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生德育工作经验交流

发布时间:2020-03-02 07:15: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生德育工作经验交流

小学生德育工作经验交流

德育乃重中之重!

在人类滚滚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一首永远谱写不完的诗篇。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教育;人类办教育,为的是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而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诸育只有以德育为首,才能应运而生,才会有其价值。德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也就是生机。下面就谈谈本人对德育的初浅诠释与认识。

一、对德育方法的反思

我国向来重视学校德育,各级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也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德育之实效不高,当今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滑坡却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学校德育的实效不高?原因自然是相当复杂的。我们学校的部分老师曾就小学德育实效不够理想的问题,作过专门的讨论。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我国现行的诸多德育方法层次不一,形式多样,但其宗旨似乎只有一个——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比如,人们常用的“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基本上都是在进行一种传授式操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灌输”的味道。它直接导致了两种消极后果:一是德育效果差,甚至无效。据一项调查表明,有87﹒4%的学生认为言行不必一致,只有12﹒6%的学生认为应该一致。这说明现行的以灌输为主的方式只是施教者一厢情愿的行为。对于受教育者主体,教育者至多只能强迫他们做什么与不做什么、说什么与不说什么,而无法使他们想什么与不想什么。二是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修身过程处于消极、被动甚至中断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将会大大受挫,并趋于萎缩甚至消失。

此外,在少数地方个别教师还奉行虐待型德育方式,体罚学生的情况较为普遍,如罚站、罚跪、罚扫地、打耳光、揪耳朵,甚至让学生吞纸屑、苍蝇等。这些卑劣的“教育”手段,严重地摧残了儿童的身心,是违反道德的。肉体惩罚不仅使学生身体遭受摧残,也使其人格受到侮辱、人权受到侵犯、精神受到打击。

二、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小学生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1、小学生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研究材料证明,系统的道德认识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的。他们形成了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当然,这种道德认识的能力带有很大的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和谐的,且有一个稳步的发展过程。

2、小学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小学生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能保证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所以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在品德发展上的认识和行为、言和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因此,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出现言行一致或不一致的分化。其原因在于,学生年龄越小,行为越简单,易于外露,他们还不善于掩饰自己。而年龄较大的学生,行为比较复杂,他们日益学会掩饰自己的行为。形成学生言行不一致的原因很多。一是模仿的倾向。模仿是小学生的特点,他看到模仿有意思,明知是不正确的举动,也往往要模仿。二是出于无意,常常无目的地要做出一些不利的举动。三是只会说,不会做。道德行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要克服困难、有毅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小学生在品德上的认识和行为脱节的情况及原因较为复杂,但是,这种脱节是容易克服的,只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且通过循序渐进、积极的引导,小学生的品德就能得到发展。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品德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的。

三、德育工作的落脚点——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化

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学校,但近几年来,“拆除学校围墙”的主张越来越强烈。因为对学生的教育,绝不是学校可以包办的事,尽管在教育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地位,但学校毕竟是教育场所的一个部分,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配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因此,对一个学生的德育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教”的配合与协作。

(一)人际交往

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无时无刻不在与同学、老师进行着交往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体验后继续实践,道德更能表现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为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交往生活中道德的培养。

1、日常交往中的道德教育

引领学生过有意义的日常生活,鼓励学生交往是值得提倡的。一位老师在班级里设置了一个班级信箱,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什么心里话,遇到什么矛盾,可以写在纸上投进信箱,学生有什么愿望,也可以通过信箱转达。每天,这个信箱都会收到好几封学生来信。其中有学生说今天对妈妈撒了谎,觉得很不应该。还有的学生说与某某同学闹了矛盾,心里想认错又没有勇气,于是求助于信箱。这个过程,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进行了反思,达到心灵深处的自省、自律。其实,学生对自己的同龄人会更容易说心里话,倾听别人的体会,交流不同的体验,如果找到了信任的对象,互相解决矛盾或心事更方便也更有效。

2、学习交往中的道德教育

【案例1】

我听过的一堂课中,对小组讨论的那个环节印象特别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中对主人公美的描写有很多,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请同学们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找一找,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开始了各种交流,以下是一个小组的主要对话:

甲:我先找到了一句,“槐树上的洋槐花映衬着这张青春的脸。”

乙:你这句话我也找过,不过我觉得这和突出主人公的美没有多大的联系,它又没有直接写„„

乙还没说完,甲急了,两人开始辩驳,争论不休。

丙和丁各叫住一方,丁说:“我们先把这个句子做个记号,待会儿请教老师吧!”

乙表示同意,甲却坚持不放,看来甲是个很能坚持自己意见的人。

看他们有争执,老师过去了,也加入了这句话的讨论:“这句话的确不是直接写主人公外在或内在的美,但是这句话也在写主人公的美,是一种侧面描写,它是通过什么写美的?你们再讨论一下吧!”

在老师的点拨下,乙发言了:它用洋槐花的美来衬托主人公的脸,不是花美人更美吗?

甲:原来这叫侧面描写,怪不得有点像又有点不像呢!

„„

学生间的交流、冲突、理解,老师的参与、引导都在这里上演着,通过对话、思考、再对话几个环节的实践体验过程,学习任务完成了,合作精神也随之确立了。当然,学习中的交往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教育者可以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性竞争,在竞争中学习更多的东西。

【案例2】

班上有一个学习能力并不强但很有上进心的学生,课外常常见他向别人请教问题,只是很多次都碰壁。原因在于他不知道该怎样向同学询问,心理负担很重,怕别人说他。这里牵涉他和被他问的学生两类人的交往态度。我先从被他问的同学那里着手,向该学生讲述了一个成功者也需要和别人合作和作为成功者该具有的风范的有关故事,让他谈谈他有问题向老师请教时的那种心情,从而体会刚才问他问题那位同学的感受。很快,他就能从先前的交往误区中走出来,希望帮助那位同学共同解决问题。然后,我又开始找请教问题的那位同学。关键在于他。对他的学习我谈了我的看法,也让他谈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我亮出了真正的目的:让他试着用刚才问我的方式去询问那位同学。事后,他高兴地跑过来,他们俩结成了学习对子,不但他的问题解决了,那位同学还向他请教了一个问题呢!

这比我预期的效果更理想。看来,教师的科学引导非常有必要。

(二)实践活动

【案例3】

一位低年级班主任发现近段时间学生逃值日现象比较严重,就抓住契机开展了一次以“我是劳动小能手”为主题的班队活动。通过角色转换、模拟劳动、值日比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道理。同时,将此活动加以延伸,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给每位学生制作了一张“我是劳动小能手”的家校联系卡,要求组长、家长对该生劳动情况作详实的记载,及时向老师、家长反馈,并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从而帮学生树立劳动意识。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劳动意识大大增强。

【案例4】

我校地处郊区,这为学生的劳动基地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一次学校开展了“我们是未来的小菜农”活动。学生首先简单了解“菜篮子工程”,请基地的有关人员介绍“菜篮子工程”以及如何保证本地的居民蔬菜供应的措施。然后学习种菜技术,利用学校周围的空地建立小菜园,在菜农的指导下学习种菜,并召开一次交流会,交流种菜的经验。期末时举办“丰收乐百菜”展览,举行野餐,每位队员烧一道菜,庆祝丰收。

【案例5】

最近,市博物馆向全市小学生免费开放了,这对学生来说是件大好事,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前来参观的学生不注意卫生,随地丢弃果壳纸屑;有的走马观花,抓不住精髓,对博物馆内的情况了解不多;还有的涂涂画画,有损文物„„怎样“以群教群”,解决这个难题呢?学校挑选表现欲强、口才佳的20余位同学组建了一支“博物馆小导游”队伍,并请一位家长与博物馆取得联系,在每个双休日请小导游前往博物馆为小学生进行义务讲解。孩子们兴趣高涨,准备工作相当充分。每到双休日,总有七八位小导游在那里为大家耐心地讲解家乡的人文历史及物质资源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口才和社会交际能力,而且真正感受到了家乡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精深,很多队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原来家乡真美!”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以乡音乡情为突破口,以社会教育基地为依托,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创设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德育格局,必然会促进学校德育的社会化、实践化、主体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大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大事中的大事。为此,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有益的经验,结合实际,大胆实践,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小学生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优秀)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稿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生德育工作经验交流
《小学生德育工作经验交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