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纳兰性德词意象与其风格之关系

发布时间:2020-03-02 05:44: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意象看纳兰性德词艺术风格

樊蓝燕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01 )

摘要:一个诗人的作品能否流传千古,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是否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在诗词中风格很大一部分由意象来体现,因此纳兰词至今是研究界的热点的原因之一也是在于他的意象,及由此意象形成的艺术风格。本文试借助纳兰词意象的研究为切入点,来分析纳兰性德诗词风格形成原因。 关键词: 意象艺术风格哀感顽艳

一个诗人有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建立了自己的意象群。纳兰性德之所以到现在仍然广受欢迎,意象的丰富多样性和独创性是其原因之一。纳兰性德研究无疑是清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近年来,涌现了很多研究纳兰词的论著和文章,但大多数都从其词的内容、分类、身世等方面入手,从意象角度来研究纳兰性德的文章比较少。本文写作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想借助读纳兰词意象的研究为切入点,来分析纳兰性德诗词风格形成原因。

古往今来,评论纳兰性德词的风格不乏其人,如陈廷焯“情词凄婉,似韦端己手笔”、“一片凄感,笔笔凄艳”、“凄凄切切,不忍卒读”[1],谭献“以成容若之贵,项连生之富,而填词皆幽艳哀断,异曲同工,所谓别有怀抱者也”[2]、谢章铤“纳兰容若深于情者也”[3]、唐圭璋“不假雕琢,似此真不愧大雅矣,古今艳词亦不多见也。[4]”况周颐“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弊,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重浑至何难矣。”[5]等等评论不一而足,都一语中的,道出了纳兰词的风格特征。

一个人的作品能否流传千古,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是否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在诗词中风格很大一部分由意象来体现。意象在诗歌艺术创作中往往带有艺术家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诗人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通过意象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即“立象以尽意”,还可以创建新颖的艺术形象,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意象属于美学范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十分重要的诗学概念,简单的说,就是象(诗歌中人、景、物)与意(作家情思)的组合。意象具有确定性,如菊花寓意傲霜坚强、隐逸高洁、清高脱俗;杨柳代表惜别之情思亲之意、怀乡之思;

鸿雁象征游子羁旅思乡、恋人孤独怀人等等,这些意象及其涵义说明意象的意义有其确定性,意义也都是确定的,且为社会所公认的,具有社会属性。意象具有多义性,即一个意象会引发很多个引申含义,如“月亮”,本身是团圆之意,然而在团圆之夜却有很多难以团圆的游子、行人,因此它又有思念、怀乡等涵义。意象的多义性使诗歌更含蓄,更有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联想的空间。而由意象组合形成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同时也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词人在创作过程中,总会有自己主观的情绪渗入其中,因此好的诗词的意象及其形成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如一说到菊花,大家马上就想到陶渊明,因为陶渊明诗歌中有大量咏菊之句,而诗人本身也种菊,菊花就自认成为他的专属个性意象。再如一提到月亮,也很自然的想到李白,他是古代写月亮最多的诗人,很自然的就把月亮与李白联系起来,这不仅是一种条件反射,更加说明了拥有个性意象的重要性。而纳兰性德也有自己创作的意象,如对“梦”的描写,有近100多处之多,主要有梦凄迷、远梦、魂梦、幽梦、秋梦、残梦、吹梦、春梦、轻梦、断梦等等,可谓是完全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袁行霈说“意象,首先必须呈现为物象,否则很难为人理解。”[6]物象是客观的,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中,就会或多或少带有、染上诗人主观的色彩,经过了诗人思想情感、心理状态、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综合的侵染之后,就成为意象,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很显然经过诗人加工过的意象带有了诗人的个性特色。意象手法在诗中运用的作用之一,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转化为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具象,让作者的情思得到具体可感的表达。作用之二,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由于诗的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就能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作用之三,就是借助意象,作委婉的表达,将涵义隐藏于意象中,不做讽喻而讽喻之意毕现。纳兰能成功调遣、构思意象,意象的这些作用在纳兰词中均有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7]王国维认为阅世与作者性情关系密切,

阅世多了,经历的多了,个性气质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变得复杂,感情也就不那么纯粹了。而主观诗人则不必多经历社会,因为经历越少,性情越真。纳兰也是完全符合王国维的要求。纳兰生于富贵家庭,身世显赫,是康熙朝权相明珠之子,纳兰也为康熙帝所宠幸,没有国破家亡的杜甫的经历,也没有李白怀才不遇的感慨。这种家庭环境可谓得天独厚,羡煞旁人的。然而陈廷焯却对其评价“一片凄感,笔笔凄艳”、“凄凄切切,不忍卒读”,就连其好友顾贞观也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8]

纳兰词哀感顽艳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容若的悼亡之作中。纳兰作词,可谓古往今来最为哀感顽艳,令人柔肠寸断,如:《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任认取双栖碟。”观其通篇无一哀悼之词,哀悼之意,却又句句都在诉说,字字哀痛。《词苑萃评》中,顾梁汾也认为:“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正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余最爱《临江仙》‘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言之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容若词义亦以此为压卷之作。”[1]在悼亡词中,纳兰调集了很多意象,共同形成哀感顽艳的风格。如在《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这首词中运用到的意象有 雨、花、魂梦、双鱼、清泪等,弥漫了哀伤、凄婉的心情,而“魂梦”是爱妻逝后作者生活状态的写真,词人在卢氏逝后浑浑噩噩、似梦非梦当中度过了三年,伴随着词人的是凄楚的天气“雨”天,凋零的花朵,想象亡妻亲手写过的信笺,词人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只有流不尽的思念的泪水。再如《沁园春》“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这首词也是词人怀念亡妻之作。词中运用了诸多意象:绣榻、

斜阳、春花、秋月、笛声等,绣榻是妻子曾经歇息过的地方,斜阳代表消沉、对生命消逝速度之快,对生命意识的体验,春花象征妻子美好的年华。词人回忆与亡妻生前的点点滴滴琐事,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是美好的,然而现在只能对着妻子遗容大哭痛哭,对着象征美好青春的春花心情只能“触绪还伤”,而此时从邻居飘来的阵阵笛声更是加重了词人沉重痛哭的情绪。这一系列的意象组合无一不加重了词人愁怨的郁结。

纳兰性德词风格情调低沉、情思凄婉,哀怨缠绵,这是由于其词中大量运用了“残”、“冷”、“寒”等词语,如:残翠、残月、残花、残阳、残雪、残香、残红、残星、残灯、冷香、冷画屏、冷眼、冷烟、冷雨、冷红、梦冷、玉炉寒、嫩寒、寒愁、薄寒、寒窗、新寒、晓寒、寒沙、夜寒等等,这些意象之前若是没有“残”、“冷”、“寒”的修饰,就会呈现事物本来的样子,如翠翘,这是妙龄佳人的饰物;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雪,洁白无瑕。然而这些物象一旦与它们结合,无不渗透了一股衰败、残缺、孤独之感,这些物象与词人情感的结合物充斥着整部《饮水词》,也是导致纳兰词风格哀感顽艳、凄楚伤感的重要原因之一。纳兰故意把时间选择在黄昏、斜阳、落日等时段,选择的天气多为雨、风、霜,且多为深秋季节,意象颜色多为暗淡、萧瑟,如暗钟、黄叶、乍黑、黄茅等,呈现萧瑟、衰败、颓废的画面。不仅如此,纳兰还全面调集味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如“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啼鴂”、“啼莺”、“黄芦苦竹孤舟泊”、“凉云石叶”、“一例冷清清”、“冻云一树垂垂”等,不一而足。

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人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7]纳兰出身贵族之家,没有染上汉人作诗雕琢的习气,因此他的创作特色是以清淡朴素的语言书写真情,他的词作天然去雕饰,清淡朴素,情感真挚自然。如《望海潮·宝珠洞》“汉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驼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乾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白日、空山、童子牧牛、一片荒沙、一线桑乾、一道炊烟、三分梦雨、斜阳、两三行归雁等等意象均是极目所见,纳兰完全写自己看到的景物,毫无雕饰,只是白描,故能真切自然。又如《江南好》“江南好,何

处异京华。香散翠帘多在水,绿残红叶胜于花。无事避风沙。”这首词跟之前的悼亡词格调完全不同,也是纳兰词中少有之作。通篇清丽自然,一扫凄婉、哀怨的阴霾,取而代之的是对江南美好风光的赞赏。江南有翠帘、水、绿叶、红花,没有塞北的风沙,没有闺阁的缠绵哀怨,地理条件优越,环境宜人,清新自然的轻快都是通过一个个江南美景传达的。而词人此时又与江南才女沈婉交好,怎能不生出如此清新明快之作呢?

在常人眼里,风、月、梧桐、芭蕉、柳、塞草、落日等意象可能是一种无情无性、没有任何情思意味的自然现象,但当它进入到词人的世界里,就带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和情绪意味,具有了某种生命情调和哲理意味。如《古北口》“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杨柳本身只是树木,且是美好的春天的代表,无任何情思可言,然而杨柳的枝条在风的吹拂下如同一条条手臂,似乎在说“别走,别走”,代表送别、留恋、伤感等意绪,词人来到岸边送别友朋,表达了对友朋的依依惜别之情。又如《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筵。黄花时节碧云天。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词人远在塞外,看到大雁南飞,希望鸿雁给亲人传达思乡之情。在这里鸿雁象征游子羁旅思乡。当这些物象与词人的伤感情绪结合之后,自然而然也就具有了诸多涵义,成为一种情感的代表与寄托,也就具有了某种生命情调与意味。

意象的运用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在诗歌艺术创作中往往带有艺术家强烈的感情色彩。纳兰性德的意象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独创性,这些经过词人加工过的意象带有诗人情感、个性特色,形成了哀感顽艳、清新自然、毫不雕饰的艺术特色,是纳兰词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陈廷焯,《白雨斋诗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谭献,《复堂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唐圭璋,《纳兰容若评传》[J],《中国学报》, 1994年第1期

[5]况周颐,《蕙风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冯金伯,《词苑萃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樊蓝燕(1987—)女,安徽合肥,安徽大学文学院 硕士研究生 元明清

详细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大学龙河校区305#404室

联系电话:18755179399

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点

纳兰性德词中的风意象

试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意象

纳兰性德

浅析纳兰性德词中的雨意象2

纳兰性德词的解析

纳兰性德词的特点

纳兰性德教案

纳兰性德读后感

漫谈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词意象与其风格之关系
《纳兰性德词意象与其风格之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