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4:58: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教新标版第5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古诗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一条奇葩,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炼洁简的诗句中读过颂读,驰骋想象领会诗请,体司诗人的内心丰富而浓厚的情感,十分不易。我的教学设计以师生对话,互动为主线,以学生对文本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力求教学风格清新明快。

通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再通过品词析句,精析重点字词。

教学内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复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并巩固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背育。

3、深入体会诗人深厚、真挚的思乡之情,培养审美情趣课前准备,实物茱萸一朵,多媒体深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板书诗题,读诗题。

(二)

1、师:同学们,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山水画诗人,被称为“诗佛”,他的诗自然恬静,理趣横生,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则是一首朴素的抒情小诗。这首诗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倍受人们喜爱,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

2、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读这首诗,第

一、二遍注意读准生字词,第

三、四遍读通诗句。 (2)查阅资料,了解“忆”、“山东兄弟”、“茱萸”的意思。 (3)了解重阳佳节登高的习俗,可同桌讨论交流。 (4)说说全诗的意思。

二、初读感受知诗意

(一)指读正音。

(二)指导学生容易出错的字“异”的写法。

(三)集体交流。

1、(1)忆:回忆、回想

(2)山东兄弟: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称“忆山东兄弟”。

(3)茱萸:(老师出示实物茱萸)学生交流,又叫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4)重阳节,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佳节,并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5)我独自一个人客居他乡,每当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想到那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了一位兄弟。

三、赏词析句,品读悟情。

(一)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诗人身在何处,并展开联想说说诗人仿佛看到了什么。 (身在繁华大都市)

(繁华热闹的重阳节,家家管统,户户笙箫

街市火要银花,流光溢彩,到处张灯结彩,雕龙画栋“花市灯如昼,一夜鱼龙舞。”)

(2)诗人见到此情此景,也同这些人们一样快乐吗?不是 (3)抓“独”、“异乡”、“异客”等几个重点词,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刻体会诗人的“乡愁”。

①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人虽然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子无亲,因为这份繁华热闹都与游子无光,游子们不属于这份繁华热闹。

②异乡、异客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漂浮异地生活的孤独,陌生不习惯,就如一叶浮萍。

2、诗人心在何处,心情如何?

(1)师:是的,诗人作客他乡,重阳佳节,他的心在何处?(家乡) (2)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索?”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诗人做客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如“佳节”,就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3)指导朗读前两句。

(二)品析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师: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他们一遍遍在诗人脑海中清晰浮现,诗人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看到的诗人在自己的故乡与朋友们相聚的画面写下来,(生伴随《中华民谣》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在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郊游、爬山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转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伴着皎洁的月光,亲人们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享受天伦之东„„

1、九九重阳,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诗人和一批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去登山远眺,他们腰间都佩带上美丽纯香的茱萸花,爬上山巅,他们一起饮酒作诗,猜谜吟诵,其乐融融。

2、诗人为什么偏偏说“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那一幅幅温情、幸福地画面浮现在脑海,诗人的嘴角不禁弯了,心底也涌上一股暖流,诗人是如此热烈地思念着家乡,思念亲人,但诗人却好像说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

(1)表面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更加表达了作者与家乡亲人,朋友的真挚的友情,深厚的情谊。

(2)使诗句新颖别致,曲折引人,出科常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指导朗读诗句。

三、赏诗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结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育读;

四、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一)师:读了全诗,大家定感受到了诗人王维笔下别样而深情的“乡愁”,同学们,回到乡愁,在王安石眼中是一片纪录家乡的徐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诗人叶绍翁眼中那一片朦胧的灯火,“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课件出示诗句: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京口瓜洲一水间, 萧萧梧叶送寒声, 钟山只隔数重山。 满目秋风动客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 知有儿童挑促织, 明月何时照我还。 夜深篱落一灯明。

(二)生诗全诗,再谈感受,老师一同交流,(主要为写法上的好处,)课解提示,全诗特点:

1、全诗特点:朴质、深厚、高度的艺术概括,让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力量。

写法特色:

2、这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经诗人一道出,它就成为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情感格言式的警句。

板书:九月九日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佳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乡愁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业:背诵、默写两首诗

搜集有关“乡愁”的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