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31 08:32:5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我的一点感受

发布者:肖容容发布日期:2010-07-07 12:22:33.0

目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教改的改革浪潮中。在这个史无前例的环境下,如何很好的面对新形式下的语文教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手中拿着一本或几个教学参考书或题解之类的书籍,就可以登上讲台进行讲课,姑且不去说讲课的好坏,但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沉闷和毫无生机的,因为答案是一定的,无非是学生成了教参带领的一群“学偶”(暂且这么一说)。事实上,有几个学生是用自己的脑子去说话? 那么,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该如何进行呢?是不是一定要抛开一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教师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习。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笔者在《荷花淀》一文教学设计中努力遵循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我发现,鼓励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探究,解决疑难。

二、以读为主,重视读的实践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笔者在高中诗歌单元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视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主。朗读的形式多样,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文句美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三、尊重学生的意愿,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让他们当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但有意识的自主学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四、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当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促进学生构建新知、培养语感、促进思维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展示答案或课文插图的搬家的工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推荐第2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1.树立“全人 发展 ”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理念,必然配之相应的行动。新课程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关键在于它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的诸多理念中,“全人发展”显然是其核心理念。“全人发展”的理念是指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里的“全面”,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它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而“自由”,则指在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素质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长。这就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

2.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的三个环节:一是知识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被认识的?二是知识及其相互关系;三是知识到哪里去?它们在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只注重第二个环节,对其余两个环节鲜有涉及,因而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扎实,但探索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缺乏的现象。新课改就是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能够协调平衡地发展,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中,而不是孤立存在。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从三个维度融合的角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3.新课程课堂设计需注重过程教学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提倡终身学习,而传统的教学难以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现有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教给他们智慧,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地把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 等知识融入具有一定情境的过程性探究中,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推荐第3篇: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在阐述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依据、原则及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27-01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同时具备生存能力且具有创造性的人;强调学生有个性的自身发展;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应从\"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如何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身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为了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需要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化学新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

设计是为创造一个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其实质就是为创造和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模型,它不是对现存系统的改进,不是为超越现存系统去构思一幅新图景而创设的一个新系统,是一个目标定向的、有实际效用的、需要社会性互动的非确定型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将教与学的原理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规划过程,它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媒体的特征,确定恰当的教学事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化学新课堂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化学课堂教育教学目标,依照现代化教学思想,化学新课程理念,化学学科及学生特点,依托化学教材的内容和主题条件,用教与学的原理来策划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过程。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遵循着教学的基本规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2化学新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2.1 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3]确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特点是:在设计理念上――从设计教师的教转向设计学生的学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价值取向上――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策略上――以教材知识为线索的线性设计转向以三维目标整合的学习情境的设计策略;在设计主体上――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的主体。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理念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课堂;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课堂;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课堂;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课堂;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效实现预期育人目标的教学活动,看的是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其有效应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有效果,要追求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一致;二是有效率,要讲究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的比例;三是有效益,要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成长,生命成长的价值意义。?Q言之,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进步,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也可这样理解: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有教完内容?峤痰萌险娌蝗险妫?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岬托Ы萄А?

2.2 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是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3]。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储备,进行教学任务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化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完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化学新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3.1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检验和评价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在知道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符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使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容易操作和评价。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化学课堂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结果的表述,它确定了教学工作的方向,制约着化学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在设计时应遵循四个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化学课程目标保持统一的一致性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的目标体现纵贯横联的整体性原则,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存在差异的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要适中、明确、可测量、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3.2 教学内容的精炼性。化学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四个方面,它是以各种文本资料,背景素材,化学史实,实验过程,师生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科特征和学生特点,针对教学目标,选择具有认识,实践,社会,德育,美育和情感等方面意义的内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现有的能力为起点,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桥梁,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钻研吃透教学大纲;其次在此基础上有机地全方位地把握教材,并对教材的整体和局部,知识的转承延续都要分析清楚。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把握重难点,使教学内容更集中。

3.3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化学教学方法是在化学教学情景中,化学教师和学生为了教和学而进行的以化学学科为内容的教学活动方式。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法、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复习法等。设计教学方法的关键就是选择。要知道如何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选择出与整个教学策略相吻合的方法,并且能预料到该种方法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方法最优化。

4.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与教师高度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作到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真挚感情,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设计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教学,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推荐第4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第二、三章)

有效教学基本功

——新课程教师课堂调控技能指导

授课地点:窝沿中学多功能教室 授课时间:2013年3月7日 授课教师:杨锐

第二章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钱梦龙老师有一次在某地执教《故乡》,学生突然提出 “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钱老师深知这个问题跟理解课文内容毫无关系,而且也不可能讲座出什么结果来。但学生有好奇心,有好奇而发问是求知欲的一种表现。虽然这个问题提得有些幼稚,但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的实际状况,将学生的思维流向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如果轻率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势必会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钱老师决定顺其势而导之,避开正面回答,与学生进行“谈话式”交流,从而把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引到理解课文的总目标上来。 于是,产生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了?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啊,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看到过,你们谁看到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他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本来是一个没有什么讨论价值的问题,钱老师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可经他这么顺势一带,竟化“废”为“宝”,加深了学生对“少年闰土见多识广”的认识,使教学绽放出了艺术的火花。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当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到首位,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但是实施原有的教学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设计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设计过程的系统方法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起着中介作

用。本节我们将对教学设计作基本阐述,介绍在新时期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概述:

提出教学设计,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设计。

英国设计史学家安东尼·博伦特(Anthony Bertram)在《什么是设计》一书中指出:“设计,是指与某物品有关的所有因素,它的意图和计划,物体本身的质量、材料、使用和美观,甚至包括价格和生产它的方式。”因此,设计并不仅仅是绘制好的一张图纸,而是一个完整的事物,是善于人类创造某一事物的构思,以及所经历的所有成功与失败的发展过程。所以设计是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它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并随着设计者与被设计者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设计是一种探究能力,探究能力本身又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形成或提高的。

教学设计是设计的一种,因此它与设计有许多相似或相通之处。善于设计,许多专家有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成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889)

⑵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⑶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的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⑷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个性的过程。(乌美娜,1994)

⑸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瑞尔,1996)

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⑺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何克抗,2002)

综上所述,从内容上看,教学设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设计是指把课程设置计划(总体规划及各部门具体课程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媒体教学材料看做教学系统的不同内容层次所进行的教学设计。而狭义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单元、某一课时或某一项目培训这些较小的教学系统所进行的设计。在构成上一般包括目标、内容、结构、课时、方法、媒体、场年、人员、测验等组成部分。本书所提到的教学设计一般指狭义的教学设计,即对某一单元或某一课时的设计。

第一节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新思维

这里要重点弄清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教学设计,二是课堂设计的新思维新在哪里。

1、关于教学设计

学者和教育家们有不同的论述,就设计而言,应该是对某一事物、工程、整体构思构造的布局安排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策划和解决教学问题的部署。即运用系统的方法,将教学理论、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所进行的具体策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

2、新思维新在哪里

一是课程设计理念上,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而不是让学生居于被动的受教育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是在教学形式上,运用系统的方法,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条融会贯通的桥梁。

应该说:从内容上看,教学设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设计通常为狭义教学设计。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特点

1、目的性特点:教学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全面良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2、系统性特点:所以我们把教学设计叫做教学系统性设计,所以它既有层次的划分,又有系统方法的运用,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活动等要素的综合设计。

3、主体性特点:前面讲到了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决不能把教授者本人作为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最终是要通过学生来完成的,学习效果也只能通过学生来实现,所以教学设计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忌从主观愿望出发,以自己设定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实行差异性和个性化教学。

第三节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范畴 1.教学的目标设计

这里重点把握和处理好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二者不可偏费。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人们思考和谈论的热点之一就是“三维目标”。在这里,人们借用数学和物理学上的“三维空间”这个词语来形象地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比较科学地表明了三者之间的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的关系。“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变化的结果,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

2.教学过程的设计

重点把握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不只是学生认知的过程,是一个能力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不只是一个记忆背诵的过程。当然这里有阶段和功能的区分,也要有不同的课程教学设计的不同特点。

什么是教学过程?在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中这样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教学过程有很多理解方式:它可以是从往常到毕业的教学过程;可以是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教学过程;可以是一门课程中的一章、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理解,教学过程都是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过程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有使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才会达到最优。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涵。

因此,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完善学生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老蚌生珠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的定义:“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多指军事活动中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后应用于教育。教学策略是现代教学理论研究的新课题,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借鉴军事领域的定义,我们一般认为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还包括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国内外对教学策略的定义主要有:

⑴ 教学策略,是教育观念和原则的体现,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来实现的。

⑵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制订的教学实施的综合性方案。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或教学意图而采用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的方式。它不仅仅包括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还包括教师解决问题情境的行为、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行为等。

4、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说白了就是对教授过程和教育效果的整体估价(或者叫教学活动的价值评估)。

一是把握好评价的分类:如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二是把握好评价的方法:既要有定性的评判,还要有定量的分析;

三是坚持评价的原则:全面性、客观性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章、新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教学语言与教态

一、教学语言与教态概述

教学语言的主要表现有三种: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这里体态语言又称做教态)。

1、教学语言与教态的基本特征:教学评议与教态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教材指导上讲了六个特征,这里我们理解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传导性特征(不能叫教育性,所有教育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这不是课堂教学语言的独有特征)。准确地讲教学语言与教态的基本特征是传导性,就是教师通过语言、板书、体态对学生进行的潜移默化的和声情并茂的传导。

二是专业性特征:就是你要以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但不是专业术语来阐述和解答教学中的各科不同的内容和问题。

三是情感性特征:无论是使用语言表达,还是板书或体态来讲授课程,这里都包含着教师的一种情感传递,并且这种情感传递直接影响着你的讲课效果,就象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一样,板书也传递着一种情感。

2.教育语言与教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对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所在。”斯霞在《我的教学生涯》一书中谈到教师的基本功时指出:“教师的语言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可见教师的语言修养的重要性.在表达同一个问题时, 不同的教学语言作用是不一样的。一部两千多年前的干巴巴的《论语》到了于丹的嘴里,让她演义的淋漓尽致,讲得万人空巷。听后给我们的感觉是:扩展心智,导航心灵,启发思考,催人奋进。所以,教学语言的作用就不言自明了。

二、教学语言与教态设计

语言与教态的设计,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很大层面上是实践的总结。

教师作为信息的载体,又是信息的发射平台。那么你发射的信息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作用不小,就在于学生对教师语言的感知和感悟。

做到这一点教学语言与教态的设计就应具有一定的特点、特性。塑造引人入胜入景的特例。要处理好几个环节——导入、开讲、应对。

一是导入设计趣味、制造悬念。

二是注重开讲和导入的处理和衔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讲课和写作一样。开头要打人,要抓住读者的心,衔接和引入要引人倾注。引人思想情感的投入。

三是要善于应对:要始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和掌控在预定的教学思路上来。这就要有相应的应对能力和技巧:

1、丰厚的知识积累

2、敏捷的反应能力

3、广阔的思维空间

4、相机的转变和诱导技巧

第二节 板书与版画

一、板书与板画概述

《中国的书法艺术》中我们就可以悟出板书版画在教学中的真谛。千百年来中国的书法大师们创作了那么多艺术珍品。遗千年而不朽,却弥足珍贵。这就是方块字带给人们一种感受,它所形成的艺术美感铸就了人们的一种文化理念。

我们可不可以把板书版画也作为一种美的文化理念来审视。实际上我们在教学中已经形成了这种文化氛围。当教师将美丽的楷书展现在黑板上,学生常常发出一片感叹声。当把板书集成版画,形成课文的整体思维框架时,那么给予学生的就是一个完整而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桂林山水》为例:

案例:《桂林山水》教学片段 课文简介:

《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文;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构成篇章。文章第一节以众口皆碑的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第

二、三节分述了桂林的水与山的特点。这两节在段式结构上相似,运用的句式也相同;最后一节又总写人在小舟上游览桂林山水,犹如在画中游一般。基于这样的课文结构,采用了总分式的板书。

教学片段:

师:轻声读3节,想想课文中抓住了桂林的山的哪些特点? 生:奇、秀、险。(板书)

师:如何写出的“奇”呢?画出有关句子。(生读课文,画句子)

师:这些山峰除了奇特而且姿态各不相同,变化多,可以用什么来形容?

生:形态万千。(板书)

师:哪个词突出桂林山的“秀”?

生:色彩明丽。(板书)(朗读,评价) 师:哪些词突出桂林山的“险”? 生:危峰兀立。(板书)

师:各小组根据第3节的学习方法,学习第2节“桂林的水”。 (生交流学习成果)

生(一人口头汇报,另外的人上台板书重点内容):静、清、绿;感觉不到它的流动;可以看见泄底的沙石;仿佛是块无瑕的翡翠。

评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从文章中找句子。教师板书的文字来源于学生的回答,使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本案例的板书从逻辑上属于总分式,从表现形式上属于写意板书。此板书揭示了课文的内在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

这个板书的设计,依然是一轴立体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桂林山水一目了然。它揭示了课文的内在逻辑性。----引出脉络----产生联想----便于理解----得到升华。

二、板书的设计

板书设计是我们教学的好帮手,却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把握好特定的规律:

1、条理清晰、层次性原则

2、突出重点、目的性原则

3、布局合理、计划性原则

4、确切精当、启发性原则

5、形式多样、趣味性原则

6、完整规范、示范性原则

推荐第5篇:基于新课程英语教材的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新课程英语教材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应该从“演员”转变为“节目主持人”,把舞台还给学生,由学生当演员,唱主角,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是我基于《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英语教材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英语教学中,能否真正有效地实施“和谐快乐教育”,导入新课是第一环节。新课导入设计得好、安排得妙,整个教学过程就会起到先声夺人、势如破竹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课内外的知识,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不拘一格的课堂教学引言导入新课,创设一种和谐快乐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欢快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欲望和冲动,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乐,乐于学习,实现“和谐快乐教育”。

二:教学传授

现代心理学认为:“不愉快的事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抵制,凡受试者认为不愉快的事,总不如他们认为愉快的事记得牢。”因此,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这个中心环节上,教师应注意以学生感到快乐来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动力。什么时候学生产生兴趣、学得快乐,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就好。和谐快乐地传授,就是要求教师抛开一切问题和烦恼,以饱满的精神、愉快的心情,运用形象、风趣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讲解传授英语知识,使教学双边活动既轻松愉快,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在愉快心情的基础上传授与接受英语知识。

三:问题设计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克服照搬教参的做法,力求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精心设置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愉快地提问激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快乐教育”的热情,让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快乐地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英语教学中,和谐地设置问题提问学生,教师要注意提得有趣、有味,提得恰到好处,或造成认知冲突上的悬念,或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结合生活实际。提问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不但要爱“金风凰”,更要爱“丑小鸭”,要给每个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保证提问和谐到位。 四 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课堂所回答的问题和所完成的练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驾驭课常能力、实现“和谐快乐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评价时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要饱含感情,多用肯定、鼓励、希望的语言,多表扬多赞美,少批评、不批评,努力营造出一个和谐、欢快的教学情感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效果,增强愉悦感,带来学习的快乐效应,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和谐快乐教育”的含情,越回答越有干劲,越学越爱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和谐快乐教育”。

五:教学总结

结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基本环节,完美的结尾往往会再次掀起学习的高潮,使整个教学结构紧凑完整、浑然一体、和谐优美,使学生因快乐而忘记课的结束,使之产生“乐而忘返”、“完而未完”、“意犹未尽”之感。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学生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可以减少紧张的情绪,抑制并消除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一份好的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迅速更新教育观,准确的理解和牢牢的把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

推荐第6篇: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即指在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教学目标,对教材呈现方式、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教学程序安排、教学传媒运用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谋略。从概念上看,教学设计是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由此看,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应该说,国内外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创立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这些无疑是一些可资借鉴的教学流程。当然,数学教学不可能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经验和能力来决定。学习和研究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对于适应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好的教学实践,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的高质量。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呢?

一、教学设计的特征:

1、实效性: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必须注重实效,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提高素质。

2、灵活性:课标中说“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一名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学习的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新颖性:即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4、培美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性化目标。

5、有趣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设计要形式多样、富有趣味,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及积极性。如低段年级可运用儿歌和小游戏完成教学。

了解了教学设计的特征,我们再来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几种常用的教学设计

二、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

(一)基于思维加工的设计。

1、指导思想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思维。数学思维过程是人脑对外部的数学信息的接受、分析、选择、加工和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从外部感知到内化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另一方面,内部材料在经常得到恰当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使主体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教学活动过程即引导学生积极的、有效的提取可利用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促使思维优化的过程。

2、操作框架

创设情境,激起学习“需要——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修正——提供技能运用”的迁移情境,促进知识迁移。

案例:十几减9

一、

新、旧教材的对比

原教材提供的解题策略;利用减法的意义直接计算(相加算减)。 原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示范讲解——练习巩固。教材十分注意示范性,其数学科学依据是减法的定义,其心理依据是学习的迁移规律。原教材也注意到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初等化处理,即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内化为心智技能,并通过反复强化训练,达到算法熟练化。但问题在于:有的孩子不会加法,减法也就不会了,并且提供的材料的探究空间较小,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验证性成分多于体验性、探究性成分。

新教材变得开放性和探索性,为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加工信息留下了空间,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对此的解题策略有相加算减、破十法、连减法、退十加补等。显然,学生能采用什么口算方法,取决于其自身的数学经验。不同知识积累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应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有利于钓用已有知识加工信息、获取新知识的环境。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15-9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师:怎样计算15-9?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大家在小组交流一下,然后每组派代表介绍。

(3)小组全班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师:同学们响了这么多的方法,那你们最喜欢那种方法呢?小组交流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2、小组讨论交流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时,教师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教师小结

3、迁移练习

(1)小组先交流解决16-

9、12-

9、14-9,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学具。

(2)让个别学生回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你还知道哪些十几减9的算式”教师板书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三)巩固练习(略)

(四)小结(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加工信息的时间,学生结合滋生已有的计算和操作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整理,建立了运算表象。学生的交流是在经过自己思考以后开始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了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也提供了反思自己的学习机会,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的措施:(1)设当提示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现实和已有的策略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去应用这些策略,使策略由外部监控转变为内部自我调控。(2)留给学生运用策略寻求问题的时间,并组织讨论和反馈评价,使学生在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二)基于“活动、操作”的设计

1、指导思想

学习是学生自主的一种意义建构,知识的获得及心智技能的形成,是由动作结构和活动结构逐步内化的,学生的发展有三条途径:观察、操作、思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并经由心智技能的掌握而促进智能的发展。

2、操作框架

建立学习目标,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分析活动结果——概括学习所得——反思”的活动过程,促进学习迁移。

案例:认识图形

一、

新、旧教材对比

原教材:直接通过引导学生对具有所学的平面图形形状的事物手帕、照片等的观察,抽象出平面图形。练习内容较单调,呈现方式过于机械,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新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并注意(1)让学生将实物的面用印泥印、在沙上印、动手画等方式把平面图形表示出来,体会面于体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活动操作,形成平面图形的表象,了解基本图形中元素间的关系。(2)建立图形和相应名称的对应关系,运用概念辨析实物;(3)由面想象体,逆向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4)练习从比较复杂的平面图形中分析出简单图形。此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的描述是“能由事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有几何图形想象出事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平面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作出立体图形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事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法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的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二)新授课

1、认识四种平面图形(摸一摸,认一认)

(1)观察已准备好的物体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互相说一说。

(2)小组交流(生说自带无提示有哪些图形围成的,其他人可补充)

(3)班级汇报(学生拿自己的物体上来汇报,边指边说)

2、掌握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画一画,说一说)

(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画长方形、三角形、圆。) (2)学生操作

(3)小组汇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说出自己画的图形名称;其他生可补充、纠正;评选画得好的贴在黑板上。)

(4)说说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3、回忆生活中的图形(想一想,说一说)

4、巩固练习(说一说、连一连、涂一涂、数一数、小游戏)

案例中教师提供条件让学生活动起来。弗莱登塔尔认为,学习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通过“做”,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动手做”也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动手做”的特点:(1)动手实践,从生活中取材。(2)主动学习,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能记住,做过的才能学会。(3)不仅强调知识学习,还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4)提倡合作交流。(5)有一个主题。

(三)基于探究性学习的设计

1、指导思想

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是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与探究,使之重新“发现”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概念、规则、原理等。

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探究式学习应有以下特点:(1)问题。一个好问题的特点:本身具有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调动一形成的策略和模式;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明显的相关概念或技巧;问题有多种解法,或有多种解答方案,各种解法设计不同分支或领域;问题可以加以推广。(2)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假说或猜想。(3)证据。在课堂探究中针对问题搜集事实证据。(4)解释。对搜集的证据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等,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得出结论,作出解释。(5)评价。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6)交流。学生阐述和论述自己的解释。

探究式教学不一定要包含上述全部基本特征。但不能缺少起核心要素作用的探究性活动内容。这一核心就是建立假说。,它能让我们确定收集证据方向。

3、操作框架

问题情境或研究课题——假设(因果关系)确认(收集资料)实验与发现——验证与问题解决、解释、习得。

案例:商不变的性质(详细过程略)

1、

提问(师:看到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选择板书。

2、

组织探究活动。

(1)大胆猜想(同时加上、同时减去、同时乘以、同时除以)(2)验证猜想

3、

原理内化。(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他们的商不变)

4、

巩固练习(独立练习、辨析练习、发展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经历了一次发现的过程:(1)让学生面对问题。(2)建立假说。(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3)收集证据,验证猜想。(以16÷8=2为例,小组合作进行验证。)(4)解释。学生解释验证结果(5)交流评价。通过归纳总结,对验证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组织和整理,或与教材对比,得出结论。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从提出问题到指导探索,教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又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将学生置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在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过程中,培养以发散思维为中心的创造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的。有三种水平:

(1)一级水平的探究活动(有结构的探究):探究式给学生提供将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和材料,但不提预期结果。学生自己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回问题的答案。

(2)二级水平的探究活动(指导型探究):在探究时只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有时也提供材料,学生必须自己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弄清楚如何回答探究问题。

(3)三级水平的探究活动(自由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务,包括形成要调查研究的问题。

探究学习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否则,不能较好的完成探究任务。并不是任何新的学习,都要使学生从头探究。所以,探究性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主要方式。其教学结构可以有:操作——发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观察——归纳(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 教学设计的方法很多,但无论是那种方法都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适合学生、适合教学内容。否则设计的再好,也枉然。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三、进行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一 扎实进行课前准备,使教师大于学生

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做好课堂教学过程的预案。问题开放后学生的表现及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使教师的预设大于学生的可能;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准备活动,如收集资料,社会调查,预习教材。三是发挥集体智慧,加强集体教研,使课堂准备集思广益。

第二

着力优化课堂结构,使教师小于学生。

课堂重在于生成。生成的东西大于老师的传授,就发生了裂变效应。如果课堂上教师说的多,学生没有共鸣与共振,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所以优化课堂结构,就要变讲堂为学堂,是教师小于学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

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使学生等于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对自己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每课对教学目标达成要反思,每周对教学中的亮点和失误要有阶段性的总结。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反思自己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千万不要以为反思只是教师的事情。在反思这个方面,学生与教师都要同等地作到。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是变化的,教学设计自然不唯一,只要教师们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掌握理论,潜心钻研,定会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推荐第7篇: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主讲人:杨佩龙

教师的使命,是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人才,继往开来。

一、教学语言和教态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知识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语言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正确有效地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具有审美体验的语言技能活动。

教师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和难以估量的作用。有人曾这样说:“没有教学语言的新艺术,就没有新人。”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教学语言是教学最主要的手段。不管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先进,但离开教学语言,就会一筹莫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优秀的教学语言会给人莫大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1.教学语言的定义

教师的语言形式主要有课堂口语,即口头表达;书面语言,即用书面文字表达,如板书、作业批语等;体态语言,即用示范性或示意性的动作来表达思想。

2、教学语言与教态的基本特征

(1)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的特征。

(2)教学语言具有学科性的特征。

(3)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的特征。

(4)教学语言具有简明性的特征。

(5)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的特征。

(6)教学语言具有可接受性的特征。

3、体态语言的特点:

第一、动作性。体态语言依靠举止、神态传情达意。

第二、微妙性。体态语言的传情达意,多凭面部表情,特别是用眼睛说话,仗眼波传情。

第三、感染性。体态语言的传情达意,时而含而不露,时而极富鼓动,这就从两个极端扣动感情的心弦,引发人们积极地去思考。语言的感染力,也就油然而生。

第四、辅助性。体态语言与口头语言往往结合使用,体态语言在人们传情达意的过程中,主要起辅助的作用。它的辅助功能:一是可以提高口头表达的生动性,二是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三是可以提高传情达意的明确性。

4、教学语言与教态的作用:

(1)启发性语言能够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常用语主要有: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想探究什么问题?

——谁敢试一试?/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

——你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2)赏识性常用语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使每个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常用语主要有:

——对!/很好!/不错!/OK!/你真行!/了不起!/你的思路很清晰。/真是奇思妙想啊!/你真有胆量,不简单。

——我非常赞同你的想法,能把你的想法给同学们讲讲吗?

——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经过观察思考后,又有了新的发现,如果能说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更了不起了。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是太有水平了,问题回答得也同样精彩,看来你们真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老师真的是太高兴了。

(3)激励性常用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

——你看,你比以前进步多了,如果继续努力还会有更大的进步的,老师相信你!

——大有进步,加油!/希望你再接再厉!/不骄不躁,继续努力! ——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相信你能自己想起来。/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4)反思性常用语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提炼出学法,而且能使学生对知识得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全面,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的认知能力。

——你觉得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通过分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什么计算法则?/推导出什么公式?

5、教学语言与教态的设计:

(1).导入语言应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2).面对“突发情况”,教师要能够用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预定的教学上来。

(3).结课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6、新课程下的教学语言与教态:

(1).教学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提倡生动浅显;

(2).声调经常变换,避免重复啰唆。表达善用比喻,体现形象直观;

(3).讲话要控制速度,注意节奏变化,教师的语速一般介于每分钟100~200个字之间。

(4).教师要情绪激昂饱满,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

(5).体态语言的运用,必须与口头语言协调、配合。

二、板书技能

1.板书的分类:

词语式 提纲式 对比式

关系式 图标式 符号式

范例式 归纳式 回环式

坐标式 阶梯式 单轨式

双轨式 总分式 图示式

相对式 绝句式

2.板书的特点与作用: (1)直观性。

(2)简洁性。

(3)启发性。

(4)趣味性。

(5)示范性。

(6)审美性。

板书美学的要求是:内容的完善美、语言的精炼美、构图的造型美和字体的俊秀美。

3.板书的设计:

(1).板书要条理清晰,具有层次性。

(2).板书要重点突出,具有目的性。

(3).板书要布局合理,具有计划性。

(4).板书要确切精当,具有启发性。

(5).板书要形式多样,具有趣味性。

(6).板书要公正规范,具有示范性。

三、情景创设的技能

1.情景创设的定义:

情景,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景物、场景和环境;另一层含义是指人物、情节,以及由场景、景物所唤起的人的情绪和内心境界。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可适用于多种教学,而实物、图片、动作、幻灯、录音、录像、表演都可作为情景教学的手段。

2.情景设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竞赛活动的形式设计的教学情景。

(2)以生活背景展现的教学情景。

(3)通过实物构建教学需要的场景。

(实物不仅包括图片、模型、课件等,还包括多媒体的运用。)

(4)用音乐等艺术手段渲染场景。

(5)以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的情景。 3.情景创设的作用:

(1)情景教学能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景。

(2)情景教学能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景。

(3)情景教学能强化学习者的主体意识。

(4)情景教学使教育教学成为学生的主观要求,让学生在已创设的特定情景中担当角色,顺应学生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规律。

(5)情景教学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4.情景创设的设计:

(1)在情景教学中同样应该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2)创设情景的手段很多,有图片、实物、录音、动作、表演等等。

①形式服从于内容。

②形式多样化教学中可交替运用多种形式。

③从实际出发选择情景还需从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5.新课程下的情景创设:

创设情景的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

谜语法(适用于生字教学)

歇后语法(适用于词语教学)

故事法(适用于导入新课与新课简介)

图画法(适用于领会课文主要内容)

多媒体操作法(适用于系统理解课文)

表演法(适用于对文章思想、人物感情的理解)

直观法(适用于作文教学),等等。

四、课堂提问技巧

1.提问的主要作用:

(1)启发思维,主动学习。

(2)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3)反馈信息,教学交流。

2.目前提问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2)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3)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 (4)总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5)控制问题的答案。

(6)给予消极的反馈。

(7)忽视学生的提问。

3.提问的原则:

(1)激发兴趣的原则。

(2)启发思维的原则。

(3)难易适度的原则。

五、课堂调控的技能

1.课堂调控的方法与技巧:

(1)表情示意法。

(2)走动示意法。

(3)手动示意法。

(4)变音示意法。

(5)提问示意法。

(6)“借机导航”法。

(7)因势利导法。

(8)旁敲侧击法。

2.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1)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2)摸清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精心设计提炼问题,使其更具科学性。

(4)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挥其主体作用。

(5)善于把握提问、启发的最佳时机与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反应有:

“不,这不对。”

“啊,这是一种想法,还有其他想法吗?” “很好,很正确。”

“非常好,我们能把他的想法扩展开吗?我们能补充点什么?” “很好的想法,但是我们如何解释……” 3.课堂失控与调控的定义:

教学失控,是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使教学机制不能正常运行,导致课堂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量的失控。

(2)度的失控。(即教学速度和训练强度)

(3)法的失控

(4)情的失控。

(5)知的失控。

4.避免课堂失控的方法:

为了避免情的失控,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功能,捕捉学生哪怕是一闪即逝的闪光点或某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给予及时的鼓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了避免量的失控,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本课内容认真钻研大纲,抓住重点、难点,紧扣教学目标要求,在合理设计教学结构和选择最佳教法的同时,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数量密度适中,巩固练习题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但不出偏题、怪题、过深或过浅的题。

为了避免度的失控,导入新课要快,讲授新课稍慢,在巩固练习的训练阶段,其训练的强度既能达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所能承受的程度,又不至于过分超重。

为了避免法的失控,教师在教学中一旦遇到违纪现象,要及时简短地正面教育或者冷处理——课后解决。

为了避免知的失控,全面掌握教学教材知识的纵横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真正理解每节课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横有广度、纵有深度、成竹在胸,教学中运用自如、不乱分寸,能驾驭教学。

5.课堂调控的类型:

(1)教法调控。

(2)兴趣调控。 (3)语言调控。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科学,符合逻辑,遵循语法,通俗流畅,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还要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音乐性浓,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情绪调控。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能应该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

其次,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

(5)反馈调控。

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从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6)机智调控。

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快速作出反应,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

六、导入新课的技能

1、联系已知,温故导入。

2、解题释义,破题入手。

3、激情启趣,因势导入。

4、布疑设阵,造成悬念。

5、演示实验,直观导入。

设计导课方式应注意的三点:

1、要紧扣教材内容进行导课。

2、导课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3、导课时间要短。

七、讲授的技能

教师上课离不开语言,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

良好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以下五条标准:

1、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

2、简洁练达,具有逻辑性。

3、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

4、通俗易懂,具有大众性。

5、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八、批评用语十忌

1、挑战式。如:“我要管不了你,就不当老师!”“看看到底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2、挖苦式。如“你当然比老师聪明!”“反正大学录取通知书在你手心里,那还用得着再下功夫学习!”

3、告状式。如:“走,到校长办公室去!”“我管不了你,叫你爸爸来收拾你!”

4、预言式。如:“我看你呀,没治!”“你难考上大学。”“你早晚得走犯罪道路。”

5、比较式.。如:“你和咱班的谁谁比比,看能不能相差十万八千里。”“你和被开除的谁谁有什么两样。”

6、结论式。如:“无论如何,就是你的错。”“我教书多少年了,也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坏学生。”

7、孤立式。如:“同学们,大家说说他这是什么行为?”“宝贵的时间被他占了十分钟,同学们说咋办?”“以后大家都不要和这号学生在一起。”

8、记账式。如:“现在不跟你说那么多,到最后看谁吃亏。”“档案上会给你记一帐!”

9、驱逐式。如:“不想听我的课,请马上出去!”“我限你明天离开本班。”

10、罢课式。如:“好,既然他不让讲课,你们班的课我不上了。”“我走,这节课大家听他讲吧!”

推荐第8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技能

《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技能》学习体会

桂果中学 朱卉川

今天听了我校赵勇主任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技能》的讲座,收获很大。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分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的主要教学功能和基本要领,指出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和新课程下的一些新的组织模式的技能等开展指导,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学习借鉴。如何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我们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改变课程的功能,新课程突出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重新界定新时代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教会学生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注重学习过程,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中,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课堂教学行为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有效地与学生交往互动。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创人生体验、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安全、自由、宽容、理解的教学氛围,改变课堂上教师一味关注自我表现的状况,要进行倾听与对话、沟通与交流、合作与共享,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重组,在合作与共享中增值,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三、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课堂教学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建构知识;要以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观察、倾听、对话、交流、合作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认识与情感,尊重学生的差异、人格和选择,与学生一起探究真理,并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推荐第9篇:新课程培训——课堂教学

新课程培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而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我认为最核心的内涵应是正确的教学方法。

教学从字面理解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但学生一定要会学,不会学的话就变成死学。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及愈来愈活的高考试题,一堆死知识是绝对不能适应的,所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自主合作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显露了出来。当然教学方法是形式多样的,可结合自身的特点,结合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情况,结合自己所带课程自由灵活的选择或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大可不必生搬硬套照搬照抄。

总之,一名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课堂上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打造高效课堂核心所在,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努力钻研为实现优质课堂而奋斗。

推荐第10篇: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 刘永娟

一、面对新课程,应该怎样备课

(一)备课是课改的切入点 备课是课改的切入点,教师怎样才能走进新课程,首先应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上寻找突破口。如在课改实验区,许多实验教师拿到新教材备课的时候,感到茫然,乃至遇到一些十分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1、新教材体系和特点如此之新,一下子不知怎 样去把握和处理。

2、新教材要求活用,不知应如何开发新课程资 源。

3、面对陌生的三维目标,应如何去确定和整合?

4、旧方法不能用了,根据课标精神又该如何来设计一节课呢?

5、变革教学方式,研究学习方式,教师该怎样去组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6、‚八股式‛旧教案中看不中用,必须改,但新课程教案有该怎样写呢? 显然上述这些问题的解决大都要在备课和优化新课程教学设计中得以解决。这是一个课改矛盾的焦点问题,也是课改的一个突破点,抓住它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什么是备课?‚备‛,可以理解为‚准备‛、‚预备‛。‚备课‛就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了解学生,弄懂弄通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行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地教学方案。

备课≠写教案。编写教案是备课地一部分工作,但备课并不简单等同与写教案。过去许多学校和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与写教案,这是不合适的,教师应把大量时间用于钻研教材,翻查收集资料,了解学生,优化教学设计等。 从时间上分,教师备课有这样几种形式:

1.常年备课(教师平时各种教学资料的积累、对生活的观察);

2.学期备课(在课标大纲指导下对整册书的钻研,可粗略一点,并可编制出《学期进度计划表》;

3.单元备课(是在一个单元教学之前的备课,可以拟写出单元的教学计划);4.课时备课(根据单元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而进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5.课前复案(上课前对教案内容再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的过程); 6.课后备课(课后回顾与反思,写教学后记)。

(二) 备课改革首先从关观念上突破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教育观念的突破。备课的改革也是一样,首先教师思想观念上必须又所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又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当前有些教师在课改当中‚上不去‛,教案没有创新,他们还未能真正跳出‚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的教学思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与其说是方法技巧的落后,倒不如说是教育思想陈腐,教学观念的落后。应当说,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使他们摆脱不了旧的教学模式,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框。特级教师于漪说:‚观念的转变影响改革的全局,观念转变了,就能居高临下,看得清楚,看的透彻,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剥离,一通百通。‛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灵魂。观念更新比方法更新更重要。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所以改革备课方法应先改革备课思想。

(三)新课程有什么新的备课特点

根据课改实验区地研究表明,新课程下的教师备课有这样几个新特点。

1、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

2、由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型备课转变

3、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教案转变

4、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

(四)怎样编写新课程教案

备课理念要改、备课方式要改,那么编写教案的内容和方法要不要改呢?回答是肯定得。传统教案必须改,而且也找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

1、传统教案弊端

诚然,传统教案在帮助教师教学方面曾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毋庸讳言,这种教案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改革。 追求形式,浪费时间 内容僵化,中看不中用 千人一面,没有个性 照搬、抄袭严重

造成上述教师编写教案中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管理者的失误

第二,教师备课时间不足。

第三,教师视野狭窄,缺少创新。

2、改革教案的基本思路

旧教案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改呢? 领导树立新观念,给教师松绑 适当简化教案 节省教师时间

3、鼓励创新写出有个性特点的教案

要编写个性化教案,要鼓励各教师博采众长,发挥自己优势,要研究教学个性,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这样的教学研究才有生命力,教师的发展也才有前途。

青岛市南区在备课中突出‚三个体现、四个注重‛:体现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教案使用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注重学法的归纳与指导,注重研究目标的生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与课后访问及分析,注重以后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让教师根据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所教学生及喜欢的形式进行创新备课研究。另外青岛市教师备课没有统一模式。这些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新课程教案编写的五种思路(案例) 当前在课改中我们不仅要‚破‛,还要‚立‛。也就是说要破中有立,立中创新。不断探索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备课和教案编写,尽快进入实质性的操作层面。 在教学改革中,尤其在备课教案设计方面。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都探索出来许多新鲜经验,这里介绍五种教案设计思路,也是五种教案编写形式,这里本意并不是要教师机械模仿(因为教学设计思路是多元的,教案编写形式也是多样的),而是旨在开拓思路,使大家在此基础上去创新更多更新更科学的教案设计思路。

二 新课程教学应该怎样设计 ——为新课程教学设计出谋划策

A、从设计上去体现课标精神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 1.规划性。 2.超前性。 3.创新性。 ( 二)、为什么要重视教学设计

1、落实课标,深入课改需要

2、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的需要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 B、从学的角度想问题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

第二,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

第三,研究个别差异 C、设计开放式的课堂活动

我国传统教学一般封闭在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小天地里。其实,儿童生活中的社会现象远比课堂和书本列举的社会现象生动得多,复杂得多。而仅让学生通过书本刻课堂,包括老师提供的知识经验,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存和工作的需要。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突破这三个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

新课程设计的开放性能体现在许多方面,这里列举几个主要方面:

(一)教学内容开放

(二)教学过程开放

(三)教学问题开放

D、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

教学设计的程序化、公式化、单一化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优化教学设计应注意超烦脱俗,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从而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多样的教学方法应考虑以下这几个问题。 1.整体设计应有戏剧性 2.教学方法设计要有多样性 3.加强人情味与幽默感 4.尽可能多地开展学习竞赛 E、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而新课程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活动是一种载体,一个平台。

活动性的教学设计有很多种,这里列举一些。 ——质疑式。

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常识讨论→大组交流→解疑存疑。 ——讨论式。

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教材→小组讨论→全班展示辩论→辩后师生小结。

——茶馆式。

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做评点。

——小组式

自我尝试学习→小组交流思想→小组代表发言→评出优秀小组。

——采访式。

教师明确采访要求→个人(或小组)采访有关人员→写好采访记录→汇报采访情况→得出采访结论。

——主题式。

课前明确主题→各自搜索资料→充分表达想法→师生共议主题。

——主持会议式。

学生充当节目主持人,教师退居二线做导演,堂课由学生主持、串连、设问、解答、存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F、课堂以问题为中心

1.教学应教无疑须先教有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接触疑问的过程。所以,‚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朱熹语)。也就是说,新课程色痕迹不是以做题来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况,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应仅仅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应是把教材上的例题、问题和公式、定理等知识,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不仅应从问题为开端,而且应以问题为终结。

传统教学设计,追求清一色的标准答案,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教学没问题。让学生没问题走进教师教室,没问题走出教室,其实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价值就在于它的问题而存在。可见过去的课堂教学最打的问题就在于没问题,新课程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而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下课铃声响了,思维未断。

J、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的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理,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思维。所以,新课程设计必须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为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的学校提出了‚一个废除,二个提倡,三个允许‛的做法很好,可供参考。其内容如下:一废除:坐姿——不需端端正正,废除坐姿必须始终挺胸直背的规定。

二提倡:发现错误——提倡有错必纠(包括教师的、教材的、权威的)发现疑点——提倡有疑就问,大胆质疑,积极结实。

三允许:举手——允许高举;练习——允许商讨;听讲——允许围绕学习目标就近轻声说活,翻阅书本、资料。 新课程教学气氛营造策略不局限以上六种,它还包括三维目标的郑和设计,课堂教学形成性、激励性评价设计等,因为在其他章节已有讨论,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三 怎样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处理策略与方法 A、为什么要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一、为什么要重视对教材的处理和创造性的使用 1.优化教学内容的需要 2.课改实践的需要

二、什么是教材处理和创造性的使用 B、课标下新教材新在何处

为了正确理解新教材,充分利用好新教材,我们必须首先来研究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的提点必须引起注意。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有什么新特点呢?也就是说‚‛新在何处呢?研究表明,新教材无论是北师大版、人教版、,或者江苏教育等各家出版社的版本,它们都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与导结合——注重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继承与创新结合——注重反映社会发展和最新科技成果

四、文本教材与开发课程资源结合——注重给教师留有创造空间

五、科学内容与活泼形式结合——注重教材生动通俗情趣化

六、学科独立与学科渗透结合——注重学科之间整合 C、新教材处理策略与方法

一、简约——化难为易,以简驭繁

二、扩充——多向思维,开拓思维

三、调整——回归生活,与时俱进

四、探究——以疑促思,体验感悟

五、整合——学科渗透,知识整合

六、活动——化静为动,学做合一

七、拓展——扩展课外、延伸社会 D、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什么是课程资源,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这是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新教材中应该特别注意要搞清楚的问题。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听说教研员要来听课,有一位小学老师为准备一节课曾两宿没能睡觉,只是为了教学‚6‛的组成,连续画了8张挂图。

诚然,这位教师的精神是可佳的,但,这种做法就不一定是可取的,从开发课程资源角度上说,能说明数的组成不应局限于画在纸上的,因为在教师、校园、家庭各种环境中能反映数的实物比比皆是。把这些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并且会大大提高其教学效果。而且还能节省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什么是课程资源?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如图书资源、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师生获得课堂资源的方式基本上只有一种,哪就是书本。这种单一化的课程资源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而,老师必须走出‚死胡同‛,走出书本,走进一个‚多元化城市‛,走进资源丰富的现代课程,将自己的角色由书本传授者转变为现代资源的综合开发者、利用者。 E、创造性使用教材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实效性地开展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对教材的适当改变。我们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不是要降低和淡化教材的使用新教材为依据。要尊重和用好新教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进一步发挥和创造性使用。为此教师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开发课程资源不能冷落课本

在课改实验区,有这么一节《简单统计》的新授课,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没用过课本。当有人问学生为什么不带课本呢?有的学生说:‚忘带了?‛有的学生说:‚老师说了,这节课不用书。‛显然这位上课老师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课本是经过精心编写出来的,是认识世界的窗口,是获取知识的工具。如果掠夺学生阅读教材的权力和时间,淡化教材的作用,有时反而回增加学习的难度和降低学习效率。沈坤华、孙树清两位老师谈到这样一件事:‚一为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两步计算应用题’授课时,课才上到10分钟,一名优秀学生提出一个三步计算的问题,该老师大加赞赏并作出分析解答。其他学生出于从众心理,也千方百计提出三步计算的问题,教师逐一组织讨论解答。由于拔高了教学要求,后30分钟只讨论了3个三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越搞越糊涂。课后我们用两步计算应用题对该班做了测试,合格率只有27%。这真是舍本求末。

二、用活教材,但不是过早、过多和无限制地补充内容

新课程提倡开发课程资源和活用教材,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想另一个极端,各科教学不能游离本学科教材之外,过早、过多、无限制地补充教学内容也是不合适的。尤其为了追求某种形式花样,去开展了一些非教学活动,这会偏离改革的方向,应特别注意避免。

三、认真钻研新教材,深刻领会编写意图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前提是熟悉新教材,正确把握新教材,尤其要很好地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准确地理解教学的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方法能力培养,这应该是教师创性使用新教材的根本点。

第11篇: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新课程)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江苏省泰州市渔行实验学校

瞿玉华

【内容摘要】本文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的必要性、设计课堂活动的基本要求、设计课堂活动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以及提高课堂活动设计的能力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基本要求,基本策略和步骤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理念部分,明确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施建议部分,它还明确提出,教师应该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当然,要组织开展好课堂活动就必须有围绕达成教学目标的恰当、精巧、优质的设计和实施。下面就如何优化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设计优质的切实可行的有效课堂活动

英语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和应用的环境,所以英语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必须能够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引发学生求知兴趣,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有所感悟。这样才能达到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优质的课堂活动应有新颖、巧妙、连贯、实效、易行和精炼等特征。

1、所颖。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要与时俱进,切合时代和所救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特征;活动形式要新颖、情景奇特、内容要丰富、方式要多样,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巧妙。教师所设计课堂活动要给学生一种自然的、触景生情的感觉,而不是生硬、做作的感觉;这样课堂活动才具有真实性,才能感染学生。因此,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巧妙结合学生的实际,巧妙地处理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材;在实施中还要巧妙地调控课堂活动的节奏。

3、连贯。教师所设计课堂活动要兼顾课堂实际和教学目标,全面考虑课堂活动的整体设计。课堂活动之间过渡要自然,知识要衔接,跨度要适当。

4、实效。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在实施中要能切合教材和教学目标,切实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5、易行。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要易于组织、易于操作,学生易于参加。这样的课堂活动实施时就不会流于形式,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们就会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教学效果就会提高。

6、精炼。教师所设计课堂活动要考虑实施中教师的指导要精练,活动安排要合理,尤其是时间和顺序。总之,课堂活动的这些特征是设计和实施优质课堂活动应具有的特征,也应该是进行课堂活动设计的总体要求。

二、设计课堂活动的基本要求

英语课堂活动的设计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实际、优化、多样、简练和易行等要求。

1、实际。要求坚持从切合教学实际、达成教学目标为设计语课堂活动的基本出发点,这是设计英语课堂活动的首要要求。英语课堂活动的设计,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际;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和能力情况;结合时代要求。这样才能设计出优质的,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才能保证实施中有利于学生参与并在活动中学有所得,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优化。要求设计英语课堂活动时,对活动的过程、步骤、形式以及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认真分析,通过恰当选择、适当取舍,从而使设计的英语课堂活动成为设计巧妙,形式新颖,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施,易于达成教学目标。优化设计英语课堂活动有利于保证课堂活动的效果和课堂活动的顺利组织和进行。

3、多样。要求设计英语课堂活动时,要注重活动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如值日汇报、话题简述、自由会话、头脑风暴、课本演练、游戏、连锁说唱等。这样在实施中,易于吸引和调动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使得活动形式和内容密切配合,也使得课堂活动更有效。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充分合理地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手段,实现多种媒体的合理配合,达到运用多媒体营造相关情景、模拟现实环境,使得英语课堂活动达到最优。

4、简练。要求设计英语课堂活动时,要坚持简明扼要,切合整体教学。设计课堂活动,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实施,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简练的课堂活动必然易于开展,易于见效。所以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活动实施的可能性,坚持易于取材,贴近实际和便于实施的要求。

5、易行。要求设计课堂活动要易于全体学生的参与、易于师生互动、易于见效而达成教学目标。只有大部分甚至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才有意义。以上几方面是课堂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设计课堂活动时必须优先考虑的,另外设计时还要注意巧妙、富于思考及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和手段。

三、设计课堂活动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平等、合作学习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再设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坚持以贴切教学目标、全体学生参与和激励学生学习为中心。

1、以贴切教学目标为中心。英语课堂活动的内容与目标要统一。课堂活动目标要服务于本节课的总体目标。明确的目标要反映出各课堂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2、以全体学生参与为中心。课堂活动的难易程度要以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堂活动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活动的能力。活动方式要达到实现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的要求。

3、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中心。课堂活动的设计、安排和实施要有逻辑性和层次性,随着课堂活动的逐步实施,教学层层递进,教学目标有序实现。每项课堂活动要让学生广泛参与、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强化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成就自己。

根据以上课堂活动设计的要求,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和社会的具体特点,确定设计课堂活动的切入点。设计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材、学生和社会是设计课堂活动的基础和起点。这一步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分解;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对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热点进行综合了解,从而发现并确定教材、学生和社会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设计课堂活动的切入点。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这个切入点要准确、精巧、实在,要抓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思考。

2、巧妙构思,构建框架。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先要有巧妙的构思,巧妙的构思源于对教材、学生和社会的充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分研究,再经过认真思考,依据原则运用科学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等,努力是无形变成有形、使平面变成立体、使文字变成图像、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成具体,从而构建好课堂活动设计的框架。

3、遵循原则,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的具体设计是巧妙构思的延续和具体化,设计课堂活动时要遵循活动设计原则,依据构思和框架,具体确定活动的内容、时间、形式、应用的媒体,列出课堂活动的基本步骤和过程。

4、回顾设计,确定方案。这是课堂活动设计的最后一步,是对构思和设计课堂活动进行优化的过程。在课堂活动构思和设计基本完成后,对准备开展活动的过程进行分析、思考和再研究,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再加工,以便让课堂活动达到最优化。接着在此基础上,编制课堂活动的详细方案,包括课堂活动的目的、活动要求、活动步骤、活动过程、活动规则、活动须知、活动成员、活动要求和开展时间等。

上述课堂活动设计的基本步骤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开放的,有些可以再进行细化,有些可以并用,这些都要依据具体教学目标和课堂实际情况而作相应的调整。

四、提高课堂活动设计的能力的策略

设计课堂活动的能力是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得以形成和提高的。为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活动设计的能力。

1、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2、坚持学习,勤于总结。

3、解读教材,了解学生。

4、深入活动,教学相长。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通讯地址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渔行板桥河东43号 工作单位

泰州市渔行实验学校 邮政编码 225300 联系人 瞿玉华 联系电话

0523865888

31、

13961078590 QQ 965015029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第12篇: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临汾市实验中学

任晓芳

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同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生物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生物问题情景,优化生物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的探究能力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全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尝试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生物教学

探究式生物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生物知识的“再发现” 。因此,探究式生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DNA的复制》一节中,教材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对DNA复制方式的探究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但该内容却是学生体验“假说演绎法”的好材料,因此教学设计时将科学研究的过程作为了本节课的教学主线,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其中【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沃森、克里克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复制方式为

,即

2、你认为还有哪些可能的方式?

3、请尝试用图表示沃森和克里克以及你推测的方式。

【DNA复制半保留方式的探究 】

在作出假设 :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后,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体验一下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体验演绎推理:

问题1:如果DNA是半保留复制,复制后得到的子一代DNA和子二代DNA的组成是怎样的? 请尝试用图来表示。

问题2: 如果要在实验中直观地区别或“标识”母链或子链,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问题3: 如果用同位素(放射性)进行标记,用什么元素?

问题4: 如果亲代DNA是含15N,放在14N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则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分别含有哪种N元素?请图示:

问题5: 要验证上述预测,就要分别观察亲代和子代DNA的情况,但实验中,复制后的DNA分子混合在一起的,不易分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6: 如果对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都分别进行离心,结果会怎样分布?请在图上标出。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推理活动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如提出问题——DNA的复制方式怎样;作出假设——DNA半保留复制;推理——设想实验的方案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验证推理——阅读教材中的经典实验。体会假说演绎的思维方法。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通过资料分析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试验 ,思考:

1、你认为DNA的复制需要些什么条件?

2、加入ATP有什么作用?

3、加入了少量DNA分子才能使DNA的含量增加,说明什么? 结论:根据康贝格实验可知,DNA复制需要哪些必需的条件?

二、以平等交流为前提,设计互动式生物教学

互动式生物教学就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话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生物教学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如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设计中,采用问题激“动”的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为引导学生讨论水平放置的幼苗根茎生长状况,然后分析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分布,得出矛盾,引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接着通过对曲线分析来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PPT展示下图:

读图一思考:

1、比较三条曲线说明什么?每条曲线的变化说明什么?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发挥生理作用时有什么特点?

2、图中AA/、BB/、CC/阶段体现的生长素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为什么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曲线中A、B、C三

图一

图二

点,A/、B/、C/三点表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读图二思考:

1、该图中如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什么?

2、如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什么?

3、如果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在图中的A点,则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是多少? 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曲线分析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领悟植物激素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

三、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景式生物教学

情景式生物教学是指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式生物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情景共鸣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如在《受精作用》的教学设计中,对同源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理解配子的不同种类形成原因的关键,采用了先让学生用彩色卡纸手工制作同源染色体,目的是加强对同源染色体及染色单体的理解,然后小组合作用两对或三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同时动画辅助加强理解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及其意义,再模拟出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从而理解配子的不同种类形成原因,效

果非常好。再如在《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设计中,不同类型配子的产生较难理解,可将学生四人一组,分别拿一个基因模具,两两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然后自由分组,共组两组同时进行,展示结果,不难发现两对等位基因可产生四种配子。教材中这样内容很多,要善于加以利用。

总之,在这些教学设计中,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陈卫东:融入课程标准理念的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 2004.4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临汾市实验中学

2013-12

第13篇: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对策略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对策略

[摘要]课堂教学设计是落实整个教学计划的起点。而巧妙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实现课堂效益极大化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双主模式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已经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学生活动,甚至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都设计好了。部分教师因此认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负担大大减轻了;也有一些教师觉得,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太大,教学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设计不知如何下手。本文拟就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谈点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课程理念的确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如果理念没有更新,那么一切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势必将走老路。对于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理念,不少教师并没有从内心深处给与充分的认可和完全的接受,对它们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概念表面,所谓的新课程教学设计自然会深深地留下旧课程教学的烙印。譬如,某些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存在种种误区,不是将它神秘化,就是将它成果化,似乎探究性学习就是“课题”和“论文”,甚至将它与接受性学习对立起来。于是,在教学设计中,一味地强调讨论、研究、撰写论文,抛弃有序的指导,将探究性学习这一手段与教学的目的本末倒置,忘记了教学真正目的所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懈地探索,才能在教学设计中真正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设计就是按照当前给定的某教学单元或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式设计,使设计出的教学模式能满足当前具体学科内容和教学环境的需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教师不能左右考试制度,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起码可以做到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一味地去灌,从而颠倒了学习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结合目前的学校、教师、学生、教材等各方面因素,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即“双主模式”为主比较适宜。以“双主模式”进行教学,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但并非自始至终;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既有“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这种教学模式既适合新课标要求的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也符合目前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要求。

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关系的正确处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是指导生物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的依据。新教材是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只是教学的辅助资料,但对于教师、学生而言,教材内容仍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靠,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重点。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以创新的精神依据课标,正确处理教材,使教学设计能更好地达到新课标的目标。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较,除了知识的更新、内容的编排、版面的设计形式等不同以外,特别在全篇教材中增加了问题探讨、本节聚焦、与生活的联系、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对于这类内容和问题,看似简单,但在教学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切实组织学生参与完成,不能图省事省时而由教师讲解代替,也不能轻易地放任学生自行处理,可设计讨论、写小论文等形式,利用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新教材还十分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进行了适当的增减,删掉了一部分繁杂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甚远的、学起来困难的内容,增加了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问题和开放性、实践性的内容。作为教师,就要了解删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尤其是对增加的内容要认真钻研,真正领会其目的、要求,从而在教学中能正确合理地加以运用,以保证新课标的落实到位。例如,生物必修

(三)第一章中提到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这是新的概念,教师就有必要进行再学习,研究分析,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设计。

四、创造性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

设计讲求创造,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巧妙的教学设计一定有一个好的课题的导入。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创造性的应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一些事例,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设计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作为设问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大头娃娃”,不仅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气氛活跃,更体现新课程“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设计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探究兴趣,还能够使学生掌握探究技能。又如 “酶的作用与本质”的课堂设计,可根据“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资料分析栏目巴斯德与李比希之争,充分挖掘拓展,设计实验探究模式、发现史模式等不同探究过程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唤起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的教学设计,教师根据科学史上科学家对细胞膜的研究事例、材料,通过设计真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采用问题结构进行编排,设疑、激疑,制造悬念和矛盾,层层递进,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向正确思维方向迈进,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领悟了科学研究的精神。

结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但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所以教学设计既是预设的,又是不可预设的;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教师课前精心进行设计,做到脑中有标,胸中有本,眼中有人,课上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以及新情况的不断出现,随时调整乃至进行再次设计。

第14篇: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新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阅读能力一般分为如下五个层级,它们分别是: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能力、欣赏评价能力。

3、课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语文意识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并逐步增强语文能力。

4、《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5、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

6、当代语文教学设计依据加涅“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论,把语文教学过程分为学习事件和教学事件两部分,对学生语文认知结构和语文的行为技能改变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目标具体化?

答题要点:

二、

1、指把教学目的、范围、意图、领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或业绩目标,即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结果的方式对教学目标作具体说明,这种说明包含了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份。

2、简要回答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

宏观程序:认识与经验准备——写作需要与冲动——起草。微观程序:构思——起草——修改。

3、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语文意识指什么? 指在平时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

4、教学程序设计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教学环节清晰、简洁、集中。这是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提出的,清晰便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学习,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简洁集中则是便于学生把握和积累,便于重点和难点的解决。

5、简要回答课内语文教学系统的要素构成。

就静态系统而言,指的是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就动态系统而言,除上述要素外,还有一类要素组成了系统运行的逻辑程序即教学过程。前者形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后者形成了系统的时间结构。

6、什么是复述教学法?

复述教学法是语文教学法之一,复述分为两大类:一为创造性复述,二为一般性复述。创造性复述指改变文章结构、人称、叙述角度的复述。一般性复述指接近课文内容的复述。复述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

7、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8、简要回答板书设计的要求。

答题要点:⑴板书语言要言简意赅,要求准确、规范、简洁、直观。⑵布局要合理,整齐有序,要保持其完整性。⑶突出教学重点,教学目的明确。⑷有条不紊,层层深入。⑸语言准确,画龙点睛。⑹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三、辨析题:

1、问题教学与发现教学是两种完全相同的教学方法,只是说法不同。错误。问题教学法是以提出疑难问题为主,重在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教学法以发现为主,重在发现,“发现”也包括发现问题,但此“问题”非彼“问题”,主要不在 “疑”上,而在需要研究的“矛盾”上,或者文本本身的问题,发现的对象还有,发现差异、发现精彩、发现结论等。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遵循有什么答什么的原则。

错误。让学生提问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筛选,再引导解决。教师无须学生提什么答什么。因为在筛选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什么问题该问;什么问题不该问,什么问题无须问,什么问题必须问;什么问题有价值,什么问题无意义。

3、有位老师把《春》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了解本文的写作上的一些特点。”这样的目标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错误。这样的教学目标模糊,很难测量和评价。学习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疑问、学生的兴趣、文章的特色和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具体结果。这些问题如果事先没有考虑,教学目标就难以确定,即使确定了,也是模糊的,难以实现的。

4、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一般是学生,但也可以是教师。错误。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四、观点论述题

1、试论述语文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答题要点:语文教学要遵循的是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这是由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性质决定的。首先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文以载道,这是一条语文的规律,“无不载道之文”,道和文的关系,是载体与实质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的。一定的语文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语文内容的量和特性,决定体裁的选取,内容决定修辞的表达,内容还决定文章布局谋篇。其次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语文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语文是思想感情等社会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的语文形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解课文。要循文解意,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深入体验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重视因意悟文,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文形式的理解。

2、试论述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的能力定位 (1)能力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重要一环;

(2)能力目标必须围绕总目标为总目标服务,具体操作中可采用“加涅模式”,把学习任务“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 (3)能结合实例

3、举例论述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

(1)具体要求为:一是内容要恰当;二是内容要充实;三是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2)举例阐述

4、为什么语文教学应当是“文”的教学与“语”的教学双管齐下? (1)首先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2)举例展开论述

五、教学设计或案例分析

1、试举出你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比较精彩的一个教学案例,并写出教学反思。

(1)围绕要求选取案例

(2)案例可以是课内实录,也可以是某个片段,但叙写要简洁、清晰,突出“精彩”。

(3)“反思”中突出精彩的缘由及其深层次思考内容。

2、试举出在教学实践中你认为自己较好地体现了“成功有效”的教学策略的一个案例,并写出教学反思。参考上述要求

第15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1500字](材料)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张智勇

江西省信丰中学 江西 信丰 341600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情景、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要素的设计。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理念出发,探讨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

我认为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的设计,以实现教学优化,主要包括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情景、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设计。我把教学设计阶段的六要素视为有效课堂教学设计过程的6个主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是学生活动压迫达到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它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或体验,而不是说明教师将要做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中学的部分的具体化,一般适合于单元或课时设计。教学目的是教学总结性目标的概括,适合于课程或学期设计。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历史课堂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结果的表述,它确定了教学工作的方

向,制约着历史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在设计时应遵循4个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历史课程目标保持统一的一致性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的目标体现纵惯横联的整体性原则;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存在差异的层次原则;教学目标要坚持难度适中、明确、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1、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依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范围涉及发展的3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显然,它们是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科书的特点。

2、课时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4个:行为主体(是学生非教师),行为动词(应明确、具体、可测评),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有效的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只有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按照低耗高效的原则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步骤、组织形式的选

择等,是解决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把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无疑成为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

三、学情景的设计

教学情景是指教学内容在其中得以存在、运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课堂教学情景的设计就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气氛,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及日常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是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和改造来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体验的过程。

1、教学情景的类型

教学情景一般包括:?事实情景。包括历史事实、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及能体现历史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经验情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可用于某一新内容的引入或某一问题的分析、解释和应用。?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在情景创设时要指向明确的课程目标,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其所隐含的知识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2、教学情景的线索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情景的设置是教学设计的静态构成要素,而教学活动及过程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动态构成要素。基于新教材教学设计的构成就是要将这两个要素中的四条线索逐一确定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其中,情景素材线索可以从教材中的资料性栏目中提取;核心内容线索可以从教材的正文内容中提取;问题线索隐含在教材内容的逻辑序列之中,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学生活动线索则可从教材中的活动性栏目中提取。

四、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是指在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中在主客体之间传递信息的中间体。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图片(静态的影象和文本)、幻灯(投射的静态影象)、视觉媒体(动态影象)、听觉媒体(声音和音乐)等。

鉴于各种媒体都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其适应性的局限性,而媒体之间往往有互补性,即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又可用其他媒体的适应性来弥补。因此,媒体的选择应力求组合优化,以发挥媒体的最佳功效。

在确定教学媒体时,要考虑所选媒体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即内容是否正确、资料是否新颖、介绍是否简洁,考虑所选媒体能否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程度,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具有良好的制作品质、能否提供有关效能的证据,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关注了教学对象的特性、先有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用流程或图案的形式简洁地反映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结果,表达教学过程,直观地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给教师提供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发挥教师主导、体现学习者为主体和媒体优化作用;

(2)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3)体现一定的教学方法;(4)根据学科特点和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模块特点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

假如课程和学科专家以及出版单位编制教材是教科书的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对教科书的创造性使用就是教科书的二次开发。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二次开发,主要指教师在实施高中历史课程,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9个模块的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历史教学教材,从而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高中生的学习需求。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教科书灵活地、创造地、个性化地运用;二是对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三是自主地开发新的教材资源。

历史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优化的教学内容,但教学目标的实现决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如何将教科书中隐含的教学设计构成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构成,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教师是否具备科学的教学设计构思策略。

六、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的设计是解决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其内容包括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和

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评价是以学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历史新课程倡导以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为中心,其评价标准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张综合地、积极地、真实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其目的在于目标形成过程的诊断,通过及时反馈与矫正,形成更适合学生的教学,从而帮助师生完成即定的目标。形成性评价设计应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诊断性、补救性、多样性、适时性和全面性。

评价要力求评价形式多元化、评价途径多元化,即要评价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也要重视评价学生在探究能力、科学情感、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教学评价设计时,不但要制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而且要制定评价探究能力、实验技能、兴趣爱好、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差异等方面发展的标准,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第16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应突出的特点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应突出的特点

1、创设学习情境

2、体现案例教学

3、突出合作学习

4、拓宽课程资源

5、应用信息技术

第17篇: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宋久学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然而,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状况看,还存在着与新课程相悖的许多问题,如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过于强调知识性目标,忽视其他目标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恰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阻碍新课程的实施。本文试图在分析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和策略,以期对中小学教师有所裨益。

一、提高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当问及教师“你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有部分教师竟然说自己从来没有重视过这个问题,而且所在学校也从来没有检查过教案中是否有教学目标。还有部分学员说,为应付检查,通常是照搬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内容。

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因为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科学的目标,实现有效教学才会成为可能。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作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

二、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科学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目标确定的片面性。为应付考试,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如一位教师设计的“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公民有哪些权利。这样的目标只是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缺乏考虑,或者是千

1 篇1律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人、对己、对自然的态度,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偏废。

学生的实际是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现实依据。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学生的发展体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影响、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师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会生成新的目标,超出教师课前的预设,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情况,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三、合理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恰当是目前存在的又一问题。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二是用含糊的、无法观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表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就成了教师,这是传统的教师本位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体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指向学生的变化的,教师应该做什么并不是教学目标所应陈述的内容。另外,这样的目标表述太笼统,难以操作,难以测量和检验,很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这样设计的目标难以对教学活动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和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领域相对应,教师可以采用下述三种方法表述教学目标,以更好地发挥其导向作用。

1.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

2 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ABCD指的是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应包含的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1)、A指“学习者”,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

(2)、B指“行为”,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句中的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缺少。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来表述课堂教学目标,以增强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可采用“说出”、“绘制”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动词。

(3)、C指“条件”,要说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借助工具书”等。

(4)、D指“程度”,即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是指学生对目标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结果的达成度。例如,“10题至少做对8题”、“完全无误”等。

运用ABCD方法表述的一个规范的目标例句是:“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有85%的句子分得正确。”当然,行为条件和标准可省略,教师不妨灵活掌握。

2.生成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预先制定的,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不以事先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它着重考虑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等,适合于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的表述。

3.表意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

3 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由于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几次教学活动便能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为此,艾斯纳提出了表意性目标。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一个表意性目标可以这样陈述:学生能认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在小组会上谈自己的观后感。又如思品课教学的一个目标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

上述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如行为目标具有具体化、精确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在国外,有研究者以十年级为试点,以健康教育课作实验,比较了精确的目标、含糊的目标和无目标三种条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精确表述的目标同另外两种目标相比,明显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只运用行为目标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因为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而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情感的变化等难以具体化。所以,只运用行为目标会导致教师只关注易于具体化的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而生成性目标和表意性目标的运用,则可以使教学摆脱固定目标的束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三种表述方法的合理运用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客观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应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并采取合理的方法表述,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0.4 4

第18篇: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 发展 。然而,从 目前 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状况看,还存在着与新课程相悖的许多 问题 ,如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过于强调知识性目标,忽视其他目标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恰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阻碍新课程的实施。本文试图在 分析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和策略,以期对中小学教师有所裨益。

一、提高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笔者最近对任教的“教师 教育 研究 生班”作过调查,当问及“你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有部分学员竟然说自己从来没有重视过这个问题,而且所在学校也从来没有检查过教案中是否有教学目标。还有部分学员说,为应付检查,通常是照搬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 内容 。 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因为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 科学 的目标,实现有效教学才会成为可能。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作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 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

二、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科学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目标确定的片面性。为应付 考试 ,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如一位教师设计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推论。这样的目标只是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对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缺乏考虑,或者是千篇1律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 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人、对己、对 自然 的态度,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偏废。 学生的实际是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现实依据。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学生的发展体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 影响、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师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会生成新的目标,超出教师课前的预设,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情况,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三、合理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恰当是目前存在的又一问题。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二是用含糊的、无法观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表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就成了教师,这是传统的教师本位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体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指向学生的变化的,教师应该做什么并不是教学目标所应陈述的内容。另外,这样的目标表述太笼统,难以操作,难以测量和检验,很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这样设计的目标难以对教学活动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第19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团队研修教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年

地点:十一中学生物实验室

参加人员:付静 孙艳萍 杨慧 傅卓 马丽珊 主讲人:付静

团队活动记录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彻底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重新调整了教材、教师、学生、媒体相互间的关系。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成了学生知识意义构建的对象。教学媒体由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工具,而教师和学生也分别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和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应围绕新课程理念进行设计,从问题讨论、场景再现、平等交往、开放题来设计探究式、情景式、互动式、开放式生物教学。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教师要很好地领悟教改的主旨,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作出的战略性规划。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生物教学

探究式生物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法的一般程序是:依据生物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景 → 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 →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发现新问题 → 解决问题„„ → 得出多个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生物知识的“再发现” ,因此,探究式生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 ,问题哪里来?问题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因此,设计探究式生物教学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引导。(1)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2)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3)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概括起来说,即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1)“捕捉新奇‘出’问题” 。生物领域中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基因工程”、“爱滋病”、“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学生初次接触克隆羊多莉的报道,很容易产生诸如“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克隆人?”、“能不能克隆其它动物?”、“克隆技术有何用途?”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2)“发现矛盾‘出’问题”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因此,“黄豆种子在萌发成黄豆牙的过程中,有机物减少了” 。关于这一说法,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即“有机物减少了,而黄豆牙的重量为什么又增加了呢?”讨论这一问题,就可知晓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量多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因此,其重量反而增加了。借助问题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增长了实践知识;(3)“追根溯源‘出’问题”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分析色盲基因的传递规律,是男是女,女传男,即色盲男性的色盲基因一般由其母亲传来,其母亲的色盲基因又由她的父亲传来,如此向前追溯,学生就有“这个家族的色盲基因最初是从哪里来的?” 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学生能快速切入基因突变的知识;(4)“纵横比较‘出’问题” 。神经调节中我讲到“反射”时,举“手接触到火会不由自主地缩回”的例子,“缩手反射”是一种对火的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那么它是否属于“应激性”呢?相近概念的比较,可以产生这个问题,讨论这一问题,就能加深对“反射”与“应激”异同点的理解。当然实际生物教学中,教师诱导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激发的是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实施探究式生物教学,学生构建了生物新知识,发展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景式生物教学

情景式生物教学是指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式生物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情景共鸣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创设情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设计:一是进行功能设计,二是进行方法设计。

1、功能设计

功能设计就是创设情景,服务于不同的生物教学需要。(1)引发内容。通过创设情景,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例如学习“应激性”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桌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2)引发情感。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我这样讲述:首先,我轻松愉快地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肃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 。讲到这儿,学生因受我的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我把话锋一转,压低语调深沉地说:“可是到了唐朝的时候,这里的青山不见,碧水干涸了。当时有位诗人这样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已是一望无际的荒沙荒漠。”伴随着我情感的变化,此时学生的心情也变得抑郁沉重,他们不禁为失去这大好河山景色而深感惋惜,大家更想弄清楚发生沙漠化的原因。最后我在学生的期盼中激励而严肃地说:“同学们,使那里的青山绿水变成荒漠的原因是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对草原的大量开垦,对自然植物的长期破坏,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这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汇报!” 显然,学生将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他们不但会牢记这个结论,而且还能激起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改造荒山荒漠、建设祖国的热情。(3)引发思维、创设情景。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还能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用多媒体课件引入细胞在KNO3溶液中质壁分离的动态情景,学生在观察到其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时,会引发追究原因的思考。

2、方法设计

方法设计就是以不同的手段来创设生物情景。(1)模型展示法。即利用生物标本

、模型来创设情景。例如在讲述动物个体发育时,我用青蛙个体发育模型来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对囊胚腔、原肠腔及整个胚胎发育状况的探究。(2)画面再现法。即利用挂图、课本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景。此法的优点是能突破时空限制。(3)语言描

述法。即利用语言来描述生物现象、生理过程等。(4)实验演示法。即利用实验的现象、结果来创设情景。

三、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生物教学

互动式生物教学就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话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合作的意识。在互动式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

互动式生物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构建。要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生物学习的促进者、由生物课堂的“主宰”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互动式生物教学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实现“思维互动”常见策略有:(1)趣味引“动”。即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把他们带入生物课堂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学习“相对性状”概念,我从学生相互观察单、双眼皮开始,分析眼睑形态的不同表现,交流彼此的看法,得出“同种生物同一形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即相对形状”概念。(2)问题激“动”。生物知识的学习可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关键是问题应由师生双方交替提出,若问题仅由教师提出就不是真正意义的“问题互动”。例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我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了一层。(3)实验带“动”。实施生物实验教学,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新天地。实验现象的分析,都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生物教学过程中。

四、以开放题为载体,设计开放式生物教学

开放式生物课堂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而言的。它是指把生物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走出教室,实现空间的开放化等。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开放的空间,打破了生物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用开放题作为载体,来承载开放式生物教学理念,是生物教学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设计生物开放题可从四个方面来体现“开放”理念:(1)开放结果。即没有所谓的唯一标准答案,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追求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即要求学生不断地去寻求在给定的条件下,多种可能存在的答案。例如“一只下鸡逐渐变得能啼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我要求学生分析若是雄性小鸡,则属正常发育;若是雌性小鸡,则因考虑是自然性逆转,或是阉割后移植睾丸还是注射雄性激素„„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在处理问题时的单一化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2)开放方法。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问题解决程序,比如同一个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材料来优化组合设计。例如在做“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划细划匀,甚至有时可能把纸划破,此时我提出“你能找到替代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开放思维。即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思维途径的多样化。比如推导亲本基因性,就有隐性形状突破法、原型启示法、化整为零法和直观推断验证法等多条思路。(4)开放内容。即所提问题与课本知识有关联,但教材涉及不多或不深,需要学生借助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比如在学习“原核生物”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偶然创造了一种危险性的细菌,不小心把它释放到了供水系统中,你将采取什么行动消除严重后果?例如在讲完“生物的进化”后,我让学生讨论“现代人类还会进化吗?”“未来人类是什么模样?”等余未无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舒展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翱翔。

五、感想和体会

1、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是新课程的主要学习组织形式。

3、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4、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增强,自主能力得到了提高,主体人格得到了完善。

5、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

6、强调教师是领路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亲自操作、亲自领悟、亲自获取的过程。

7、运用新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

总之,在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生物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生物问题情景,优化生物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主讲人:实行新课程标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彻底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重新调整了教材、体现教师、学生、媒体相互间的关系。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成了学生知识意义构建的对象。教学媒体由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工具,而教师和学生也分别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和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孙艳萍: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是新课程的主要学习组织形式。

杨慧:强调教师是领路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亲自操作、亲自领悟、亲自获取的过程。运用新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

傅卓: 开放式生物课堂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而言的。它是指把生物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走出教室,实现空间的开放化等。

马丽珊:互动式生物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构建。要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生物学习的促进者、由生物课堂的“主宰”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第20篇: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摘 要:对“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通过对“教学设计”的理解,逐步深化自己的认识。并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要素进行简单分析与思考。对教学设计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更有助于促进师生双方对教学的深层理解,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设计的内涵与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基本要素;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196-02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国内外的有关研究

国外的有关研究:“教学设计”这一术语被用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实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习的整个过程。[1]“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递系统的全过程。”[2]教学设计是“为了便于学习各种大小不同的学科单元,而对学习情景的发展、评价和保持进行详细规划的科学。”[2]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引文的第一个解释中格斯塔弗森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谈教学设计;引文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解释中布里格斯以及瑞奇是从侧面,从不同学科的完整性角度来谈教学设计。侧重点不同,研究的任务和对象也不同。

国内的有关研究:我国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点:“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3]由此可见,第一种观点是从整个教学系统出发,把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理完成并加以充分发挥的规划方法。第二种侧重获得优化的教学目的。第三种将教学分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对这两个维度的探讨来谈教学设计。第四种是依据已有的理论,对教学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安排。

对于教学设计概念的界定,笔者的观点是:“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各个单元的最优化组合。”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计划的过程,它规定了教学的总体方向以及大致进程。对教学的各个单元做好最优化的设计,并把这些单元合理组合,这些过程可以称为是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反复的实践并加以完善,从小处着眼,逐步实现每个单元的最优化,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实施。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首先,教学设计具有引导性。为教学活动制定计划的过程统称为教学设计。它把握着教学活动的总体方向以及大致进程。教学设计对教学活动的各个单元都具有指导性和参照性,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单元都受制于教学设计,并为教学设计而服务。教学设计的优劣事关教师是否能够实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发挥,能否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好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捷径。

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具有综合性。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各个单元的最优化组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教学设计具有综合性这个特点。教学设计包含诸多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将这些要素按照一定方式方法合理的放置在一起而实现某种既定的目标,这种方式方法就是教学设计。综合地将一个一个要素衔接起来,交织在一起,一环套一环,从而形成整个教学设计的理论图景。

二、教学设计基本要素的理论分析

(一)教学任务及对象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就是指在学校进行的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现代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只有明确了教学任务及对象,将教学中的“讲教材”向“讲知识”方向逐步过渡,那么,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也会比较容易实现。

以往从教材出发,将课本作为分析的主要依据,无非就是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所用到的考点,而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所用到的考点也都是点到为止,进行简单的阐述而缺少深入分析。当然,这些都是教师对显性教材的运用,当然,分析不应仅局限在显性方面,而是要充分发掘隐性教材,现代教学的载体不只是教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教与学所产生的某种教学现象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深加工,对教学内容的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和思考。

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应该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为落脚点。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学习态度、思维特点以及迁移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都将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教学的目标

教学设计所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的目标是教学设计付诸实践的第一步,是教学设计的根基所在。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在教学中想要完成什么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通过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要各自达到的目标来完成教学计划。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有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方面。教师是否可以达到或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设计内容的理解,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在教学的目标主体性来看,通常为教师主导学生。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学生为主体,所以对教学目标的全新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整个教学的设计要求。

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发展的同时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其对学生所具有的指导性和方向性。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教学目标设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范围和情感诉求。

(三)教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如何把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合理优化的组合在一起,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课题。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来认识教学内容,使学生不断发展自身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和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最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教学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课程改革第一步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活动更趋向于多样化,走向开放性的形态。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是教学诸多要素交错着前进而不是独立的前行,呈现出一种立体的交织的图景。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点。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的过程,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通常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实际情况,以最好最优的方式制定出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最佳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古语有云:教无定法,教学有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层出不穷。教学方法虽然灵活多变,但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还应回归课堂,在不断的实践中,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逐步找到最适合本课堂的教学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于重视教法而忽视学法。这些教学方法大多是从教师活动来谈的,这些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而且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缺乏对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理论思考。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略有不同,教学策略包括三种策略即组织策略,授递策略和管理策略。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随着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增加,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渐渐落伍。新的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组织形式成为主流方向。因此,应该重视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发掘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因此,我们要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快乐学习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设计,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克服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强调与现实学习经验的结合,改变传统单一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加强情感体验和过程体验,将新型教育技术融入课堂,同时不要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比如板书,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加以合理的改善而不是摒弃,运用多媒体以呈现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的评价

教师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提高教学的元认知能力的手段。为了促使教师更好地思考教学问题,加强教学的元认知能力,教学评价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上文我们曾谈到教学设计具有综合性、系统化的特点,那么教学设计同样也是一个在研发、设计、应用和评价四方面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检验者。教学评价在纵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进行。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课中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再次设计方案,课后要及时总结分析,呈现出可行性高的教学设计。所以,教学设计涵盖很多方面,比如对教学任务及对象的认知,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对整体教学过程的把握,最后对教学的设计进行总体教学评价。所以说,教学评价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元认知活动。

教师在对教学的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对已经完成的教学设计进行现实模拟,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在应用教学设计于教学活动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从而更好地完成最初的教学计划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二度创造。这是实现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在教学设计实施之后的评价,主要是总结教学活动的收获与不足,更多的是对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与预期的对比,产生好的影响以及不完美的地方。教师的初衷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出色完成教学活动,每一份教学设计都尽善尽美,但是不会做到完美,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我们所应用的教学设计经过不断的实践再实践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真正指导教学活动。每一次实践都有不同的收获,建立反思性评价的设计就是从每一次实践中总结得与失,逐步形成一个完整、有效。成熟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Husen,Torsten&Postlethwaite,T.Nneville.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ed.)[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01-211.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