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0-03-03 14:11: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忽如一夜春风来农村旧貌换新颜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纪实

在广袤无垠、山青水秀、良田万顷的祖国江汉平原北部,座落着以汉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缔结良缘的“天仙配”美丽传奇著称于世的湖北省孝感市,其唯一建制区——**区地处该市南端,与九省通衢的“大武汉”唇齿相依,是湖北省政府“‘1+8’武汉城市经济

圈”八个卫星城市中离武汉市最近的“半小时城市”,也是孝感市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中心。全区国土面积1020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场、1个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82万,其中农业人口61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

最近五年,该区财政部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努力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力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致力农业综合开发,启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开创农村社会发展新局面,把有限的财政资源转化成“三农”发展的原动力。看今日**大地,财政支农政策如春风化雨,似春雨润物,一幅生机勃勃、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

丰衣足食——惠农补贴篇

**农村,这片令无数“孝子”世代耕耘仍免不了“卖身葬父”命运的土地,终于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告别贫寒、丰衣足食了!党的惠农政策如一夜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各级、各部门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民得到实惠越来越多。五年来,**财政局党委在中央连续三年、三个“一号文件”精神指引下,把解决农民问题当成工作重点: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直补等惠及农民、农业、农村的一系列补贴措施得到全面实施和整固。实现了**区建国以来农村建设从“少取”到“多予”的重大转折。

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促进小康建设。在200?年测算数据的基础上,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从200?年的?万元、?万元和?万元扩大到2007年的?万元、?万元和?万元;2006年推出农资增次直补政策,广大农民获得财政补贴?万元、2007年?万元;2007年推出能繁母猪补贴及政策保险,得到中央和省级补助款?万元;逐步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007年?月底止,区财政共发放粮食直接补贴684万元;水稻良种补贴536万元;农资增支综合补贴98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42万元;能繁母猪补贴资金46万元,惠及农户14.5万户,?万农民?年人均累计受益?万元。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列入预算,完善补贴办法,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重点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养新型农民的增收技能。2002年至2007年共拨付农村劳动力培训?元,培训人员?人/次。同时,拨付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民务工就业状况。

运用财政贴息促进农业生产。通过对农畜产品养殖、加工和流通项目的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基础建设——资金整合篇

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相对分散、效率相对较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五年来,围绕“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个主题,**财政局在实践中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落实支农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认真落实将新增的教育、文化、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确保支农预算支出高于上年预算安排。2005年至今支农预算支出年均增长?%,2007年支农预算为?万元。

以区财政为主体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建立以区乡镇综合改革办公室、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体制,将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进行集中整合,项目的实施由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财政部门负责协调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报账拨付,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

发挥财政融资平台作用加强对农扶持。**财政部门利用财政融资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积极争取资金用于**区新农村建设。先后争取日本政府水利防洪项目建设贷款5700万元人民币、造林项目建设贷款1529万元人民币,世界银行贷款?万元,用于改善**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

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对接农村经济发展。为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区财政采取了注入资本金、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争取国家保值贴补息资金等扶持措施。2005年至今共减免信用社各项税金185万

元,向上级部门争取风险防范金和分红补贴资金1369万元,帮助信用社核实行政事业单位欠款1275万元,收回125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跟踪问效和加强监管促进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最大化。认真履行新农村建设资金监管职责,严格遵循项目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资金集中支付制、结果公示制、责任追究制等项目资金管

理制度,切实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绩效。

发展生产——农业开发篇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良好基础;通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产业化经营,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进和推广新科技、新品种,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综合开发被广大农民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体现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2005年至今共治理土地面积?亩,开挖疏浚渠道?公里,新修及维修泵站?座,埋设涵管?公里,架设机耕(人行)桥?座,新扩建塘堰___座,修建拦河坝?座。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争取建设资金1000万元,扶持省级龙头企业南大农副产品市场顺利挤入全国两百家“双百市场”,以南大农副产品市场为依托,着力促进农畜产品养殖业、流通业做大、做强。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捆绑使用各种财政资金,加快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发展,支持广大农民大力发展红栀子、水蜜桃、速生杨、莲藕和小农虾等高效产业。目前已建成湖北省最大的集中连片小农虾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和国家级桃园种植生态示范基地。

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通过增加预算安排,调整现有科技资金和支农资金投向,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近三年来,全区共筹措安排用于农业科技方面的资金?万元,重点用于支持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基地建设等。**区农业局农科所培育出来的全香型新品种鄂晚17号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填补了湖北一级香粳品种的空白。不久的将来,**香米必将香飘大江南北。

和谐社会——农村保障篇

唱响和谐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好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这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

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在2004年启动农村特困户救助的基础上,2007年将1.5万户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农村特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保障标准在120元的基础上,增加到240—660元,保障资金从原来的“由百姓供养”变为“由财政支付”予以保障;2007年将农村“边缘孤儿”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救助标准将由年人均1200元增至1500元。自2004年启动城乡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以来,共为1675人次发放大病医疗救助资金331.62万元。同时,先后启动了“关爱行动计划”、“福星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晚血救治”等等专项社会救助活动,据实为特困群众解决了“住房难、生活难、医疗难”等生活困难事宜。**区全区有13个乡镇场,全部新改扩建了农村福利院。

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范围,促进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的实施。为了贯彻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区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认真学习,使奖励扶助制度的基本精神家喻户晓,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2007年,**区符合国家确定标准的奖励扶助对象有?人,其中一孩户?户,奖励扶助对象?人,双女户?户,奖励扶助对象?人,无子女户?户,奖励扶助对象?人,特殊户?户,奖励扶助对象?人,共得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万元。

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机制并稳步运行,解决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根本问题。截止2007年9月份,共对41423人次进行了门诊补偿,门诊补偿金额为119万元;对7313人进行了住院补偿(含住院分娩),住院补偿金额为601万元。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今年启动以来,财政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主动上门入户,及时宣传政策。截止9月底,**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达12万余户,计48万人,共征缴金额694万元,参合率达84%。

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贯彻到最基层。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和教师医疗保险工作,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足额纳入年初预算。2007年上半年陆续拨付教育公用经费314万元、免杂费2204万元、校舍维修资金414万元和贫困生补助20万元。多方筹资,启动了**区教师基本医疗保险,有力地保障了**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促进农村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发展。支持乡村文化站(室)、体育设施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基层文化事业得到不断发展,村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全区村级文化活动室达到94个,文化中心户99家,农村民间艺术团体达到40多家。

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村级组织建设。2007年上半年,**区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700万元,全面完成了30个试点村“六个一”建设任务和村庄建设规划修编,解决了4.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增有线电视通村数140个,实现了电话”村村通”,新修通湾道路35公里,新建沼气池3600口,新扩建村甲级卫生室30个,新改建村级活动场所32个,打机井100口,植树8万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2007年,该区拨村级组织支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为?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万元、百乡千村资金?万元,完善了农村基础建设和组织建设。

展望前景——改革发展篇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靠各级政府领导重视,靠公共财政的支持,靠区域经济发展与财力壮大,也要靠观念更新、体制创新。

进一步完善区乡财政管理体制。按照公共财政改革方向,合理划分县、乡事权和财权,明确各级财政支出责任,努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支出比重。稳步推进“乡财区管乡用”和“国库集中收付”向乡镇的延伸工作,不断提高区乡财政管理水平。努力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积极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于2005年5月启动,到05年底基本结束,取得了初步成果,达到了“六个到位”的改革目标。在2006年4月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考核检查中,考核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在2006年湖北省“以钱养事”检查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区委、区政府被评为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先进单位。在2007年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稳步推进村级化债。按照“全面清债,锁定陈债,禁增新债,积极化债,建立长效化债机制”的要求,对村级债权、债务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核实、化解和锁定,有效地遏制了新增债务。截止2006年底,全区村级债务总额为1.3亿元,村平负债29万元,比2005年减少882万元,化债率达到6.2%。

今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健实施之年,**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得到明显发展。十七大的召开,更为**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一幅幅壮丽景色随着新一轮的农村综合改革进程,一步步展现在我们面前。

新农村建设工作纪实

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青海省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纪实

新农村建设纪实

新农村建设纪实

关于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点思考

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结

支持新农村建设总结

全县新农村建设纪实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纪实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纪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