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门源县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20:59: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门源县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杨生珍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6期

摘 要: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具有特殊的作用。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保护森林植被、建设绿色文明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加快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门源县 生态环境 保护

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具有特殊的作用。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加快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森林植被、建设绿色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目前门源县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形势堪忧。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为此,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控制水土流失,铸造门源山川绿色屏障是我们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奋斗的目标。

一、门源县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1.生态环境建设,将极大的改善门源县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温家宝总理指出:“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是最长期的措施。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门源县生态环境脆弱,一些地区由于长期过渡开垦、越载放牧,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实施林业生态环境的工程 ,将有力地推动当地森林资源的增加和环境的改善,有效抑制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生态环境建设将极大地推动门源县再造秀美山川的步伐

良好的植被,优美的环境是一个地方文明进步的标志。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河湟谷地和河西走廊两大地理板块中间抬升隆起的祁连山中,地形具有高耸多山的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高、中间低,构成了祁连山与达坂山东西长、南北短河谷相间的门源盆地。森林分布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呈现缺林少绿的状态,起不到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绿化工作结合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大了城镇绿化、美化工作,完成了城郊防护林带5.7万亩,街道绿化1200亩。特别是门源县的城镇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共绿地已成规模。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走“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

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路子,使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均控制在计划指标内,环境保护使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再造门源秀美山川,彻底改善我县形象,是我县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改善人居环境,带动农民增收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不仅可以加快城乡绿化、美化进程,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而且将有效地拉动内在需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惠民、富民、德政工程。这不仅是关系子孙后代、千秋伟业、民族存续、国家振兴的根本大计,而且是改善全县生态环境的重大措施,有利于全县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速效良策。

二、门源县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门源县总面积690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0.95%。境内山地面积83.1%,盆地面积16.9%,耕地面积50余万亩,可利用草场626万亩。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3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84万亩,有林业中天然林面积19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1%,总蓄积量167立方米,森林公布极不均匀,林地总面积中95.1%为疏林地,65%为灌木丛林地。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东部珠固、仙米、克图等地,该地区林地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97%,列为全国500强之中的仙米林区是全省最大的林区,也是国家确定的重点水源涵养林区之一。

门源山多坡陡,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稀少,土壤持水力差,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门源县生态环境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

1.水土流失严重

据调查统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300平方公里,浅山地区1430平方公里,脑山地区583平方公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为地滥垦荒地,破坏了表土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二是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和降水量的不均衡,导致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其危害造成泥沙淹没农田林地,阻断交通,坡耕地土层减少,涵蓄水能力下降,抗旱能力削弱,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少;三是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祁连山积雪融化趁直线上升趋势,水干草枯,原本脆弱的山体植被大面积遭受风蚀雨刷,消退现象严重,山体大面积裸露。

2.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过去由于大多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对森林植被的作用认识不清,过度放牧,乱砍烧柴,乱挖草皮,无序开荒,致使对水源涵养起着重要作用的植被遭到破坏,林木密度渐渐稀疏,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涵养作用减弱,造成森林资源的严重衰退,并产生一系列的具有威胁性、灾难性的环境变化,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如:素有“黄金小道”之美誉黄河二极支流浩门河横贯门源全境,干甜的河水曾以无私的胸怀养育滋润着两岸的群众,但

六、七十年代由于人为的破伐垦荒 ,浩门河两岸密集的黑刺灌木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2万余亩灌木丛被毁后致使河水

频繁改动、河床肆意移动,几年间淹没农田近万亩,现今一遇到强暴雨,河水似脱缰之野马、横扫四不仅给两岸数百户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损失,而且对我县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破坏。

3.自然灾害频繁

门源县自一九九六年以来连续发生了各种自然灾害,如一九九七年、九八年的雪灾,二00一年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二00六年、二00七年发生了严重的冰雹灾害;二00八年发生了持续时间较长的旱灾,频繁的自然灾害始终威协着我县农业、林业和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4.经济迅速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

门源县人均耕地、林业、草地等资源相对匮乏。目前,全县人均耕地不足2.5亩,有些乡镇甚至人均不足1亩。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这些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需求越来越多,农、林、牧矛盾急剧突出,进而引发了大量的垦荒种田,破坏植被以及超载放牧等现象,造成森林资源的质量下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监控坚控力度不到位,社会各方一哄而上掠夺性的开发矿产资源,无序的采金、采煤等乱开滥挖使本来就脆弱单薄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5.认识不到位

部分群众对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对生态治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清,看得不远,对生态环境恶化,河流干枯的状况熟视无睹,措施不力。特别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认识浅薄模糊,在思想上、行动上生产了松懈厌战情绪,造成全县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减慢。

三、加快门源县生态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我县认真总结产业结构发展经验教训,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立足门源的县情,重新确定发展思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落实生态立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来抓,围绕生态和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机构,着力培育农、林、牧、水电、旅游特色经济体系,不断开创门源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1.“保”字为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1普及法律,提高法制意识。结合普法工作,在全县上下广泛深入地宣传了《水土保护法》、《草原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及其配套法规,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了“保

护母亲河,保护绿色家园”的主题教育,赢得了全社会的响应和支持,增强了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1.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近年来,我县专门设立了草原监理站、水政监察大队,强化了森林警察队伍,在原有两个林业派出所的基础上,新增宁缠、一棵树两个森林公安派出所,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门源县森林公安分局和门源县环境监察大队,提高执法水平,调整了林政执法队伍,各乡镇相继成立了水管所、护林、护草防火指挥部,并对执法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建成了一支专业的执法队伍,并且实行了严格的目标责任制。

1.3加大监督力度,依法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近年来,人大、政协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把全县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为工作重点,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有力地推进了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

1.4自1998年开始,全面停止天然林的采伐,林场由“采、保”并举转轨为“保、建”并重,争取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项目、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仙米林区已列入国家级森林公园,保持了建国以来无森林火灾的记录,加大水源涵养功能,森林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

对于草原保护,主要从恢复生态平衡的起点出发,抓好了封山育林、封滩育草和草原“三化”治理工作,加大了地面地下鼠害灭治力度。坚决杜绝乱挖乱开、毁灭采药的行为和非法开垦草原,肆意破坏生态平衡的作法。积极实行退耕还草,种植了多年生优质牧草,使现有的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利用。全面禁止了毁草开荒,及时查处了毁草开垦案件,对草原上滥挖药材现象采取群防群治和草原监理、公安部门依法处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有效制止了草原、植被的人为破坏。

2.“建”字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2.1林业建设: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纽带;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场所,是生命繁衍和生长的摇篮。重点是

一、

二、

三、四期生态建设工程,每年春季和秋季组织全县的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32万亩,完成封山育林面积19.4万亩。

2000年门源县争取到了退耕还林(草)工程试点县。在近十年的实施中,“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特别是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10-20%提高到30-40%,最高地带可达60-80%左右,遏制了土地沙化的继续蔓延。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34.9万亩;荒山造林种草(封育)16.46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人工造林730亩、非播造林面积3.2万亩,封山育林面积2300亩,大规模的义务植树完成1200万株以上,完成草原围栏封育补播2.4万亩、改良草地47.5万亩、灭鼠38万亩,建成围栏草地275.2万亩,有效地保护了草地资源。尤其使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目前以超过27.1%,收到了良好的生态资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中部浅山和河谷地区,这里应以封山育林、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这是门源的重要产粮地,也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农业生产要从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摒弃广种薄收的陋习,把适宜退耕的山坡耕地坚决退下来,大力营造水土保护林,积极开展“四旁”植树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强力推动“造林、造林、再造林”、“种草、种草、再种草”的生态建设政策措施。以大坂山、祁连山两大山系穿衣披绿为重点,对南北两山间的沟谷与坡耕地分步进行综合治理,发动全县力量,积极营造和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加快绿化速度,提高绿化防护水平,真正形成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带、片、网、栏相结合的绿化体系,把门源盆地建设成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以浩门、青石嘴、东川镇为核心,积极实施城镇生态园林建设工程,营建城镇防护林,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3.“管”字为重点,加强造林种草的管护工作

门源县认真总结以往重栽轻管“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种草不见绿”的历史教训,从施工设计到种植保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加大了管护力度。同时县政府与主管部门、各乡镇植树单位签定了年度林业生产各项指标责任书,在三年内从整地、种植、浇水、补栽全部由种植单位负责,种苗的选择、调运、技术指导和管护工作由林业部门负责,从而做到了分工精细,责任明确。为了实现栽一片、活一片、绿一片,分步治理的目的,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管理工作,近年来的成片造林全部进行了网围栏管护,建起了永久性的守护房。雇佣专门的护林员长年守护,解决以往存在的管护难的问题,这样不仅加快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而且提高了我县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解决封闭造林造成的林牧矛盾,从调整结构入手,加大了饲草料的种植面积,推行了舍饲为主的牛羊育肥工程,林牧矛盾不但得到了合理的解决,而且在农区畜牧业发展中创出了一条新路。

生态环境建设是整治国土、改造山河的千秋伟业,是造福子孙后代,改善生态环境和质量的战略性工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加快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把生态建设同农牧业增长、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稳定结合起来,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形成齐抓共管的生态建设合力,加大林业生产科技含量,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集中精力解决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搞好科技支撑工作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和内在动力,以便形成生态建设的合力,推动门源生态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门源县志》3—10页、194—200页.

[2]《2010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9页、15页.

[3]《2010年门源县政府工作报告》.

[4]《门源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5]《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门源县实施方案》.

[6]《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农牧业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集》.

门源县三基建设试题

关于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探究

门源县学前教育管理办法

青海省门源县职业中学

青海省门源县行政区划

对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

门源县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对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门源县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门源县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