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程理论

发布时间:2020-03-04 07:32: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程理论》

一、基本知识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每题2分,共15题,总计30分)

1.一般认为,现代课程研究兴起的标志是:博比特的《课程》

2.在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下列不属于这两个“筛子”的是:教育社会学

3.英国学者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是:过程模式

4.从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5.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划分,教师的“教案”属于:领悟的课程

6.课程概念重构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派纳

7.在目标模式中,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是:教育目标的确定

8.认为课程是由教材、学生、教师、环境共同构成的学者是:施瓦布

9.在“理解有关营养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营养” 10.在“理解有关消化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 “消化” 10.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特点是:以有争议的问题为内容

1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2.将原来的“植物学”和“动物学”两门课程,整合成一门“生物学”课程,这门“生物学”课程可以称作:融合课程

13.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心理顺序”相对的原则是:逻辑顺序

14.某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原先计划中的“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改为“农作业种植实验”,这属于课程实施的:调适取向

15.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连续性”外,还包括:整合性 1.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的代表作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3.强调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课程开发模式是:过程模式

4.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不属于这两个“筛子”的是:教育心理学

5.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的特点是:以集体审议为方法 6.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逻辑顺序”相对的原则是:心理顺序 7.根据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标准属于: 正式的课程

8.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泰勒提出目标的确定要有三个来源,下面哪一个不属于泰勒所指的目标的来源之一:家长的意见

11.根据斯宾塞的观点,在下列学科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 C.生理学 12.从课程组织的角度看,与学科课程对应的课程组织形式是:活动课程 13.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整合性”外,还包括:连续性 14.在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中,通常有“单一学科”、“相关课程”和:融合课程

7.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际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他将课程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教师编制的教案”属于哪个层次:领悟的课程

1.一般认为,现代课程研究始于博比特的哪部作品:《课程》

2.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泰勒所列的“筛子”:教育社会学

5.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划分,“课程标准”属于:正式的课程

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10分,总计20分)

1.课程就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所有经验。

1.错误。该界定主要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的,但扩大了课程的外延,几与学校教育等同。

2.课程内容是由系统的学科知识构成的。

2.错误。课程内容不仅来自系统的学科知识,还包括社会和学生的经验。

1.课程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科目。

错误。这种理解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经验等内容。

2.校本课程都是选修课程。

错误。校本课程是学校开发和管理的课程,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自主选择的课程。两者在性质和功能上是不同的。

1.课程就是教科书。

错误。课程组织的表现形式除了教科书之外,还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表等。

三、分析题(每题15分,共2题,总计30分)

1.结合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比较和分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作用。

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必修课程中内含着的是民族、国家和人类共同的文化要素。功能是多方面的:选择和传递社会主流文化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儿童获得某一教育成都的文凭和某种职业的资格;策进儿童体质、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等。

选修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

学科课程:具有只是安排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它偏向于社会本位和理性主义,看重理论和间接经验的获得。在实践中学科课程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直接经验。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活动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几个特点。更重视儿童的教学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与创造,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活动课程在实践中的弊端。首先,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对系统知识的忽略。其次,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对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发展的忽略。

分科课程:定义,即学科课程,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强调各门学科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重视各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

优点:有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也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系统的知识。 缺陷:第一,导致学科数量的无限膨胀。第二,束缚了学生能思维广度。第三,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第四,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课程:定义,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得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重心主题或问题。 评价:克服由于学科细分所导致的知识零散,使课程中分裂了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1.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曾将“课程”分为哪五个层次?结合你熟悉的一个学习领域(如“语文”、“数学”、“英语”),说明这五个层次的具体内涵。 以品德与社会为例:

理想的课程是指:课程专家就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及课程本身的角度,提出的应当如何设计和应当达到什么水平或标准的设想。

正式的课程:是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专家或研究者制定的一系列规定性的文件,比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领悟的课程:是一线教师由于各自得经验和知识的差别,对于文件课程所反映的理念、目标和具体内容方法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就是每个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会。

执行的课程:就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往往与文件的课程有一定的差别,与教师所领悟的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际得到的东西,一般认为是在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后所获得的经验。

2.结合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简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学会因素

有些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应试教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流程,逐渐丧失了创新力和表达自我的需要。

二、教师因素

1..不分教师能力有限,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一些教师素质不高,能力较差,特别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为主。他们经验丰富,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的得心应手,课堂几十年如一日,毫无变化。一旦改变课程标准,他们反而不知道怎么教了,无从下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已经无法跟上新事物的发信函,更别提交给学生了。 2.长期处于应试教育体制下,新观念难以接受。新课程之所以新,不光是体现在具体内容上,最重要的是理念上的改变。新课程的教育是开房的、创新的教育,它的基本特征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没有理念上的更替,那么新课程就是空话一句。

3.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出现职业倦怠,懒得去改。有些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其典型症状就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一级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仅仅是把教学看作一份职业,养家糊口,并无多大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甚至冷漠相待。这样的教师本身职业认同感不高,更别提改变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标准了。

三、学校因素

1.校长在新课改中举足轻重。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地,新课程历年能否走进学校、走人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解、认同以及对实施改革的积极领导。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氛围的形成是离不开校长的引导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的。

2.校长在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困境。在领导全校师生进行客户层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校长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困境,承担着改革的风险和压力。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这些因素分析当前我国课程实施面临的问题。 根据富兰等人的分析框架,可把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归纳为四类。

1、课程变革的特征。特定的课程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包括四种。

(1)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这是指课程实施者所意识到的需要。

(2) 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这是指课程变革计划的应用者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 (3)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这是指课程实施者所需要的课程变革的难度以及变革的复杂的程度。

(4)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这是指课程变革计划所要求的、所提供的课程资料的质量和可用性。

2、学区特征。这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包括六方面。 (1)学区人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 (2)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 (3)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

(4)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 (5)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 (6)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3、学校的特征。这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校长的角色。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3)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4、外部环境的特征。这类因素可概括为两类。 (1)政府机构的力量。 (2)社区的支持。

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成功地实施,取决于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这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是:第一,四类因素缺一不可;第二,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是理想的,即四者之间具有内存一致性,其动态交互作用能够产生合力。

四、论述题(共1题,总计20分)

简述“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基本观点,并根据这两种模式,论述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目标模式是由泰勒提出的,认为教育目标是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进行评价的准则。课程开发必须清楚地界定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课程编制工作。过程模式是由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完全听从课程编制者的安排)和主动探究。考生能具体说明教师在这两种模式中的作用,观点清晰,论证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简述“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基本观点,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参考答案:目标模式是由泰勒提出的,认为教育目标是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进行评价的准则。课程开发必须清楚地界定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课程编制工作。过程模式是由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完全听从课程编制者的安排)和主动探究。目标模式强调专家课程,相对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过程模式强调学生的选择和探究,相对忽略了课程的系统性(参考教材)。考生作答观点清晰,论证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述评泰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这个模式是否适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什么? 20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两类。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它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课程开发的必读书目。

1、“泰勒模式”: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确定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选择学习经验),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教育计划)。

2、四个问题的关系: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环节,构成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主体环节,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确定目标即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开发的归宿。目标因素构成课程开发的核心。(1)“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基本框架,他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2)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可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模式,模式简洁明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称为“圣经”。这四个问题因而被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除了它的历史意义外,泰勒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泰勒原理在课程探究领域受到多方批评却仍能长盛不衰,与过程模式相比,更具有操作性,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主要思路还是借鉴泰勒原理居多。

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 课程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1、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2、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

3、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4、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读后感

人力资本理论课程复习

理论力学课程总结

艺术理论课程学习心得

泰勒的课程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课程复习

课程理论期末复习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

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育理论课程 理论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