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总结DOC

发布时间:2020-03-02 20:11: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1,、城市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的含义。

城市等级的划分: (指非农业人口) 20万人以下 小城市 20~50万人 中等城市 50~100万人 大城市 100万人以上 特大城市

2、城市规划

a.从职业上说是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研究

b.从工作上说是从大到城市、区域,小到城市的一个节点的控制

c.对城市的日常运转提供技术支持

d.创造好的城市景观

3、城市规划原理

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城市在时间上的目标意识、发展过程的规律进行的知识的总结。

4、城市

城乡居民点系列

村—乡镇—建制镇—市 行政地域概念

行政村—镇和乡—市(两个特点) 城市规划

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功能地域概念

都市区(西方国家城市地域概念和统计概念)

5、城市基本特征

人口、社会活动高度集中

面积0.2%-人口16%-运输50%-用电60%-工业产值70%-利税80%-高等教育100% 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 生态环境系统脆弱 动态变化巨系统

自身发展有规律,通过城市规划调控 6.现代城市特征

1、城市重建,城市化加快,规模扩大

2、形态与结构布局变化

3、郊区及老城中心复苏

4、城镇密集地区发展

5、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多样化 7城市职能 urban function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8城市规模city size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9城市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同心圆模式(1925伯吉斯)

扇形模式(1939霍伊特 )

多核心模式(1945哈里斯和乌尔曼 )

10、城市的形态

urban morphology 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集中型

块状、带状、指状

组群型

双城、带状组群、散点组群 11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农业劳动力——非农产业转移

分散农村人口——城镇地域空间集聚 城镇物质环境改善、城镇景观拓展 城市文明、生活方式转变扩散 12城市化的类型

(1)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分类

A、高收入,高城市化类型(西欧、北美、日本、澳大利亚) B、中等收入、高城市化类型(俄罗斯、巴西等) C、中等收入,中等城市化(拉美、东南亚等)

D、低收入、低城市化类型(非洲、亚洲某些国家) (2)按不同空间演变模式分类

A、以大中城市为主、向都市区发展(美国、日本、韩国、南非) B、以中小城市为主,向多中心组合发展(北欧诸国) C、发展小城镇为主,自下而上进行(泰国、印尼)

13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a.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b.自下而上型的特点c.城市化体系动态变化加速d.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显著

14城市规划与园林之关系(自我认识)。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基础之一思想理论) 1 田园城市思想及意义

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他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 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大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1)从城乡结合的角度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问题

(2)设想了一种先驱模式,对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3)将物质规划和社会规划进行结合,开创了城市规划中社会研究先河 2 《雅典宪章》重要内容及意义、

1933年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IAM)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提出:

城市规划的目的: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功能分区与交通联系。

提出区域规划。

3.《马丘比丘宪章》、

1977 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

私人车辆服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

批判过分的功能分区,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提出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雅典宪章》:

a 城市及其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b 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c 将城市规划视为终极状态描述。

《马丘比克丘宪章》:

a 有机结合,强调之间的相互依赖型;

b 宣扬社会文化论,强调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 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4.柯布西埃规划思想、

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城市集中发展: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5、有机疏散思想。

有机疏散理论主要观点如下:

①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城市规划应是动态的。根治某些城市病应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②将城市的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 ③城市的交通系统象人体的血液系统,根据运量的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的大小: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

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的弹性规划、动态规划和连续规划等。 1960年代以后,也有许多尖锐的质疑。

第三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基础之二 自然环境与城市用地)

1城市用地、

城市用地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利用的土地。泛义的城市用地还包括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

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主要因素、

1、城市与自然环境

作为基本立地条件,影响城市生成与发展:职能、空间形态、工程建设等。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

某些水文条件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如洪水、年水量不均匀。

城市建设也可能造成对原有水系的破坏,如过量取水、排污等,导致新问题出现。 2)水文地质条件

一般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

按成因和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三类: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3)气候条件

A、太阳辐射 B、风象 C、温度 D、降水与湿度 4)地形条件

A、布局、平面结构、空间布置

B、高程:竖向规划、排水及防洪 C、坡度:地面排水、管道等工程规划

D、小气候形成

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1)用地评定要求

(2)用地评定分类

A、一类用地:适宜修建用地 B、二类用地:有限制的适宜修建用地

C、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3.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方式、集中布置

适于城市规模不大的情况 分散布置

轴向布置

4、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

工业用地

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 工业在城市布置的一般原则

用地面积符合要求,用地基本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交通运输方便,排水通畅。

职工居住用地与工业区的关系;

工业区与城市各部分的关系应保持紧凑集中且互不防碍,节约用地。 考虑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 5.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

a平行布置

优点:两者相应呈带形发展,互不干扰 b垂直布置:适合于占地较小的工业区

优点: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铁路线隔断,且减少防护带宽度。 c混合布置 6.城市绿地

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相关内容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各国共同和基本的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2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 3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的两个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详细规划)。

两个层面的关系: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详细规划可以通过反馈,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第五章 城市总体布局 1, 城市总体布局、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处理城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

城市总体布局的任务:结合实地情况,参照有关城市结构的理论与规律,将城市构成要素具体落实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

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经典三模式

伯吉斯—同心圆模式

霍伊特—扇形模式

哈里斯和乌尔曼—多核心模式 2 城市功能

3结构与形态关系 功能是主导、是本质,城市发展动力

结构是内涵、是抽象,城市构成主体

形态是表象、是特征,空间形式特征

城市结构类型

是指城市在某一特定阶段所呈现出的空间布局特征。城市规划关注的城市结构是在现状基础上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有可能形成的结构形态。

4、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基本构思。

第六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1)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如工业,仓库等用地的布局) (2)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干道的走向

(3)对外交通用地布置(如铁路选线的走向,港口选址,岸线位置等)均关系到城市的 发展方向与布局

(4)城市面貌的反映

(5)城市道路系统则是城市的骨架,更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布置.因此,城市交通对于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城市道路分类、

1、国标分类(4类): 快速路(交通功能为主)

主干路(交通功能为主)

次干路(集散功能为主)

支路(生活性功能为主)

2、道路功能分类(2类):

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2、城市道路系统布置要求

1、合理城市功能用地布局基础上组织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道路

快速路(交通功能为主)

主干路(交通功能为主) 次干路(集散功能为主) 支路(生活性功能为主)

3、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考虑城市环境与城市面貌要求

5、满足敷设管线、人防工程结合要求

6、道路规划指标

A、路网密度(km/km2)

干道网密度一般为2.0~2.5 km/km2 B、道路面积率 (%)

一般城市为8~15%,200万人口城市为15~20% C、人均道路面积(m2/人)

一般城市为7~15m2 /人。 3 道路横断面形式及其选择选择、a .形式

一块板:混合式

两块板:分向式

三块板:分车式

四块板:分车分向式 b .选择依据

道路性质

交通特征

用地条件

管线综合

远近结合

4、铁路枢纽布置形式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在铁路网的交叉点或者铁路网的尽端,由几个协同作业的专业车站与线路组成的整体,叫铁路枢纽。

A.一站枢纽

它与城市的关系比较简单,但是不加控制,仍然会出现铁路干线分割城市主要地区的现象。

B.三角形、十字形枢纽

城市位于铁路枢纽的某一象限发展:铁路与城市之间干扰较小,也都有发展余地; 城市跨越铁路枢纽的两个象限发展:城市被分为两部分,受到较大的干扰;市跨越铁路枢纽的三个以上象限发展:城市受到严重干扰 。

C.顺列式枢纽

城市用地呈狭长带发展时,其枢纽形式也往往沿城市纵向延伸成顺列式布置 D.市区枢纽的环线布置

环线能提高枢纽的通过能力,增强运营的灵活性,更好地为城市客、货运服务。有的环线可利用转运线作为其组成部分。环线布置在市区,会影响城市的发展;离城市过远,又会不便于城市使用。

E.跨江河城市的铁路枢纽布局

它要配合河流的自然条件,照顾城市规划、枢纽布局的合理性。枢纽的桥位选择要考虑到枢纽的布局能通过桥头引线,在江河两岸分别设置客运、货运设备的条件,有利于减轻大桥通过能力的负荷。 F.尽端式枢纽布局

在铁路网的尽端,如海港、大型矿区等,其布局必须服从港湾、矿区的布置。在枢纽的出入口处设有编组站,控制枢纽车流,沿城市边缘以枝状深入城市各区,设尽端式车站为之服务。

5.公路与城市联结的基本方式。 A.公路线路从城镇边缘切过

过境交通从城市外围通过,避免进入市区产生干扰,将车站设在城市边缘的入口处,致使入境的交通中止于此。 B.公路线路远离城镇绕行 一般来说,公路的等级越高,经过的城镇规模越小,则在通过该镇的车流中入境的比重越小,因而公路宜离开城区,与城市的连接采用入城道路引入 C.公路线路连接城市交通干道 D.公路线路连接城市环路

在规模更大的城市内,城市中心区外围设有环路,公路的过境交通可以利用环路通过城市,而不必穿越城市中心区。 E.公路线路从城市组团中穿行

公路与城市道路彼此自成系统,互不干扰。公路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通过,与城市道路不直接连接,而在一定的入口处和城市道路连接。

第七章 居住区规划

1 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任务:为居民经济合理的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2、确定规模;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辆和停泊方式;

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2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A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

B 设计要点

整体性; 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和灵活性。 基本要求

1、使用要求

为居民创造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是居住区规划最基本的要求。

2、卫生要求

为居民创造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要求居住区有良好的日照、通风等条件,以及防止噪声的干扰和空气的污染等。

3、安全要求

4、美观要求

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设计,更重要的取决于建筑群体的组合,建筑群体与环境的结合。 3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行列布置 建筑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 优点

使绝大部分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

便于布置道路、管网;

方便工业化施工。

缺点

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

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

2)周边布置 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遍布置。

优点

形成较封闭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

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

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缺点

有相当一部分的朝向较差;

采用转角建筑单元,施工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增加;

地形起伏较大地区土石方工程较大。 3)混合布置

4)自由式布置

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灵活布置。 4.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解决住宅与公共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第八章 城市公共空间

1城市公共空间、

狭义上讲: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广义上讲:扩大到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

包括: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2 商业中心区的问题与矛盾、

1、交通效率下降

交通组织

交通运行

车辆停放

2、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质量下降和过度拥挤给人们带来了压力,并引起人们的紧张和心理戒备,使人们失去了公共活动的乐趣。

3 步行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原则、1)、良好的交通体系

2)、提高城市商业中心区步行交通效率

3)、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4)、丰富的空间形式

5)、创造宜人的气候条件

6)、独特的景观构成

4城市中心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是反映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敏感的地区。

从城市整体功能结构的演变过程看,城市中心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 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

• 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

• 为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

城市中心的构成

城市中心由各类建筑物、活动场地、道路、绿地等设施组成。

5中央商务区

6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主要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以硬质为主的户外空间,它一般是由建筑物、街道、绿地和水体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在城市中的地位:

城市广场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形态,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常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或“客厅。

7不同功能类型广场及其布局特点、(1)集会广场

分为市政广场和宗教广场两种类型。

布局特点:该类广场周围的建筑往往是对称布局,轴线明显,主体建筑则是广场空间序列的对景。

(2)纪念广场

纪念广场应突出某一主题,创造与主题相一致的环境气氛。构成要素:标志、碑刻、雕塑、纪念建筑等,感染力强。 (3)商业广场

布局特色:步行、建筑内外空间渗透;座椅、雕塑、绿化、喷泉、铺装、灯具等的人性化、生活化设计。 (4)交通广场

它是道路交叉口的扩大,疏导多条道路交汇所产生的不同流向的车流与人流交通。例如大型的环形岛,立体交叉广场和桥头广场等。主要功能是组织和疏导交通。

(5)娱乐休闲广场

特点:设计围绕人们的各种需要、符合人的行为规律、人体尺度等。 (6)建筑广场(附属广场)

合理地对建筑广场进行规划设计,可以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可以产生富有特色的小广场。对于改善该处的空间品质和环境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8广场的空间组织

归纳起来分为单一形态和复合形态两大类广场。

(1)单一形态:由单一的规则或者不规则几何形构成。

正方形广场

梯形广场

长方形广场

圆形和椭圆形广场

自由形

(2)复合形广场:数个基本几何图形以有序(轴线)的或无序(自由拼接)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广场。有序复合广场

无序复合广场

一般从三种因素考虑尺度问题:视觉特性、景观效应、容积效应。 广场的空间组织

1、广场空间组织主要应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和观赏的要求。

2、广场空间的安排要与广场性质、规模及广场上建筑和设施相适应。

3、广场空间的景色组织可分三个层次:近景、中景、远景,其中中景一般为构图主景。 广场的形态

从空间形态分:平面型与立体型 广场的构成要素

1、环境艺术设施

2、公用设施

3、信息服务设施

4、交通设施

5、无障碍设施

6、软环境的创造

9、广场设计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尺度过大

2、空间散漫、缺乏魅力和场所感

3、地方性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4、广场内容过分重景观轻功能

5、绿化过分重图案轻功能

6、材料选用不当

10 城市设计及方面。

城市空间(三类不同性质空间):(1)骨架空间(2)活动空间(3)象征空间

城市设计的层次

(1)整体环境城市设计(2)重点片区城市设计(3)城市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11 商业区是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经济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及社会生活最频繁集中的地方。 也是最能反映城市活力、城市文化、城市建设风貌和城市特色的地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 复习资料 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DOC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总结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总结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