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儒家文化行

发布时间:2020-03-01 19:06: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探寻和保护根文化

实践,也可称之为学习,是我们从大学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开启适应社会的钥匙,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践与学习,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不同的事物,每一天都在学习,同样我们每一天都在做不同的事,每一天都在实践。有哪一件事不是从实践开始认识的呢?正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所以我们在不断成长,不断将所学变成真正自己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历经磨难却经久不衰,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而洪洞大槐树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次我们应学院的号召参加了“探寻和保护根文化”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单位: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实践时间:2012-8-10至2012-8-15;实践内容: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方式探寻与古大槐树有关的历史与文化;实践目的: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人们对古大槐树的了解程度,在古大槐树遗址探寻我们祖先的遗迹、探寻我们的根,通过实地探访与考察更多地了解关于大槐树的文化记忆,焕发出我们自己对以大槐树为代表的中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并从中锻炼我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

这次以“探寻和保护根文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一行七人,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不畏路途的遥远与艰辛,心怀着对古大槐树的向往与憧

憬,“瞻仰天下寻根第一树,走进华夏祭祖第一堂”,小心而又谨慎地从各个方面揭开古大槐树神秘而悠远的面纱。以下就是我们这次实践活动的所学与感悟,由本人来代笔书写,希望有幸能与大家分享一下。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传唱于大江南北,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故事能让数以亿计的人们为之动容呢?“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荣而千条。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迁民至今,悠悠六百余载,迁民后裔遍及海内外,伟人名士、英雄豪杰,不可胜数,虽身居异地他乡,尚未敢数典忘祖。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古大槐树被视为“家”,称作“祖”,看做“根”,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老家。那么学习和探寻关于洪洞古大槐树的相关历史渊源与文化风俗就是我们这次实践的主旨。

一、洪洞移民话缘由

中原是历代统治者逐鹿之地,也是平民百姓多灾多难之地。天下安定,中原经济发展;天下*,中原便首当其冲。因此,几千年来,中原人口时增时减,村镇兴废不定。到了元末明初,中原地区又遭受了五大灾难。

第一难是黄河频决,中原地区多次遭灭顶之灾。第二难是旱、雹、蝗、瘟肆虐,造成连年饥荒。第三难是宋、金、元、明征战中原,人民雪上加霜。第四难是民族歧视严重,人民不堪其辱。第五难是农田改牧场,人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上述五难当头,中原人民失去了起码的生存条件,多数人死于天

灾人祸,侥幸生存下来的,也只有背井离乡,另谋生路。于是,中原地区便出现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局面。

等到明朝初建时,中原地区已是人烟稀少,荒草遍地,村庄坯废,满目疮痍。中原无人,统治者便失去了盘剥的对象,新建的明朝政权无法稳固。大乱甫定的明王朝无计可施,只得乞灵于移民一途。明朝移民,并非一哄而起,统治者的施政方针是:瞎子趟水------试着来。第一步是发布政令,招募流民,用免交租税的方法奖励垦荒。第二步是军队屯田。这种“寓兵于农”的做法对中原经济的复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步是民屯,即统一组织农民到某地开荒种田。而民屯的主要形式就是移民。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一带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谧,且多年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太原以南,今晋中、晋南、晋东南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于是,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便十八次从山西南部移民,凡“多丁少田或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民之列。

而为什么中原移民都说来自洪洞县呢?当时洪洞县有多大呢?“问我老家在哪坡,洪洞县里老鹳窝”,这又作何解释呢?我们经过进一步询问,终于解决了这一疑团。

原来明初从山西移民时,采用的是强制手段。为了便于统一管理派遣,不管老百姓家住何州何府,都要先集中到临河靠路,交通便利的洪洞县,洪洞县实际上成了移民的集结点和派遣站。关于这一点,还有个传说,说是移民令颁布后,绝大多数农民都不愿离开故土远走他乡,或逃或躲,迟迟不肯行动。官府无奈,便玩弄骗术,放风说其

他县凡符合移民条件者必须迁移,一个不能漏,皇上对洪洞县的人特别开恩,只有洪洞县的人不在移民之列。此说一传开,各府州县移民对象纷纷逃往洪洞县暂避。谁知官府早在洪洞县布下罗网,许进不许出,没用多少天,一大批移民便集结起来了。

二、迁民传说及风俗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安土重迁的传统,人们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当时的迁民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和欺骗性,所以迁民留下的传说和风俗,也都蕴含着离乡背景的辛酸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据说迁民的时候,官府曾欺骗老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报名。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候。”人们信以为真,不但洪洞人,就连平阳、沁州、汾州等地的人们也都扶老携幼,纷纷赶来广济寺报名,大槐树底下很快就聚集起十几万人,第三天,一大队官兵包围了这些百姓,移民官员将这些百姓编号排队,宣布强行迁走。一时间,哭声震天动地,其状惨不忍睹。人们眼看着越走离家乡越远,都很伤心,恋恋不舍地回首一望只能看见那颗巨大的古槐和古大槐树上星罗棋布的老鹳窝,于是。人们把一腔的乡情,满腹的离愁都寄托在这颗家乡的槐树上,“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民谣也就随着移民的足迹传遍了神州大地。

据传说人们喜欢背着手走路,也是那次迁民遗留下来的风俗。在迁民路上, 官府为防止百姓逃跑,就把他们反绑起来,押解着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背一直被绑着,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以后移民们大

都喜欢背着手走路,移民的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以至成为一种风俗。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把大小便说成“解手”,据说这也是迁民造成的语言民俗事象。在迁移的路上,官府开始是把人们反绑起来,但这样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就改用“小绑”,即每人只绑一只胳膊,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互相牵连在一起,谁也跑不脱。因此,路上人们要大小便,就得求差人把绑在他胳膊上的绳子解开,开头说得详细“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小便”,但喊的次数多了,就简化成了“解手”两个字,慢慢地,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被人们沿用至今。

有关大槐树的传说和风俗远远不止这些,这些远去的历史记忆已演变成如今古大槐树后裔们心中对“根”的悠悠情结。古大槐树堪称是“移民先祖神圣的故土,移民后裔共同的老家”。

三、大槐树“前世今生”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几百年转来转去,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一代古槐(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只余遗址,幸而在一代大槐树遗址以东约5米的地方同根滋生出第二代槐树,这就是现在干枯了的那棵大树,它也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二代槐树干枯后,1974年被飓风吹倒,县上拨了专款整修,1999年起先后数次进行了防腐处理。”导游小姐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段话给每一个寻祖的人听。祭祖堂里右首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表上共有八百多

姓,正面供奉着它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它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后经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不管是大陆民众还是海外同胞都竞相来此寻根祭祖,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随着寻根潮的不断升温,大槐树不仅成为亿万移民后裔向往的老家,同时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青睐。1994年2月1日,江总书记来此参观,当时江书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后裔。”2011年4月5日,宋楚瑜出席祭祖大典,大典后参观大槐树祭祖园并祭拜宋氏先祖。

四、实践小结

“苍松千丛迎归客,心香一炷祭祖槐”。

在一炷袅袅升起的缭绕香烟中,我们的实践活动也接近了尾声。调查问卷的结果让我体会到“根”对当今时代人们的号召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时代在改变,但变不了的是槐乡后裔们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与祭拜。如今,迁民遗址古迹的保护已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而这座规模宏大的迁民遗址已辟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一年四季不停地迎接着一批又一批前来游览拜谒的游人。

暑期社会实践——支教行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儒家文化行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儒家文化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