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123.加强困难人群社区教育共建和谐社区

发布时间:2020-03-02 07:48: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加强困难人群社区教育,共建和谐社区

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文教科吴秀琴

摘要:彭浦新村社区街道地处上海市闸北区的最北端,是一个人口密度比较高的老城区。这里是工薪阶层集聚地,居民类型很复杂。其中,残障人群、外地来沪人群、下岗失业人员约占社区总人口的15%;近年来,社会闲散青少年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关爱弱势群体的传统,把社区教育作为提高困难人群素质的有效手段。多年来,街道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形成了包括在职人员素质教育、下岗人员职业教育、老年人养生教育等各类的终身教育框架。拓展社区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为这些困难人群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是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

主题词:社区教育困难人群实践探索

世界迈向知识社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共同要求。社区教育适应这一需求,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区,促进各类人员,尤其是困难人员的素质提高,直接关系困难家庭的稳定和幸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通过和谐社区建设,努力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缓和不同群体的矛盾,引导不同类型群体和谐相处,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困难人群社区教育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来, 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1、和谐社区建设不能遗忘困难人群

对于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在这五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弱势群体是关键。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评价机制必须能够兼顾困难人群,关爱弱势群体,实现差异发展,把他们的发展作为一个社区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真正实现社会公平。

彭浦新村社区街道地处上海市闸北区的最北端,是一个人口密度比较高的老城区。这里是工薪阶层集聚地,居民类型很复杂。其中,残障人群、外地来沪人群、下岗失业人员约占社区总人口的15%;近年来,社会闲散青少年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拓展社区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为这些困难人群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是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

2、社区教育是提高困难人群素质的有效手段

彭浦新村街道历来有关爱弱势群体的传统。在街道社区教育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社区把目光投向了困难人群。困难人群的整体素质不仅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素养状况,最重要的是对于这部分困难人群自身而言,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自身价值实现、心理健康状况、就业以及生活质量。建设彭浦幸福家园,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居民感受到和谐的春风,就不能忽视每一个彭浦人的需求,尤其是这些困难人群的需要。

为此,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社区工作,狠抓“两个文明”建设,把提升居民的人文素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街道的头等大事来抓,开展

1了“创学习型社区、建幸福家园”的活动,形成了一套操作性强、适应性强的工作方法,推动了社区教育发展。街道面貌逐年更新,居民素质不断提高,为和谐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和群众基础。

3、社区教育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工程

近年来,在闸北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彭浦新村街道的社区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社区教育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更加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基本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广泛开展,社区教育保障措施逐步得到落实,学习型组织创建取得成效,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不断创新。社区教育、文化设施的投资稳定增长,各类现有设施的开放度和利用率不断提高,社会化、专业化经营管理的趋势逐渐形成,具有满足居民需求和适应现代教学的办学基础,社区群众的参与性积极性不断增强。

二、困难人群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

1、需求调研是社区教育的基础工作

困难人群是生活在社区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需求是什么,怎样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彭浦新村街道对生活在彭浦社区内部分残障人士、下岗失业人员、特殊青少年、来沪人员等困难人群的现状和教育需求开展了调查工作(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分别制定了培训方案。调研结果显示出以下几个特点:

(1)困难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彭浦新村街道困难人群大多数处于40-50岁这个年龄段,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困难人群对生活水平、工作状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度大大低于受访者的平均水平。

(2)困难人群的就业期望值与就业竞争力不成正比

一些下岗失业人员把原国有企业的工作条件、待遇、职位作为再就业的心理承受底线,盼望工资高、劳动强度低、工作时间短、技术简单、适合自己兴趣的岗位。而且,就业观念陈旧,有一些颓废心态。怕苦怕累,不愿意从事家政服务和艰苦行业,希望享受低保。

与此相对应的是困难人群的就业竞争力比较低,由于机能有限,就业领域受限制,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3)困难人群缺乏关爱,社会认同度比较低

通过走访、电访、接访等形式对社区青少年进行初步调研排摸。通过调研发现,社会闲散青年往往缺乏家庭的关爱,在社交、学习等方面存在障碍。社会闲散青少年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孤僻,不善于与父母沟通;单亲、离异家庭居多;相当一部分啃老族;学历低,不愿学习、无求职愿望;沉迷网络,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使他们疏于人际交往;缺乏健康人格,心理偏差、行为偏离社会规范,易导致犯罪。由于长期处于社会游离的边缘,闲散人员和来沪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认同度普遍较低,生活的挫折使他们丧失了上进的信心和决心,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2、针对需求开展培训是社区教育的有效途径

(1)对残障人群的培训指导借助聋哑人沙龙、“阳光之家”

针对难与人沟通、再就业困难比较大的问题,街道对残障人士制定了互相学习、加强教育、树立信心的培训方案,确定了重点研究对象。

彭浦新村街道的聋哑人沙龙成立多年,建立了清晰的管理网络,拥有一批助残志愿者队伍。借助这一媒介,引导听残人群定期参加沙龙的活动,策划组织联谊活动,通过创作歌曲《无声世界也精彩》等形式,鼓起了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

对于智障人群的指导,主要借助“阳光之家”。为了充分发挥作用,街道创设了各种情景,利用各种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活动后,学员们由一开始的不习惯变得越来越喜欢这个充满爱的家。在这个家里,不仅有老师给他们上课,教他们简单的生活技能,还有朋友一起玩耍,让他们渐渐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快乐是树立生活信心

的基础,“阳光之家”的活动不仅给智障人士带来了快乐,也给每一个家庭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2)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旨在提高就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国有企业的关停并转,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剧增。针对调研反映的情况,街道坚持将再就业工作作为为民解难、稳定社会的民心实事来办,采取了各种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加深失业人员对政策的认识,提高再就业的热情和信心。其次,加强技能培训,街道开办了择业指导班、岗前培训班以及各种特色的技能培训班,使更多地人走上就业岗位。第三,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就业基地和民营招商企业提供岗位,积极发展家庭手工作坊创造岗位,积极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最后,对两类特殊人群进行了特殊就业对象重点扶持的指导:一类是残疾人,一类是零就业家庭。对于残疾人,合力打造了社区“阳光书报车”,11位残疾人走上了再就业之路;对于零就业家庭,街道实施动态管理,做到出现一户,登记一户,帮扶一户,给予充分的政策倾斜。

(3)对特殊青少年的教育使其融入社会

第一,行为矫正。街道对于典型的行为偏差现象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帮助。针对青少年孤僻,不愿意沟通的现象,矫正社工以加强社工、家长、子女三方交流为目的,以小组活动的工作模式——举办“青春三人行”系列活动。对于有不良记录和行为偏差已被立案的青年,矫正社工以挽救为目的进行“诉前考察”,目前已成功帮助十位青少年免于起诉,成为街道不良帮教的特色工作。对于“啃老族”及“眼高手低”的现象,青年就业援助员建立就业登记与就业服务有机衔接的工作流程,有效地帮助了一部分失业青年端正了就业观念。

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社工对特殊情少年在思想上进行教育和引导,并联合社区、居委的力量和资源共同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有益的社区团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青少年们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告别以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走出自我的狭小世界,真正融入社区的大家庭。

第三,技能培训。失业青年人员中普遍存在择业观念落后、择业决策能力差、少技能的情况,为此,街道为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对应性的心智技能培训。街道在各居委会成立了爱心志愿者队伍,一对一地帮助每一位闲散青少年学文化,正确选择了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如网络知识培训、烹饪培训、科普法制培训等,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第四,加强监护人的教育指导。充分发挥“监护人培训学校”、“家庭监狱指导中心”的作用,针对部分青少年行为偏差和误入歧途的现象,利用暑期对部分监护人进行培训。街道邀请少教所教官、区法院少年庭法官对家长进行个案分析和指导;聘请心理学专家、教师、家长共同探讨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引导家长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做出正确的引导。

(4)对来沪人员的教育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一,政策宣传。根据来沪人员的学习需求,对他们进行法律政策的培训,使来沪人员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更好的生活在彭浦社区。同时,加强饮食卫生健康的培训、计划生育培训,计生部门定期到小区向他们宣传婚姻法、计生知识,也使他们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生活。

第二,教育培训。街道为来沪人员开设了文明礼仪课程,使他们适应上海待人接物的习惯。街道内的不少小区都设有来沪人员俱乐部,每月定期上课,向来沪人员宣传法律政策,使他们受益非浅。

外来媳妇是来沪人员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对就业技能的需求最为强烈。为此,街道组织开始了各种技能培训,参与培训的外来媳妇达上千人。为了更好的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街道还开设心理讲座,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指导他们的就业心理。

三、困难人群社区教育的效果与思考

1、建立并完善了街道困难人群教育培训和帮困指导机制

彭浦新村街道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形成了包括在职人员素质教育、下岗人员职业教育、老年人养生教育等各类的终身教育框架。通过调查研究,针对社区内的困难人群,街道整合各科室的力量,基本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教育培训和帮困指导机制:对困难人群的定期访问和随访机制、对困难人群教育培训的经费使用制度、社区志愿者队伍管理制度、困难人群的社工指导机制、困难人群的动态管理机制等,切实保障困难人群的合法权益。

2、社区面貌不断改善

通过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尤其是各居委会的大力宣传和扎实的工作,社区居民对困难人群的生存状况更加关注,有更多的人愿意投入到帮困指导工作中去,广大居民由最初的对一些来沪人员、残疾人的不理解、排斥,逐步转变为接纳困难人群,尝试理解他们的心理,这和社区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调研探索工作是分不开的。通过教育在困难人群之间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使他们惺惺相惜、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在其中佼佼者的带领下,不断走出了成功者,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困难人群社区教育的难度依然很大。建设和谐社区是街道的共同追求,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做好这一工作,机制是保证,队伍是根本。我们认为,对困难人群社区教育的展开,还要深刻分析一下两个问题:

第一是深刻认识街道管理工作的意义和重点问题。

推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起现代化的基层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根本举措,是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基层各项工作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单位人”逐步变为“社会人”、“社区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增强。 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服务需求扩大;失业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都将成为社会性的热点和难点。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落脚点都最后要回到社区。加上社区又是社会的基础,所以只有加强社区建设,才能使社区成为哺育文明、和谐人际关系、激励人奋发向上、让大家安居乐业的摇篮,也成为消化各种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道防线。

街道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社区建设要有一定质量,首先要提高街道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工作人员的素质。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由于现有管理体制的制约和认识的不足,使一些想法和措施不能深入下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解决失业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环境问题,必须依靠各部门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转变工作方式,学会学习,把自己定位在服务职能上,切实为群众办事。

第二是社区教育培训的定位问题。

有关终身教育的思想已经从学术领域的讨论转化为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社区教育是大众化、普及化的教育,亦是休闲文化或职业技能教育;居民参与社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张毕业证书,而是为实现人生价值、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奠定基础。我们不能以传统学校教育的眼光,或从传统的街道、民政的角度将其置于“蹦蹦跳跳、玩玩闹闹”的层面,而应是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式的教育。

我们发现,社区教育培训还存在素质培养与技能培训的矛盾。对于居民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困难的学习需求,基本是集中在技能培训上,对于素质提高类的课程关注不够,对于街道重点工作的关注也不够。因此,街道基本上是采取优先解决居民的迫切需求,同时引导他们逐步关注自身素质的完善的措施。

此外,对于困难人群的教育培训,不能仅仅依靠一个街道的力量,涉及到一些政策性问题时,街道就很难有所作为。对这类人群的教育培训,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倾斜,尤其是对于来沪人员,在政府的引导和号召下,吸引社会各方的参与和支持。

社区教育为推动彭浦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成为街道工作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致力于建设社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体系,按需施教,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传播先进思想,传承民族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不断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形成新的社区精神道德法制文化,建构崇尚学习的新型社区。

共建和谐社区策划书

增强安全意识 共建和谐社区

共建和谐社区 共创美好生活

和谐社区共建共享工作计划

123.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总结

34.发展社区教育_建设和谐社区

社区教育推动和谐社区的发展

学校社区共建工程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立足本职 甘于奉献 共建和谐社区

和谐社区共建共享先进单位申报材料

123.加强困难人群社区教育共建和谐社区
《123.加强困难人群社区教育共建和谐社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