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2 20:46: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病程:病原物对寄主的侵染和引起发病的过程。

2.植物病害系统:病原物和寄主植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

3.多循环病害:是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4.病害循环:植物从当前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作侵染循环。

5.菌核:是由菌丝聚集而成不同程度坚硬的颗粒状组织。其形状、大小、颜色、质地和结构因不同菌物差异很大。由皮层和菌髓组成。

6.准性生殖:异核体菌丝中两个在遗传上不同的细胞核结合形成杂合二倍体,杂合二倍体核在有丝分裂中可以发生染色体的交换、基因重组,经过单倍体化形成单倍体。作用类似于有性生殖。

准性生殖的过程(1)形成异核体(2)形成杂合二倍体(3)有丝分裂交换(4)单倍体化 7.小种(race) :病原物小种是一种病原物对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的致病性有分化的群体。

8.卫星RNA:在某些多分体病毒中发现了小分量的RNA 其与病毒RNA无同源性,单独不具有侵染性,要依赖病毒的核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种核酸称为卫星RNA(sRNA) 9.全寄生: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

10.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俗称“水寄生”。

11.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合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12.系统侵染:

1

13.核酸的多分体现象:多分体现象为植物病毒所特有,并仅存于正单链RNA中,核酸的多分体现象是指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的不同的病毒粒体中。 二.

1.病害三要素:病原物、寄主植物、环境条件

2.病原类型:生物病原(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非生物病原

3.植物病害系统类型:自然植物病害系统、农业植物病害系统、人工环境植物病害系统 4.植物侵染性病害特点:病原性,传染性,症状特异性、病程、病害循环。

为害性: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流行性。 5.病害循环四个环节:

⑴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

⑵ 病原物接种体传播

⑶ 侵染过程

⑷ 初侵染和再侵染 6.菌物(真菌)的营养方式有:腐生、共生和寄生三种。 7.菌丝的组织: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

8.无性孢子的类型:游动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厚垣孢子。

9.《细菌和放线菌的鉴定》、《细菌分类学》、《伯杰细菌鉴定手册》。但只有《伯杰手册》的分类系统被微生物学家普遍采用。 10.细菌病害的病征:菌脓、菌胶和菌膜。

11.人类最早发现的是小麦粒线虫。小麦粒线虫每年只发生一代。 12.线虫的寄生方式有外寄生和内寄生。

外寄生: 虫体大部分留在植物体外,仅以头部穿刺到寄主的细胞和组织内吸食。 内寄生:内寄生线虫的虫体进入组织内吸食。有的固定在一处寄生,多数在寄生过程中是移动的。

13.病原线虫的致病性:(1)、穿刺吸食和在组织内造成的创伤。(2)、食道腺的分泌物对植 2

物破坏作用最大。(3)、能传播其他病原生物,引起复合侵染. 14.植物病原物致病物质: 酶、毒素、生长调节物质、基因整合。

15.毒素(toxin)是植物病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微量浓度范围内对植物产生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

作用机理 (1)作用于植物细胞的质膜蛋白、线粒体、叶绿体,导致植物细胞膜损伤,透性改变和电解质外渗。(2)毒素钝化或抑制一些酶,中断相应的酶促反应,引起植物代谢变化(抑制或刺激呼吸作用,抑制蛋白质合成,干扰光合作用、酚类物质代谢和水分代谢)。 16.产毒素病原物:真菌毒素、细菌毒素、线虫毒素 17.菟丝子:全寄生,茎寄生

列当:全寄生,根寄生 三.简答

(一)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

1、寄主植物群体必须具有一致的感病性

2、寄主植物群集化程度必须有利于病害传播蔓延

3、具有致病性强的病原物存在并能迅速大量增殖

4、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5、有利病害发生流行的时间

(二)现代农业技术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1、作物品种良种化

2、栽培技术多样化:耕作制的变化可以影响病害发生。

3、作物管理化学化:长期和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导致农田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恶化、微生物区系结构失衡,从而诱发或加剧病害发生。

4、农事操作机械化:农业机械受病原物污染,从而导致种子或农产品污染,或使病原物通过农业机械在田间扩散传播。

5、作物布局区域化:作物区域化和集约化种植,在一个地区内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使一些在分散种植 3

时不造成危害的病害流行成灾,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6、农业交流国际化:全世界各种作物的种子和苗木的交流引种,农产品贸易,世界作物博览会等活动都可能将一些毁灭性的病原物传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引起一些新病害。

(三).植物病毒病患病植物的生理变化:

①病毒侵染后呼吸强度先上升,后下降。

②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

③淀粉在叶部积累引起黄化。

④多酚氧化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增强,使植物细胞中毒坏死。

⑤光合作用下降,破坏了寄主的叶绿素。

⑥植物内源激素水平失去平衡,造成畸形。

(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基本原则 1.消灭和减少侵染来源

(1)采用无毒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

(2)种苗处理,51-53℃温水中浸10分钟。

(3)根尖或茎尖的组织脱毒培养。

2.治虫防病,消灭传播介体。

3.选育抗病或耐病品种。

4.栽培管理减少人为传播发病,烟草打尖打杈时先打健株,再打病株。

(五).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降低产量: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马铃薯几乎绝收。1950年我国小麦锈病大流行,减产120亿斤。1996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中国辽宁流行,绝收25万亩,损失 2.5 亿Kg。 全世界农作物因病害减产:粮食10%、蔬菜40%。

4

2.降低品质:水稻发生稻瘟病使碎米率增加;甜菜得褐斑病后,含糖量大大减少;小麦患锈病后而面筋减少。

3.产生有毒物质,使人畜中毒:甘薯黑斑病产生有毒物质黑疤酮,病薯喂牛羊而导致气喘和死亡。小麦赤霉病的小麦生产面粉,人产生呕吐、腹泻。

4.限制了农作物的栽培:由于一种病害发生在一地区不能栽植,在辽宁省由于红麻炭疽病而40年未能种植。广东省由于木瓜病毒病至今不能栽植。

5.影响农产品的运输和贮藏:白菜软腐病 ,水果产后病害。

(六).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1、只有病状无病征;

2、田间分布与土质、地势、管理和污染源等呈高度相关性而成某种规律性分布,突然大面积全面发生,无发病中心逐日扩展,由点到面的污染过程,也无病害数量间歇式翻番有少到多的增殖过程;

3、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通过以上推断其归属,已能排除传染病的可能,则可进入非传染病的诊断程序。

四.论述

1.怎样从鞭毛菌亚门特征看真菌进化趋势?

2.什么是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定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5

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

植物病理学 实验讲稿

植物病理学实验大纲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Ⅱ

植物病理学读书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海南大学园艺植物病理学总结2

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目录wdm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