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1 17:41: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案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2-24 12:25:58 课题主持人:厦门市大嶝中学 宋火金

课题副主持人:厦门市莲河中学彭永挑

我市初中新课程已进入第二轮攻坚阶段,农村新课程的实践目前相对滞后。为进一步推动初中新课程改革,我市第二批初中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育科研课题已全面启动,厦门市大嶝中学与莲河中学申报的《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课题被列入厦门市课程改革市级重点课题,为了确保课题的有效实施,推进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农村初中新课程实践的现状:

新课程已进入第二轮实践与攻坚阶段,城市新课程研究特别是课堂教学取得重大进展,但我市农村新课程的实践目前相对滞后。从新课程理念渗透、课程目标落实到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及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在研究与实践中得到提高、完善,大嶝中学、莲河中学在新课程实践中同样面临着共性的问题,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可以解决农村初中新课程诸多实践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大嶝中学、莲河中学农村初中教育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大嶝中学、莲河中学新课程实践与研究进展: 大嶝中学新课程实践与研究进展:

1、校本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定期举办校本论坛;已完成市十五课题《初中新型师生关系个案研究》;常规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的提高。

2、部分学科校本研究取得一定的突破。(1)语文科作为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课堂教学整体情况较好,基本符合新课程的要求。邱建平、蔡海英等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较高,中考成绩突出;邱建平老师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有上十篇的教育教学论文在CN级刊物及市区汇编。蔡炳宣、郑丽娜、郑得意、蔡海英、郑丽红、许淑端等老师在语文阅读指导、作文教学功底较深,语文活动开展情况良好,语文教研组获得区级优秀教研组。近几年学生在各类征文、作文竞赛中屡获市、区奖励,有部分作品在报刊物上发表。(2)数学学科,以谢建团老师引领的课题组正努力推进分层次教学,已走上平稳发展的局面。(3)英语学科将形成性评价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氛围与教学成效取得很大的突破。(4)生物学科课程推进的力度较大,在形成性评价、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取得一定进展。宋火金老师已在CN及全国、省、市发表多篇论文,教师个人获奖较多。(5)历史学科教师业务能力较好,在形成性评价、探究性学习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一定的突破。(6)政治学科,以洪学谦老师为区兼职教研员为引领,全体教师业务能力好,在形成性评价、探究性学习等方面有了自己特色的一套教育教学模式,在翔安区初中政治教育方面是火车头。(6)美术、写字学科,以洪永发老师为代表,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的作品多次在市、区级获奖。学校已有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写字》。(7)化学学科,以宋文评老师为区兼职教研员为引领,已走上平稳发展的局面。

3、特色发展近况:

1、国防教育活动,已发展为办学特色。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一套自主的活动课程,成果明显,走在翔安区前列。

2、学校社团建设取得一定进展,有我市知名作家谢春池担任顾问的“彩贝文学社”及社刊《彩贝》,有我市知名画家郑瑞勇担任顾问的“天风海涛书画社”,社团活动取得一定进展。近几年学生在各类征文、作文竞赛中屡获奖励,部分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心理学社已走上正轨。学校社团建设将成为校园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莲河中学新课程实践与研究进展:

1、校本培训取得一定进展。有专门的校本培训刊物《新课程教学文摘》,定期举办校本论坛;有校本教研刊物《教育实践与研究》,已成为教师教科研成果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常规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的提高。

2、部分学科校本研究取得一定的突破。(1)语文科作为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课堂教学整体情况较好,基本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王颂梅、王猛龙等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较高,中考成绩突出;张鸿曙老师获得第二届课堂创新大赛三等奖,并有多篇论文在CN级刊物及市区汇编,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组织的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大赛获得两项

一、二等奖各两项;王向阳老师在语文阅读指导、作文教学功底较深;浯江文学社活动正常开展,并主办社团校刊《浯江潮》,语文活动开展情况良好。近几年学生在在各类征文、作文竞赛中屡获全国、市、区奖励超过50项,有部分作品在中学生刊物发表。(2)数学学科正努力推进分层次教学,逐步改善学科落后的局面。(3)英语学科将形成性评价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氛围与教学成效取得很大的突破。(4)生物学科课程推进的力度较大,在形成性评价、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取得一定进展,现已开发校本课程《科学探索者》(第一辑)、《认识身边的植物》。宋火金等三位老师共在CN及全国、省、市发表论文十几篇,教师个人获奖较多,学生在市区创新大赛获奖十几项。(5)历史学科教师业务能力较好,在形成性评价、探究性学习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一定的突破。

(6)音、美学科在浯江书画社、音乐社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3、特色发展近况:

1、1999年以来社会实践(含研究性学习)活动,2002年在大同安区被认定办学特色。近几年研究性学习成果明显,学生研究性学习有十几项在市区创新大赛获奖,走在翔安区前列。

2、学校社团建设取得一定进展,浯江文学社、书画社、音乐社活动取得一定进展,浯江文学社是社团校刊《浯江潮》的主办单位之一。近几年学生在在各类征文、作文竞赛中屡获全国、市、区奖励超过50项,有部分作品在中学生刊物发表。爱心社、创新社等社团陆续启动。学校社团建设将成为校园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师如果单纯依赖教科书、参考书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必将使自己丧失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无从谈起。新课程表现出诸多的不确定性,包括了教学目标和结果、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新课标为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所留下的广阔空间,这种不确定性为教师重新建构符合自己也符合自己的学校、学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由于现行新课程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还是偏多偏难,很难在课堂规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与教师的适时、适度的介入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确定性因素过多的现状,尽管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行为转变发生了很大影响,但可供农村课改借鉴的研究较少,国外没有类似情况的变化研究。第二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相关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了。从这一角度看,本研究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必须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①通过本研究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地对课程进行修正和调适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关键。②新课程反映了当代课程理论“从儿童经验出发”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上渗透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思想,通过本研究将在实践的基础上论证建构主义理论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现实意义。

研究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在第一轮课改实践中,教师经历了教育观念、教材和策略的挑战,现在更迫切需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得到提高。不再将困惑归因于条件的不足和学生素质低下以及教材的缺陷,而是积极主动地重新建构符合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教师教学方式如何贯彻课程的理念,并重点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为学校及更多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同时对于在农村中学的推广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新课程处于攻坚阶段,高中新课程即将实施,进一步做好初中新课程实践与研究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20世纪美国两次基础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课程观,到要素主义派的课程理论的课程观,最后走向两者的结合;20世纪中期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奠定的建构主义理论与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脉相传,到20世纪90年代兴起,主要的教学模式有:支架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情景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还有比如布鲁若的发现教学法等;20世纪80年代逐渐引起注意的有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则强调把整体观、生态观融入课程与教学,提出了教育的整体和生态模式。这些对今天的新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在中国,受苏联教育学家凯洛拂“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也探索出许多有益的教学模式,如顾冷沅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还有现在很多在实践的“自主—指导学习”等。目前国际上对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研究,主要也是从建构主义最新的教学理论出发进行了相关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框架;美国的基础教育中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新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核心内容。

中国现行的新课程折射出对20世纪美国两次基础教育改革及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观的反思与借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过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对双基的重视。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新课程目标、适合农村初中学生、具有教师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农村初中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实质性、可操作性的发展,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阶段目标:

1、2006.9—10 研制课题研究计划,主要通过总结、收集已有经验和现行可操作的做法,进行各课题小组的培训,进行设模——说模——相关学科和特色模块的计划制定和细化操作步骤。

2、2006.11-2006.12 调查(培训前后)、心理测试(前测)与全员培训阶段。

3、2006.11-2007.2 进行①—⑦项的研究,研究各课题小组优秀的个案,观模——评模——研究确定各学科教学准备尝试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及阶段总结及经验推广。

4、2007.2-2007.6 继续开展①—⑦项研究,炼模——逐步总结提高,推广典型经验,总结以点带面滚动推进的可行性操作方法。组织重点攻关教学模式、特色模块。

5、2007.7-2007.8 总结实验一年的经验教训,设计推广方案,进一步炼模——定模。

6、2007.9-2008.6 进一步开展①—⑦项研究,扩大典型经验的推广与运用,以点带面滚动推进,进一步做好定模——完模。

7、2008.7-2008.8 课题总结、验收阶段。

备注:①②③④⑤⑥⑦为“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中的“

4、学科计划、分工”部分。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关于“农村中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的界定为:

农村初中新课程实践中,如何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过程中进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探索。研究聚焦于: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建构符合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中,应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如何运用、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本课题基本假设是: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是新课程的核心,而两者的切入点都在课堂教学。只有在第一轮课改的实践基础上,在反思与改进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引导,教师通过重新构建符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新课程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 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的对象:

主要研究包括:①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②挖掘、促进学科具有代表性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在本校的推广与运用;③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研究;④形成性评价对优化教学过程的认同与实践研究。 本课题重点关注:

1、师生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适应和提高问题,以便帮助教师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的建设者,学生成为学习的建构者,形成终身学习能力。适应,是指师生对新课程的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积极地投入和有效地运行;提高,指师生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地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同时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学校对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是否到位是本课题能否成功的最重要保证。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在于:

1、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如何以点带面推进,提高大部分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是关键也是难点;

2、本校农村学生的理科基础薄弱,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严重不足,学生从家庭、社区能获得的学习各种资源非常有限,如何以学校和教师为重点,充实学习资源,转变学习方式是关键所在,也是难点;

3、目前,从农村小学升初中的学生从教材到学习方式,不折不扣是传统的教材和学习方式,很难适应初中新课程的需要。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以教师的个体及学科集体相结合或模块形式为主的教育行动研究,采用教师个案研究,课例教学,案例研究等,结合问卷调查(含心理学测试)、观察、访谈等。 研究的手段主要采用结合教师个案、典型经验(点)和经验推广(面)等三个层面,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节研究中心,做到抓住重点、分析难点。集中攻克、以点带面。 资料准备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组织实验教师前期学习—— a.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b.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或案例。 c.做好培训资料的编辑工作。

2.有关心理学测试卷、调查问卷、过程数据的收集方法的准备。

3.相关研究的一般方法、课程基本理论的材料,并根据研究需要强化其中的一些部分。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参加者分工:

1、宋火金——课题主持人人及大嶝中学主持人,全面组织协调、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做好培训、数据处理、实验计划调整反馈,总结升华实验所得。

彭永挑——莲河中学课题组主持人,全面组织协调、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2、课题中心组:

组长:彭永挑、谢永龙 副组长:邱建平、洪家强、郑清祥、吴真苗 成员:①语文:蔡炳宣、郑得意、吴端取、王颂梅、王猛龙; ②数学:谢建团、郑银球、张群平、吴志强;

③英语:宋丽婷、曾春婷、郑国贞、彭金闷、吴慈勤、余秀蜜; ④理化生:宋火金、宋文评、许建松、蔡志灵、黄秋鑫、谢志有;

⑤政史地:洪学谦、邱大欢、蔡苍生、曾志伟、陈育智、吴真苗、张永恒; ⑥体音美:张长华、曾志和、宋碧山、张莹莹、邱培辉;

⑦特色模块:宋火金、洪学谦、邱大欢、张活艺、张长华、宋碧山、陈育智、吴真苗、王常波、张永恒、王育青。

3、伯海英、李智、张世钦、杨延丛、曾怡谋等主要承担“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的指导工作。

4、学科计划、分工:

①曾怡谋、邱建平、蔡炳宣、郑得意、蔡海英、郑丽红、郑丽娜、洪家强、吴端取、王颂梅、王猛龙、张鸿曙、王向阳、陈梅生等主要承担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及校本课程开发和文学社团活动及刊物编辑。

②张世钦、谢建团、张振奋、郑银球、郑海龙、张群平、吴志强、陈全兴等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关注分层推进工作。

③杨延丛、郑清祥、宋丽婷、曾春婷、郑国贞、彭金闷、吴慈勤、余秀蜜、余春到等主要承担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关注分层推进工作及校本课程开发。

④宋火金、宋文评、郑丽彬、许建松、蔡志灵、王常波、黄秋鑫、洪长远等主要承担生物、物理、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

⑤洪学谦、周建海、邱大欢、蔡苍生、曾志伟、陈育智、吴真苗、张永恒、王育青等主要承担政史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⑥张长华、曾志和、宋碧山、张莹莹、邱培辉等主要承担地美体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重点关注第二课堂及社团活动。 ⑦特色活动发展研究计划、分工:

宋火金、洪学谦、邱大欢、洪永发、曾志伟、张长华、宋碧山、陈育智、吴真苗、王常波、张永恒、王育青等政史地生学科教师主要承担社会实践活动特色发展研究工作。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各主要研究阶段:

2006.9—10 研制课题研究计划,进行相关学科和特色模块的计划制定和细化操作步骤。 2006.11-2006.12 调查(培训前后)、心理测试(前测)与全员培训阶段。

2006.12-2007.2 进行①—⑦项的研究,研究优秀的个案,进行阶段总结及经验推广。

2007.2-2007.6 继续开展①—⑦项研究,逐步推广典型经验,总结以点带面滚动推进的可行性操作方法。组织重点攻关第教学模式、特色模块。

2007.7-2007.8 总结实验一年的经验教训,设计推广方案。

2007.9-2008.6 进一步开展①—⑦项研究,扩大典型经验的推广与运用,以点带面滚动推进。 2008.7-2008.8 课题总结、验收阶段。

备注:①②③④⑤⑥⑦为“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中的“

4、学科计划、分工”部分。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阶段性成果形式:

2006.9 课题研究计划、培训计划 2006.12 调查报告、测试报告、培训小结

2007.2 ①—⑦项阶段性总结,各组进行优秀的个案研究,开展案例教学。成果书面展示:编辑《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专集,主要由:课题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师典型个案案例,论文或经验总结,教学随笔,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报告等。成果逐步推广。

备注:①②③④⑤⑥⑦为“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中的“

4、学科计划、分工”部分。 2007.8 进行课题中期总结,实验教师以汇报课或现场录象形式进行,请专家点评,总结典型经验,各项目阶段性总结。成果书面展示:同上。成果逐步推广。

2008.8 进行课题结题总结,实验教师以汇报课或现场录象形式进行,请专家点评,总结典型经验,形成各项目总结报告,成果书面展示:同上。成果全面推广 最终成果形式:

各项目总结报告、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工作报告、阶段性成果汇编、优秀教师或集体的个案精选。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模式建构研究

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工作总结

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工作总结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建构的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

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