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城南旧事

发布时间:2020-03-02 23:41: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们都一样

——读《城南旧事》有感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我时常跟朋友说起,小学课本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爸爸的花儿落了》 中爸爸鼓励英子的这句话。在以往的日子里,每当我感觉害怕或是羞赧的时候,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文章中描绘的英子去银行寄钱的场景。那时,当她再次看见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的蒲公英的时候,她高兴的想:闯过来了„„我硬着头皮去做并且成功的时候,也会想:我闯过来了,英子当时也会是这种心情吧。

《爸爸的花儿落了》通篇都在传达着爸爸对英子深深的发至心底的爱,无论这爱的表现形式是焦急送到学校的花夹袄、铜板,还是狠心抡在英子身上咻咻的鸡毛掸子,亦或是对英子勇气的每一次锻炼。毋庸置疑,爸爸对子女的爱,一般表现的不如妈妈那般明显。当孩子犯错时,妈妈总是心疼地问这问那,最害怕孩子的嚎啕大哭;相反,爸爸便是那个负责呵责的角色,他会在你感觉万般委屈的时候还追问你是否知道哪里错了,在你因为疼痛而仰天大哭的时候问你下次还敢不敢。这使我很容易想起我的小姨夫。我那弟弟十分调皮,时常自己摔跟头,却不巧又是个爱哭的主。每次摔倒后就坐在原地动也不动,抬起头来便开始哭。他将小嘴巴张到最大,不看他的泪脸还以为他要想吃什么东西。从喉咙深处爆发出来的声音,仿佛用尽了他身底处最后一点能量。他在用哭声宣示:我现在不好,快来安慰我。若是姨夫不在家,小姨也只是把弟弟抱起来转两圈,哄两句让他不再哭罢了。姨夫才不肯这样,吩咐我们所有的人都不要理他,指着弟弟已快够着天的脸蛋儿,似笑非笑地说:“哭哈,使劲哭,我儿子最乖了,哭的那么响。不要停,使劲哭。”然后闪到一边。我们也各忙各的,不敢靠近。过一会儿便不再听见哭声,看那地方,哪里还有他的影子,早爬到其他地方继续玩他的去了。这么两三次,弟弟摔倒后再也不闹了,总是乖乖爬起来还给我们一个骄傲的笑脸,好像再说“看我厉害吧”。这可能就是父爱的表现形式吧,他不愿溺爱孩子,他要做的是让他们能自己照顾自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在子女以后的生活中,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片文章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父亲的生命与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城南旧事》中,这篇文章原名是《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也将爸爸的生命和自己的成长联系到一起。爸爸是爱花的,在家的时候总会精心照料着每一株花儿。所以,当英子回到家,看见散散落落的夹竹桃枝和石榴盆地掉落的小青石榴,这已经在暗示着,爸爸的生命也如这些花般将至了。我一度被作者得知噩耗后镇静从容的反应感动得潸然泪下,那时,她也只是个六年级的孩子啊。六年级,我仍记得自己还是四处乱窜的疯丫头,怎么也不会如作者安静地回答。结尾照应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是的,作者在比她更小的弟弟妹妹面前,的确已不再是小孩子。但是,这里的“不再是小孩子”表示着她以后便会用弱小的身躯承担更多的责任,我真的敬佩却又心疼她这样的长大。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篇文章,以爸爸的去世而告终。剩下的文章都是作者以孩子的眼光,满含怀旧的基调,将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值得人细细咀嚼品位的诗。这本书中,很多意象特点鲜明,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她的童年故事真实、纯朴,那样的纯净淡泊,弥旧温馨。虽大多是悲苦的故事,但每一个故事后都洋溢着最真切最深沉的亲情或友情。

书中,英子遇到了很多的人,其中我印象极深的是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书中这样描述这位悲惨的女性:一身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一排刘海儿,辫子上扎的是大红绒绳,她正把大辫子甩到前面来,两手玩弄着辫梢,楞楞地看着对面人家里的那棵老洋槐。这看来似乎是目光呆滞,机械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是傻了。刚开始,我还为英子捏了一把汗,真担心英子会不会被所有人眼中的“疯女人”秀贞伤害。后来我知道妞儿就是小桂子时,不禁大为欣慰——原来她不疯,母女俩终于可以重逢了!到底是封建的思想害了秀贞,我不知道秀贞遇见英子是福还是祸,在英子面前,她像是找到了知己,虽然英子只有六岁,但是只有英子会跟她聊天,听她讲故事。她诉说着自己的一切,她一次又一次地嘱咐英子让她带小桂子回来。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的特意安排,让小桂子就以妞儿的身份生活在英子身边。我原本以为这将会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就像童话里那样。我甚至都在情不自禁地想象他们一家三口重逢的场景;想象着从妞儿嘴里蹦出的亲切的“爸爸”、“妈妈”;想象他们相拥在一起,眼里充满激动的泪水。可是突然间,作者转笔描写着英子的状况,直到英子妈妈与宋妈的对话中才知道,秀贞和妞儿惨死在了火车下。我们这个时代又何尝不是呢,生活中或许没有这么悲惨的实例,但是遭受偏见被人在背后说三道四的人还是不少。我被文章中一处细节所打动,当秀贞准备带着妞儿去找思康叔的时候,发着高烧的英子还不忘钻石表和金手镯送给秀贞„„正因为英子小小年纪就懂得关爱、友谊,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所以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种无忧无虑的真真切切的快乐。

在这个悲惨的故事里,作者想让我们知道的,绝不只是一个故事。她在揭露封建思想下饱受迫害的人们,偏见引发的悲剧,时代丑陋的面孔以及生活的艰辛。读到这,我在思考,这样的结局对秀贞来说到底是怎样。假使她们母女没有团聚,她们应该都还活着,只是大人在世人眼里继续扮演着疯子,小孩在继父、母家里为了赚钱被欺负着。用死亡来结束可悲,用死亡来完成团聚,用死亡来证明感情。也许正是用苍白的结局,才道出了封建社会下妇女的悲惨吧。

还有一个和英子朝夕相处的女人,宋妈。宋妈是从乡下进城来打工赚钱的,英子曾问宋妈,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自己给奶,而跑到她家来当奶妈?宋妈这样回答:俺们乡下人命苦呀!小栓子他爸爸没出息,动不动就打我,我一狠心就出来当奶妈自己赚钱。三四年了,宋妈都没有回去过。最后得知,小栓子死了,小丫头卖人了。一个母亲一瞬间失去了两个孩子,仅有的两个孩子。也许还是不甘心的,宋妈拉着英子偷偷地去哈德门一带找丫头子。从哈德门里走到门外,都问得人家直摇头。打那时起,宋妈彻底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她不再讲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她不再弄一双双厚鞋底了,她不再请爸爸写平安信了,她只是转着手上的银镯子,呆呆地,没有一句话。后来,宋妈跟着黄板儿回乡下了。宋妈是一个善良、朴实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作为一位母亲,孩子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为了生存,为了养家,宋妈离开了孩子们,但是她每次都会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给家里用,给孩子用,她希望把自己能给的都给予他们。她天天盼着小栓子和丫头子能健康地成长。我想呀,当宋妈拉着英子去找丫头子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多么地期待呀。因为她不敢相信自己此时要面对的又如此残酷的现实。一个人无法接受结果,是因为他怕结果会把自己弄的伤痕累累。也许,这正是人的懦弱吧!

其实,《城南旧事》里的秀贞,宋妈,包括兰姨娘这些女性角色都有着相似的地方。她们都是一个困苦的妇女,但是她们的内心都憧憬着许多的东西。但是在憧憬中,精神受到挫折,意志的支柱都深深地压着她们。直到最后,也许没有像祥林嫂一样如此地精神枯竭,但是她们都离开了曾经生活的地方,她们无法在原来的环境中生存。是的,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也所谓“妇者,服也!”在文章中,我们不仅仅读到的是温馨的童年,纯真的孩提时代,我们也需发掘其中的泪水,深思时代的面孔。回首秀贞母女惨死在火车轮下,宋妈失去两个孩子后跟丈夫下乡,兰姨娘被赶出家跟德先叔离开。可以说,封建的思想将她们捆绑在其中。

如果每一部小说都有它的色彩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城南旧事》将是灰色的。不过灰色也分好几种,如《悲惨世界》暗无天日的灰色;《阿q正传》中荒诞无稽中捶胸顿足的灰色;以及《城南旧事》这样遥远却亲切,朦胧但真实,一个洋溢着温馨气息的灰颜色。

是的,灰色的温暖,用这个词概括林海音的文字再合适不过了。无论是大时代的战乱、饥寒,这些并不十分积极甚至有些叫人绝望的悲怆镜头,还是小人物的生老病死与悲欢离合,这样或那样的悲喜剧,都逃不出北平上空那片灰暗的天空。幸亏英子还是个孩子,我们才有幸读到这样一个个唯美的故事。看着那些让我们忍俊不禁的生动的描述,想象着当时的场景,仿佛自己便置身其中,也仿佛我就是她。回过神来,我忍不住感概:哈,真是个孩子!

某天,我梦见自己走在北平的街头,感受着灰色天空下的温馨气息。转身看见坐在车子里正赶往医院的英子。她的身躯那般瘦弱,我不能忘记她还是个六年级的孩子;她的背影却那般伟岸,仿佛那一刻,她就是爸爸。不知不觉,我也在心里默念:“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吕菲 201200140068 2013年12月9日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城南旧事与 旧事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