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小学生发展的思路

发布时间:2020-03-03 14:54: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小学生发展的思路

云南省玉溪第一小学

赵向东

[摘

要]:信息技术已逐步人们的社会生活,对下一代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社会、家庭和学校在这些方面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正确地应对。为了孩子们将来能更好的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我们有必要对于加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小学生发展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如: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构建网络德育环境,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正确的行为规范;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对学生网上学习、生活和个性品质发展的指导,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生

发展

学习方式

德育环境

网络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并不只是冲击,它的出现和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也给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有益的拓展,为学校教育提供新的机遇。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因此,21世纪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思路应紧跟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德育环境;在传统的学校教育途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充实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培养适应未来的信息社

会和知识经济的一代新人。

一、开发、利用网络德育资源,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德育环境,改进传统的德育方法与手段,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化工具,已经被人们认同并随经济条件的许可普遍使用。在今后,社会和学校全力构建适合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德育环境非常重要。一方面为避免小学生作息技术使用的无政府状态,应逐步确立起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加强网络环境的管理,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要健全孩子计算机使用的制约体系。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借助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将之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先进的科学手段,实现德育的现代化。所谓信息时代的德育的现代化,关健就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构建有利于孩子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的环境。

除了社会信息大环境外,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德育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面,由学校物化环境(包括校容、校貌、环境布置)以及软化环境(包括校风、校纪、教学秩序)构成。如学校在互联网上开设的集邮活动小组、天文兴趣小组、读书小组、书法社、话剧社等的专题网站。读书小组的成员可以在相应网站上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棋类课外活动小组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网上对弈;集邮活动小组可以在网上观看邮票展览,增加知识、陶冶情操。在种种生动、活泼、有益的活动之中渗透各种不同的德育任务和内容。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召开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指导高年级的学生自己运用网络资源制作有关德育的电子小报,学生设计制作的过程就是接受德育教育的过

程。

学校还要抓好网上德育信息的收集、记录和加工贮存工作。德育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会自动地反映给人们。相反,人们只有积极主动地收集、记录和加工并贮存信息,才能为人们所“吸收”。倘若我们面对很多的信息源而不去捕捉,那也得不到信息。有一定规模的校园应着手建立自己校园的德育电子信息系统,要有心舍得花时间、人员和精力对所适合于小学的德育工作动态、消息有所了解和掌握。如事先将国际互联网上的有用的信息、站点截取到校园网上,并加以思考、分析和整理归类。通过分析明确信息的应用对象、范围、方式以及应用后的效应性预测,让信息更好地为德育工作服务。可见,网络为本已宽广的德育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广阔的空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发种类图文并茂、音像俱佳的多媒体德育软件,建立学生德育资料档案系统,实现学生德育管理网络化、学校家庭沟通网络化。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社会、家庭、学校联系与对小学生的配合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德育新合力。

学校要利用网上德育资源和网络技术,把信息网络技术充分运用渗透到每一个传统德育途径和德育环节中去,如思想品德课、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类课程以及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如,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互联网和信息网络的出现为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重大的契机,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信息都能够第一时间在信息网络中反映出来,思品教师必须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补充教材、更

新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多媒体课室中直接利用互联网、校园网进行教学。目前小学思品课中的内容,在互联网中都有丰富的相关资源,在教师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软件的指引下,学生若然能够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的资源,那么德育的渗透自然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学校学科的德育教育与社会德育资源的沟通衔接自然会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入。

在新的形势下,信息网络也应成为学生社会综合实践的一个新的领域。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网上冲浪。在这里,除了让孩子们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事,扩展自己的知识外,更重要的,从德育的角度看,我们还要让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认识网络社会,知道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也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好人与坏人,也存在着安全问题。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的作用。比如,因迷恋电脑或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离家出走以及因暴力互动游戏引发的少年儿童行为越轨,甚至犯罪的事等等,从而强化小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在教师和家长控制下,也可让学生与同龄人或精选的成年人进行一些初步的网上交往。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了解电脑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它也并不是全无规范的。就像对现实社会的管理一样,也需要有文明规范和道德。作为小学生,使用电脑和上网还需要自我约束,如发电子邮件或在聊天室里,用词文明,不要用粗俗或骂人的字眼;注意尽是使用正版的学习软件或游戏软件;在网络上下

载资料,再用到别的地方去的时候,不要说成是自己想的、说的或做的;不要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网上。要让孩子明白:电脑和互联网是很有趣的,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美妙的事情。用电脑时间长了,眼睛和健康都会受影响的。从而逐步养成正确的网络行为规范。

二、强化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认真分析传统教学的利弊,寻找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从教师角度出发,有演示模式和演播模式等;从学生角度出发,有学生探究模式、自学模式等;从教学方法出发,有问题解决模式、发现学习模式等;从计算机的特点出发,有模拟教学模式、个别辅导教学模式等。而所谓的“整合”,就是要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特长、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来全面地考虑、选择合适的模式组合。其核心在于: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等教具一样自然、流畅。不仅通过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巧妙、自然纳入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之中。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习得方法,体验过程,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科学理解,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为形成培养他们能够主动地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和态度打下基

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生活化,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加强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教师就要树立“生活即课堂”的大教育观。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在活动中学会学习,习得能力。如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几何软件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协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进行验证;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信息媒体等课外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起对语文的兴趣,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道德情操。在社会科学课程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在各种真实、复杂条件下做出决策和选择,提高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等等。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能更加自觉地学习。让互联网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对生活的热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加强与社会现实与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过去书本是学生的世界”的状况,让世界成为学生的书本。网络世界是当今人们了解社会与科技的重要途径,与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也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保证。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在教学信息化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下功夫,形成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资源和资料体系。应注意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从当前服务于教学的资源的转向服务于学习的资源发展。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增加课

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让学生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学习知识,联系实际,开阔思路,适应社会。

今天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小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海量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中所蕴含着的矛盾和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自主探究和选择的权利。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因而,确立一种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学科教学不能是仅仅教学生被动地掌握知识;道德教育的目的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为他们在信息社会中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增强对学生网上学习、生活和个性品质发展的指导。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要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但这不仅仅就是计算机或网络操作技能的培训,更不是指导培训教师开发软件或制作网页,这些方面的学习应该有,但不是主要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各学科教师自己都从头制作课件,关键是要让教师了解现代教育信息化均势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可能性,研究如何应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来组织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

进学生发展。不能为使用而使用,或为了标榜自己是“现代化教学”而使用信息技术,因为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

因此,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确立新型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将是一个先导性策略。教师要改变长期以来业已习惯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改变把多媒体电脑和网络看成是电教手段而非未来教育的主要方式的落后观念。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教育观,以充分的准备——电脑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对网络教育优势与弊端的认识、掌握网上学习资源和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等,以及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应对挑战。

互联网也给师生间的交往增添了新的途径,教师在工作中应充分加以重视。利用网络的特点,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师生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以利于自己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产生实效。如有位班主任反映:班上有位电脑爱好者问了他的电子邮箱,并给他提了个建议,希望同学们和老师能通过E-mail进行交流沟通。班主任笑着问他“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找我说”学生神秘地说:“那不一样,有些话只有在网上敢说,当面不好意思。”班主任恍然大悟。即使最民主的老师,也不可能使学生知无不言。而E-mail匿名隐藏的特点,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降低教师职业权威给学生带来的敬畏感。在网上,许多学生才敢大胆地各抒己见,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有时,这种与学生间接沟通的方式,教育效果会更加好。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也会因网络的出现而更得心应手,班主任可将每学期对学生的德育评语以E-mail的方式发给家长,并及时掌握家长的信息反馈,互相沟通学生的思想动向。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为未来培养建设人才的事业。在即将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时代,培养并造就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科技素养特别是信息素养的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迎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挑战的一个共同的战略性选择。在我国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以计算机为龙头的高科技产品以比人们预想的快得多的速度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整个社会和每一个群体,左右着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在给我们的工作和社会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带来契机。信息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广大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应适应这一挑战,抓住机遇,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其传输速度和范围大大优于传统传播媒介和影响力大的特点,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教育的现代化,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努力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创新》

李康平,中国职业教育信息网信息资源开发部

《网络道德教育热点中的冷思考》

杨健,中国教育报 2001.6.11 《网络对学校德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王柏玲,《文汇报》2001.3.21 《计算机技术与德育环境》

杨洪革,《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11

信息技术环境下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发展信息技术 促进电教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备好一节课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教育_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小学生发展的思路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小学生发展的思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