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拉格群岛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22:44: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古拉格群岛读后感

(一)

胡宇通

第一次听说索尔仁尼琴这个名字是在电影《云图》中,审判者对着周迅饰演的星美审讯时说“索尔仁尼琴及其所有著作已被国家统一部所禁止”,一本书居然会在科幻的“未来世界”被“禁”,这不禁让我对它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但当我在图书馆见到这本书时,我真的被它的容量所吓到了,恐怕四个一的书目中,它在厚度上绝对是首屈一指——整整2000多页,分上中下三册,放在寝室里足足占了半个书架,这部巨著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前苏联的劳改营制度 ,作者是劳改营制度的亲历者,也调查走访了大量的人物,他在书的开头写道“此书中既无臆造的人物,又无虚构的事件。人与地,都称其真姓实名。如果用的是姓名缩写,则系出于私人性质的考虑。如果什么名称也没有用,那只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没有把姓名保留下来——而所写的事实都是千真万确的。”2000多页的书中,列举了很多事件,大量来自于零星的,无从考证的口述和传闻,不仅如此,他还引用了很多官方的数据和说法(例如《从监狱到教育机构》并与马克思的思想(例如《哥达纲领批判》)相对比,反映了劳改营制度对马克思原理的歪曲和不切实际的政策在执行中所导致的各种问题,让人不寒而栗,却又不得不信服。书中的内容涉及了劳改营的方方面面:有关劳改营制度的起源和审讯的办法,沙皇俄国的劳改营制度和农奴制与苏联时期的对比,成千上万的冤假错案与冤狱的产生和被滥用的刑法,还有斯大林死后的制度出现的松动。

索尔仁尼琴是个异议分子,说这本书是孤笔,因为很少有这样记录劳改营的书,且书中的内容大多是没有史料记载的孤证。但这样的书难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古拉格群岛》不是小说,但也不是传记,可以说是介于小说和传记之间,他对劳改制度并不是控诉和咒骂,若只是这样,恐怕诺贝尔文学奖也轮不到他,这本书中犀利的讽刺和对制度透彻的剖析才是它最大的意义所在。前苏联从建国到作者出书的1973年有过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擢发难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难道这样的历史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么?美国不是也曾经有“麦卡锡主义”吗?统治者出于各种各样的需要搞出这样或那样运动,或许为了巩固统治,或许为了铲除异己,或许为了自己的失误找替罪羊。这本书的对制度剖析之透彻足以改变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也足让使它在历史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索尔仁尼琴在书中所言,我绝不会全信,因为他笔下的苏联,只有无尽的黑暗与冤狱和没有人性的劳改营,简直可以算是《1984》的现实翻版,但事实上苏联是当时唯一一个能和美国抗衡的强国,敢问这样一个强国难道是建立在他笔下那样的社会上的吗?显然是不现实的,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完美无缺的,一个国家的制度更不可能十全十美,在国家中有各种各样的阶层,轻轻动一下,就可能牵扯到无数人的利益。国家更不可能控制所有人的言行,自然不能避免异议分子的出现,但是一个成熟的国家应该有对待异议分子宽容和开明的态度,而不是搞刑讯,“逼供信”,秘密警察和无比严格的审查制度。索尔仁尼琴本人年轻时因为在信中批评了斯大林而被“五十八条”(苏联刑法有关政治犯的条目),1973年又因此书而被逐出苏联,的确,他受到了极为不公正的待遇,也许这也是导致他将苏联的制度写的如此黑暗的原因。当然,如果只是其批判斯大林的勇气,他必然无法获得世人如此的推崇,在他的书中也不乏对西方民主的虚伪和反思导致苏联制度产生并得以存在的“人”的原因。但他的祖国容不下他犀利的批评,同样被他所批评的美国则给了他“荣誉公民”称号。

而反观现实,今天的我们应该增强对自己国家制度的自信,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信绝不是狂妄到无视批评,但绝不会对批评者无端迫害。批评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社会没有敢于站出来批评的人,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一个开放宽容的和谐社会,绝不会畏惧任何人的批评,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古拉格群岛》(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是由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写的一部反映苏联奴隶劳动和集中营故事的书。实际上前苏联并没有古拉格群岛这个地理名称,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法,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监狱和集中营的岛屿,他把这些岛屿称为古拉格群岛。

古拉格群岛读后感

(二)

一句真话的分量重于世界

崔海荣

谎言充斥的世界,一句真话的分量比世界还重。

上学的时候,提起俄国作家,我们熟悉的往往有: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奥斯特洛夫斯基等,而我们所熟知的俄国文学作品一般也就是《海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如此等等。今天当我说到索尔仁尼琴,说到他的作品《古拉格群岛》,恐怕知道的人不多。而当我读完《古拉格群岛》这部史诗般的巨著时,留给我的震撼,让我锥心不已,正如书中囚徒们在诗里所写的:在古拉格,只有死人笑得出来,因为他们终于解脱了。

这本巨著,索尔仁尼琴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搜索了大量的纪实材料,为我们再现了一段惨无人道的苏联历史。

对专制暴君的歌功颂德,在历史被还原的时候,总会显现出无比的丑陋。一个工厂开会,当有人提到“斯大林”的名字时,全场起立鼓掌,然后是长时间的热烈鼓掌,再鼓掌。没有人敢首先停下来,哪怕鼓掌到有人晕倒被抬走,现场还在继续。后来直到一位厂领导,因为鼓掌鼓到胳膊受不了了,才号召大家停止鼓掌坐下。可第二天,这个厂领导就被以其他罪名,逮捕入狱,而检察官对他的最后告诫却是:永远不要第一个停止鼓掌。

书中让我深有感触的,还有人物角色的多重性。在不断的政治运动中,今天的飞扬跋扈者,明天就极有可能被他人踩在脚下,这样的讽刺屡见不鲜。书中还常常拿苏联执政者信誓旦旦的承诺与血泪斑斑的现实对比,拿被认为满是镇压与死亡的沙俄时代与加倍残酷的现实对比,这样的对比所引发的反差,充满了讽刺和控诉。这种控诉与反思,将读者带入到那段血雨腥风、令人发指的历史。让人感受到索尔仁尼琴对那段历史深深的痛恨,感受到悲剧发生时,作者的仰天长叹。

在古拉格,婴幼儿死亡率极高,就是勉强活下来的孩子,处境也许还不如早早夭折的。孩子们睡在地上,午饭只有水和土豆。没有碗和盘子,140人只有一个杯子,只有一盏煤油灯,但是里面没有煤油。在一个章节里,一个保育员讲述她刚到古拉格时的惊诧发现,在那里四岁的孩子只会说一些互不相连的单词。他们一般只能用模仿和哼哼来表达自己。她给孩子们画个房子,孩子们的回答是:营房区。在房子旁边画一只猫,竟然没有孩子认得。画一圈农村传统的篱笆。得到的回答又是:囚犯区。

古拉格极端残酷的现实,让囚犯之间充满了血腥的绞杀:两个试图逃跑的刑事犯,一般会带上一个不谙内情的轻刑犯,他们管这个轻刑犯叫口粮。如果吃完了这个人,还没有逃出人迹罕至的荒野,两个心怀鬼胎的朋友,就会一宿一宿地睁着双眼,等待着对方先于自己睡下,以便下手。

我们说,能够产生这样惨剧的社会,一定是一个邪恶的存在。能够产生这样人道灾难的制度,一定是一个非人的制度。在古拉格的围墙之内,一切的邪恶都在坦然地毫无羞耻地呈现着。铸起它的每块砖石都在拷问人类灵魂里那最基本的善恶,最起码的是非。

索尔仁尼琴以饱满的激情和克制的理性向我们揭示了一幕幕阳光下的黑暗,引人思考,不单单只是为了前苏联的历史。

同样的悲剧,知情者不只索尔仁尼琴。

上世纪20年代,苏联的索洛维茨岛劳改营有一个叫马尔扎夫的犯人从岛上逃走,不久,他在英国出版了一本自传式的书《在地狱岛上》。此书披露了大量虐待、侮辱劳改人员的状况,在欧洲引起了极大反响。为了消除影响,苏联领导决定派一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作家赴岛上视察,然后用他的言论驳斥“那卑鄙的谎言”。他们相中了高尔基。

1929年6月20日,高尔基在国家保卫总局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索洛维茨岛。尽管当局作了精心安排,高尔基还是看出了问题。躺在长椅上休息的犯人,手捧报纸津津有味地读着,可是报纸却全是倒着拿的,他们想以此示意他在劳改营所看到的全是假的。高尔基默不作声地走到他们身边,将报纸拿正了过来,什么也没有说。

在参观儿童教养院时,一个14岁的男孩突然从迎宾队伍中走出来,对高尔基说:“你看见的都是假的。想知道真相吗?我告诉你吧。”高尔基单独听小男孩讲了整整一个半小时。男孩把所见所闻都告诉了这位令人崇敬的爷爷,高尔基出来时泪流满面。后来高尔基离开劳改营时,这个小男孩被枪毙了。

可谁也没有想到,知道真实并不等于忠于真实。回到莫斯科,高尔基就在苏联和世界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以“雄鹰”和“海燕”为名,宣称:“犯人们在索洛维茨岛生活得非常好,改造得也很好。无论任何人,拿这个劳改营来欺骗和恐吓人民都是毫无根据的。”

高尔基没有完全看到真相,但他在 “说谎”。他的谎言是对邪恶的默认和支持。一个知识分子在关键的时刻丧失了良知,灵魂就永远被贴上耻辱的标签。相比之下索尔仁尼琴因为《古拉格群岛》,而被剥夺国籍,驱逐出境,流往海外长达20多年。但到了今天,人们却称他是“俄罗斯的良心”!

掩卷沉思,痛彻心扉,只想用索尔仁尼琴说过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睛,然而忘掉历史,你会双目失明。

东台市唐洋中学 崔海荣

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公羊库拉古读后感

《切格瓦拉传》读后感

妈妈格桑拉

《达古拉》教案

达古拉教案

《吸血鬼伯爵德古拉》读后感800字作文

切格瓦拉语录

妈妈格桑拉教案

拉格朗日对偶

古拉格群岛读后感
《古拉格群岛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古拉格群岛 读后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