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苏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15 08:36:2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苏教语文二年级下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 “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l”。“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o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O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部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指名读四句诗。’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d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e。上下结构,上部是““”,不是“„”,下部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山6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②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③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齐读这两句诗。

(6)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2)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放录音。

(2)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各人轩声默念背诵。 (5)齐背。 (6)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1.“找朋友”(连词)。 春(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春雨—— 3.说话练习。 (1)话题:春天来了

(2)提出要求: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同桌两人交互说听、补充。

(5)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推荐第2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推荐第3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题目。思考,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二、过字词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读,其他学生听;字音读准了没有。(有听的要求)

评读,她把字音读准了么?

3、出示“撑”,撑小艇。

认读生字。艇 解 迹 浮 萍 齐读,

字 词语:浮萍 踪迹 小艇 解词意:小艇在哪里?

4、田字格中的“艇”字分析。书空艇字,老师板书。比较“舟”字和“舟”字旁有什么不一样啊?

5、学生写两个“艇”字。T:要留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一笔一画的正确书写。(教师巡视)

6、读:小艇 浮萍——你见到过浮萍么?出示图,找找,浮萍在哪里呢?(T:很好,你能到生活中去学习。)出示照片:浮萍 稍做分析 在本子上个写两个。(教师巡视,相机进行表扬)

三、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1、齐读

2、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句子:“小娃撑„„回”假如你是这个小朋友,你会想什么。齐读,自由读。

4、你是怎样的心情啊?

把你的感情融进去读读。

你是暗暗的兴奋是吗?

兴奋的样子是怎样的呢?再来一次。

还有怎样的心情?紧张的。

为什么?

因为„„

教师范读,你感受到了兴奋、紧张的心情了吗?来一起读。

“偷采”怎么采? 再来一遍。

5、学习3、4句。

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想。读读。

学生自由读。

教师相机的问学生,孩子,你怎么摇手啊?由此过度到对这句诗的讲解,比较自然。

出示图。小娃的踪迹是„„S浮萍一道开。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能干的小孩——读。活泼可爱的小孩

小结: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一个小朋友„„暴露了。再来读读。哦,原来池上发生了这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咱们一起来读读。

齐读全文。

四、总结

这首诗歌,要是白居易来读,他会怎么读呢?

1、教师范读。(学生很多举手,可以先让孩子来读)

2、当小诗人来读这首诗。

3、一起来当白居易,好吗?(齐读)(在引领学生读的时候,老师多配上动作)

五、给画配诗。

出示动画,根据动画来吟诗。自己先读,再自告奋勇上台读。(这个办法好,很轻易带孩子进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也十分感爱好)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配一幅画。板书设计: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

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偷采白莲回 不解 浮萍开 景美引人 童真童趣

池上 遥招手

推荐第4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7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的情景,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习过了哪些诗,都还记得吗?

在学习古诗时,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步骤,回忆一下是什么?(第一步:知诗人;第二步:解诗题;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如果学生想不起来,可以带学生简单回忆一下上学期学过的《山行》。

板书: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今天,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学习13课《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一)知诗人

1、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二)解诗题

1、解题

(1)查查字典“望”是什么意思?(远看)想想题目为什么不是“看庐山瀑布”?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

(三)明诗意、悟诗情

1、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2、再读诗句,探索理解。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能把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勾画出来?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

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你能用“啊„„真„„”的句子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景色吗?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四、作业

1、熟背《望庐山瀑布》

2、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3、检查汇报。

四、再读诗句,适当点拨

1、学习第

一、二两行诗句。

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怎样读这两句诗?(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

三、四两行诗句。

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

着重理解:“千秋雪”“窗含”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

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见:香炉

紫烟

瀑布挂前川

听:飞流直下三千尺

对祖国山河热爱

感:落九天

教学反思:

我在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导入部分先是使用了多媒体来介绍庐山的风景,接着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并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地计,而要读得入情入境,只能从图片、录像上感受,或是联系生活实际,在老师的情境语言中读。我也寻找了大量的资源引导学生读,《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名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带着孩子们看了课件高山瀑布的景象,让他们感受到了“飞流直下”的感觉、领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个别学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反思自己,发现:只有放慢语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读起古诗来才会更有味道。在枯燥的课文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向导,有了教师正确的指引,学生的思维大门就会打开,一切看似疑难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课后作业:

一、填空:

1、“尺”字用音序查字,查( )字母,用部首查字查( )部。

2、“疑”用音序查字,查( )字母,用部首查字查( )部。除部首外还有( )画。这个字的第一笔是( )。

二、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含:( )(1)放在嘴里不咽下去(2)包含,藏在里面(3)带着、怀着(4)像放在嘴里不咽下去 泊:( )(1)停船靠岸 (2)停留 (3)湖泽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直:( ) (1)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2)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 (3)从上到下的,从前到后的,跟“横” (4)挺直,使笔直 (5)公正的,正义的 (6)直爽,直截 (7)一个劲儿,不断地。疑:( )(1)不相信 (2)难于解难于断定的 (3)猜忌三 。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描述的景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四、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中的首句,巧妙地运用( )的名字,将蒙蒙的( )形象地比喻为从香炉中升起的( )。整首诗采用( )的方法写出庐山瀑布的( ),表达了诗人( )。

2、《绝句》是( )代诗人( )写的。诗中描绘出诗人居住的( )附近明丽的景象。整首诗有( )有( )。有( )有( )。

推荐第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3.背诵这两首古诗,能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难点】

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收集苏轼、陆游的生平经历

2、描写庐山的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历史时空 1.出示宋代的中国地图,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宋代的疆域及南北宋的历史,引出两位大诗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绘画、书法;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父亲陆宰,做过京西路转运副使,金兵南侵时,陆宰被免职,带着家眷南归,侥幸逃脱一场大劫难。但北宋王朝的覆亡耻辱,深深铭刻在每一个怀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心中,他们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宋代大文学家的作品《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板书课题)

二、凭借注释资料,整体感知诗句

1.自由阅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让两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诗,纠正没有读准的发音。 3.默读两首古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4.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三、品味古诗,让学生在比较中发表真实感悟

1.播放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的历史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并探讨: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因为“游”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可在学生多元、零散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同样是“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安慰;都是在游览中有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是农家,一个是庐山;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当学生体会到某一方面时,就启发学生对比地读出来,在理解中反复吟咏这两首诗。

四、联系个人经验,让学生在古为今用中丰富自己的文化“武库”

1.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写在括号里:

(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优点,还有那么多缺点。真是( )。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最近又扭亏为盈了。看到爸爸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一句诗:( )。

2.引用这两个名句,说说自己的亲身体验。

3.这两首诗魅力真大,让我们记住它吧。播放古典音乐,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五、通过名句展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热情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魅力四射,但它们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名句。 1.你还能背诵出哪些古诗名句?请背一背。 2.请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乐游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辉泪始干。(唐 李商隐《无题》)

如果喜欢,请大家到课外去找找,并读读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每个五遍 2.默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 …… ……

山重水复疑无路, 不识庐山真面目, 柳暗花明又一村。 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学反思】

长久以来,古诗教学有句口号,那就是“不求甚解”。但是公开课上,我们每每见到的仍是逐句分析讲解,直到嚼碎吃透。《题西林壁》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哲理诗,其他老师都认为这首诗不好教,尤其是放在三年级,难度更加大了。但既然我选择了,就不能放弃。整个准备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我努力了,就是成功。 我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读带讲,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概括起来,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八个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课安排另一首诗《游山西村》不少学生已会背,对诗所蕴含的的道理估计有一定的感触。所以,这节课,我打破了一节课一首诗的老套路,安排两首诗一节课完成。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了解诗的大致内容,并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学生凭借工具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读懂了诗意。体会诗句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他们:“这两首诗中都有一句经常被人们引用,你知道是那两句吗”,显然很多同学不知道其中的名句,但一两个知道也足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用在什么情况下?这里,纵然学生不知道或没说过,但通过联想诗意,也能悟到是身处其中,看不到事物的全部或者本质,正如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依此理解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

本课教学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体现了古诗教学的基本思想。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的学生能找出来,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安慰;都是在游览中有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有的则不容易找出来,如两首诗表达的哲理,都是蕴含在写景之中。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吟咏诗歌,通过读诗来理解领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指名读、默读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因此,教学中能够突破难点重点,学生思维比较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推荐第6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读诵为主,以读诵促情景想象及内容感悟。

教学用具:媒体资源: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PPT教学课件《草》及《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学生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播放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使学生掌握字音。课件没有的生字另外详细讲解。

重点字音:荣宿篱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课件范读

播放PPT教学课件《草》及《宿新市徐公店》中对诗的动画范读部分内容(可分别从课件中提取出来)。使学生对古诗诵读有进一步的感悟。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宿新市徐公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烧、荣;平舌音:菜、宿。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两首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悟诗情诗意。

3、渗透学习送别诗的方法,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3、读其他的送别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对比中学习两首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悟诗情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送别诗情感表达及表达方式的不同,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与要好的朋友分别时是什么感受?谈谈。

2、现在科技发达,见朋友也容易,可是在古代,交通落后,与朋友一别,也许几年、十几年、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能见面,让我们走进第二十课《古诗两首》去看看古人离别的场景,去用心聆听他们分别时的心声。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3、板书课题,指导读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读好诗歌

1、一读正音:

A、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要把诗读的字正腔圆。

B、个别读,纠音,评价,齐读。

2、二读重节奏:

A、自由读,注意念通顺,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的有板有眼。

B、个别读,其他同学注意听,通过同学的读和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知道怎样的读才是有节奏。指导读难读的地方。

3、三读贵在情韵:

A、师生合作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读出它的味道来,从题目的读开始,师生合作读。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我来读。把头抬起来,挺胸,深深地吸上一口气。师生换着读体会味道。

B、现在,老师让你选一个词儿来形容你读完这两首诗时的那份情绪、那份感觉,你想到哪个词语?

三、对比发现,渗透学法

1、静静的读这两首诗,读着读着,老师发现了两首诗的送别地点不同。(板书“地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送别,《送元二使安西》在渭城。你也细细默读,还有什么不同?

2、个别读,说,老师适当引导,发现两首诗的不同。

预设:

(1)、目的地不同:(广陵,安西)

(题目中知道,去干什么?孟浩然去广陵游玩,元二去安西是奉朝廷使命去安西,为了国家。)

(2)、送别时间:(烟花三月,朝)

“烟花三月”:展开想象: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春光。介绍背景: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交”李白寓居安陆期间,专程去拜访当时名扬天下的诗人孟浩然,他的诗得到了孟浩然的赞赏,成为了挚友,当时李白28岁,孟浩然40岁。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写下了这首诗。孟浩然去广陵游玩,扬州是当时唐朝的繁华之地,李白向往之情,留恋之情融于文字之中。

“朝”引发想象:一场朝雨,湿润了尘土,轻尘不扬,适合送行,这场雨,让客舍青青,柳色清新,客舍是流浪人的伴侣,柳是离别的象征,同音字“留”。

(3)、送别人物:(李白送孟浩然,王维送元二)

(4)、送别的方式:(目送,饮酒送别)

找诗句,说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孤帆”想象情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尽一杯酒”中,饱含多少语言。

(5)、表达的感情:(留恋,向往;留恋,关切,祝福。)

(借助相关的重点词、句来谈谈,渗透“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预设:

A、“烟花三月”向往

B、“孤帆”大诗人李白犯错误了。你们想一想,阳春三月,黄鹤楼附近鸟语花香、莺歌燕舞,长江两岸肯定是人来人往,江上客船也不计其数,怎么会是孤帆?(有些同学可能觉得难以理解,老师举个列子,运动会的时候,我们四年级的四百米跑比赛马上开始,起跑线上站满了每个班的运动员,请问在密密麻麻的运动员中,你会看谁,关注谁?),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所以在李白眼里只有孟浩然的船只。

C、“更”:关爱,祝福。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渺无人烟,满目的凄凉。

渭城这里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是——风沙漫天;

渭城这里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是——满目荒凉;

渭城这里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到了安西却是——举目无亲,难觅乡音。

从繁华的渭城到荒凉的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2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一路的辛苦劳顿、孤独落寞,王维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也曾经出使过安西。这是一段资料,请你来读。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了土蕃,唐玄宗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王维去过安西,他深知安西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与邻国间战争的残酷,所以在送别元二时,他的内心应该是揉合了多种情感的。假如你是王维,在朋友元二临行前,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

千言万语说不完,一切尽在美酒中。

带着王维的留恋,女生一起读。【女生读】

带着王维的祝福,男生一起读。【男生读】

好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来,我们一起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齐读】

【读得字字含情,真令人感动!】就在与元二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渭城一别锤炼出了千古名句,竟也成了两人的永别。消息传到安西,当元二再次读起王维当年为他所作的这首诗,心中一定有别样的情感。让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来纪念两人那深厚的友情吧!

这首诗里,王维借杯中的美酒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这就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D、“无故人”:在王维的眼里元二是最好的知己,感情深厚。

让学生先发现不同的地方,在针对不同找到相应的诗句,读诗句,说理由。

3、发现共同点,归纳学法。

预设:

(1)、送别诗基本都有对应的送别地点、时间、人物、送别的方式、表达的感情,这就是我们学习送别诗应该关注的内容。

(2)、表达的感情基本都是依依惜别的感情。

(3)、送别诗的景物、事物都有蕴含的感情。“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是常用的写法。

(4)、送别诗根据感情基本可以分类:

出示:已经学过的《赠汪伦》,和本节课的这两首诗对比体会。

谢别:《赠汪伦》——李白答谢汪伦

惜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珍惜相互之间的友谊,美好的祝愿,甚至有羡慕之情。

恋别:《送元二使安西》—元二去荒凉的安西,对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壮别:《别董大》—开阔的胸襟,慷慨的赠言,鼓舞人心。

阔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清新高远,气象壮阔,意境旷达。

四、拓展延伸,开启阅读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发现了送别诗中的时间、地点、人物、送别的方式、送别的地点、表达的感情的不同,用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3

【设计理念】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语文教材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更是美的矿藏。其中,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更是这矿藏中的瑰宝。读诗能使人灵秀。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庐山瀑布风景课件。草堂春景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谈话激趣,导入释题

1、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

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游览过庐山。结合介绍李白(你了解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诗吗?)

李白游览庐山后题写了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5、读题,解题:

读题,理解“望”的意思(远看)。再一次带感情地读题。

二、初读全诗,解字词,明诗意

1、学生自能读诗,自学生字,并结合课前预习自主释疑,就有疑惑的字词质疑问难。

2、正音:(紫、岭),字形:(瀑、庐、炉)

说说自己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些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

3、交流理解部分词句的意思,初步理解诗意:

遥:远,与题目中的“望”相呼应。银河:天河。

九天:天的最高层。

三、品字词,谈感受,诵诗句

1、引导学生分组品味诗中写得好、写得美的重点字词,并指导朗读。

⑴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⑵“挂前川”的“川”指的是什么?“三千尺”是不是准确的数字“三千尺”?

⑶“疑”字我们在李白的哪一首诗中也学到过?(疑是地上霜)背背《静夜思》结合旧知理解“疑”。

2、学生吟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赞美庐山瀑布: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3、扣住重点字词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展开想象,谈谈感受,体会诗歌意蕴及诗人倾注的情感。

四、返读全诗,熟读成诵

1、再次播放课件,帮助背诵全诗。

2、指名背诵全诗,直至全体熟读成诵。

五、书写生字

炉、银、烟、窗、绝。

“炉、烟”的“火”在字左边,捺变点。

“银”字有两个竖提,金字旁的竖提高,右边的竖提略向下。

“窗”字字形复杂,注意小撇不能丢。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你知道本诗的作者吗?学生介绍,教师再根据学生所讲作补充。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小诗。

4、课件展示草堂外的春景。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受美

1、感受节奏美:

⑴引导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好节奏。

⑵指名读:

对有关字进行正音,识记字形后通过范读把握好诗句节奏。

2、感悟意境美:

⑴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图,边读古诗边想,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问题要和小组同学研究?

⑵引导交流,读懂了什么?

⑶引导生质疑,梳理出重点问题。例如:诗人为什么用“含”?

三、自主探究 深入体验美

1、明确方法:

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⑵引导学生小结归纳:查资料、讨论,合作画简笔画,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词句练习写话。

(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______。柳树______。黄鹂______,白鹭______。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______。)

2、引导探究,初步体验美:

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继续深入学习这首诗,把合作作画的一个小组请到黑板旁,提示小组画前商量该怎样画?为什么这样画?

3、突破难点:

⑴你认为他们画得怎么样?

⑵引导理解“西岭”。

⑶理解“含”:

课件出示“雪山”图,后在此图上出现“窗框”。“窗框”逐渐变化到恰好成为“雪山图”的画框。看图,感悟雪山的壮丽。

⑷理解“万里船”实际上说明什么?

生看图,感悟作者的心情。

4、自主开放,深入体验美:

补充资料:借助注释自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一步感悟杜甫回草堂时的兴奋。

引导学生为画起名,加深体验。

让学生面对图,回味古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古诗。

四、诵读古诗,活化表现美

美读古诗:

1、再现古诗,要求想象生动活泼画面,感情朗读,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引导背诵。

3、表演诵读:

模仿古人吟诵之势,根据自我感受看图,表演诵读。

4、补充诵读:

早发白帝城绝句(迟日江山丽)

五、书写生字

鸣、吴、含、泊、流、柳、岭

仔细观察“鸣、吴、含”的共同部件“口”,区别它们的不同点。(“口”在左边高又小,“口”在上下小而扁。)

泊、流:三点水中三点的形态不同,但延长后相交于一点。

岭:形声字

推荐第7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吗?

2.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推荐第8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三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题西林壁

一、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预习检测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缘( )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三、设问导读

1.借助书上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低)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结: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4.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比赛读。 5.背诵诗。

四、合作探究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延伸拓展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六、小结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第二课时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字典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抽背《题西林壁》

二、预习检测

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三、设问导读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 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四、合作探究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2、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巩固练习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三、延伸拓展

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四、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学后记:

推荐第9篇: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育局教研室

韩霞

教学内容: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教学难点: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讲授法 朗读指导法 课型课时:新授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我国宋朝时期的地图有什么变化:宋朝国土没有被金朝侵占之前称北宋,京城在东京(现在的河南开封)当时北宋国土广袤,黄河、长江奔流不息,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是,这一切的一切,就在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了北宋首都汴梁,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北宋就不复存在了。北宋王朝把近三分是之一的国土丢失了,后来在临安改为了南宋王朝。

过渡:现在大家所了解的正和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古诗有关。

二、新授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能借助后面的解释,理解诗的大意(教师板书诗题)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南宋诗人。

教师介绍:南宋王朝的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来侵犯者屈膝投降,对自己的爱国大将领岳飞却残酷迫害;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不思收复失地。 (2)都有景物描写。 (3)都写到了人。

此处的“遗民” 指哪些人?(北宋人民)“遗民”的“遗”在这里当什么讲(遗留)

此处的“游人” 指哪些人?(南宋权贵)

(二)分布解读,品悟诗情 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疏通诗意

(1)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2)听!金兵战马嘶鸣声,金兵战马践踏声,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展开想象说一说:围绕“泪”字,板书“泪”字) 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的泪,小孩的泪,妇女的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呢?(痛失亲人的泪、家破人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充满仇恨的泪、苦苦期盼的泪„„) (3)金兵横行,遗民泪尽,(板书:遗民苦盼)国破家亡,家被烧了,亲人也失散了,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将怎样?(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随机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好吗?)

(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凄凉,读出悲愤)

① 师范读、领读 ② 男女生诵读 ③ 分组诵读 ④ 再指生读

(5)“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那是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呀!

1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1)又一个10年过去了,遗民们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 (2)出示《示儿》,齐读。

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句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指生说)

(3)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 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

(4)是谁早早的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的遗弃了他们?(指生说:南宋王师、南宋权贵)

(5)这边的南宋权贵们怎么就把多年前遗留下的苦难的北宋遗民给遗忘了呢? 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出示《题临安邸》全班齐读) (1)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2)指名朗读《题临安邸》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疏通诗意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板书“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

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

(4)带着你的感情诵读这首古诗的后两句。

②在这帮南宋权贵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

教师解说:这是北宋的都城汴州。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日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是饮酒作乐。(板书:权贵寻欢)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荣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 ——女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 ——男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 ——全班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三)整体感悟诗韵

1、交替互读两首古诗。(1)齐读《题临安邸》。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怎样的心?(板书:忧国忧民) (2)北宋的遗民们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3)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但现在,我们却再次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板书:忧国忧民)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三、小结。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2、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成了千古绝唱!(请欣赏《满江红》)。 作业布置: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醉 泪 权贵寻欢 遗民苦盼 忧国忧民

古诗两首:

《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

韩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词注释:

1、题:书写。

2、邸:官府,官邸,旅店、客栈。

3、休:停止、罢休。

4、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5、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6、熏:吹。

7、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8、直:简直。

9、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诗词译文: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亭榭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统治者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题临安邸》表现了当时的社会。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沟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词鉴赏: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慢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用“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又何时能开始?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既能理解为一般游客,也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这首诗针对南宋黑暗的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林升(1106-1170年),宋福建晋江马坪村人,为林知八世孙,字岂尘,号肇殷。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卒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林外的科场之路很曲折,屡试不第,直到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已超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才登进士,他受命为兴化县令,仕途也就此止步。留在杭州有他豪于酒,曾于杭州西湖酒肆饮酒斗余,复题诗壁间一首七绝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人皆惊异以为神,他笔锋直刺当时偷安一隅的赵家小王朝,道出了郁结在人民心头的悲愤;同时,警告赵家君臣:不要再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了,汴京沦陷之前,也是这样啊!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就是《题临安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词注释:

(1) 将晓:天将要亮。

(2) 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4)“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 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政王朝统治下的北宋人民。

(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南望:远眺南方。

(11)望:有两种解释:1.希望 2.失望。

(12)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诗题: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诗词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解说] 南宋时期,金占领了中原地区。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今属浙江)乡下向往着中 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恢复 统一。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 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王者之师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推荐第10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古诗(加拼音)。(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然后集体交流并书空“古”。)你会背几首古诗?(板书:首(加拼音))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板书:春晓)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眠、处”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眠”是形声字;它是什么意思。

(2)“处”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chǔ;与“外”区别;书空。

3.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1)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的鸟叫声) (2)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4)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认读、组词,用“到处”说话。 3.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处、声、多”。 5.学生描红、临摹。

六、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咏春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第11篇:《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二册

4 古诗两首 《春晓》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这首古诗,好多孩子学前就已经会背了。如果我们再一味注重读背,那就如我们所说的:学生只是在数白嘴、背天书,毫无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一点: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定教。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眠、啼、觉、少、晓”5个生字,会写“春、处、多、少”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初步了解诗意。

3、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与乐趣,培养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游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课下搜集背诵了好多的古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来,勇敢地站起来给我们背一首吧!

2、出示图片,观察。

师:你们真是勤奋好学,背诵了这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奖励你们看个图片,示图。真是太美了!老师想用一首古诗来描绘一下这幅图,你猜是什么诗?

(学生猜测,会背的背给大家听)

二、认读古诗。

1、师生合作,认读古诗

老师想背的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这首《春晓》,(板书课题,解题)我们的课本上也有这首诗呢,赶快看看它和我们背的这首《春晓》是不是一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2页,自己认真地拼一拼、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是圈下来,一会儿想办法解决,好吗?(生自由读,师板书诗)

2、指名读,互相评价。谁愿意把书上的这首诗给大家读一读?

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4、生评价老师

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

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吗?因为老师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春、晓、眠、觉、啼、多、少、处

2、合作识字。

来看第一位生字朋友,谁认识它?生逐各念出读音。

3、让我们一齐来认认他们吧!

师领读,生个别读,齐读。

四、指导朗读

1、结合图片,了解诗意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是呀,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啦,(出示图片)你瞧,花开得多美呀,到处都是鸟儿飞来飞去。天气这么美,你们昨晚睡得舒服吗?你看,这位大诗人睡得也很香,连早晨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它叫醒的呀?(小鸟)对啦,到处都是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学生自由想象)大诗人一起床,就听到这么好听的叫声,精神真好呀!可他突然记起昨晚上听到了刮风下雨的声音,就想: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这风吹了一晚上,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下来呢!

2、指导读第一句。

春天的早晨,睡得这么舒服,一醒来听到这么美的叫声,心情真舒畅呀!来,试试看,第一句如何读好呢?

1)生试读。 2)指名读。 3)全班读。

3、指导读第二句。

诗人在回想昨晚听到的声音,可以把“回忆”的感觉读出来,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4、把

1、2句连起来读一读。

5、男女生赛读。

五、导背。

1、看图试背。

2、分组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3、全班齐背。

六、指导写字。

1、了解“春”的由来。

你们真像小诗人,有一个朋友很喜欢你们,很想和你们聊聊天,听听他会说些什么吧?大家快看,是哪们小朋友呢?出示“春”字。

(师述:大家好,你们说我是谁?对,我是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是老大,人们很喜欢我,都说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雨蒙蒙,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是由两部分构成,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底,小朋友们,你们记住我了吗?)

2、指导写“春”。

1)我们来把它请进田字格里吧。

边写边说笔顺,并加上拼音,讲生字的结构。

3、组词。

4、用上“春天”说一句话。

5、同上学习“处、多和少”字。

七、游戏巩固生字复习诗。

1、讲解游戏办法。

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他们,老师奖励你们看(出示卡片)这是什么(红果),对,不过这些红果可不是奖给你们吃的,它是用来串糖葫芦的!怎么串呢?看每个红果上面都有一个字,我们把这些字,重新串成这首诗,每行串一串,全诗四行串四串,老师已经把这些红果给发到了你们小组长的手中,每个小组一句,你们小组成员一块动手把它们串好,看哪组串的既快又好。

2、分组竞赛。

八、布置作业。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村居》。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多媒体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师描绘情境:春天到了,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儿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小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林中歌唱。河堤上,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傍晚,农家的炊烟袅袅上升。这浓浓的春色,令人陶醉。农家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正趁着这和煦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这就是《村居》中描写的情景,同学们想去感受一下吗?

三、自学古诗,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对照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3个生字和4个要求会认的新字的读音。提示:平舌音的字:散、醉

翘舌音的字:趁、纸

后鼻音的字:莺

3、同学之间相互听读古诗,纠正读音。

4、指名读古诗,全班听评是否读得正确。

5、全班齐读古诗。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1、学习一句。

1)指名读上半句。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2)指名说,老师补充。(二月,青草茁壮地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上半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5)全班读下半句。

6)看课件师配音说: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7)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8)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9)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10)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11)全班齐读一句。

2、学习二句。1)指名读。

2)老师解释“纸鸢”就是指风筝。

3)四人小组去读这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这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男女比赛读。

6)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六、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字形,提出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自由练习。

4、组词。

第12篇:《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25、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诗很感兴趣,很爱学。可是有些同学学起来又特别吃力,我打算用多读的方式来引导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四、教学资源应用 生字、新词卡片、课本插图

五、教学过程描述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背诵古诗吗?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 你们会的研讨可真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客 何 音

3、小组交流,说说怎样记住这几个字。

4、学习书写。

(1)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2)分析字形。 (3)指导书写

客:宝盖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第二横应当写得长些。

何:右边的“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4)学生描红。

5、自由读古诗,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

6、小组合作学习古诗。每人读一遍研讨,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学生甲:第一句意思是少年离家,年老才返回故乡。 学生乙:第二句意思是口音没变,可两鬓已是白发苍苍。 学生丙:第三句意思是儿童们见了“我”,都不认识。

学生丁:第四句意思是儿童们笑着问:“我”:“客人你来自何方?”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全班解释。偶书:偶然地随意写下。

鬓毛衰:鬓毛,面颊旁耳边的头发;衰,稀疏零落。 客:指作者自己。

3、读古诗,给你的伙伴读一读。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出示图)

(四)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如果你就是贺知音,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自己的家乡,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你当时的心情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想象中的一样吗?(心情又悲又喜,百感交集。

2、自由读,并试着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谁能把《回乡偶书》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

3、介绍作者——李白。

(二)学习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赠、汪、伦、舟、欲、踏、潭、乘。

3、说说记字方法。

4、指导书写,学写“舟、乘”。

5、描红。

6、再读古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1)小组交流古诗意 (2)集体汇报交流。

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

(1)读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古诗描写了朋友分别时的情景,表达 了朋友间的情谊。)

(2)从诗中找出词句,说明朋友的情谊深。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岩上踏歌声。描写一个朋友诗人李白的那种朴实、真诚的感情。)

(后两句把离别情与桃花潭水相比 ,进一步歌唱了朋友对自己的感情十分深长。)

(3)全诗语言自然平易,但内容都令人回味。盾图想象诗中情景。

(4)此时,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有何心情》 (5)育读诗句,进入意境。 ①指导朗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②指导背诵。

自由背,展示背,师生共背。

(四)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外所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

课后反思:通过两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白两首诗所表达的意思以及诗中的真情实感。不足:给学生读写生字的时间稍短了一些。

第13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 小语论坛网友秋夕

发布时间:2004 / 11 / 23 02: 28pm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 小语论坛网友wuhm 发布时间:2004 / 11 / 22 03: 53am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重庆市九龙坡区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适用性研究课题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李秀英执教 山西省太原市教科所任庆世点评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总评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容易。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通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文眼、俪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导”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导”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导”在关键词句的赏析中,“导”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5.1~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四

山西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李秀英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

三、四句。(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第14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姓名:

备课组长签名: 第 周教案 2017 年 月 日

第 六 章(单元)第 20 课

教学内容:2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1 / 5

二、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议一议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评一评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六、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

一、回忆导入。

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 / 5

二、初思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三、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3 / 5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中,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4 / 5

四、练习完成总结。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五、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5 / 5

第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1 / 6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使用教学素材听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2 / 6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3 / 6

1.出示唐朝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a.罢:完了;完毕。b.柴扉:柴门。 2.出示自学要求。

(a)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

(b)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尝试赏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2.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王国里,有关友情的古诗也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又要和同学们一同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内外联动”,扩大“容量”

1.先出示课文中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再出示唐代高适的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4 / 6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高适友人,生平不详。曛:太阳落山时的余光,这里指昏暗的意思。

2.学生按照上节课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这两首古诗。3.学生交流、汇报。

(形式自选。可先说第一首,也可先说第二首,更欢迎两首一起说。) a.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一样吗?分别指谁? c.“故人”一词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哪个词相似?体会两位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心态一样吗?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三、自由“选点”,进行“练笔”

1.请学生就这四首古诗做一番赏析,从中品读出友情的珍贵。

2.师出示小练笔要求:

自由选择下列的一道题,进行描述性的练笔。 a.当时李白伫立在黄鹤楼边,目送着好友的船渐渐远

5 / 6

去的帆影,请展开合理想象,把李白的神情、动作等描述下来。

b.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请想象一下,当时二人会有怎样的表情流露,并会说些什么。

c.请用具体、生动的文字,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场景描述下来。

3.学生练笔,师课堂巡视。4.师生点评学生练笔。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们尝试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6 / 6

第16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知道这些生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一个多音字。

3、初步懂得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2、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2、

1、

2、

3、小朋友们,现在正好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 作者简介“ 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二、揭示课题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被人称为“诗史”

三、精读课文

1、

2、

3、

4、

5、

6、

7、自己小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指导看图,说一说春雨的特点 指名读第一句,边读边理解 为什么春雨是好雨呢? 齐读第一句

指名读第二句,边读边理解 齐读第二句。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这真是一场好雨,你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吗?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往往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滋润着万物。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己练习。

有感情地背诵。首诗赞美了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5个生字,掌握“春晓、眠、觉、闻、啼鸟、知”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先说说,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

1.范读课文,学会体会诗的意思。

2.讲解诗意。

(1)介绍诗的作者。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2)逐句分析。

全诗共四行,两句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 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 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3.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风雨过后,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4.小结

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雨过天晴,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场面,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诗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

二、学习新知:

验收责任

请学生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第二节

教学责任

朗读背诵课文,学会诗中的生字。

一、亮责任

背诵默写课文,学会诗中生字。

二、落实责任1.范读课文,注意停顿。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请学生反复读诗,在注意停顿的基础上,注意生字读音。

3.请学生背诵课文。

4.指导生字。

(1)复习旧字。

浇 民 耳 帝

(2)请学生说出新字。

晓 眠 闻 啼

(3)指导重点字。

晓:右上角最后一笔为撇,没有点。

5.看图读诗,体会文中意境,注意语气。

三、验收责任

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5 春 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第三节

教学责任

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再让学生练习写一写。 收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一、亮责任

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春天大自然的变化,说一说,并能写成一段话。

二、落实责任

1.指导学生说话。

(1)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2)花、草、树有什么变化?

(3)小动物有什么变化?鸟及自己所见到的动物有何变化?

2.教给学生说话方法。

(1)注意说话次序,回忆上次《春天》看图说话的次序。

(2)要加进想象和形容词,体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

3.广泛让同学练习说话。

(1)单个说。

(2)同位子说。

(3)请同学到前面说。

4.提出写话要求。(1)格式。 (2)注意标点。

(3)不会写的字用音节代替

三、验收责任写一段话。

第17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付怀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 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 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

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第18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新标版第5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古诗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一条奇葩,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炼洁简的诗句中读过颂读,驰骋想象领会诗请,体司诗人的内心丰富而浓厚的情感,十分不易。我的教学设计以师生对话,互动为主线,以学生对文本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力求教学风格清新明快。

通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再通过品词析句,精析重点字词。

教学内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复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并巩固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背育。

3、深入体会诗人深厚、真挚的思乡之情,培养审美情趣课前准备,实物茱萸一朵,多媒体深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板书诗题,读诗题。

(二)

1、师:同学们,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山水画诗人,被称为“诗佛”,他的诗自然恬静,理趣横生,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则是一首朴素的抒情小诗。这首诗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倍受人们喜爱,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

2、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读这首诗,第

一、二遍注意读准生字词,第

三、四遍读通诗句。(2)查阅资料,了解“忆”、“山东兄弟”、“茱萸”的意思。 (3)了解重阳佳节登高的习俗,可同桌讨论交流。 (4)说说全诗的意思。

二、初读感受知诗意

(一)指读正音。

(二)指导学生容易出错的字“异”的写法。

(三)集体交流。

1、(1)忆:回忆、回想

(2)山东兄弟: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称“忆山东兄弟”。

(3)茱萸:(老师出示实物茱萸)学生交流,又叫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4)重阳节,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佳节,并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5)我独自一个人客居他乡,每当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想到那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了一位兄弟。

三、赏词析句,品读悟情。

(一)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诗人身在何处,并展开联想说说诗人仿佛看到了什么。 (身在繁华大都市)

(繁华热闹的重阳节,家家管统,户户笙箫

街市火要银花,流光溢彩,到处张灯结彩,雕龙画栋“花市灯如昼,一夜鱼龙舞。”)

(2)诗人见到此情此景,也同这些人们一样快乐吗?不是 (3)抓“独”、“异乡”、“异客”等几个重点词,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刻体会诗人的“乡愁”。

①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人虽然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子无亲,因为这份繁华热闹都与游子无光,游子们不属于这份繁华热闹。

②异乡、异客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漂浮异地生活的孤独,陌生不习惯,就如一叶浮萍。

2、诗人心在何处,心情如何?

(1)师:是的,诗人作客他乡,重阳佳节,他的心在何处?(家乡) (2)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索?”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诗人做客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如“佳节”,就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3)指导朗读前两句。

(二)品析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师: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他们一遍遍在诗人脑海中清晰浮现,诗人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看到的诗人在自己的故乡与朋友们相聚的画面写下来,(生伴随《中华民谣》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在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郊游、爬山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转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伴着皎洁的月光,亲人们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享受天伦之东„„

1、九九重阳,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诗人和一批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去登山远眺,他们腰间都佩带上美丽纯香的茱萸花,爬上山巅,他们一起饮酒作诗,猜谜吟诵,其乐融融。

2、诗人为什么偏偏说“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那一幅幅温情、幸福地画面浮现在脑海,诗人的嘴角不禁弯了,心底也涌上一股暖流,诗人是如此热烈地思念着家乡,思念亲人,但诗人却好像说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

(1)表面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更加表达了作者与家乡亲人,朋友的真挚的友情,深厚的情谊。

(2)使诗句新颖别致,曲折引人,出科常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指导朗读诗句。

三、赏诗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结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育读;

四、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一)师:读了全诗,大家定感受到了诗人王维笔下别样而深情的“乡愁”,同学们,回到乡愁,在王安石眼中是一片纪录家乡的徐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诗人叶绍翁眼中那一片朦胧的灯火,“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课件出示诗句: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京口瓜洲一水间, 萧萧梧叶送寒声, 钟山只隔数重山。 满目秋风动客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 知有儿童挑促织, 明月何时照我还。 夜深篱落一灯明。

(二)生诗全诗,再谈感受,老师一同交流,(主要为写法上的好处,)课解提示,全诗特点:

1、全诗特点:朴质、深厚、高度的艺术概括,让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力量。

写法特色:

2、这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经诗人一道出,它就成为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情感格言式的警句。

板书:九月九日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佳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乡愁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业:背诵、默写两首诗

搜集有关“乡愁”的诗。

第19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资源运用:

1、放大课文插图或投影片。

2、老师多阅读些唐诗,并了解作者贾岛的生平及有关材料。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2课时

第一课时

1、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1、背诵并默写诗。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所见》。

2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看?(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二、揭示诗题:

1、板书《寻隐者不遇》。

2、解题。访:访问、拜访、寻访。隐者:隐居的人。不遇:没有遇见。

3、揭图。请看图——出示投影片(或课文插图。)、(1)想想并思考:图上画的两个人是谁?

(2)说说这幅图画是描写什么情景?(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 (3)图上看不到隐者,他到哪儿去了?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一边轻读全诗,一边理解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试读全诗。

四、讲读课文:

1、诗人到什么地方寻找隐者?(山中僻野)见到了没有?(没有)隐者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去了?从哪些诗句中表达出来?(上山采药去了。只、此)

2、诗人是怎么知道这些情况的?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诗句中哪个字里看出来是这种关系?(师徒关系的“师”)

4、隐者的这个小徒弟能具体知道师父到哪座山的哪个地方采药的吗?这双是从哪一诗句中表达出来的?

5、“云深不知处”中“云深”是什么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座山是怎样的一座山?(云雾迷蒙的意思、高大)又从连他的小徒弟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这座山的什么地方采药,可以看出隐者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行踪不定、飘飘欲仙)

6、从整首诗看,哪一句是写诗人问,哪几句是写童子答? 小结:《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用问答体的形式,是通过“我”与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第一句问,以下三句答。写出了山的高大幽深和踪迹不定、飘飘欲仙的隐士生活情景。

五、齐读全诗,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第1句:我寻访隐者时,在一棵松树下碰到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哪里去了。 第2句:他说师父上山采药去了。 第3句: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只:就是。此:这) 第4句:山上的云雾迷漫,我不知道到底在什么地方。(深:浓重。处:地方) 小结:说出全诗的意思。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隐(

处(

深(

此(

) 稳(

外(

探(

些(

二、默写《寻隐者不遇》并回答。

1、从童子的回答中想象一下,诗人可能问了些什么?

2、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什么?

第20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草》,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2.认识“枯”“荣”2个生字,会写“烧”“荣”“枯”3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准备

1.准备生字卡片,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学生) 2.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教师出示谜语:青青的,绿绿的;软软的,香香的;要问是什么?羊儿最爱它。 a.学生猜谜语。(小草) b.学生交流对春天小草的印象。

2.导入:那么古诗中所写的草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书:古诗两首)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古诗——《草》。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草),介绍诗人白居易。朗读诗题,了解诗人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自学生字(用时:15分钟

1.按要求自由读古诗。(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诗歌,同时圈画生字并多读几遍,再把生字放到诗歌中朗读,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2.交流汇报字词掌握的情况。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a.同桌互读,纠正读错的地方。 b.认读生字,并交流识记的方法。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直到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5.质疑。同桌互相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教师结合课件或图片点拨。

离离:草木茂盛的样子。 原:草原、原野。 岁:年。 枯:干枯、枯萎。 荣:茂盛。

野火:原野焚枯草时所放的火。 尽:完。

观察图画,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朗读感悟,体会诗意(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自读古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诗句。

2.组织学生交流读后收获和存在的疑问,并通过图文结合、联系旧知识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小组之间交流读懂的诗句和读不懂的诗句,相互启发,解决疑问。

(1)出示课件。(秋冬时节,原野上枯萎的草:春夏之际,原野上茂盛的草) a.交流读懂的诗句。 b.交流读不懂的诗句。

(2)指名读第

一、二行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板书:秋冬枯春夏荣)

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全班交流。茂盛的野草生长在原野上,秋天枯萎,到了第二年春天又长得十分繁茂。

(3)出示课件。(野火焚烧枯草;在春风吹拂下,野草重新铺满大地)

(4)指名读第

三、四行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板书:烧不尽吹又生)

第二句: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3.教师总结:这两句诗显示了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表现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板书:生命力顽强)。

4.齐读古诗。

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5.背诵诗歌。 背诵古诗。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我会写”中的生字,指学生认读。 认读生字。

2.让学生给生字组词。开展找朋友游戏,给生字组词。

3.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4.示范并指导学生临写。 老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 5.组织交流反馈。

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2.认识“宿”等5个生字,会写“未”等6个字。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准备 1.制作生字卡片,预习诗词。(学生) 2.准备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背诵古诗《草》。 背诵古诗《草》。 2.归纳学习古诗四步法:

(1)了解诗人,解释题意;(2)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3)抓住字眼,感悟诗境;(4)背诵诗歌,勤于积累。 3.教师:这节课将继续用四步法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4.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a.齐读诗题,交流诗人。 b.读古诗的题目,了解题意。 宿:住宿。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题意: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店里过夜。

二、自主学习,品诗悟境(用时:20分钟)

1.指导学生按照上一堂课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步骤,开展学习活动。完成活动卡。 2.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1)指一名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指导生字“篱”“疏”“未”的学习:“篱”可以和“离”比较,“未”可以和“末”比较。

a.朗读古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并读出节奏。 b.认读生字,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些生字的。

(2)指导学生理解诗中不懂的字词。预设以下字词学生理解有困难:“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走”“无处寻”等,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的形式理解意思。

交流学习收获。通过看图等理解:“篱落”指篱笆;“径”指小路;“一径深”的意思是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未成阴”的意思是树叶长得不够浓密茂盛,还没有形成树阴;“走”的意思是跑;“无处寻”的意思是找不到了。 3.引导学生观看插图,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学生观看插图,展开想象,交流看到的景象。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味和作者的情感。 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5.指导背诵

在老师的指导下背诵古诗。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我会写”中的生字,指学生认读。认读生字。

2.让学生给生字组词。开展找朋友游戏,给生字组词。

3.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4.示范并指导学生临写。 老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 5.组织交流反馈。

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苏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