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当代文学史

发布时间:2020-03-02 01:47: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当代文学史

一、填空题

1.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至今的中国文学。

2.《相信未来》的作者是食指 3.《一代人》的作者是顾城

4."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选自顾城的《黑眼睛》 5.《回答》的作者是北岛

6.论争中“三个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7.张中行的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流年碎影》

8.杨绛的《干校六记》:《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

9.巴金《随想录》的五个集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10.三红一创: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柳青的《创业史》

11.青山保林:杨沫的《青春之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曲波的《林海雪原》

二、名词解释 1.三突出

于会泳在1968年5月23日在《文汇报》撰文《让文艺界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

三突出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三突出”原则是江青等在其文艺实践中提出的一个创作原则。这一原则是主观主义的产物,是江青等人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导致了文艺的概念化、脸谱化和类同化,对文艺造成了重大的损害。 2.白洋淀诗派

指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1967——1976)一批北京下放河北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主要成员有:根子、芒克、多多、林莽、宋海泉以及与其保持密切联系的北岛、严力、江河、郑义等。白洋淀诗派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食指等先驱的诗风,持守了时代主流之外的个人独立思想,坚持了怀疑与逼问的精神立场,而且从整体上使诗歌超越了浪漫主义,从而使诗歌中断了几十年的现代性传统得以延续和修复。现代主义艺术倾向的诗歌在新一代青年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多数朦胧诗人都受惠于此,朦胧诗本身可以说是这一创作群落的延续。 3.朦胧诗

又叫“新潮诗”。产生于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与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相比,朦胧诗的现代意识大为增强。诗人更多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不单纯崇尚对客观世界的摹写,象征、隐喻、暗示等现代诗歌创作技法被广泛运用。 “朦胧诗”的出现对诗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代表性的诗人、作品有《回答》(北岛)、《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一代人》《远和近》(顾城)、《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纪念碑》(江河)、《大雁塔》《诺日朗》(杨炼)等。 4.第三代诗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曾经喧嚣一时的朦胧诗已经渐渐沉淀,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朦胧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不满于它的停滞及局限,于是决定自行探索,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方式,他们带有强烈实验味道的诗歌,的确具有迥异于前辈诗人的特征,于是按照这一群体出现的时间,评论界称他们为“第三代诗人”,以区别于建国后第一代带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意味的诗人如郭小川、贺敬之;第一类:坚守知识分子精神立场,执着探讨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后朦胧诗” 。诗人有海子、骆一禾、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等。 第二类:站在民间立场倡导平民意识的“后朦胧诗”,由若干个民间社团和诗歌创作群体组成 :非非主义、

莽汉主义、他们等。第三类:书写女性经验,表达女性意识的女性诗人,如 翟永明、伊蕾、陆忆敏、海男、唐亚平等 。 5.伤痕小说

新时期最早出现的小说潮流,以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发表为标志,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造成的心灵创伤和个人与家庭的不幸。主要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等。伤痕小说的功绩在于:从社会角度讲,它揭示了“*”的最大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从文学角度讲,一反十七年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丰富了文学的容量。缺点在于过多的材料堆砌或情感控诉缺乏节制。 6.反思小说

重新思索和审视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中政治失误和历史教训的小说,伤痕小说的继续和深入。其差别在于:伤痕小说就事论事反映*带来的灾难;反思小说注重揭露建国后历次左倾运动的失误及产生原因,表现强烈的求真意识和批判精神。主要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鲁彦周《天云山传奇》、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等。 7.寻根小说

王安忆《小鲍庄》韩少功的《爸爸爸》都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的根。“寻根文学”是当代文学迄今为止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它的理论主张体现在韩少功的《文学的“根”》、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等文章中。主要作品有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阿城的三王《棋王》、《孩子王》、《树王》、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小说、李锐的“厚土”系列小说、郑义的《远村》、《老井》等。

三、简答题

1.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创作特点)

第一,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第二,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第三,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

第四,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2.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许多篇章主题重大,思想深刻,表现出一种跨越历史与现实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层关注。如《十万进士》表现出对知识分子痛苦命运的惋惜和对制造这种悲剧的社会的控诉。

第二,典丽精工的语言锤炼,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小说叙事模式和议论话语模式的大胆引进,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行文气势和艺术感染力。如《道士塔》。 3.“十七年”短篇小说的发展

11949-1953年平稳发展期,○作品数量少、质量低少数优秀作品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如: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

21953-1956年 两种题材比较繁荣:一种是表现农业合作化的作品○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二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如:峻青《黎明的河边》、王原坚的《党费》。

31956-1957年 是发展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这段时期一些作家突破思想上“左”的束缚,以及题材上单一化的限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提出“干预生活”的口号创作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陆文夫的《小巷深处》、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

41957-1966年,反右以后,创作上比较僵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很少出现,较为突出的有茹志娟的表现战争中人性之美的小说《百合花》。

4.《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规模宏大,结构精巧。作品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和生活道路为轴心,组合成宏伟完整的画面,将广阔的生活、漫长的历史、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巧妙地串连在一起,线索单纯而明晰,结构繁复而精巧,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第二,刻划细腻,描写深刻。作者特别善于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心理活动,以此来刻划其独特的性格。如林道静与余永泽诀别时的心理活动。她厌恶余永泽的庸俗自私,视他如蝇蛆一般,但真要分手,又难下决心,内心交织着极其复杂的情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第三,善于将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融为一体,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如对余永泽,抓住其那对小小的、发亮的黑眼睛;对戴愉,抓住他那双“金鱼样的鼓眼睛”、“浮肿的黯黄色的脸”;对卢嘉川,则突出其嘴角上“那调皮的微笑”;对林红,则以其“苍白的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的”希腊女神般的面容。

第四,大量采用映衬对比手法,使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生动。作品普遍运用了同类对比、异类反衬以及同一人物前后期的对比,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5.《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严谨宏伟,颇具史诗规模。作者按照史诗巨著的要求建构作品的框架。如第一部前有“题叙”,后有“结局”。“题叙”上溯历史渊源,铺染了宏大的背景,“结局”交待了来龙去脉,同时又对后一部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就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张力。结构的完整统一,蔚为壮观,使思想的包蕴更加丰富、深广,从而强化了史诗效果。

二、写人技法多姿多彩,笔触细腻,生动感人。作品注意将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写出人物性格的底蕴。其中,有令人击节的典型细节,有细腻入微的心理刻划,有对人物深层心理的直接剖析,有对语言、动作的形象描绘,有泾渭分明的对比手法,都收到了预期的艺术效果。

三、作品充满鲜明的民族色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小说对关中农村自然风光和风土民习的描绘,对人物活动、关系的描写,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渭河平原农村优美、传神的风俗画,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浓烈的乡土气息,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四、抒情的笔调和哲理的议论。作品中点染出许多画龙点晴式的议论,有的成为刻划人物性格的必要补充,有的包蕴着生活的哲理,如警句箴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6.汪曾祺小说的艺术成就

第一,艺术的表现美,再现健康的人性,是汪曾祺创作的审美追求。写人物身上积淀的文化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写亘古传承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是其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第二,汪曾祺擅长描摹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乡土民情、奇风异俗,以及由此构成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氛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因此,他对乡土风俗有着特别的眷恋和偏爱。尤其喜欢将文化品性寄予在故乡高邮,表达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美好情思。

第三,以散文笔法写小说,不涉及性格矛盾,不注重刻画复杂的人物性格,行文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第四,语言别具一格,简洁明快。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善用口语叙述,但连缀起来韵味十足,擅长用短句,往往两三字一句,人物对话也多用短句,富有诗的含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7.莫言的艺术特色

第一,莫言的小说有着丰富的主题内涵。作品既有对传统价值的质疑与反叛,也有因社会环境改变而导致人性缺失和种族退化的感叹,其中最主要的是对生命意识的弘扬。

第二,在艺术上,莫言擅长感觉描写。传统小说从主题出发设置人物与情节,感觉描写往往作为辅助成分,而莫言把感觉描写放在突出的位置。甚至丢开故事与人物,抓住一切机会切入感觉描写,运行娴熟的语言表现,把读者带入各种现场之中,用精美的感觉描写,拼接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乡村画卷。

第三,在语言表现上,词汇丰富多变,体现出作者娴熟的驾御语言能力。小说以现代书面语为主,但也大量使用口语、俚语、社会流行语,句式上长短杂糅,大量使用色彩词语来创造气氛,往往像印象派绘画那样用厚重的色彩来涂抹画面。

第四,小说容纳了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技巧,象征,隐喻,魔幻现实主义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莫言曾说“没有象征和寓意的小说是清汤寡水,空灵美朦胧美都难离象征而存在”。

四、论述

1..老舍的《茶馆》艺术特色

1、《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最初发表在1957年7月的《收获》创刊号上。 全剧没有完整的、贯穿始终的情节,每一幕都有一些主要的故事片断;地点是老北京的老裕泰茶馆。三幕戏分别写了三个时代:戊戌变法失败的清朝末年;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进行割据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

2、结构人物是老舍的长处。《茶馆》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将近50人,各种人物加在一起共有70人之多,三教九流,几乎无所不包。为了写好、安排好这些人物,老舍采取了四种办法:一是主要人物自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三是设法让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四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样写,不仅使每个人物性格鲜明,眉目清楚,而且重点突出,多而有序,从人物的身世、遭遇和继承关系,揭示出那个时代的面貌。 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是剧中性格鲜明的三个主要人物。

3、《茶馆》的语言朴实简练,性格化,并且具有浓郁的京味。

2.论述寻根小说(结合课本)

一、文化背景

在考察“寻根小说”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个“纵横交叉”的参照系统。所谓“纵”就是中国当代小说,特别是新时期小说的发展状况;所谓“横”就是外国文学,特别是西方文学(包括西方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冲击或影响。不难发现,“寻根小说”的兴起与这两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二、对寻根小说的评价

首先,寻根小说,打破了此前各种思潮中,体现的单一的政治视角,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表现了独特的文化寻根意识。 其次,寻根小说的创作实践,打破了现实主义独尊的格局。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考点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总结

当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当代文学史(推荐)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广东)

当代文学史基本史实

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