除了用作标题外,还具有提示、强调、补充、说明等多种功能。

(4)解说词。录像评论中的解说词,是与同期声相对应的声音符号形态。

推荐第8篇:《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

《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新闻采访方法论概述

1 采访定义、目的、任务、方式

2 独立性和舆论监督以及对记者的要求

考点 1:新闻采访方法论 新闻采访方法论是研究新闻采访活动中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科学。理论基 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闻学中的应用基础理论。

材料与事实

采访与事实 角度与事实

立场与事实

取和矛的矛盾

记者和采访对象 生和熟的矛盾

说和做的矛盾 新闻采访方法论概述

十条基本采访方法

考点2:采访

1.采访实质上是人的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贯穿于采访活动的主要矛盾:认识主体记

者同被认识的客体事实之间的矛盾,即主体同客体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 的矛盾。被认识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记者必须在社会活动中,同采 访对象发生一定交往,才能完成采访活动。

2.采访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报道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做的了解客观情况的社会活动。

采访的四个要点:谁——主体,为什么——为新闻报道,做什么——了解客观情况,范 畴——社会活动(区别于私人活动)。

采访与一般的了解事物就有很大的区别,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具体任何和要 求的、自觉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这类认识事物的活动我们称之为:调查研究。采访是一种 特殊的调查研究。特殊性体现在:

 采访的目的——传播 特殊的目的,传播(为了进行传播),不仅“传”,而且“播”,传播的对象广泛。向大众传 播,大众和传播是两个制约因素。

1、为了向大众传播,新闻采访就要猎取哪些内容上重要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大众关心 的、有一定趣味的事实。

2、为了向大众传播,不仅要在采访中“沙里淘金”,把那些没有新闻价值的,大众不关心 的东西筛选掉,有时还要做更加广泛的调查,“旁征博引”,向传播对象提供更多的资料, 以便他们能更好的理解新闻事件本身的意义。

3、为了向大众传播,记者的采访有极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可以对大量的社会现象做广泛 的调查研究,也可以对一个完整的事件做全面或者片面的调查。

4、为了向大众传播,记者必须考虑他的报道的主动性。

1

特殊要求:“沙里淘金”、“旁征博引”、“灵活伸缩”、“形象生动”

 采访的基本任务 采访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迅速地了解到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

1迅速地了解到时间性是调查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要求记者迅速了解已经发生的事 实,○选择适当的时机采访事实,还要预见将要发生的事实,选择适当的时间采访事实,洞悉 时间的因素将会影响一个事实的价值。

2典型的(或足以说明问题的)选取典型事实,不是根据主观愿望,鉴于对广泛事实的 了○解后

3有新闻价值的 ○4真实的 真实性是重要的问题;一个完整的事实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5事实 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新闻记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

 采访的基本方式——社会活动 记者采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活动方式,这里的社会活动是狭义上的,是指那些非行政的、非 法律的、又非纯属私人的活动,指那那些人与人间平等地、自由地进行的社会活动。

考点 3:独立性和舆论监督(★★★ 名词、简答、论述) 记者活动的相对独立性,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基础。 舆论监督是一种特殊的监督,特点和优点是:

1、一种弹性比较大的监督,大事小事,严重的事,一般的事,监督面广而灵活。

2、各种监督的增效剂。

3、成本低。

4、本身接受监督的监督。(容易与媒介的社会责任等相关话题相结合) 独立性对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记者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善于独立思考。

考点4:采访的难点(与记者自身能力、素养相结合)

1、既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任务,又要对客观事物有真实、深刻的认识,这是记者首 先感到的困难。

2、记者采访的题材广泛、多变,同时,他的每一个调查结果——报道,又需要适应广泛(广

泛的题材,满足广泛的需要)对象的需要,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报道既要形象生动,又不允许有一点虚构。这虽然是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苦难,却 向采访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

考点5:记者采访活动的风险性(可能性不大,简单记忆)

1、工作上成败不定的风险。采访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记者的工作环境,包括采访的题材,

采访对象的状况,采访的时机等等。

2、报道对错未卜的风险“最先说话”、“说自己不懂事情的话”、“很快说话”、“公开说话”、“经常这样说话”

3、风口浪尖上的风险。记者活动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尖锐性。与记者观点不同的人,利益 受到记者报道影响的人,会对记者发出无端的攻击。坚持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

4、记者的人身风险。

2

与后章知识点相结合:①采访的定义 ②舆论监督 ③采访活动的风险性

第二章 采访与事实

第二节材料与事实

1 材料的分类相对性和两重性

2 第一手材料优点和局限性 间接材料的优点 重视

三、四手材料 3 正确对待六种现象 4 材料加工的要求 本章主要以简答、论述为主

考点 1:事实(一般不单独考,与别的知识点相结合) 是客观事物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是客观、现实的、第一性的东西。

考点 2:材料 是事物和事实的各种形态、各种性质、各种来源的表象、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材料不 等于事实,但要了解事实,却一步也离不开事实。 考点3:材料的分类(与考点9结合) 按照材料来源和传递过程进行分类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 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着重理解,与新闻真实性) 第二手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当事人和目击者那里得 来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 第

三、第四手以上的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两个以上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非当 事人和非目击者那里得到的情况,总结概括性的材料,都属于这一类。

考点 4: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名词、简答、论述) 本知识点着重阐述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往年未考。但是新媒体转发问题,多思考延伸。

1、报道中有没有足够的和必要的第一手材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了独立的、不可替代的、

有成效的工作的重要标志。

2、具有很强的实证性

3、虽不能说是检验第二手以及第三手、第四手材料的标准,但是订正、检验这些材料的重 要手段和途径。

4、从获取第一手材料入手来展开和深入自己的采访活动,是许多有经验的记者经常使用的 方法。

5、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记者采访到的第一手材料往往是最形象生动的、因而也是最引人 的材料。

6、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意义,还不限于新闻工作本身,它与其他部门工作和科学研究也有密 切关系。

考点5:第一手材料的局限性(名词、简答、论述)

1、直接观察,也会出现两反面的偏离事实的成分:重要的客观事实没有掌握,同时又加进 了若干的主观因素。(①主观上,记者急于发稿、抢新闻;②客观上,环境因素)

2、记者观察时间的局限性。

3、记者的观察和某些物证材料的本质含义的不确定性。

4、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3

作为认识事物主体只限于“本人”,同更多的人,同群众比起来,带有很大局限性。记 者应该明确,对于自己直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无论是广度(数量)、深度(质量)都 是有限的,收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事物本身的发展阶段,事物现象的复杂程度; 记者采访观察时客观; 记者的立场; 2 环境和条件(包括记者使用的观察工具)4 记者观察的角度; 记者3 5 的知识水平; 记者的思6 想放,认识放; 记者的7 心理状态,等等。

考点 6:全面认识第二手材料和第

三、第四手材料 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的第二手材料和第

三、四手材料,这是记者调查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记者采集材料时,要像搞商业那样,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到可能做到的最低限度才为理 想。还要“广开门路”,不仅要广泛收集各种材料,而且要对同一个问题要注意收集不同的 材料。

考点7:间接性材料的长处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长处?(名词、简答、论述)

与第一手材料相结合

1.间接性材料——主要是哪些正式形成文字的材料。经过了相当多人的劳动:认识主体的

人数多,是各种形式的集体或集合;认识的材料多。

2.材料经过中间环节的加工,如果这种加工是科学的话,那么这种间接性材料会更精粹、

更全面、更反映事物的本质。

3.有些间接材料比记者的直接性材料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如关于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报道,

科技成果水平的鉴定,记者只有引用间接性材料——有关权威人士的评价,而决不应该 使用记者直接观察代替科学的评价。

4.在我国,各级党政机关、研究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所搞的调查、总结、报告、

典型以及新闻报道等现成的材料也日益增多。对公共关系工作和材料,我们不应抱着简 单的否定的态度。

考点8:材料的相对性和双重性

与材料的定义相结合

1、所谓材料的相对性是指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第

三、第四手材料这种分类,都是相 对于记者而言的。

2、材料的双重性,是指同一个材料,对记者来说,可以当两种材料用,既可以当作第一手

材料,也可以当作第二手材料。一份材料有双重“身份”。

考点9:从认识阶段上分 分为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

1、现象:是指直接被我们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外表形态。

2、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3、感性认识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如何使用材料上) 对记者而言,有两种不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容易混淆:①采访对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向记者提供的感性认识材料和理性认识材料 ②记者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4

考点10:两类、六种现象

事物特有现象

本质性现象(正象) 偶然性现象(废象) 假象(歪象)

社会现象

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宣传性现象 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半合理宣传性现象

1、事物特有现象:是事物在一般情况(无宣传和采访)下自身呈现(自身毛段决定)出来 的现象。

①本质性现象(正象),是直接得、正面地、典型地显现事物的本质; ②假象(歪象),歪曲以致颠倒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但有时候也在某一侧面显露事物的 本质;

③偶然性现象(废象),对显示事物本质无关紧要的、纯属偶然出现的现象。

2、宣传性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 产生的、或者为了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 同假象是不同的,“假象”是事物本身特有的,宣传性现象是为了宣传目的或受宣传影响由 某些人从外面加给事物的;假象是事物本质的“歪象”,而宣传性现象则不然。

1 合理的宣传性现象,指那些虽然为了宣传目的而安排的、但并没有改变事物本质的现象。 新闻发布会 不合理宣传现象,纯属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目的人为设计制造的用来掩盖或歪2 曲事物本来 面目和固有本质的现象。大跃进 半合理宣传性现象,指那些既含有合理成分,又含有不合理成分的宣传性现象。美国总 统竞选

3 记者对待 6 种现象的态度: 本质性现象:正象,记者收集的最主要的感性材料,数量上全面,质量上精炼 偶然性现象:废象,逐步筛选

假象:歪象,考察记者洞察力 合理的宣传现象:借用,同时防止满足于这种材料和单纯使用这种材料 不合理的宣传现象:警惕免受欺骗

半合理的宣传现象:谨慎 总之,采访中的记者应该:重视正象;抛弃废象;洞察歪象;利用合理的宣传性现象;警 惕不合理宣传性现象;分析半合理宣传性现象。(与新闻真实性和记者职业素养相结合,及 面对各种现象如何处理) 注意识别宣传性现象和重点防范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考点 11:材料加工的基本要求

1、三项要求:真实性、完整性、深刻性

2、事实的 7 个要素 5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how怎样,M(meaning) 实质意义、本质的意思

3、现象和本质的对应性 事实只是现象与其相对应的本质的统一体,不是现象同任何所谓本质的统一体。

4、现在和本质的相对性

5

某一个事实,固然本身有其特有的本质,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它又仅仅一种现象。

5、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 新闻真实性原则,应该被理解为禁止性原则,即:它要求新闻报道不违反现象真实和本质真 实,而不是要求每一条新闻都必须完整地反正出事物的本质。 记者采访,第一步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要求做到现象真实:第二步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要求做到本质真实。

①报道歪曲了事实的本②在材料不充分的情况③报道只提供现象,对④报道对事实的本质做 质 下,对事实的本质妄下本质不予涉及或采取很了真实的反映。深刻程

结论 慎重的态度,不下结论度可能有所不同。 违反区

符合区

考点 12:材料加工的基本方法(可能性不大) 与材料的定义、记者素养及新闻真实性相结合

1、材料采集和材料加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必须互相结合、同时进行,这是记者采访工作 的特点。

2、材料加工总的原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程序:

对所有的已获得的材料进行分类。

对单个材料,起码是较为重要的材料,进行分析。

按照弄清事实的需要,把一些材料加以比较,辨真伪,优劣。

按照事实的需要,把一些材料彼此联系起来,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材料整体结构,最 后形成报道。

3、核实是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 错误方法:

1)向提供消息的本人“核实”;一般说只能用其他的材料来证实、核实需要核实的材料, 决不能自己证实和核实自己。

2) 用更少直接现实性的材料证实或核实更多直接现实性的材料,在情况传递链条上,用远

离事实的材料去证实、核实更接近事实的材料。这是“倒行”现象。 3) 把审查当成核实。 基本的核实方法:(结合使用) 1) 溯本求源。

2) 寻求物证。就一般情况而言,口头材料的可靠性不如文字材料,文字材料的可靠性不如

物证材料。

3) 多方证实。各种材料、各种人的材料、各种时间的材料 4) 逻辑判断。 5) 技术检验。

6) 校正误差。 在核实工作中,记者可以得到各级党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群众的有力帮助。

4、当记者无法确切核实或证实所用的材料,但还必须报道时。采用注明消息来源,或支出 材料出处的方法。

1) 注明消息来源。如,玛丽市长说,罢工将于明天告终。

2) 暗示消息来源。如,囚犯10名今晨出狱。暗示出处是狱长。

3) 为了保护某些人或应消息来源的要求,记者不明确地说明出处。如,记者昨晚从权 A.B.C.D.

6

威方面获悉„„

4) 记者对所有议论材料务必交待出处。如,市议员玛丽宣称,汤姆市长不能胜任他的

职务。

考点13:对材料认识的归纳及对记者的要求

与材料定义,记者的素养相结合

1、材料是记者采访活动中面对的基本的客观现象。

2、把握材料的特性,关键是认识各种材料中包含着的各种矛盾。

1) 有些材料中包含的材料提供者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存在的矛盾; 2) 各种材料对记者来说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3) 材料存在的缺陷,记者认知的局限,除了个人因素造成的还和社会因素分不开。

3、材料是记者了解事实的桥梁,材料是加工对象,成品是对事实的认识。材料是无限丰富 的,但采集和加工材料都必须围绕一个目的——廓清事实。

4、记者要做观察家,宏观——宏观把握材料,宏观思考问题,宏观分析事物。

第四节 角度、立场与事实 新闻价1 值 新闻敏感 新闻角度 尊重事实才

客观、公正 2 能尊重真理

3 记者的双重任务“干预Th活”

考点1:新闻价值(选择事实和材料的重要标准)

1、1)定义:①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

们带来新的信息的分量(包括数量和质量)。②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事实中, 事实的新变动中,所包含的给社会人们普遍感兴趣的新信息的分量。 2)新的事实、新的信息和普遍感兴趣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三个基本要素。

3)新的信息的分量包括:①数量方面:新的事实中包含的新的信息数量较大,新闻价

值越高;②质量方面:新的事实中包含的新的信息的质量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4) 必须明确:新的事实、新的信息、新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着的

东西,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动而变动。因此,新闻价值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2、西方学者提出的新闻价值的要素:影响、效果、时间性、显要性(声望)、接近性、反 常和变动

新闻价值和报道效果 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经过采掘和传播,必然要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这就是报道效果。新闻 价值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新闻报道就总体来说,是有倾向性的。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价值是事 实中新闻价值的反映,但两者有区别。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报道的新 闻价值是客观见于主观的。传播工具的控制者、掌握者,他们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并不仅仅 是按照新闻价值大小作为衡量标准的。他们更关心的是报道效果。这是新闻政策要解决的问 题,世界上不存在超功利主义。

考点2:新闻敏度

1、定义:新闻敏度是一种新闻素养。是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和辨别的能力。较高 的新闻敏度,可以使记者在大量的事实中发现那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具体事实中有 价值的部分,辨别其价值高低,了解这些价值在社会不同范围的分布情况,知道这些新 的信息将会引起怎样的社会效果。

7

2、记者新闻敏度的形成主要依靠: 对现存的(原有的)事实的状况、内在联系(相互的、1 历史的)有必要的了解。这 有利于在记者的头脑中形成一条由已有事实形成的“地平线”。 坚持不懈地、全神贯注地对带有新的信息的新的事实进行搜索和追踪,2 以预测新闻 事实的发生。

考点3:新闻角度

1、定义:新闻角度是指新闻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 于记者更迅速、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

2、从记者采访来说,新闻角度包括:

1 接触事实的角度,采访成功的记者是从最易开采新闻价值的地方去接触事实的,这 种地方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

2 观察事实的角度,包括直接用眼目的观察,“了解”意义上的观察。

3 解剖事实的角度,a.事件性的报道新闻角度较好选择,只要把事件的经过写出来就

可以;b.非事件性的报道,角度选择困难。 采取横切和纵剖,横切便于了解面貌,纵剖适于深挖原因,采访中两者相结合。

4 筛选事实的角度。 接触事实的角度和观察事实的角度,着重研究记者同事实如何发生外部联系以便于开采 新闻价值的问题;解剖事实的角度和截选事实的角度,是侧重于研究记者从何入手,揭 示事实内在联系,以便于开采新闻价值问题。角度的选择与事实本身的特点、记者报道 形式和具体任务密不可分。

新闻角度与事实本质 选取新闻角度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和表现事实的新闻价值。挖掘和反映事实的新闻价值并不等 于就全面地认识了事实,认识了事物的本质。选择新闻角度必须要注意:①正确处理事实中 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②正确处理突出新闻价值和反映事实本质之间的 关系。不要因为追求新闻价值歪曲事物的本质。 选取新闻角度常见的错误做法:

1、随意变角度——“万能事实”

2、通用式角度——“标准事件事实”

3、强加于人的角度——“面团事实” 有意地向对方施加影响,让对方说出自己想要他说出的话。把诱导变成引诱。

4、“只取所需”的角度——“配色盘事实”

5、美化的角度——“理想化事实” 正确解决新闻角度和事物本质的关系,要做到:①正确认识事实和事物各个侧面之间的关 系;②正确分析各个事实之间的关系。

考点4:正确认识事实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 1.一件具体的事实,总是多侧面的,“宏观事实”也是多侧面的。

2.改正单侧面报道的思想;新闻报道的浓缩,必须是按照原来事物各侧面“比例关系”浓 缩(“缸杯法”)。

3.记者掌握了多侧面报道的思想,可以有效地防止片面性,减少报道的副作用,提高报道 的预见性。

8

考点5:正确分析各个事实之间的关系 1.单线因果联系

3、收拢型因果联系

5、反馈型的因果关系

2、放射状因果联系

4、多线型的因果关系

考点 6:立场与事实的定义 局限性较大,和别的知识点糅合 立场:指的是记者的政治倾向和基本理论观点 事实:指的是记者所报道的事实

考点7: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真理

与新闻真实性、记者立场、职业素养相结合

1.记者的进步的、正确的立场,是他能够报道事实真相的重要保证。2.记者的政治是不能代替新闻工作的规律和原则的。违背新闻工作规律并不能很好地为正 确的政治目的服务。

3.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事实。这个事实本身的性质、意义、影响,都是

不以记者本人的意愿为转移的,记者的立场、倾向、方法对事实的报道的影响,受到很 多限制。

4.事实不仅不会“服从”记者的立场,而且可能影响以致转变记者的立场。

考点8:记者的双重任务

双重任务不仅是任务更是责任 可与①对记者的要求 ②新闻责任 ③新闻从业道德相联系 1.记者通过帮助那些改造世界的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来改造世界的。

2.报道事实和宣传主张这是新闻报道也是记者的双重任务。担负着“上通”和“下达”的 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方针,也是双向的。 3.既要宣传党的政策,又要检验党的政策

考点9:客观、公正

1.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该站在超然的立场上,不要把任何个人观点和色彩带到事实 的报道中去。“客观”也可以理解为“客观实际”,就是说,新闻报道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2.客观与公正的相对性

1) 整体和个体的差别。 整体的倾向并不都是从改变单个新闻的客观性中获得,可以通过新闻题材的选择、各类 新闻所占的比重、新闻发布的时机、对新闻的不同的编发处理等体现出来。 2) 不同类型新闻的差别。 3) 客观性标准的相对性。

考点 10:客观手法的重要性 客观地叙述事实,就是新闻的客观手法。越是写得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 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意见。这便是客观手法的技巧。

考点11:“干预生活” 干预生活的原则:(与采访要求、记者的素质结合)

1.记者的干预结果不能违背事物的规律,制造新闻事实。

9

2.记者的干预范围要限制在新闻事实的采访或表达的方式上、不能改变新闻事实本身。3.记者干预的手段应限制在新闻业务范围之内,不应直接发号施令。

考点12:来自互联网的干预

新媒体舆论监督与干预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网络上的舆论监督和干预,是一个新事物,尽管它有种种局限甚至弊端,例如自发性带来的 某种不确实性甚至盲目性等等,但总体来说,它会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对国家的民主和法 制的建设,对推动社会进步,会有巨大的作用。

第三章 记者和采访对象

1 采访对象

2 消息来源(如何获取、发展消息来源) 3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4 三种矛盾 两5 种提问方式 6 四类采访对象 7 新闻策划

考点1:采访对象

1.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信息(情况和意见)、或者那些以各种方式(不只是语 言)向记者提供信息(情况和意见)的人,都可称之为采访对象。 2.采访对象分为报道对象和消息来源

考点2:消息来源 1.重视消息来源

1) 消息来源的情况如何,不仅决定了记者工作的质量,而且决定了记者的采访工作能

否进行。

2) 广义上说,只要能够向记者提供必要的情况就能成为消息来源。经常性消息来源。 群众——不竭的源泉。

3) 记者要把本人的活动同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宣传部门)各广大通讯员的活动有

机结合,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最可靠、最得力、最经常的消息来源;要建立自己的“情 报网”。 2.选择消息来源主要是经常性消息来源,注意哪些条件? 与新闻真实性及报道客观性相结合;记者筛选信息(记者素养) 1) 了解新闻报道所需要的情况 2) 反映情况比较准确 3) 反映情况比较迅速

4) 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权威性、代表性 5) 热心于这方面的工作

6) 有做这方面工作的时间和条件

3.保持和发展消息来源,必须做哪些工作?

一种记者的能力,记者素质

1) 要经常同消息来源保持联系,保持“热线”的温度; 2) 要尊重消息来源的劳动,发表时署上他们的名字; 3) 要讲信用

10

4) 5) 6) 7) 帮助消息来源做一些应做的事情 保护消息来源

要经常检验消息来源的状况,注意随时加以更新

记者的有成效的报道也是保持和发展消息来源的重要条件

考点3:记者和采访对象关系的特点 1.繁杂性

按其情况内容和类型来说,是非常繁杂的,要求记者: 1) 花费相当的精力了解和学习各种社会交往的知识;

2) 在采访前,把记者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根据已知情况做个具体分析,作出必要

的估计;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新发现或新出现的情况,适当调整这种关系。 2.双向性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是单向关系,而是双向关系。 记者要观察、了解、考察、挑选采访对象;采访对象也一样。

3.对等性——合格的对话者 “双向性”必然要求“对等性”:无论是记者还是采访对象都希望自己遇到的是一个“合 格的对话者”。

选合格的对话者——尽量寻找理想的采访对象; 做合格的对话者——记者努力具备和对方平等谈话的本钱。

4.代表性——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分离 他的采访对象是采访对象,而他的服务对象却是广大受众。 记者是作为传播对象的代表同采访对象打交道的。首先要考虑到自己的服务对象——读 者、听众或观众的需要和爱好。在政治上,记者不应该偏向采访对象或者传播对象任何 一方,必须按照人们利益,独立地作出判断。

考点4:“取”和“予”的矛盾 如若取之必先予之

记者的采访技巧、采访禁忌 1.六项条件

从取方(记者)对予方(采访对象)的要求来看,希望自己的对象: 1) 有情况:具有他所需要的情况或材料 2) 愿意谈:愿意谈出这些情况或材料

3) 善表达:善于表达或传达这些情况或材料

本人的表达能力问题,“找媒介”。

从予方(采访对象)对取方(记者)的要求来看,希望从对方知道: 1) 要求明:对方想知道哪方面的情况

谈话的题目、范围、乃至记者大体上的想法,告诉对方 2) 反应灵:我的谈话在他那里引起什么样的反应

争取和对方交流、交谈;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边交谈,边思考,边分析。 3) 交底清:这次谈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交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对方提供情况的顾虑;交底中一定要留有余地,不要说 得过死、过绝、过满。

2.如果遇到采访对象不愿谈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以下三种采访方式:

1) 诱发式提问或诱发式谈话

2) 激发式提问或激发式采访——用问题刺激对方

11

1 能否激而发之,不取决于记者的愿望,而取决于记者的工作。不仅要对有关的 问题有深刻全面的了解,而且要对采访对象的特点有清楚的了解。 防止乱“激,注意所用言辞。 2 发”3) “自发式”的提问或自发式谈话——问题一旦提出,即使采访对象不回答问题,或

者“无可奉告”,记者仍可以写出报道。 采访技巧:

; 在谈及新闻事1 在记者所的问题,实际上已包含了对新闻事实的叙述(报道)2 实时,记者把本意是要核对的事实当作既已认定的事实来加以叙 述; 3 在进行批评报道时常用。 采访方式交替使用。 3.两种提问方式

1) 开放式问题

1 定义:就是问题提得比较概括、抽象、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 由发挥的余地 2 特点:

a) 给对方以更多的自由 b) 但是双方联结比较松散 c) 气氛较为轻松、自如 d) 但是比较难以挖得很深

e) 记者提这种方式问题较为省力,给记者以“喘息” f) 但是采访对象要认真负责进行回答的比较困难

3 一般适于转入话题、搜索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漏、缓冲记者的压力;但是 也会使谈话变得冗长、松散、浪费时间

2) 闭合式问题

1 定义:就是问题提得比较具体、单纯、范围限制地很严格,给对方离题自由发 挥的余地很小,一般要做较为直接的回答。 2 特点:

a) 留给对方的自由余地较小

b) 但是双方联结得比较紧密、具体

c) 问题具体、范围严格,可能因记者选择不当而丢掉更好的提问点 d) 但若选择得当,极利于深入情况和获得对某个问题的明确回答 e) 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小中见大”

两种提问方式结合起来,交替使用。要有针对性的提闭合性问题(对记者要求高,需 要掌握较多的具体情况)且要问题关键),激发式的提问或采访都是闭合问题。 4.不应该怎样提问

1) 不要提太大的问题 2) 不要提过多外行的问题 3) 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 4) 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 5) 不要提太“硬”的问题 6) 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

考点5:“生”和“熟”的矛盾

12

1.每次采访过程都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由生疏迅速转化为熟悉的过程

1) 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熟悉最好是相互的。不仅是了解情况,主要是交往上、联系上的

熟悉,以采访到对方的心里话。

2) 彼此熟悉的标准是不同的。因具体情况,在内容和程度有很大差异。

3) “生”和“熟”的结合,做到既生疏又熟悉,既熟悉又不失去新鲜感。保持一定的

距离感,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总之,要善于和人打交道,善于迅速同对方混熟,但是不要熟得过分,这是记者的工作 对记者的作风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2.怎样促进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由“生”向“熟”转化

1) 求同存异,以同攻异 “同”包括,共同的经历、观点、年龄、家乡、学历、爱好、口音等。 1 谈话尽量从寻求共同开始。“我妈妈也是小学教师„

2 善于寻找共同点哪怕是很小的点以打破僵局 3 在平时多积累

2) 深入环境,找媒介 熟悉采访对象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3) 由远而近,循序渐进

考点6:“说”和“做”的矛盾(从记者的角度看) 1.“说者”与“做者”

看事容易做事难

1) 记者只侧重于从新闻的角度研究与新闻关系较密切的因素和部分。脱离实际工作, 缺乏实践经验,对一些事物缺乏正确、深刻的理解。且对采访对象来说,记者的采 访是一项突然到的、意外的、附加的任务。

2) 但是善于把实际工作的经验上升到理性加以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性;见多识广, 更大的概括力,“旁观者清”。

2.既要联系实际,又要与实际保持一定距离

与新闻客观、记者素养结合

1) 明确记者工作同实际工作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为实际工作服务的思想

2) 必须和实践者息息相通。对实际工作者的有深刻的理解,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理 3) 为了克服“说者”的弱点,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去专门从事一个阶段的实际工作。 把“说”和“做”、宣传工作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4) 与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一,不是所有做的内容都可以原原本本地变成传播的内容; 二,有利于保持舆论的相对独立性。

只有既联系实际,又与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记者才能既了解实际情况、深入现实,又 不丧失观察问题的客观性;既保持主人翁的感觉,又不放弃社会舆论机关的监督、批评 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

考点7:记者的思路

1.工作具有很强的双重性和双向性: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的又是人民的;既要宣

传党的政策,又要检验党的政策,既要自上而下,又要自下而上;既是宣传机关又是舆 论机关,宣传领导机关、领导者的意图,反应社会的舆论、群众的呼声。

2.这种工作特性要求记者有沟通的思路,把两方面的想法沟通起来。上下结合的双向性报 道。

13

考点8:四类采访对象

与记者职业素养相结合

1.肯定和表扬的采访对象

1) 利益、立场、观点一致

2) 记者的采访和报道,其目的和预计的结果将会肯定采访对象的工作或行为,也许会

给他带来好处

注意不能用理智代替感性 2.批评和教育的采访对象

1) 双方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

2) 在一些问题上,立场、观点、利益有不一致的地方

3) 采访所涉及的事情主要是双方不一致的那些问题。记者的报道,将要对采访对象提

出某种程度的批评。 必须注意:

1) 分清层次。对错误事实搞清楚,不要夸大,不要当成批判对象或摧毁对象。

2) 交流核实。在报道公开发表之前,以各种方式同被批评者见面,以尊重对方的民主

权利,避免错误。与采访对象见面,可以听取申辩、核实材料,对采访对象有真实、全面的了解。但是不要“套材料” 3) 客观公正。

3.揭露和批判的采访对象

1) 利益、立场、观点、都是根本对立的

2) 记者要通过采访,挖掘揭露、批评对方的材料。采访对象“固守阵地”,同时可能 “伺机进攻”。 批评报道的四个层次:

1) 摧毁性的批评报道。顽固的敌对分子,严重的犯罪分子 2) 批判性的批评报道。所犯的错误严肃批评,不要针对人 3) 批评性的批评报道。 4) 商榷性的批评报道。

4.“中性关系”的采访对象 指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利益冲突和立场、观点上的矛盾, 不是指采访对象对客观事物时客观态度。采访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社会领域(火灾)

考点9:策划和策划业的兴起

1.“注意力”问题成为焦点问题 2.活动成为引起注意力的载体 3.整合成为最为普通的手段和途径

4.整合是一种人为的行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实现。在整个策划、策划业、策划活动中,新闻媒体居于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地位。一方面,几乎 所有的策划和策划活动,离开了新闻媒体很难有效进行和实现的;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往往 成为策划和策划活动的组织主体。

考点10:新闻策划

1.定义:就是围绕着新闻传播进行的策划,包括对新闻传播的策划,使新闻传播达到更理 想效果的策划;也包括利用新闻传播的策划,使新闻传播能够为某项事业或工作起到更

14

大的作用的策划。

2.新闻报道策划:指超出(改变)一般新闻报道常规的新闻传播方式的策划。常规是:记 者采访——编辑编稿——总编辑、副总编辑审稿——见报发表。

考点11:社会活动策划

1.定义:选择社会生活中人们关系的一个主题或一个方面,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联络各 方面的力量,以其巨大的声势,造成比较大的社会影响,推动实际工作和社会的发展。 2.“中国质量万里行”

1) 抓住了经济生活中的“三重合”的热点问题。三重合:政府关心、企业关系、百姓

关心。

2) 恰当的形式 3) 形成合力

考点12:企业新闻策划

1.定义:就是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管理中的某个、某种目的,或者为了解决某个经营管理中 遇到的问题、麻烦,主动利用和协调新闻传播的一种策划。

2.要点:①策划的主体是企业 ②策划的题材来自企业③核心是新闻传播 3.关于企业新闻策划的认识

1) 新闻媒体要为经济服务,就要为企业服务,因为企业是市场主体,是现代社会财富

的源泉,不为企业服务,为经济服务就是空话

2) 企业的内容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最丰富的也是最生动的内容,也是受众最需要的 内容。 3) 策划的正确与否不是策划本身的问题,而是如何策划的问题。 4) 做好新闻策划也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求。 4.如何做好企业新闻策划

1) 遵循的原则:真实性、导向性、不损他性

2) 成功的关键:认识新闻价值、抓住新闻机遇、有效的传播方式。

第四章 基本采访方法

考点1:采访的方法的繁杂

用于记者工作的复杂性及采访的难度上

1.客观事物时复杂的,不同的事物应该用不同方法进行采访。

2.采访对象是彼此不同的、差异很大的,不同的对象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采访。3.采访的具体任务不同,采访方法也不尽相同。

4.记者个人的素养、水平、习惯各不相同,个人喜欢使用的方法也不同。

考点2:采访环节与手段

与采访的定义结合

1.从采访的环节和程序说

1) 明确报道思想 2) 确定报道选题 3) 做好采访准备 4) 进行现场采访

5) 反复提炼主题 五个环节

15

2.从采访的手段和途径说

1) 口头访问 2) 直接观察 3) 采集资料

4) 体验感受 四种手段

考点 3:点面结合——基本采访方法之一 一种辩证思维,与记者工作能力采访技巧结合 就是要善于把个别事实和一般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了解新闻事实的目的。 1.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

记者了解面上的情况,首先要靠自己留心,留心观察、收集材料,细心研究各方面的情 况。力争由点到面,达到对全局或某些全局性的问题有个概括的,全面的认识,做到“胸 中有全局”。了解面上的情况,提炼报道思想。这样做的有优点: 1) 采访的准备工作是全面的、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充分

2) 最后选定的点,是在足够广阔的面上,经过反复比较而产生的。能够片面性、表面

性,容易识别弄虚作假。

3) 不容易人云亦云,被人牵着鼻子走。 4) 容易避免根本上的不真实情况。

2.由点看面,由点到面 面的圈定和点的选择问题。面不宜过宽或过窄。过宽,记者的力量所不及;过窄,报道 缺乏说服力。面应控制在尽量小的范围内;在选点的时候,从全局出发,考虑各方面的 代表性以防止以偏概全。 3.点面对照,反复比较 分三步:共性——个性——共性 1) 了解面上的情况,学习有关政策,明确报道思想 2) 进入到采访点(单位或个人)

3) 对所报道的单位或个人的特点、特殊矛盾进行全面分析 点面结合的基本方法,既体现在记者一个时期的采访工作中,由体现在一次采访活动中,还 体现在记者采访时的认识过程中。在采访中运用辩证法,首先从这里开始。

考点4:三个阶段——基本采访方法之二 1.横的认识——把握现状,找出特点 2.纵的认识——抓住特点,深挖历史

3.变的认识——转化过程,总结经验(矛盾的各个方面是怎样转化的) “横——纵——横”,这是了解事物(事实)一般进程的三个阶段,也是记者采访进程的三 个阶段。但是要防止把它变成僵死的模式,也并不是任何采访都需按这个程序进行,更多地 用于非事件性的报道,少用于事件性的报道。

考点 5:两面挖掘 告诉我们如何避免报道的片面性,在回答新闻公正以及如何做到新闻客观 1.构成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记者入手挖掘的角度。

避免报道的片面性,采访“有争议的人物”的时候 2.不仅对立地去挖掘,还要挖掘事物中的对立

两面挖掘,既对立地挖掘,又挖掘事物中的对立。这是从采访方法上克服片面性的重要途径。

16

考点6:寻找镜子

1.寻找认识事物的镜子 为了认识事物,首先了解另一事物,把另一事物作为认识某一事物的镜子。使用不同时 期的同类事物相比、对立的事物相比。

2.寻找表现事物的镜子 “寻找镜子”是借助另一事实来认识某一事实的方法。某一事实同另一事实,当然应当有某 种联系,但并不一定是实际上的联系,主要应该是认识意义上的联系。

考点7:抓取特点

1.选有特点的事实。有典型性特点的事实。

2.访有特点的对象。具有突出的典型性特点的采访对象;也可以从对方与新闻事件的某些 特定的、不可替代的关系来考虑,如某事件的发起者、参加者、目击者、反对者等。 3.抓有特点的部分。只截取他经历中的最有特点的、最有现实意义、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个 阶段来深入挖掘。

4.提有特点的问题。所谓有特点的问题:只有由这个采访对象来回答才最为合适的问题。 5.挖有特点的细节。要求记者有过细的作风,敏锐的观察,坚韧的耐心。细致的提问、观 察、必要知识对挖掘细节都是必要的。

考点8:抓关节点

有关新闻选择相结合 这些关节点,在事物的结构和发展中起着独特的、关键的、突出的作用,与一般部分有显著 区别;因此,这些关节点也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关节点,在了解事物的时候,决不可将关节 点与其他部分一般看待。 1.突破点

要求:寻找最容易攻入的地方,容易攻,且要攻入。特别是在批评性报道的采访时更加 重要。 2.疑问点

记者要善于发现问题,从大的方面说,善于深入到事物内部抓关键,具体的来说,善于 发现事物中的疑问点。 疑问点来自采访前的思考,采访时的发现,记者的观察,来自对方的谈话等,要始终使 自己的头脑中保持疑问点。善于在复杂的事物中,抓住能触及事物本质的、为大众所关 心的疑问点,是记者分析能力的体现,是记者的新闻敏感的一种表现。 3.4.5.6.凝聚点。事物的焦点。

显现点。事物暴露在表面的部分,抓住显现点,深入发掘被隐藏的全体。 基本点。也可称基本线,有划分或确定某事物性质的基本点。 转化点。了解某事物的矛盾转化过程。

考点9:“协同作战”

与第一和第二手材料相结合

1.不要忘记带眼睛眼睛——观察力

1) 通过记者观察,可以拿到第一手材料

2) 直接观察较容易取得细节材料 更直接、真实、有把握

3) 通过观察,记者可以把一些第

二、第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把死材料变成活

17

材料。

4) 眼睛、观察,是记者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武器和方法。 5) 眼睛、观察,也是最不易被“剥夺”的武器。 不能在现场观察,就在现场进行考察,或者收集物证材料。 2.记者的观察力 观察力应该是综合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观察和询问相结合 观察可以为询问提供材料,询问可以深挖、印证、核实看到的东西。在询问时进行观察。

4.观察和资料相结合 从别人的报道、从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报告中。

5.收集与思考相结合 采集和研究资料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资料是记者的教科书。思考被报道的事实以求全 面认识;思考写作,怎样报道。

善于使用多种武器,善于从一种武器迅速地转换到一种武器,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创造适合的 “协同作战”的形式,是记者成熟的表现。

考点10:体验感受 1.优点

1) 采访是一个认识过程,而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记者的这个认识过程会更扎实、自

热、合情合理。

2) 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中去,便于同采访对象打成一片,了解更深入的情况。 3) 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亲自干过。

4) 体验采访式有时候可以了解到其他采访方法了解不到的情况;增加报道的可信性和 说服力。 2.缺点

1) 有时记者不能在事件进行中进行感受 2) 话费较长时间

3) 有些事实不能体验,灾祸性事件,反面的事实 4) 有些活动,由于记者本身的体力和技能,不能体验 5) 记者的体验受到记者思想、业务、业务等方面的影响。 体验感受时重要的采访方法,当条件允许,争取使用。

考点 11:短杖长达 就是把短时间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到较长的时间内去完成,而不影响采访的质量;或者用较长 时间的准备工作为短时间完成现场采访任务打好基础。

1.长期积累资料

1) 长期的积累、足够的情况,可以帮助记者迅速理解某个事物,对某个事实的新闻价

值迅速做出判断。

2) 使得记者在短时间内找出写某个报道所需的参考、背景资料。 3) 助于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必然性,应付偶发或突发事件的采访。 4) 积累资料的特点:广泛性、新闻性、可传播性 2.分解任务,预制构件

3.浓缩问题 把复杂问题浓缩成简单的问题

18

考点 12:常备不懈 以自己的常备不懈来对付新闻线索发现和新闻事件发生的偶然性。

记者不要人为地为自己的工作设限制:时间(上下班)、题材(专业分工)、方式(“正式”)、预想范围

考点13:结束语

1.坚持正确的采访方法论,不仅仅是认识、理论问题,常常涉及到记者的基本素质和品德 问题。 2.优良作风是贯彻正确采访方法的保证。

3.正确的采访方法并不是从书本上读到几个条条就可以真正理解的,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

19

推荐第9篇:新闻评论写作笔记

“新闻评论写作”

第一章 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二、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区别)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基本的体裁。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

1、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议论讲道理。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提供事实,作者的倾向、情感、意见是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它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理,直接表明作者的思想观点。它的特点是议论说理,直抒己见。

2、新闻宣传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要发表意见。新闻报道是无形的意见,新闻评论是有形的意见。所以,新闻宣传既要有报道,又要有评论。它们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有哪些特点

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它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从而团结人民、引导舆论,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1、新闻性

① 现实的针对性。立论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

② 强烈的时效性。对现实作出及时的反应。从社会效益出发,掌握时机,切合时宜。

2、政治性

③ 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注重选题的政治意义。

④ 着重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分析和论述问题。

3、群众性

① 面向广大受众。关心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说理论述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

② 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

四、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1、引导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分清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的界限。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进行舆论引导。

2、监督的作用。弘扬先进的思想和精神,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各种不良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实现有效的监督。

3、表态的作用。代表新闻媒介表明对重要事件和问题的态度。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介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表明党和政府的态度。

4、深化的作用。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配合发表,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治高度说明问题。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五、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关系

1、新闻宣传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正面宣传也应该包括舆论监督的内容,这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鞭挞假恶丑正是为了弘扬真善美。因此,新闻评论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和不正之风,对这些不良现象和风气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这也正是为了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2、我们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法律为准绳,以政策为原则,以事实为依据,着眼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强团结,维护稳定。既要对丑恶现象和腐败行为嫉恶如仇,又要掌握政策,以理服人;既要指出我们前进中的问题,又要分析问题的实质和产生的原因;既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又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鼓舞,看到希望。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重点章)

一、什么是选题

选题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新闻评论来说,就是选择所要评价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一篇评论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

二、什么是立论

新闻评论的立论,就是指一篇评论的主要诊断或结论。它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起统率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三、论题从哪里来

新闻评论选题要求在于,它所评论的对象和范围应当是选择当前具有迫切意义的、有着普遍引导作用、又能配合整体的新闻宣传部署问题。为此,在选题时务必首先明确选题的根据,拓宽论题的来源。

其一,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这些不仅是选题的重要来源,而且有助于选题和立论体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赢得人们的重视。

其二,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这是新闻评论选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三,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这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是结合实际引导舆论、发挥教育功能的好教材,也有助于评论选题富有新闻性和时代感。

四、立论的基本要求

一篇成功的新闻评论作品,立论应具备这样的基本要求: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和前瞻性。

1、立论的针对性。指的是立论能够针砭时弊,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倾向性矛盾,针对偏颇乃至错误的思想,运用正面引导或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以促使矛盾转化,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体现和增强立论的针对性:①针砭时弊,对症下药;②正视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③善于触及社会性的思想问题及其实质。

2、立论的新颖性。①论题的新颖;②见解的独到;③输入新鲜的事实材料作为由头或论据;④选取新的立论角度;⑤交锋中闪现亮点。

3、立论的准确性。立论的新颖就以准确为前提,立论违背了准确性,就失去使人信赖的基础,甚至产生错误的导向,引起人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立论准确,舆论导向方能正确,方能为党和人民造福;否则,就会给党和人民带来祸害。准确性的具体要求表现在:①论点的准确,包括概念、论断、提法和分寸把握的准确;②论据和引语的准确;③完整、准确地阐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④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武断。

4、立论的前瞻性。前瞻性指的是能够及时洞察矛盾和预测将会出现的矛盾,尽早去探寻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立论的前瞻性表现在:重提示、洞察力和预见性。

这些要求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优秀的评论作品,总是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选题和立论的前提——调查研究(为何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评论权)

选题和立论的前提在于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搞好调查研究。这是因为:

1、选题和立论都需要掌握政策和法律,了解实际情况,充分占有材料,而这些都离不开调查研究。

2、正确的结论只能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唯有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避免和克服片面性,产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

3、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去做,才能预防和医治主观和武断,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

4、写评论总是要了解读者对象,了解对方心里在想些什么,有些什么思想疙瘩。而要掌握这一切,事先不作一番周密有效的调查研究,显然是不行的。

总之,调查研究是选题和立论的前提,也是选题和立论的途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评论权。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

一、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标题的区别

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的新闻报道与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新闻评论,由于自身特点和体裁样式的差异,二者的标题在内容、形式、结构及制作要求上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1、制作的目的不同。新闻标题以提示主要的新闻事实和相关的重要信息为目的,以此吸引受众的兴趣;评论标题以提示论题或作者的见解、意向为目的,以此引起受众的关注或思考。

2、表现手法不同。新闻标题多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手法,作者的态度和倾向性往往蕴含于事实的概括与表述之中,即使做出评价,一般也较为含蓄;评论标题往往直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倾向,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

3、结构方式不同。新闻标题的结构较为复杂,常为复合型结构,主题与辅题的组合方式较为灵活多样;评论标题的结构较为简单,多为单一型结构,只有一行主题,个别情况下有辅题,大都以副题形式出现。

4、写作要求不同。新闻标题在简练的同时一般较为具体,重在对新闻事实的恰当概括,实题较多,句式较为完整;评论标题相对较为抽象,重在对论题、论点的准确提炼,虚题较多,句式上较为灵活,在“炼字炼意”上要求更为严格。

二、评论标题的主要(重要)功能

评论标题的功能有四个方面:

1、概括论题范围。在评论标题中概括论题范围和评析对象,让受众通过标题清晰地了解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议论的问题,是评论标题的一个重要功能。

2、昭示中心论点。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新闻评论,用标题的形式直接表明其中心论点和主要见解,使其最有价值的内容——思想、观点和看法凸现出来,是评论标题的第二个重要功能。

3、表明作者的态度。对于一些是非界限、政策界限不够明了的事物或问题,在评论标题中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意向,并以此体现评论的是非判断的价值判断,是评论标题的第三个重要功能。

4、吸引受众注意。评论标题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受众的注意,调动他们阅读(或收听、收看)评论正文的兴趣,这也是评论标题的第四种功能。

三、评论标题的要求(评析)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闻评论标题的各种功能,在制作过程中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题文一致。评论标题所概括的论题、所提炼的观点、所涉及的事实等应与评论的内容相一致。

2、意向鲜明。对评论所分析的事物或议论的问题,标题中应有较为鲜明的是非判断或价值判断。

3、言简意赅。评论标题的句式要简洁,文字要精炼,题义要深刻耐读。

4、生动引人。运用多种拟题手法和修辞手段,使评论标题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生动引人的方法:

⑴ 转换句式、语气,改陈述句为假设、疑问、感叹;

⑵ 活用成语、俗语,包括直接引用和变化引用(易字法和谐音法);

⑶ 巧用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双关、对照、回环。

四、运用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分析修改一两篇评论标题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说理论述(重点章)

一、说理论述的基本要求

说理论述的基本要求是:

1、论据和论点的结合。这是新闻评论说理论述一条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实践表明,新闻评论的说理和论述唯有体现论据和论点的统一,才具有说服人的力量。

2、虚和实的结合。在评论写作中,虚和实是矛盾的统一。虚是指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实是指事实、实践、业务、材料。人们常说的新闻评论要善于务虚,指的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合事实和矛盾进行分析和说理。

3、破和立的结合。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破与立是辩证的统一。立,就是正面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破,就是反驳和批判错误的观点。破立统一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正面立论的评论,需立中寓破;二是以批驳错误观点为主的评论,则需破中有立。

4、严肃和生动的结合。严肃和生动结合是一条不容忽视的说理论述的原则和要求。作为严肃的文体,文字很容易导致枯燥乏味,让读者提不起兴趣。所以在论述时特别要讲究生动形象,务求体现严肃的论题与生动风趣的表述的结合,体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体现抽象的论述与具体形象的文字表现的结合。

二、论点和论据

1、所谓论点,就是指作者对所论述的论题的见解、主张和所持的立场和态度。

2、在评论写作中,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材料,就是说明论点的证据,就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

3、评论的论据主要包括两大类:

① 事实性论据,包括能够直接或间接证明论点的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事,以及历史资料、统计数字等。

② 理论性论据,包括经典作家所揭示的业经实践证实为人们所公认的有关结论、论断、理论、原理;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现行的法令、条例;科学的定理和法则;公认的道德规范;古今中外带有哲理性的格言、谚语等。

③ 除此之外,还有以故事、典故为论据的。

4、在运用论据时,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论据务必正确、真实、恰当,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二是选择论据要考虑写作的背景和读者的特点。

三、论据和论点是怎样统一的

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就是全面掌握材料,“求是”就是从占有的大量材料中研究事物的内部联系,掌握其规律。坚持了这条原则才能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也才能使论据和论点的统一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其次,正确处理好论和论点的辩证关系。在评论写作的构思阶段,对待材料和论点的正确态度是材料在先,论点在后,从充分的材料中引申出论点。由构思进入表述阶段后,论点处在统率地位,论点要统率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因此,论据不在多而贵在精。力求置论据于论点的统率之下,寓论点于论据的分析之中,使论据和论点恰当地融合起来。

再次,掌握论证的具体方法,有助于论据和论点的统一,增强说服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和反证法。

四、为什么写评论采用事例来证明论点(例证法)是一种有效的论述方法

一种观点、一个结论,往往是通过许多事实得来的,所以发现并抓住事实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提示出事实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论点,自然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事例要真实、典型、有代表性,引用古代事例尤需切合现实情况;二是要注意提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辅以切实的分析和说理,防止观点加例子的简单化和表面化倾向。

五、为什么说虚实结合是评论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方法

新闻评论从宏观上看,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务虚的,另一类是务实的。但是,实际上虚和实是对立的统一,两类评论尽管侧重点不同,却都需要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现象和本质的结合,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政治和业务的结合。也就是说,说理论述应当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论述具体的工作问题和业务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透过具体的业务问题,从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的高度做出分析。在论述理论政策性的问题时,不能空泛议论,而要联系当前的工作实际和读者的思想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说明。

只有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才能有助于增强评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

六、严肃与生动结合的途径和要求(分析一篇言论,指出严肃生动结合得怎样)

1、由事入理,事理相融

2、平易近人,理情并茂

3、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渗透,使思维的缜密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

七、说理论述的操作方法(评析)

1、据事议理的方法。(运用依托配合法或输入式融合法写一篇短评或小言论)道理、结论总是从客观事实当中,从实践经验当中引申和概括出来的。因此,要把道理说明白,容易让人接受,就得依靠具体的事实材料。

据事议理操作方法:①依托式配合法:配合新闻报道依托新闻事实;②输入式融合法:直输作者见闻为由头和论据;③夹叙夹议式糅合法:多层次地即在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体现出事理融合的要求。

2、比较分析的方法。(用比较分析法从身边感人事例分析改革必要性)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的比较和具体分析来论证或说明论点。

比较分析的具体化方法:①纵横比较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历史地全面地认识现实,发现事物内部联系的科学的分析方法;②对比法:将相反、相对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论述,以形成是非得失的对照和高低优劣的反衬,进而在相互联系和比较中展开由表及里、有破有立的分析说理;③类比法:将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将它们的共同实质形象而又机智地显示出来。

3、论辩交锋的方法。(分析一篇言论在论辩交锋时采用什么方法)通过思想交锋、辩论和批驳,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

论辩交锋的具体方法:①思想交锋;②辨正的方法;③批驳的方法。

4、算账说理的方法。(用推演算账法论证节约时间的重要性或浪费时间的危害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统计、推演、比较和折合计算,进而对事物作出说明和判断,找出其内在联系,提示其本质意义的一种科学的分析说理的方法。

算账说理的功能:一是帮助提出问题;二是有助于说明和论证论点;三是增强言论的文化内涵;四是使抽象道理生动形象。

算账说理的操作方法:①统计算账;②推演算账;③折合算账。

八、为什么要论辩交锋

1、论辩交锋就是通过思想交锋、辩论和批驳,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

2、写批驳性的评论文章,自然要展开论辩交锋,即使写正面立论性的评论也往往离不开论辩交锋。不经过论辩交锋,不把有关的模糊观点、片面认识和错误观点加以澄清和匡正,正确的观点是立不起来的,更难以深入人心。

3、就评论写作本身规律来看,也需要论辩交锋,敢于并善于思想交锋,正是评论能否达到透彻说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和技巧。文章触及的对立面,自然就要思想交锋,就要面对面地展开论辩和商榷,就要从正面提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论述也就能够从事物的矛盾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有起有伏,善破善立,从而增强评论的思想性和鲜明性。

九、论辩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二是严格区分矛盾的性质,实事求是地区别对待。

三是划清政策界限,防止“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

四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十、为何说破和立的结合在说理论述中有重要意义

1、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破与立是辩证的统一。立,就是正面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破,就是反驳和批判错误的观点。

2、评论要说理,就得破除一种观点,树立一种观点。为了树立正确的观点,就得澄清模糊的观点,纠正片面的认识,反对错误观点和倾向;为了批驳错误观点,也需要阐明正确的主张。

3、就评论写作本身的规律来看,为了深化说理,也需要破和立的结合。文章有了对立面,论述就能从事物的矛盾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从而增强评论的思想性和鲜明性。

第五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重点章)

一、评论的结构原则

新闻评论的结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

1、从评论的具体内容出发。评论的结构布局应考虑文章的具体内容,根据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的实际情况、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围绕论题和中心论点组织安排材料及观点的前后顺序。

2、从受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评论的结构布局要考虑受众的实际状况和需要,根据他们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认识规律和心理需要来安排评论的逻辑思路和篇章结构。

3、从不同的体裁要求和作者的特点出发。评论的结构布局要适合体裁的特点,也要体现作者的特色和风格。在遵循评论的基本原则和写作规律的前提下,在开头、结尾和谋篇布局上显示作者的个性特征。

二、评论的结构要求(评析)

事实证明,好的新闻评论作品,其结构应符合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1、布局合理。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确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详说什么略说什么,选择哪些材料和观点,它们之间如何配合、衔接与过渡等等,以使文章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总体布局恰当合理。

2、层次清晰。合理安排评论各部分、各段落间的层次关系,可以使评论的结构“纲举目张”,层次分明。

3、逻辑顺畅。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新闻评论,应讲求其结构布局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既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

三、评论的结构方式(分析一篇评论的结构方式)

1、归纳式结构。从材料到观点,先分论后总论。

2、演绎式结构。从观点到材料,先结论后分论。

3、并列式结构。将总论点分为两个以上的分论点,分别进行论证。

4、递进式结构。对论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分析。

四、评论的开头的要求与形式(评析)

1、新闻评论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也应该在文章或节目的开始部分就抓住受众,吸引他们的注意,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评论的开头要求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开头的形式:①摆出结论;②提出问题;③亮出靶子;④交待意图;⑤由事入题。

五、评论的结尾的要求与形式

1、评论的结尾的基本要求是简短有力,不落俗套,即不要拖泥带水,避免空话、套话。

2、结尾的形式:①呼应开头;②作出结论;③提出呼吁;④引发思考;⑤举一反三。

六、运用评论开头、结尾的基本写作要求写作一篇评论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文采

一、新闻评论如何写得有文采(评析)

为了把评论写得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在说理论述上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根据新闻评论的特点,在语言和文风上需要首先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学习和实践。

1、深入浅出

①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明白晓畅的论述相结合;要对所评论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有充分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

②了解群众的特点和要求。掌握群众的认识规律和理解能力;联系群众的切身经验讲道理。

③运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语言表现实际生活,通俗而生动;反对艰深晦涩,故作斯文;避免空话、套话和各种八股腔。

2、形象说理

①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论据和由头的形象性;由近及远、由实及虚、由具体到抽象的说理方法。

②形象化的语言。深入观察生活,选取恰当的形象;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描绘客观事物,突出其特点。

③巧用诗文典故。运用成语典故和古代诗文中富有哲理的形象;弄清原意,运用恰当。

3、以情动人

①有感而发。有所为而作和有所感而发;或爱或憎的态度,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由深切感受而流露的真情实感。

②寓感情于形象。形象的感情色彩;通过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用具有感情色彩的形象打动观众。

③修辞手段的活用。修辞手段的运用和评论的感情色彩;语气的变换,句式的活用,含蓄、幽默的笔法。

4、要言不烦

①道理实在,言之有物。说真话,讲真理,实实在在地讲道理;摒弃空话、套话;反对虚张声势、哗众取宠。

②论题集中,篇幅适度。思想明确,论题集中,行文语气集中;简洁精粹,长短适度。

③字斟句酌,语言规范。炼意,炼句,炼字;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二、分析一篇新闻评论的语言文风特色 第七章 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一、新闻评论工作者具备哪些修养(素质或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①提高政治觉悟。评论工作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提高理论政策水平

①掌握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加强政策观念。新闻评论工作的政策性;加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严格按党和政府的政策办事;加强法律观念和纪律观念。

3、打好知识和业务根底

①重视知识积累。既懂政治,又学识渊博;广泛的兴趣、丰富的知识;目光四射,广为涉猎,勤于积累。

②提高业务水平。掌握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和文字修养。

4、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

①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带着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研究和群众观点。

②作风艰苦朴素。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作风;不怕困难的刻苦精神;严谨细致,力戒猎奇、追风倾向。

二、评论工作为什么要重视知识积累

1、新闻评论的写作,也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新闻评论的对象很广泛,涉及许多不同领域,这就要求评论工作者具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

2、现代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不少新的学科,新的知识也不断增加,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涉猎的范围。对新鲜知识的掌握和吸收,可以帮助我们突破某些旧的思想方法的束缚,发挥创造性。

第八章 社论、评论员文章

一、什么是社论

社论(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称为“本台评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

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表态的。党的报刊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是其他评论文体所不能替代的。

二、党报社论何以具有权威性

党报社论的权威性源于:

1、它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

2、社论内容的特殊重要性。

3、党的领导干部具有亲自写作并审阅党报社论的传统。

4、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社论、评论员文章的类型

按论述方式和方法分类,社论、评论员文章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阐述型、启迪型、评介型、论辩型、礼仪和纪念型。

四、为何精心写作是一项重要任务

1、社论,尤其是党报社论,是党的喉舌,具有权威性。

2、只有精心写作才能发挥社论重要的和正确的导向功能。

3、集体研究。

4、从草稿到定稿,执笔者要精心构思、认真写作和修改。

5、党委书记要参与或主持整个写作工程,直到最后审阅定稿。

6、实践表明,若干写得较为成功具有一定权威性或文献价值的重要社论,正是通过这样的严格途径而面世的。

五、如何增强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可读性

1、正确地运用人民群众的活生生的语言来写作。

2、适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谚语、格言、成语等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言语、词汇。

3、适当地穿插运用散文的笔法,力求把抽象的道理或事物矛盾讲述得浅显明了、文情并茂、事理融合、平易近人。

六、分析《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写作特点

第九章 短评(要求会写作短评,依托新闻报道配写)

一、什么是短评

1、短评是一种简短而灵便的评论形式,在发表时有署名与不署名两种。

2、署名短评以个人身份发言,形式自由,手法多样,随着专栏评论的发展,近年来逐渐纳入各种评论专栏之中,单独发表的已不常见。

3、不署名短评代表媒介编辑部发言,它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就现实生活或实际工作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发表议论和看法。

二、短评的特点

短评的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短小精悍。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结构简单,文字精炼。

2、新鲜独到。选题新鲜,见解独到,角度多样,讲求时效。

3、生动灵活。说理生动,文字活泼,形式多样,运用便捷。

4、重在分析。就实务虚,缘事议理;依托个别,指导一般。

三、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好的短评,应力求做到“言近而旨远,词约而意深”,这就要求短评在写作时注意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1、论题具体,一事一议。抓住新闻报道中最值得议论之处,评其一点,分析精当。

2、长话短说,议在实处。精心开头,简化结构,紧扣报道,理从事出。

3、源于报道,高于报道。由点及面,提炼升华,补充深化,借题发挥。

第十章 编者按语(运用写作要求,为新闻报道配写编后,文前按语;说明性、政论性按写)

一、什么是编者按语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是新闻媒介的编者专用及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二、按语的功能

编者按语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示说明

2、评介表态

3、提醒建议

4、补充强调

三、编者按语的形式及特点

如果以编者按语在编排过程中与新闻报道或文稿所处的位置为分类标准的话,编者按语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即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由于编排的位置不同,使这三种按语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前话),特点:

①行文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不必复述所依附的报道或文稿内容,只需直接提出编者的看法和观点;

②以编者身份发言,通常情况下不署名,也不拟制标题。

2、文中按语(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上独有的按语形式,特点:

①与所依附的报道既相互配合,又相互融合,编者可以直接评价、分析文中的内容和提法,议论的针对性很强;

②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随时评点,使用方便,运用灵活,有助于避免传播中的副作用;

③文字简练、鲜明泼辣,与上下文衔接自然,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和接受心理。

3、编后(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与前两种按语有着不同的特点:

①发表形式上不同,位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结构更为完整,可以有标题,也可以署名;

②写作要求上不同,写法上更接近随感或短评,需要必要的分析议论,也可以抒情、联想和借题发挥;

③功能上侧重点不同,文前多起强调、提示作用;文中多起注释、点拨作用;编后置于文末,大多起引申、生发的作用。

④运用上灵活多样,不仅可以配合新闻报道或文稿,图片、图表、漫画等也可以配写编后。

四、按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按语是新闻评论各类体裁中篇幅最短、依附性最强的一种,其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立足依托,有所超脱。以新闻报道为主要依据,有所提炼、评介、补充或升华。

2、配合及时,运用灵活。迅速对报道或文稿做出评价与分析;注意不同按语形式的灵活运用与配合使用。

3、文字精粹,点到为止。按语的文字简洁明了,词约意深;议论焦点集中,点到即止。

4、态度鲜明,讲求分寸。鲜明地表达编者对新闻或文稿的态度和倾向;褒贬适度,分寸得当。

第十一章

专栏评论(要求会写作专栏小言论)

一、什么是专栏评论

专栏评论指的是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也包括当今电台、电视台专门栏目中的评论)。

二、专栏评论的特点

专栏评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群言性。以个人身份发表见解,自由活泼,畅所欲言;语气上平易近人,亲切感人。

2、稳定性。栏目相对固定,体式相近,版面位置、篇幅大小趋于稳定。

3、时代感。一是重视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思想问题发表意见;二是善于敏锐发现并抓住富有时代特点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变化、新矛盾、新精神及时发表评论。

三、专栏评论的类型

1、按形式品种来分,可分为专栏小言论、论坛评论、经济漫谈、思想杂感。

2、就作者组成来分,可分为群言专栏、集体专栏和个人专栏。

四、小言论的特性

群言性、微型化、新闻性、形象感。新闻性是本质的基本的特性。

五、论坛评论的优势和写作要求

论坛评论以个人名义自由撰稿,发表己见,在写作上形成了它的若干优势和要求。

1、在人称上,可以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议方式。有助于克服或避免自上而下指令式的生硬语气,有利于促进作者与读者间的平等交谈和亲近感。

2、便于输入作者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新闻信息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由头和论据,以增强议论的新闻性和吸引力。

3、有助于强化议论的理论色彩。作为思想性导向性较强的论坛评论,贵在理论上启迪人们的心扉,升华人们的认识。

4、便于就不同的或偏颇的见解异型探讨和商榷。有助于深化认识,启迪思路,发挥论坛的民主气氛。

六、什么是经济漫谈

经济漫谈作为专栏评论中的重要品种,是一种涉猎日常经济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新闻性与政论性相结合的短小精悍的署名经济评论。

七、经济漫谈专栏言论的写作要求

1、贴近经济生活

2、有一点前瞻性见解

3、虚实结合,深入浅出

八、今日谈式的小言论;论坛评论(千字);简析《人民日报。今日谈》赞誉式小言论。

第十二章

述评

一、什么是述评

述评又称记者术语或新闻术语。它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二、述评与新闻综述的区别

新闻综述虽然在形式上接近于述评,但它是以向受众告知新闻事实为目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些重要事件、重点工作或一个时期的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叙述。它客观地报道事实,一般不进行评论。有时通过提供信息的方式,转述有关人士的见解和看法,也是以客观报道的形式出现。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有时有一些说明或议论的文字,也是为综合性的叙述服务的。

述评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主要是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事实,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三、述评的优势

1、述评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职能于一身,既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方向。

2、述评叙事和说理兼而有之,使读者既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又可以了解作者对这些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的分析和探讨。

3、评述结合,更符合人们阅读和视听的需要。

四、述评的基本特点

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五、述评的类型

从述评的内容来看,分为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

六、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分析述评写作特点)

1、论题新颖,选材精当

2、即事明理,注重分析

3、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第十三章

杂文

一、鲁迅与杂文

1、鲁迅是杂文写作的大师。

2、鲁迅的杂文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典范。

3、鲁迅的杂文论战性的比较多,对敌斗争的比较多,这是由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

4、鲁迅杂文的特点主要在于从实际出发,根据形势和斗争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灵活的笔法,坚定地进行斗争。

二、杂文的主要特点(分析一篇杂文的写作特点)

1、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兼有政论和文艺的因素。专栏评论的一种类型,思想领域中匕首、投枪式的轻武器。

2、强烈的战斗性

①及时灵活地反映现实。有感而发,对现实生活作出敏锐的反应;战斗性极强的文体,舆论监督的轻武器。

②爱憎分明的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立足于正确的舆论导向。

3、生动泼辣

①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统一。针对社会生活中典型的事件和问题进行形象说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

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尖锐泼辣,内容充实;幽默讽刺,妙趣横生;注重争论,讽刺而不谩骂。

4、简洁精辟

①言之有物,画龙点睛。笔法如行云流水,巧妙地点破主题;画龙点睛,直指问题的实质。

②简短而有骨力。思想精辟,文字简洁,两者相得益彰;精雕细刻,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三、为何说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既包含政论的因素,又包含文艺的因素。它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要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在表现方法上,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形式和方法,把逻辑的说服力和形象的感染力结合起来。

杂文一般论题集中,篇幅简短,多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思想政治领域中的一种轻武器,无论表彰先进,或是匡正时弊,都可以轻便灵活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四、主题严肃,笔法灵活

1、严肃而深刻的主题,灵活而幽默的论述

杂文要革故鼎新、激浊扬清,主题要严肃而有深刻隽永的意味。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论述方法却是灵活多样的,笔法不拘一格。

2、杂文的形象性、知识性、趣味性

杂文的形象性、知识性、趣味性应当是结合在一起的。

杂文中的形象,不仅使文章生动而有风趣,有时还能给人以知识;杂文的知识性,对读者起了“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的作用,它的内容同样可以正面阐述某种道理,针砭时弊,激浊扬清。

杂文应当写得有风趣,幽默是作者的智慧和乐观主义战斗精神的表现,所以,杂文的战斗性和趣味性是统一的。

第十四章

广播评论

一、广播传播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1、优势:①更为方便、快捷;②几乎不受接受者的文化程度的限制;③声音的直接表现力是文字望尘莫及。

2、弱点或劣势:①稍纵即逝,过耳不留,只能即时听知;②不易保存,多次转述容易“走样”,甚至截然相反;③听的人不拥有选择权,不易把握重点,因而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二、广播评论的特点(分析一篇广播评论)

广播评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项:

1、短小精悍。为了适应听众专注收听的耐久力,不仅要求短而有物,而且要求短而易知,力求省意,不能一味省文。

2、浅显明快。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除了语言通俗、口语化,还要:

①运用听众熟悉的事实和其他材料证明和说明论点;

②调动各种表现手法为简单明白说理服务;

③表达简洁明了,包括叙事有条不紊,说理脉络清晰,诊断超载了当。

3、平易近人。要求:以平等的态度说理;从听众最关心的角度说理;带着感情说理。

4、上口动听。这是由声音传播决定的特点。需要提高语言素养、语言技巧,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端正评论的文风,其中包括:

①坚持语言规范化、通俗化、口语化的原则。规范化是根本;

②力求语言的内在美、声音美、韵律美。内在美是基础,指文明用语;

③坚持语、文一致的表达原则。

三、录音评论

1、录音评论是以音响为表现内容的必要材料或手段的广播评论形式。

2、运用音响是录音评论同其他广播评论形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3、录音评论的音响取向。录音评论中的音响材料是作为论据的一部分存在的,主要起支持和说明论点的作用;而录音报道中的音响,则是新闻事实的一部分,它同叙述语言融为一体,共同表现或再现新闻事实的全貌。

4、制作录音评论的关键环节。采制录音评论,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①根据证明和说明论点的需要,精心选择、剪裁音响,使之成为整个论述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②严格划清论点与论据的界限,防止把采访对象表达自己看法的录音讲话,与表达评论主体对于事物看法的论点混同起来;③恰当处理音响与论述语言的关系,既保持论据的完整性,又使它与论点榫卯相应。

四、广播评论的论述语言

1、广播评论的论述语言指的是广播评论中的同音响相对应的语言,是评论主体用来表达内容的所有话语。

2、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在广播评论中,论述语言有五种表现功能:①表达论点;②叙述论据;③表现论述的逻辑关系;④解释和说明;⑤补充、完善音响材料。

五、音响的基本类型

音响有多种分类标准。在广播评论中常用的音响,大致可以按两个标准来划分:

1、按音响的来源,可分为伴随事物发生和因采访发生的两种。

2、按音响在评论中的作用,可分为:①直接表现或说明事物的主体音响;②表现事物存在条件的环境音响;③表现事物过去情况的背景音响。

六、音响的表现优势和局限

1、音响在广播评论中的表现优势主要在于:①增强论述的客观性,赋予它以事实胜于雄辩的表现效果;②增强论述的可信性和权威性,赋予它无可怀疑的说服力;③增强论述的现场感和交流感,赋予它比语言叙述更强的感染力。

2、音响也有它的局限:①伴随事物发生的现场音响不以主观意愿为转移,倾向性不鲜明,有的甚至以噪音形态出现;

②因采访发生的音响依赖受访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还受方言限制;

③某些暴露性的音响,可能影响收听效果,甚至产生副作用;

④相当一部分音响本身不能独立表情达意,需要论述语言补充和完善;

⑤有些现场音响和隐蔽性的音响,还需要克服采录方面的困难。

所以,音响固然可以为广播评论增色,但并非任何音响都可以运用于广播评论,更非有“响”就好。如果忽视它的局限,任意运用,那就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

七、恰当处理论述语言和音响的关系

1、坚持两个原则:音响少而精的原则;论述语言以说理为主的原则。

2、协调论述语言和音响的关系,取决于是否善于利用论述语言,能动地驾驭音响。

3、做好论述语言的声音转化工作,务必紧紧围绕增强声音表达效果这一目标。

①文字表达坚持“我手写我口”。

②口头表达力求准确表情达意。

第十五章

电视评论

一、电视评论的概念

作为一个专业术语,电视评论是电视台制作播发的、以画面和声音表达内容、面向观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看法和见解的新闻评论。

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

2、电视评论是面向广大观众的新闻评论。

3、电视评论是电视媒介的新闻评论。

4、电视评论涵盖多种多样的评论形式。

二、电视评论的特点

电视评论的本质属性,是电视传播方式和新闻评论体裁特征的紧密结合。从这一本质属性出发,电视评论的基本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项: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双线互补。

三、电视述评及其特点

电视述评是新闻述评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是以声画结合的方式体现缘事立论、因事说理和既述又评、述评结合基本特点的录像评论形式。

四、电视述评的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是新闻述评的基本表现方法。电视述评中的夹叙夹议大致有三种方式:

1、解说词中的夹叙夹议;

2、同期声与解说词结合的夹叙夹议;

3、画面与解说词结合的夹叙夹议。

五、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

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包括视觉符号——画面、屏幕文字;听觉符号——同期声和解说词。它对于符号有特殊要求和处理方式。

1、画面的类型和表现功能。电视评论中的画面,按表现功能分为三类:

①口播评论的画面:表现功能同播送人对于评论内容的理解和调动非语言的能力成正比。

②再现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画面: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吸引视听的强有力的表现功能。

③再现访谈过程的画面:画面与声音相互配合,强化了语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同期声的种类和表现功能。

①伴随事物发生的同期声:不以采录者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具有强烈的客观性。

②访谈的同期声:以受访人的同期声作论据,可以增强论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3、屏幕文字。属于视觉符号,除了用作标题外,还具有提示、强调、补充、说明等多种表现功能。

4、解说词。按解说场合分为现场解说和非现场解说;按同观众见面的方式分为出镜解说和画外音。解说词与同期声的区别:

①解说是评论主体的声音;

②解说主要功能是随着话题的展开适时评点、提示事物实质,阐述评论主体对于事物的看法,以及说明、解释画面和同期声。

六、录像评论发挥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

发挥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需要着重注意三个问题:

1、突出论述语言的揭示功能。

2、确切理解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

3、正确理解论述语言的完整性。

*评论写作要点

一、短评:短小精悍、新鲜独特、生动灵活、重在分析

1、论题具体、一事一议

2、长话短说、议在实处

①开头开门见山、不落俗套

②开头紧扣报道、传递感情

③行文长话短说

④句式简洁、文字精炼

3、源于报道、高于报道(报道的引申、补充)

二、小言论:群言性、微型化、新闻性、形象感

1、善于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2、视角要宽些、深些、新些

主流中见支流,洞察矛盾苗头,多从侧面探求。

*写评析文章从何下手

从六方面评论

一、评论选题

1、时机性(快、新),时宜性

2、是否抓住社会焦点或冰点(关注度)

3、时效性(现实、普遍意义)

4、是否是宣传的需要(代表性、典型性)

5、与百姓是否贴近,所关心的

6、选题能否小中见大

二、评论立论

1、是否抓住问题的实质

2、是否新颖(新视角、独辟蹊境、思考独到)

3、是否抓住最新动态(社会动态、宣传动态)

4、判断是否准确,具有说服力

5、是否抓住规律和趋势

6、能否比较容易让读者把握规律

7立论与使用材料相符合

三、评论标题

1、标题是否与文意(正文)相结合

2、标题的是否明确,会不会被误解

3、能否吸引阅读和思考

4、在修辞上有什么特色

5、是否有新意

四、评论说理论述

1、运用什么样的论述方式

2、论证方式是否和材料有机结合

3、采用这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样优点与其它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优点

4、说理是否透彻,是否符合说理逻辑和常识

5、有新意、深意

6、说理方法能否被受众所了解、接受

7、说理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节制、不走极端),说理判断是否明确

五、评论文采、语言

1、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是否深入浅出,寓情于理

3、文字是否具有准确性和生动性

六、评论结构

1、运用什么样的说理方式,体现什么特点

如:

归纳式:材料充实,说理,把握观点

递进式:层层深入,说理,把握观点

并列式:思路开阔,考虑周到

2、布局合理,轻重详略得当

3、是否做到层次清晰,思路明确 辑顺畅

5、结构是否紧凑、完整

6、开头:是否开门见山或引而不发„„

7、结尾:是否有深意,观点,首尾响

4、是否做到逻

推荐第10篇:g新闻采访学笔记

1 “记者”一词的解释是——通讯社、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

新闻采访方法:点面结合,三个阶段,两面挖掘,寻找镜子,抓取特点,抓关节点,协同作战,体验感受,短仗长打,常备不懈

一、【专业记者】 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如专门采访报道农业领域的记者,称农业记者。

二、【机动记者】 机动记者不像专业记者那样只报道某专业领域的事情,也不像地方记者那样常驻一个地方,他们有点类似特派记者,甚至有时外出采访就是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出现,直接受总编辑或记者部调遣与指挥。他们的任务不固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称得上是“满天飞”。 特点:机动灵活,随时出击。

机动记者要胜任自己的工作,政治和业务两方面的素质都应有较高的要求,政治水平要高,新闻敏感性要强,知识面要广,工作经验要丰富,写作要快,身体要好。 【特派记者】是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

特约记者和特派记者的区别:特派记者的编制属于编辑部,是社、台的工作人员;特约记者则不属于编辑部,是社、台以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

聘特约记者的目的:

一、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二、弥补记者力量的不足;

三、发现人才,为报道增色。

一、地方记者和记者站的源流 两条线索:

1、从近代报刊发展“防事”、“访员”开始;

2、先发展地方通讯员,再派记者常驻某一地方。记者站是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目的:为了加强新闻单位同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反映当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报道当地的重大细嫩,开展当地的通讯工作。

二、记者站记者编制类型

1、记者编制属报社。

2、记者编制归地方。

3、双轨制。

【驻外记者】指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三个阶段:清末、民国初期、新中国时期

要求: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十分熟悉我国的外交政策,要有丰富的国际知识,要有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面前应付自如的能力,要熟练地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等等。

记者共同的职责,一是采写新闻报道,二是反映情况,三是做群众工作。 这三项职责,不是记者主观愿望的产物,而是由我国新闻媒体的性质和任务,以及记者在编辑部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对记者的要求。 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的首要职责。

原因:记者只有源源不断地供给编辑部新闻,才能保证通讯社正常发稿,报纸正常出版,广播、电视正常播出。这是新闻媒体运转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把采写新闻报道放在首位, 记者的三项职责,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记者在履行采写新闻报道这一职责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采写新闻报道责任重大,记者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二、记者要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记者如何在新闻报道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1、要重视采写新闻。这里说的新闻是指纯新闻,即消息。在各种新闻体裁中,消息是最基本的体裁。从记者这一方面来说,多写消息,可以增强新闻敏感,培养记者捕捉新闻的能力,训练作者写得快、写得短等。

2、要非常敏锐,不漏报重大新闻。漏报重大新闻,不是小事,至少是严重失职。

3、要会打大仗、硬仗。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困难的报道任务,记者要勇于承担,主动出击。

4、要在新闻报道上不断地开拓创新。

5、要在思想作风、职业道德、采访写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给报道组和通讯员作出榜样。

三、要正确处理好记者与编辑部之间的关系

1、服从编辑部的调遣。

2、从实际出发。

3、发挥主观能动性。

4、处理好和编辑的矛盾。

5、要定期向编辑部报告工作,重要问题要及时请示,以争取编辑部领导的支持。

6、建立记者与编辑轮换制度。

【反映情况】是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

要做好反映情况工作,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1、要及时反映情况。情况贵在及时。

2、要如实反映情况。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如果反映的情况不实,党的领导机关据此作出决策,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记者一定要慎用手中反映情况的权利,对反映的情况,要反复核实,并说明资料来源,以做到对事实负责。

3、要贯彻全面反映情况的方针。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全面的反映和分析,力戒片面性。可以帮助党政领导机关全面地了解下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4、对工作中一些带实验性的做法,因为尚不成熟,记者可先写成内参,供领导机关参考。

5、记者经过调查研究,对某些问题形成一些新的看法,为慎重起见,也可以先作为内参稿,送领导机关参阅。

6、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被反映对象的变化。

7、要警惕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记者反映情况。如何作好群众工作?

1、做群众工作要有长计划、短安排。

2、要协助当地党委开展通讯工作。

3、要经常联系一批骨干通讯员。

4、把编辑部每个时期的宣传意图、报道要点,告诉给自己经常联系的骨干通讯员,以便他们及时掌握,进行报道。

5、组稿。

6、和通讯员合作写稿。

7、征求通讯员和广大读者对宣传报道的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反映给编辑部,以利宣传报道工作的改进。

8、给通讯员讲课。

9、关于读者来信、来访问题。

10、为搞好报纸发行,开展群众工作。记者最基本的修养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道德修养。 记者应着重从哪些方面来提高政治素质,加强政治修养?

1、政治立场。

2、政治方向。

3、政治观点。

4、政治纪律。

5、政治鉴别力

6、政治敏感性。

7、政治远见。记者要提高理论修养的原因:

1、历史的经验教训,因为理论水平不高,不仅会导致报道的思想水平不高,而且会导致在理论上犯错误,分不清真假马克思主义,在报道中出现混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情况,这方面有十年*的教训;

2、宣传中常常出现片面性的问题,和理论水平不高、思想方法片面有关;

3、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等,都需要在理论上给以说明;

4、读者的思想水平越来越高,识别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对报道中有一丁点儿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很快就能识别出来。记者知识修养的标志,既要博,又要专。

从记者工作的需要出发,我们把记者要博的知识结构分为五个层次: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2、文学知识(这是基础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心理学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

4、新闻业务知识。

5、外语知识。记者的专业修养包括的内容主要是:一要学好新闻学;二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一专多能,是业务上的多面手。 新闻写作能力的要求:要讲究语法、逻辑、修辞;要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要重视语言。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 《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工作着职业道德准则,

内容: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保持请正廉洁的作风;

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 记者怎样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落到实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3、在采访和日常生活中,心中要装着群众

新闻的真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这个原则,是党性在新闻问题上的一个具体表现。

防止新闻失实,就记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原则,增强工作责任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作指导,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同时,把认识提到这样的高度:坚持新闻真实性,不仅仅是个工作需要的问题,而且是个职业道德问题。 廉洁奉公,是党和政府对一切公务员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一切公务员的期望。

“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广告式新闻;拉广告,用新闻作交换;“三包”;“红包”;“重奖记者”;出卖版面等。 “有偿新闻”其危害:一是破坏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标准,党性原则。二是破坏了党的新闻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良好形象。三是腐蚀和新闻队伍。四是 被坏人利用。 怎样杜绝“有偿新闻”,保持请正廉洁的作风?

一方面要提高自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监督,记者要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并建立和完善这方面的制度。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待遇也可考虑。 泄密有两种,一种是过失泄密,一种是故意泄密。

过失泄密,大多是由于记者缺乏保密观念,又分不清什么是该保守的秘密造成的。

防止泄密的方法是,学习保密规定,增强保密意识,对拿不准的问题,多想有关部门请示,不要擅作主张。 如何增强保密观念? 首先,由于记者能较多地接触党和国家的秘密,就容易成为国外情报机关收买的对象。记者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情况,提高警惕,增强保密观念,遵守保密纪律。其次,不能放松世界观改造,要在思想上筑起防腐防变的长城。 新闻采访与其他调查研究的共同点:

从指导思想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 从目的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特点:

1、求新性

2、突击性

3、灵活性

4、广泛性

5、连续性 要完成一篇报道,必须经过两个阶段:采访阶段和写作阶段

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既要深入采访,又要精心写作,二者都不能偏废。

报道的基本意识,即:信息意识,受众意识,监督意识,未来意识,竞争意识。政治意识也在其内。

一、信息一词的渊源和涵义 申农认为:“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接受一方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1、新闻和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信息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它包括了被称作新闻的消息,却又不能和新闻划等号。而新闻又不是传播所有的信息,它只传播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2、传播信息是新闻的基本功能 新闻除了传播信息的功能外,还有引导、监督、传播知识等功能, 新闻的各种功能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

3、开发与传播信息资源的关系 传播信息,首先要开发信息,没有开发,就没有传播。

三、记者在开发和传播新闻信息中的具体运作

1、广辟新闻信息源。

2、增大新闻信息量。

3、传播正确的信息。

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

5、让信息增值。

6、快速传递信息。

7、重视信息反馈。

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二、为受众服务得更好的几个基本点

1、报道要看读者对象

2、报道要满足读者正当需要

3、报道要对读者负责。三是传播的观点,要正确。

4、报道要引导读者。

5、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

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新闻舆论监督是由新闻媒体的职能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性报道,其突出特点是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

三、要知难而进,迎着矛盾上

四、要争取党领导支持,揭露和解决矛盾

五、要掌握批评报道艺术 批评报道的艺术,主要表现为:选择发表时机的艺术,即选择最佳时机发表的艺术;掌握“度”的艺术,即掌握分寸,不说过头话,使批评恰如其分,令人信服,无懈可击;运用报道方法的艺术。

抓典型报道。抓对比报道。抓跟踪报道。

未来意识,是一直能够现代科学意识,是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认识未来,对未来作出选择和控制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重要特征,表现为超前,或者预见。

一、树立未来意识,重点要落实在搞好预测性报道上,给受众展示一个未来世界 预测性新闻,就时态来说,是指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作的报道, 预测性报道也区别于预告性新闻。预告性新闻所报道的是那些将要发生又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具有必然性,确定性。

预测性新闻带有不确定因素,这是因为预测本身就包含了不确定性。预测的结果,一般有三种可能:正确;基本正确;错误。

预测失误,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他们设想未来发展趋势背后的一些因素的变化。 预测性新闻尽管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因素,但从总体来看,它对人类生活至少能祈祷鼓舞、指向、警示三种作用。这也正是这类新闻能在新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受到重视的原因。 所谓鼓舞作用,即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描绘事物发展的美好前景,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希望;

所谓指向作用,即指出事物的走向,如专家预测明年将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的服装,这对服装时常就有指向作用; 所谓警示作用,即在指出人类未来将取得某些成绩的同时,又指出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和危险,以警示世人采取对策。在指出危险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即科学依据,以免发生误导,引起恐慌。

二、预测性新闻的种类

就预测的客体对象而言,有形势发展预测新闻,经济发展预测新闻等 就预测的范围大小而言,有宏观预测新闻和微观预测新闻

就预测的时间长短而言,有短期预测新闻、中期预测新闻和长期预测新闻

var cpro_psid = \"u2787156\"; var cpro_pswidth = \"966\"; var cpro_psheight = \"120\";

8 观念上量化,同时又给决策部门提供了决策的可靠依据。

主要形式:一是对媒介受众情况的调查;二是调查结果被引用于传统的报道形式中,以加强说服力;三是以“精确新闻”形式出现的抽样调查报告。 精确新闻的来源,多半是专业社会调查机构受媒体委托进行的调查,它的表现形式和一份完整的抽样调查报告差不多。

特点:调查主题紧跟受众的兴趣点,调查的题目可大可小。

相反,在社会学领域中,抽样调查方法多运用于研究者感兴趣的主题,为社会和社会学理论研究服务,不一定强调紧跟当前形势。 【所谓“七新”】,是指那些具有新闻的价值的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新人物和新问题。

(一)抓新动向 首先,要关注政治新动向。新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记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政治。 其次,要关注经济新动向。经济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政治稳定、国力强弱的大问题,因此,经济领域的动向除了跑经济的记者关注外,其他记者也应该关注。

第三,要关注社会思想新动向。社会思想包括的范围很广,记者要明辨是非、处处留心才能捕捉到好新闻。 第四,要关注国际新动向。一些国际上的动向,由于和我国关系密切,需要我驻外记者和国内记者相互配合进行报道;有些国际上的重大动向,把握它是为了投入更大的报道力量,加强报道。

总之,抓新动向要有全面观点。动向有正面和负面、积极面和消极面之分。抓负面、消极的动向,是化负为正,化消极为积极,促进矛盾的转化;抓正面、积极面的动向,是弘扬正面的东西,发展积极因素,促其健康成长。

(二)抓新事物。

一要善于发现新事物发现新事物,记者要有对新事物的敏感。二要敢于支持新事物。敢不敢支持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形诸文字,形诸报道,这是记者区别于一般干部支持新事物的特点。三要热情扶持新事物。

(三)抓新成就

抓新成就,是指抓各行各业的新成就,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采访报道新成就的目的,在于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宣传党的正确领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科学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宣传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宣传我国国力的增强„„以教育鼓舞全国人民,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报道新成就,一个是以小见大,从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切入,以人民生活方面的小变化反映国家的大变化;二是以大见小。即以重墨着力宣传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以反映国家欣欣向荣的大好风貌。

(四)抓新风尚。

社会主义新风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体现。

报道新风尚的最好方法是对比。新风尚蕴含着真善美。抓新风尚的报道,实际上就是在弘扬真善美。

(五)抓新经验。抓新经验,首先是发现新经验,发现新经验,要靠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实际、群众、基层,是新经验的“源”。其次是传播新经验,传播内容主要是经验创造者和经验接受者;前者指经验创造人和经验本体,后者专指那些接受经验并付诸实践的对象。

传播经验的报道,在写作时,一要注意语言,二要注意表现手法。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更好地反映经验,为读者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是应该很好考虑的问题。

(六)抓新人物。

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常说报道新人新事。抓先进任务报道的目的,在于弘扬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实际,使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大面积上让更多的人提高到先进水平。

(七)抓新问题。

抓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促进矛盾的解决。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在前头,矛盾不断地解决,推动着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 记者应着重抓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着重抓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问题;二是着重抓对生活具有影响意义的新问题;三要着重抓对社会具有警钟意义的问题。

【新闻线索】是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正式、扩展和深化的信息。它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新闻线索的意义:

1、新闻线索提示哪里有新闻,促使记者进入对新闻的“有意注意”状态。

2、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活动的向导,使记者能迅速直奔采访的具体目标、采访对象。

3、新闻线索的质量可能决定新闻报道的质量。新闻线索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缺陷:可信性有待证实; 比较简略 ;大多只反映现象 。 获取新闻线索主要有哪几种类型?简述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主要来源? (1)“固定型新闻线索”这种固定的线索来源渠道,是记者“信息来源网络”中的主干。

固定型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 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文件 ;领导同志的指示、讲话 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总结和简报等材料;重要的会议 ;有关活动的通知或请柬; 通讯员的来稿或提供的线索; 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 编辑部的报道计划、提示 。 (2)“再生型新闻线索”是指从社会传播媒介传播的“社会信息”中发掘的新闻线索。其特点是选择性强,需要对社会信息进行认真地分析、发掘。 (3)“随机型新闻线索”是指新闻记者处处留心、随机捕捉的新闻线索。其特点是随机而遇、不期而遇,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梢纵即逝;同时,可能因为中间环节过多,准确性低,有的甚至可能是面目全非

随机型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 街谈巷议; 记者同人们的随意交谈; 受众来信、来访电话中所接触的线索; 记者在完成既定采访任务中所接触的线索; 记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感受等 ;另外,新闻机构通过各种奖励形式,促进广大群众积极提供新闻线索。此类新闻线索,可称为“有偿型新闻线索”。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是指新闻记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或指新闻记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怎样培养新闻敏感?

1、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2、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价值的新闻理论。

3、要胸有全局。

4、掌握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有多种类型,其中对记者发现新闻最有用的是: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和比较思维、超前思维等。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构成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用以衡量、判断客观事物的变动是否能够构成新闻的标准或尺度。

如何作好临时性采访准备工作?

1、明确采访目的。

2、熟悉采访对象。

3、学习的党的方针政策。

4、充实新知识。

5、准备一些新问题。

6、设计作战方案。

7、物质准备。为什么说临时性的采访准备和经常性的采访准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采访准备工作有临时性和经常性的两种。所谓临时性的,指在接受某项具体报道任务时,根据具体报道任务的需要所进行的准备工作。这样的准备工作,目标明确,具体;所谓经常性的,指平时的积累,比如跑工业的记者,对工业生产的情况就要经常关心,经常积累,至于工业方面的政策和知识,也要注意学习。跑其他战线的记者亦然。这样的准备工作和临时性的准备工作比较起来,目标虽然不那么具体,但却是报道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好了,一旦某项报道任务到来,再围绕具体的任务做准备,那就称得上是“锦上添花”了,是打有准备的仗了。如果碰到紧急任务,立即就要奔赴新闻发生的现场,没有时间去慢慢准备,也不会感到两手空空。还应该看到,记者的采访任务是一个接一个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一次接一次的,这些临时性的准备工作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反过来又充实了经常性准备工作的内容。这表明,临时性准备工作和经常性准备工作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设计采访方案?

1、围绕新闻中心,搜集有关的新闻事实、背景、观点、信息。

2、围绕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以及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3、围绕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及精神追求,挖掘富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情节、细节、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等。

4、围绕新闻价值要素,寻找特点、选择角度及挖掘新意。

5、然后在此基础上辐射相应的最理想的采访方式、采访对象、采访时间、采访地点、应变措施等项。

6、当然,采访方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记者还应当善于根据可能变化的实际情况,随即应变,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或补充,以求最圆满地完成采访任务。

【访问】是记者通过与被访者的谈话,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记者应该如何提问?所谓开放型问题和闭合型问题?

1、访问中,记者所提的问题通常不宜太大、太空泛或太笼统。要善于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小问题,

10 一个又一个地提问,并且记者始终要考虑如何提问才能更便于采访对象回答。 常见的方法是:(1)由易到难。先提采访对象熟悉的、容易回答的问题,然后逐渐问到复杂的、有一定深度、难度的问题;而那些要害问题、敏感问题,往往放在访问的最后阶段提出为好。 (2)由近及远。先从最近发生的事情问起,然后由及及远。这有利于引发采访对象的回忆或联想。 (3)由此及彼。先从采访对象最熟悉、最有深切感受的话题谈起,然后旁及其他,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4)由表及里。先从具体事实、具体情形和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问起,然后再深入探讨事物的本质。 另外,记者还要善于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特点和根据访谈的不同阶段,恰当采用和灵活穿插开放型问题或闭合型问题。

2、【开放型问题】即记者仅提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让采访对象自我发挥、畅所欲言,而不是采访对象明确回答某个具体问题。对于社会经验较丰富、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或是采访对象已经充分进入角色,访问谈话渐入佳境之后,记者适宜多采用开放型问题。

3、【闭合型问题】即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特点的具体问题,甚至有的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对于文化程度不高或不善于言辞的采访对象,或是访问谈话的初始阶段,记者适宜多采用闭合型问题。闭合型问题尤其适宜运用与挖掘典型的细节和核实材料。 记者提问的方式有哪些?

1、正问。

2、侧问。

3、反问。

4、设问。

5、追问。

6、故问。

7、借问。

8、激问。所谓记者在采访中的积极思考是如何体现的?

1、采访对象是否有情绪、或对某个问题很敏感,是否说了心里话,是否有埋伏?

2、这件事或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谈话中体现得怎么样?

3、已经获得的事实材料哪些内容还要深入采访,应如何深入探询?

4、重要的问题是否弄清楚搞详细了?关键性的内容、个性化语言等是否记准了?

5、访问的后期要初步考虑可以表现什么新闻主题,采用什么新闻体裁合适?

6、据此,认真考虑已掌握的事实材料是否够用,是够还缺些什么需要继续询问? 采访中,记者激发采访对象谈话热情的方法有哪些?

1、以表情示意。

2、目光交流。

3、简短的赞语。

4、适时的插话和提问。

对观察的6点基本要求:要敏锐、要独特、要准确、要抓住要害、要抓特点、要深刻。 观察术

一、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

二、粗细结合,以细为主。

三、用眼睛调查数据。

四、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

怎样抓事物的特征?孤立地看一个事物,不易抓住特征,这需要把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 纵的比较,即时间顺序的比较,历史的比较。

横的比较,这个人同那个人比,这件事跟那件事比,这个单位同那个单位比,这个地区同那个地区比,中国同外国比。

通过纵横比较,连贯起来思索和观察,特点和差别就可以找出来。 比较要有可比条件,把条件大体相同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比。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把条件相差太悬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虽是同类事物,但说服力不强。 观察中联想

1、纵向联想,即历史的联想。

2、横向联想,即同类事物之间的联想。

3、纵横交错的联想

第11篇:《新闻英语与评析》笔记

《新闻英语与范文评析》理论题笔记

1.The Function of Headlines A: Five main functions.First, a headline summarizes a news story with the most important and attractive words.A reader usually doesn’t have time for every piece of news that’s printed.With the guidance of terse headlines, readers can quickly find the parts they want to read.

Second, it sparkles the whole page.One can imagine how suffocative a newspaper could be if there were not a single headline and dozens of news stories just piled up. Third, it beautifies the form of edition.Headlines are good decoration to the page as they appear in various sizes and typefaces.Fourth, a headline sometimes is used to attract the readers’ attention.Fifth, a headline can be used to make some comment.2.Grammatical features of headlines First, there are omiion of article, conjunction, pronoun, link verb and auxiliary verb.It is used to summarize and highlight the content.For example, “China sees housing as (an) engine to drive (the) economy.”

Second, present tense is used to show things t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Three reasons: First, it saves space.In most cases past tense is longer in space than the present tense, with an “ed” in extra.So present tense can save some space for a headline. Secondly, present tense is active.It puts the reader into action and gives him a feeling of participation, so that it attracts readers’ attention.

Thirdly, a present-tense emphasizes the timeline of the news.It gives the reader a sense of freshne and immediacy, although he might well understand that a head in the present tense in today’s newspaper is presenting yesterday’s news. More:

First, use “be to do” instead of “will do” to present the future tense, and “be” is often omitted in order to save space.

Second, use “be doing” to present things that are happening, and “be” is often omitted in order to save space. Thirdly, sometimes present tense can also present things that are happening or will happen, for example,”Labour plans BBC shake-up.”

Third, active voice is more often used.It is more colorful and appealing, more forward and powerful in transferring meaning than paive voice.The word ”be” or “by” are often omitted only use past participle to expre paivity.

Fourth, punctuations are used sometimes in headlines.English headlines are known for its terse structure, and punctuations are used in much rarer cases than in the text.Punctuations only appear in the head for two reasons.First, they are used to save space.For example, comma is used to substitute “and” only to save space.Secondly, they are used to show the rel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words.For example, a dash is used to connect a quotation and its attribution.3.Why sometimes in headlines, “and” ,“the” or “to be” are not omitted? A: They are not to be omitted in two occasions.One, when they are in set phrases, such as in the headline, “TB on the rise again”.Two, when they can fill up the space hole in a headline.For example, “Four killed and five hurt in a house fire.” 4.The language feature of headlines A: A headline is aiming at summarizing a whole article with a few words.So journalists make great effort in choosing the right words which are clear in meaning and economy in space.

There are some preference for journalists and editors First, they use abundant of simple words.Some are teeny tiny little words that lively expre some meaning.“Hit” or “ruin” are often used instead of “damage” Second, initials are often used to save space, like “WTO” or “ABM”

Thirdly, Abbreviations are used, which can be easily recognized by readers.Such as “ad” and ”biz” which can be easily found in the English newspaper. Fourthly, there is flexible use of journalistic coinages.To save time and space, journalists often combine two or more words into one word in practice and coinage then comes into being.They are very impreive and catchy, some even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originality, like “newscast.” 5.Different styles of the typefaces America/Canada: capitalize the first alphabet of every notional word.English: capitalize the first alphabet of the first word in a headline.Exceptional: New York Times: capitalize every alphabet to beautify the edition 6.Common styles for headlines A: flush-left head, dropline head/indented head, croline/keyline, centered head, inverted pyramid head, banner head/streamer and jump head.7.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headline and English head? A:They are different in four ways.

First, Chinese headlines usually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than English heads.Chinese heads are often multi-deck, and English heads are often one-deck, thus Chinese headlines tend to focus on the totality of the news.And if it cannot include all the facts that is needed in the head, the subhead can do the job.Another reason it usually carries more info is that each Chinese character takes up equal space, while English words are not.As a result, Chinese heads tend to be like mini-story in capsule form, while English heads accentuate on one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news.The second difference is the difference in the use of words.Like in English heads, it’s a no-no to begin a head with a verb.But in Chinese headlines, it’s ok.There are abundant use of simple words which serve to save space in English heads, but you can need not to follow that rule for every Chinese character takes up equal space.For another example, people seldom use adjectives or adverbs in English head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ABC”(accuracy, brevity and clarity), but you can easily grasp a piece of Chinese news with adjectives or adverbs in the headline.Thirdly, they are different in tense.English heads often use present tense which had been called “historical present tense” to present yesterday’s news, and avoid time-indicating words like “yesterday’ or “last night”.But Chinese heads use them to indicate the happening time.The last difference should be in the word layout.You can never lay the English headlines in vertical form, but you can certainly do that in Chinese heads.People use single quotation mark in English headlines but double quotation mark in Chinese headline.8.News value determiners A: timeline or freshne; Importance/consequence/impact/significance; Prominence; Proximity/locality/nearne Unusualne/bizarrene/oddity/novelty Human interest; Conflict 9.Hard news and soft news Hard news (spot news/straight news): Events that are timely and are covered almost automatically by print and electronic media.They are often very serious and important news.Soft news: Events that are usually not considered immediately important or timely to a wide audience.10.Genre of news reporting News Feature Commentaries and columns Interpretive reporting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New journalism Skit/eay Picture news/photojournalism 11.News structure Inverted pyramid style: it 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structure in news writing.In this structure, events are written in descending order of importance.First of all, a terse lead is formed.The lead offers the most eential elements telling who, what, when, where, why and how of the story.

Advantages: First, it is convenient for editors to decide the news value and cut the news from the bottom; Second, it is convenient for journalists to meet the deadline without miing any key facts; Third, it can help readers to find the main facts of the news quickly.Disadvantages: First, the main facts all frequently appear in the headline, lead and body, which would be suffocative to most readers; Second, the writing is not tightly organized and fully deployed, what’s more, the style is top heavy and lack of suspense interest.Pyramid style/the chronological style It is composed by three parts, they are beginning, body and ending.To write a piece of news in pyramid style, a beginning is given first and events are written in time sequence.Writers can take advantage of narrative and descriptive writing, so it flows better and involves readers.At the meantime, it adds suspense interest to the story.Mixed form of invented pyramid and pyramid style (Circle style) After a lead, events are written in time sequence.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pyramid style and important facts can be presented high in the story.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is repeated in the narrative, so that readers can have a chance to absorb it.It is more effective storytelling and can keep readers interested until the end then leads up to a real conclusion.Comparing with the other styles, this form is more balanced.But it discourages editors slash the story from the bottom.List technique Wall Street journal formula: It tends to focus on individual.12.Forms of reporting Single event coverage/brief Roundups: it tends to focus on the totality and integrity.There are two types of this kind: horizontal roundups and vertical roundups.Follow-ups/ follow-up stories (second cycle stories/ development stories) Advantages: First, it attracts readers’ attention by accentuating on one important fact of the news; Second, it tends to fully deploy the new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which can well make up for the contradiction in terms of freshne and integrity; Third, it helps to form the public opinion.Content: Facts that are not mentioned in previous stories or some background of events.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events;

Different opinions from people of all walks of life;

The prediction of the events;

Important facts that previously reported.In-depth reports: Including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and interpretive reporting emphasize on WHY.13.Features of leads A: Succinct.A summary lead should outline a news story in no more than 35 words Informative.A summary lead should contain the 5Ws of news.

Intriguing.Leads are sometimes called “grabbers”, which means it serves the duty to grab the readers’ attention.

What’s more, leads should also be straightforward, varied, clear specific and active.That why English journalists struggle for the best wording and leave no stone unturned.14.Types of leads Summary lead/roundup lead Main fact lead Descriptive lead Direct addre lead Quotation lead (full quotation lead/partial quotation lead) Suspense lead Delayed lead/multi-paragraph lead Contrast lead Question lead Anecdotal lead Combined lead/multiple element lead Label lead (empty lead) 15.Famous prees AP(Aociated Pre)

UPI(United Pre International)

AFP (L’Agence France Pre) Reuters (The Reuter Ltd) Kyodo; Itar-Ta; ANSA; PTI(Pre Trust of India);DPA(德新); EFE(埃菲社,西班牙) 16.placement of the dateline English: place, date, pre name 中文: pre name, place, date 17.Sources of news reporting Accurate news sources: with the name of organization, people or agency; Implied news sources: people who do not want to be told the name, or sources from nonsense people that readers do not have interest in, as used like “witne said”

Use fuzzy words to imply the sources such as “it is said” 18.Difference between feature and news.A: Three differences. First, their focus is not the same.News reporting provides all facts that are related.It tends to focus on inclusivene and integrity of the news, while features only present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and impreive episode of the story.A piece of news shows a panorama, but a feature gives an enlarged close-up.Secondly, their writing purpose is not exactly the same.News only tries to inform the readers, while features try harder to attract the reader’s attention with more detailed and descriptive writing.Thirdly, their composition structure is not always the same.News reporting for most cases adopts inverted pyramid form, but features follow no such rule.It can be very flexible in terms of structure.19.Types of features 1) News-oriented, interest-oriented

2) Profile; what-feature; locality feature/ travelogue; personal experience feature/ I-account (with immediacy, persuasivene and vividne) 20.Types of commentaries and columns Editorial,; commentary; column 21.Common topics of the commentaries and columns Important events; typical or hot topic; significant or big festival 22.Keynote/language feature of the commentaries and columns First, it should be accurate, succinct, and informative when summarizing stories. Second, there are abundant uses of formal words, long and difficult complex sentences.Third, tone should be impersonal, but the editorial “we” is used sometimes to establish a rapport between the editors and readers.23.Grammatical features of English news

Language of news stories should be fit for communication, so it is accurate, succinct and understandable.In addition, it has to meet the deadline and limited page space.So in practice, Journalistic English has its own features distinctive from other forms of language.Omiion of “that” as a conjunction; Omiion of “on” before date;

Use of split infinitive, in news stories, such phrase as “to illegally enter” is often met.Break of sequence of tenses, it is flexible to use the tenses if basic grammar principle has been kept.Use paive voice to give prominence to the object or to catch the attention of readers.Proper insert of backgrounds, it makes the news more understandable to readers and deepens the thesis of the news.There are contrast back-grounding, interpretative back-grounding and explanative back-grounding to be insert when neceary.

Heavy use of attributes and they are often linked by hyphens.Use direct or indirect quotations to show maximum objectivity and to decrease the color of personal slant.Use dashes to insert parenthetical statement in order to give more background and show the opinions of people related, Use figure of speech in a flexible way, which makes the story more readable, vivid and attractive.The common figures are: alliteration, humor, contrast, exaggeration, witticism and so on.24.When use paive voice? First, when the receiver of the ac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executor.For example, the casualty of a plane crash or a fire rage usually draws a lot of attention, paive voice is used in these cases.Secondly, paive voice is used to attract readers’ attention because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news draws more attention then the words hides deeper in the paragraph.25.Wording features Journalistic English is quite exclusive.It includes solemn statement of president, relaxed talk of common people and special jargons of various fields, but they have the same purpose¬——to transfer information and make sure that readers can understand them with least energy and time.Use specific names to indicate special things or meanings.For example, the palace “Kremlin” refers to “Ruia”.

Use loanwords to indicate new things or exotic things, French phrase “en ma” are often used to expre the meaning “in general”.

As in journalistic English, words of certain people often quoted, so there are various words used to expre the meaning of saying, such as “allege”, “claim” and “argue” are often used.News words emerge in endle streams.New meaning may come from former words as “basket” can mean “a series of problem.” New words may come from new things such as “Euro” “petrodollar” and so on.Old words can be combines to form new words, such as “cybercafé” “compuword”, etc.

Abundant vogue words can be seen in journalistic English, their special meanings come into being in a certain current and disappear afterwards.“Trauma” is one of such kind of words.Fuzzy terms can be used to add credibility to reporting as well as fit the reading habit of readers’, such as “green” “tall” and so on.

Use the words vividly to put the readers into action or gives them a feeling of participation.26.Why sometimes reporter use fuzzy terms? A: 4 reasons.Sometimes reporters cannot find to the exact data, so he have to use fuzzy terms.This would make the reporting even more credible.As most readers only want to get a rough idea about what is happening, a report crammed with various detailed descriptions would be suffocative to most readers.Reporters sometimes don’t have the time to check every truth out before he have to dispatch the story to ensure timeline of the news.What’s more, fuzzy terms can make the news much easier for readers.Fuzzy words have the advantage to enliven a writing, which accurate language (especially figures) might fall short of.27.Difference between newspaper lead and broadcasting lead.A: Three differences.

First, most newspaper leads are summary leads, which include all the 5Ws of the news.But a broadcasting lead usually gives a rough summary with only a few important truths, because it would be easier for the listeners.Second, broadcasting lead should be shorter in length and simpler in structure to make sure that the news is easy for listeners.Thirdly, broadcasting leads usually adopt present tense or present perfect tense to emphasize timeline and freshne of the news.But newspaper leads must use past tense when reporting things that happened.28.The features of broadcasting English Broadcasting news often use small words in order to make it understandable.Spoken language is used instead of written language, as “aim” is used instead of “purpose”.

In order to make the broadcasting brief, simple sentence are always used. The broadcasting leads, in most cases, tends to focus on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news by using short and simple sentences.The present tense is often use to add timeline, freshne and immediacy to the news.Approximate numbers are used instead of exact numbers, such as “roughly” “about” “just over” and so on.Quotations should be fit for listening so indirect and short quotations should be used instead of long and direct quotations.Quotation using should follow the rule that source attribution should be placed before the information considering the listening habit.29.Different quotation using between broadcasting news and newspaper news First, indirect and short quotations are often used to make the news fit for listening habit, but it can be very flexible in using quotations when writing a newspaper news.The second difference should be the difference in the placement of source attribution.In most case, source attributions follow the information in newspaper reporting, because what is sai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o said it, but it is different in broadcasting news, attribution should be placed before the information considering the listening habit.30.Difference between news reporting and news translating There are different audienc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culture, language, political system and life style.Readers’ interest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before translating Chinese news into English news.Communication effec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news into English news.Make sure that foreign English reporting is not literally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news.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ews to English news should be accurate and understandable.Proper explanation can appear in the news if it is neceary.Try to pay attention to: One should offer neceary background in a flexible way.

Focu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news.Do not treat the background as the main fact of the news.Considering the readers’ attention/interest abroad do not mean that one can not report the news with accurate trait, our purpose of English news reporting is to show a real China to the world, so reporting with some kind of culture trait is neceary to some extent.31.Ways of using punctuations in the headline English headlines are known for its terse structure, and punctuations are used in much rarer cases than in the text.Punctuations only appear in the head for two reasons.First, they are used to save space.Second, they are used to show the rel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words.There are three ways of using punctuations.Using comma instead of “and”

A dash is used to connect a quotation and its attribution.Colon is used to substitute “be”, or instead of “say” to show the quotation.32.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news just with objectivity only? First, it pays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clarity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readers’ comprehension ability.Second, it neglects the journalists’ initiative.

So, reporters often use interpretative way of writing which will make up all those disadvantages.33.The features of Political News First, it has a distinctive political flavor.Second, political news has the priority of the first page, which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news.Third, it should be reported in a much more timely way.Fourth, the journalist who would report the political news should be ready-witted, and what’s more, every details of doing the report should be elaborately planed.34.How to write news about laws and ethics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objectivene and fairne Deal with each case on its merits of laws and ethics news of home and abroad.Know some profeional knowledge in the fields of laws and ethics, and explaining them in an understandable way while doing some reporting.Add some example of cases in order to make the news more understandable.You can use quotations to add objectivene and fairne or explain legalese in an understandable way.35.The features of financial news reporting First, it has a preference for short but strong words to lively expre the story in a way of contrast in order to ad objectivity and credibility to the news.Besides using the word “increase”, words like “go up” “jump” are frequently used.Using abundant quantities of words like “dip” “drop” “fall” to expre the meaning of “decrease”.

Second, use various ways of expreing to show th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us, it perfectly combined the dull figures and the useful information in a more attractive way.Make full use of comparative degrees and superlative degrees to provide the info.Use adjectives and adverbs to show the development levels in a proper way.Third, explaining the dull figures in a much more flexible way which makes the dull numbers more understandable.Use small data instead of large data.Use ways of contrast or comparison.Explain in an understandable way or use various figures of speech.Use approximate numbers in a flexible.Forth, proper using of idioms in order to meet the deadline of reporting, 36.Qualifications of a good reporter As it given by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a good reporter should be self-operating, productive, caring, versatile, exemplary, authoritative, expansive, supportive, visionary, sensitive, considerate, confident, distinctive, intuitive, teachable, selfle, responsible, active, paced and fully impelled.More accurately, given reasonable intelligence, most of the attributes of a succeful reporter are acquired not inherited.A good reporter should: Aside from desire and ability to write for print——he should have insatiable curiosity.A flexible and social personality A nature that relishes a variety of experiences A temperament to work under the preure of deadline A tolerance permitting objective observations of people and events A succeful reporter also needs ambition, drive, determination, and most certainly, self-discipline.Reporters need to know how to gather facts for a story as well as how to write in a clear, accurate, fair and coherent style, so that readers can immediately understand the story.Every reporter should be a voracious reader, a collector of information about everything that is going on.It is important for reporters to know as much about the complete operation of the newspaper as poible——not only its editorial policies, but its busine, technical and mechanical divisions as well.Reporters must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ism as it is practiced not only at his or her newspaper, but also in the profeion in general.A reporter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unique role of a newspaper in society.

第12篇: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北印新传专硕笔记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特点和活动方式

1、新闻采访是整个新闻工作的灵魂 代表性的诠释有两类:

一类是,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实际的活动,或是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

这类诠释有一定道理但较为片面,因为新闻采访确实是记者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但是任何形式的调查研究活动都有人主观认识客观共性,不仅仅只是新闻采访。 另一类,新闻采访是调查研究活动在新闻工作中的运用。

这类诠释除了将新闻采访与调查研究活动放在同一概念里看待,还因为新闻工作是个大方面,它不仅仅包含采访。“在新闻工作中”这几个字眼过于宏观。 (必背)准确定义: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新闻采访的特点(将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将比较而得出的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写出稿件、传播信息,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

(2)、时间的限制性:新闻特别强调时效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全过程。这就要求记者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争分夺秒的采集新闻素材。

(3)、项目的突发性:新闻采访除了部分项目是事先有计划、有准备外,其余相当部分项目是带有突发性,即记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忽地一个突发性事件的到来,必须立即赶赴新闻事件所发生的现场,迅速对其进行采访。

(4)、需要的广泛性:人们对于新闻的多层次、广泛性的需要,就要求新闻报道的题材、体裁等相应的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新闻报道要适应人们广泛的需求,新闻采访学本身是一门综合型应用科学,又与很多其他学科相关联,所以要就记者的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全面。

(6)、活动的艰辛性:新闻采访是个风里来雨里去的工作;采访项目每次不一,性格千差万别;对时间的要求高。 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十种: (1)、个别访问(主要访问形式),对新闻人物和知情人士的“一对一”访问形式,好处:谈的具体、深入,且记者易把握主动权。 (2)、开座谈会(大、中型报道题材),就某个采访主题,邀请有关人员座谈。好处:可在较短时间内搜集更多素材,被采访对象们容易打开话匣子,同时根据多人的谈话也容易辨别个别人发言的真伪。 (3)、现场观察(越来越被提倡的采访形式),“用眼睛采访”,记者深入现场,用眼睛捕捉那些瞬息万变且能感染受众的情节。 (4)、参加会议,会议新闻的主要采访形式。 (5)、蹲点(适用于时间性不太紧但报道量大、涉及面较广的新闻题材),即深入一个点,作深入扎实的采访。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注意:A、准备要充分。B、提问要凝练。C、记录要及时。 (10)、网络采访。主要形式:A、直接转载信息。B、组织网络调查。C、通过即时聊天工具交流。D、查阅收集资料。 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六种: (1)、常驻采访:将记者派驻外地或外国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击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冷静、快速。特殊情况可化妆进入。 (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4)、巡回采访: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 (5)、隐性采访(暗访):不公开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6)、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的采访活动。好处:开阔记者眼界;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新闻报道策划的缘起、作用、分类及流程 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即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及最佳效益的谋划。即这是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与片断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及严密的设想和规划,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贯串成一体的活动过程。 背景(了解):邓小平南方视察后,确立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标志着中国改革向纵深发展。新闻界也明确的自身改革的总目标,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按照新闻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信息服务的功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受此目标的指引,以及媒介自身经历的日益深化的市场化影响,媒体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无论是在采访理念还是采访方式上,均不断的开拓创新,整个媒介呈现出一派全新的局面。随着新闻改革的日益深化,新闻之于媒体的地位与影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媒体作为传播者的主体性日益凸现,一个新的名词——“新闻报道策划”应运而生。 缘起: (1)、大约1993年开始,探讨新闻策划的文章纷纷出现在新闻学术刊物上。 (2)、1994年,中国地市报协会举办“新闻报道策划研讨会”。 (3)、1995年元旦,奉策划为“报纸灵魂”。新闻界又推出了大量的策划案例,理论界的研讨也相对集中。 (4)、1996年前后,“新闻策划”的概念不断被提出,成为争论的焦点。 (5)、总之,1997年,对新闻报道策划的研讨会全面展开,新闻报道策划成为新闻学界和新闻业界广泛共同关注的话题。 (6)、直到进入21世纪,依然还有诸多讨论新闻报道策划的文章见诸新闻学术期刊。 作用

三个“是”:

一是新闻报道策划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 二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

三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

一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

二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资源

二是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新闻报道策划对增强记者素质修养、改变记者工作作风大有好处。 三是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 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第一类: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狭义的新闻报道策划,意指价值显露的报道题材所进行的视角新、立意高、开掘深、介入及时的战役性、系列性、专题性并能形成新闻传播强势的报道过程的谋划。

广义的新闻报道策划,意指诉求目标明确的媒体经营管理,公关广告等活动过程的策划。 第二类:报道题材价值呈隐形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也称“新闻事实、事件、本源策划”、“策划性新闻”,即它是在新闻事实(事件)发生之前或事实(事件)价值呈隐形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事件)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主动出击寻找、挖掘信息。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1、新闻报道策划从报道客体(被报道者)的性质来看 (1)、重大题材或问题的报道策划,一般由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策划 (2)、题材涉及面相对较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报道策划,一般由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负责人一起策划。

2从报道主体(媒体)来看

、主体对报道时间长短所作的划分和报道时机的把握、主体对报道组织方式的选定

、对实施策划方案的报道者组成方式的把握

3、从报道表现形式来看,必须把握报道内容采用何种体裁或手段。(后期会总结新闻的体裁)

4、就媒介实践而言,新闻报道策划主要针对的题材 (1)、战役性、阶段性报道:国企改制、文明社区建设、科技创新等。目标明确、规模较大、时间长、可分解为若干次小策划。 (2)、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影响大、要求高、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的新闻 (3)、人物典型报道

就技术性而言应注意:①选题准、选位低、切口小②采访的时间、报道的密集度、时段的分布务必谋划有度③谨防过度介入④不能滥用到新闻活动报道的一切方面⑤必须符合实际

5、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流程 (1)、目标锁定:明确目标,找准方向和位置。分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中、长期主要对战略性策划) (2)、制定方案:制定几套方案,对比出最佳方案。 (3)、落实措施:包括人、财、物的配置,各部门的分工协作,运行机制的建立,激励奖惩机制的完备。 (4)、目标校正:适时修订原方案,校正原目标。

三、新闻采访前期、中期、后期的活动流程与内容 第一部分:新闻采访前期活动

1、新闻敏感的培养 新闻敏感定义: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1)、政治敏感,即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的受众(3)、迅速透过一般规律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4)、迅速判断在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5)、迅速在对事件进展过程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2)立足全局看问题(3)、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4)、事实广博助敏感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的

2、新闻价值的感知

定义: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 (1)、新闻价值的诸要素

①重要性(主要因素,核心因素)

②显著性:指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

③时新性:一指时间性,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才含有新闻价值;二指新鲜性,即新闻题材新鲜感强。

④接近性:主要指地理、职业、年龄、心理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这种接近使新闻事实具有了令人关切的特质。

⑤趣味性:指新闻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 新闻政策的遵循 如何理解新闻政策:所谓新闻政策,即指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具体关系:二者辩证同一,兼备的新闻就报道。当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发生矛盾时,我国常常先服从新闻政策。 报道思想的明确

所谓报道思想,即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它是编辑部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针、策略而规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 新闻线索的获取 所谓新闻线索,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它只是将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在记者的头脑之中。

重要作用:为记者指明的哪里采访、采访什么的大致方向和范围,为记者提供感知直至认识整个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获取主要渠道①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②通过各种会议、简报③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④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积累⑤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⑥通过互联网搜索

注意事项:①注意验证,不硬顺藤摸瓜②尊重规律,不拔苗助长③讲究时宜,不大材小用 ④合理安排,不齐头并进

6、采访准备的周到

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既要“临时抱佛脚”,又要“平时多烧香”,提倡“平战结合”

平时准备①理论准备(学习思想、看准立场)②政策准备③情况的准备(留意于采访写作有关的各种情况)④知识的准备 知识的准备与采访功效的关系 (1)、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 (2)、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价值 (3)、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4)、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临时准备(专题准备或专项准备) ①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资料 ②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③拟定采访计划(大体的活动方式)和调查纲目(提问的大纲细目) ④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7、对方心理的明晰

掌握采访对象心理的必要性:更有针对性和更趋完善 从性质上,访前心理分为: ①先期性心理

②临访性心理(对象“新闻位置”+临访心境) 从表现上,访前心理分为: ③积极配合型 ④一般协作型 ⑤蓄意应付型

网络传播的借力(了解) 第二部分,新闻采访中期活动 访问条件的创造

良好的访问条件:①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约定、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②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外宾、普通群众)③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④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⑤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不卑不亢,谦虚庄重,以礼相待,以诚相处)⑥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面部表情、体态表情、手势)⑦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强调采访意义约束神情语态排除外来干扰变换活动方式)

2、提问技能的掌握 所谓提问:实质是运用谈话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

提问的三种形式①正面提②侧面探(启发引导原理和技能,循循善诱:接近性相似性对比性启发引导)③反面激(激问错问)

提问的注意事项:提问宜简洁、具体、间接、深刻、自然、节制

3、调查座谈的主持

效果:节省时间互相启发及时验证 技能:①事先通知对方②精心选择参加座谈人员③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④不轻易下结论⑤做深入采访、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现场观察的注重

为什么强调现场观察? (1)、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必须依靠感觉开始 (2)、感觉是由人的感觉器官与客观实际相联系的反映 (3)、视觉是最灵敏的感觉器官 现场观察的具体功能: (1)、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2)、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3)、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4)、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前提,增强新闻的可谈性 (5)、使访问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性

注意事项:①明目的②多请教③抓特点④选地点(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巧择适宜的视角,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⑤善用脑

5、听觉功能的协调 注意:①悉心闻取线索②适时调节音强③着力训练听力(专心虚心耐心)

6、当场笔录的强调(记录以笔记为主,心记为辅) 主要范围:(有所侧重和选择):①记要点②记易忘点③记疑问点④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⑤记观察所得⑥记记者的联想 要注意①行与行之间空白留宽②字迹工整 第三部分、新闻采访的后期活动

1、深入采访的细致

记者怎样抓取事物的特点呢? (1)、看准形势抓特点 (2)、通过比较抓特点:顺序比较法(纵面)、对照比较法(横面) (3)、选择角度抓特点

悉心抓本质①对问题想得宽一点、远一点②对问题钻得透一点、深一点 验证材料的严密

必要性:由于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加上采访对象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情绪、表达能力、周围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干扰因素的影响,以及记者采访技能的不熟练程度等,都可能影响这种假设本身的正确程度,以及假设在实践过程中所得效果的正确程度。 方法:

1、投入记者智力

2、直接通过采访实践

3、笔记整理的迅速 步骤:(1)、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将心记的内容迅速用文字插入同类的笔记材料旁,并纠正修订难以辨认清晰的笔记内容(2)、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材料,标出页码,并在可能用的材料旁边做标记(3)、根据确定的新闻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分门别类,着力是笔记变为写作提纲

4、剩余材料的积累

搞好材料或资料积累的意义在于:①有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了解过去、指导现在和预测将来②有利于新闻报道更有新意和深度③有利于记者从中产生联想进而获取新闻线索。

四、新闻写作的八大环节

1、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以及表明的中心思想。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一篇新闻一个主题

提炼主题:依据两个因素:对全局的清晰度、对材料的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 注意事项:不要强行“硬化”、不要分散空泛、不要雷同浅薄

2、新闻材料

新闻材料: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原始情况、资料的总称。 第一手材料:记者亲临现场通过观察、访问所得的材料。 第二手材料:记者通过当事人口头或书面提供所得。 第三手材料:记者通过知情者口头或书面提供所得。

提倡记者抓第一手材料,但绝对不忽略第

二、第三手材料的价值。采访阶段:材料多多益善。

写作阶段:材料的选择在紧紧围绕主题、保证真实和显现价值、符合政策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以少胜多。

3、新闻角度

新闻角度:指新闻事件(事实)表现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如何选取角度?(在充分明确报道思想和新闻事实价值的基础上) 比:要求记者在明确报道思想和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先试选几个角度,然后逐一分析比较,看哪个最能体现特色和主题。 小:角度。以小见大

异:为避免雷同、效仿,要精于避熟,要敢于独创、标新立异。

4、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指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 主要特征:准确、通俗、简洁 (1)、准确

①叙述信息尽量量化 ②语言要有分寸感 ③新词使用要讲规范 (2)、通俗(六多六少) ①多动词,少形容词 ②多细节,少议论 ③多比喻,少笼统 ④多解释,少晦涩 ⑤多白话,少文言 ⑥多具体,少抽象 (3)、简洁:言简而意明就成了新闻语言的又一特征。

5、新闻结构

新闻结构:指消息写作中队材料组合与段落安排的特定方式。 常见四种:倒金字塔式、时间顺序式、悬念式、并列式 (1)、倒金字塔式结构

含义:按重要性递减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主要特点: ①打破叙事常规

②呈“头重脚轻”之势 (2)、时间顺序结构 含义:指消息写作中按新闻事件发生、结局的原来时序和过程选择材料及安排段落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又通常称为编年体式结构。 (3)、悬念式结构

含义:指消息写作中设置悬念及剖解悬念组合材料与段落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4)、并列式结构 含义:指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材料和段落为同一主题服务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6、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指消息的开头段落,也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导语的特征与作用

特征: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议论组成新闻的开头段落 作用:导读、导听

导语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沿革

①第一代导语:新闻诸要素俱全的导语。19世纪60年代并延续20世纪40年代。 ②第二代导语:部分要素式导语。20世纪30年代至今

③第三代导语:丰富型导语或延缓式导语。少于规范与限制,讲究新奇、丰富和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追求最佳表现角度和手法,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导语的主要类型

①叙述型导语(直叙式概括式)

②描写型导语(运用白描式描写手法,集中、简洁再现事件最具特色的现场情景,以增强新闻感染力和吸引人的导语形式)

③议论型导语(概述新闻主要事实的基础上,记者直接出面予以评议的导语形式。) 导语写作的主要要求:实(事实、扎实)、简、活(讲究艺术,要产生活力和吸引力)

7、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指与新闻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相关环境和历史条件。新闻中的新闻、新闻背后的新闻。

新闻背景的作用与类型①衬托性②解释性③启示性

运用时,只需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注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灵活穿插即可。背景材料要精炼,点到为止。

8、新闻结尾

新闻结尾:消息最后的自然段落。

好的结尾要求:①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②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五、新闻体裁与写作特点 新闻体裁:一般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

1、消息

含义: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洁的文字向受众传播最大量的信息,报道的主角。 两类:动态消息

综合消息: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报道

2、通讯

含义: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到时间的新闻常用体裁。

特点:在叙描结合的基础上,可适时、适当使用抒情和议论等表现手法和相关修辞手段,使受众产生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经其事、如临其境的深切感受。

主要题材: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二者异同

新闻属性相同,新闻报道基本要求及表现手法共同遵循。 表现对象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人称不同(消息:三人称通讯:一三并用)

结构布局不同(消息:倒金字塔通讯:自由灵活创新) 篇幅长短不同

个人建议:了解新闻体裁和写作特点一般是用于考试的写作题目中(案例分析部分也可能会用到),同学们只是了解各个写作体裁的特点还不够,要应用于实践中。本书第七章到第十一章分别介绍了不同题材的新闻写作所适用的新闻体裁,以及不同题材的新闻的写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内容虽多但十分容易理解,所以同学们至少熟读两遍!

第13篇: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纲要

***名词解释***

1.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2.新闻与事实——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3.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4.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6.“心入”与“身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7.新闻记者 ——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8.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9.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10.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11.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12.新闻宣传价值——所谓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

13.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14.“耳目喉舌”——无产阶段的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喉舌”主要指新闻记者的职责,即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发挥记者作为“耳目喉舌”的作用。

15.新闻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它体现着新闻报道的方向和意图,表明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16.新闻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17.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否则绝对当不好记者。 18.座谈会——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

19.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0.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21.目击式新闻——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

22.巡回采访——也叫游动采访或旅行采访,是记者按照预定设计好的线路对沿途与采访主题有关的情况进行的采访。它具有开阔记者眼界、使报道样式活泼等优点,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题材的报道。

23.交叉采访——指记者证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这种采访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24.报道角度——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25.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26.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27.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28.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29.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30.新闻选材——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极大,因为选材的过程,实质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的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存在至社会传播的过程。

31.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其组成部分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

32.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33.新闻根据(由头)——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34.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35.非事件性新闻——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36.视觉新闻 ——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37.一事一报 ——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38.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 39.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

40.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实性新闻.41.新闻导语——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42.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和评述式等。

43.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

44.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45.采访札记——是记者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摘要记录下来,加以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其题材范围较小,着眼点在于交流信息,推动工作。主要作用有:阐明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匡正视听、明辨事非和提醒注意等。

46.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47. 新闻线索——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它只是为新闻采访报道担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48.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49.报道思想——是新闻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旱灾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

50.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含有的能够引起受众注意的客观价值的总和。

51.宣传价值——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新闻的宣传价值有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四个因素。

二。问答题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3.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采访的任务:主要是发现、了解和选择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 采访的作用有:1.发现和落实线索 2.获取第一手材料 3.增加感性认识 4.核对新闻事实

四、记者需要掌握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哪些?

一般包括:1.全面情况 2.主要事实 3.有关背景 4.典型事例和细节

五、采访的指导思想: 我们的采访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 具体来说有以下4个方面: 1.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2.讲究唯物辩证法 3.要有历史发展观点 4.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由上面四项引申的问题: * 如何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是要真正处理好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二是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 三是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 * 怎样讲究唯物辩证法? 1.正确地选择事实

2.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 3.注意事物的相互联系 * 怎样有历史的发展观点? 1.要作发展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

2.要善于从事物发展中捕捉其特点和新意;

3.要了解事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及其趋势,发掘事物深刻的内蕴 * 在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是,要正确外好几方面的关系: 1.人民群众和领导个人活动的关系 2.先进人物和群众作用的关系

3.领导机关活动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

六、采访的原则:

记者采访活动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产阶段党性原则。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的说,要坚持以下几个采访原则:

1.实事求是 2.依靠领导 3.执行政策 4.内外有别

七、采访的工作路线:

记者采访工作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八、如何把新闻写短?

a.直截了当,开门见山陈述事实 b.空话少说 c.一事一报

d.语言准确、洗练 e.善于删改

九、消息的概念和特点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特点:

a.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b.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c.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d.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e.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十、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及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通讯的特点:

a.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

b.讲究结构变化,展开情切,情景交融;

c.表现手法多样,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 d.比消息的篇幅长,时效性要求较宽松 特写的概念和特点: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十

一、特写的特点:

a.内容集中在一点,着力于细节描写;

b.现场感强烈,注重记者的直观反映;c.有较强烈的文学色彩,形象化的刻画人物或事物 十

二、新闻主题的概念、标准、提炼方法: * 概念: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 确定一个好的新闻主题有以下标准: 1.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 2.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 3.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 * 主题的提炼方法: 1.从认识事实入手 2.在比较中鉴别 3.上头下头结合 4.选好主题角度

* 关于主题的具体问题

1) 在确定主题的标准中,要正确并有针对性,其中针对性的依据是: A.党的政策 B.当前形势 C.客观实际

2) 在主题的提炼方法中,第一条是从认识事实入手,其中认识事实的制约因素有: A.事物的多层次,多侧面 B.本质展示的渐进性,阶段性

C.主体的实践水平,认识水平的制约 3) 选取角度的方法:

A.从说明或回答政策这一角度提炼主题; B.从人们普遍关切的角度提炼主题;

C.从提倡基本种时代精神或风尚角度提炼主题 十

三、新闻选材的概念、原则及要求:

* 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

* 新闻选材的原则: 一要围绕主题,说明主题 二要区别主次,反映实质 三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 新闻选材的要求:

新闻选材总的要求是最大限度的体现新闻的价值,具体有: 1.选新鲜生动的材料

2.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包括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要注意三方面的动向:政治动向、思想动向、经济动向

3.选独具特色的材料 4.选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十四、新闻语言的概念、构成因素、特色

? 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住处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 构成因素:新闻语言以事务语言诉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 * 新闻语言的特色:

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 十

五、如何做到客观? 1.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2.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 3.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 十

六、如何做到简练呢?

1.要深刻认识事物本质,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旨,这是语言简练的基本环节;

2.要说短话,写短句。不用过剩的抒情句,不用过多的形容词,不用不恰当的比喻和警句; 3.在结构上,要强调简捷直叙,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 十

七、白描手法

用简练的笔法直接勾勒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 十

八、新闻敏感的概念、作用、表现及培养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 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在以下四种判断能力:

1.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受众兴趣的能力,也就是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

2.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重要的能力,也就是会分析材料,取舍内容的能力

3.判断某个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的能力

4.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同记者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 * 新闻敏感的作用是:

1.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2.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 3.有利于选取最佳的报道角度 4.能够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 如何培训新闻敏感? 1.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 2.要懂得新闻价值 3.接触实际,注重实践 4.勤于思考和积累知识

十九、新闻线索的概念、作用、特点和来源

*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二

十、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 1.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2.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 3.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

* 新闻线索具有比较简略、可信性有待证实、大多反映现象等特点。 * 新闻线索的来源:

1.直接来源: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根本途径 2.间接来源:上级渠道,书面渠道,社交渠道,会议渠道,传播渠道 新闻选择的标准和运用 * 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

1.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地理/职业/年龄/心理上的接近)、趣味性

2.新闻的政策标准:A.政治标准 B.新闻宣传思想 C.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 新闻选择标准的运用:

1.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新鲜、重要、显著、趣味) 2.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

3.要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 怎样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1.某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能不能成为新闻,一要看它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看它是否符合新闻政策。通过新闻媒介公开传播的新闻,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必须兼备,缺一不可

2.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既是互相依存的,又是彼此制约的。新闻报道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新闻价值的根本作用则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从总体来说,我们的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观念是基本一致的,新闻政策有利于新闻价值的实现。

3.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就是某个事实具有新闻价值,但不符合新闻政策,这种情况,新闻价值就必须服从新闻政策。

4.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只看到新闻价值,不考虑新闻政策;二是只强调新闻政策,不讲究新闻价值。

二十一、新闻记者的概念、分类、职责、任务、素质和修养

* 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 记者的分类:

根据专业技术职称可分为高级记者、主任记者、记者、助理记者 根据报道手段可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

新闻单位,按记者的活动范围和业务分工可分为:专业记者、地方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驻外记者等 * 记者的职责:

新闻记者的职责,最根本的就是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即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我们无产阶级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当然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 记者的任务:

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任务主要有三大项:

1.及时采写新闻

2.反映内部情况

3.做好群众工作 二十

二、关于记者的任务引申的问题: 1) 在我国,新闻报道的作用主要是: A.传递信息,沟通情况 B.宣传政策,指导工作 C.宣传典型,表彰先进 D.传播知识,开阔视野

2) 记者怎样反映内部情况这一任务? A.要有正确的目的 B.要有坚持真理的精神 C.要实事求是

3) 记者要经常和读者联系,特别要做好的三个环节工作是: A.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来信 B.做好通讯员和作者积极分子工作 C.组织受众评议,掌握反馈意见 二十

三、记者的素质:

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二十

四、由记者的素质引申的问题

1) 提高我们记者的政治素质,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A.在思想上、政治上有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记者讲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正确的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C.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D.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2) 记者的心理素质包括:

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坚强意志 * 记者的修养:

知识修养、作风修养、职业道德修养

1) 当前,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特别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A.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 B.报道内容健康,有益社会进步

C.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记者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坚决反对“有偿新闻” D.处理好与同行的关系

二十七、采访的准备、方法及深化 * 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

1.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2.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3.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

4.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5.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 采访的准备工作分为两种,即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平时准备:

1.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 2.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 3.多方面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 4.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 * 关于平时准备的具体问题: 1) 了解情况和掌握动向的重点

A.一是各行各业贯彻招待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情况; B.二是干部和群众在一个时期的思想活动

C.三是实际工作是的成就、经验、矛盾和主攻方向 D.四是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典型,冒尖的人和事 2) 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是: A.一要读书看报,广采博取; B.二要结合工作,重点攻关; C.注重社会实践,无字“天书”,不可忽视 3) 资料积累的分类:

思想积累、情况积累、信息源的积累、业务资料的积累、知识性资料的积累 临时准备:

1.明确报道思想

2.选择、了解采访对象 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对象? A.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 B.选择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

C.选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

D.对同一类型的采访对象要选择典型 二十

八、提问的方法与技艺

1.问法要多样,开放式闭合式问题要结合使用 2.抓住疑问点 3.尽量具体

4.提倡讨论式,赢造双方交流的气氛 二十

九、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三

十、访问的要领

1.因人而异,灵活对待 2.把握重点,启发诱导 3.沟通思想,见机行事 4.少讲多听,广采博纳 5.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三十

一、记录的一般要求:

A.记要点 B.记易忘点 C.记疑点 D.记有关原话 E.记典型情景 三十

二、记者核实访问记录材料的方法有: 1.向提供材料的本人核实 2.溯本求源,寻求物证 3.多方证实与逻辑判断 4.技术检验

三十

三、现场观察的作用: 1.辨别真伪,收集素材 2.印象深刻,生动再现 3.获得亲知,深化认识 4.触景生情,寄情于文 5.见多实广,有利积累

三十

四、现场采访中的瞬间印象主要包括什么? 1.变动着的事件细节 2.突发事件的重大疑窦 3.环境气氛与情景

4.现场活动及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等 三十

五、什么情况下采用隐性采访?

1.把隐性采访作为记者日常观察、发解情况的辅助手段 2.某些批评、揭露性的报道可使用隐性采访 3.某些表扬性的稿件也适合用隐性采访 三十

六、怎样找特点? A.认清形势找特点 B.通过比较找特点 C.具体分析找特点

三十

七、抓什么样的问题? A.抓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B.抓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 C.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D.抓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十

八、采访中“结合艺术”理解: 结合本身是一种艺术,包括:

1.上下结合:将上级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2.点面结合: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的结合

3.横结合:纵的认识:对事物历史与发展的完整了解;横的认识:对一事物与他事物有机联系的了解

4.正反结合:相反的两个个别事实之间的联系 三十

九、消息的特点:

1.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2.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3.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4.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5.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十、消息的结构方式常用的有倒金字塔、金字塔、散文式三种 四十

一、消息的分类:

A.按事实性质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

B.按报道内容分为: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等 C.按写作特点分为: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 D.按篇幅长短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和标题新闻 E.其他样式的分类,有公报式消息、答记者问

F.西方新闻界对消息的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纯新闻

G.按不同的写作形式、写作特点,把消息分为四大类: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 四十

二、动态消息的概念和特点: 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它有两种不同情形:一种是对刚刚发生的或新近发生的单独事件的报道;另一种是对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持续性变动事件的报道。 特点是:

A.能给人以动态感,强调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 B.讲究“时间”要素,特别注重时效; C.短小精悍,一事一报。

四十

三、经验性消息的概念及经验的选择:

经验性消息——是反映某地区或某单位在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取得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及其显著效果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典型报道的一种,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工作。

经验性消息中经验的选择: 1.首先应当具有新闻性

2.要选取新鲜的、富有特点的经验

3.要先取针对性强、能解决当前突出的实际问题的经验

4.要选取具有启边和指导作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典型经验 5.不用面面俱到,抓住最主要的经验

四十

四、综合消息的概念、特点及写作要求:

* 综合消息——围绕一个主题思想、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某个事件、问题的全局性情况,或综合报道不同地区、单位具有同类性质又各有特点的多件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 综合消息的特点:1.不受空间的限制 2.由多地、多件新闻事实组成 3.从不同侧面表现共同主题 4.报道面广,声势大的。

* 综合消息的两种情形:1.横断面综合反映动态、情况 2.纵深度综合反映成就、经验或问题 * 写作要求:1.善于分析概括 2.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3.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四十

五、述评性消息的概念及写作特点

* 述评性消息——也叫新闻述评,是一种以述为主,边述边评、夹叙夹议的新闻体裁。 * 述评性消息的类型:形势述评、工作述评、思想述评 * 述评性消息的基本特点:

A.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 B.述评结合,夹叙夹议 C.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

* 述评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A.述与评要事理交融

B.议论要精辟,观点要正确、深刻 C.述评要自然亲切

四十

六、消息的写作要领: 1.更加注重时效性

2.运用客观笔法,用事实说话 3.善于概括和直叙 4.增加信息量

* 注重时效的表现:

A.讲求时效 B.以短、快取胜 C.体现新闻根据 D.要讲究时效,又合乎时宜 * 消息写作为什么要十分强调讲求时效? 1) 时效性是消息的基本特征之一

2) 讲求时效,才能给受众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

3) 讲求时效,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讲求时效,如今愈发具有现实意义 * 如何以短、快还应时效? 1) 一事一报,以短求时效 2) 采用连续报道,体现时效性 3) 快中求好,又快又好

四十

七、倒金字塔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它的主要优点: 1.最能体现新闻性 2.开门见山,概括性强

3.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其“新闻欲” 4.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 5.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 缺点:

1.过于标准化,程式化,而缺乏多样性 2.略输文采,有“虎头蛇尾”之嫌

3.比较容易出现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三重复”现象 四十

八、金字塔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金字塔结构——是按新闻事实发和始末,即依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事实的开始和结束,就是新闻的开头和结尾。它适用二前后时间跨度比较小或者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情节或生动细节的新闻事件,多用于非事件性新闻。 优点:

1.行文构思比较方便

2.可以保持新闻事实比较完整的故事性 3.容易清楚地反映新闻事件原委始末的脉络

缺点:篇幅长容易显得平铺直叙;从头说起,容易显平淡或缺乏新鲜感 四十

九、导语的概念、功能、重要性:

* 导语——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 导语的两重任务:一是千方百计把重要的新闻事前主其意义表现出来;二是想方设法吸引启发读者来阅读消息全文。 * 导语的重要性表现在:

1.导语可以使读者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

2.导语的优劣对编辑决定稿件的取舍和确定其编排地位很有影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3.导语写作颇能体现记者的才华和功力

4.导语为整篇消息定下基调,关系着下文如何顺利地展开 5.一篇消息只有一条导语,而它是最优化的方案 6.新闻的实践表明了导语的重要性 * 导语的制作总则

1.研究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需要告诉人们的又是什么,把二者和谐的统一起来 2.从新闻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点

3.应有新闻事实,但要避免与主体内容重复 4.交代消息的来源和新闻根据,给人以可信感 5.文字精,表达巧,凝练、醒目、明快 五

十、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结尾?

1.只有当结尾能够加深读者对新闻的感觉和理解;2.能够深化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 3.能够恰当地“旁人它事”、增加消息的信息量;

4.或者是为“后续报道”作伏笔的情况下,消息才有必要写结尾,并尽力写好它。* 常见的结尾写法分类:小结式、评论式、号召式、伏笔式 五十

一、背景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 新闻背景的分类: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事物背景、知识背景、社会背景 * 背景的功能:

1.构成显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2.说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3.分析新闻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局等关系 4.对比映衬新闻事实和主题思想 5.巧妙地表明记者的观点、倾向

6.注释事物的特征以及某些专有名词、术语 * 怎样恰到好处的运用背景材料? 1.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 2.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

3.服从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不柯喧宾夺主 4.要少而精,简明扼要

5.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

第14篇:西南交通大学 新闻评论学笔记

西南交通大学

新闻评论学 笔记

第一章 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概念

新闻评论学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治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它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和节目的总称。

*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基本的体裁。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的关系(领会):

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议论,讲道理。

*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具体内容(识记、领会):

一、新闻性

1、现实的针对性:它的内容是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针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包括人民群众中的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发表意见。(新闻评论可以针对一件新闻事实、一种倾向、一个问题发言,但这些都应当是当前最值得评论的,最需要通过评论来发表意见的,也就是具有评论价值的。)

2、强烈的时效性: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及时提出问题,不失时机地对某些重要事件和问题作出反应或表明态度。(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并不是单纯地求快,而是要根据形势和评论内容的需要及时发表意见。发言要适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以求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

二、政治性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新闻宣传总是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

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事实求是的分析,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

2、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

有些新闻评论并不是直接论述政治事件或问题。(比如,有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体的业务技术问题、学术问题等,从业务技术的角度去分析,就不是新闻评论的任务。如果这类问题涉及到思想、政治或政策方面的问题,那就应当进行分析评价或者表明态度。有些业务问题如文学艺术问题、体育问题,如果是需要进行评论的,也要从思想、政策、理论的高度,探索其普遍的政治意义,而不能就事论事。)

三、群众性

1、面向广大受众

新闻评论的内容,应当是广大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它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又是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即使是专业性的新闻媒介,在宣传上也要尽可能面向更大的范围的受众,以求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2、吸引群众参与评论工作

要求新闻媒介尽量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包括参加评论的写作。(这样可以使新闻评论拥有更广泛的作者,使评论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经常地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也更能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一、引导的作用

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手段,新闻评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可以就群众中某些疑惑不解、莫衷一是的问题,为他们释疑解惑;还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为他们指明方向。

二、监督的作用

我们的新闻宣传要以下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正面宣传也应该包括舆论监督的内容,这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鞭挞假恶丑正是为了弘扬真善美。因此,新闻评论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这些不良现象和风气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这也正是为了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三、表态的作用

作为一种直截了当的发言方式,新闻评论可以代表新闻媒介对当前的重要事件和问题表明态度。这是符合广大受众的需要的。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面临某些重大事件的时候,人们总是希望知道新闻媒体的看法,听到它们的声音,了解事件的真相,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问题的实质,从而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评论的作用尤为重要。对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介有时还可以通过发表评论的方式,表明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

四、深化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政治性决定了它要尽可能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我们说新闻评论要善于务虚,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摆事实和讲道理结合起来,说明事物的实质和意义。这样的评论就有理论色彩。评论所面对的新闻事实往往是具体的、零散的、微观的,这就需要通过分析、综合和提炼,衡量它是否符合党的政策,是否代表了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从而作出判断。受众看到或听到的是具体的事实,而评论则是要通过分析,进行提炼和升华,使他们从思想上、政治上领悟到某种道理,理解客观事物所包含的社会意义。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选题的含义(识记)

选题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新闻评论来说,就是选择所要评论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一篇评论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就一篇评论来说,选题就是确定论题,主要是指它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言的。)

*立论的含义

新闻评论的立论,就是指一篇评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它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起统率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选题和立论的选择

选题和立论是新闻评论写作过程中构思酝酿阶段的两个主要环节,关系着评论的整体。两者是相互渗透的,不能截然分开。人们在确定论题时,往往就同时考虑立论了。在一般情况下,选题在先,立论在后。

选题和立论也存在不一致的时候,在实践中,甚至常常出现选题相同,而立论各异的实际情况。所谓立论各异,即论述同一论题,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读者对象和不同性质的报刊,其中心思想和侧重点并不都是一致的,也不可能和不应该强求一致。实际上,立论各异情况的出现,正是由于立论的角度、针对性和侧重点因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所决定的。

#选题和立论在评论写作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就评论写作的过程而言,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构思阶段的选题和立论;二是提笔阶段的论述和说理。这就是说选题和立论是评论写作过程的第一道程序,也是关键性程序,直接关系到评论的成败。

其次,就衡量评论作品的标准而言,选择和评价一篇新闻评论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是选题立论是否有针对性和迫切性。如果选篇立论不切实际,论述和说理再好也是徒劳无益的。

再次,就写作思维而言,论题选择得好,立论又有独到之处,评论写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如古人刘勰所说:“经正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有助于提高写作质量。

#新闻评论的论题从哪里来?

其一,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这些不仅是选题的重要来源,而且有助于选题和立论体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赢得人们的重视。

其二,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这是新闻评论选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三,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这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是结合实际引导舆论、发挥教育功能的好教材,也有助于评论选题富有新闻性和时代感。

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选题立论上,我们必须警惕和避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不动脑筋,照搬照抄文件,孤立地从文件中找题目,而不联系实际,不作具体分析,不解决任何问题;或者反过来,不了解全国工作大局,自以为是,标“新”立异,以致使选题立论有意无意地跟中央精神“唱反调”。二是赶浪头,“凑热闹”,大轰大嗡,人云亦云;或者反过来,拖拖拉拉,松松垮垮,不讲究时效,缺乏预见性。总之,选题、立论务必遵循科学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结合实际。

*立论针对性的含义

立论的针对性,指的是立论能够针砭时弊,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倾向性矛盾,针对偏颇乃至错误思想,运用正面引导或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以促使矛盾转化,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立论针对性的意义

立论有没有针对性,能不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是衡量新闻评论作品能否产生社会效应,能否促使事物发展的一项首要标准。立论具有针对性,能够命中鹄的、言当其时,方能引起读者的反响、共鸣和关注,进而发挥引导舆论的功能;反之,无的放矢,就事论事,隔靴搔痒,乃至无病呻吟,这样的文字毋宁说是做文字游戏,只会浪费读者时间甚至引发读者反感,自然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立论前瞻性的含义

前瞻性指的是能够及时洞察矛盾和预测将会出现的矛盾,尽早去探寻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

*由头的含义

所谓由头,就是特指据此引发议论、印证论点的事实性材料。有了典型而又恰当的由头,议论也就有了头绪。只要由头的事实构成新鲜引人,整理融合得好,且能在融合上生发独到之见,即使老论题也不难引发出新意。)

*立论角度的含义

立论角度就是指立论的落脚点和针对性。(事物的矛盾是复杂的,立论的角度自然也应该是多样的。只有不断探寻新的角度,随着落脚点和针对性的变换,可以写出各种角度的具

有新意的文章来。角度的新颖与否,决定着议论的思路,有助于立论的深化,直接影响评论的质量和作用。)

#立论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的重要意义

立论有没有针对性,能不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是衡量新闻评论作品能否产生社会效应,能否促使事物发展的一项首要标准。立论具有针对性,能够命中鹄的、言当其时,方能引起读者的反响、共鸣和关注,进而发挥引导舆论的功能;反之,无的放矢,就事论事,隔靴搔痒,乃至无病呻吟,这样的文字毋宁说是做文字游戏,只会浪费读者时间甚至引发读者反感,自然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立论的新颖性:就读者的认识规律和阅读心理而言,总是喜阅生动活泼、新鲜有力,且富有新意的文章;反之,也总是腻味那种满篇人云亦云,空话套话,夸夸其谈,言之无物的文章。

立论的新颖理应以准确为前提。这是立论的又一基本要求。立论违背了准确性,就失去使人信赖的基础,甚至产生错误的导向,引起人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新闻评论作为传媒引导舆论的重要新闻手段,其导向是否正确直接取决于立论是否准确无误。立论准确,舆论导向方能正确,方能为党和人民造福;否则就会给党和人民带来祸害。

#立论的针对性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针砭时弊,对症下药。(文章立论不仅切中时弊,而且对症下药,予以诊治。应该说,立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正视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事实表明,报纸宣传尤其是新闻评论唯有正视实际矛盾,善于针对人们的迫切要求和疑虑落笔,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解决,才会产生积极的引导效果。)

3、善于触及社会性的思想问题及其实质。(这不仅要求体现在着生批评不良倾向和风气的评论方面,也还常常体现在正面引导乃至颂扬正面人物的评论之中。) #怎样体现立论的新颖性?

1、论题的新颖。(论题是否新颖,直接关系到立论的新颖性,关系到新闻评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写言论只要重视抓住新矛盾、新事物、新论题做文章,并从中引发出人尚未言的见地和主张,自然也就有了新意,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2、见解独到。(立论的新颖性,还表现为是否有一点新鲜的论点,是否言人之所未言,是否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开掘,从中引出精辟独到之见。独到的见解并非拍拍脑袋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作者调查研究和深刻分析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正视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矛盾,并且善于在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破与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辩证思维和分析,深入开掘,方可从中引出精辟独到的见解。离开了这个前提,孤立地追逐标新立异,就会滑向奇谈怪论,走向愿望的反面。)

3、输入新鲜的事实材料作为由头或论据。(所谓由头,就是特指据此引发议论、印证论点的事实性材料。有了典型而又恰当的由头,议论也就有了头绪。只要由头的事实构成新鲜引人,整理融合得好,且能在融合上生发独到之见,即使老论题也不难引发出新意。)

4、选取新的立论角度。

一是注生揭示矛盾的本质和关键。

二是注重被掩盖着的矛盾侧面。

三是注重追溯矛盾缘由。

5、交锋中闪现亮点。(针对错误思想或片面认识,通过论辩交锋和实事求是的分析说理,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闪现智慧的亮点,引出富有深刻性和启迪性的新鲜见解。)

#舆论导向正确与否的重要性

立论的新颖理应以准确为前提。这是立论的又一基本要求。立论违背了准确性,就失去使人信赖的基础,甚至产生错误的导向,引起人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新闻评论作为传媒引导舆论的重要新闻手段,其导向是否正确直接取决于立论是否准确无误。立论准确,舆论导向方能正确,方能为党和人民造福;否则就会给党和人民带来祸害。

#立论的前瞻性的具体表现

立论的前瞻性具体表现在:重提示、洞察力和预见性

1、重提示:也就是注重提示式舆论引导。它是一种富有前詹性的引导艺术。

2、洞察力:在政治与经济的结合上有着锐利地洞察社会矛盾及其趋势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水平。

3、预见性:对复杂莫测的矛盾的未来结局通过镇密分析论证进而作出具有科学预见的论断。

*调查研究的含义

#调查研究对选题立论的重要意义

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要达到上述基本要求,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搞好调查研究。

1、选题和立论都需要掌握政策和法律,了解实际情况,充分占有材料,而这些都离不开调查研究。

2、正确的结论只能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唯有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避免和克服片面性,产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

3、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去做,才能预防和医治主观和武断,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

4、写评论总是要了解读者对象,了解对方心里在想些什么,有些什么思想疙瘩。而到掌握这一切,事先不作一番周密有效的调查研究,显然是不行的。何况,新鲜的事实材料、题材、由头、见解(包括精辟的见解或错误的见解),乃至闪光睿智的语言,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们存在于实际生活之中,存在于群众的思想深处。你不去寻觅,不去挖掘,不去求教,它们是不会自动登上门来的。

总之,调查研究是选题和立论的前提,也是选题和立论的途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评论权。

也许有人以为,新闻报道要采访,写评论则大可不必。其实两者在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上确有不同。新闻采访旨在摸清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掌握必要的背景、情节、过程、数据等事实材料,取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以及核实印证第一手或第二手材料,等等。而评论的调查研究则侧重于了解事物的具体矛盾、人们的思想疙瘩和解决这些矛盾、疙瘩途径,寻觅和搜集由头的其它论据性事实和材料,集中群众的是非之见和聪明才智,等等。可见,评论的调查研究工作并非如有些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相反,它不仅重视调查,更应在分析研究上下功夫。

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

革命前辈陈云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听一听不同的意见,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前9字是唯物论,后6个字是辩证法,合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要求。

2、要敢于正视矛盾,虚心听取不同意见

3、收集材料与分析研究相结合

专题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信件调查等。

#虚心倾听不同意见的必要性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积极地发现矛盾,并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分析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为此,重要的是要倾听各种意见,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见。对不懂的或知之不多的事情尤其要虚怀若谷地向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群众和专家请教。

#调查研究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1、博闻善学,注重知识、材料、情况的积累。将广泛的积累同根据自己工作范围、明确主攻方向的重点积累结合起来。

2、博采众议,多谋善断。评论工作涉及的问题是社会性的,可说包罗万象;然而,评论作者的知识才能总是有限的,而且由于不是直接的生产者和实际工作者,因而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认识总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而事实上一些真知灼见又往往存在于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际知识的群众之中。因此经常到实际生活中去了解情况,向干部和群众请教,同他们一起讨论研究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解决的办法,以便集思广益、多谋善断,才有可能写出好评论来。

3、注意阅读记者、通讯员和读者的来稿来信,从中获取各种信息,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以及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各种来信真是社会的晴雨表,是送上门来的社会调查报告。这些源源不断的报告反映了群众的呼声,提供了各种和信息,是评论立论取之不尽的源泉和依据。

4、经常钻研党和政府的政策、决定和有关文件。这样做有助于了解形势,掌握政策,明确指导思想,有助于立论的准确和新颖,克服主观和片面性。

5、专题调查研究。大凡出色的评论和有出息的评论家,都重视结合自己的评论任务和研究专题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包括研究有关的资料和深入实际直接调查,从而充分的掌握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使立论建立在事实求是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

*评论标题主要功能的含义

(标题是以醒目的形式刊出,有以提示文章内容的简短文字。)

新闻评论的标题是概括或提示评论的议论范围、中心论点或基本倾向的简短文字。

(绝大多数评论体裁都有标题,只有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评论不在此列。因文前按语位置居于报道或文稿的文前提下,本身无需标题;文中按语直接插入文章的字里行间,自然不必做题;主持人评论多见于杂志型节目或现场直接节目中,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和与受众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也使标题显得多余。)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标题的区别

1、制作目的不同:新闻标题以提示主要的新闻事实和相关的重要信息为目的,以此吸引受众的兴趣;评论标题以提示论题或作者的见解、意向为目的,以此引起受众的关注或思考。

2、表现手法不同:新闻标题多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手法,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往往蕴含于事实的概括与表述之中,即使做出评论,一般也较为含蓄;评论标题往往直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倾向,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

3、结构方式不同:新闻(特别是消息)标题的结构较为复杂,常为复合型结构,主题与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的组织方式较为灵活多样;评论标题的结构较为简单,多为单一型结构,只有一行主题,个别情况下有辅题,大都以副题的情况下出现。

4、写作要求不同:新闻标题在简练的同时一般较为具体,重在对新闻事实的恰当概括,实题较多,句式较为完整;评论标题相对较为抽象,重在对论题、论点的准确提炼,虚题较多,句式上较为灵活,在“炼字炼意”上要求更为严格。

#评论标题功能的具体表现

1、概括论题范围

在评论标题中概括论题范围和评析对象,让受众通过标题清晰地了解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议论的问题。

2、昭示中心论点

直接表明其中心论点和主要见解,使其最有价值的内容—思想、观点和看法凸现出来。

3、表明作者态度

对于一些是非界限、政策界限不够明了的事物或问题,在评论标题中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意向,并以此体现评论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

4、吸引受众注意

借住对评论中所涉及的事实的提炼、语言的锤炼以及表述角度与方式的变换等。

*评论标题基本要求的含义

1、题文一致:首先要求标题中所概括的事实与评论所提供的事实相一致;其次还要求题义确切明了,与文意相符,不应产生歧义或误解。最后还要求准确的把握论题或论点,避免题文游离,让人费解。

2、意向鲜明:标题不能含混、俗套或费解。

3、言简意赅:句式简洁、文字简练、题义精粹耐读。

4、生动引人:一是转换句式、语气;二是活用成语、俗语;三是巧用修辞手法。

运用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分析及修改

一、两篇评论的标题。

*不同媒介评论标题的基本形式

1、单一式标题,又称单一型标题,是指只有主题、没有辅题的结构形式。(结构简单,标题醒目,文字显明,让受众一目了然。)

2、复合式标题,复合型标题,是指既有主题,又有辅题的标题结构形式,其中辅题又包括引题和副题两种。(引题出现的较少,副题较多,其主要任务是补充主题的内容或说明主题的观点,使题义更为全面和完整。)

小型评论(如专栏小言论、编后短评等)多用单一型结构,中型、大型评论(如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等)有时会出现复合型结构。

连续式或系列式评论常用复合型标题。

#不同媒介评论标题的主要区别。

1、所用符号不同

大众传播媒介按传播介质可分两大类:一是纸质的印刷媒介,包括报纸与杂志;二是电子媒介,包括广播与电视。

报纸评论的标题由单一的文字符号构成,报纸具有可以反复阅读和长久留存的特点,以及文字符号涵义丰富,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的优势,使报纸评论的标题在结构、句式和语言运用上更为灵活多样。

广播评论的标题由单一的声音符号构成,有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易受性强的特点,使其能很快吸引受众的注意,唤起他们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共鸣;但有稍纵即逝、不易留存的弱点,又使行广播评论的标题更需简洁、平易和生动。

电视评论的标题有多种传播符号构成,包括报纸评论所具有的文字符号,广播评论所具有的声音符号和电视评论所独有的图像符号。其中文字符号是电视评论标题的主体;标题符号的可重复性、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手法的立体化,使电视评论的标题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

2、所起作用不同

报纸评论的标题一般置于正文之前,显要的位置与精粹的文字可以起到包括提示、评价、吸引、感染在内的丰富的导读作用。

广播评论的标题往往在正文前播放,一为满足受众需要或增强传播效果,经常在评论播出之后,重播评论的标题,因此其标题既起到导听的作用,又起到强调的作用。

电视评论的标题不一定出现在节目的开头,制作成字幕或片头的标题往往在评论播出过程中多次出现,除与上次评论标题发挥类似的导视作用外,还可以起到划分节目层次、调整评论节奏、强调议论重点、烘托节目气氛等作用。以文字符号为主,以音响及画面为辅的电视评论的片头,成为电视评论体现其整体包装和节目主旨的有机组成部分;标题字幕的字体、字号、颜色、出屏时机及方式等都可以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3、制作要求不同

报纸评论的标题以文字的形式刊出,可以反复阅读与仔细回味,因此其标题的要求在简洁的基础上深刻、耐读,讲究一定的寓意和文采,带有某种思辨性和哲理性。

广播评论的标题只诉诸人们的听觉器官,广泛的受众、较低的平均文化程度和稍纵即逝的传播弱点,要求其标题在简洁的基础上浅显、平易,语义明确,形象生动。

电视评论标题的表现手法最为立体多样,应恰当处理以文字符号为主和以声音、图像符号为辅的关系,处理好转瞬即逝的传播弱势与适当重复播出标题以弥补这一弱势的关系,使其在简洁的同时清晰、明了,既有一定的形象,又有一定的韵味和深度。

一、两篇评论制作标题。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说理论述

*论点的含义

是作者对所论述的论题的见解、主张和所持的立场和态度。

*论据的含义

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材料,就是说明论点的证据,就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它的作用在于形成论点、引发议论和证实论点。作为新闻评论,其思想、观点、论断的提出,唯有当它被有力而充分的论据证明了的时候,才能使人信服。)

*论证的含义

是运用论据证明或说明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旨在将论据和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论证的过程,实质上正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也即积极思维的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论证包括证实和证伪两个方面。证实,即用论据证明或说明自己的论点;证伪则之相反,是用论据反驳并否定对立面的谬误论点。两个方面常常交叉运用共存于同一的论述过程之中。

*论据的种类与运用

种类: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

事实性论据,包括能够直接或间接证明论点的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事,以及历史资料、统计数字等。统计数字不是具体而是概括的事实,也不是单个的事例而是事实的总和。恰当的运用数据进行论证,有助于增强评论的说服力。

理论性论据,包括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已经实践证实为人们所公认的有关结论、论断、理论、原理;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现行的法令、条例;科学的定理和法则;公认的道德规范;古今中外带有哲理性的格言、谚语等。

还有以故事、典故为论据的。

运用论据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论据务必正确、真实、恰当,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

二是选择论据要考虑写作的背景和读者的特点。

#论据和论点怎样统一

首先要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实事”就是全面掌握材料。“求是”就是从占有的大量的材料中研究事物的内部联系,掌握其规律。

其次正确处理好论据和论点的辩证关系。在构思阶段是材料在先,论点在后,从充分的材料中引申出论点。因此材料越充分越全面,所形成的论点才能更加准确、鲜明。表述阶段论点要统率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因此论据不在多而贵在精。力求置论据于论点的统率之下,寓论点于论据的分析之中,使论据和论点恰当地融合起来。

再次,掌握论证的具体方法,有助于论据和论点的统一,增强说服力。

1、例证法(以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2、引证法(运用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原理、原则、道理,来证明某个具体论点的正确);

3、反证法(从反面间接地论证论题,即通过对反面论点的否定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

*虚和实的内涵

虚是指理论、观点、政策、思想;

实是指事实、实践、业务、材料。

新闻评论要善于务虚,指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合事实和矛盾进行分析和说理。

*虚和实结合的实质(为什么说虚实结合是评论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方法呢?)

新闻评论宏观上可分为务虚和务实两类,但实际上虚和实是对立的统一,两类评论尽管侧重点不同却都需要虚实结合。从本质上看,虚实结合就是现象和本质的结合,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政治和业务的结合。也就是说,说理论述应当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论述具体的工作问题和业务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透过具体的业务问题,从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的高度作出分析。在论述理论政策性的问题时,不能空泛议论,而要联系当前的工作实际和读者的思想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

#虚实结合的重要性

写评论既要反映事物具体的方面,更要揭示抽象的本质的方面。离开了抽象的方面,光讲具体的方面,容易陷于就事论事的事务主义的泥坑;同时,离开了具体的方面,光讲抽象的方面,也会让人感到腾云驾雾,大而无当。只有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才能有助于增强评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

#怎样使新闻评论做到虚实结合

从务虚性言论的虚实结合和务实性言论的虚实结合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说明。

1、务虚性言论的虚实结合(务虚性言论,指的是有关理论、政策、思想方法、工作作风乃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务虚式思想型评论。写作这一类型的评论容易出现一般化、概念化的通病。在操作时运用以虚带实和寓虚于实的方法是可取的和必要的。)

以虚带实,是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能够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原理的指导下,联系实际问题或思想矛盾讲清道理,以推动实际矛盾的解决;也指善用事实材料印证和发挥理论观点。

寓虚于实,不是通常所采用的直截了当地讲道理,而是一种寓理于事,寓思想、见解、道理于客观事实或典型论据的叙述之中的论述方法。多用于一些杂文和小言论的写作。

*破立结合的含义

立,就是正面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破,就是反驳和批判错误的观点。

#破立结合在说理论述中的重要意义

写评论既要说理,总得破除一种观点,树立一种观点,而为树立正确的观点,在其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就得澄清与之有关的模糊观点,纠正与之有关的片面认识,反对与之相对立的错误观点或倾向;反之,为了批驳错误观点,也需要阐明正确的主张。再说,就评论写作本身的规律来看,为了深化说理,也需要破和立的结合。文章有了对立面,自然就要思想交锋,就要面对面的展开论辩和商榷,就要从正面提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论述也能从事实的矛盾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从而增强评论的思想性和鲜明性。

#破立结合的论述方式

一是从正面立论的评论,则需立中寓破,即在阐述正面观点的同时指明与之对立的观点是什么,它错在哪里。

二是批驳错误观点为主的评论,则需破中有立,也就是在对不正确的言行进行批评、揭露或论辩的同时,还需指明正确的应当是什么,应当提倡什么,应当怎样去做。唯有掌握破立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善于进行论辩,对于增强新闻评论的说服力,是十分重要的。

*生动的含义

生动风趣的表述,形象的思维以及具体形象的文字等。 #严肃和生动结合对改进评论文风的重要性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论说性的文体,它论述的对象多半涉及时事、政治、政策、路线,它的任务主要在于阐述政策、解惑示趋、引导舆论,它论述的道理理论性、思想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它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又常常偏重于逻辑思维;因此它属于相对严肃的报章文体。作为严肃的文字很容易导致枯燥乏味,让读者提不起兴趣。因此它在论述时就特别讲究生动形象,务求体现严肃的论题与生动风趣的表述的结合,体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体现抽象的论述与具体形象的文字表现的结合。

#严肃和生动结合的途径和要求

1、由事入理,事理相融。(依托评论价值较高的新鲜事实、典型论据或偏颇的观点,并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论据、铺垫或对比物,并在提示事物的矛盾中提出和分析问题,这种表述方式符合读者的认识和思维规律,有助于引人入胜。)

2、平易近人,理情并茂。

3、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渗透,使思维的缜密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

分析一篇言论,指出它严肃和生动结合得怎样。

*据事议理的含义

摆事实讲道理

*事实材料所包含内容

包括综合新闻性事实、具体新闻性的典型事例、史实性材料以及知识性材料等。

*选用事实材料的要求和用途

它们的共同要求,一是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人和事,且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二是具有准确性和典型性;三是能够启发人们思考或引发人们兴趣。

实践表明,事实和道理的有机结合,正是使评论具有说服力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大凡两者结合得好,就有说服力;反之,两都结合的不好甚至割裂开来,那就势必削弱以至丧失说服力。

#据事议理的具体功能

理从事出,虚实结合,使评论文章增添理论色彩,避免空泛议论或就事论事。

#学习据事议理操作方法的宗旨是为了让事实与道理、新闻和议论相互结合起来,增强说理的新闻性和说服力。

据事议理的有效操作方法有三种:

1、依托式配合法:指配合新闻报道依托新闻事实进行说理论述,这是新闻评论常用的方法。就是依据新闻报道所提供的新闻事实作为现成的立论和说理的由头和论据,据此进行说理分析,讲清道理,或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或分析事实的原因和本质,或提示事物发展的趋势提出建议和希望,从而深化报道思想,增强思想性和引导功能。

2、输入式融合法:直接输入作者本人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事实材料于新闻评论之中,并以此为由头和论据,从中引发议论,进而印证和说明论点。在专栏小言论时最为常见,增强了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强化言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3、夹叙夹议式糅合法:夹叙夹议是一种事理糅合的说理艺术。它是上述融合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延伸和多层次展现。它不止在文章中完成一次性的融合使命就达到事理结合的目标,而是多层次地即在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体现出事理融合的要求,从而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充分揭示和论证中心论点。

运用依托或配合法写作一篇短评

运用输入式融合法写作一篇专栏小言论

*比较分析的含义

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的比较和具体分析来论证或说明论点,就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中去正确理解和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说理论述方法。

*比较分析的方法

纵横比较法、对比法和类比法

#纵横比较的必要性

这是用纵横联系和比较的分析方法,也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历史地全面地认识客观现实,发现事物的内部联系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具体地说,纵向比较,即是从事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联系和比较,以揭示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横向比较,则是指从不同空间的事物

之间的联系和比较来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引出使人可信的结论。在具体实践中,纵向比较常常同横向比较相辅进行,相得益彰。

#对比示理的具体方法

可将相反、相对的两种事物、两种人物、两种见解、两种做法或同一客观事物的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论述,以形成是非得失的对照和高低优劣的反衬,进而在相互联系和比较中展开由表及里、有破有立的分析说理。它的优势和效能突出表现在显示赞誉价值,强化针砭效应,明辨是非利弊,增强说理论述的鲜明效应。

在运用对法进行说理论述时,恰当地选取有形或无形的对比物,或用作由头,或用作论据,或用作铺垫,或用作背景衬托,并据此展开说理分析。这样,就会呈现一种特定的说理情趣;用黑的衬托白的或以白的反衬黑的,用反面的事实衬托正面的事实或以正面反衬反面,用消极的言语衬托积极的言语或以积极面反衬消极面,这就有助于使正确的道理愈益显明,使丑陋的事物愈益昭著,从而促使人们的认识由事物的表层深入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更高境界。

#对比与类比的区别

运用类比方法就是将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将它们的共同的实质形象而又机智地显示出来。如果说对比旨在将性质各异的客体放在一起对照,以形成是非得失的鲜明反差,侧重于求异;那么,类比则是重在对形式各异、性质类似的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和分析比较,以显示其相似之处,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侧重于求同。在求同之中显示事物的实质和趋向,明示解决矛盾的途径和出路,增说理论述的启迪性和吸引力,以有效地强化舆论的引导效应。

用纵横比较的分析法,从发生在身边的一件感人事例分析说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论辩交锋的含义

就是通过思想交锋、辩论和批驳,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

*辨证的含义

就是对片面或错误的观点进行质疑、商榷,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与之交锋,旨在明辨是非,纠正错误思想。

*批驳的含义

就是用典型论据批驳错误观点,揭穿对方论据的虚假,澄清概念,明辨是非,或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方法。

#论辩交锋在言论说理中的必要性

写批驳性的评论文章,自然要展开论辩交锋,即使写正面立论性的评论也往往离不开论辩交锋。俗话说,不破不立。不经过论辩交锋,不把有关的模糊观点、片面认识和错误观点加以澄清和匡正,正确的观点是立不起来的,更难以深入人心。

再说,就评论写作本身的规律来看,也需要论辩交锋,敢于并善于思想交锋,正是评论能否达到透彻说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和技巧。文章触及了对立面,自然就要思想交锋,就要面对面的展开论辩和商榷,就要从正面提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论述也就能够从事物的矛盾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有起有伏,善破善立,从而增强评论的思想性和鲜明性。

#论辩交锋具体的操作方法及其运用

1、思想交锋

这是一种针对偏颇之见,有理有据地展开交锋说理,以澄清是非,引出正确观点,给予人们以新的思想启迪的有效方法。

思想交锋有两种方式。

一是通篇围绕一个思想靶子进行全面的说理交锋,以纠正偏颇之见,较为透彻地阐发正确的观点和思想。

二是为了强求或深化某一论点,有意识地用泛指和设问的方式亮出具体的靶子,由正面论述转入直接的思想交锋,通过说理交锋在破与立的结合上澄清糊涂的观念,端正片面的认识,解除疑惑的思想,从而使所有论证的观点得以充分的展开,以增强评论的说服力。

2、辩证的方法

3、批驳的方法

#论辩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2、严格区分矛盾的性质,实事求是的区别对待。

3、划清政策界限,防止“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

4、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选择报纸上的一篇言论,分析它在论辩交锋时使用了什么方法。

*算账说理的含义

正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统计、推演、比较和折合计算,进面对事物作出说明和判断,找出其内在联系,揭示本质意义的和一种科学的分析说理的方法。

*统计算账的含义

总数的一种统计方法

*推演算账的内含

由小见大,使人由微不足道的印象逐步产生大吃一惊的感觉,进而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折合算账的内含

将一个事物的量用另一个事物的量来表示,旨在将抽象的数字折合成有形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东西,从而缩小数字与读者的距离。(一个看来枯燥的数字,通过折合推算的说理分析,就能化虚为实,化平为奇,进而使人们消释麻木的心理,而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或警觉。)

#算账说理的功能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帮助提出问题;二是有助于说明和论证论点;三是增强言论的文化内涵;四是使抽象道理生动形象。

#算账说理具体怎样操作

1、统计算账;

2、推演算账;

3、折合算账。

#算账说理的要求和注意之点

一是数据务必真实可信,算账要实事求是;

二是算账说理时唯有从实际出发,本着虚化实、平化奇、繁化简的原则方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是心中装着读者,具体操作时尽量与人们的爱好、兴趣、求知欲、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试用推演算账的方法论证节约时间的重要性(或说明浪费时间的危害性) 第五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

*结构的含义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结构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与排列。

文章的结构主要是指其谋篇布局,它不是研究词与词之间关系的词法,也不是研究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句法,而且研究章与章、篇与篇之间关系的章法与篇法。

#评论的结构原则

1、从评论的具体内容出发;

2、从受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3、从不同体裁要求和作者的特点出发。

#评论的结构要求

1、布局合理;

2、层次清晰;

3、逻辑顺畅。

*归纳式结构

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先分论后结论的结构方式。(在提出论题、摆出论据之后,运用材料依次说明和论证观点,再由分论点集合成总论点。这种结构方式顺应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增强评论的说服力。)

*演绎式结构

是一种从观点到材料,先结论后分论的结构方法。(一般先摆出作者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引入事实或材料,并分别加以论证。这种结构方式符合人们日常的说理习惯,有利于突出评论的中心论点。)

*并列式结构

是一种将总论点分为两个以上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证的结构方式。(与前两种以纵向展开为主的结构方式相比,它以平行的方式安排观点和材料,使评论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较为丰富的内涵。)

*递进式结构

是一种对论题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分析的结构方式。(这类结构的评论,其各个层次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每层都既是上一层次的总结,又是下一层次的铺垫,有助于受众了解事物的本质或问题的实质。)

*对照式结构

分析一篇评论的结构方式

*开头(引论)的含义

是指文章的开篇或起始部分,在评论中称为引论,通常用作挑开话题、交待主旨及引出正文。

*主体(正论)的含义

中间,是指文章的中心或主体部分,在评论中称为本论,通常用来容纳评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支撑全文的主干。

*结尾(结论)的含义

是指文章的收尾或结束部分,在评论中称为结论,通常用作概括全文、提炼主题和升发文意。

#评论开头的基本要求与基本形式

评论的开头要求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开门见山”不能简单理解为在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就论题或论点直来直去和盘托出,而应采用一些办法,变换一些方式,使开头部分在直接挑开话题或点明主旨时,讲求一些艺术和技巧。

开头的形式有:摆出结论,提出问题,亮出靶子,交待意图,借事入题等。

#评论结尾的基本要求与基本形式

评论的结尾的基本要求是简短有力,不落俗套,即不要拖泥带水,避免空话、套话。

评论的结尾的基本形式有:呼应开头,作出结论,提出呼吁,引发思考,举一反三等。

运用评论开头、结尾的基本要求写作一篇评论作品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文采

*新闻评论文采的含义

主要指文风问题。文风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技巧问题,同作者的写作态度和思想作风也就密切的关系,也是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反映。

#文采主要是语言文风问题以及语言文风对新闻评论写作的重要意义。

我们在谈到文风问题的时候,总是把它同党风、学风问题联系在一起。当然,文风最终要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任何文章都是如此。

新闻评论也可说是说理的艺术。除了思想内容要正确,论述要深刻,在说理方式和语言的运用上还要讲究辞章,写得有文采,生动引人。语言的运用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条件,每个人都离不了它。对于新闻宣传,特别是新闻评论尤其如此。原因就在于,首先,写评论不象写通讯,容易端架子,不大注意文章的生动性;其次,评论的语言影响社会上语言诉运用,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有些干部讲的成套的大话、空话,往往是从报纸上尤其是那些大而空的评论中学来的。

*深入浅出的含义

深入浅出就是要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平易通俗的论述结合起来。

#评论主要是说理

新闻评论主要是讲道理的,道理要讲得正确而深刻,使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又要把道理讲的浅近易懂,明白晓畅,使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作者对所评论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问题有充分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

#深入和浅出的关系

深入是浅出的前提。如果作者对自己所评论的事物不甚了解,对所阐述的问题也缺乏研究,没有明确的见解,那是很难让受众理解评论的内容,也做不到深入浅出的。

对于评论写作来说,深入浅出是一种比较高的标准。或者说,也是一种高境界的追求。通俗的论述应当以深刻的内容为基础,否则就会成为浅薄。这是有作者的写作态度和思想作风问题,也有论述方法和语言文字的运用问题。把通俗理解为迎合受众,或者说去“通一通俗人”,那是错误的。

深入浅出还有一种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以平等的态度的对待受众。如果把自己看作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作者在文章中就容易发号施令,动辄训人;如果把自己和受众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就能用讨论的方式,心平气和地讲道理。

#考虑群众的特点和要求

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要,说理才能有针对性。论述方式和语言的运用,也要考虑受众的认识规律和接受能力。这样的评论才容易被受众所理解,从而对他们有所启迪。

了解受众的认识规律和理解能力,可以把评论所讲的道理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和切身经验联系起来,也可以用他们所熟悉和喜欢的表述方式来进行说理。这也是深入浅出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说理方式和语言的运用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群众。

#通俗而生动的群众语言

平易通俗的语言,是把评论写得深入浅出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把评论的内容很好地传达给受众,增强评论的效果。新闻评论的语言,首先要通俗易懂,反对艰深晦涩、矫揉造作;其次要生动活泼,接近群众,反对空话、套话和各种令人厌恶的八股腔。

人民群众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而且有很多语言是生动而表现实际生活的,运用得恰当,可以使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所讲的道理。

*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

新闻评论主要靠逻辑的力量说服受众。如果在评论的论述中适当穿插一些具体的形象,或者使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就可以把说理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从而把评论写的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使受众更容易理解评论的内容和思想。

[形象说理:善于运用比喻、形象化的语言、巧用诗文典故]

#善于运用比喻

运用比喻是形象说理常用的方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可以使人们由近及远,由实见虚,由感性到理性,通过鲜明而熟悉的事物理解评论的思想内容。这种说理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讲的通俗易懂,增强评论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语言文字的形象性

为了使说理形象生动,还可以运用“画像”的方法,直接描绘客观事物的形象。这种形象化的笔法的运用,要求作者深入观察生活,发现客观事物的特点,从而选择适当的形象,同时在描述过程中,就自然包括了作者或褒或贬的态度。在这个基础上,道理就可讲的生动而贴切。

#诗文曲故形象的借用

巧妙而恰当的运用成语典故、寓言故事以及古代诗文,也是形象说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评论可以从一个故事引发议论,可以依托一个人物形象以古喻今,也可以借用一句诗文或成语作为标题或用于文中说明自己的观点,等等。这既有助于说理,也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以情动人:有感而发、寓感情于形象、修辞手段的活用]

*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新闻评论既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它不仅要在道理上说服受众,还要在感情上打动他们。有一种所谓“零度风格”的理论,意思是说理的文章不应当带有感情色彩,应当是纯客观的、不动声色、不带感情的。其实这是一种歪曲,起码是误解,而在实际上是难以做到

的。如果真的如此,写出的评论只能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教条,或者干巴巴的讲一些空洞的道理。评论作者的情感,他对所评论事物的或褒或贬、或爱或憎的态度,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外加上去的。在实际生活中,理与情常常是联在一起的。我们常说的通情达理,就是说一个人做事要入情入理,你讲的话人家乐于接受,你办的事也容易行得通,理和情应当是一种水乳义融的关系,情为理服务,理借情动人。

#有所为而作和有所感而发

新闻评论要有所为而作,还要有所感而发。评论作者对所评论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角和感受,才能既有真知灼见,又有真情实感,并自然地流露在评论的论述中。一个评论作者既要志存高远,有远大的革命思想,同时还要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分析的武器。这样才能以现实斗争的参加者的身份面对现实,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或看客。也只有这样,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不会空喊口号或用自己的偏见、成见去误导受众。

#形象的感情色彩

形象是比较容易表现感情的。形象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新闻评论说理论述中,可以通过形象说明一定的道理,也可以借用形象或通过对客观事物形象化的描绘,表达作者的感情,从而增强评论的感染力,引起受众的共鸣。

#修辞手段和感情色彩

新闻评论的感染力如何,首先要看它的内容。如果从评论的内容出发,恰当而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也可以使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恰当而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也可以使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增强评论的感情色彩。比如,可以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方式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情感;可以用设问反问等语气,加强节奏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鲜明;还可以用机智幽默的语言和论述方式,引发受众的思考和共鸣。修辞的手段和方式很多,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得恰到好处,增强评论的效果。如果不顾内容而片面地在修辞上下功夫,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所以这也不是个单纯的文字技巧问题。

[要言不烦:道理实在,言之有物;论题集中,篇幅适度;字斟句酌,语言规范。]

*新闻评论语言的朴素精练

#实事求是地讲道理

道理要讲得实在,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说真话,讲真理,要尊重事实,既不夸大,也不缩小。真理是朴素的,只有朴素自然的论述,才能把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准确地表态出来。实实在在的讲道理是一种朴素的文风。当然,朴素并不等于内容空洞,语言粗糙;更不能故作斯文,哗众取宠。评论要有感而发,但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即使是批评性的言论,也要尊重事实,不能感情用事,而要考虑社会效果。

#精粹的内容和长短适度的篇幅

新闻评论平易朴实的内容,一般都会用简练的篇幅和语言来表述。所以朴实的文风和简洁的语言是相辅相成的。评论的内容要正确,语言又要很简洁,不说空话,不舞文弄墨,哗众取宠。当然,简练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短,更不能认为评论写得越短越好,而要同它的内

容结合起来考虑。评论的内容要根据内容量体裁衣,该长则长,能短则短。在一般情况下,还是要尽量用短小篇幅表达丰富的内容,把评论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

#炼意、炼句、炼字,语言准确规范

新闻评论要写得简洁精粹,首先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就是古人说的,要“炼意”。其次还是“炼句”、“炼字”,就是要锤炼语言,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如果一篇评论中出现许多“浮词”、“累句”,不仅会使受众感到别扭,而且还会影响评论说理的逻辑力量。

选择一篇新闻评论,分析其语言文风的特色 第七章 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评论工作者修养的几个方面

一、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1、提高政治觉悟(评论工作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2、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提高理论政策水平

1、掌握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政策观念(新闻评论工作的政策性。加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严格按党和政府的政策办事。加强法律观念和纪律观念。)

三、打好知识和业务根底

1、重视知识积累(既懂政治,又学识渊博。广泛的兴趣、丰富的知识。目光四射,广为涉猎,勤于积累。)

2、提高业务水平(掌握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和文字修养。)

四、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

1、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带着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研究和群众观点。)

2、作风艰苦朴素(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作用。不怕困难的刻苦精神。严谨细致,力戒猎奇、追风倾向。)

#评论工作者修养的重要性

新闻评论工作能不能做得好,新闻评论的质量如何,能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评论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评论工作

者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准确的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因此,必须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

*思想政治修养的具体内容

1、提高政治觉悟(评论工作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2、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提高政治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意义

一、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团结,都有重要的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这祸。因此评论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有了这样的觉悟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和时代一起进步,和亿万人民群众一起拼搏和创造;才能在政治上坚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在此前提下,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胜任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我们的新闻队伍是一支有较高政治业务素质的队伍。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经的住考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是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新闻界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以稿件或版面谋私,以新闻代广告,或以拉赞助为名,实为收取所谓宣传费等。花样繁多的有偿新闻屡禁不止。个别新闻单位和少数新闻工作者这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损害了新闻事业的声誉,也影响了新闻宣传的效果。因此,在新时期加强新闻队伍的道德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理论政策修养的具体内容

1、掌握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政策观念(新闻评论工作的政策性。加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严格按党和政府的政策办事。加强法律观念和纪律观念。) #掌握基本理论、加强政策、法律和纪律观念的意义

一、新闻评论要对当前发生的重大的问题和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发议论,讲道理,从而启发和引导群众。靠什么来分析问题和讲道理呢?就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因此,评论工作者应当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不仅用这个理论来改造世界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并且要学会运用这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武器来指导评论工作。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掌握这个基本理论,是为更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地引导舆论,而不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来装饰门面。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可以帮助评论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写出思想深刻、具有指导意义的评论。因此,学习理论要注意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学会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去分析问题,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而上学的看问题,分析问题的片面性、绝对化,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也是写不好评论的。有些评论在进行分析的时候,不是从实际从发辩证的看问题,往往只注意矛盾的一面,而忽视了矛盾的另一面;有的把复杂的矛盾简单化,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还有的孤立的看问题,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制约,也不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等等。这类教训是不少的。

二、在新闻宣传的各种方式中,新闻评论是最直接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方式。评论工作的政策性很强。这就要求评论工作者注意加强自己的政策观念。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除了指导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党还根据各个阶段、各条战线、各项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项具体的方针政策。因此评论工作者要加强自己的政策观念,既要熟悉党的各个方面的具体的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还要认真学习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既要看到眼前,又要看到将来;既要看到人民群众当前的利益,又要看到他们的长远利益。这样,在分析总是的时候,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迷失方向,甚至造成判断的片面性。

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法制也在逐步走采购员健全。虽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仍然存在,但是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除了受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之外,更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近年来新闻侵权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当然不都是新闻媒体的责任,但应当引起足够的警觉。所以新闻工作者加强法律观念,严格依法办事,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编辑和评论工作者还负有把关的责任,更应当注意这个问题。

宣传工作有纪律,这是毫无疑问的。评论工作者评什么,不评什么,什么时候评,评论要采取什么态度,掌握什么样的分寸,等等,都不能有一点主观随意性。这里有个纪律问题。评论工作者的纪律性和他的主动性、创造性是不矛盾的,关键是要考虑新闻宣传的效果。

*知识业务修养的具体内容

1、重视知识积累(既懂政治,又学识渊博。广泛的兴趣、丰富的知识。目光四射,广为涉猎,勤于积累。)

2、提高业务水平(掌握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和文字修养。)

#重视知识积累、提高业务水平的意义

一、新闻评论的写作,也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新闻评论的对象很广泛,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这就要求评论工作者具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现代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不少新的学科,新的知识也不断增加,这些都是我应该学习和涉猎的范围。对新鲜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可以帮助我们突破某些旧的思想方法的束

缚,发挥创造性。当然,一个评论工作者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是,他应该兴趣广泛,勤于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

二、打好新闻业务根底,首先就是要掌握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新闻工作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时也是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离开了调查研究,新闻工作就是盲目的。新闻工作决不能闭门造车,评论工作者当然也是如此。写评论要多谋善断。所谓谋就是调查研究,谋而后能断,多谋才能善断。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政策,了解情况,占有材料,才能确定正确的选题和论断,也才能避免主观主义,避免武断和错断。

评论的调查研究,有深入实际直接的调查,也有间接的调查,要把占有第一手资料和认真研究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这也包括经常研究问题和积累资料。调查研究既包括调查,也包括研究。仅仅了解情况,占有材料还不够,还要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就需要锻炼和培养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评论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评论工作者要经常积累资料,同时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脑子里要经常装着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就像明代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分析问题还要掌握辩证的方法,既不片面武断,也不人云亦云。

*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

1、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带着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研究和群众观点。)

2、作风艰苦朴素(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作用。不怕困难的刻苦精神。严谨细致,力戒猎奇、追风倾向。)

#深入调查研究和朴素严谨作风的意义

一、评论工作者要有深入朴素的作风,是由新闻评论的特点所决定的。新闻评论不仅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要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的分析。因此新闻评论工作同样需要调查研究。不仅要进行专题的调查,而且还需要经常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并且同干部、群众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前面说的评论工作者要经常积累资料,要经常思考研究一些问题,这当然不能只靠书本,也要到实际生活中去多做调查。有些新闻单位的编辑、评论员,每隔一段时间也要下去采访调查。这种作法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深入的调查,可以掌握充分的材料,了解真实的情况,还可以发现某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我们确定评论的论题以及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很必要的。所以调查研究应该是带着问题去调查,而不是带着框框去套材料,带着观点去找例子。同基层干部、群众进行真诚的交流,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也能听到他们对解决某些问题的见解。这些见解一般能从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我们形成评论的主题和如何说理论述都会有帮助。农村如此,其他部门如工厂、机关、学校也不例外。

二、评论工作者还应当有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作风,不怕苦,不怕累,有时还要不怕危险,不怕牺牲。就以扶贫工作来说,任务很艰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条件都很艰苦,到那些地方采访调查是要有决心和勇气的。

作为评论工作者,还应当注意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科学的态度,最重要的就是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唯物论,坚持辩证法,对客观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评论的分析应当是科学的分析,它提出的论断应当是科学的结论,经得起推敲和检验。这就要求评论工作者要有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不人云亦云,力戒追风、猎奇以及迎合受众等不良倾向。 第八章 社论、评论员文章

*社论的含义

社论(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称为“本台评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

*重视社论的典型报刊和政论家举例

在国外就无产阶级报刊来说,马克思在德国科伦创办并担任主编的《新莱茵报》,它是作为国际生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马克思主义日报,就十分重视撰写社论。大部分社论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执笔。

再就国外资产阶级报刊而言,仅以美国为例。美国报纸具有重视社论的传统。以当今《纽约时报》为例。美国资深的新闻学者约斯特在他的早期著作《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曾经这样指出,新闻是报纸的身躯,它表示出报纸的形状和形式,而社论版则是报纸的灵魂,要是没有了灵魂,身躯就等于一具失去活力的躯壳了。

在我国,社论作为政论体裁最早发端于清朝末年我国第一份由中国人主办的《循环日报》。该报主编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梁启超等创办并主编《时务报》。

辛亥革命前后出版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民报》以及之后的《民立报》、《中华民报》等率先运用社论这一战斗的政论文体。尤其是《民立报》的社会,居当时报界之首。

全国解放前,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直接创办的报纸,如延安《解放日报》、《新华日报》都设有社论委员会。

#社论的重要地位

同其他评论文体比较,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表态的。党的报刊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是其他评论文体所不能替代的。

#社论具有权威性的根据

1、它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集中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直接表达党的观点和意图,传达党委和政府的声音。)

2、社论内容的特殊重要性。(社论的内容多半是针对当前的重大事件、重大典型、重大问题或重大节日和纪念活动,表明报刊编辑部的立场、态度和意见,必要时要提出解决问

题的指导思想和措施,指明任务和方向,因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高度的指导性。有的重要社论实际上成了党的重要文献。)

3、党的领导干部具有亲自写作并审阅党报社论的传统。

4、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仅表现在各报对社论所作的编排上的强势处理,如加框、变换字体、变大字号、排列在最显要的版序上,等等,而且更表现在各级报纸或各种新闻媒介对社论的转载或统一联播。)

*评论员文章的含义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

*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含义

由本报评论员撰写或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它作为结合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配写的重头评论,旨在体现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含义

为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特约”即标明系社外人士所写。

*观察家评论的含义

为评论员文章的另一种形式。通常用于重要的时事评论。以观察家的身份出现,使得评论显得客观和具有权威性。

#评论员文章的规格

一、它跟社论没有严格的界限。

就规格而言,评论员文章仅低于社论,不如社论的权威性强。它的作者作为编辑部的一名评论员,自然要体现编辑部集体的观点和倾向,但又不必像社论那样代表整个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发言并经党委审阅,一般由编辑部自行定稿。

二、就论题的重要性而言,一般说来,社论常常针对重大典型、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言,显得特别庄重。而评论员文章则偏重于论述局部性重要事件或问题,它的选题范围比社论要广泛而又具体些。

三、社论通常是独立发表的,对于新闻报道的依附性不很明显,评论员文章除了少数发表外,则常常是配合或结合新闻事实或材料而发,依附性较为明显,也正因此,它格外要求配合及时,不失新闻性和时效性。

四、评论员文章篇幅比社论要短些,介乎社论与短评之间,一般在千字以内。

当然,报刊评论员文章也不同于短评。它比短评规格要高些,地位更重要些,分量更重一些。

总之,评论员文章的规格介乎社论和短评之间,它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常用的属于中型的重头评论,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喉舌作用。它与社论没有严格的界限,必要时可升格

为社论。在实际运用中,它总是与社论、短评等评论文体相互依存,协同合作,取长补短,各显其能,以充分发挥其宣传、指导、启迪和鼓动的社会功能。

#评论员文章的形式

评论员文章的形式主要有: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观察家评论等。

1、本报评论员文章

由本报评论员撰写或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它作为结合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配写的重头评论,旨在体现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2、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为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特约”即标明系社外人士所写。

它的任务是就当前重大理论问题、思想问题、社会问题、政策问题和重大改革举措发表独到见解。规格比本报评论员文章要高一些,主要约请有关党政领导机关或理论学术机构的负责干部、专家,以及学有专长的有关人士撰写。一般不署名,必要时也署名。由于它来头大,块头也大,人称之为“超重型评论员文章”。

3、观察家评论

为评论员文章的另一种形式。通常用于重要的时事评论。以观察家的身份出现,使得评论显得客观和具有权威性。

在写法上,观察家评论着重于评析和论辩,高屋建瓴,寓评论于“观察”之中。观察形势,分析形势,预测未来,引导舆论。

[按论述方式和方法分类,社论、评论员文章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阐述型、启迪型、评介型、论辩型、礼仪和纪念型。]

*阐述型社论(包括评论员文章,下同)的含义

阐述型社论(包括评论员文章,下同)是政治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很强的评论文章。它的任务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阐述党委和政府新近制定的重要决策、决定、政策、方针和政令的实质、依据和意义,以帮助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正确领会其政治意义和精神实质,进而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

*论辩型社论的含义

是以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一种战斗性较强规格较高的重要言论。

*礼仪、纪念型社论的含义

礼仪、纪念型社论是指有关评述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日、国耻日以及外交建交、签约、各国领导人来访和我国领导人出访等送往迎来外交礼节性活动的社论。

*虚实结合的含义

要注重就事论理,力求通俗易懂,讲究一点知识性和形象性。在说理论述时,面向广大读者,着眼于人民生活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富有感情色彩;同时,又善于抓思想矛盾,有针对性地务点虚,讲点道理,帮助人们打开心灵深处的窗户。

#阐述型社论的写作要求

一、要善于交待国情和时代特征,说明和交代制定方针政策和有关决策的政治背景和客观形势的内在联系,以充分揭示制订并执行方针政策的现实意义及其精神实质。

二、论述要突出重点顾及全面,力求重点与全面的统一,使论述既有针对性又不致陷入片面性。

三、实事求是地分清政策上、政治上的是非界限和不同历史阶段的界限。

四、是顾及政策的连续性及其关联性。

五、善于依托典型来阐述政策,揭示政策制订的客观依据,从而使人们加深对政策的理解,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六、切忌板着面孔说教,力求说理论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耳入脑。

#启迪型社论的任务

属较为常见的评论文章。它的任务着重于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或者现实生活中开始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作风、领导方针方面的问题发言,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帮助读者从思想、理论和政策上提高认识,增强党的基本路线觉悟,促进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启迪型社论的论述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人们精神世界的普遍性矛盾进行思想疏导,侧重于务虚;二是实行对具体工作和生产实践的具体指导,侧重于务实。然而,不管哪一方面,其实质和目的均体现在虚与实相互结合上进行思想引导和启迪。

#评介型社论的任务

评介型社论的任务在于着重对有典型意义或重要意义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旗帜鲜明的褒贬、评介,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和概括,以深刻揭示本质,总结经验或教训,从而发挥其启迪思想、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怎样发挥评介型社论的评价效应

一、立论要旗帜鲜明,富有远见卓识。这就要求作者具有胸怀坦荡、爱憎分明的革命情怀。

二、要善于对评介的对象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概括和开掘,以增强论述的深度,切忌就事论事,隔靴搔痒,作表面文章。

三、正确掌握褒贬即赞誉与针砭的指导思想及其辩证关系。

#写作论辩型社论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严格区分矛盾的性质,针对不同对象,实事求是,区别对待,既敢于论辩,又善于论辩。

2、摆事实,讲道理,就本质进行论战,坚持以理服人,破中有立,反对简单粗暴,强词夺理,或在非原则问题上纠缠不休。

3、原则上的坚定性和战术上的灵活性有机结合,善于划清是非界限,既要防止温情麻木的右倾情绪,也要切忌扣帽子、打棍子或辱骂恐吓等极左倾向。

#写作礼仪、纪念型社论的要求

由于逢年遇事都要写,往往易于写成例行公事式的官样文章或应酬文字。因此,特别需要有新意有力度。

1、要高瞻远瞩,善于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揭示纪念活动或政治活动的现实意义,陈述面临的光荣任务和时代使命,并积极地展望前景。

2、要善于联系当前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重大典型,或针对现实的社会弊端和思想矛盾来写,以强化舆论引导的功能。

3、要恰当地通过交代有关事件和活动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或总结有关事件的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以烘托其政治价值,强化其现实意义。

4、要持论精当,分寸得体、逻辑严谨,文字清新畅达,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应用:试分析一篇阐述型社论的写作特点

#怎样做到精心写作

1、集体研究。书记、宣传部长、秘书长、总编辑要共同研究、集思广益,拟定论题,形成论点,准备资料,草拟提纲,然后指定专人执笔。

2、从草稿到定稿,执笔者要精心构思、认真写作和修改。

3、党委书记要参与或主持整个写作工程,直到最后审阅定稿。

#强调社论写作要面向广大读者对象的现实意义

作为社论、评论员文章,它总是面向社会各方面读者发言的。因此,在写作时应当尽可能以广大的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为对象,而不宜局限于很小的一部分党政干部和有关专业人员所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事实上,只有面向广大的读者对象,将专门业务问题从它们同广大群众的密切关系上加以阐明,才能引起广泛的兴趣和关注,使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

#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写作要求

一、精心写作,导向正确

二、面各广大的读者对象

三、文字表达庄重、通俗、平易

应用:选择一篇《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并分析它的写作特点。 第九章 短评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

一、分析扼要、运用便捷的评论体裁,在报纸、广播、电视中都可以使用,其中,在报纸上最为常见。]

*短评的含义

是一种简短而灵便的评论形式,在发表时有署名与不署名两种。(署名短评以个人身份发言,形式自由,手法多样。不署名短评代表媒介编辑部发言,是编辑部评论中比较短小、灵便的一种体裁。短评在运用时有两种形式:一为针对某一事物或问题发表的独立成篇的简短评论;一为配合新闻报道就实务虚、就事论理的短小评论。其中,配发式短评的运用更为经常和普遍。)

*短评的特点:短小精悍,新鲜独到,生动灵活,重在分析。

#短评各主要特点的内涵

一、短小精悍

短评应该短小精悍,这首先体现在篇幅的短小上,一般来说,短评的字数多在500字左右。短评的短小精悍还体现在评析内容的具体、立论角度的集中、结构的简约和文字的精练上。短评不是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缩写形式,它抓住新闻报道或所评析事物的某一点进行议论,力求行文精粹,不蔓不枝。

二、新鲜独特

短评的“新”,首先表现在选题更新鲜、及时,抓住最具时效性的新闻报道或新鲜事实做出分析和评价;其次表现在立论角度的新颖和观点的独到上,能够从新的视角观察事物,做出与众不同的分析并得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和结论;此外还表现在引入新的论据,采用新的表述方式,使评论给人以新的信息和新的启迪等等。

三、生动灵活

首先,短评的分析说理应该生动引人,议论风生,运用多种议论手法使文章富有生气;其次,短评的结构方式应灵活多样,依据不同的评析对象变换文章开头、结尾与谋篇布局;再有,短评的语言文字也应生动活泼,使文章在言之有物的同时短而有趣。

#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1)论题具体,一事一议;(2)长话短说,议在实处;(3)源于报道,高于报道。

[好的短评,应力求做到“言近而旨远,词约而意深”,这就要求短评在写作时注意三个基本要求:]

应用:依托新闻报道配写一篇短评。 第十章 编者按语

[编者按语是篇幅最为短小、依附性最强的一种体裁。离开了新闻报道,编者按语就失去了存在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编者按语的含义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是新闻媒介的编者专用及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编者按语的功能

1、提示说明;

2、评价表态;

3、提醒建议;

4、补充强调。

*说明性按语的含义

说明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说明或提示性文字,用以介绍作者身份,交待事件背景,说明有关情况,表明刊载的目的等等。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兴趣,帮助人们了解及理解新闻或文稿。

应用:写作一篇说明性按语。

*政论性按语的含义

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价或议论性文字,用以提纲挈领地点明报道的中心思想,传达最新的指示精神,划清是非界限和政策界限,或运用褒贬评议、引申生发等方式,通过个别启示一般。

应用:写作一篇政论性按语

*文前按语的含义

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前话。它在三种按语形式中编排位置最为显要,通常居于文前或栏前,片言居要,严肃庄重。在报刊上发表时常用楷体或比正文大一号的字体排出,有时还加框或加线处理,以突出其重要地位。

#文前按语的基本特点

一、行文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不必复述所依附的报道或文稿的内容,只需直接提出编者的看法和观点。

二、以编者身份发言,通常情况下不署名,也不拟制标题。

应用:依托报道配写一篇文前按语

*文中按语的含义

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上独有的按语形式。它新闻报道或文稿既有配合的关系,又有渗透的关系,通常直接插入文中,附在报道或文稿的某句话、某段文字后面,就报道或文稿中的词语、提法、内容等做出评点批注,诠释补充,或修正错误、提出希望等,以帮助读者领会文意、加深认识或避免传播中出现的副作用。

#文中按语的基本特点

一是与所依附的报道既相互配合,又相互融合,编者可以直接评价、分析文中的内容和提法,议论的针对性很强。

二是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随时评点,使用方便,运用灵活,有助避免传播中的副作用。

三是文字简练、鲜明泼辣,与上下文衔接自然,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和接受与理解。

*编后的含义

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等,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它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一种抒表情、联想与议论性文字。其作用在于补充和深化报道主题或文稿的中心思想,在帮助受众理解报道或文稿的同时,增加其内涵的深度、广度与力度。

#编后的基本特点

一是编后在发表形式上与前两种按语不同,它位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结构更为完善,可以有标题,也可以署名。

二是编后在写作要求上与前两种按语有所不同,写法上更接近随感短评,需要必要的分析议论,也可以抒情、联想和借题发挥。

三是编后在功能上与前两种按语的侧重点不同:文前按语冠于文首,大多起强调、提示的作用;文中按语穿插于字里行间,大多起注释、点拨的作用;编后置于文末,大多起引申、生发的作用。

四是编后在运用上比前两种按语灵活多样,不仅可以配合新闻报道或文稿,图片、图表、漫画等也可以配写编后。

应用:为新闻报道配写一篇编后。

*按语写作要求(1)立足依托,有所超脱;(2)配合及时,运用灵活;(3)文学精粹,点到即止;(4)态度鲜明,讲求分寸。

应用:运用按语的写作要求写作不同形式的编者按语。 第十一章 专栏评论

*专栏评论的含义

指的是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也包括当今电台、电视台专门栏目中的评论)。

#专栏评论的特点

1、群言型

新闻评论各类的体裁中,如社论、评论论员文章、编者按语、短评等一般都是编辑部的编辑、评论员执笔撰写的,也都是代表编辑部(社论还代表同级党委)发言的,直接体现编辑部的观点和态度。而专栏评论则有所不同。它一般向外开放,欢迎读者自由投稿,由编辑部择优选用。

2、相对的稳定性

专栏评论的栏目相对固定,体式相近,版面位置、篇幅大小大体也趋于稳定。各类专栏在评论对象与读者范围上有所侧重,论述方式和语言运用也的持续和连贯的独特风格。

3、富有鲜明的时代感

#专栏评论有哪些类型

1、按形式品种来分:专栏小言论、论坛评论、经济漫谈、思想杂感等类型。

2、按作者组成来分:群言专栏、集体专栏和个人专栏等三种类型。

群言专栏:开放型专栏,作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文章个人署名,风格多样。

集体专栏:由几个观点接近的作者或编辑部部分编者合办,文章比较注重政策性和思想性。

个人专栏:由专栏作家个人经营,便于写出个人风格,形成个人的权威性。

*专栏小言论的含义

也称新闻小言论。指设在报纸要闻版的短小的群众性言论专栏中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小型化言论。

#小言论的特性

1、群言型

生动活泼,平易近人,风格多样,富有亲近感。贴近生活的选题,清新和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和语言,精警的一得之见。

2、微型化

大中取小,以小见大,立论的角度比之一般的评论也应小些。

3、新闻性

它的本质特性是政论因素和新闻性事实的相互融合而表现出来的明显的新闻性。

4、形象感

#小言论选材、立论的要求和方法

1、善于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大局着眼,就是着眼于客观形势,着眼于党的中心工作和和任务来选题立论和选材。

小处入手,是指论题切忌过大过空,而分化大为小,大中取小,举重若轻,以小见大。

2、视角要宽些、深些、新些

要善于在主流之中见支流、洞察矛盾的苗头,多从侧面探求。

应用与操作:自选题目与新闻素材写一篇“今日谈”式的小言论。(字数:不超过500字)

*论坛评论的含义

属于新闻性、政论性和思想容量较大的一种“开放型”的专栏评论。

#论坛评论的特点

1、不同于社论、评论员文章,但又是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必要补充;

2、不同于以个人身份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专栏的小言论,但却是小言论的必要扩展和深化。

三者相互依存,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各显神通。

#论坛评论的优势和写作要求

1、在人称上,跟评论员文章通常采用的第三人称的称谓方式不同,论坛文章可以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议方式,将“我”置峰评论之中,以个人身份独自发表见解,这就有助于克服或避免自上而下指令式的生硬语气,有利于促进作者与读者间的平等交谈和亲近感。(即使是专业评论员或领导干部撰稿,但一旦进入论坛园地,也就自然以普通作者或读者的身份与众多读者平等地进行交谈,这有助于消除或弱化“官腔”,改进文风。)

随着作者队伍的日益扩大,自然有利于议题的清新多样,有利于语言表达的多姿态多彩,这就决定了论坛评论的风格将会日益纷呈异彩。

2、便于输入作者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新闻信息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由头和论据,以增强言论的新闻性和吸引力。

3、有助于强化议论的理论色彩。

作为思想性导向性较强的论坛评论,贵在理论上启迪人们的心扉,升华人们的认识。比起专栏小言论,显然有着明显的优势。

4、便于就不同的或偏颇的见解展开探讨和商榷。

在专栏内可以就有关论题发表的言论中的不同的见解或者偏颇的、不全面的见解展开同志式的讨论、商榷和补正,从而形成互补共生的态势,有助于深化认识,启迪思路,发挥论坛的民主气氛。显然,这是以编辑部名义撰写的评论所难以企及的,也比小言论有更为广阔的回旋天地。

应用与操作:自选题目和素材写一篇论坛评论(字数千字以内)

*经济漫谈的含义

是一种涉猎日常经济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新闻性与政论性相结合的短小精悍的署名经济评论。

#经济漫谈专栏评论日趋重要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经济宣传包括经济评论日益重视,经济漫谈式的言论也曾有一度有所活跃。然而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经济评论随之受到冷遇而陷入“万马齐喑”的困境。

直到70年代后期“四人帮”一伙的垮台,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新闻媒体的经济宣传日益显得重要而日趋繁荣。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新阶段,处在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刻。在新旧体制的此消彼长中,各种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互相交织,充满了矛盾冲突,现实的需求正是经济评论包括经济漫谈专栏评论兴旺发达的基础。为此,经济评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诸多新闻媒介的各种经济漫谈专栏纷纷登台亮相。 #经济漫谈专栏评论的写作要求

1、贴近经济生活

写作经济漫谈要善于观察经济现象,发现经济工作中的矛盾和弊端,探索经济运行的规律,力求使选题和立论贴近经济生活,加强针对性,强化导向效应。

2、有一点前瞻性见解

当前,处于一个深化改革的变革时代,人们不仅想知道眼下发生的是怎么回事,还希望知道经济生活将要发生或必定要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变化。这就要求经济评论尤其是漫谈式的专栏言论的选题立论有点新意,有点前瞻性的独到之见。为此,要求作者的视野更宽一些,视角更新一些,评析更深一些。前瞻性指的是在写作时,善于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全局,通过经济形势的分析,市场的分析,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从一时一地一事的具体动态中触摸经济发展的脉搏,提出带有提示性或预见性的主张和建议,以推动改革和经济运行的良性发展。为此,才不致使言论成为“拾人牙慧”之作,而产生一种难能可贵的导向功能。

3、虚实结合,深入浅出

写作经济评论,时常涉及到经济理论和业务问题、经济术语和名词概念问题、专业门类的种种专业问题,因此,只是就经济谈经济、就业务谈业务,往往会导致“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不良效果,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求我们做到虚实结合,深入浅出。

在经济言论写作中,虚实结合,就是着眼思想、政治、政策、理论、作风来谈经济业务和经济工作问题。之所以要这样,这是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而政治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因此,唯有从政治与经济、思想与业务、虚实结合上来论述经济工作和经济领域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启迪人们的思想和认识,才能具有思想性和说服力。

深入浅出,指的是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蕴含的深奥的经济规律,以浅显、通俗、明了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谓深入,就是要把握经济规律,对情况有透彻的了解,能

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至于浅出,决非浅薄、粗俗之意,而是指在对事物有透彻认识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

*赞誉式专栏评论的含义

赞誉式专栏评论是一种运用赞誉方式进行表述和评论的专栏式言论。

*针砭时弊的含义

既能够抓准矛盾,摸清病情,找准“穴位”,敢于切中时弊,又善于针炙诊治,对症下药,旨在提高思想认识,治病求人,祛邪扶正,把事情办好,针砭式专栏评论就是这样一种运用针砭方式进行表述和评论的专栏式言论。

*随感式专栏评论的含义

以随感进行表述的专栏言论,旨在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或困惑,通过提醒、呼吁、启迪、期待等方式,明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愿、感想、预见和建议,以唤起人们的注意,及早地引导舆论,制止或预防某些不良行为、不良倾向、不良后果的发生和发展,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健康地开拓前进。

#赞誉式专栏评论的任务和要求

任务:通过对正面典型的赞誉评价,扶持正气,鼓舞干劲,表彰先进,倡导新风,肯定新鲜经验,唱响主旋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1、赞誉的要求

一是明确赞誉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那种为赞扬而赞扬的就事论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是对赞誉的对象理应怀有真挚的感情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是多侧面的选择赞誉对象。

2、增强赞誉效能的方式方法

一是通过个别上升到一般,以强化引导效应。

二是注重多角度立论,进行别一具一格的赞扬。

三是在说理议论时,恰当地运用对照手法,以反面衬托正面,形成褒贬对照,有助于显示事物的实质和意义。

四是善于通过论辩说理,以赞扬先进,借助论辩,从思想上澄清了是非,也正有效地扶持了正气。

#针砭的指导思想

一、心中有秤,怀揣标尺。(也就是说在选题立论时,务必时时事事以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尺,矢志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既要敢于正视矛盾,切中时弊,又能够积极地对症下药,指点迷津。针砭时弊最忌吞吞吐吐,隔靴搔痒,也最忌冷嘲热讽,辱骂恐吓,而不考虑效果不讲究策略的鲁莽态度。)

二、批评人或事要与人为善,注重政治,考虑效果。(写针砭式言论在批评时常常容易出现简单生硬、片面指责甚至否定一切的情况。因此,在针砭说理时,格外需要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承受程度,力求做到尖锐而不失分寸,深刻而恰到好处。)

三、明确针砭的宗旨即针砭个别旨在教育一片。(批评“这一个”旨在触动“这一类”。正因如此,就事论事、消极贬斥均不可取,贵在高屋建瓴,注重说理,深刻分析,在破与立的结合上积极引导,以促使消极因素向积极方面转化。

#针砭的艺术

1、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2、多侧面寻求新角度

3、以类比、对照、拟人等手法进行生动活泼的针砭

#论辩原则和要求

以诚相见,以理服人。(在开展论辩过程中,常常容易出现盛气凌人、强词夺理、感情用事的情况,以致使人难以接受,甚至产生反感。为此,在论辩时特别要强调以诚想见,平等交流,以理服人的原则和态度。以诚相见,与人为善,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论辩氛围;以理服人,实事求是,也方能产生良好地论辩效果。凡事都有个道理。“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歪理最怕真理。在论辨时,讲不出道理,就难以说服别人,也难以驳倒歪理,对方就不会买你的账。唯有以诚相见,以理服人才有可能体现论辩的意义,发挥论辩的作用,达到论辩的预期目的。)

#随感式专栏评论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一是善于从矛盾和变动的信息中选取由头,萌发灵机和感想。

二是社会责任心和政治上的远见决定随感的价值。

三是真心实意地同读者交流思想和看法。

应用:简析近期《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一篇赞誉式小言论。 第十二章 述评

*述评的含义

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或新闻述评。它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新闻领域中的边缘体裁

述评可以说是一种边缘体裁。它介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之间,兼有两者的优势。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从述评的篇幅看,往往述多于评,但它的重点是评,目的是为了评,述是为评服务的。

#述评同新闻综合综述的区别

述评和常见的新闻综述不同,新闻综述虽然在形式上接近于述评,但它是以向受众告知新闻事实为目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些重要事件、重点工作或一个时期的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叙述。它客观地报道事实,一般不进行议论。有时通过提供信息的方式,转述有关人士的见解和看法,也是以客观报道的形式出现。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有时有一些说明或议论的文字,也是为综合性的叙述服务的。述评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主要是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事实,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述评在评论体裁中的地位和优势

述评一般就当前重要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述,所以也称为新闻述评。述评大多出自记者的手笔,往往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对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或问题,有所感而发,既有述,又有评,所以也称记者述评。这也正是述评的优势所在。述评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职能于一身,既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新闻报道贵在客观和真实,主要是报道事实,让读者从客观事实中得出结论;述评则是叙事和说理兼而有之,使读者既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又可以了解作者对这些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的分析和探讨。新闻评论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发表议论,但新闻评论一般不对事实作详细的介绍。它有时配合新闻报道,根据报道中提供的新闻事实立论,有时在评论中用典型的新闻事实作为由头或论据,引发议论。述评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新闻评论体裁,一般都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比较全面的,有时是多方面的介绍,包括典型的新闻事实、概括的情况以及必要的背景材料等,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进行议论。当然,这咱比较只是为说明述评这咱评论体裁的地位和优势,为了便于掌握和运用这种体裁。

#述评发展的趋势

述评也是一种传统的评论形式。我国报刊在“五四”运动前后已经有了这样的栏目。

新中国成立后,述评这种评论形式也时有报见,但不很普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以及形势的需要,述评这种评论形式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现在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述评,一般都有栏目和标题,有作者署名。也有的述评不加栏目,标题也没有“述评”字样,或在副题中说明是关于什么问题的评述。有些报纸上发表的“调查与思考”、“采访札记”、“采访随想”等,在写法上也是有述有评,接近于我们所说的述评。由于述评这种体裁兼有新闻和评论的优势,评述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更符合人们阅读和视听的需要。因此,它不仅被新闻媒体广泛运用,而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在电视新闻宣传中,一改过去没有评论或评论很少的局面,出现了不少具有电视新闻特色的述评性栏目。如《观察与思考》《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话题》等。

*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的边缘体裁

[述评的基本特点:

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下述特点的基本内容:评述结合,以评为本;述中有评,评中有述;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一、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目的,两者是有机的结合。述评中对新闻事实的叙述,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述多于评,有时评多于述。叙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是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也有的是对一段时间内的事实的叙述;有的是具体的描述,也有的是概括的叙述;有的只报道一两个典型的新闻事实,也有的是概述面上的情况,等等。有时在叙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已经包括了作者的倾向和分析,只要再加以画龙点睛的议论,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二、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述评以新闻事实为基础。这些事实来自实际生活,反映实际生活。述评的评,或者说它所讲的道理,主要是来自对述评所提供的新闻事实的分析。因此,评和述的结合,可以体现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述就是摆事实,评就是讲道理。述评中的事实不是随意选用的,因为它是评的依据,有些事实的选用就是有针对性的。评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本质,阐明新闻事实所包含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新经验、新问题,而不能就事论事。许多述评采取夹叙夹议、边叙边议的方式,述中有评,评中有述,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事物之间的共同规律的高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述评所讲的道理,是作者通过对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是述评区别于某些推理性评论的主要之点。因此,述评更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述评所选用的事实,都是服务于评, 为了说明观点,或者说要受观点的统率。在一般的情况下,述评的述多于评,但并不是说事实越多越好。在述评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记者所掌握的事实都罗列出来,选择哪些新闻事实,哪些情况作概括的介绍,哪些情况用具体、典型的事实加以说明,都要服从于评,服从于作者阐明观点的需要。

[述评的类型: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 *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

工作述评

顾名思义是针对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进行评述的。

2、形势述评

是对国内外形势,包括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以及其他领域的形势的述评。

3、事件述评

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或某些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进行评述。(被评述的事件有时是关系全局,有时是某个地区或某一方面工作中发生的影响较大的问题。)

4、思想述评

是评述当前思想领域中的事件和问题的,侧重于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状况的分析。

#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的特点

一、工作述评涉及经济领域的内容比较多,这是很自然的。一般都比较注意点和面的结合,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这样的评述可以避免就事论事,做到虚实结合,具有普遍意义。

二、形势述评的内容所及,可以是全局的形势,也可以是某个特定地区或某条战线在一个时期、一个方面的形势。这类述评的特点是着眼于形势的变化和转折,着眼于群众普遍关心或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问题和动向,概括全貌,指明发展趋势,帮助人们提高认识,开阔眼界。形势述评的分析更要注意全面和重点的结合,立足局部,放眼全局,论断要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三、事件述评的特点,主要是根据记者直接调查和掌握的材料,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者通过具体事件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思想述评对于带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带有倾向性的不良现象,结合具体事实,做出明确的、实事求是的评述,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述评在思想政治领域同样应当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要通过自己的评述,引导人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论题新颖,选材精当;即事明理,注重分析;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论题新颖,选材精当;即事明理,注重分析;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论题新颖,选材精当;即事明理,注重分析;夹叙夹议,事理交融”的具体内容

一、论题新颖,选材精当

述评的论题和选材的要求,是新闻性在述评写作中的体现。它的论题即所评述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这样的述评,立论也才会有新意,使受众有新鲜感。一篇述评如果人云亦云、拾人牙慧,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述评所选择的新闻事实首先要充分,就是说要足以说明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不必要的事实,反而会淹没有了述评所提出的问题和作者的观点。新闻通讯主要用事实说话,有时要说明事实的来龙去脉,写得比较详细。述评的事实是为说明问题,揭示矛盾,一般比较简明扼要,所以选择事实也要有的放矢。其次,述评的事实要典型,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述评中的事实可以是点上的具体事实,也可以是面上的经过概括的情况,这要看述评的内容而定。点面结合的新闻事实更能说明问题。

二、即事明理,注重分析

述评要摆事实讲道理,新闻事实是述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述评既不能堆砌事实,也不能脱离事实而空泛议论。人们总是宁愿相信事实,而厌恶空洞的说教。述评以评为本,当然要讲道理,但这个道理应当是缘事而发,即事明理,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种分析应当是切合实际的、入情入理的分析,这样才能以理服人。受众是会思

考的,述评的作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简单地塞给受众,更不能强加于人,而是要通过对事实的分析,给受众以启迪,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夹叙夹议的评述是述评写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和要求。夹叙夹议就是把叙述和议论,把具体的事实和抽象的议论,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阐明一定的道理。这样的表述方法,可以使观点和材料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也是议论文的一种传统的表述方法。我国古代的议论文,很多都是用这种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述评的这种表述方法比较灵活。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先述后评,也可以先评后述,关键是要处理好述和评的关系,评中有述,述中有评,两者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有些情况下,述评在叙述事实时就带有倾向性和感情色彩,包含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态度。这样既节省了议论的笔墨,又使叙述和议论能较好地结合起来。还有的述评在叙述事实的时候采取纵横比较的方法,通过不同事物这间的比较,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情况的比较,这样的比较本身,同时也就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和见解。夹叙夹议的述评,还可以叙和议穿插进行,有述有评,边叙边议,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应用:选择报纸上的一篇述评,根据上述基本要求分析其写作特色。 第十三章 杂文(杂感、随笔)

*杂文的含义

杂文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还具有政论的性质。杂文兼有文学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乎文学和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也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

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杂文的证论因素和文艺因素。

杂文兼有文学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乎文学和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也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

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专栏评论的一种类型

我国报刊上的杂文,是随着副刊的产生而出现的。我们现在的报刊,不仅在报刊上经常有杂文发表,设置有杂文专栏,而且有许多专栏评论,也具有杂文的某些特点,不仅思想深刻,而且形象生动,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如在报刊上经常能见到的“经济茶座”、“农村杂谈”、“改革随笔”、“市场随笔”、“人生随笔”等都是这类专栏。)

*杂文的内容、风格、形式的特点

一、文艺性的政论

二、强烈的战斗性

1、及时灵活地反映现实;

2、爱憎分明的态度。

三、生动泼辣

1、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统一;

2、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四、简洁精粹

1、言之有物,画龙点睛;

2、简短而有骨力。

#杂文的内容、风格、形式的具体表现

一、文艺性的政论

“文艺性的论文”,这是对杂文、杂感这种文体的极好的概括。这就是说,杂文既包含政论的因素,又包含文艺的因素。它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意思是一样的。它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要有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在表现方法上,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形式和方法,把逻辑的说服力和形象的感染力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杂文、杂感、杂谈、随笔等,都是新闻评论领域中的一种类型。由于这类文章一般论题集中,篇幅简短,多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思想政治领域中的一种轻武器,无论表彰先进,或是纠正时弊,都可以轻便灵活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二、强烈的战斗性

1、及时灵活地反映现实

杂文作为一种政论,要紧密联系实际,及时反映现实生活,跟上时代脉搏的跳动。它的选题大都来自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感而发,作出敏锐的反应。

“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这是对杂文这种文体反应敏锐的特点的极好的概括。反应要灵敏,攻守要迅速。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进行理想教育,宣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对各种腐朽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杂文作为舆论监督的轻武器,是有它独特作用的。

杂文是一种战斗的文体,必须紧密结合现实斗争进行论述。

2、爱憎分明的态度

杂文的爱憎分明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它旗帜鲜明地提倡什么和反对什么。

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决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倾向。所以,我们现在的杂文也可以说是“遵命文学”,所谓遵命就是要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这样才能立足于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正气,扶正祛邪。

三、生动泼辣

1、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统一

杂文是匕首、投枪,要锋利而切实。但是正如鲁迅说的,“它也能给人以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他还认为,杂文的战斗作用也在于它能使中国的著作界活跃,因为它贴近现实生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所谓“移人情”,就是杂文除了生动泼辣的风格外,还要有切实的、意味深长的内容,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

杂文要生动,能引人入胜,就要把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

杂文作者具有敏锐的思想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才能做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进行贴切的形象说理。

2、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杂文应当有尖锐泼辣、生动隽永的风格,既不干巴巴地说教,或者板着面孔教训人,也不模棱两可、不痛不痒地说空话。生动泼辣的风格,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问题,首先要注意内容的充实,言之有物。作为文艺性的政论,杂文、杂谈、随笔首先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然后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字技巧也要讲究,但不能单纯的语言文字上下功夫。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许多杂文具有幽默和讽刺的特色,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样的杂文生动泼辣,富有杂文味。但是,幽默含蓄不等于卖弄,如果含蓄让人不知所云,那就不成其为杂文了。讽刺不等于谩骂,也要讲道理。恰当的讽刺有助于说理,而谩骂则相反。

恰当的幽默讽刺,妙趣横生,不仅表现了生动泼辣的风格,而且有助于说理,使人们在略杂文的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能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四、简洁精粹

1、言之有物,画龙点睛

杂文是匕首、投枪式的轻武器,要迅速反映现实,所以一般篇幅都比较短小精悍,而不能长篇大论。所谓言之有物,就是要实实在在地讲道理,说真话,讲真理,在精而不在多。

杂文就事论理的多。许多杂文都是针对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在有些情况下,杂文采取寓理于事的表述方法,作者出面议论则画龙点睛,着墨不多正中问题的实质。在描述褒贬对象的时候,也要画眼睛,抓要害。

“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所谓画眼睛,就是在分析说理的时候,要抓住最能所映事物本质的特点,要看到问题的实质,不在细枝末节上浪费笔墨。特别是论战性的文章,更不能让论敌牵着鼻子走。

有的杂文议论并不多,但三言两语就能把主题点破,这就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字修养。有些随笔看起来好像随意下笔,其实并不随意。作为散文的一种,好的随笔形散而神不散,行文落笔都会围绕主题的要求,能让读者心领神会。

2、简短而有骨力

杂文的短是形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内容的精。思想精辟,文字简洁,两者应当是相得益彰的。杂文要言之有物,要把革故鼎新、激浊扬清的内容,把作者思想的精华,凝集在简洁的篇幅里,才能有骨力,才能发挥匕首、投枪的作用。

简洁而有骨力的杂文,首先是在于内容的精粹。当然,在文字上也要力求简洁。从鲁迅的手稿选集中可以看到,他的文章都是经过精雕细刻、字斟句酌的,表现了他在创作中一丝不苟的精神。

[杂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1、在广阔的领域严格选材。深刻挖掘主题,思想要深刻

2、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着眼于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倾向

二、形象说理,巧喻善比

1、借助形象说理。选择典型、鲜明的形象

2、巧喻善比。由实见虚,由此及彼

三、突出重点,全面分析

1、着眼重点,想到全局。既不能面面俱到,又要避免片面性

2、实事求是,辩证分析。既切中时弊,又讲究分寸

四、主题严肃,笔法灵活

1、严肃而深刻的主题,灵活而幽默的论述

2、杂文的形象性、知识性、趣味性

*选材和主题的特点

杂文的触角可以伸展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角落,选材的范围很广。但是,它不能随意选择一些材料来就事论事,而要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那些反映实际生活的,能代表某种思想或反映某种倾向的典型,通过分析,来说明比较深刻的道理。

#选材的广泛性

选择材料要严格,便于就事论理,同时要经过对主题的提炼,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鲁迅在1931年写的《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主题思想性

*大和小的关系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杂文、随笔一般不去论述重大的问题,常常是通过社会生活中一些具体的事情,有时是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小事”,引发议论,阐明一定的道理。这就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这就要求作者对当前的形势和党的政策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对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动向也比较清楚,从而选择恰当的题材和事实,针对当前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倾向发言。当然,在论述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通过具体的事情讲出深刻的道理,所言者小,所见者大。

*全面分析和突出重点

1、着眼重点,想到全局。既不能面面俱到,又要避免片面性

杂文短小精悍,一般不去全面地论述某个问题,而是从一个问题的某个侧面或某个角度落笔,这样便于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杂文既不能面面俱到,不痛不痒,又不能为了强调某一个方面而犯片面性的毛病。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立足局部,放眼全局。

#实事求是,辩证分析

杂文的说理既要有所侧重,又不能顾此失彼;既立足局部,又胸怀全局。这是防止片面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辩辩证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注意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的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不能只从静止状态来观察事物。同时,对一个事物要看到它不同的方面,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既看到成绩,也看到不足;既看到今天的状况,也要看到明天可能发生的变化和面临的问题,等等。这样说,并不是在写作的时候什么都要写到,而是要对事物有准确的判断,下笔的时候留有余地,掌握分寸,不要把话说绝。总之,要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作出分析。

*严肃和风趣的统一

杂文要革故鼎新、激浊扬清,主题要严肃而有深刻隽永的意味。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论述方法却是灵活多样,笔法不拘一格。

#内容严肃和说理风趣的关系

杂文针砭时弊的比较多,大都具有幽默和讽刺的特点。鲁迅的许多杂文就是运用幽默和讽刺的笔法,既引人发笑,又发人深思,使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受到启迪。幽默是一种健康的品格,和低级趣味完全是两回事。有些意见不便直说,采取含蓄婉转的表述方法,有点幽默感,效果会更好。这就要求作者要善于联想,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

讽刺一般带有幽默的成分,能把话讲得尖锐而有风趣。有些消极、落后以至腐朽的现象,只要公之于众,就有讽刺意味。鲁迅曾经这样论述讽刺的作用,他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不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他特别一提,就动人。”

应用:选择一篇杂文,分析其写作特点。 第十四章 广播评论

*广播评论的概念

从体裁的角度看,广播评论是按照广播的传播特点,以便于口说耳听的方式撰写、制作和播出的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广播新闻体裁。

广播评论是通过媒介、面向广大听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见解和看法的一种体裁。

#广播评论是广播按自己的传播方式移植和改造报刊评论体裁的产物

首先,广播评论的特点是便于口说耳听。新闻评论早在广播出现以前,就作为报刊体裁存在着。广播这种后起的新闻媒介在移植新闻评论的同时,也按照自己的传播特点逐步改造这种体裁,从而形成了不同于报刊评论的表态方式。

重视事实论据,语言通俗如话、结构脉络简洁、重点处不辞繁复等等。这一切归结起来,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播的传播特点,方便声音表达,争取琅琅上口、悦耳动听的传播效果。

其次,广播评论具有政论性。所谓政论性,指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阐述对于新闻事件和现实问题的见解,藉以指导社会实践、引导社会舆论。正是由于这一属性,即使反映同一新闻事实,广播评论同其他广播体裁也判然有别。广播评论主要通过议论,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分析事件的实质及其影响,它的说服力在于中肯地触及问题的症结。广播评论的政论性既是它体现新闻评论体裁特征的关键,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广播新闻体裁的根本界限。

*广播的传播优势和劣势

广播运用由电波传送的声音符号表达内容。认识广播的传播特点,关键是认识在电波传送的条件下,声音符号的表现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声音包括有声语言和音响。与文字相比较,在日常交流中运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直接拆诸口说耳听,更为方便、快捷,几乎不受接受者的文化程度的限制,可以拥有更多的听众。

声音也同样存在不如文字的弱点或劣势:稍纵即逝,过耳不留,只能即时听知;不易保存,多次转述容易“走样”,甚至截然相反;听的人不拥有选择权,不易把握重点,因而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通过电波传送,声音插上了“电翅膀”,它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电波的速度相当于光速,可以把表现内容的声音顷刻之间送到覆盖区的任何地方。但与此同时,在电波传送的条件下,说话人与听话人存在着空间距离,声音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丧失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传、受双方不能进行直接交流,听众容易因被动接收而陷于半收听状态,更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说话人失去了直接的反馈,也难以随时改进表达方式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的声音传播,是自然形态声音的表达优势和劣势的两极化发展,是更加巨大的传播优势和更加不易克服的劣势的对立统一。

*听众的接收状态

一是由于较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听众的绝对量大;二是按接受能力划分的层次多,在成年人中至少多了文盲、半文盲两个受众群体;三是整体的平均接受能力低于报纸的读者;四是多数听众处于半接收状态;五是在同一时间里一般只能选择一种媒介,不像读者那样可以同时翻阅几份报纸。由于听众经常处于半收听状态,因而对于广播评论个性的发展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新闻评论论政性特点的两重性

政论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之一,以说理为基本表现手段。任何说理都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都必须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方法,也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而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一方面可以扩大作品容量、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另一方面也可能给受众带来理解的困难。因此,政论性的广播评论中具有容量大、内蕴丰富和浓缩度高、不易理解的两重性。

*媒介、听众因素的稳定性和体裁因素的可塑性

广播的传播特点,来自它的传输系统和符号系统;只要声、电的物理性能不变,其本质特点就将是稳定的,并不因传输技术和设备的进步而改变。受众的状况,作为个体虽然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作为整体也是相当稳定的。而广播评论作为体裁本来就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而且本身仍然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无疑是三者之中最活跃、最具可塑性的因素。从这三个因素的基本态势看,当然只能体裁服从媒介、受众,适应媒介的传播特点,适应听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接受习惯;如果反过来要求媒介、受众适应体裁,那就无异削足适履,也就无所谓广播评论了。

#广播评论个性发展的必然性

1、媒介、受众对体裁的影响。新闻评论的内容,往往需要经过一番思考和琢磨才能透彻理解,而广播的声音传播却几乎没有为听众提供想一想的条件。在稍纵即逝的条件下,听众很难既专注收听又认真思考。

听众状况的影响,也大致如此。如果说听众数量多,是各种广播新闻体裁都可以享有的优势,那么听众层次多、平均接受能力比较低和经常处于半接收状态,则给广播评论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难题。如一则评论是不是能满足不同层次听众的需求,又怎样才能满足这种需求?怎样处理才能既让接受能力较低的听众能够理解,也能引起接受能力较高的人的兴趣?

怎样使说理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唤起他们的接收兴趣,进入专注接收的状态?这些都是广播评论需要经常认真对待、精心处理的问题。

2、优势与劣势的性质。无论来自媒介还是受众的优势,实际上都是潜在的,即它们只是提供某种条件或可能性;只有善于恰当利用,才能成为实际的传播优势。而它们的劣势则是实在的,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有效地消除或克服,它就必然构成某种传播障碍,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3、媒介、受众、体裁的主从关系。广播的传播特点,来自它的传输系统和符号系统;只要声、电的物理性能不变,其本质特点就将是稳定的,并不因传输技术和设备的进步而改变。受众的状况,作为个体虽然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作为整体也是相当稳定的。而广播评论作为体裁本来就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而且本身仍然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无疑是三者之中最活跃、最具可塑性的因素。从这三个因素的基本态势看,当然只能体裁服从媒介、受众,适应媒介的传播特点,适应听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接受习惯;如果反过来要求媒介、受众适应体裁,那就无异削足适履,也就无所谓广播评论了。

#广播评论个性发展的方向

从广播的传播特点和听众状况出发,丰富和完美广播评论个性特点,使它能够在广播的传播条件下,尤其是在稍纵即逝、不易保存、不能微观选择的不利条件下,让平均接受能力较低的听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如果背离这个方向,那么广播评论在个性发展方面的任何努力,不仅都可能落空,甚至还可能陷于南其辕而北其辙的境地。

*广播评论的主要特点

1、短小精悍;

2、浅显明快;

3、平易近人;

4、上口动听。

*“省意”原则

所谓“省意”,就是精练内容,剔除一切无关紧要的东西,集中讲非讲不可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整体上长话短说,而在关节点上充分展开、过细分析,让听众一听就能理解其实质,明白其所以然。

*控制论述的抽象程度

“浅显明快”这个特点的核心,是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处理政论性内容。如果忽视内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强调语言通俗、口语化,就难免陷于庸俗化和浅薄的泥坑。

*化解抽象内容听知困难的常用方法

1、运用听众熟悉的事实和其他材料证明和说明论点,丰富论述的血肉,为听众创造经由具体、形象理解概括、抽象内容的条件;

2、调动各种表现方法,如解释、举例、比喻等,为简单明白地说理服务;

3、表达简洁明了,包括叙事有条不紊,说理脉络清晰,论断直截了当。

#广播评论特点的相对性

广播评论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特点。所谓相对性,是指它们虽然不是广播评论所独有的,但却有特殊的意义或独特的要求和处理方法。

短小精悍

广播评论强调短小精悍,主要是为了适应听众专注收听的耐久力。从这个特定目的出发,短小精悍不仅要求短而有物,而且要求短而易知。要在篇幅短小的前提下,兼顾“有物”和“易知”,就必须力求“省意”,而不能一味“省文”。“省文”—压缩语言文字,固然可以节省篇幅,但也可能增加评论内容的听知难度。

2、“浅显明快”这个特点的核心,是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处理政论性内容。如果忽视内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强调语言通俗、口语化,就难免陷于庸俗化和浅薄的泥坑。浅显明快这一特点所强调的虽然是“浅出”,但却是以深入基础、为表达深刻的内容服务的。

3、平易近人。“浅显明快”这个特点的核心,是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处理政论性内容。如果忽视内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强调语言通俗、口语化,就难免陷于庸俗化和浅薄的泥坑。

4、上口动听。(这是由声音传播决定的特点。广播评论拆诸说和听,说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人,这就等于给它的内容插上翅膀,就可以收到“无翼而飞”、“不胫而行”的效果。)上口动听,分别指说的人(传播者)和听的人(听众)的感受,二者虽然并列,虽然都依靠传播者的自觉努力,却有主次的分别。不上口固然不动听,但是上口却未必动听,比如空话、套话、“痞子语言”大多很“上口”,只能惹人厌憎,哪能动听?所以,上口必须服从、服务于动听。

#树立面向听众观念是掌握说理艺术的根本

“浅显明快”这个特点的核心,是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处理政论性内容。如果忽视内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强调语言通俗、口语化,就难免陷于庸俗化和浅薄的泥坑。

1、以平等的态度说理。毛泽东曾经指出“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体现在广播评论中,就是善于以商量的口吻、交换意见和方式说理;把说理的重点放在启发思考上头,而不是把结论生硬地塞给听众;相信群众的识别力,防止注入式的说教。

2、从听众最关心的角度说理。有两种基本的处理方式:一是捕捉并突出多数听众的共同关心点。二是从与论题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听众关心的角度出发。

3、带着感情说理。这里说的感情,包括对于事物和听众的情感。带着感情说理,就是或者与听众共爱憎、同哀乐,或者以自己对于事物的喜怒好恶感染听众,把两种情感统一于说理过程中。广播评论中的情感,往往融注在议论和叙事之中,通过语词、声调、节奏等表现出来。

*广播谈话的概念

第15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58章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 湖北军政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浙江军政临时约法》;《江西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的自由新闻体制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是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 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 ③“调查失实,污 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 与斗争。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横三民报”:《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 为“横三民报”。

反袁斗争:在上海火车上,袁世凯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案情的真相被报刊揭 露了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的过程中, 国民党系统的报刊都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以《民立报》为首,每天以正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的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等,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有的报纸发 表题为《强盗政府》的社论。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不得人心,大多数报刊都站到了袁世凯的对立面。中华革命党等都拒用“洪宪”年号,就连原先拥袁、亲袁的一些报纸和报人,在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制的震撼下,也转而加入了反袁的行列。梁启超写了一篇反对复辟帝制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派人送去20万元请他不要发表,被梁启超拒绝。《申报》,《华字日报》等,也改变态度支持反袁。

“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 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亚西亚日报》 :由帝制分子薛大可主编,是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二次革命期间, 连续刊登帝制分子劳乃宣和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古德诺鼓吹复辟帝制的文章。袁世凯称帝期间,该报带头 改用“洪宪”年号,称袁世凯为“今上”,记者署名“臣记者”。主要在北方创建,在上海出分版,遭 到革命当人和爱国人民的强烈抵制,报馆两次被炸。

袁世凯控制新闻事业所采取的手段: ①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较有影响的《亚细亚日报》,是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

②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报纸条例》和《出版 法》等。

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据统计,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内,全国报纸至少有71家 被封,49家受到传讯,9 家被反动军警捣毁。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报纸条例》: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出版法》: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 一是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

二是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三是滥用军法,惟军阀意志是从。

真正的职业记者从黄远生开始。 黄远生(黄远生的新闻活动):

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北京通讯。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

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 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 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 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 的一面镜子。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邵漂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 ,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 ,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 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还有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

1917年11月10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第三天,(最早)北京《晨钟报》(李大钊)、上海 《民国日报》等报纸就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个消息。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

《敬告青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 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 年7 月止,共9 卷。陈独秀主编。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18年1 月,第4 卷第1 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上中主要的宣传贡献有哪几个方面?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 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它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批判封建的旧道 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驳康有为致总理书》、《宪法与孔教》、《袁世 凯复活》、《复辟与尊孔》等,并在《通信》栏对尊孔言论“词而辟之”。他以袁世凯称帝的事实理论 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青年》提倡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 黑暗愚昧现象。陈独秀撰写《偶像破坏论》支持此观点。

③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紧接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 革命的三大主义。 《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好似春雷初动,惊醒了一代青年。

陈独秀: 《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 《每周评论》 。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他是五四运动时期 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 《敬告青年》 一文。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提出六方面要求: 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 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李大钊: 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 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 。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 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鲁迅:他给《新青年》写的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首次署名鲁迅)。还写了论文、小说、杂文,工五十多篇,鞭挞封建主义,痛斥尊孔复辟势力,鼓舞青年投身发封建斗争。后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孔乙己》、《药》等小说,并在该刊《随感录》栏发表了二十多篇杂文,显示了“文学 革命”的实绩。 胡适,被称为“白话圣人”。

“双簧戏”:《新青年》第4 卷第3 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 文学论战的两封信。一封是王敬轩写给 《新青年》编辑部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一封是刘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 《致王敬轩信》 ,逐条批驳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这二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撰写,为了宣扬倡导民主与科学,哪怕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这是坚持反封建文化运动的战斗宣言,也是 《新青年》 前期思想宣传的基本总结。

《劳动节纪念号》:李大钊在筹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过程中把《新青年》编成的一期专号,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新的集合点。

《每周评论》: 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 月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从第26期起,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每周评论》大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 《每周评论》 配合 《新青年》 ,支持提 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斗争。 《每周评论》是4 开采版小型报,栏目新颖多样。 《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的带动下,进步学生报刊一年之内全国这类新出版的刊物就达到400 种之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报》

1920年9 月,《新青年》改组,从第8 卷第1 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 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启蒙教育,激励、团结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共产党》月刊: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11月7 日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毛泽东称赞它:“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1920年7 月,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中俄通讯社”(后来简称“华 俄社”)由来华小组成员兼翻译杨明斋主持。

工人报刊: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创办《劳动界》(上海)、《劳动音》(北京)、《劳动者》(广州)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唤起了工人的觉醒。它们的出版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和工人运动结合,是先进知识分子从事工人运动 的良好开端。 (《劳动者》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特点?

三个历史条件: 1 :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和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 3 :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特点: 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改组后的《新青年》,增设了《编辑室札礼》专 栏,加强编者和读者的联系,听取读者批评,改进工作。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一、自由讨论风气的出现与政论的发展;《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 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报刊政论受到重视 并不断发展丰富。

二、倡导新文风;《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风一新。在《新青年》 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在推广 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三、新闻业务的改进;加强记者队伍的建设,重视直接采访,迅速报道,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1920年秋,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合筹经费,向美、英、法、德、俄等欧美5 国一次派出7 名特派员,开辟国外新闻来源。瞿秋白、俞颂华、李宗武3 人, 成为我国采访报道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际情况的第一批新闻记者。

四、副刊和杂志的革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革新,出现了 影响较大的4 大著名副刊,它们注重知识性,宗教、哲学、科学、美术各类稿件兼收并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短小生动,很吸引人。他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五、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个门科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 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成立,徐宝潢任系主任。他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个 新闻学著作。邵飘萍主讲新闻采访,并知道会员的实习。他们为我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 期《新闻周刊》,它是我国早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

四大著名副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革新,分别是北京《晨报》的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 它们各有特点,但都具有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的进步性质,它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五四时期的进步副刊的特色?

答:它们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刊登短小 政论和犀利杂文,联系社会生活和政治文化实际,“论时事,砭锢蔽”,爱憎分明。它们强调文化娱乐性,介绍新文学,发表大量新诗、散文、短篇小说、知识小品等文艺作品。它们注重知识性,宗教、哲学、科学、文学、美术各类稿件兼收并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短小生动,很吸引人。他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①北京《晨报》的副刊;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改革。李大钊还指导它出版了1919年 五一《劳动节纪念》专号。(中国第一张结合劳动节的报刊)1921年第7 版改成4 开4 版的单张出版, 刊名《晨报副镌》,由孙伏园主编,鲁迅撰稿支持。《阿Q 正传》就在该报刊上连续刊载。

②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邵力子主编,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开始 介绍社会主义思潮。

③《京报副刊》,孙伏园主编。

④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由张东荪主编,曾刊登李大钊的文章和郭沫若早期的诗 作。

瞿秋白五四时期的新闻活动和贡献是什么?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 等书。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 。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周恩来采写的旅欧通信,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应天津《益世报》邀请,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为它撰写海外通信。连续在《益世报》上发表56篇通信,深刻反映了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旅欧华人的斗争和中国留学生的艰苦生活。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 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该会的创办标志 着我国将新闻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

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徐宝璜、一是邵飘萍。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 期 《新闻周刊》 ,是我国早 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

学会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新闻学研究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毛泽东当时正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他参加新闻学会,并取得了听讲半年的证书。他一生重视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和学会给予的良好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有些会员,如高君宇、罗章龙等,后来都曾担任中共早期报刊《劳动音》、《向导》周报、《工人周报》、劳动通讯社等的出色记者和编辑。

徐宝璜:最早赴美国研究新闻学的人,回国后任北京《晨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他讲授新闻学概论基本知识,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他为学会讲课写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后改名为《新闻学》 。蔡元培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向导》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共出201 期。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 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 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向导》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还批 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

《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 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中共“四大”评价指出:在中华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立在舆论的 指导地位”。

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 万份、4 万份,最高达10万份。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 的一盏明灯”。 蔡和森:湖南湘乡人,1918年同毛泽东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向导》的第一任主编,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高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当的纲领和政策。于1925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到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继《向导》之后创办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还有《新青年》季刊,是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还有《前锋》月刊,由瞿秋白主编。

《先驱》:北京团组织于1922年1 月15日创办的《先驱》半月刊。1922年5 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构建立,《先驱》改组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

《中国青年》:1923年8 月,团中央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10月, 《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经常发行1 多份,最多时2 万份, 1927年10月停刊。在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是办得最出色、影响很大的刊物之一。

《中国青年》的宣传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答: 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引导 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 ③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

恽代英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他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运动 后在武汉创办工人和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 。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年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

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发表文章百余篇、通信四五十封。

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就是:热情加说理。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有求实精神。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余种,撰发报刊文章500 篇,他具有 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萧楚女:1925年在上海参加团中央工作,担任《中国青年》编辑,主持《新刊批评》专栏。 1936年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1927年广州“四一五”政变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文情理交融、分析深刻,感人至深。他还长于论辩,写有著名长篇论著《显微镜下之醒狮派》、《国民革命与中国共 产党》等。青年读者称他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工人报刊:工人团体创办最著名的是上海《劳动周刊》,和北京的《工人周刊》 。

上海《劳动周刊》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 人报纸。 北京《工人周刊》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机关报,创刊于北京,曾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1924年2 月,改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

北京《工人周刊》:最初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工人周刊”名义出版发行,1922年改为新公里的中华全国忒路总工会的机关报。

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 一是把党的报刊作为当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二是继承和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当的领导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三是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另外在文风上,党的报刊也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的白话文的正确方向。

《政治周报》:(1925.12.5 —1926.6)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创刊于广州,由毛泽东筹办 并任第一任主编,并撰写发刊词《 发刊理由》 。第5 期起,沈雁冰、张秋人接任主编。注重用事实说话,通过大量事实报道和评论,揭露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揭示右派分裂的必然性,反击敌对新闻工具的反革命宣传,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期发行数达4 万份。共出14期。

《 发刊理由》:是毛泽东为《政治周报》出版撰写的发刊词,毛泽东在《政治周 报发刊理由》中提出,办《政治周报》“是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要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 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上的幸福”。

《工人之路特号》 :省港大罢工中出版的省港罢工委员会机关报,邓中夏兼任主编。它是 大革命时期工人报刊中出版最久的一张日报。

《中国工人》:1925年创刊于伤害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指导职工运动的刊物,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改为全总的机关报。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通过总结我国工人运动经验教训、介绍国际工人斗争经验,帮组工人学习罢工的战略战术,充分做好战斗准备。 《妇女日报》创刊,向警予发表《中国妇女宣传活动的新纪元》一文,欢呼该报的出版 “是中国沉沉女界报晓的第一声”,希望它“成为全国妇女思想改造的养成所”。 《中国军人》1925年创刊,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 《军人日报》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主办,1926年创刊。

《热血日报》:(1925.6.4—1927)是中共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专门出版的,是中共创办的第一张日报,共出刊24号。是一张4 张4 版的政治性报纸。具有通俗化、群众化的特色,主编瞿秋 白。

五卅运动中创办的报刊:在《热血日报》创刊的同一天,上海学生联合会机关报《血潮日刊》出版。 6 月11日,上海总工会机关报《上海总工会日刊》创刊,12日上海工商联合会主办的《工商学联合会日 刊》创刊,上海学术界对外联合会早在6 月3 日就创办了《公理日报》 。

“《诚言》事件”: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专门成立“出版处”,编印出版《诚言》,出过 3 期,共散发和张贴110万份。群众把宣传品上的“诚言”涂改为“谣言”、“贼言”等,上海《申报 》和《新闻报》刊登《诚言》 。引起上海人民的极大愤慨。在爱国力量的舆论压力和说服下,《申报》 刊登向全国人民道歉的启事。

“《诚言》事件”,标志着帝国主义报刊欺骗宣传的再次破产;同时也说明,中国任何报刊都 必须坚持反帝、爱国的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世界日报》:成舍我于1925年在北京创办,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设有多种副刊,销量在当时居北京各报之首。

成舍我:报刊大王,创立成氏报系事业。1924年4 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 月创办 《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 。

旧中国民间三大报系:成氏报系、南京新民报系、新记大公报系。

《大公报》: 创刊于1902年。1926年9 月1 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在天津问世。吴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

《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 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北方大报之一。

《申报》

在1912年史量才接办初期,销数只有7000多份,到1922年平均日销5 万,1926年超过10万。《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和《新闻报》经理汪汉溪,都致力于经营报业,取得显著成绩。

1926年,著名记者邵飘萍、林白水在北京相继被奉系军阀杀害,成为震惊全国的事件。

邵飘萍,

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 ,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狱。1914 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信社。

1916年回国,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 ,主要撰写时评。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10月,在北京独立创办日报《京报》 , 自任社长,同时还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

1919年《京报》被查封,邵飘萍再度流亡日本,出任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 1920年回国恢复《京报》 。日销量平时有四五千份,多时达六千多份。 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1925年,他秘密加入共产党,1926年, 邵飘萍用《京报》全力揭露“三一八”惨案真相,抨击当局,被列入黑名单。张作霖进占北京第三天, 邵飘萍被诱骗逮捕,不经审讯,以“宣传赤化”罪名,被枪杀于天桥刑场。

邵飘萍是我国不可多得的 “新闻全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越,英年遇难,是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邵飘萍被害后, 《京报》一度停刊,后又恢复出版,他的夫人继承。

在北方,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展开了对《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斗争。

1926年段祺瑞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悲愤地在《语丝》、《国民新报》副刊和 《京报副刊》上接连写了一篇篇檄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纪念刘和珍君》等。 从“四一二”(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到“七一五” (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这段时期,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在血腥屠杀中遇难。其中有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无产阶级报刊宣传活动家、政论家萧楚女、陈延年、赵世炎等。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创建者李大钊亦被北洋军阀残酷杀害。

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创办于1920年11月2 日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正式开始广播, 这被公认是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的广播事业:中国的广播事业最早是由外国人经办的。1923年1 月,美国商人奥斯邦 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办的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这是中国 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由于它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当年4 月停播。 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XOH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8 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1924年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 新记公司大公报社成立后进,该报成为大公报社的附属机构。中国境内最早的通讯社是1872年路透社在上海所设远东分社。

申时电讯社:1924年11月成立于上海。张竹平任社长。1928年成为正式通讯社,先后在南 京、汉口、天津、香港等地设立分社。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奠定基础的时期。 1924年燕京大学成立报学系。(后称为新闻系) 复旦大学中文系1924年秋开设新闻学讲座。1929年建立新闻系。

新文学研究出版新闻学著作:任白涛《应用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 闻学总论》、任超《新闻学大纲》、蒋裕泉《新闻广告学》、蒋国珍《中国新闻发达史》、戈公振《新 闻学撮要》、《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是中国记者、新闻学家。1925年开始撰写讲授《中国报学史》,1926年完稿,1927年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地、系统地记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著作。被公认 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曾多次重印、再版,并出有日本译本。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央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1928年在南京建立。1932年11月该台的发射功率由 500 瓦增加为75千瓦,呼号改为XGOA.1932年南京的《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中央宣传机构均有改革。

中央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由萧同兹为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定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中央日报》:1926年在广州筹办,1927年3月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文版英文版各日出一大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孟余兼任社长,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下曾为国民革命做积极的宣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反共拥蒋。后停刊至1928年在上海再次出版,后又在南京出版。

《布尔塞维克》:1927年10月在上海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组成由瞿秋白任 主任的编委会。为了迷惑敌人的视线,躲避国民党的查禁,《布尔塞维克》采取了伪装封面和目录及化名出版。1932年出至第五卷第1 期停刊,共出52期。

《红旗日报》:1930年8 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中共中央机关报。由《红旗》三日刊和《上 海报》合并组成。李求实主编。

左翼新闻记者联盟: 1932年3 月20日成立。“记联”成立后,通过各种方式,团结新闻界, 开展进步宣传活动。出版机关刊物 《集纳批判》周刊。

创办了“国际新闻社”和小型报纸《华报》 ,编发抗日稿件。1934年夏,“记联”的活动全部转入地下。1935年秋,又建立了公开组织“中华新闻社”, 一直活动到1936年5 月。

鲁迅以报刊为阵地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

鲁迅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帅,率领左翼文化工作者,以报刊为重要阵地,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①他们注意守住营垒,发扬“韧”的战斗精神。鲁迅一生用过一百三十多个笔名,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后十年“围剿”严重时期使用的。仅在《申报》上就先后换用过四十多个笔名。

②他们重视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他把杂文当做投向敌人心脏的“匕首和投枪”,“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来的东西”。

鲁迅的杂文特点:把政论性与形象化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瞿秋白称鲁迅的杂文是 “战斗的‘阜利通’”(文艺性论文)。 鲁迅一生编辑过19种报刊,并指导过许多报刊的编辑出版。鲁迅从事报刊编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他的卓越的杂文,都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又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1933年秋,仅中央根据地就有各种大小报纸34种,出现了人民通讯事业的萌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红星报》、《青年实话》、《斗争》报及红色中华社。

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1931年11月成立于江西瑞金。红中社的新闻广播呼号是CSR.1931年11月7 日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 日。1937年1 月,“红中社”改名“新华社”后,仍旧使用这一呼号。它以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 出版报纸是红色中华社的主要任务。毛泽东关于“用事实说话”的论述,见于《〈政治周报〉发刊理由》和关于“时事简报”的论述。这也反映了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新闻思想。

《时事简报》: 根据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上做出的“各军及纵队必须半一壁报,名称均为《时事简报》 ,内容是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情形、红军工作情形。”的命令在红色区域普遍创办的简报,由于这项指令的贯彻,《时事简报》成为根据地和红军初创阶段的主要新闻宣传阵地。

《红色中华》的创办经过、特点,并论述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红色中华》报,作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1934年 10月长征开始,同年3 月《红色中华》报出至第240 期,暂时停刊。1935年在陕北瓦窑堡复刊,第325 期改名《新中华报》 。

《红色中华》报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 《红色中华》报的宣传报道有以下三方面: ①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了建设和巩固工农 民主政权的宣传。 ②帮助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 ③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以及国民党的卖国政策。

《红色中华》报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力工具。

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红色中华社是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艰苦奋斗创办起来的,人手少,条件差。他们辛勤建立通讯网,使通讯员从开始的200 多人增加到400 多人,还选聘有特约通讯员。就这样,他们把《红色中华》报从周刊逐渐办成了三日刊直至双日刊。

在《红色中华》百期纪念时,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提出:《红色中华》向困难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值得全苏区的党政工作同志学习!

《红星报》:1931年创刊于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军委总政治部主办。 1933年8 月后,邓小平主编(后期)。被称赞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的喇叭”。1935 年8 月初停刊。

《青年实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斗争》: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救国时报》:1935年中共在法国出版,廖焕星、李立三先后任主编。该报编辑部设在莫斯科,航运纸型到巴黎印刷发行。《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发行43个国家及国内各地,销数达2 万份,影响遍及国内外。该报1935年5 月创刊时名《救国报》 。是惟一铅印 的西欧侨胞的喉舌。 史量才是一个爱国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报业家。1934年11月13日被杀。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的变革: “九一八”前后,《申报》开始改变先前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单纯营业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坑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改革后的《申报》有了不少明显的变化: 首先,言论态度鲜明,加强政治时事评论。1932年《 申报》连发了三篇时评;《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 ,鲜明反对内战。

其次,革新副刊《自由谈》 ,聘青年作家黎烈文任主编,改变长期庸俗的趣味主义编辑方针,主张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自由谈》成为反文化“围剿”的进步文化阵地;

再次,聘请李公朴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相继举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等,团结培养大批青年走向进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此外,创办《申报》月刊,俞颂华主编;发行《申报年鉴》 。 这一系列改革既服务了社会,又增强了报纸声誉,促进了报纸销路。(此处相关的可能可能题目为《申报》、《新闻报》等中国商业报纸的发展)

站在抗日救亡运动前列的学生报刊:清华大学《清华周刊》、《清华副刊》和《觉民报》、燕京大学《燕大周刊》等。

救亡运动中的综合性、时事政治性杂志:邹韬奋主编的上海《大众生活》周刊,全力支持 “一二。九”运动,成为爱国学生的代言人。

邹韬奋: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他一生主办过6 刊1 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总分支店,对中国进步新闻文化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生活》周刊:1926年10月,邹韬奋接手主编中华职业教育社刊物《生活》周刊,正式开始新闻记者生涯。《生活》创刊于1925年,宗旨是“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生活》 渐渐转变成“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报”,以讨论社会政治时事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刊物。

评价邹韬奋的办报历程和优良作风: 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

韬奋流亡国外的两年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撰写了海外见闻通讯,后来集印成 《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1935年11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最高发行量20万份。1936年出至第16期,被 国民党查封。同年3 月,他在香港创办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生活日报》,出版后55天自动停刊,8月迁上海,在复刊日报受阻情况下,他只好将日报的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出版。 由于“七君子事件” 被捕。在狱中8 个月,韬奋写下了《经历》、《读书偶译》等著作,坚持用笔战斗。1937年《抗战》三 日刊创刊,从7号起一度改名《抵抗》 。《大众生活》周刊1941年5月复刊,1941年12月停刊,他以宣传团结抗日,呼吁建立民主政治为宗旨。

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表现在: 第

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

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第三、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四、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邹韬奋1944年病逝,毛泽东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新生》事件”:

1934 年2 月,《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它重新举起抗日的火炬,实际上是《生活》的继续。1935年5 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

范长江: 著名记者。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向平津报纸投写新闻稿件,1934年底,首次用 “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这是他从事新闻生涯的起点。

出版《 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他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进步记者成为一名自觉为民族和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1936年发表《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国统区引起很大震动。

他的通讯作品以记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他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诺。后改名为《西行漫记》 。该书风行世界,被翻译 成十余种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该书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

简评斯诺在华的采访活动及其作品: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36年,他勇敢的进入革命地区。1937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共上海地下党以复社名义翻译出版第一个中文版本,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书名改换为《西行漫记》 。

大批进步青年在该书影响下,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革命征程。该书风行世界,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他是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

第16篇:新闻采访与写作重点笔记

新闻采写的第一次作业(10月25日)

一, 采访一位记者,谈谈他们的采访报道技巧

基于条件限制,我采访的是校内校园媒体的记者,虽然他们是业余的校园记者,但是丰富的采访实践也给了他们很多深刻的感受。我参与了很多校内媒体,也做了很多校园采访,对他们的采访感受也是有所体会。就日常的采访量考虑,我选择的是学校红帆网的日常新闻记者,红帆网作为我校学生处的官方网站,承担着第一时间反映西大的任务,而校园资讯栏目又是最贴近地气,最能真实反映校园生活,任务量最多的栏目,所以他们的采访机会更多,经验也更为丰富。梁子倩是网站的一名普通记者,也是我采访的对象。她曾经参加了不止一个校园媒体,并且侧重点不同。后来她又在红帆网站做了组长,在第一线采访的基础上,承担了编辑和采访安排的任务,日常审稿改稿和采访活动安排以及上传稿件都一力但当,而新年还要带新生,非常忙碌。虽然忙碌,虽然辛苦,但工作依旧做的有声有色,并十分乐于这个工作,稿件也做的十分精致,因此我就专门采访了她关于这一年多来记者实践的种种感受和收获。

她说自己当初是怀着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加入这个网站并成为一份子的。可以看得出来,这是用一个十分热爱生活,喜欢挑战和未知的女生,也是一个心思缜密满腹才华的女生,而最终要的是,她的负责和认真,让我深深感动。她说一个记者如果不认真的去采访报道,不用事实说话,那一切都是贫瘠的,空洞的。的确,这是她给我的第一个信息,却也是我能体会到的,最重要的。

做了一年多的稿采访,她提到了最初的胆怯和陌生。刚开始稿子经常写得问题百出,要点不全,信息也没有提供多少,更没有体会到采访的乐趣,只是个不自信和浅显。经过一年的体验,每周都要经历的采访给了她十分丰富的资源以提升自己。她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校园记者进行采访报道。总的经验有三条,一是提前做好和活动组织者和主体的联系,了解他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要办什么样的活动,是为了什么。从而判断这个新闻有没有价值,而这就牵扯到一个新闻敏锐度的问题。她很善于和乐于在平时关注校内外的大小事,经常看校内的各种展板和通知,寻找可以作为新闻的事实,同时注意打听和网上浏览也是她把握新闻的良好习惯。基于能在每一个新闻事实发生前都了解新闻,所以她总是能报到出同学们关注的,有现实意义的新闻。第二条经验就是全面的实地采访,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个活动而言,要采访组织者,也要采访参与者,问他们其他没有牵扯到这个活动的人所想要知道的问题。要采访这些人,就需要注意沟通,注意大胆的表露身份和采访意愿,并耐心接受被采访者的条件,然后用事前准备的问题和被采访者现场交流,并合理把握时间长短。

第三,采访之后很重要的是报道。而如何写稿时讲经验和写作水平的。一年以来,丰富的校园实践给她的启示是要把握住标题、开头和正文主体三个方面。标题一定要反映新闻事实,并具有独特个性,而开头就一定要用丰富多变的句式将活动或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阐发。正文主体要讲究一个依据,依据活动的长短和规模、意义大小合理安排长短和描述的粗细。采访一个人,就要记录下他的重要的有嚼头的话语和动作申请,报道一个讲座或活

1 动,就要用独特形式表现出这个活动或讲座都进行了那些环节,有哪些亮点,并适当的加入一点气氛的烘托和观众的反应,乃至一种隐性评价。她说,一个好的稿子一定要有意义,而这个意义就是反应事实基础上的思想性和感悟表达。说出人们想说的就是成功。

二, 通读一份日报,看看引言是如何被使用的。

笔者选取的是2012年4月7日的华商报。作为一份在陕西关中地区风行的由陕西省侨联主办的都市生活类报纸,它的辐射范围广布九个多的中等城市,因为有了良好的办报思路,自从1995年复刊以来它从2晚多份的日销量到现在的日销量五十余万份,在陕西中部地区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但也不可否认,这与其丰富的信息供给和内容编排有密切关系,在将广告版面全权交给专业的广告公司代理后,华商报得以将精力放在新闻信息的提供和编排发布上。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现在,华商报的纸质版销量依然不见减少,反而与日俱增亦令人称奇。无可否认,华商报在内容编排上的引言使用对其在读者看到的第一眼抓住读者阅读心理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笔者以4月7日华商报的一版引言为例,做一说明。

笔者选取的是4月7日A10版,西安新闻板块的一篇文章,文章便是以文章中被采访的一位县长所说的话为标题,既能反映新闻报道的亮点,又可以给人以极强的吸引力。华商报的稿件编辑特点是每篇稿件的重点和核心提示会在报纸版面的侧面或者文章区域的上方标示,此篇文章也不例外,文章区域的右上方是从文章中抽取出来的,写明事件最新进展。文章开头便是被采访者一位县长所说的话,让人有了了解事情原委的兴趣。接下来,针对采访得到的内容,文章以小标题的形式划分区域,依照各方反映的不用作为划分依据。首先是当事方,华池县的解释,例举了县政府网站的通报,然后一段是记者采访县长的引言,有转述,也有直述,让人第一时间知道事件当事的一方说的什么。

文章第二个标题是上级政府的反映。其内容有记者从网站获取的信息,也有上级领导批示内容的转述,给读者一个确切的答复。第三个内容涉及的是责任追究方面的,标题便是“违规停车司机将被停职检查”。又对华池县发的处理措施的直接展示,也有记者的采访了解,均是以转述方式呈现。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一篇新闻稿件,要将被采访者说的话语和重要思想抽丝剥茧出来,一部分可以放在标题和醒目位置,一部分可以以转述和直述的方式呈现,把所获得新闻资料和采访成果充分利用,让读者感受到其权威性。同时,引言的使用得当也能增加文章趣味性并能有效吸引读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三, 观看一个电视采访,并记录问题怎样被提出和被采访者如何以回答。

听取了老师意见,并对央视名嘴王志应邀为百家讲坛采访著名学者易中天的专访报道重新观看,并记录和分析了采访如何进行,而之前,又观看了王志采访于丹等社会名流和著名记者柴静采访药家鑫父母的报道,两相对比的基础上对电视专访的采访报道进行简单分析如下:

采访进行的时间是在2006年9月,那是一个百家讲坛红极一时的年月,那时的易中天更因为其《品三国》前一部分的节目的播出的名噪大江南北。随着百家讲坛节目的火热进行以及之后的第二部分节目即将播出的特殊背景和易中天别致独特的历史讲述方式引起观众强烈反响并夹杂批驳之声的

2 浪潮之下,素以敢于质疑和否定的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王志应邀对学者易中天进行了采访。采访的总的特点是直接真实和记者、被采访者极为强烈的互动模式。电视播放时长28分钟。

王志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易中天他为什么这么火,诀窍在哪里?易先生的回答是没有,因为观众喜欢,他只不过是按照自己平常讲课、说话的方式搬到了荧幕上。这第一个略带点不太友好色彩的问题被一个极富才华和具有超人口才的易中天巧妙化解。然后王志又问了易中天他如何走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对此易老师毫不避讳,说他从不看电视,央视后来找到了他,他才知道有个百家讲坛这档子节目,起初以为就是上去做一场演讲,可还没想到是那么长时间的一个系列讲授。他认为自己上电视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而他喜欢人生体验。他不反对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但反对为职称,为升官的学术,他自己上电视讲课只是一种体验。第三个问题王志问的是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讲课方式是否在借鉴评书的方式,易中天当头一句“我就不看评书,何来参考?”一句反问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针对王志的第四个关于他是否在戏说历史的问题,易中天先是以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加以回应,又引用了著名史学家吕思勉的故事加以印证,说明自己的作法古已有之何必前后批驳。

第五个问题王志问易中天“你是否介意”学术超男”那样的称呼?”,易中天直接回答“我介意有用么。这不是介意不介意的事,是改变不了的,既然改变不了的事我又为何介意。但如果你问我喜欢不喜欢,我会说不喜欢,毕竟我是一个搞学术的人。最后一个问题问“有评论认为易老师你是迎合了社会的某种浮躁心态,你认为对吗?”,对此易中天给出的回答是“我肯定迎合了社会和观众的某种需求,至于具体是哪种需求,留给评论家们说去吧”。

节目播出后有很多人认为王志对易中天的采访王志占了下风,而他对学者易中天以那样一个口吻问答也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对此王志在接受《青年周末》采访时给了他自己的回答,我以为这可以对他那一期采访问题的提出,对方的回答进行解释,以下为附文。

第17篇:新闻编辑学 新闻1301班王欣笔记

新闻编辑模式:

 采编合一:采访与编辑工作不作严格区分,从业人员身兼记者编辑两职  采编分离:采访与编辑工作严格分开,从业人员只任其一职

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与作用:

1.报纸编辑把握报纸的总体设计和总指导;

2.报纸编辑是把报社各项采编业务的集大成和总把关;

3.报纸编辑工作是新闻素材料变成新闻成品的“再创作”;

4.报纸编辑用各种体裁和版面编排手段替报纸发言。

新闻媒介的定位:(1.媒介的服务对象是谁?2.媒介为这些服务对象做什么?)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指的是媒介的目标受众。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指确定媒介所要担负的职能和所要发挥的功用,是立足于受众需求和传播目的对媒介产品的决策。 媒介定位的客观依据:媒介生存环境和内部环境中各项因素的变化是媒介定位的客观依据。

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

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决策、报道方案设计、在报道实施过程中接受反馈并修正设计方案。

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

A、根据报道客体的发生状态划分——可预见性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

B、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时态划分——周期性策划、非周期性策划

C、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划分——独立型策划、非独立型策划

分析与选择选择新闻稿件的意义:

1) 有助于落实新闻媒体的编辑方针

2) 有助于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3) 有助于新闻稿件合乎新闻媒体的容量要求

分析与选择新闻稿件的程序:

1) 初选(粗选)——各部门编辑执行

2) 复选(精选)——版面主编执行

3) 定选——总编辑、编委会执行 新闻价值分析:是案件、新意、重要、接近、显著

新闻稿件的修改要求:

1) 新闻事实的核实与订正

2) 新闻稿件中的立场观点修正 新闻事实报道(校正)的基本要求:真实、准确、科学、统

一、清楚

(如何发现稿件中的疑点?)新闻事实的核实与修正的主要方法:分析法、核对法、调查法。

(辞章修饰的基本方法)修改新闻稿件的具体方法:校正、压缩、增补、改写 新闻标题的定义: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 新闻标题的功能:

1) 对报纸上的新闻进行划分与组

2) 揭示新闻内容

3) 评价新闻内容

4) 吸引读者阅读

5) 美化版面并表现报纸的风格

新闻标题的种类:

根据标题与稿件的关系:1.多篇新闻共有的题2.单篇新闻的标题

以标题的内容特点划分:1.实题2.虚题 标题新闻特点:

a)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言简意赅。

b) 具备标题的结构与特点 c) 版面位置灵活自由

制作标题的步骤:

制作标题一般需经过读稿、命意、立言、修正四个步骤。

从操作层面上看新闻标题的制作也可分四步:

1) 从新闻中选择列入标题的内容

2) 确定标题的立场态度和感情色

3) 确定标题的结构与表现手法

4) 锤炼标题的文字

报纸上常见的图片种类:照片、漫画、图示、图饰

稿件的组合方式:同题组合;专栏组合;集中编排

稿件发展方式(方法):配评论、加按语、配资料、配新闻

报纸版面应具有的功能:

A、导读功能——方便与引导读者阅读

B、导向功能——以特殊的版面语言表现立场、态度和感情

C、标志功能——展示报纸的特色和个性,使其与同类媒介相区别

第18篇: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 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

(二) 总结稿 仅供参考

作者 : 『㊣燀錡℅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

二、对新闻的认识

1,变动产生新闻。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 2,新闻有层次变化。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

3,新闻时效性。报纸就是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这就是报纸的一般性质。

4,新闻真实。马克思将这个比喻为一个词叫做报纸的有机运动。有机的就是不能分割的,连续的。报纸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事件发生之后,第一个报道有差误,而后面的连续报道就自然而然的纠正前面的差误。这不是报纸的错误,这是报纸的职业特征。最终的报道就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最终的报道都不真实,那就是报纸的错误了。

5,“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 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精神,而报纸提供精神。

三、党报思想

“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这段话是《恩格斯全集》里面的,前后被很多人引用。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章程决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党报理论成为他们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2,新闻自由时一定历史下的产物,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 3,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4,新闻自由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归根结底是维护某种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5,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

这些理论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新闻理论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指南。

● 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伟大口号,是促进近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在党内和公民群体内应实行普遍的新闻自由,应遵循下列原则:

1、工人阶级必须充分利用新闻自由等民主形式。

2、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新闻自由。

3、必须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即媒介的采访、报道和发布权利;人民对国家大事的知晓权利;媒介和人民群众监督和批评公仆的权利;守法的、有公共道德的团体和公民在条件成熟时创办和经营媒介的权利。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

随着世界观与报刊实践的深化,马恩思想经历由民主报刊思想(准备阶段)——工人报刊思想(《共产党宣言》出版以后工人报刊思想形成,标志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建立)——在无产阶级政党普遍建立和无产阶级报刊蓬勃发展的推动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了自己的党报思想,它标志着他们新闻思想的成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初步发展。 第一节 《莱茵报》时期新闻论著

《莱茵报》全称《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是:

1、总体上没有超出民主主义文化范畴。

2、从政治说,他们还是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3、从报刊活动上说,他们从事的是民主报刊实质上仍属于民主报刊思想

这一时期他们是从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两个议题研究的。

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一、关于自由报刊的论述

自由报刊的命题,是马克思于1942年3月26日至4月26日撰写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他说自由报刊的本质是自由所具有的刚毅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由报刊的观点是在反对书报检查制度、争取出版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 1什么是自由?

a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自由是普遍的,与每个人相关的,而与个人无关。报刊是自由的表现形式,报刊自由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公民抽象的自由通过报刊自由体现。《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b公民自由?自由主体是公民

c提出“自由”的前提:人们具有理性,在理性思考人的现状,理性是自由的前提。 d具体做法:反对自身的、自由的侵犯 e自由报刊也就是人民报刊。

2、1841普鲁士政府颁布新书报检查令,加大限制写作自由。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用理性武器批判新法令的虚伪与反动。 A指出新法令用“严肃与谦逊”的笔调限制出版自由(笔调) B追求倾向法律,取消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倾向) C剥夺报刊的批评监督权(功能)

D官方认可的人担任编辑,造成政府垄断(才能)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A 是马克思同书报检查制度的社会基础激烈冲突的产物。

B 体现出马克思强调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权利中的地位与作用。

C 没有新闻出版自由,一切自由都是泡影。否定了出版自由,也就否定了自由。

D 书报检查制度是政府垄断的批评,是徒有法律形式的不合法的奴隶制度,是反对人类成熟的工具,是防备和压制自由的警察手段,是党派争夺私利的武器。 ——如何实现新闻自由?提出用新闻出版法来取代书报检查法 新闻出版法的特点和要求:

新闻出版法就是保障新闻出版自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法律的认可。新闻出版法中自由是惩罚者,在书报检查法中自由时被惩罚者。

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法律自由和人民自由的概念。 论证自由报刊的人民性:

(1)、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纽带,是使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并且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

(2)、自由报刊是人民在自几面前的毫无忌惮的忏悔。 (3)、自由报刊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而自我审视是智慧的首要条件。 (4)、自由报刊是国家精神。

(5)、自由报刊是观念的世界,它不断地从现实世界中流出,又作为越来越丰富的精神唤起新的生机,流回现实世界。

马克思揭示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倾向性:它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展示人民的内心境界,人民借助它实现人民之间,民族之间的联系并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所以他认为:真正的报刊既是自由的报刊,又是人民的报刊。 自由报刊思想概括:

1、自由报刊是人类精神自由表现的产物,是有原则地、大无畏地以自由的人们的语言来说话,把希望和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并对这些东西作出自己的判决,让国王能够听到人民真正呼声的报刊。

2、自由报刊不仅有自由报道的权利,而且还承担着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的义务。

3、自由报刊是自由与独立的报刊,同任何形式的(物质和精神的)书报检查制度不相容。

4、自由报刊具有舆论监督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包括对政府和官员的批评与监督。

5、自由报刊不是挣钱的行业,作家不能为挣钱而写作,不能奉命说话语写作。

6、自由报刊执行独立的办报方针,不受撰稿人干扰。

7、自由报刊由于绝对自由的需要,不署名。

二、关于人民报刊的论述

人民报刊:具有人民性的自由报刊,它们不围绕上流社会和个别人旋转,它们的对立面是反人民、反民族和反时代的非自由报刊。

《莱茵报》时期提出人民报刊思想基于这样几个方面的考虑:

1、最主要的动因,是德国封建专制政权实行思想禁锢,剥夺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2、提出人民报刊思想的直接动因,是《莱茵报》就《莱比锡总汇报》被查封事件同当局发生的冲突。

3、人民报刊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恩格斯接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接受它的类本质思想的结果。人的权威和人的类本质观点,在人民报刊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这一报刊思想的灵魂和基础。

4、人民报刊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撰写的《摩泽尔记者的辩护》和它围绕《莱比锡总汇报》被查禁所撰写的一系列批驳性文章中,以及恩格斯《普鲁士出版法批判》 人民报刊思想的主要内容:

1、就内容说,人民报刊应着重报道本国的事件,把人民目光从国外引向国内,集中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成为人民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把人民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

2、就性质说,人民报刊应当成为人民的喉舌,人民报刊具有人民性,这是人民报刊思想的灵魂。

3、就社会使命说,人民报刊一方面对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和思想方法加以不偏不倚的评价和批评,使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平等地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另一方面,人民报刊又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是人民在自己面前公开忏悔。(简言之,对当局者来说,人民报刊是孜孜不倦的揭露者;对人民来说,它又是人民自己的教科书。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是报刊的使命。)

4、就报刊存在和发展的动力说,人民报刊通过对事实的真实报道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而正是人民的依赖,人民报刊才得以存在和发展。

5、从发行看,人民报刊以方便群众为宗旨。

6、从历史看,人民报刊具有自己产生和发展的独立个性即历史个性。马克思提出了人民报刊自由发展的两个条件:

1、外部即客观条件:毫不阻碍,独立自主;

2、内部即主观条件:各向一面,各成一行。

人民报刊为了按历史个性所决定的独立方针办报,一要以人民的意愿而不是官僚的前提为出发点,二要摆脱私人利益以及有关私人利益需求的纠缠。

三、《莱茵报》时期新闻思想评价

主要是: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两种观点组成了思想主体。这种思想具有承上启下,开拓前进的特点。

1、《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顺应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步潮流,吸收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以及其他思想家的思想成果,体现了人民群众政治解放和要求言论出版自由的愿望,总结了《莱茵报》等民主报刊和国外资产阶级报刊的经验,正确地规定了人民报刊和自由办刊的使命、作用和特点。

2、《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第一次提出了自由报刊的人民性,清算了黑格尔轻视和蔑视人民群众的贱民思想。

3、《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准备阶段,他粗线条地勾勒了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基本范畴,预示了他的发展方向,是我们探求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宝库的一个入口

4、(不足)还存在唯心主义色彩、在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无法通过经济学的深刻剖析来阐述问题的实质。

第二节 《新莱茵报》时期的新闻论著

《新莱茵报》——革命无产阶级的最好机关报正是在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了第一批作为真正的无产阶级的喉舌、旗帜、武器和阵地的工人报刊。 一《德法年鉴》的办报方针

《德法年鉴》德国第一个社会主义刊物,采取独立方针的杂志,马克思已完成由唯心到唯物,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三大工人起义——无产阶级工人报刊,马克思工人报刊思想是从总结各国工人报刊的经验,指导工人报刊的实践中形成的。

恩格斯同赫斯等人筹备出版《社会明镜》。它们合拟的创刊词——致读者和撰稿人的信,体现了恩格斯当时的办报思想。1845年4月,恩格斯也搬到了布鲁塞尔和马克思并肩作战共同组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无产阶级第一个通讯社)写了报刊活动中的第一个反对机会主义派别的文件《反克利盖的通告》

1、马克思摒弃从理论回到理论的路径,找到世界本身的原理,为世界阐发新原理。

认识世界的基础:为世界阐发新原理

落脚点:现实斗争 给它一个真正都真的口号。

认识世界的目的:行动与斗争

杂志的目的(方针):对当代斗争和愿望做出当代的自我阐明。在自我阐明中说明世界的物质性,斗争与行动的原因,认识世界的方式、目的。杂志是帮工人阶级认识世界的手段。

最早表达对党的报刊性质、任务的认识:《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批判敌对势力,探讨实现民主制的可能性

二、《新莱茵报》的灵魂

《新莱茵报》的政治纲领有两个要点: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和对俄国进行一场包括恢复波兰的战争。

《英国工人阶级现状》亲身调查的第一手材料

提出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实地调查法、书面资料详尽、重社会科学研究,并不追求抽象认知为最高目的,抽象认知是帮助更好的梳理日常生活的武器。

《新莱茵报》实现了《德法年鉴》的办报方针。《德法年鉴》理论上准备,科学的唯物论证中,加上当时工人运动的催动,《新莱茵报》时期工人报刊思想形成。《新莱茵报》表现出刊物的性质,服务于现实的工人革命,报刊与革命斗争密不可分,首要任务是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

《新莱茵报》副标题:民主派机关报(策略上考虑)

策略:扩大报刊发挥作用的环境,使各种斗争因素都聚集于无产阶级,把报刊领导权置于无产阶级手中,把无产阶级工人运动通过报刊普及。

红线:无产阶级革命立场,《新莱茵报》的立场就是无产阶级的立场。立场决定对反动派毫不妥协,以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为首要任务。报纸能干预运动,能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反映当前整个局势,使人民和人民报刊联系。 “战法”风格:嘲笑、讽刺

三、马克思工人报刊思想: A工人报刊的性质任务:

工人报刊是工人运动的中心,它是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的思想武器。

a工人运动中心。办报是革命的一部分,报刊活动与工人运动密不可分,报刊赋有启蒙工人觉悟,领导工人运动。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有效的方法,给工人阶级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全面报到局势中,要指出内部缺点,落实全面、客观、真实、公正的报道。报刊本身可成为革命的领导机关,办报人可为领导者。

工人报刊作为新型的上层建筑,它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团结和教育工人群众,孜孜不倦的揭露反动当局,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

1、工人报刊要启蒙工人的觉悟,向工人再现工人当牛做马的艰苦情景,控诉资产阶级对工人的重重盘剥,启发和唤醒工人阶级起来斗争,推翻这个吃人的罪恶制度。

2、为了广泛联合工人群众,必须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这就是:报刊要向工人介绍当前的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有效的方法,给工人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

3、工人报刊还应向读者提供活生生的、真实的、全面的生活图景,使工人了解整个局势,把握事件的全过程。

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提出了报刊在流通中的社会价值问题。他说“当报刊匿名发表文章的时候,他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工具;它是国家的第三种权力。每篇文章都署名,就是报纸仅仅成了或多或少知名人士的作品集。每一篇文章都降到了报纸广告的水平。在撰稿人自由报道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条件下,报刊是舆论的真诚表达与交流,是可以依赖的社会舆论工具,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是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公民的第三种权力,这是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对报刊社会价值的正确解释。

b改造旧世界的武器,报刊揭露抨击反动派,针砭时政,干预运动。

工人报刊要无情地揭露和抨击无产阶级的敌人。为此,他们要求工人报刊干预运动,针砭时政,鲜明地表明对事变的态度。

工人报刊的喉舌作用表现在:当革命不断掀起高潮,夺取敌人一个又一个堡垒的时候,工人报刊是冲锋陷阵的号角,而当革命被反革命镇压,工人报刊暂时仍占据着岗位的时候,工人报刊依然不能退缩,应该勇敢地为被压迫者辩护,为英雄们戴上桂冠(这是工人报刊的权利,是工人报刊执行自己使命的一种特权)。

B工人报刊编辑方针:编辑方针是报纸必备的,办报必须贯彻。

a要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立场不是抽象的存在,而表现在具体的采访报道编辑中。党报是党组织的一部分,立场是党的第一生命。

b立足事实报道事实,既要有明确的性质,又要用事实进行宣传。 c采取灵活的策略。

d组织工人共同办报,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革命力量办报,通讯员网、撰稿人网。 C加强工人报刊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素质修养,注意文风,编辑部制度。 他们特别注意在工人报刊工作者中倡导嘲笑和讽刺的手法。

在指出编辑部工作制度时,恩格斯强调指出总编辑负责制的重要性。

在编辑业务上,主张先做好组织工作,动员各方面力量为报纸供稿,其次才着手进行具体的编辑业务。主要包括:

1、根据质量而不是根据作者的头衔选稿件

2、指出稿件不足之处让作者自行修改

3、确保稿件的时效性

4、文字上要就修饰,赋予优美的形式和适当的格式。D新闻出版自由

作为政治口号提出,是近代科学推动社会发展的结果,新闻出版自由是由资产阶级提出,为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利益服务,并对整个人类精神发展起着杠杆作用的伟大口号。资产阶级新闻出版自由对人类有推动作用,但虚伪性明显。无产阶级应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斗争。

强力和自由是同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闻出版自由问题上的至理名言。

自由:a 19世纪70 自由博爱平等(人类理性的体现、唯心)

b《共产宣言》问世后,科学的世界观,自由是历史范畴、阶级范畴。

新闻出版自由,标志着马克斯新闻学的确立。民主报刊时报刊属于第三因素,纯理性的仲裁人,用批判精神来阐明国家大事和国家机构人的活动。工人报刊时是无产阶级斗争武器,具有阶级性倾向、党派倾向。报刊任务给人们必须的支柱的新原则,破坏现存制度。

6、评价《新莱茵报》时期新闻思想:工人报刊思想

1是《莱茵报》民主报刊思想发展的结果,《新莱茵报》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由观,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观。它奠定了马恩新闻思想的基础,但在许多方面不够成熟全面。 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确立还成为它初期的主体;质变:共产主义代替革命民主主义,唯物代替唯心,民主运动到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初步克服其他派别走上独立自主的阶级。在民主报刊思想阶段,马克思对报刊的社会属性有一个典型的概括——第三个因素。他们把报刊当作在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之间进行评判的纯理性的仲裁人。 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初期的基础,深化发展。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先后成立,无产阶级政治机关报纷纷创办,作为对这种新的报刊实践经验总结的党报思想也随即问世。党报思想是报刊思想的新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三节 《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的新闻论著

第一国际于1864年成立之后,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报》(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报)为代表的各国工人党报,为他们党报思想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和实践经验。

一、马恩党报思想的提出

1、机关报《共产主义杂志》试刊号提出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宗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斗争,促使无产阶级解放尽快实现,鼓舞一切被压迫者联合起来。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新莱茵报》思想得到发扬光大,为马克思党报思想打基础。《社》是对《新莱茵报》继承发展,明确提出报刊是党活动中心,传达着党的立场,指导工人运动。

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一个民族国家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847正义者同盟——没专门的机关报,一个政党是难以存在的 《共产主义杂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9世纪70 把党报看做政党存在的标志,看做联系工人的组织中心、思想中心

1871法国工人起义→巴黎公社→马克思唯一一次无产阶级专政实践.提出对人民实行普遍的自由,对敌对势力实行封闭。

党报思想开始为大多数工人运动活动家接受并用以指导党报实践,主要有:

1、每个社会主义的报刊都是第一国际的中心,是党的中心。

2、工人阶级有觉悟的组织迅速发展的最好证明就是它的定期报刊数量不断增加。

3、每一张党的报刊的出版,总是意味着党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些观点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思想已经形成。党报思想的形成,既是他们对一系列党报工作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的成果,又是反对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办报方针的结晶。

二、《社会民主党人报》和马恩的新闻论著

《社会民主党人报》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是《反社会党人非常法》生效时期在德国境外出版的周报。这份党报是马恩党报思想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由于马恩毫不妥协的批评与斗争,这份报最后终于拟定并坚持了正确的办报纲领和方针。恩格斯后来欣慰的称其为“无疑是党曾经有过的最好的报纸”“是德国党的旗帜”。在他的历史上,经过长期的斗争,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确立了这样的关系原则:党的领导机构在道义上拥有领导党的机关报的权力,但必须建立在党的道德和党的纲领的基础之上;党报也拥有监督和批评党的领导机构的权力,但同样必须建立在党的道德和党的纲领的基础之上。

《苏黎世三人团的宣言》中马克思痛斥了机会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企图让工人阶级把自己的解放寄托于资产者的领导,这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十足的背叛。这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白色恐怖面前,不是采取坚决反对的立场,而是要求全面地和解;不是对政府和资产阶级作斗争,而是企图争取他们,说服他们;不是反抗从上面来的迫害,而是想逆来顺受。这是把阶级斗争一笔勾销的机会主义纲领。无产阶级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要求批判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和改良主义。

《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就报纸的性质与地位、资金来源,编辑人选进行论述。

1、马恩指出,党的新机关报必须是政治性的机关报,因而它要明确地,鲜明地打着党的旗帜前进,严格地执行党的纲领。为此,必须为党的机关报拟定正确的、革命的纲领与方针。

2、马恩指出,党的新机关报应有经过考验的真正的社会民主党人担任编辑,而不能让那些资产阶级和极左分子把持党的舆论机关。

3、马恩对新机关报的财政基础即资金来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有谁掌握钱袋,归根结底是由谁指导报纸方针具有原则意义的问题。

三、马克思党报思想的提出:

党报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党报的性质:工人政党力量的象征与标志,用党的武器和党的阵地来概括党报的性质,是马恩的一贯思想,是他们表述党报性质经常使用的词语。同时,他们还常常用“政治中心”、“组织中心”来表述党报的性质。

2、党报的使命:(1)阐述党的政治纲领

马恩认为,党的报刊作为党的武器和阵地,其首要使命是阐述党的政治纲领,高举党的旗帜前进。党的政治纲领是党的旗帜,也是党报的灵魂。党组织加强对党报的领导,党报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目的都是一个:更好地阐述和贯彻党的政治纲领。党报要忠实地履行阐述党的政治纲领的重大使命,不仅政治上要坚定,要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而且要有正确的策略,要讲究战术。 (2)监督党的领导 马恩指出,监督党的领导,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是党的报刊又一个使命。在党报思想阶段,他们在继续要求党报开展对反动当局的揭露的同时,强调指出要把监督党的领导人,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看作党报的一种神圣职责,并且认为这种公开的批评是工人运动的要素,是党巩固壮大,具有战斗力的前提。

马恩主张利用党的报刊对党的领导人进行公开监督和公开批评基于三点考虑:

1、当时党已经有力量经受公开批评的打击,已经坚强到足以用自己的力量通过批评纠正自己的错误;

2、群众有能力开展批评并使这种批评受到良好的效果;

3、对党的领导机关和领袖人物进行民主监督,是包括党报工作者在内的每个党员的民主权利。

根据多年的党报工作经验,他们对党报如何正确履行批评监督的使命提出了以下原则:

1、党报开展监督批评,要公正和坦率

2、党报批评不能违背党的道德、党的纲领和党的既定策略;

3、党报批评要注意不使敌人获得“窥视内幕”的机会;

4、进行党报批评还要注意把个别领导人的错误和整个党的错误区分开,分清责任。(3)用科学原理武装工人

普及科学原理,开展理论斗争,是党报的又一个重要使命。 马恩总结了当时党报的宣传经验:

1、必须确保理论宣传的科学性;

2、理论宣传要实事求是、联系实际;

3、要特别重视杂志在科学原理宣传中的优势,办好党的理论刊物。

他们指出杂志在普及科学原理中具有特殊功能: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各种学派和观点,由详尽的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而这都是身着“轻便时装”的报纸难以做到的。

(4)党报业务指导思想:

1、要更多地依靠工人办好党的报刊,组织培养工人通讯员,设立工人发行网。

2、让工人执掌钱袋,由工人集资办党报。

3、党报报刊要满足读者的需要。(5)党报工作者的素质与修养:立场、责任感、纪律、策略、调查研究

四、评价党报思想:

马恩在《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的新闻思想即党报思想,是他们的政治思想和科学观点处于成熟时期、无产阶级运动处于政党建设新阶段的报刊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已经走完民主报刊——工人报刊——党的报刊三个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任务已告最终完成。 评价:

1、这一时期的党报思想,是马恩的建党学说和党报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战胜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思潮,反对一系列机会主义的报刊活动的结晶。成为马恩新闻思想发展中的最高阶段、最高成就。

2、《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形成的党报思想经过各国党报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新闻思想,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如德国党的中央机关报:《民主周报》—《人民国家报》—《前进报》—《社会民主党人报》几个阶段)

3、马恩以后的工人政党的报刊事业,以至整个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发展的事实表明,他们的党报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将与世长存。

4、《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的党报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党的建设的具体条件和党报发展的特定环境,决定了这种思想的某些方面和某些表述,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第四节 马恩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探索

一、信息传递: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

二、报刊是主体反映客体的产物

三、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倾向性

四、舆论和舆论载体

五、报刊的分工和报刊的有机运动

传播学名词解释:

热媒介:指传递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着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如广播、书籍、报刊等。

冷媒介:指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行为方式上“跟着感觉走”。收看电视在狭小空间中进行,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日本,中野收。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一定距离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不认同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很容易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横向传播: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

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不同于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的一般特点是:1)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2)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3)影响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对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性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传播媒介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重视意见领袖的存在.

新闻事业:是人们通过新闻机构进行的传播新闻和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的社会活动。 宣传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含有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的思想主张的素质。

报刊的有机运动

马克思提出的一个新闻术语,用以说明报刊是通过一个有机的运动过程来逐步揭示事物真相,全面报道客观事实这一观点。 YIot|\\w

1843年,马克思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写道:“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揭示出来。最初,这个完整的事实只是以同时发展着的各种观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观点有时有意地,有时无意地揭示出现象的某一方面。但是归根到底,报纸的这种工作只是为它的一个工作人员准备材料,让他把材料组成一个统一点整体。报纸就是这样通过分工——不是由某一个人做全部工作,而是由这个人数众多的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担负一件不大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实。” Y;wx

这一术语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通常用于论证新闻的真实性问题。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是阶级斗争发展到高层次的必要产物。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政党都要借助各种手段维护自己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从而体现出自己的倾向性、阶级性和党派性。党性原则是代表和体现政党利益的基本原则。

三字方针★★——1954年,毛泽东提出了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开,就是要开展批评。好,就是开展好,新闻批评要讲究正确的原则和方法的问题。管,就是新闻批评的领导和管理问题,要把这件事管起来。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第19篇:新闻采访完整复习笔记[材料]

新闻采访 (保持冷静又充满关切)

重点:材料准备 提问 观察 采访提纲 采访思路 新闻价值、敏感 题型: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材料

一.何谓新闻采访学

(一)新闻采访学在新闻学体系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学是整个新闻学体系的基础和前沿 2.采访是整个新闻活动的开端

3.新闻采访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客观的基础

(二)新闻采访学的定义

1.以新闻采访活动、新闻采访规律、新闻采访对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2.新闻采访学是研究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特殊的本质、规律、方法、途径以及新闻记者活动方式的应用科学。二.如何认识记者

(一)记者与公众之间有一份心照不宣的协议

(二)记者的素质要求

1.新闻传播者的整体素质=长(业务专长)*宽(知识面)*高(思想境界) 业务专长: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调查研究的基本功;特殊的新闻敏感;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驾驭现代采编工具的能力。 知识面:记者的知识结构是“专”上的“杂”。

第一层:基础层知识(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与普及教育知识)第二层:以社会科学知识为主的百科常识。第三层: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第四层:与担负报道任务相关的专门知识 思想和精神境界

1.人格境界: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道德修养:要严格地、自觉地遵守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规范

3.社会责任:敢于坚持真理、主持正义,充当社会公理的代言人。

4.思想理论: 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优秀记者的必备素质

坚持不懈的品质、进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等品质。 三.如何学习新闻采访

(一)学科性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二)学习方法:理论+实践,尤其要重视实践。

新闻采访的基础性知识

一.新闻采访的地位与意义

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惟一桥梁;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新闻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二.新闻采访的性质

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向大众传播新闻;一种特殊的同事实打交道的活动;既要排斥不是事实的“新闻”,又要排斥不是新闻的事实;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

三.新闻采访的特点

(一).目的的差异性

(二) 时间的限制性:必须讲究高效率、快节奏,要做到“闻风而动”。时刻注视着社会上的新。要有“抢”的意识。在各类新闻采访中,对速度要求最高的是事件性新闻,特别是突发性事件(包括各类突发的自然灾害、战争和冲突等),另外要求速度的就是体育新闻。时间差就意味着报道的“独家”性,而“独家报道”已成为媒体实力的重要体现。

(三)项目的突发性  专题:突发新闻

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发生之前没有前兆、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突然发生、场面转瞬即逝的事件。平时,记者应与与突发性事件直接相关的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培养固定信息员,并与之经常进行信息沟通,确保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能及时获得信息。两个好习惯: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制订周密的采访计划。突发性事件最大的看点就是现场感。赶到现场后,记者首先要观察,基本判断事件的大小、性质。接下来,要赶紧寻找采访对象。尽快接近和赶到现场,找到更靠近塔尖的对象,这样的新闻才有竞争力。

(四).需要的广泛性:人们要求新闻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五).知识的全面性(“杂家”说、“专家”说)

(六)活动的艰辛性

新闻采访在活动方式上,具有:广泛性——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持续性——在一段时间内,对有间隔又有联系的新闻事件,采访活动往往不能一次完成,要持续进行采访报道。记者要勤跑、勤问、勤看、勤想、勤记。

三、新闻采访活动的路线及其规定

(一)路线的概念: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采取的基本准则”。它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并根据现实实际而制定的。 1.采访路线的分类: 1)新闻采访的认识路线。

核心:实事求是。要求:真诚地对待新闻事业,真诚地对待公众。自觉地同各种干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观念或行为作斗争。

对“客观主义”的扬弃:事实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体。事实经过记者的“报道”,必然融入记者的主观色彩。事实本身的生成与确认不可能是纯客观的 2)新闻采访的工作路线。

与各级机构:不即不离。与自己业务分工有关的机构加强联系。争取多参加这些部门的活动。与政府部门有意见分歧时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与群众:广交朋友。把党的政策与群众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考虑。以群众的“知”为新闻采访的标准。对无意听到的群众说法、意见要有意去分析。要注意使用群众中的新闻源、信息网

与实际:深入实际。要贴近现实,脚踏实地去抓“第一手材料”。要对所报道的战线、行业情况有全面调查。要定期对重点问题做调查研究。要建立自己的采访基地

插播:浸入式新闻

要求记者真正深入到被采访对象的生活情境中去,经过与被采访对象的长期接触,了解到事件或现象的深层原因。

经验:一是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要草率地评判和下结论,否则会阻滞采访的进度。二是“人是没有能力去保守秘密的”。

新闻采访流程 一.采访的准备

(一).临时准备:根据具体报道任务的需要所进行的准备工作。(硬件、软件) 软件准备 1.明确采访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采访?这次采访的意义何在?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写出的报道是给什么人看得,估计会引起什么反响等。

2.熟悉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的性格、爱好、兴趣、专业、专长、癖好等 3.媒体对该事件、该人物、该现象报道的基本情况,防止放马后炮

4.准备采访提纲或写作作品样稿。目的:设计作战方案、准备要提问的问题。  下属几类采访更需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采访高级领导干部、知名人士、国际要人;采访重要会议;采访重大典型;采访特殊事件;采访不熟不懂的问题;国外采访

(二)平时准备:知识库的准备。

(三)理论准备。

(四)知识准备。

(五)新闻素材的准备: 二.提问

(一)提问的原则性问题

1、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提问准备工作。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始终以我为主。

2、要说明采访目的,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和协助。

3、提问要具体,要有逻辑性:话题要有目的性,逻辑性,尽可能的具体。提问的前后要有连贯性。最忌说套话、空话,问题切忌笼统、含糊。

4、提问要有特点。必须因人而异,各具特性。

5、要注意随机应变,学会刨根问底。6.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心理反应:旁敲侧击。 7.营造聊天式的采访氛围

(二)提问的不同角度

1.正面提问,开门见山2.侧面提问,“迂回”谈话3.反面提问,痛处下手。记得:受访者是主角;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是对立的态度;给甜头吃比较有效

(三)提问的种类

1.开放式提问:常用于访谈开头,适于转入话题、搜索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漏、缓冲记者压力

2.闭合式提问:用“对”“不对”回答。较适于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 3.重复提问

4.加强提问:取得更多详细的资讯。“例如„„”的价值是所谓沟通的诱饵。 5.理清:——所以你说的就是„„? 6.引导式问题

7.对话型采访“善”提问:对话型采访是在采访对象积极配合的语境下进行的。1.)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

2.)漫谈引导,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这种采访常常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 3.)抓住线索,将采访引向深入。 8.诱导型采访“巧”提问 1.)侧面入手

2.)巧设机关,借代反问这是一种激将法。3.)充当对手,诱使对方倾泄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9.辩论型采访“严”提问 1.)单刀直入,先发制人

2.)旁敲侧击,声东击西这是面对采访对象企图遮掩事实真相采用的提问策略 3.)明知故问,后发制人。记者故意提出一个知道结论的问题,诱使对方的回答落入自己预设的圈套,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

(四)提问的注意事项

1、提问要作好准备

2、提问要简洁通俗

3、提问要具体

4、提问要把握主线

5、提问要\"口\"\"眼\"并用6.提问结束要回顾

1)向采访对象复核材料,力保准确无误。2)回头看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 3)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因为记者事先准备再充分,毕竟不是内行,有些东西需要采访对象补充,解释。

(五)新闻采访中回答的艺术 1.采访对象的问题

2.记者应该能问能答:主动沟通;随机应变;目标明确;培养专业素质 三.观察

(一)含义:观察是人类利用视觉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比“看”有着更深思维意蕴的人类认知活动。

(二)区别:“观察”不仅是看,而且要考察、思索、鉴别。“知其所以然”。“看”是有个人兴趣决定的,随意性很大,没有明确的目的。观察不同,它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多看、细看、想办法看,不大受个人一时兴趣的影响。

(三)采访中的观察:动身全身感官对采访对象,可观现象,其它新闻事实的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收集资料的一种采访活动,也称“用眼睛采访”。旨在了解到真实情况,获得有价值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基本要求:锐敏、独特、准确、抓要害、抓特点、深刻。

作用:1.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唯一途径,也是识别和检验间接性材料及第

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直接性材料:第一手材料最接近事实真相、鲜活、生动、最可靠。间接性材料:第二手材料、第三手材料、第N 手材料。)2.使记者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直接获取生动细节、抓住事物特征,克服空洞乏味、没有血肉报道的毛病。加深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3.特殊情况下成为采访的唯一手段。(无人可采访 。有人不能问、不好问、不允许发问。)4.直接获得新闻线索。5.)为写作做多方面的准备。

 现场观察:记者深入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实、及其目击者、参与者进行的直接的目击采访。它是记者的观察采访中,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观察。  视觉新闻: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

 即景新闻:对眼前发生的有价值的人物、事物、景物、场面进行细致的描绘和刻画,一个片断或几个片断组成成篇的一种新闻体裁。其大多数的篇目是短小明快、小中见大,寓意深刻。

(四)观察类别

按照记者采访活动的方式来分: 旁观性、参与性、隐匿性、秘密性观察。 按照记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来分:定向观察和机遇观察,宏观观察和微观观察 1.旁观性观察(非参加性公开观察):记者亮明身份,直接在现场进行目击采访,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现场情景和事件的发展。这是最经常、最普遍采用的方式,能更加客观地看待新闻事件中的人和事。

特点:记者一般不参与现场的活动,也不介入争端,只是用眼睛像摄像机那样,机灵而客观地“摄取”现场的各种情景。(采访对象知道记者正在采访,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出现一些异常状态,以致造成做作、不自然等不利现象。) 注意事项:不要干扰现场人物自身的活动,使采访对象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争取与观察对象“打成一片”,如果条件允许,记者应在与采访对象的交谈中将访问和观察结合起来,这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参与性观察(参加性非匿名观察):记者既亮明身份,又参与采访对象的一些活动,同时又随时随地观察现场的情景。用于体验式报道、参与式报道等。 优点:能使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获取切身的感受,能加深记者对于被观察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易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进一步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 局限性:“当局者迷”的错误,难免使事件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及个人偏见。 3.隐匿性观察(参加性匿名观察):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变成被观察的某个现场或群体中的普通一员,直接参与其中的活动,以便在观察到一些真实情况后,再作决定。写作批评报道或揭露阴暗面,为了摸清对方掩盖的不法行为或隐匿的问题,需要采取这种观察方式。

优点:被观察对象没有意识到有记者在身边,往往会不做任何掩饰,把一切问题暴露在记者面前。获得的材料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4.秘密性观察(非闯入性秘密观察):不但不公开身份,而且还不让采访对象觉察。记者只是在暗中观察各种情况,以便取得第一手材料。在调查某些严重问题、揭露某种阴暗面,或者采访某些批评报道时,可以适当地采用这种方式。 隐匿性观察和秘密性观察两种方式注意事项:严格地控制在职责范围之内活动,不要干涉对方的人身自由,更不要侵犯对方的人身权,以免造成被动,陷入困境。要格外机警,注意自身的安全。要有所获材料的“证据”意识。 5.定向观察:观察的目标是预先确定的,根据当时的采访任务,事先安排好采访的对象,这样就可以在采访过程中有目标地进行观察。因为这种观察自始至终目的性很明确,所以记者能自觉地对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它对于记者掌握事物的全局,了解事物的特性有很大的帮助,是记者经常使用的采访方式。 6.机遇观察:记者事先没有确定的观察对象、没有预定的观察目标,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而是在日常生活或是采访过程中偶然引起。这种随机性的观察虽然有其目标不确定的缺点,但它往往能抓住有价值的细节或线索,而且这种观察所获得的材料有时是十分新鲜而生动的。

7.宏观观察:首先应对采访对象进行的观察。是对事物的整体、轮廓进行的总的观察,它不一定要求观察得面面俱到,但对事物的概貌、轮廓要观察得较为全面、准确。比如,采访一个学校,就需要对这个学校的大体情况有一个掌握,学校的规模、环境、教室等等都是记者应该观察的。了解到了这些,对这个学校的全局有大体印象,这就为记者进行进一步的观察采访提供了基础。 8.微观观察:记者获取第一手资料、丰富报道内容的重要手段。在对事物进行了宏观的观察之后,记者就应当把重点放到定向式地抓“近景”、“特写”上,对事物进行细节和局部的观察,察看现场的某一个局部、某一个点,特别是现场的某一个“镜头”,抓取现场具有本质意义和个性特征的细节材料。这样能获取生动而详实的资料,充实采访的内容。  注意事项:

各种观察方式都不是孤立的,要在采访中灵活、结合运用。把宏观观察和微观观察的结合,既能把握事物的全局和总体情况,又能得到充实“骨架”的“血肉”。采用粗看和细看紧密结合、交叉运用的方法,记者可以在同一现场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也可以一边走动一边观察。有时采访某个事件既需要有秘密的观察,又需要有公开的观察进行补充。比如采访某个车站票贩子猖獗的情况,记者可以采用秘密性采访与旁观性采访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以普通旅客的身份了解车站票贩子的不法交易,然后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车站的管理人员,通过这两种方式的结合,既可以掌握票贩子倒票的过程和一定的内幕,又可以了解车站对车票的管理情况。

(五)观察内容

原则:与主题密切相关;与报道思想紧密相关;写作所需要

1.要观察人物周围的环境:环境影响人物,给人物提供某种活动的舞台,其场景、气氛对于读者理解有着特殊的意义,能起到烘托新闻事件、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人物表现出特殊的精神和气质。可以深入地认识人物,报道起来富有立体感,还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内容:社会环境观察主要指,时代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 自然环境观察主要指,人物周围的景物、具体的活动场所。

2.要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外貌、神态能够体现人物的外部特征,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写作时克服“千人一面”的重要手段。从衣着、相貌、眼神、表情等,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

3.要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语言(重点):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的动作或个性化的语言,要格外留心。

要求:尽量把握人物的“形” 和“神”,捕捉到神形兼备的人物形象,这样就既能生动地表现人物,又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4.要察颜观色:一般来说,观察一个人的脸色和谈吐,就能把握一个人的心态。要求:在对人物的观察中,要“细”“深”。要能透过人物的神态、表情、谈吐等现象,以及采访对象对待采访的反应,能察觉到人物的感情色彩与内心深处的活动。特别注视采访对象的眼睛和眼神的变化,往往能直接显示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观察人物的眼睛和眼神,就可以透视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情感。

(六)如何观察

1.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记者用其独特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比、选择和分析,记者就能准确地抓住突出主题的材料。如果观察不进行思考,报道无法突出重点,报道思想也就不明确。记者的观察采访需要与自己的采访任务和报道的主题思想联系起来。 优点:可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

2.观察与其它采访手段相结合:记者在观察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五官并用”。记者应根据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某一次采访任务的特点,或以观察为主、以访问为辅,或以访问为主、以观察为辅。“立体化”地认识事物,获得新闻现场各种有声有色、活灵活现的情景。

3.观察与比较相结合:新闻报道很忌讳“一般化”,那种没有揭示事物特点的报道读起来味同嚼蜡。记者要学会比较和观察结合起来,同中看异,异中看同。 4.现场观察与背景资料相结合: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对象的特点,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能有效地增强记者观察的目的性。将相关的背景资料写入报道之中,确实有利于读者认识被观察的事物,深入理解报道的涵义。

(七).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记者在采访中迅速而直接地通过视觉来认识的、一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知觉能力。观察力不仅仅是指记者的眼力、目力,更重要的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的敏感、捕捉和分辨的能力。

1.宏观本领与微观能力的结合:记者的观察力,是既能通观大的场面,事物的总体、全貌,又能探幽索微,抓住各种生动传神的细节。

2.孩童般的眼睛与聪明长者的眼光的统一(好奇+智慧):记者带着新鲜感去看待事物,时刻保持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觉,找出事物的特征。记者应用丰富的人生阅历,见多识广、鉴别力强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对事物进行深刻的洞察,找到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方面。

3.“一眼看穿”的透视力:较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事实的真伪是非,能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具有这种透视力的记者,还能透过局部看全局,透过现在看未来,甚至能从平常的小事中,挖掘出具有很高价值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也是一种洞察力。运用辩证的思维。 四.记录

(一)记录的必要性

1.做好记录,是记者的职业要求,是一种责任。2.做好记录,有利于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 3.做好记录,是记者积累资料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记录的形式

1.心记:有利于记者全神贯注地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有利于同采访对象自 由地交谈。比如对方的相貌、仪表、语气,说到关键处的表情等,这些观察得来的东西都要靠心记。 2.笔记:当场用文字做记录(这种方法比较可靠,使用起来也方便。) 3.画记,用各种图画来做记录;4.录音或录像(掌握不好,容易使被采访者感到紧张)

(三)、笔记的内容

1.原则:记下自己所见所闻的原始材料及自己随时随地产生的感受。2.具体:(1)记下第一印象。(2)重要的谈话要全部记。这里主要指领导同志对国内国际形势有重大意义的谈话,在新闻中要完整引用采访对象的话,包括答记者问等。(3)记易忘易错的材料。(4)记要点。(5)记疑问点。(6)记下采访中自己的感受、联想和头脑中的“一闪之念”。 3.注意事项:做记录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掌握。 4.如何记录 5.及时整理笔记

第20篇:《当代新闻写作》考研复习笔记

当代新闻写作 第一章 新闻报道

第一节 新闻与新闻报道

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稿的三个要素:事实,报道,新近。

新闻学研究上的新闻定义: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传达事物最新变动状况的信息。

第二节 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一、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

新闻本源:产生新闻的根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新闻根据:新闻发布的依据和契机,是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因素。 1.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2.新闻报道必须内容新鲜,在新闻时效范围之内。

3.新闻要素要完整齐备,何人、何时、何事、何地、何因、如何。 4.要适当的交待新闻来源。

二、新闻事实与叙事寓意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要在新闻报道中客观的叙述事实,让事实本身“说话”;或者是新闻报道要有所寓意,要通过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组织,表达某种报道意图。 “用事实本身说话”:就是客观的叙述新闻事实,不要轻易的作出结论;对于有争论的问题、事物,不能凭记者个人的爱憎喜好片面报道一面之词;要注意掌握事物的全过程,掌握各种关键的情节和有特点的细节,并把这一切适当的组织到报道中去,使报道具体、充实、形象、可信。常常被用在一些“指导性新闻”上。 “寓意”常决定一篇新闻稿件质量的高低。

明确“寓意”的过程,实际上是探索和发现新闻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过程。

第三节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一、客观的叙述事实

这是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取决于三个因素:

1.由新闻特性决定。新闻是一种公开传播的信息,其本源是事实,只有客观的叙述才能保证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被歪曲。

2.由受众决定。受众要了解事实本身,主观的臆想或猜测都有可能失去受众。 3.由事物本身决定。客观事物错综复杂,人们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让受众随着对事物的深入了解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要真实:作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作者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要符合事实原来的面目。

三、要公正: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以社会需要和新闻价值为取舍新闻的标准。

四、要全面:不以偏概全,不舍本逐末,把握报道的分寸。

五、要有立场:坚持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六、要迅速及时:新闻竞争日趋激烈。

七、要针对读者的共同兴趣进行报道,讲究报道的艺术与技巧。第二章 新闻报道的体裁 第一节 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 第二节 新闻报道体裁的类型

一、消息

1.动态新闻:迅速简洁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动态。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时效性强。

2.综合新闻:对同一类事物或事物的多侧面的归纳综合报道。主要反映动向、成就与问题等。

二、深度报道

1.解释性报道:侧重于揭示和说明新闻事实的原因和结果,着眼于新闻背后的新闻,向读者揭示事情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含义与社会影响,也包括对事件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2.述评新闻:“关于新闻的新闻”,在报道的同时,夹叙夹议,进行必要的分析评论。以“述”为主。

三、通讯:

1.一般纪实性通讯

人物通讯:以报道人物为主,通过描写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

事件通讯:详细而全面的报道重大事件。

风貌通讯:反映风土人情,力求抓住“变”字,集中描写某地的新变化、新风尚。常见的品种有:巡礼,散记,见闻录,纪行,旅行见闻等。

工作通讯:分析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揭示或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实践。

2.新闻故事:以故事的方式反映新人新事。

3.访问记:就某一重要的新闻事实或大众关注的问题访问有关人士,以谈话纪实的形式加以报道。

4.散文体通讯:借鉴散文中的“札记”、“散记”的写作方法,灵活自如的反映记者的所见所闻,活泼、灵活多变。

四、新闻特写: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强调视觉印象,以描绘为主要手法,往往截取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某个片断或画面,绘声绘色、给人以特写镜头的印象。

第三节 新闻报道体裁分类的依据

1.表现手法:消息——叙事为主,一般不包含报道人员的主观意见。 通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举。

深度报道——叙事为主,对时效的要求弱于消息,篇幅长于消息,描写也多一点。 新闻特写——主要是细节描绘。

2.口吻与人称:消息和一般的通讯——第三人称。 访问记——第一人称。 3.结构布局:消息——倒金字塔结构。 第三章 消息的基本构成 第一节 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新闻的题目,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可以引导人们阅读新闻报道。 编辑更多考虑的是吸引读者和报纸版面的布局,记者首先考虑的是展示报道的精华并打动编辑的心。

新闻标题侧重于标出动态,传神之处往往在某个动词上。

消息标题要标出主要新闻要素,通讯亦实亦虚,通常是主标题作虚题,副标题作虚题。

制作新闻标题的原则:贴切传神;具体明了,突出主要新闻要素;简练生动。 第二节 消息头

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主要有“讯”和“电”两种。 “讯”:以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凡是报社通过自身渠道所获得的本埠消息,一般都标有“本报讯”。

“电”:通过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电头”:由新闻单位的名称、发布的地点、时间和发布的形式构成。 消息头的作用:使消息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是版权所有的标志;表明消息来源,以利于读者判断;与新闻单位的声誉紧密联系,迫使新闻单位谨慎的对待每一条新闻,力求客观、详实、新鲜、生动。 第三节 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的新闻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新闻导语的使命:以节俭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此消息主要传递的是和新闻信息。

一语定意,为整篇报道定下基调。吸引读者的注意,最大限度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新闻导语的产生和发展

二、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1.出语不凡,巧于开篇,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个新闻要素。

2.抓住事件的核心和精华,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脱出一般化,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导语必须与报道的主题相一致,必须在导语中糅进包含主题的东西,反映出消息的核心和精华。

3.突出最新的内容和最新的时间要素。

新闻由头:时效上、或内容方面较为新鲜,可以以新带旧的新闻报道材料。

寻找新闻由头的方法:由近及远法,找一件最新的、时间要素明确的事情作为新闻由头。

现场观察法,把记者在现场观察到的材料作为带动其他材料的新闻由头。

避旧出新法,避开陈旧的时间概念,设法突出有新意或易受人关注的新闻事实。

4.要清晰,简明,生动:突出主要事实,尽可能简练,导语里的人名、头衔、单位名称、专用名词不要太多。

5.要吸引和诱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其余部分。构思导语时要考虑后面的内容如何展开。

三、新闻导语的类型和写作要点 1.叙述型导语 直述式:开门见山,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适合于快速报道新闻。 概括式:“综合性导语”,对整篇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为读者提供整篇消息的梗概。

适合于内容复杂、过程曲折的消息。注意不能过于抽象,以免空洞。

对比式:把现在和过去相比较,或把此时从地地情景与另一处地情景比较,使之相映成趣。

它着眼于当前,利用过去衬托现在,使消息中地新闻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2.描写式导语:以展示事物地形象或场景为主要特征。

见闻式:用于记叙、描绘比较大的场面,以叙事为主,穿插形象的描写。

特写式:抓住人物的表情或一些事物的局部描绘,给人留下特写镜头般的印象,使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描写型导语的注意事项:明确描写的目的,不是为描写而描写。描写要简洁而传神,避免陈词滥调和过分矫饰。 3.议论型导语

引语式:适当引用新闻中主要人物的精彩语言,给人以强烈印象。

所引用的话,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报道的主题;必须生动、精彩、富有新意;必须忠于原意;引语不要太长,“警句式”;一般把最精彩的引语放在导语的开头部分,然后再交待说此话的人物身份。

设问式:故意在消息的开头提出某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然后加以解答。

设问时,要注意抓读者共同兴趣的问题;要有疑问性,针对性;设问后要立即用事实作出回答;不要连续设问。

评论式导语:在叙述的同时,对此事作画龙点睛的评价,用以揭示其蕴含的因果关系。

第四节 新闻躯干

一、新闻躯干的名与实

新闻躯干:新闻导语之后、结尾之间的一部分内容。

二、新闻躯干的两大功能:解释和深化导语,补充新的事实。

三、新闻躯干部分的写作要求 1.围绕一个主题取材 2.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

具体:围绕报道主题,以生动、具体的材料进一步阐释和深化导语中的内容。

充实:除了补充和完善导语中的内容外,还要进一步提供与之有关的新闻背景和其他新闻要素。

3.叙述生动,行文有波澜,保持读者的兴趣。

新闻报道要生动,往往离不开新闻细节。新闻躯干的部分比导语长,回旋余地也比较大,讲究峰回路转。

可以采用叙述、描写、引语等多种表现方式。还要注意顺应读者的阅读心理。 4.层次段落要分明,起承转合要自然。 第五节 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与新闻人物、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环境和历史条件。 新闻背景材料:与新闻背景有关的环境与历史材料。

一、广义与狭义的新闻背景

狭义的新闻背景:仅就写作过程中所直接涉及到的背景材料而言。

广义的新闻背景:涉及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具体有以下三重含义: 对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时代背景的了解。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有关的背景。向记者提供、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

二、新闻背景材料的类型和作用 类型:

1.衬托对比性材料:可带来戏剧性效果,增加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2.注释说明性材料:用来点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通过横向或纵向的关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有助于读者理解。可以暗示记者的观点。常用来介绍新闻人物的身份,或新闻人物与周围人物的关系。 3.分析解释性材料:往往在“为何”上作较多的文章。

三、怎样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新闻背景材料运用的好,可以解释、烘托和深化报道主题,使新闻包含的内涵更为明白显豁,有助于突出新闻特点,提高新闻价值,代替作者的议论从而使新闻显得客观,还可以传播知识,为新闻报道增添情趣,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1.新闻背景一定要紧扣新闻主题或主要的新闻事实,少而精。 2.运用背景材料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

3.新闻背景材料在消息中的位置是灵活的,可以穿插新闻导语、新闻躯干和结尾之中,也可独立成段。一般说来,穿插在导语中的是对比性材料,穿插在新闻躯干和结尾中的是注释说明或解释性材料。 第六节 新闻结尾

新闻结尾:新闻报道的结束句。

一、新闻结尾的方法

1.自然结尾法:按新闻报道的结构安排,将必要的新闻内容、事件和新闻诸要素交待完毕。

2.拾遗补缺法:有较为明显的段落结构,补充新闻导语和躯干为提及的新闻要素,使报道完整圆满;或补充有关背景材料,使新闻报道充实可信。 3.卒章见义法:总结全篇,突出主旨。 4.别开生面法:“别出一层,补完题蕴”。

二、注意事项:紧扣主题,为表现和深化服务;以叙事为主,切忌空泛;宜顺势而行,力求简洁;要遒劲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四章 新闻结构的形式

一、倒金字塔式结构 特点:依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新闻导语中。在导语中只突出最吸引人的部分。

对于事件的叙述往往是背景简略的。各段往往有逻辑上的联系。

长处:有利于记者快速的报道新闻。只需根据掌握的材料按重要程度顺序写作,不需考虑谋篇布局。

局限性:适用于时效性较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对于某些非事件新闻就不适宜。

二、时间顺序式结构:“编年体结构”。适合于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尤其适合写现场目击记。

三、悬念式结构

开头是带有悬念的下导语,巧妙的点出最精彩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吊住读者的胃口,然后在后面的段落中基本上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的顺序写作。给人以叙事具体、完整,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感觉,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闻信息。适用于戏剧性情节见长的报道。

四、并列式结构:有一个概括性导语,随后的几个自然段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使并列关系。适用于公报式新闻或经验性新闻等。 第五章 新闻主题

一、新闻主题是客观性和观念性的统一

二、新闻主题基于事实,高于事实

三、既有“集中性”又有“丰富性”

集中:就内容而言,新闻主题是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集中概括。就表现形式而言,新闻主题必须“明确单一”。

丰富:由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多样性决定。

四、新闻主题的选择和确定

1.审时度势,感觉手中掌握的材料的特点,以及最能恰如其分的反映实际情况的角度确定最佳的新闻主题。

2.新闻主题的选择要引人而已,但最好不落俗套,独辟蹊径。

3.选择新闻主题要兼顾读者的阅读心理,要选择读者最关心的内容、与读者有利害关系的内容作为报道主题。

4.选择报道主题时要注意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5.选择报道主题哟注意针对现实。

五、新闻主题的深化和提炼:追根究源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 第六章 新闻材料

一、新闻事实与新闻材料

新闻材料: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情况、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新闻材料往往经过加工,有事实与虚假之分。

新闻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二、新闻材料的鉴别:材料的来源,性质,形成的时间,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对同一内容的不同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三、新闻材料的选择:围绕新闻主题选择真实的材料,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材料,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选择生动、有特色的材料。第七章 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新闻作品的语言”,以使用者的本民族规范化了的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方面显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基本特征:“准确”,“清晰”,“生动”。新闻报道首先要符合祖国的语言规范,同时还要有时代气息。

1.准确——新闻语言的核心:要注意词义差别,仔细推敲词语的感情色彩,讲究“立言得体”。

2.真切实在,增加新闻清晰度:叙事、状物要具体形象,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3.形象生动有特色:尽力找有特色的字眼,注意长短句搭配,多使用形象化语言,注意刻画富有特色的细节,多用动词,交替使用多种表现手法,易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

第八章 各类新闻的写作

一、简明新闻: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只有一两句话简单交待新闻事实;叙事简明,仅交待“何人”与“何事”;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一部分。

二、动态新闻: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其着眼点,以时新性与重要性为其价值取向,以突发性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讲究“动感”。

三、综合新闻: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方面情况进行归纳综合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它所涉及到的新闻信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通过综合新闻事实来表达新闻主题,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注重点面结合,多角度的反映;重视新闻根据,背景材料的分析。

四、述评新闻:夹叙夹议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要视野开阔,高屋建瓴的分析事件与问题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最忌就事论事,堆砌材料。评论要清新、精辟、简洁,见解独到,要言不烦。

五、事件新闻:以突发事件为主的新闻报道,是动态新闻的重要品种。

六、非事件性新闻:综合归纳多个新闻事件,通过纵横对比,由表及里的揭示新闻的实质和新闻背后的新闻;注重事物渐变的过中对某些带有规律性内容的揭示;找好新闻由头,发表要找好报道时机。

七、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专门报道新闻人物的活动与事迹的新闻体裁。

一般截取新闻人物最有新闻性、最有新闻价值的某一片段展开报道,“以事显人”,有故事性,能打动人心;时效性强,讲究快速报道、快速编辑。

人物新闻写作时,要选准新闻人物,力求叙述与概括相得益彰;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语调的变化等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八、会议新闻:选择时要看它有多大的新闻与宣传价值,是否能引起公众的共同兴趣。

九、社会新闻: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起读者的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闻。

其特性是传通性大,民间性强,人情味浓,涉及面广。因而要选择那些能反映出时代特点和社会生活气息的,或能给人以某种启迪的社会新闻。 第九章 通讯写作的一般技巧 第一节 通讯的特点和种类

一、通讯的特点:新闻性,完整性,形象性。

二、通讯的种类

按内容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见P1,第二章第二节)

按表现形式分:

1.一般纪事通讯:有故事情节,过程一般比较完整。

2.访问记:以记者的采访活动过程为主要线索,结构和组织材料。 3.专访:就特定的问题或对象进行的专门访问。

4.特写:注重再现某个特定的场面,用放大的手法集中突出描绘人物或事件的某些片断与部分。

5.大特写:抓住社会中热点的事件或人物、现象,对新闻事实作全方位、多侧面的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

6.小故事: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简单,情节引人。

7.集纳:几个独立的小故事,在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之下,分段编组起来,“集纳”而成的通讯。

8.巡礼:记者边走边看,自由的把所见所闻以议论和抒情写出来,告诉读者。 9.速写:快速捕捉,简笔勾勒,粗线条的把一件事的经过或片断写出来,没有曲折的情节和细致的环境描写,不需要议论和抒情。

10.侧记:抓住事物的一个侧面,反映一个有意义的主题。

11.记者来信、采访札记或手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具体明确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事一议,针砭时弊,启发思考。 第二节 通讯的几种基本表达方式

一、通讯的叙述:可从头至尾或由浅入深的叙述,可头足倒置或中心开花的叙述,可中断过程穿插材料的叙述,也可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叙述。

二、通讯的描写

1.人物描写: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对话和行动的描写,把人物的先进事迹、先进思想活生生的反映出来,更有效的教育读者。

2.场景描写:帮助读者了解人物和事件的性质、意义,交待背景,烘托人物,渲染气氛,加深印象。 3.细节描写:使故事曲折动人,人物丰满扎实,主题深刻鲜明。因此要精心选择,着力描写。

三、通讯的议论和抒情:开头之诱导,关节之渲染,衔接之粘合,结尾之抒发。有利于揭示本质,深化主题,使事实形象生辉,借助议论阐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激发读者的情感。

第三节 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

一、叙述的直接性: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上下连接,过渡照应;简要穿插,对比衬托。

二、描写的直观性:亲眼所见,如实写来;事后采访,重现场景;记者出场,进入事件,成为“角色”。

三、议论抒情的实在性:寄情理于人,于事,于物。

四、对话的实录性:直陈其言,不改其貌;实话实说,突出个性。 第四节 通讯的主题

一、通讯主题的由来

通讯的主题,是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先有素材后有题材,再有主题。

素材:采访中搜集到的大量原始材料,尚未经过综合整理、提炼加工的东西。

题材:记者根据一定的报道思想,根据自己对生活、事实的理解和评判,从大量的素材中选择、提炼、加工成的写作材料。

主题:题材经过记者头脑的深思熟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抓住本质和核心,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

二、通讯提炼主题的三个要求

集中:主要宣传一种思想,提出一个问题,提供一个经验。

新鲜:善于抓住时代尖端的东西,抓生活潮流前沿的东西。

深刻:对事物所包含的意义,开掘得深,并能提高到方针政策。理论得高度,提高到精神文明的高度来报道。

三个洞悉:洞悉国内形势和全国宣传动向,洞悉这一典型的全部材料,洞悉有关的反面材料,作为正面宣传的放矢之的。 第五节 通讯的结构

一、纵式结构:发展、延伸、推进组织材料的结构方法。

1.自始至终法: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展开情节,以事件为线索,一气呵成。 2.由浅入深法:按作者的思维的逻辑发展组织材料,用材料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二、横式结构:根据主题思想,把几个单独的故事或一件事的几个侧面的材料组成一篇通讯,常没有中心人物或事件,但中心思想明确。

1.时空变换法:把不同单位和地区、不同时间发生的几个故事用同一主题思想串起来。

2.并列铺排法:把不同侧面的事实,分别写来,又合总在一起,以强化通讯的主题思想。

三、纵横结合的结构

总之,记者在采写通讯时要紧紧抓住事物的矛盾、冲突、变化,充分反映出事物的曲折、复杂性;同时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激发起情感的波澜,延伸“高山”和“海浪”。

四、开头和结尾

1.紧扣通讯的主题或主体,直接间接的与全文的立意相联系,使开头成为引出全篇的线索和有机部分。

2.新鲜生动,富有创造性,引人入胜。

3.注意整个通讯结构的完整与统一,使开头与结尾和通篇文章的格调、气氛相一致。

第十章 各类通讯的写作

一、人物通讯

1.着力从写人物的具体事迹中,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

先进人物的思想,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体现了传统道德,是媒介体现“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的重要内容。

2.要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人物

3.正确处理人物通讯写作中的几个关系:人物与群众的关系,人物与社会的关系,人物与家庭的关系,人物与党的关系。

二、事件通讯

三种事件通讯:正面的、体现高扬主旋律的事件;揭露性、体现舆论监督的事件报道;全面、客观的揭示事件的真相的报道。

1.事件通讯的共同特点:新闻性与具体性,典型性与重要性,完整性与形象性。 2.事件通讯写作的具体要求:以人记事,以事带人;故事完整,主线突出;寓情于事,寓理于事;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三、工作通讯

1.内容:提出并探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和人们的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与问题;某个单位的经验教训,某些具有普遍意义和借鉴作用的工作体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有启迪作用的事例的评述;揭露性、批评性的典型报道。

工作通讯多用一般通讯,见闻记的形式发表,摆事实,讲道理,夹叙夹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工作通讯与工作总结的区别 工作通讯 工作总结

对象 面对广大的受众 上下级之间工作情况的报告

内容 要求集中、尖新,有针对性与迫切性 较全面,必须反映工作概貌、问题、经验和努力方向等

写法 多以第三人称作客观报道,除叙述外还用描写和议论 以第一人称汇报,概述多,涉及面广,结构较死板

3.写作的基本要求:提出的问题要有现实性,切合当前工作需要;阐述问题力求具体透彻,要有记者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四、风貌通讯:善于观察,突出见闻;抓住特征,着力写“变”;缘物寄情,感同身受;知识丰富,文笔增趣。 第十一章 特色通讯的写作 第一节 新闻特写、速写和素描

一、新闻特写:把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最生动感人的片断和部分加以“放大”,描形绘色的“再现”新闻事件,给读者以鲜明印象的新闻体裁。

二、新闻特写的特点

选材上,注重于再现生活中的画面,放大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有意义、有情趣、有影响的一两个场面或片断,以说明事件如何发生,当时情形怎样。

结构上,以概括性导语开头,点出部分要点,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后面;或是以特写镜头开始,然后过渡到实质,最后才把主题突出。

角度上,选择一个特定的角度,细察局部,从一点一面插入放大,出奇制胜。

三、撰写新闻特写的要领:抓住生动的形象,抓住事物的特征,抓住情节的高潮。

四、新闻速写:一快二短三粗略,要点清晰,以少胜多,简洁朴素,明快有力。内容上缩龙成寸,以小见大,使读者感到可读、亲切。

五、新闻素描:以朴素自然的描写方法,淡色轻抹、质朴自然,准确平实的记录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第二节 深度报道和大特写

一、深度报道的由来和特点

深度报道:完整反映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广阔性,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等因素,要求新闻突破一事一报,走向一事多报或多事一报,提供丰富详实的多方面信息。

特点:题材的重要性,材料的详尽性,内涵的深刻性,体裁的综合性。

二、深度报道的几种形式

1.单一类(单篇式)——提出问题型:只提出问题,并不给予明确的回答。

——分析解释型:予以分析和解释,使读者从中受益。

——综合概括型:对众多的事实进行整理归纳,使条理清晰,便于理解。

——典型传播型:介绍经验教训,充分发挥典型作用。

——对比揭示型:通过对比,是人们从中更好的理解。

2.集合式的深度报道:各篇报道集合在一起,或多种事实排列在一起,使新闻的报道获得新的深度和力度。

(1)连续报道: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报道。适于反映正在发展中的事物、正在进行的事件,或较重要的题材。 ①进行式(跟踪式)连续报道:着眼于事物的连续性,以事件的发展顺序为线索,以时间为特点,不断的发消息。

②反应式连续报道:对重大的事件或重要的典型进行报道后,所产生的反应进行系列报道,可扩大影响,造成舆论,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③追溯式连续报道:追溯、联系过去,对新闻事实的起因等,使新闻立体化,深刻化。

(2)系列报道:对于典型的新闻人物事件,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层次,用不同的体裁于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报道,逐步展开、深入。着眼于问题的复杂性、多面性、重要性,常以问题为线索,逐步深化报道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力度。

①纵深式系列报道:抓住一个问题,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逐步呈现新闻的全貌,深入事物的本质,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

②并列式系列报道:对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使有关问题的多方面联系充分暴露,以便读者的判断和取舍。

(3)组合报道:围绕同一主题,将不同的地点、单位和不同内容的新闻编排在一起,形成宣传上的强势,使读者从若干新闻事实的联系、对比或隐寓中,得到超出新闻事实的启示和教益。

①加重式组合报道:同一内容的新闻集中汇集,以各种体裁相配合,开拓报道的深度,强化报道的主题,以加重分量,扩大新闻的报道效果。 ②对比式组合报道:以正反两面或多方面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的增值。给读者以明示或暗示。

总而言之,深度报道是顺应时代发展起来的报道方式,要求记者抓住生活中大众关心的问题,努力全面的、历史的认识新闻事件寓新闻人物。最忌盲目追求虚假的“深”,故弄玄虚,搞“假”、“大”、“空”,过分的表现主观意识,片面的理解深度报道所具有的“历史纵深感”。

三、关于“大特写”

大特写:抓住社会热点中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对新闻事实作全方位、多侧面的报道,用优美的文笔、新颖的题饰、突出的照片吸引读者的一种报道形式。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深刻性、艺术性的特点。重在对题材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开掘,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表现为大时间、大空间、大跨度、大问题,事物的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多色彩。

而一般的特写,其特点是“放大”和“再现”,总是抓住有意义和有感染力的局部加以放大,着重描绘和突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三节 解释性新闻的报道

一、解释性新闻的产生

解释性新闻: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说明事物的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可分为:一段时间的解释性报道,一个时期的解释性报道,一个时代的揭示性报道。其产生于客观的社会需要(一战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式,多变的现实生活要求报纸回答问题),主观的办报需要(报纸工作者要引导舆论,以有利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重在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具体的过程与状况。解释性新闻的背景材料,从某一要点上向纵深发展,以解释性和说明性抓住读者。解释不是空论,是运用事实挖掘事实背后的新闻。解释性新闻反映的多是记者的一家之言,不直接说明应该怎样、必须如何,以真知灼见取胜。

三、解释性新闻的写作要求

1.把为什么作为写作的高潮和重点,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反映出新闻的来龙去脉。

2.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点明事实的意义与特征。

3.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它对明天的含义,以预测和展望吸引读者。

4.把某一事件与一系列其他有关的事实联系起来,从比较、对照中揭示其本质,确认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第四节 人物专访

三个“特”: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特定的场合。专访简明精练,要言不烦,接近于新闻。

一、物专访蓬勃发展的原因

二、人物专访采写的基本要求

1.选准访问的对象。包括重要新闻事件的新闻人物;非新闻人物却具有新闻因素的知情人;与问题有关的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

2.选准访问的场所、时机。包括与事件有关的现场访问;与问题有关的典型场合;读者最关心的时机,人物的感受最新鲜、最强烈的时刻。

3.注重谈话的纪实。包括提出尖锐的问题,抓住要害;保留谈话个性,体现人物风貌;插入第三者的谈话,活跃气氛,丰富情节;记者参与事件的发展,使专访增色添彩。人物访问的提问方式:漫谈式,直指式,商量式。 4.写好现场和人物。包括气氛的渲染,实物的引发,环境的衬托。

5.专访中人物的外貌描写。要有特色,符合人物的身份,简要有力,有深度有感情,有助于表达主题。 第十二章 其他文体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稿

一、广播电视稿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1.要严格注意内外有别,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由于受众的广泛性,特别要注意内外有别,要严格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按照有关的规定和指示办事,不要受人以柄,注意保守国家的有关机密,防止别人钻空子。

2.事实具体,实实在在,事实胜于雄辩。虚实结合,观点与材料统一。

3.通俗易懂,采用口语:用句短,少用长句;合理重复,少用代词;不要滥用简称,少用方言、土语;音同义不同的字和词要分清;多用口语词,少用文言词、单音词、术语;适当注意协调音节、谐和音调;有些标点符号,在广播电视新闻稿里要改成文字;说话要注意身份。 4.言简意明,新鲜活泼。

二、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几种形式

1.录音讲话:当事人“现身说话”,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问题的看法,亲切自然,真实感人。

2.实录报道:文字解说、现场音响、人物谈话三个基本成分有机的结合,运用音响来增强和扩大新闻传播的效果。

按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实录新闻,实录通讯,实录通讯,实录访问记。

采制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①解说词的写作。起文字解说的作用,用以说明采访的背景,叙述现场,人物身份、时间、地点,事件的过程和意义。简洁生动,不要过长。

②音响与配乐。音响包括人物的谈话、人物的活动带来的音响和自然音响。配乐用于实录特写和部分写景抒情的实录通讯,可描绘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

③实录报道的复制和合成。

3.配乐(音)广播:运用文字通讯、文字特写配上音乐或音响效果进行传播的广播形式。

4.现场直播:与事物本身同时进行的直接转播的广播电视形式。常用于重大事件的报道,重要的体育、文艺表演。

5.广播对话:主持人与邀请嘉宾进行交谈或问答的广播形式。要抓住当前实际生活中的焦点与热点,为群众答疑解难。

6.广播电视大会:对有组织的群众进行政治动员和交流工作、学习经验的宣传形式,由领导机关和电台、电视台联合主办。

7.录音、录相剪辑:事后,对实况进行压缩和剪辑,加上记者的简要介绍复制而成。

8.主持人节目

主持人的出现,使听众产生亲切感,产生感情的双向交流,有生活气息和活泼气氛。

主持人节目的五个要素:主持人形式;直播,即同步报道;受众直接参与;热线电话;板块式编排。 9.广播电视评论 第二节 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的特点

调查报告:对当前的重要事件或群众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对大量的事实的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鲜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事物真相,探讨事物的发展规律为使命,在实际工作中和新闻报道中被广泛应用。

特点:以点指导面,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报道对象进行调查,探求规律性的东西。题材范围较广,工作、现象、心态等,多用第三人称,以客观的立场、口吻来写。

二、调查报告的类型

1.基本情况的调查:就某一个重要的问题,对社会作全面的、深入的调查 2.典型经验的调查:在典型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或阶段,以提供新问题和新鲜经验。

3.新生事物的调查:总结实际中的新生事物,说明其意义和作用,揭示发展规律,促进新事物的迅速成长。

4.发展过程的调查:对某一历史进程、重要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调查。 5.揭示问题和真相的调查:以引起社会的重视,引导舆论。

三、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要求

1.深入第一线,大量的、详细的占有材料: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反对唯心论的先验论;下苦功夫,甘当小学生;从具体的问题着手进行调查;要处处作有心人,善于观察思考;要选择对象,分门别类。

2.占有材料的具体要求:既要掌握直接材料,又要掌握第一性的间接材料;既要了解现实材料,又要了解历史材料;既要了解面的材料,又要了解点的材料;既要了解正面的意见和材料,又要了解反面的意见和材料。

3.对材料的分析、概括和提炼:分析要有正确的立场;分析要有辨证的方法。 4.对材料的恰当运用:用一个典型来反映一个重要的观点;用一组排比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用对比材料说明一个观点;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

四、调查报告的写作格式

1.前言:提出问题,交待必要的时间、地点、范围、方法等,介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点明调查的意义和作用。

2.主体:有叙有议,以叙事为主,以观点带材料。

表现形式:横式(列出主要观点和意见,辅以材料说明),纵式(按事物发生、发展顺序来记叙和论述,从中总结,指出重要观点),纵横结合式。 3.结语:对调查的问题作出总结,点明实质。 4.标题:直书其事题,虚实结合题,透视延伸题。 第三节 情况反映(内参稿)

一、情况反映的内容 情况反映:记者向上级领导机关及时提供实际工作和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的一种形式。

1.有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中发生的重要问题、情况和经验教训。

2.反映各阶层群众的思想动向、要求、意见和呼声。 3.反映地方上各方面发生的重大情况。

4.反映人民群众中的重要创造、发明、发现和先进事迹。

二、情况反映的意义和作用

1.为党的领导机关研究、制定、修改工作方针、政策、任务提供可靠的依据。 2.为上级党政机关提供各类型的典型材料,用以指导工作,推动工作。

3.为报纸编辑部组织公开宣传和报道提供背景材料、报道线索,以及取得领导机关对宣传报道的指示。

四、情况反映的写作要求:事实具体,文字简洁;客观分析,准确判断;实事求是,敢讲真话;专题、典型为主;尊重党委,独立思考

新闻笔记范文
《新闻笔记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