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怎样写教学日记和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2 21:01: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怎样写教学日记和教学反思

]

如何写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用平实的话,即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一下得与失,想一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否和谐,学生积极是否调动,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想想后,动动笔,写中有学,学中有思,不能成文,作为随笔或记录,经常翻翻,也算多了一个不会说话的教师,也可把教学中出现问题或困惑利用调讲时间提到教研组中去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若能成文,再把它投寄出去,或作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若能得到不见面老师的指导,岂不快哉,想得多了,写得多了,它就是无价之宝,你就能品尝到其中的乐趣。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1、记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第六册第七课《四合院》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随着课改的全面实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注重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在新理念和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对小学三年级音乐课改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进行了大胆创新实践,把音乐中的唱歌、欣赏、儿歌教学等内容与美术、舞蹈表演整合起来,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进行尝试,综合运用游戏、律动、表演唱、创作歌曲等多种教学法,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视、听、动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拓展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与音乐创作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四合院一单元包括歌曲《北京四合院》,北京民谣《小小子儿坐门墩儿》;欣赏《情满四合院》(吴华曲)和《四合院》(阎肃词,姚明曲)。

本单元分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歌曲《北京四合院》;

第二课时

1、介绍三弦

2、欣赏《情满四合院》、《四合院》;

第三课时

1、复习歌曲《北京四合院》

2、学习儿歌《小小子儿坐门墩》。 《北京四合院》是一首具有单弦(也称单弦牌子曲)音乐风格的创作歌曲。歌曲为五声宫调式、2/4拍、六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词质朴、曲调流畅、风格浓郁、感染力强,表现出了老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是以北京一首传统民谣为基调改编而成的新民谣。内容活泼诙谐,充分体现了儿童之间互相帮助的纯真友情与亲情。这首歌要包括三个四句结构的段落,歌词的第一句为3+3的六个字,第

二、

三、四句为2+2+3的七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幽默风趣。歌谣突出了儿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一主题和孩子之间的纯真友情。

《情满四合院》是根据北方曲艺中“ 鼓曲”音调创作的三弦独奏曲。情绪热烈奔放、曲调诙谐幽默,描述了北京人解放以后的火热生活。作品为G大调、2/4拍、加引子和尾声的三部曲式。全曲成功的描写了四合院中邻里之间欢快祥和的亲情友爱气氛。

《四合院》是一首描写北京生活,具有北京风格的女生独唱歌曲。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文化知识,能够初步听辨和感受音乐。因此,要进一步培养他们倾听音乐、欣赏音乐的习惯,让他们能从听觉上感知和辨别音乐的变化,能正确自如地运用呼吸、吐字、音高、音色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及其鲜明的风格特点;以游戏的方式尝试创编短小的旋律,用音乐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单元主要通过感受、体验、表现、创造四个环节,结合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使用,演唱《北京四合院》和《小小子儿坐门墩儿》,聆听关于四合院三弦独奏《情满四合院》,女声独唱《四合院》,来感受古都北京的风土人情,体验老北京人浓郁的生活情趣,并在教学中结合看、听、唱、诵、创等多项活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技术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自制课件、相关媒体音乐。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单元学唱歌曲和聆听乐曲过程中能够感受古都北京的风土人情、体验老北京人浓郁的生活情趣:并通过歌曲的演唱及北京儿歌的创作来培养学生音乐思维能力与音乐创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听、唱、诵、创等活动完成四合院本单元目标。看:看北京四合院录像片段及图片去感受古都北京的风土人情、体验老北京人浓郁的生活情趣。听:听一听《情满四合院》感受音乐作品热烈的情绪,初步认识三弦的形状及音色特点。唱:唱一唱《北京四合院》体会歌曲的独特韵味。诵:有表情地朗诵北京儿歌《小小子儿坐门墩儿》感受北京方言的特点—儿化韵。创:用形体动作或图形、色彩描绘所聆听到的女生独唱《四合院》歌曲,为《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儿歌创编歌曲的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与音乐创作能力。

(三)知识与技术目标:1能够随伴奏有表情得演唱《北京四合院》。

2知道《小小儿坐门墩儿》是一首北京民谣,能有表情

地进行诵读。

3 知道《情满四合院》是一首北京风格的三弦独奏,初步认识三弦的形状,感受三弦的音色。

4 知道《四合院》是一首具有北京风格的歌曲。

四、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 设计思路

出示多媒体

第一课时:

出示多媒体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七课 四合院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北京四合院》

教学目标

1、感受:感受古都北京的风土人情、体验老北京人浓郁的生活情趣。

2、创造:在演唱与表演中体验北京人的真诚的友谊与亲情。

3、能力:通过歌曲的演唱进行即兴动作的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教材分析 《北京四合院》是一首以单弦牌子风格为基础的活泼欢快的歌曲。歌词质朴、曲调流畅、风格浓郁、感染力强。表现出了老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歌曲为五声宫调式、24拍,六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

教学重点 歌曲教学(唱好北京民谣风格的歌曲《北京四合院》)

教学难点

1、旋律中出现的大跳音。

2、旋律中出现的倚音

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磁带 板书 投影仪 投影片

板书设计 《北京四合院》

歌 片

四合院

教 学 过 程

内容、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歌曲教学

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辩能力与音乐记忆能力

歌曲表演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与音乐创作能力。

课堂小结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1、播放一段具有老北京曲调特点的音乐(《故乡是北京》或《前门情思大碗茶》)

2、提问: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

和以前听过的音乐的风格一样

吗?如果不一样,说说有什么

不同?

3、教师对音乐稍做解释。

4、看一段有关老北京人生活的录象片段,同时播放《北京四合院》的音乐旋律。

5、让学生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1、听歌曲《北京四合院》的范唱。说说歌曲里面都写了些什么?

2、听后学生进行自由发言。

3、再听歌曲《北京四合院》,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旋律。

4、复听歌曲《北京四合院》,同学两人一组拍手进行游戏。

5、教师按节奏进行歌词的领读。

6、教师领读歌词。

7、学生边跟读歌词边进行表演。

8、学生听歌曲第一段的范唱。

9、学生跟音乐进行歌词的模唱。

10、学生跟琴进行歌词的视唱练习。

11、学习第二段歌词,方法同上。

1、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歌曲表演创编,各组进行创编活动。

2、教师进行巡视和辅导。

3、请各组同学进行表演展示。

4、同学分别进行表演的评价。

5、分组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听着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

具有北京地方音乐的特点

京腔京味儿

学生认真观看录象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聆听歌曲。

学生回答教师问题。

学生跟音乐哼唱旋律。

学生听音乐进行拍手游戏。

学生跟教师学习歌词。

学生边读歌词边进行表演。

学生跟音乐进行歌词的模唱。

分组进行表演的创编。

分组进行表演。 分别进行评价。 为歌曲进行伴奏。

课后反思

第七课 四合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三弦

2、欣赏《情满四合院》、《四合院》

教学目标

1、感受:感受音乐作品热烈的情绪与歌曲的独特韵味。

2、创造:用形体动作或图形、色彩描绘所听到的音乐。

3、审美:用简单的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

教材分析

《情满四合院》 是根据北方曲艺中“鼓曲”音调创作的三弦独奏曲。情绪热烈奔放、曲调诙谐幽默,描述了北京人解放以后的火热生活。作品为G大调、2/4拍、加引子和尾声的三部曲式。全曲成功的描写了四合院中邻里之间欢快祥和的亲情及友爱。

教学重点 欣赏《情满四合院》、《四合院》

教学难点 感受与表现音乐情绪

教学方法 欣赏法 律动法 模仿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磁带 投影

板书设计 四合院

欣赏《情满四合院》 《四合院》

教 学 过 程

内容、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课题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欣赏教学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音乐表现能力

课堂小结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一)介绍三弦:

1、教师出示几张乐器的图片。

2、学生进行观察。

3、说说他们都是什么乐器。

4、教师出示乐器“三弦”,让学生猜一猜。

5、教师进行乐器的讲解。

6、学生边听讲解边观察图片。

7、总结“三弦”这种乐器的特点

(二)欣赏《情满四合院》

1、播放音乐,学生进行欣赏。

2、复听音乐

想一想:人们在做什么?

3、学生听后发言。

4、再听音乐,说一说,在不同的音乐情绪下,人们会做些什么?

5、再次欣赏音乐,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不同音乐段落与音乐情绪用图形或色彩进行绘画。

6、同学分别进行讲解。

7、同学进行评议。

(三)欣赏女声独唱《四合院》

1、欣赏《四合院》。

2、学生进行音乐的欣赏。

3、学生跟音乐的节拍点头或晃动身体。感受音乐所表现的火热气氛。

4、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这是什么地方的音乐风格?

5、学生分组说出自己的见解。

6、教师进行小结。

7、复听全曲,回答:

歌曲中都唱到了那些具体的四合院生活?

8、学生分组做答。

9、学生分组进行片段选择的表演。

10、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11、分组进行表演并进行评价。

12、教师对本课学习小结。

听着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学生看图片。

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民族乐器。

学生听教师讲解。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进行总结

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情绪

学生听音乐思考问题

学生进行发言

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用线条或色彩进行绘画

学生进行评议

学生欣赏音乐。

学生感受乐曲情绪。

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回答问题。

学生听音乐思考问题。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 课后反思

第七课 四合院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北京四合院》

2、学习儿歌《小小子儿坐门墩》

教学目标

1、感受:感受北京方言的特点—儿化韵。

2、创造:用简单的预期为儿歌进行伴奏。

3、审美:为部分儿歌进行创作。

教材分析

《小小子儿坐门墩》是一首以老北京的儿歌为基调改编的成的新民谣,内容活泼诙谐,充分体现了儿童之间互相帮助的纯真友情与亲情。这首歌要包括三个四句结构的段落,各段的第一句为3+3的六个字,第

二、

三、四句为2+2+3的七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幽默风趣。歌谣突出了儿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一主题和孩子之间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点

1、儿歌的学习

2、儿歌的创作

教学难点 儿歌的读法——儿话韵

教学方法 模仿法 说唱法 表演法 创编法

教学准备 图片 打击乐 投影仪 投影片

磁带 录音机 板书 板书设计 四 合 院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教 学 过 程

内容、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节奏练习

复习儿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新儿歌 儿歌创作

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与音乐创作能力

课堂小结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一)出示节奏:节奏练习:2/4

XX X ︳XX X | X。X XX | XX X|

XX X ︳XX X | X 。 X XX | XX X||

(二)导入

1、教师放几首儿歌片段,让同学们说一说,说的时候可以做拍手游戏

2、请同学们说说。

3、请同学把刚才听到的儿歌进行表演。

4、分组进行儿歌表演。

(三)学唱儿歌《小小子儿,坐门墩儿》

1、出示一幅图片

2、学生进行图片的观察

3、找同学说一说,图片上都有些什么?

4、教师进行儿歌的表演

5、领读儿歌。

6、学生跟老师一起进行儿歌的学习

7、分组进行讨论:

北京的地方方言有什么典型特征?

8、学生进行讨论反馈。

9、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

10、教师进行小结

11、教师强调儿化韵的读法

12、学生齐读儿歌

*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学习方法同第一段

(四)创编儿歌

1、教师说明创作要求

2、学生分组进行儿歌创作

3、教师进行巡视并辅导

4、各组进行创作的反馈

5、学生进行创作的评价

6、各组选择乐器为自己创作的儿歌进行伴奏

7、学生分组进行表演

8、教师进行小结

听着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1)《水牛儿》

2)《小皮球》

3)《小白兔》

同学们分组说说这些熟悉的儿歌。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跟老师进行儿歌的学习 学生讨论。

学生进行举例。

学生进行儿歌创作

学反馈创作结果

学生进行评价

用乐器为儿歌伴奏

学生分组表演

学生进行评价

课后反思

怎样写教学反思

怎样写教学反思

怎样写教学反思

怎样写教学反思

怎样写数学教学反思

怎样写幼儿园教学反思

怎样写物理教学反思

怎样写教学反思3

教师怎样写教学反思

怎样写数学教学反思

怎样写教学日记和教学反思
《怎样写教学日记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