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城乡差距下女大学生的就业调查

发布时间:2020-03-03 07:14: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城乡差距下女大学生的就业调查

摘 要: 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市场中知识女性阶层的主导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无法避免用人单位的性别偏好,遭遇性别不平等待遇.目前,我国整体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严重,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女大学生显得更为突出.女性的就业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尊重程度.城乡两地的差距越来越大,致使农村地区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对此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 关键词:社会性别;女大学生;城乡差距;就业

一、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性别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处于一个“非男即女”的性别二元分化的社会体系中。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性别不同要求的出现,人们在这个十分明确的性别二元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作出与自身性别角色相符合的行为。然而,性别的划分仅仅依赖生理差异来决定是否合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又是否合理呢?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对新几内亚的几个部落的考察中发现,阿拉佩什部落的男人和女人的行为就像现在人们想象中女人的行为;蒙杜古马部落中男人和女人的行为就像现在想象中男人的行为;德昌布利部落中男人的行为就像人们想象中女人的行为——敏感、脆弱、爱美,而女人则像男人一样勇敢、独立。根据考察,玛格丽特.米德指出:“两性人格特征的许多法方面极少与性别差异有关,就像社会在一定内规定的男女服饰、举止与生理性别无关一样。”由此可见,性别的划分只是简单绝对的划分,也不仅仅取决于“非男即女”的生理差异。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性别有不同的认定,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性别并不仅仅代表是生理差异的区分,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二)社会性别

西方女性主义者认为,性别概念可以按照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来区分。男女的染色体、激素、内外生殖器官等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为生物性别——Sex,男女社会分工、性别角色、气质、能力等身份特征是社会性别——Gender。生物性别确实是人类生理差异的事实,但社会性别却不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态度以及对于他们的性别期望更多地是从社会性别层面出发的。社会性别被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以社会角色和性别规范为基础的文化构建,这种被构建出来的社会性别秩序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多在文化层面显现出来。这就表明了影响性别发展的非生物因素的重要性,强调了男女两性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同时,也印证了波伏娃在《第二性》的著名格言:“女人并不是生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可见,社会性别所表现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而逐步发展成型的男女两性在气质、思想、行为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性别差异,社会性别个概念也逐渐成为一个研究女性发展的全新观角。

(三)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就业限制的表现

经过对在校女大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就业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女大学生曾在求职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调查中77.3%的男生及91.8%的女生认为女大学生求职比男大学生难;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73%,明显高于女生8个百分点;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男性的落实率为77.1%,女生为71.2%。其中女性继续攻读研究生和出国的比率达到21.3%,可见女性毕业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比男性更倾向于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男性平均起薪为1631元,女性平均起薪为1507元,两者之间相差124元。

这一调查结果无一不在说明女大学生求职的艰辛,她们不仅要像男生一样面对用人单位对应届生的严苛要求,同时还要面临社会性别给他们带来的重重困境。性别壁垒成为女大学生求职的首要障碍,很多优秀的女大学生因此失去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

(四)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就业限制的成因 我国传统的性别观念是“男强女弱”,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期望是不同的。社会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角色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女性的主体意识,影响女性的自我定位,让女性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自己对事业的欲望和追求,给自己一个看似合理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差异的分工。但是,这种传统的分工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当今社会,女性要身兼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双重身份,如果社会依然对女性提出过高得家庭角色要求,是必会影响女性就业时的选择,会降低女性对自身职业期望和要求。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多女性虽然无奈但又心甘情愿的被这种个性束缚。竞争意识的缺乏,使很多女性错失了锻炼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她们的社会地位“自然而然”的只能居于从属者。

二、城乡差距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城乡差距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限制的表现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体制的转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女生的数量逐年增长,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这其中还存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农村籍女大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0%,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父母、亲属等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男大学生。据统计,在已签约的女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认为自己能找到工作与父母亲朋的帮助分不开,而在没有签约的女大学生中,农村籍女大学生比城市籍女大学生要多。相对于男大学生和城市籍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和户籍差异等因素,农村籍的女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几乎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就业群体。

(二)城乡差距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限制的成因

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原因具有普遍性,如劳动力总量供给相对过剩;高校扩招;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劳动力买方市场下女性就业时面临的性别歧视;等等。

1、自身原因

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等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信息来源少。农村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是弱势家庭出身和经济背景带来的负面效应。受到家庭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许多农村女大学生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大学期间往往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当中,用于社交的时间比城市的女生少。加上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交往的主动性不够,她们的交往大多仅限于同班同学、老乡等比较狭小的圈子,相比之下,来自农村的男大学生可能会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交往圈。择业过程中信息渠道相当重要,交往能力强的人占有明显优势。狭小的交际圈使得她们在找工作时的信息渠道较之男生和城市女大学生要少得多。

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选择过于单一。农村女大学生没有社会关系可资利用。有一调查表明,缺少社会关系网已超越工作经验、能力、应聘方法、技巧等因素跻身成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农村女大学生的因素。高达62.12%的受调查者承认缺乏社会关系网是农村女大学生的一大劣势。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城市籍女生在毕业时有多种选择,就业可求助父母、亲友,还可选择继续深造,或者出国、自主创业等途径。农村女大学生没有社会背景,也没有财力出国,即使是创业,也面临资金来源的困难,她们的选择或是考研继续深造(特别贫困的学生实际上连继续深造都不可能),或是毕业后单枪匹马到人才市场去应聘。由于经济条件差,她们在求职时不能过多投入,很多人甚至无力承受就业带来的各种消费。不得不承认,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是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大劣势。

外语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偏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远比不上来自城市的女生,农村女大学生的外语,尤其是口语能力较弱。我国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由于其生理、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使得她们在实践能力方面又欠缺很多。

另外,受传统思想影响,部分女大学生缺乏进取竞争意识,认同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一部分农村女生在都市化的过程中,将课余时间用在服饰、化妆、美容上,注重穿着打扮等。她们较少读报,不关心时事政治,对参加校园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不太热衷,忽略了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在部分城市女大学生中也同样存在。综合能力偏低导致农村女大学生自信心不足而在应聘中容易处于被动。

部分农村女生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农村女大学生一般都是同伴中的佼佼者,父母眼中的“凤凰”,这使得她们潜意识中有一种自负的心理。父辈的期望使得她们更偏好“体面”的工作,愿意选择稳定、舒适、待遇好的单位,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基层锻炼。据有关调查表明,78%的贫困女大学生倾向于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和大都市,都市情结、白领情结成为不少贫困女大学生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由于她们的适应能力较弱,闯劲不足,不愿意或不敢独自打拼,很多人宁可选择一份低收入的稳定工作也不愿去冒险,没有勇气和信心到高收入、高风险的行业中去工作。

2、外部原因

现有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歧视性政策加大了地区和城乡差别,加剧了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我国的人才流动往往是单向流动,即由大城市往小城市、农村流动容易,反之极为艰难,生源地成为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调查,将近七成(69%)的大学生认为本地生源很重要。外地生源的大学生,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就业会受到种种限制,这对于农村女大学生来说,就业空间由于户籍的原因被限制。加之某些省市的歧视性政策规定,如有的地区公务员考试对于本科生只限本地生源报考,无形中减少了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再如“本地优先于外地,男生优先于女生”的不成文规定更是对农村女生明显的排斥。

用人单位的排斥。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对农村籍女生存在不公正心理,在面对同等水平的两名应聘者时,他们一般会更倾向于城市籍的毕业生,认为他们适应能力更强,社会关系多,对企业潜在的贡献会更大。

三、以性别为中心来探究如何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就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的弱势问题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保障女 性就业的相关法律,以法律手段对求职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进行积极的矫正,将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限定在一定的程度之内。同时,政府在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应尽可能的给整个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预见,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生产日益现代化,生产过程中脑力劳动的比例将会增大,对知识的要求将会提高,女大学生因性别受到歧视的可能性将逐步减小。将我们重新审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性别这个视角,过分强调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产生的就业限制。目前,整个就业市场的形势本就不容乐观,解决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大前提是就业市场自身能够提供给就业人群充分就业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得以更好的解决。不管是解决女大学生地充分有效就业,还是争取性别社会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重新认识。给予性别关怀,社会性别这个概念旨在通过挖掘妇女在历史、社会、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来带到男女两性真正的平等,而这个平等应该远远超越性别的意义。女性作为构成人类社会重要的一员,是不应该与整个人类割裂开来的。当我们把女性这个角色放入到整个社会发展历史中,我们才会发现,只有男女两性都作为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了,才能最终实现两性的真正平等。

四、以城乡差距为中心探究如何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2、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高校扩招要适当缩小规模,学校应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

4、女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5、降低高校学费及其他费用标准,其实落实助学贷款政策。

6、将待业的农村女大学生纳入人才培训项目,发挥其文化素质高的优势,配将其成为新兴的技术能手、农村经纪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易彬彬.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社会性别概念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7。

[2]姚俊.当前中国女性就业难问题中伦理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6。

[3] 徐月红.我国本科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田文生.女大学生就业难怨谁?[N].中国青年报,2003-05-29。

五、附录

调查问卷

1、您的学历:

本科生( ) 研究生( )

2、您的性别:

男( ) 女( )

3、您的专业是:

4、您的家庭所在地是:

大城市( )小城市( )城镇( )农村( )

5、您认为工作对于女生:

非常重要( )一般( )不重要( )不清楚( )

6、您认为女大学生寻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有:

参加招聘会或自己到人才市场应聘( )在网上应聘( )

参加应聘考试(如公务员考试、企业用人考试等)( )

由老师或学校推荐( )

7、您对女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看法是:

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比较严峻,但比那些学历较低的容易找( )不清楚( )

8、在求职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什么(可多选):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 )信息量少(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 )能力不足( )企业有性别歧视现象( )

9、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那些条件:

专业成绩( )专业技能( )综合能力( ) 学校名气( )社会经验( )发展潜力( )

10、您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 )专业知识与技能( )其他( )

11、您希望在就业方面得到哪些帮助:

城乡教育差距调查问卷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湛江市城乡差距调查问卷

社会学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城乡大学生就业心理比较调查问卷

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原因调查

大学生就业调查

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说课稿

21世纪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下女大学生的就业调查
《城乡差距下女大学生的就业调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