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析行政腐败的原因现象及治理措施

发布时间:2020-03-03 05:18: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析行政腐败的原因现象及治理措施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逐步形成以下放权力为基本导向的行政体制改革,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社会和企业放权,以此调动地方与社会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下放的权力被滥用的情况也相当严重,行政腐败现象呈急剧蔓延的趋势,之所以存在行政腐败,是由于有滋生行政腐败的经济基础、思想根源和选人用人机制等诸多因素。要根除行政腐败,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制约腐败产生的社会条件,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道德防线。

Abstrac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our country gradually formed to devolve power as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central to local decentralization,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delegate to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local and social.But at the same time, give the power abuse situation is quite serious,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is the trend of rapid spread, exists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is due to the breeding of economic foundation, ideological roots and strengthen mechanism of choose and employ persons, and many other factors.To eradicate the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it has to rely on the maes of the people,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strengthe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the legal system, build good social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of restricting corruption, constantly to root out corruption breeding ground for the spread of the soil,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moral line.关键词:行政腐败 根源 表现形式 治理措施

一、中国当前腐败存在的原因 何谓腐败?概而言之,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手中的权力谋一己之私的行为都可称作腐败。更准确一点,腐败可以定义为: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众利益,破坏某种现成社会关系的行为。它的主要表现是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权钱交易、挥霍人民财富、腐化堕落等现象。从本质上说,它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私有制是产生腐败的经济根源;建立在所有制经济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思想体系,是产生腐败的思想根源;剥削阶级的存在,是产生腐败的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国家制度和政权,是产生腐败的温床。可见,要根治腐败,就必须最终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及其影响。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在我国确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人民早已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里占统治地位,按理说,腐败现象应该根除,然而,事实上是,腐败不但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动摇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

(一)滋生腐败现象的经济基础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经济制度上来说,公有制很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还同时存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有各自的经济利益,一些地方和单位有可能为了局部利益和不惜损害全局利益和国家利益;从经济体制上说,我国正处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之初,那些没有正当职业的社会闲散人员成了以后市场经济发展的主流,他们法制观念淡薄,大多是在违规、不合法的情况下经营,而恰恰是这些人成了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很多人就产生错觉,认为冒风险、不守法才能赚钱。而此时,各项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不完善,加之市场经济本身的逐利性特点,这都给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腐败产生的思想根源

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漫长的国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当官发财”的思想、封建特权、任人唯亲的思想还大有市场。多年的简单思维和性压抑造成了人们极度好奇的探究心理,丰富的物质、人性的抒发使很多人错以为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人们以纵情享乐、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生活主旨。思想教育从过去的严格控制转变为根本不管放任自流,人们思想认识退化到了低级的享乐阶段,不少官员失去了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人的传统观念、内心信念、社会舆论诸方面的作用, 唤起和促进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能在相当程度上遏制贪污腐败现象。但是相当时间以来,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致使相当部分公务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泊, 以权谋私的欲望强烈, 最终走上了贪污腐败的道路。

(三)选任干部机制上的问题

亲情文化主要表现是感恩戴德,唯上司是从、唯长者是从,在同辈之间是哥门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在干部任免上任人为亲。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硬性的法律、法规、制度、条例都变成了弹性的东西了。一张无形且无边无际的关系网让公平、公正、正义、法律望而却步。大凡处理违法乱纪者时,总是说情者络绎不绝,有朋友、有亲戚、有领导、甚至有执法执纪的领导、一阵糖衣炮弹过后,结果是以权代法,以法代刑,党政纪处分代替司法追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久而久之,关系网下的腐败分子愈来愈胆大,拉下水的人愈来愈多。

(四)监督制度不健全,使一些党员干部“钻制度的空子”

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中,主要依靠纪检部门对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进行监督,但由于同级纪检部门又隶属于同级的党委,从而导致了监督的乏力。虽然我国宪法规定人大对“一府两院”具有监督问责的权力,但由于许多人大代表素质不够或不敢言,或者虽然说了但由于势单力薄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再者许多人大代表本身就是相关的政府官员,所以人大对政府官员的监督也只是流于形式,同时预防和监督腐败的机制、方式也偏少,故不能腐败分子形成强烈的监督震慑作用。

二、行政腐败的表现形式

(一)公权私用

具体表现为个别领导以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轻者吃拿卡要,重者违反党纪国法。而公权私用,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偏离公共服务的对象,将公共资源变成可以兜售的商品,必然造成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危及社会的公平正义。当行政人员在进行权力和利益的交易时,就不是以公务员身份在提供公共服务,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做“买卖”,由此严重影响人民政府的公信力。

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形成,固然有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重要的是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党性不纯,说到底就是不能够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从何而来、为谁而用,不能始终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持权力的纯洁性、公益性、高尚性。

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正确地运用行政权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始终把行政部门的权力运用服从于为人民谋利益的最高原则,这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利于铲除滋长公权私用的土壤;制止公权私用,有利于为行政体制改革扫清障碍,二者相辅相成。

权力一旦没有约束是非常可怕的。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违反党组织的决定,与党组织离心离德,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硬抗不敢、软顶皆是”等,成了“吃喝玩乐站在第一线、革命斗志退到贫困线、违法违纪越过警戒线”的“三线”党员。更有甚者,以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轻则吃拿卡要,重则违反党纪国法。

(二)失职渎职

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一言堂”等家长制作风,个人说了算。

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突出表现在虚报浮夸,失职渎职行为和严重官僚主义。1958年,“大跃进”高潮兴起,全国刮浮夸风、共产风。当时,上海市有一篇报道,说的是上海县马桥公社,水稻“卫星田”的亩产已达17万斤,还附一幅照片:一个小孩坐在禾稻上没落地。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魏文伯亲赴马桥一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马桥公社就是把各处的水稻拔出来,堆积到“卫星田”里,创造了“奇迹”。正是“大跃进”到了离奇、离谱的地步,使“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一大批老百姓。

当前,我们有一些领导干部,见事就推,见难就躲,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很淡薄,对群众的利益常常置之脑后。在他们看来,管与不管,管得好不好,“官儿”照当不误。老百姓很形象的形容我们的一些干部:“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吹的,吹的不如拍的,拍的不如送的。”

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大干快上,而群众千呼万唤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得不到解决?问题的症结在于:“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老百姓给某些当官的刻画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是: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横批: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另一方面,是有的领导干部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一言堂”。所谓“一言堂”,也就是在党委领导班子中“一把手”一个人说了算,特别是在作为党内最高决策形式的党委会上搞个人专断。对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中叶,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提出来了。数十年来,反对“一言堂”的呼声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有时还强调得相当厉害。然而,“一言堂”却没有因此而关门,造成许多党内民主和政治生活不正常状态。

为什么“一言堂”会在我们党内长期流行屡禁不止?怎样才能真正走出“一言堂”?现实中有两种奇怪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第一种是,一些人一方面说“一言堂”要不得,另一方面有许多人离了它又觉得不习惯、不自在。在许多人看来,即便“一言堂”挺荒唐,也比“几爷子当家、七扯八拉”要好得多。有些新闻媒体在宣传先进典型的时候,有时也过分突出那里的“一把手”高明,给人的印象好象“一言堂”还真能搞出点名堂。事实是,如果我们不把“一言堂”的社会和思想根源问题解决,不在党内重新进行一番关于党内民主的启蒙教育,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民主,不在全党和全社会真正形成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民主空气,再硬的纪律、再强的制度也不一定能贯彻执行。

还有一种现象是,有些人明明搞的是“一言堂”,却堂而皇之地扯着民主集中制的旗号,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认为他们搞的就是民主集中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自欺欺人的现象?这跟我们过去对民主集中制往往从思辩的角度去阐发、而没有注重制度创新和从操作层面解决问题有关。我们讲民主集中制讲了这么多年,其实对其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甚至在认识上还有误区。只有在理论上搞明确了,才能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而从政治制度的层面来看,“一言堂”主要是因为“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一把手”和党委(组)成员之间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等造成的。要走出“一言堂”,必须认真解决这些问题。要走出“一言堂”,我们还得首先从封建残余思想阴影里走出来,从一切不民主的传统里走出来,从对民主集中制错误理解的误区里走出来。

(三)党性沦落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有些领导干部抵制不住奢靡之风的侵蚀,生活糜烂,对自己放松要求,失去警惕;对外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成严重的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

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品行情趣不是小问题,它是党的作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党及其成员的面貌,与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等一起构成党的整体形象。有些领导干部抵制不住奢靡之风的侵蚀最终栽了跟斗,几乎都是从追求糜烂的生活方式开始的。

有的领导干部不能顾全大局,令行禁止,不能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不能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而以地方和部门的特殊性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领导干部只顾自己不顾大局、只顾团体不顾整体,不适当地强调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特殊性,希望全局利益服从他们的局部利益,因而给全局造成了损害。我们遗憾地看到:一方领导干部的“粗鲁执政”,往往造成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三、行政腐败的治理措施

当前,腐败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成为一个危及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如果不注意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注意克服脱离群众的现象,听任腐败现象蔓延,共产党就会丧失人心,并最终丧失执政地位。因此,反腐败是党和政府必须抓好的一项艰巨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已经下了决心要清除腐败,进行党风廉政建设。习近平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一)要在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反对腐败

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党自身能够完成反腐败这一艰巨任务吗我认为,坚持党的领导,是反腐败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相反,脱离党的领导,甚至反对党的领导,反腐败就会演变成一场内乱,中国将失去稳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受到极大的损害。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个别党员、个别干部的个别行为,我们不能因为这种个别行为而否定党的先进性个纯洁性。不管权力多大,职位多高,只要搞腐败,我们党绝不姑息宽贷。其次,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必须依靠和发动群众,包括群众的检举、揭发、监督等,才能有效地进行。但是,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种群众性的运动就容易演变为类似“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从而走到事情的反面。再次,这是由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当前,国际上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不小,他们寄希望从内部搞垮社会主义,总是借口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这些腐败现象来进行反社会主义的宣传。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最后,这是由反腐败这一任务的艰巨性所决定的。反腐败是长期的斗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反腐败涉及到的工作相当复杂,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反腐败就不可能取得成效。当然,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譬如,党内盛行的家长制作风、官僚主义作风必须克服,以上级任命为主的干部选拔机制必须加以改变,否则,反腐败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营造良好的制约腐败产生的社会条件,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权力缺乏监督,腐败分子大多是由于偶然事件才得以暴露,我认为应该把反腐败当作一种日常性工作来抓,只有通过制度本身的正常运作,不断地预防和清除各种腐败现象,才能保持政府的高效和清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对政府机关的监督、制约机能。

腐败的中心问题是权钱交换,因此,监督和制约的重点应该围绕权和钱进行。权力在现实生活中是与职务联系在一起的,有职才有权。我们应该逐步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而不是流于形式的人民代表选举产生、监督制约各级政府领导人的制度,逐步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委任制,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分子长期盘踞某些重要职务,利用职权大肆侵吞国家财产,人民群众对其无能为力的反常现象。同时,要赋予政协委员对政府官员进行考评的权力,对考评不合格的官员可考虑撤职、降职,这样,腐败分子才不会肆无忌惮。另一方面,加强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的监督。不仅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要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和政协的审议,政府的重要收支项目也要及时向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进行汇报,重要的细节要由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有关专家对其进行审查,敏感性的财政收支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布。如果我们真正能够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将政府对权和钱的运用严密地监督起来,很多腐败案件都是可以杜绝发生的。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道德防线,是反腐败取得成功的思想保证。 一个党员、干部走向腐败,往往是从思想堕落和政治动摇开始的。因此,反腐败,必须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艰苦工作,需要政府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长抓不懈。要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推广新的道德价值观念,要向社会大力宣传、报导、倡导、表彰各种各样体现新的道德价值观的先进事迹,在各行各业中为人们树立起一代道德楷模,采取坚决措施杜绝一切低格调、不健康、不文明、与新的道德价值体系背道而驰,诱发各种腐败行为的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制约作用,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揭露和鞭鞑各种腐化堕落的丑恶行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反腐倡廉的社会舆论,造成一种腐败现象如同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社会环境。上述只是反腐败的一般方法和措施,在实践当中有更多更细的工作要去做。

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上, 我国没有可以借鉴的完整模式, 必须立足我国的国情, 在党的领导下, 依靠全国人民, 共同探索建设符合实际的反腐败机制, 大力加强廉政建设, 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同时, 预防贪污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础。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 就要高度重视党自身的建设, 坚定不移的反对腐败, 不断提高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 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促进社会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 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展望今后的反腐败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党同志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四)强化选人用人权的监督 运用权力的是人,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人的问题。

权力,就是指挥和要求别人服从的能力。权力可分为职能规定的权力和由领导者的智慧、博学、经验、道德品质、指挥才能和以往的功绩而形成的个人权力。一个好的领导者,个人权力是规定权力的必要补充。专家认为,制止一个重要领导人滥用权力的最有效的保证是个人的道德,特别是该领导人高尚的精神道德,这种道德是选举和靠财产所不能取得的。然而,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制止权力腐败,实施权力制约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什么是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所有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公共权力(主要是国家机构的权力)在运行的同时,必须受到其他公共权力的制约。实践证明,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必然被滥用。权力制约就是要依靠法律的规定,界定权力之间的关系,使权力服从法律。

我们说,权力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施的,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的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公众服务的,以往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存在着神秘、封闭、保守化的倾向。公众对权力产生的过程不知情、不了解,导致一些动机不纯的人钻空子,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权力,使一些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民主直选、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走向“阳光操作”,以此减少任命制可能产生的负效应。

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进行公开招聘,向社会公开干部的推荐标准。同时要建立举荐干部错误追究制,约束和纠正主要领导在用人上的滥用权力行为。因为把具体的权力具体授予什么人行使,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权力。而由于授权者的这项权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就无法想象,所以说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此,对于任用失误,授权错位的人,一定要实行失察追究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这就是解决好权力掌握人的问题。

总之,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前所述,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它虽然是一种痼疾,但终究是会被消除的,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功能的中国共产党不但能够依靠党内外广大群众的力量抵御和清除腐败现象对党自身肌体的侵蚀,而且能够在中国创造出政廉风清的局面,为全人类反腐败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语:多年来,中国公务员队伍的腐化现象,有目共睹。我也因此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对反腐工作、对反腐成果拍手称快。最近,中央组建巡视组“下山打老虎”足见救党于水火、反腐的决心与力度有多大。通过反腐,要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创造良好的执政环境,震慑那些意欲借助权势谋取私利的官员,给中国的公务员队伍立起规矩、依法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真正的好生活。当然,反腐的成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任务尽管很艰巨,但一个事实是,违背历史发展和基本人性的腐败是必然可以得到彻底根治的,权力腐败终归有它败亡的时候,不久的将来,清正廉明、风气纯正必将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风气主流。 参考资料:

1、杨夏柏:《反腐败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邵道生:《剧变社会中的中国腐败问题》,光明网

3、朱兴有:《预防职务犯罪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

5、林吕建:《驾驭权力烈马——公共权力的腐败与监控》,浙江大学出版社

6、朱正国:《经济人、道德人:权力制衡与教化——中国体制转型中反腐败的思考》

7、陈武明:《路在何方——关于当前的反腐败和反自由化斗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8、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社

9、吴敬琏:《转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

10、李建华、周小毛:《腐败论—权力之癌的“病理解剖”》,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1、李景鹏:《论反腐败的系统工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12、胡鞍钢:《对腐败问题的估计和诊断》,清华大学反腐败战略研讨会

13、罗景

一、王奇:《党政干部职业道德》

通货膨胀原因及治理措施

行政腐败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从“59岁现象”谈行政腐败

从“59岁现象”谈行政腐败

雾霾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原因及治理措施

小金库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小金库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工程项目超概算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浅析行政腐败的原因现象及治理措施
《浅析行政腐败的原因现象及治理措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