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11:24: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

2011年第1期 ——本刊特稿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具有“极核”和“放大”效应,城市化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圈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趋势。建设武汉城市圈是国家发展战略,是湖北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龙头,是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支撑。湖北突出的省情是武汉一城独大、“一枝独秀”,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我们不能人为地抑制武汉的发展,更不能“削峰填谷”,只能是继续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辐射和带动全省共同发展。如何对接龙头、融入武汉、加快发展、实现共赢,真正把武汉城市圈构筑成为湖北乃至我国中部经济的核心增长极,这是一篇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大文章。最近,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吕东升带领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联合调研组,就如何融入武汉城市圈问题深入孝感进行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孝感市的“融入文章”做得积极主动、成效显著,值得全省尤其是武汉城市圈内各市学习借鉴。

一、后起勃发的鄂北现象

孝感是个美丽宜居的地方,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这里“酒隐十载”,留下了一段佳话。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孝感因与武汉相邻,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它离武汉中心城区仅60公里,距武汉天河机场32公里,是武汉城市圈北部唯一与武汉相连的中等城市,所辖孝南、汉川、大悟、孝昌四个县(市、区)均与武汉接壤,有京广、汉渝、长荆三条铁路,京珠、汉

十、武荆三条高速公路,10

7、316两条国道与武汉相通,与武汉实现了“一小时通勤圈”,在建的石武高速铁路、汉孝城际铁路、硚孝高速公路、孝汉大道三期建成后,将进一步拉近汉孝之间的空间距离。长期以来,孝感与武汉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两地间人流、车流、物流川流不息。正是这“近水楼台”的地缘关系,为孝感赢得了“别有天地”的融入先机。

如果说,武汉城市圈是湖北发展的第一战略,那么,融入武汉便是孝感发展的第一要务。近年来,孝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两圈一带”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把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孝感的首要战略举措来实施,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后起勃发的鄂北现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原省委书记罗清泉提出孝感要做好新型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和融入武汉城市圈“三篇文章”,要求孝感经济社会发展、“两型”社会建设走在武汉城市圈的前列。省委书记李鸿忠要求“孝感要建设成为湖北的苏州”。

(一)经济总量与效益同步增长。一是发展速度快。200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0.79亿元,2008年完成593.06亿元,2009年完成681.2亿元,年均增长19%,开始进入“百亿级”加速扩张阶段。固定资产投资2007年为195.9亿元,2008年为270.83亿元,2009年为397.3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200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1.38亿元,2008年为39.62亿元,2009年达到48.5亿元,年均增长24.32%。2007年以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2.39%。二是发展质量好。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4.6 ∶ 38.2 ∶ 37.2,调整到2009年的21.3 ∶ 42.1 ∶ 36.6,

一、

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5.3%、48.6%、36.1%。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3%,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2元,比2007年增长24.8%;农民人均纯收入5131元,比2007年增长31%,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十一五”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五项指标,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前一年完成目标。市委书记黄关春深有体会地说:“只有融入,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发展;融入之道既是快车道,又是和谐道,还是绿色道;融入之道就是科学发展之大道。”

(二)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一是市场主体多。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4家,比2007年增加296家;实现增加值221.4亿元,年均增长33.1%;占GDP的比重达到32.5%,较2007年提高6.5个百分点。二是集群效应大。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盐磷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建筑材料、能源等重点产业,其中盐磷化工、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纺织服装、金属制品产业超过50亿元。2009年重点产业完成销售收入609亿元,实现税金2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3%、91%。全市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20个,其中销售过10亿元的14个。孝感开发区电子信息、应城精细盐化工、安陆粮食机械、汉川纺织服装、云梦塑料薄膜、孝南纸制品等6个产业集群列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孝感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彭桃安向我们介绍了孝南区的“华中纸都”,近年来他们先后引进福建恒安、广东维达、广东中顺、江苏金红叶等国内知名造纸企业,全国生活用纸排名前4位的企业全部汇集于此,预计两三年内纸产品产能可达120万吨以上,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孝南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三是产业结构优。盐磷化工、汽车机械、纺织服装、食品医药、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1.2亿元,比2007年增长61.2%。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4.1亿元,比2007年增长7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4.4%,居全省第3位。

(三)开放型经济实现新进展。一是招商引资成果大。近几年来,全市引进投资额过千万元的项目856个,占总数的30.4%,5000万元以上的201个,过亿元的117个。达利、温氏、银鹭、维达、恒安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孝感投资。引进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9%;引进企业上缴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5.5%;创造就业机会超过20万人次。孝感市委常委、汉川市委书记叶贤林带我们参观了新近引进的湖北银鹭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超过13亿元,生产车间35万平方米,目前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罐头饮料生产基地,设计年生产能力120万吨以上,具备当今世界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工艺,2010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十二五”末计划实现销售收入44亿元。二是外贸出口板块大。光电产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盐磷化工、粮食机械等逐步成为全市外贸出口的支撑板块,其中2009年金属制品出口占35.7%。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出口比重增大,2009年占比达到46%。三是园区建设气魄大。全市8个省级开发区建成面积62平方公里。深圳高新产业园、上海工业园、温州工业园、银湖科技园、同济科技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先后开工建设。湖北深圳高新产业园经省发改委批准,2009年6月在孝感经济开发区设立,规划面积200公顷。主要承接以深圳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医药、汽车零部件、电子、精密制造等高新技术项目,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园区内现已入驻海王集团等10多家深圳知名企业,先期投资额超过40亿元。上海工业园于2008年8月落户孝感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40公顷。园区主要功能是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产业转移打造承接平台,为东部企业参与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创造条件。

(四)城乡统筹成效明显。一是城镇化步伐快。2009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5%。孝感主城区得到拓展,建成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万人,东城新区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适应融入“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完善了孝感城市总体规划,确立“积极东扩、适度南进、有限向西”的原则,中心城市以整体向东发展为主。二是县域经济发展快。2009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613.4亿元,占全市的90%;县域一般预算收入21.77亿元,占全市的81%;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9.1亿元,占全市的85.4%;县域固定资产投资363.6亿元,占全市的91.5%。7个县(市、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已建成面积4900公顷,集聚规模以上企业722家。县域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汉川纺织服装、孝南纸品、应城盐化工、云梦塑料包装、安陆粮油机械、孝昌微特电机、大悟精密铸造等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品牌和支柱。三是新农村建设推进快。组织实施8个新农村建设乡镇试点,推进“一点三线”20个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实施“五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面貌。孝感市有个名扬荆楚的村叫福星村,堪称“湖北第一村”,有人说完全可与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一比高下。这里提前实现了三个转变:农村向城镇转变,第一产业为主向第

二、三产业为主转变,农民向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转变;提前实现了“就地城镇化”,并且走出了一条“三结合”的城镇化道路,即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三者紧密结合,真正解决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问题;提前进入了小康社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全部过上了“家有楼房、户有存款、老有供养、少有优教、壮有班上、劳有高薪、医有报销、学有资助、乐有场所”的美好幸福生活。这个村的发展模式是“以企带村、以工辅农、强农固企、村企双赢”,上市公司福星集团是这个村的“村办企业”,2009年该企业投资8000万元支持村级公益事业,累计投资4亿元用于村里新农村建设。今年初,该村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名村”。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全市共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257家,其中省级以上18家。“十一五”期间,共有2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31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07件,分别比“十五”同期增长67%、20%和147%,累计争取科技项目资金7565万元,共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8.9亿元,分别是“十五”同期的3.5倍和5.1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量的6.8%,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万人,技能人才超过2万人。二是教育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5岁以上人均教育年限达到9年,大中专受教育人数达到10万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每千人拥有病床数1.71张、医生1.1人。三是就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前4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12万人,组织职业技能培训4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保障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2%,城乡困难群众得到低保救助。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解决了6875户低收入群体的安居问题。连续5年开展“十件实事”民生工程建设,并超额完成承诺目标。

(六)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一是综合实力名次上升。2007年以来,孝感连续3年大部分经济增长指标高于全省和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在武汉城市圈2009年的排名中,孝感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前列。二是主要指标名次上升。从武汉城市圈2009年评价的5个总量指标来看,在除武汉之外的其他8个城市中,孝感均居第2位。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1.2亿元,占城市圈的比重为8.6%,比2008年上升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1.4亿元,占城市圈的比重为7.6%,上升0.7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1.5亿元,所占比重为7.0%,提高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6.9亿元,所占比重为8.8%,提高0.2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0亿元,所占比重为6.0%,提高0.4个百分点。三是发展质量名次上升。孝感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得分在武汉城市圈居第3位,比2008年上升了2位。

2010年的发展形势更好。市委副书记、市长梁伟年向我们介绍了2010年经济发展的情况,他用了四个字:持续向好。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运行高开稳走。上半年,GDP实现350.3亿元,同比增长15.5%。1—7月,完成财政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31%。二是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2.7亿元,同比增长25.1%。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80家,比2009年同期增加20多家。三是农业农村形势稳定。夏粮、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农业比较效益有所提升,劳务经济发展较快,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820元,同比增长14.9%,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5.7个百分点。四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水平。1—7月,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7.2亿元,同比增长43.6%。民间投资占城镇投资的76.9%,经济发展的活力明显增强。五是利用外资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7780万美元,同比增长11.4%。

二、开拓创新的融入探索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大部署,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武汉、融入武汉、发展孝感”的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支撑,以“六大基地”建设为重要抓手,打造孝感特色和亮点,推进汉孝一体化发展,争取在圈内城市中率先突破。

融入的发展定位是:充分利用孝感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的地缘优势,围绕推进汉孝经济一体化和空间同城化,积极承接大武汉产业转移,有效承担大都市功能延伸,把孝感打造成为经济总量大、城市规模大、区域带动力强的鄂东北大城市,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湖北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的宜居休闲城市和中华孝文化名城。

融入的奋斗目标是:努力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工业协作配套、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商贸物流集散、旅游休闲度假、人力资源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六大基地”。

融入的具体要求是:融入工作走在圈内城市前列,融入工作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在推进“五个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和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和“八同”(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治)上抢前争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争先进位,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总量指标的增幅高于城市圈平均水平,人均指标要缩小差距,明显进位。

融入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行政引导,高位推进融入工作。一是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市“四大家”有关领导任副主任,市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县(市、区)委一把手为成员的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委员会。市委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融入武汉城市圈”作为发展孝感的“四大战略”之一,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二是建立强有力的工作专班。专门成立了由一名市委常委任主任的融入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组织、协调推进全市的融入工作,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市直部门牵头的“六大基地”建设工作专班,具体组织实施专项推进工作,专人专班开展工作。同时,制定了融入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将工作目标分解到各地各部门,并纳入到全市目标管理之中,真正做到上下齐心、左右合力,形成融入工作“一盘棋”。三是开展高层次、高频率、高效率的融入活动。近几年,汉孝双方高层保持密切往来,用孝感市长梁伟年的话说“像谈恋爱一样的亲热”。双方高层就深化汉孝合作、加快一体化发展达成共识。两地在汽车、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旅游、交通、商贸、科教和临空经济等10个方面达成合作备忘录。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孝感7个县(市、区)分别与武汉7个区结为友好区县,8个经济开发区与武汉各类开发区开展了园区互动,一批干部被选送到武汉挂职锻炼。近3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与武汉交流合作的次数达到3622次,市直70多个部门和单位与武汉开展了对口联系,各类招商和对接活动达到112次。孝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新武介绍说:“汉孝合作基本形成了书记市长高度重视、融入专班非常得力、各个部门特别积极、相关企业十分主动、上上下下热情高涨、全市整体步调一致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坚持规划对接,推动“示范区”率先突破。一是科学制定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以及空间、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综合交通等五个专项规划,三年行动计划,一个项目库和一套重大项目落实方案(“15311”方案)。二是确定“三大板块”为示范区。确定在孝感市区以东至武汉市接壤处共3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重点建设东部新城区、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孝感部分)、生态旅游区“三大板块”,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力争把示范区建成环境友好的先导区、“两型”产业的聚集区和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目前,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孝感市正在进一步细化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完善示范区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功能分区、产业布局等规划,扎实推进起步区的规划建设。三是找准“一区两带”建设重点。把临空经济区作为发展的突破口,按照“产业相对聚集、布局相对集中、土地相对集约,人有我优,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好临空经济区各园区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航空物流、高端服务、生态旅游等产业。成立了临空区建设领导小组,正着手成立临空区建设管委会,给予临空区“三扩三放”先行先试的权利,即扩大范围、扩大功能、扩大权限,放开政策、放开管制、放开市场。临空办的同志说:“临空区是融入武汉的‘桥头堡’,它是孝感的临空,也是武汉的临空,还是湖北的临空;临空的目标,助孝感起飞,与武汉齐飞,在湖北高飞。”开展孝汉大道“两型”产业带建设,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航空物流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谋划建设“两型”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临空产业优势和区域品牌,促进孝汉大道“两型”产业带快速发展。重点发展东区产业组团、三汊职教科技园和临空经济区产业组团。启动汉孝城际铁路“两型”城镇带建设,以汉孝城际铁路为轴线,形成紧凑的城镇体系和开放的生态空间相结合的“两型”城镇新模式。重点建设市区“三河”连通工程,城区、城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生态同创示范工程。

(三)坚持互补、错位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一是确定着力点,寻找结合点。把接受武汉辐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融入的着力点和重点。如何找准结合点,孝感市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向我们谈起了“五五经”,即搞好“五个研究”和“五个寻找”:深入研究武汉产业发展尤其是产业转移情况,结合研究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趋势,对照研究孝感产业状况,研究把握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走势,研究掌握国家和武汉产业政策;寻找孝感支柱产业与武汉优势产业对接的结合点,寻找武汉产业转移的面、线、点,寻找孝感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的优劣点尤其是空白点,寻找武汉和孝感产业发展的互补与错位点,同时寻找发现外省市对武汉产业转移的争夺点,做到知己知彼知别人,知小知大知全局,知前知后知未来,以求得更多、更优、更大、更快的产业承接效应。例如,他们研究武汉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主要有四种形式:竞争性被动转移,配套性局部转移,主动性整体搬迁,增量资本投资外地办企业。根据自身产业情况,他们主要选择了第一种和第二种形式的承接。二是展开10个方面的合作,引资项目千余个。汉孝双方达成了10个方面的合作,3年来,孝感市共引进和新增投资的武汉项目1105个,总投资500.1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7.58亿元。三是“七大产业”承接转移,个个县市成果丰硕。孝感市统一协调,各县(市、区)积极主动,承转“七大产业”的目标明确,众多企业纷纷落户,有如诗人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汽车产业——积极融入湖北汽车产业走廊,加强与东风、神龙公司协作配套,市开发区、孝南区、汉川市、云梦县都相继规划了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市开发区引进武汉福达曲轴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兴建“东风乘用车配套曲轴生产基地”;云梦在吴铺镇规划1平方公里建设“汽车配件工业小区”,目前已有8家汽配企业落户。盐化工产业——有序承接武汉化工产业转移,应城规划建设武汉化工工业园,引进湖北强丰英科、化研公司、志诚公司、天马公司、旺德福化工等一批武汉外迁化工企业入园发展,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云梦县瞄准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着力建设武汉盐化工原料生产供应基地,宏博集团修建年输卤400万方的液体盐输卤管道,由云梦直达汉江慈惠墩码头,为武汉葛化及80万吨乙烯项目提供丰富的原料。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扎堆效应,市开发区引进了武汉品牌服装工业园,云梦引进了汉正街家纺工业园,这两家园区建设总投资5亿元,将承接汉正街服装、家纺生产、经销企业转移。汉川整体引进汉正服装城、汉正印染工业城、汉正劳保服装工业城等3个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纺纱、制衣、印染、后处理等完整的服装产业链。我们参观了汉川市汉正服装工业城,现已建成10多个小区,几百栋铺房,上千家门面。此项目计划用地4960亩,总建筑面积300多万平方米,首期项目吸纳500家服装企业到此投资兴业,可解决8万农村劳动力就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上缴税收过亿元。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华中地区投资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化纺织洗染基地。光电子信息产业——依托“中国光谷”,围绕与富士康、中芯国际等大企业协作配套抓招商,市开发区引进华工科技产业园、三江航天产业园、汉光科技光源产业园,孝昌从深圳引进与富士康配套的杨氏电子、宏嘉电子、宇峰电子等企业。医药食品产业——同济医院投资1.5亿元在市开发区建设科技产业园,建成后形成药物研发中心、药业公司、医用耗材生产基地和医疗物资物流中心四大产业,武汉千里马药业成功落户应城。安陆蒙特利奶牛与蒙牛武汉友芝友公司合作,一期工程建设完毕,禾丰米业与湖北泰合科技合资1.3亿元建设20万吨糖浆生产项目,达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糖浆生产企业。孝昌引进与“汉口精武”配套的湖北鸿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1.43亿元,可年养殖、加工肉鸭2000万只,年实现产值6亿元。金属制品产业——依托武钢原材料优势延伸产业链,孝南引进晟舜焊接材料、中碧环保科技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大悟引进武汉斯创工贸有限公司,生产技术和工人由武钢提供,新建10条无缝热扩钢管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过亿元。旅游产业——合作顺利开展,汤池温泉二期、天紫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孝昌观音湖钻石会所、刁汊湖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四)坚持协作配套,推动“六大基地”全面融合。一是着力建设工业协作配套基地。狠抓引进和配套两个重点,武汉来孝投资企业逐年增加。3年来,全市共引进武汉工业项目782个,总投资423.8亿元。目前,全市有2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直接为武汉协作配套,有37.8%的工业产品进入武汉市场,18.2%的工业产品通过武汉海关出口,引进“汉资”工业企业在武汉城市圈中位居第2位。二是着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加强输汉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全市进入武汉市场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有60多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在武汉市场销售总量达570多万吨,销售总额达到145.8亿元,占武汉市场份额的18.6%左右,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在武汉市场份额都在16.7%以上。孝感市有关负责同志说:“孝感是武汉的大菜园,武汉人平均每周吃一天孝感菜,武汉人吃的葱差不多全是孝感葱。”三是着力建设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加大引进武汉大型流通企业力度,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和大型购物广场,提升孝感商业物流档次。目前,引进中百、武商、武汉工贸家电等武汉大型流通企业进驻孝感,中百仓储在孝感7个县(市、区)和部分乡镇建立了连锁机构。引进了武汉九州通医药、华中锦龙等一批物流企业落户孝感。市南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与武汉白沙洲、皇经堂农产品批发市场达成合作协议,实现农产品供销互补、信息共享。四是着力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全方位提升孝感旅游休闲度假水平,以应城汤池、双峰山、观音湖、天紫湖四个国家4A景区为主的一批景点,对武汉及周边市民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3年来共接待武汉游客998.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50.3亿元。应城市委书记朱高文说:“应城汤池就是武汉浴盆,每到双休,停的多是鄂A车,泡的多是武汉客,说的多是汉口腔”。五是着力建设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与武汉联手打造“就业直通车”,建成了5个武汉城市圈劳动力实训基地,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和举办城市圈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汉孝企业万人岗位招聘会等形式,共培训23.7万人,累计为武汉输送各类劳动力56.6万人。六是着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探索与武汉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不断开展校地、校企对接和科技成果供需洽谈。孝感市政府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和武汉工业学院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全市有108家科技型企业与武汉20多所科研院校签订合作意向260个,科技合作项目432个,共引进、转让重点科技成果270多项,投资额达到43.4亿元。与武汉高校院所联合共建产业基地(创业园)23个,引进8家武汉市风险投资机构分别与孝感28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28项,合作金额达到1.5亿元,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坚持全面对接,加快汉孝一体化进程。围绕“五个一体化”和建设“九个联合体”(教育、科技、劳动、旅游、体育、卫生、文化、信息和宣传)的总体部署,不断突破体制障碍,着力构筑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平台。一是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以“一区两铁三路”(即临空经济区、汉孝城际铁路和石武铁路孝感段、孝硚高速、汉孝大道、孝武大道)为重点,着力提升交通对接能力,缩短汉孝空间距离,形成汉孝同城化发展效应。二是加快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企业在“异地冠名”、登记年检、流动迁移等方面实现无障碍,圈内实现计量监管、技术共享、计量结果互认新机制。武汉城市圈名优农产品营销协会由孝感市与武汉市共同发起,通过这一平台,全市30多家农业产业化企业以“零门槛”进入武汉各大超市。三是加快金融同城步伐。孝感、汉川纳入武汉同城电子支付系统,实现了汉孝资金同网清算。交通银行在孝感设立分支机构,中信、兴业、华夏、浦发、广发、光大等在汉股份制银行与孝感一批企业签订了信贷协议。四是加快城乡建设和资源配置一体化。初步规划将东部新城区、孝感主城区、孝南新城区和云梦城区作为中心城市核心组团建设,今年将实施50个以上城建项目,连接孝感至云梦的又一条主干道——孝云大道已开工建设。五是加快推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广泛开展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云应地区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宜化双环公司被列入全省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单位;大悟县联合黄陂、红安成立三地“两型”社会建设协调委员会,正在开展滠水河流域水环境整治。六是加快推进九个联合体建设工作。科技部门——率先与武汉开通“汉孝科技成果交易网络视频系统”,发起成立武汉城市圈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并率先在孝感设立分中心,组织72家企业加入联盟。教育部门——以市职业教育集团为龙头,整合全市职教资源,初步建成孝南、汉川、应城、安陆、孝昌等5个县级职教中心。文化部门——成功举办湖北省第四届楚剧艺术节,实现圈内演出联动共享;市图书馆加入武汉城市圈公共图书馆联盟。卫生部门——围绕建立资源共享的城市圈医疗服务、医疗急救和血液质量管理、疾病预防防控等3大体系建设,全方位开展卫生合作,孝感市中心医院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体育部门——积极承办、参加圈内各项体育竞技比赛,先后承办了“富思特杯”第三届城市圈乒乓球邀请赛和“汉光杯”第三届城市圈桥牌比赛。人力资源部门——积极构建人才一体化合作机制,2010年5月,以市政府名义大规模组团赴汉举行孝感(武汉)人才招聘会,1513人达成求职意向。旅游部门——打造圈内旅游宣传促销平台,已形成汉孝两地景区互动、线路互推、客源互送的局面。信息部门——加快信息资源共享,武汉投入上百万元将武汉电视台电视节目信号连通到孝感。宣传部门——加快宣传资源共享,与武汉市签订文化建设交流合作协议,在新闻宣传、网络宣传与管理、新闻发布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全市已有宣传、农业、林业、水利、科技、交通、民政、国土资源、教育、法制、残联、中石化、移动公司、电信公司等14个部门和单位以及人行、工行、农行、中行、交行、农信合等6家金融机构,分别与省和武汉市直部门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由重点对接向全面对接推进,多个联合体向“五个一体化”和“八同”全面推进。

三、孝感融入武汉加快发展的有益启示

孝感市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成功经验,是该市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奋发进取的具体表现,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发挥后发优势、推动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我省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解放思想、主动融入是圈内各方有效参与试验区建设的先导。当今世界,“全球经济村”决定了“融入”是时代潮流和特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融入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孝感经验的第一条就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融入、快速融入、全方位融入,与龙头共舞,借力发展、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正式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决策伊始,孝感市委、市政府就审时度势,迅速作出了“接轨大武汉、融入城市圈”的战略部署。他们充分认识到,要想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就必须立足于大开放、大市场的宏观经济背景来思考,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思想,摆正自己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定位,善与龙头共舞,甘当发展“配角”,争当最佳“配角”。市委明确提出把武汉作为孝感对外开放的第一资源,提出“依托武汉、服务武汉、融入武汉、发展孝感”的区域发展指导思想,提出融入工作走在圈内城市前列的目标。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孝感市进入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对接武汉、全面融入的新阶段,创造出“后起勃发的鄂北现象”,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孝感市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实践充分证明,思想的解放程度,认识的深化程度,决定了融入工作推进的广度和深度。圈内各方作为试验区主体,只有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坚持主动融入、快速融入、全面融入、高效融入、务实融入,才能有效参与试验区建设,才能共享试验区建设与发展成果。

(二)产业规划、错位发展是加快试验区建设步伐的核心。国内外发展经验反复证明,未来的地区综合实力竞争将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体城市之间的竞争,还将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对处于同一区域范围内的相关城市而言,彼此间的竞争固然难免,但更重要的是解决好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问题。中小城市必须根据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关系,立足比较优势,找准发展定位,尤其是产业定位。孝感市坚持把接受武汉辐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融入工作的着力点,从武汉产业结构调整中寻找自身支柱产业与武汉产业发展和转移的结合点,在产业协作上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最典型的是“五个双在”的产业承接定位,即“研发、设计、销售在武汉,生产在孝感”;“上游(产品)在武汉,配套在孝感”;“成果(科研)在武汉,转化在孝感”;“居住在武汉,休闲、旅游在孝感”;“餐桌消费在武汉,鲜活品供应在孝感”。当前武汉城市圈各市产业发展和承接转移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卫星城市的发展定位不明确,趋同化的倾向比较明显,造成招商引资上的无序竞争、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孝感的实践充分证明,产业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同质竞争、恶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三)健全机制、利益共享是确保试验区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其利益相关。在现阶段,由于“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客观存在,妥善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至关重要。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关键是要突破影响各种资源和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的互利共赢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试验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孝感市在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市内各地各部门实行融入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并严格奖惩兑现,对外加强汉孝交往,与武汉市在多个方面达成合作备忘录,全面深入地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了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目前,由于试验区内促进利益共享的政策措施不够有力,特别是武汉企业异地转移的税收分成问题始终未能破题,既制约了武汉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影响了圈内其他城市协作配套功能的发挥。这些都深刻地启示我们: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各项政策能否奏效,核心和关键在于能否理顺圈内各方利益分配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可以说,破解这一难题是决定试验区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四)加强领导、高位推进是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的保证。领导重视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指出,关键在人。基层有言道:“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战略,其与长株潭城市群、皖江经济带等国内其他类似经济体的显著不同点在于,武汉市在圈内既是行政上的副省级城市,也是经济上的“龙头老大”,这种特殊的地位高度、覆盖广度、工作难度决定了必须高位推进。孝感市的融入工作富有成效,得益于该市摆正自己的位置(甘当配角),将融入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市的“一把手”工程和“龙头”战略工程,通过强有力的行政主导,举全市之力高位推进。其经验可以概括为“五个一”:一把手直接领导和推动融入工作,一个强有力的融入工作专班,一张由重点部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织成的融入网,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融入活动,一套强化考核评比的融入奖惩体系。实践证明,在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仍然是推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保证。只有大员上阵、加强协调、强力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联合调研组成员:吕东升 张世华 张忠诚 余爱民 黄泽夫 张 利 胡 颖)

融入武汉城市圈

咸宁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

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

武汉城市圈港口建设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武汉城市圈

六个“一体化”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

对接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思考—团风县

武汉智慧城市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