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前教育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3 21:40: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前教育学案例

实例1:蜗牛真的有嘴吗

课间操结束后,我正准备着第二个活动的教具。忽然,李雨跑来报告:“李老师,赵文汗、许超还有„„他们把蜗牛带到教室里来了。”听到喊声的小朋友一下子把赵文汗等几个手拿蜗牛的孩子围了起来。“哪儿呢?我看看,让我看看„„”

我本想开始已准备好的教育活动,但看到孩子们对蜗牛如此感兴趣,脑海里有闪过另一个念头,这是多么好的观察认识蜗牛的机会呀!索性,我让孩子们把蜗牛分放在桌子上,让大家都看。这下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只听张希超说:“以前我也玩过蜗牛。”有的问:“好玩吗?”还有的说:“蜗牛有触角。”“蜗牛有眼睛。”„„许文思大声的问:“蜗牛喜欢吃什么呀?”这下,大家又议论起蜗牛喜欢吃什么来了。有的说蜗牛喜欢吃土,有的说蜗牛什么都吃。有的大声反驳说:“蜗牛没有嘴,它不会吃东西。”又听聪聪反驳道:“有,会吃!如果蜗牛没有嘴,不会吃东西,它怎么活呀!”“就是,不会吃东西它怎么长大呢!”有人附和着说。“没有,就是没有,你看见过蜗牛的嘴吗?”“你看见过蜗牛吃东西吗?!”一时间大家不知道怎样回答,教室里安静了许多。

又是李雨,笑眯眯地看着我说:“老师,那你说,蜗牛有没有嘴呀?”我没有马上回答,沉默了一会说:“我们怎样做才知道蜗牛有没有嘴呢?”有的说等蜗牛从壳里出来看看就知道了。可是等了半天蜗牛的头就是不出来!有的孩子着急得想把壳砸开来看看,但孩子们都舍不得,怕把蜗牛弄死了。“老师,咱们把蜗牛养起来,明天我给它带点好吃的,如果它吃了,就说明它有嘴;如果不吃,那肯定就是没有嘴。”经张炜浩这么一说,孩子们都喊着说:“对!老师,咱们把小蜗牛养起来吧!”我也正有此意。说真的,我还从未见过蜗牛吃东西呢。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找来矿泉水瓶,给蜗牛安了一个临时的“家”,并且说:“回家后也可以问问爸爸妈妈,看看他们小时侯有没有养过蜗牛。”

第二天,果然有给蜗牛带吃的,赵文汗和陈思还为蜗牛造了新“家”——一个罐头瓶,另一个是瓷罐,里面还放了一寸高潮湿的土,还告诉我说他爸爸小时候就用这种办法养过蟋蟀。这样,我们班的自然角又多了两个“居室”。我还为孩子们做了一个记录卡,便于孩子们把观察到的蜗牛吃东西的情况记录下来。 每天孩子们来园和自由活动时,都有孩子去看上它们几眼,瞧一瞧蜗牛是否把自己带给他们的好东西给吃掉了。可是,两个多星期过去了,在小蜗牛“吃”的记录卡上,孩子们重复着同样的符号“×”。在这期间,家长们不止一次的向我问起关于蜗牛的一些情况,有的家长还亲自看一看小蜗牛。

一天晚饭后,董一高兴地嚷起来:“快来看呀,蜗牛真的有嘴!”孩子们和我一起跑到小蜗牛的家。董一兴高采烈地说着:“你们看,早晨我给小蜗牛放了一片莴笋叶,叶子上没有洞。现在,叶子上有好多洞洞一定是蜗牛吃的!”我们一看,真的,不但叶子上有洞,叶子的边缘也是残缺不齐的。瞧,董一马上找来大红彩笔,在好多“×”的下面划了一个大大的“√”,接着,又用绿色的彩笔画上一片嫩绿的边缘有齿、中间有洞的叶子。

看着刚才的一幕,我和孩子们都笑了。(高建云老师)

实例2:让小花瓣长大

幼儿喜欢迎春花,她从院子里拾来几朵落下的迎春花,带回班里,来到自然角,放在一个容器里。教师以为她要放在这里要小朋友欣赏,一问才知道,她想要小花长大。

教师:“你是把美丽的迎春花放在这里让小朋友欣赏吗?” 幼儿:“不是。”

教师:“那你想拿它做什么呢?”

幼儿:“我喜欢迎春花,我想把它泡在水里,让她长大。”

孩子此时的需求和兴趣正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好时机。

教师同意并支持她的做法,每天她一起观察。几天以后,他们发现小花瓣烂了。

“为什么小花瓣泡在水里会烂呢?”孩子们进行了讨论,认为有根的东西才能长。

实例3:胶水

随着进行曲的响起,孩子们陆续收起了手头的玩具。我走到美术角的架子旁,忽然发现放胶水的碗没有向往常那样摞在一起,而是一字摆开。每碗中都有一些胶水。

“这是谁干的,收玩具了,怎么胶水倒的每碗都是,过会儿会干的。这多浪费呀!”这么想着,我皱起了眉头,喊了一声:“是谁的胶水呀”随着问话声,尹军不声不响地站在我的身旁。我刚想埋怨她几句,转念一想,也许她有什么理由,不妨问问。于是,尹军细声细气地讲起来:“我想每碗都倒上胶水,让小朋友用完一个在用一个,不用老倒了。”多么善良、美好的一颗童心!原来她要帮助小朋友,为小朋友制作美术作品提供便利条件。另外,孩子这样做,也是因为我怕美工角的胶水被孩子洒得哪儿都是,每次都由我抽空倒造成的。

我被尹军的爱心感动了,也为她爱动脑筋而高兴。但我注意到,尹军考虑到小朋友用着方便,却不知道胶水暴露在空气中会慢慢蒸发干的道理。如果让她把胶水倒回去,她虽然可以做到,但肯定不理解胶水为什么不可以倒在每只碗里(敞开的),因为她没有看到结果。另外,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使她创造性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关心小朋友的情感受到压抑。于是,为了鼓励孩子们互相关心,大胆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在集体中表扬了尹军,同时又向她及全班小朋友提出了观察任务:“我们看看过

一、两天,倒在碗里的胶水会怎么样?”有的小朋友不用观察就知道胶水会干,而有的孩子还真得跑过去看。当然,最后的结果孩子们都看到了。后来,我们把胶水桶换成了瓶,放在美工角让幼儿自己倒。

向尹军倒胶水这样的小事,本是孩子自发的行为。如果我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没有思考就予以否定,不仅会挫伤尹军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还会使她失去一次主动学习的机会。如果这样的活动总是没有被老师发现,不受重视,得不到很好的引导,那么,像尹军这样的孩子也许只会听从成人的摆布,而没有自己的主意。这显然不利于她今后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行为,发现幼儿的成长需要,给予有效的指导。这样才能在保护幼儿自信心的基础上促进其发展。(陈立老师)

实例4:种草

一天上午,孩子们在草坪上玩得正欢。我发现宁宁蹲在草坪边,很专注地看着一根毛毛草(即狗尾草)。她用手轻轻摸着小毛毛,用小嘴吹了吹,又把小脸贴近毛毛草,和它说着悄悄话,好像在哄一个小动物。然后,她在草坪边的土地上堆了一个馒头大的土堆儿,很小心地把毛毛草插在土堆上,用力拍了几下,还找来几块小石子倚在小草周围。她站在身后退几步,用欣赏的目光看了看,转身发现我在看她,就赶快跑过来自豪地说:“老师,你看我种了一棵毛毛草。”我好奇地弯下腰仔细看了看说:“这棵草毛茸茸的真可爱,种在这里能活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能!我要让他长成一个大毛毛。”我拍了拍她的肩说:“那好,老师和你一起盼着它快长大。”回活动室时,她还恋恋不舍地回头望了几眼。 转天,宁宁因为新入园不久还不太适应环境,哭闹着不让妈妈走,老师怎么劝也无济于事。我灵机一动,伏在她耳边悄悄说:“你种的毛毛草如果听见你哭,它会生气的。不信我和你一起去看看。”她一听真的不哭了。我们去看小草,发现小草已经倒下了。她赶忙蹲下身去扶。可手一松毛毛草又倒下了,她又去扶„„她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也没能让毛毛草站立起来。我只好告诉她,小草已经死了。看着她那无奈的神情,我心想,这是一个三岁的孩子对生命的体验。于是,我告诉她:“我和你重新种,好吗?种到咱们班的自然角里去,比一比谁种的草长得快。”她很高兴。我找来工具,她并没有用。我挖出一棵根上带着许多泥土的草,故意在她面前抖了抖根上的土,可她并没在意我的动作,依然揪了一根毛毛草。我们一起把草中在自然角里,每天浇水。

刚开始几天,宁宁种的毛毛草还能挺直身子站着。可是,从第四天开始,它的身体边开始向一边倾斜,颜色也逐渐变黄。这些变化不是特别明显,宁宁没有发现。

八、九天之后,周一吃完早饭,我和宁宁一起去浇水。她拿着水杯突然焦急地说:“我的毛毛草怎么又倒了?”又用手去扶它,结果小草和上次一样站比起来了。她看了看我种的小草说:“老师,你种的小草怎么不倒呢?”这是,我们旁边已经围满了小朋友。我想,孩子们都想知道我种的草为什么还活着,何不让他们动脑筋寻找问题的答案呢?于是,我用铲子小心翼翼地把草挖出来,然后让全班幼儿观察比较。孩子们争着回答。有的说颜色不一样,一个黄一个绿;有的说宁宁的毛毛草没有叶子,老师那棵小草的叶子多;有的说长得不一样高„„我抖了抖草根,一些泥土纷纷落下来。宁宁抢着说:“这棵草有根。”我笑着问她:“你的草有根吗?”她不好意思地说:“有。”我有问她:“你的小草种活了没有?”她看看倒下的毛毛草,忽然伏在我耳边告诉我:“我的毛毛草好像睡着了。”我不忍心伤害她那颗幼稚的心,轻轻点了点头。

这件事对我启发很大。兴趣是孩子的老师,孩子对事物有了兴趣就要去探究。孩子通过探究获取的知识经验,要比我们成人口授给他们的深刻得多。

实例5:反光

一天,李老师正比比划划地说着话。室内的墙壁、屋顶上出现了一个晃动的小光点。孩子们感到奇怪,便开始寻找光源。忽然,有人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并小声说:“老师的手。”这时,在我的暗示下,李老师把手放在有阳光的桌上,一正一反地翻转几下。孩子们也都跟着学起来,边翻手边找墙上的小光点。可是,反复几次之后,孩子们自言自语道:“怎么回事?没有呀?”于是,他们得出结论:“李老师的手能发光。”其实,他们没有注意到李老师手腕上的手表。后来,我把挂在墙上的大圆镜摘下来,在阳光下转动了几下。孩子们见到了光点,都高兴地去抓影子。待孩子们尽兴后,我问:“什么在阳光下能反射出光点?”“镜子。”“为什么李老师的手能反射光点呢?”孩子们无言以对,因为他们已有的经验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他们不知道手表上很光亮的金属也可以反光。 为了使孩子们不断获得这方面的经验,后来我就非常留心抓住可生成这方面教育的机会。一次喝水时,孩子们偶然发现,不锈钢水杯通过阳光照射可以反射出光点。经过几次尝试后,孩子们得出了“圆的就可以反射出光点”的结论。根据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又在科学的实验区中增加了长方形的镜子。刚开始由于操作角度不对,有些孩子用长方形镜子仍然照不出光来。他们就向我要回圆形的镜子玩。在其他幼儿操作的启示下,我让他们再试一试。他们开始注意到长方形的镜子也能反射出光点。这与幼儿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了矛盾。 在以后的不断探索中,孩子们发现,像镜子、金属这样“光亮”的东西都能反光。孩子们有了这些经验后,我又提出了“为什么李老师的手能反射光”这个老话题。这时,很多孩子都想到李老师的手上一定有能闪亮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呢?一天,李老师又让她的手“发光”了。孩子们终于看到了真相。可是,又过了几天,孩子们在喝水时发现不锈钢水杯无论如何也发射不出光点。“为什么今天水杯不能产生光点了呢?”我适时地提出了问题。(孩子们没有注意到那天是阴天)由此引出的一系列探索活动,又使幼儿发现了产生光点的另一个重要的条件——阳光。

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这样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深化的。

实例6:葫芦的秘密

早晨迎接孩子们入园时,睿睿妈妈从书包里拿出了什么东西递给他,又把我叫到一旁说:“李老师,我们睿睿特别爱看动画片《葫芦兄弟》。前几天去姥姥家带回一个小葫芦,喜欢得不得了,天天塞在袖子里,连睡觉都抱着。今天说啥也要带来。”可不是嘛,整个上午,睿睿都小心翼翼地把小葫芦塞在袖子里,时不时悄悄拿出来掂掂、看看,又塞进袖子里,午睡时也是如此。我心想,他这是在干什么呢?起床后,睿睿又从袖子里拿出小葫芦,对佳佳说:“你看葫芦能动了,里面真的有葫芦娃了吧?”这时,孩子们都好奇地围过来,睿睿又说:“我现在只有一个宝葫芦,我想让我的宝葫芦为我孵出更多的葫芦兄弟。”我这才明白,原来睿睿天真地以为,把葫芦放在袖子里能孵出葫芦宝宝。我采取了旁观的态度,没有道破这个秘密。

第二天,我发现睿睿又把葫芦放到了袖子里,还是重复着以前的动作。几天过去了,我从睿睿的情绪里察觉到他有些失望,他似乎感觉到探索的结果与他预想的结果并不一致。我悄悄走近他说:“睿睿,你干什么呢?”他拿出小葫芦对我说:“动画片里的宝葫芦有七个兄弟,我也要更多的葫芦兄弟。可是,我孵了好长时间怎么还不见葫芦娃出来呀?”我说:“你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我俩的对话吸引了不少小朋友。这时,我有意摇了摇小葫芦,孩子们听见葫芦里发出了响声,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里面有小珠子。”“是小豆子”。“不对,不对,是葫芦籽,它能长。”我借机说:“里面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呢?“很多孩子说打开看看。征得睿睿得同意,我们把葫芦打开了。看到露出的白花花的葫芦籽儿,孩子们高兴极了。

葫芦籽儿能长出什么?怎么才能长?我请小朋友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查书。后来,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饮料罐、小盘子,还有的带来了装满土的花盆,土上撒了一层沙子,据说是家长介绍的经验,这样发芽快。于是,我和孩子们开始了种植葫芦的探索和尝试„„ 种子发芽了,睿睿的那份激动和惊讶,那份细心呵护就甭提了。春天来了,我们把葫芦苗移到窗前的园地里。如今葫芦藤已经爬上了二楼窗子的护栏,我们期盼着尽早结出小葫芦来。

实例7:漱口

饭后漱口虽是生活小事,但它关系到孩子今后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确立。对主管孩子生活的老师来说,让孩子养成这个习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平时我们不厌其烦地提醒他们。但总有个别孩子和你“捉迷藏”,能逃则逃,逃不脱则敷衍了事。怎样让幼儿体验到漱口的重要性呢?

一次早餐后,我找了两个白盘子放在桌上,其中一个盘子里面装满了水。孩子们看见我的举动,都投来疑惑的目光。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我说:“一会儿吃完饭,飞飞这个组的小朋友到这儿来漱口。”饭后,那组小朋友接好漱口水走进了教室。我让他们把漱口水吐在盘子里,然后让全班小朋友过来观察。他们议论开来:“这两盘水不一样,一个很干净,一个很脏。”“那个盘子里的水里有东西了。”我问:“这些东西藏在哪儿啦?”他们说:“藏在小朋友的嘴里,因为这是小朋友漱口的水”,“藏在舌头底下”,“是粘在牙上的”,“藏在牙缝里的”

孩子们观察完,我边把那个装着漱口水的白盘子放进了水房。等下午孩子们去水房喝水时,佳佳小朋友捂着鼻子说:“水房里是什么味,真难闻。”“水房里会有什么难闻的味呢?”我边说边随她走进水房,这时,那里围着几个小朋友,正在议论着。孩子们指着盘子问:“是什么呀?真臭。”原来漱口水已经变臭了。见孩子们一脸的惊讶,我问:“你们想一想,这些东西在嘴里会怎么样?”孩子们有的说:“也会变得这样臭,生出许多细菌来。”有的说:“嘴里有了细菌,牙齿就会生病。牙齿病了可难受了,什么东西也不想吃。”还有的说:“原来我们的牙齿就是这样被弄坏的!那吃完饭快把嘴漱干净。”有一位小朋友说:“我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吃完饭后也一定要漱口。”其他小朋友也附和着说:“我也告诉他们,要不然他们也会牙疼的。”自从那次观察活动后,孩子们漱口再也不用老师提醒了。

通过这件小事,我觉得把日常生活中抽象的知识和道理,转化成直观的、易被幼儿接受和体验的东西,其效果要比老师空讲大道理强得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能让他们亲自去感知、去操作、去体验的环境,把教育要求巧妙地转化为幼儿的切实需要。这样,幼儿才能真正体验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并逐渐把这认识变成自觉的行动。

《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案例
《学前教育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