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和式太极拳

发布时间:2020-03-04 02:31: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和式太极拳

来源: 作者: 点击: 124 发布时间:2011-03-09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一、和式太极拳产生和形成的因素

赵堡镇位于河南省温县东十五里,历史悠久。北依巍巍太行山,南傍滔滔黄河水,隔黄河与少林寺遥遥相望,西距九朝古都洛阳不足百公里,自古以来即居南北 之要津,东西通衢。车水马龙,地灵人杰。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就诞生在这里。

和兆元(图1),字育庵,出生于一个医林世家,其父和彦方,精通中医,在当地颇有影响。和兆元自幼能秉承家学,习文学医。清朝后期,社会动荡,在姐夫李棠阶的劝导下,和兆元十五岁时随本镇拳师陈清平先生兼习武技。

因其天资聪颖,活泼机敏,有习武的天份,并且能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功夫出类拔萃,深得清平师的赏识,成为陈清平的入室大弟子,全面继承了师传理法。

晚清重臣,曾任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尤精于理学的李棠阶,在一次回乡探母时见到了26岁的和兆元武功精湛,便随李棠阶进京供职,被授以“武信郎”一职。期间,和兆元在李棠阶的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其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他广交各派武林同道,勤于实践,以理学、道家和中医理论来指导和规范拳架,使理论与技术密切结合,刨编了走架轻灵圆活,柔顺自然,不同于陈清平拳架的新拳架。因此拳架强调体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活之体,养体内浩然之气,故被称为“带理架”。因武艺出众,和兆元被授以“武信郎”之职。

和兆元所创“带理架”的治病健身之理法也源于《周易》之理。认为人的生理都是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的,拳法中的阴阳动静合阴阳消长之机,使身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均衡,以达到强身健体,疗病养生的功能。用人体结构知识指导太极拳的功架,再通过拳架的正确锻炼进一步调理人体结构及生理机制,使人体处于一种顺遂自然的最佳状态,久练使身体潜能释放,自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卫防身。

1849年,和兆元随李棠阶返乡后,随陈清平传拳授理,“带理架”逐步得到发展,并成为赵堡镇的太极拳架。

二、和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和兆元归里后,研习拳理,传授子孙。其子润芝、勉芝、敬芝、慎芝及长孙庆喜均得其真传。长子和润芝自幼随父习武,兼承家传中医,传拳于子庆喜、庆文、庆台。和庆喜兼得父亲及祖父亲传,技艺超群,是和式太极拳传承中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1928年,在振兴国术的形势下,71岁高龄的和庆喜除继续传授庆文之子学信等门徒外,还打破了和式太极拳家庭传承的方式,开山授徒,教授了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柴玉柱等一批弟子,此后,和庆台在上海,郑伯英、郑悟清等在西安,和学信在宝鸡、赵堡,和学会、和学俭等在赵堡传拳授艺,促进了和式太极拳在社会上的传播。经过80多年的发展,和式太极拳已成为当代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流派之一。

三、和式太极拳的发展现状

在和式太极拳传人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和式太极拳得到了迅速发展。1993年率先在赵堡成立“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此后,相继成立了香港和式太极武术(国际)总会、温县和式太极拳学会、焦作市和式太极拳协会、郑州市武协和式太极拳工作委员会、漯河市和式太极拳协会、重庆万州和式太极拳协会、平顶山市和式太极拳研究会、江苏金坛和式太极拳辅导站、成都市和式太极拳辅导站、新乡市和式太极拳推广中心、江西龙南和式太极拳辅导站等等站点组织。各地的和式太极拳组织积极研究、传播和式太极拳,并组队参加了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世界传统武术节、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及各省市举办的各类武术比赛,和式太极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积极组织大规模赛事活动,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和式太极拳观摩交流大会”,这三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和式太极拳的发展,在武术界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2003年,和有禄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和式太极拳十三式》、《和式108式太极拳(中英文)》、《和式太极拳、械教学光盘》,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海燕出版社出版,随后又出版了侯尔良编著的《和式太极拳精义》,2008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和式太极拳》,由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极大的促进了和式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

和式太极拳技法

和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和身体运动状态有明确的要求。在行功走架时,拳架规矩,姿势正确,对提高行功效果,使气血、经络阴阳平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一段时间规范的锻炼,从而达到明规矩、守规矩、脱规矩、自然而合法度。

一、对身体姿态方面的要求

(一)正身架

身法规矩是练好和式太极拳的基础。身体中正,不偏不倚,不贪不欠。要求中,守中,起中,攻中。进退、抑俯能守于中,起于中,不犯抽扯,一进必至,路径最近,实为技击之捷径。遵循身体中正诸要领,则可气沉丹田,能练丹田先天之气,也是太极拳健身养生之道。身体正直则脊柱垂直贯串,劲力上下通达,气血顺畅。切不可翻臀塌腰,坐胯拧腰及前俯后仰,违太极拳自然之理。例如,在和式太极拳单鞭式,不论在运动过程中还是定势,均要求做到头容正直自然,沉肩坠肘,动作不贪不欠,无过不及,身体中正。(图2)

步活圈圆是和式太极拳又一技法特点。步有运载身体的功能。步要灵活,着势运行随身体阴阳虚实的转换,步运身行,身随步换,则能周身一家。身到,手到,步到,上下相随,手足相合,一动两腿要分清虚实,步有腾挪之势,欲动之意。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立足稳当,得机而动,进步必跟,退步必随,轻巧敏捷,八面支撑。

(二)融三盘

和式太极拳不尚用固定的招法去练习技击,在身体阴阳变化时形成的棚、捋、挤、按、採、捌、肘、靠,也称上八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也称中八法或身八法。踢、蹬、套、勾、缠、扫、插、膝,也称下八法或腿八法等各种技法,在轻松自然中,寻找有利于自己的姿势,三盘其手,综合运用,克敌制胜。以上二十四法能完全贯穿融合于和式太极拳的套路招法中,充分显示出和式太极拳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的特点。

二、对身体运动状态的要求

(一)重圆转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柔活体现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的特色,以身体各部阴阳运转形成技法的圆活精妙。圆的运动是灵活的基础,也是武术技法中化、打合一的最有效的运动方式。和式太极拳行拳走势,以圆为宗,形动求圆,内劲圆转,在意念支配下,周身协调配合,肩、肘、手、胯、足、身都做圆或弧形的转动和滚动。

使着势之运转无凸凹,无缺陷,无断续,身体成为自然虚灵之体。一圆之中八门劲力俱全,包含了接、引、化、发的技击含义,处处走圆形成练劲圆转,用劲自然。挨到何处何处走,周身无处不太极。临敌因势应变,圆切线引劲落空,身旋气转离心抛掷,内劲浑圆松活弹发。在做圆运动的同时身体的四大节、八小节等身体相应的部位,似有无形绳线牵拉,(和式太极拳称为练架有绳,俗称挂线)。形成周身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的阴阳互变运动。使拳架动作遵循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换的变化规律。处处分清阴阳,追求“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动态平衡。表现出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硬如钢的太极拳技击特色。

(二)合心意

和式太极拳注重心法、意念的修炼。练习要求心与意合。心即本心,是大脑的思维活动,是人的本意真意,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下的自然流露。意即意识,意念。前者为体后者为用。故日:“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驶”。凝神静心,排除杂念,回复自然,是本心与意念抱元守一。达到意自心出,拳随意发,意动形随,意到劲到的技击效果。耍拳以自然为准则,拳架为意念之载体。行动走架,用意只在检查身体是否规矩,练劲是否圆转自然,不要心存如何打人之念。心贵静,意守中,是意念的自然状态。若意不能守中,在形则有贪欠偏倚之弊,在用则有呆滞不活之病。自然而然练就之技法,用时才可达到应物自然之无意识状态。

三、对节奏、劲力、呼吸技法的要求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拳架、推手、散手合而为一,朴实无华,简洁流畅。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阴阳,达化打兼备、劲力圆转的目的。

和式太极拳的呼吸随着拳架功夫的增长大致分三个阶段。(1)初学者处在柔筋掰骨,增加体力,以形体活动为主,活动量大,此阶段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呼吸法,呼吸短而浅,多在胸部,应注意气向下沉,防止横气填胸。(2)调息阶段,以腹式呼吸为主,动作呼吸自然配合,不可刻意追求呼吸与拳架的配合。否则配合不当,易致胸闷腹胀,头晕脑胀的不良反应。此阶段耍拳速度均匀适宜,呼吸深长而均匀。(3)调神阶段,是内在潜式呼吸,吸则细长,呼则微微,无声无息,藏而不露,动静开合之间呼吸已就。腹内松净,气以直养,气守丹田,既可养生,还可适应急动缓随的运动。练拳、呼吸有阶段之别,均以自然为法则。随拳技提高而自然出现各阶段的呼吸方法。动作与呼吸相辅相承。

四、对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

(一)三直五顺,不撇不停

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虚领顶劲,下颏微内收使头部成直。身体不左歪右斜,不前俯后仰则身直。膝不过曲,胯不斜掉达到小腿成直;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是和式太极拳动作的基本要求。手去身顺之去,腿去脚顺着去,顺脚时以后脚跟为轴,摆脚尖顺势而动。形以意统之,意顺形才能顺,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内外一体,处处劲力通达,周身气血顺畅,自可达到健身养生和技击防身同修的效果。

和式太极拳又称为“尺寸架”。“尺寸”就是规矩,规矩就是自然。和式太极拳的“捏架”,就是将学拳者的身体各部置于顺遂自然的位置。在技法上还讲究以顺治逆,我顺人背,避实击虚,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目的。

不撇不停:每一动,一侧动而另一侧不动为撇,脚之作用与手同。不到成势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是停,犯此则阴阳离诀,劲不连接,终无效用。和式太极拳一代宗师和庆喜先生教学时,要求学生先学练单势,一着一势按规矩练熟后再将单势连接起来成套路。和士英宗师讲拳时常言:“活都在路中做,成势不打人。”“活”即打人的着法。是通过手、脚运行中的阴阳变化形成合力或分力而击敌。拳势一混做去,谓流水架,为病。着势不清,技法不明,必致劲无从发。

(二)走架轻柔、尤须灵活

和庆喜在《耍拳解》中说:“轻,极轻,极轻则极灵,用气则滞。学者用功,身法运转达要像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在空中迎风飘荡那么轻灵自然。”轻则灵,灵则巧,轻巧灵便才能步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随心所欲的境界。

和式太极拳强调柔是刚的基础,柔又能克刚。《耍拳解》日:“柔者何也?柔。松柔、纯柔、松关节,柔经络。”由松入柔,柔不是目的,是走劲化力的手段,柔中求刚是目的。通过松柔自然的盘架,除去后天拙力,从而生出自然之劲,达到化僵为柔。

和式太极拳身灵步活,进必跟,退必随,步运身行,能进能退,身自灵活。松关节,柔经络,使周身四大节、八小节节节贯穿,曲伸折叠灵活自如。故活在意,活在步,活在节。身灵手敏,活泼自然,沾连粘随,急应缓随,毫无滞机。

(三)阴阳知易,注重圆转

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学太极拳首先要明阴阳之义。和兆元宗师在《太极拳要论》中说:太极阴阳之理贯穿于拳势之中,有刚柔之意,顺背之谓,曲伸之分,过与不及之谬也。”和式太极拳的每一着势都是身体各部阴阳互相变易的运动。身体对称的部位,似有无形之线牵拉,一动皆动,不撇不停,(即谓练架有绳,俗称挂线)。步随身换,手与身应,身与手合。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之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从而形成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的整体运动。使拳架动作遵循阴阳变化规律,获得动态的平衡。练太极拳做到这种动态平衡,此时背丝扣俱备。在内表现为气血畅通,精神充沛,在外表现为动作协调,周身一家,走架行功时有种“腻滋滋”的感觉。

处处明白阴阳,懂得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太极拳懂劲的基础。“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由外带内,由内达外,劲由内换,阴阳的变化神妙不测,无形无象,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和式太极极素有“圈太极”“步活圈圆”的说法。行拳走势,以圆为宗,手划圆,身行圆,步走圆,内劲圆转。周身协调配合,肩、肘、手、胯、膝、足、躯干都做圆或弧形的转动和滚动,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圆转连贯,“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通过正确的锻炼,形成内外合一,即成“浑圆一漾而贯其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挨到何处何处击,周身无处不太极。

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着势中的劲力运行及转关换势由身、步、两胁、两肩、两肘、腰及两胯、两膝、两足不同方向的圆弧运动协调配合,互为轮轴完成身体各部位的公转、自转。即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以内气行之,如九曲之珠,无往不到,无往不利,以形成浑厚的圆转之劲。着势之间的衔接劲断意不断,势势相承。

(四)大小快慢,合乎自然

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初学时,尽量使架式放大,步子拉开,身桩下低,关节放松。此阶段动作要慢,注重姿势端正,动作正确,柔筋掰骨的锻炼。日日研进,日积月累,动作由僵滞到松柔,由散乱到初步协调,速度要适当加快,此阶段一般4~6分钟一套拳,要注重耐力,速度的加强。尤其应该注重外形带内动,周身顺遂,着势圆活。然后快而复慢,拳架结合理论逐步达到轻灵圆活,中正松柔,阴阳相济,顺遂自然,以内达外,内外合一,浑身皆圈而不见圈的高级状态。在体质与年龄允许的条件下,架式不可过早过于收小。拳理虽有“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之说,但不可误解为拳架小就紧凑。紧凑是拳架练到高层次时的间架结构圆转无间。拳架能练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此时大也紧凑,小也紧凑。所谓能大能小,能快能慢,才可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五、对攻防技法的要求

(一)以静制动,因人取势

和式太极拳推手时要求沉着冷静,身体保持虚灵状态。以静待动,静观其变,知已知彼,从容应对,才能辨明对方的来势与意图。对方来势凶猛,要避其锋芒,顺势引之。再乘其虚,蹈其隙而击之。沉着冷静不至于心慌意乱,手足无措而顾此失彼。

(二)沽连粘随,差米填豆

和式太极拳推手时要求:沾连粘随是必须掣握的技法。沾是手与手相沾。和式太极拳推手是接手接肘,彼此变化中看手看肘。粘如胶漆之粘,使人已沾我之手不能使其离去。连是接触点不脱离。随是因人之势以为进退。沾连粘随的基础是轻、灵、活。它的功能是问劲、听劲,因势利导,我顺人背。

差一粒米填一颗豆是和式太极拳在教学时的口语,是指导推手时掌握劲力大小速度快慢的原则,是沾连粘随的方法。在交手时只有我力我意在先才能“走”,能走则不顶,能“粘”住不使敌脱离则不丢。粘如何能使人背我顺,回答是:差一粒米填一颗豆。在因人之势以为进退时,给对方一点劲力,敷布于对方身上,使对方处于我劲的控制之中。此劲不可大,大则易为人用。不可小,小则不能连随。此劲相对彼之劲恰如“米与豆”之比。此劲力的要领能熟练掌握,运用恰当,是问劲、引劲、听劲之法。给彼劲若走化,必有阴阳虚实变化。我则趁势探寻对方重心,控制对方,使其被动挨打。给彼劲若无知觉或硬顶,我则因势而击之。差一粒米填一颗豆是:“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有力,我意仍在先。”及“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已动,己先至”等理论生动而形象的说法,通俗易懂,哲理深奥。

(三)要哈给哈,吃啥还哈

和式太极拳推手时要求:要啥给啥,吃啥还啥。要哈给哈,吃啥还啥是用生活中的语言形象化的说明推手中舍己从人,化打合一的技法原理。

要啥给啥,是人刚我柔,以柔克刚的技击原则。在推手中,对方用刚猛之力击打或拿我身体的某部位,我把这部分给对方。“给”是顺对方之势不顶抗,使对方作用到我身上的力一瞬间化于无形。即击到何处何处空,无处受力。给是从人。给不是单纯的给,如果要了就给,那就成了任人摆布任人击打的状态,那么太极拳就不成为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四两拔千斤的拳术了。“给”是为了“要”,从人是为了由己。在给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不受力的瞬间,彼之劲力势必落空。能把握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那就达到了由己的目的。能由己就是得机得势,不加思索,只需按照拳架走圆行弧,可迅速改变对方力的方向。对方之力与我的旋转之圆形成一个夹角。我受力之大小与夹角的大小成正比。使夹角变小的关键有二:一是轻,轻则听劲准确,轻则灵。稍有力至我则自如旋转,使彼力与我身受力点形成最小夹角。使我与彼劲接触点处于化力打力的最佳位置。二是接入彼劲之后行圆要小。圆越小,受力点就少,反击速度越快。这是太极拳的后发先至的技巧,即吃哈还啥。正如拳论中说:“自己安排的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及“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己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能熟练掌握这些技法,走化就很省力,就可以达到以顺避逆,以柔克刚,四两拔千斤的效果。四两拔千斤之妙看似神奇,其实符合力学原理。功夫扎实,内劲充沛是以柔克刚的必备因素。功夫充足,在“给”的瞬间能保持自己重心稳定,周身顺遂,随其势曲而旋化蓄劲,引其过与不及,在阴阳未分的瞬间而击之。拳论说:“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上是能上去击打。化力借力是方法,乘隙击打是目的。打法较借法更重要,也较借法难度更大,在与敌对抗时,如果自身有一处不协调,一个环节不到位,就会影响技击效果。如果拳架不规矩,功夫不足,即使可以“给”,但给的同时自己方寸已乱,又如何把握时机,从容应变,实现借力打人。

太极拳的技法奥妙无穷。传授高,功夫足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拳谚说:“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功夫一层技”。由舍己从人到从人由己及至随心所欲。要因势应变,圆切线使彼落空,身旋气转离心抛掷,内劲圆转松活弹发,敌人虽强,不足为虑。望学者细心体悟,循序渐进。”

和式太极拳特点

一、理论特点

(一)理技相合和兆元所创的太极拳被称为“带理架”,和式太极拳也素有“理无拳不明、拳无理不精”的说法,强调拳法要在理论指导下修炼。和式太极拳以《周易》之理为指导,像其形(圆),取其意(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相克、天人合一)。《易·系辞》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氏家传的《太极拳体用歌》日:“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一势之中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俱可呈现。技术动作处处走圆,注重阴阳变化,形成周身协调,一动无有不动,连贯运转的运动特点。和兆元绘的“人身太极图”(图3)示意。

《太极拳体用歌》进一步阐明了和式太极拳技理相合的特点。和式太极拳的传授有“装东西”一说,拳架不装东西为空架,装得早适得其反,装得晚苦练无益。要求在不同的技术层面上掌握不同的层次的理论,即所谓“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功夫一层技。”和兆元在《太极拳要论》中指出:“理技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细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

(二)“耍拳”理论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行功走架又称“耍拳”,势势处处以后天引先天,顺乎自然。和庆喜整理的《耍拳论》述之颇详。所谓“耍拳”是指在行功走架过程中,要求自然、松柔、轻灵,如儿童玩耍一般自如,不必用意使气,更不能显示发劲。“耍拳”理论取法于道家的自然之道,《易》学阴阳之理及以弱胜强、无为之为之论。“耍拳”理论的;隹则有三: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流派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九要论》的理论

《九要论》的九要为一理、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法(身法)、九步。这些内容与和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一致。

和式太极拳练习要求明三节,拳松柔,四肢百骸总归一节。《九要论》第三中说:“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数,可分为三。三节者,上、中、下者是也。…人身可分三节,每节又分三节。明三节则灵活,上节不明无倚无宗,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气之发动,皆由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

和式太极拳要求周身上下、表里,处处相合,使周身之劲融为一体。《九要论》中的第六部分写道: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岂惟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尽在其中。

二、技术特点

和式太极拳具有三直、四顺、六合等要点,遵循“中正松柔,轻灵园活,顺遂自然”之要领。演练时身体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贪不欠,脊背骨节垂直贯穿,经络通畅,气血循环环。由形体到意识均要放松,由松入柔,积柔成刚,以柔走化,以刚击敌,阴阳相济,刚柔并用。拳架集练、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可检验印证,推手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与实用,推手又是太极拳走向散手,自由搏击的过度阶梯,练拳是提高散手、推手技法的本源。故和式太极拳理论有“要拳时眼前无人当有人,交手时眼前有人做无人”之说。

动静阴阳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元素,阴阳转换变易是太极拳的灵魂。和式太极拳以步活圈圆著称,有圈太极之说,走园或弧线是它的主要运动形式,着势中所表现的上下、出入、开合、领落、进退的转换变易,由身法、步法、两肋、两肩、两肘、两胯、腰,各部位不同方向的园、弧及曲伸运动,协调配合,完成各部位的公转,自转,即一动无不是圈,从而达到浑厚园转,支撑八面,处处顺遂,活似车轮,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这种太极拳特有的击技效果。

和式太极拳体系

一、和式太极拳基本功法

(一)基本功法概说

和式太极拳的功法是以掌握和提高和式太极拳套路及推手、格斗技术、拓展武技所需的人体潜在能力为目的,围绕提高身体某种运动素质或锻炼某种特殊技能而进行的专门练习。主要包括有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及肌肉性能的“柔功”,锻炼意、气、劲、形,完整一体的“内功”,体悟招势劲力顺达,增强化、打实用技法的,拓展人体平衡能力和跳跃能力的腿功(又称拳帽)。

(二)重点功法介绍

1、内功

内功是和式太极拳运动中,采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与力合为基本锻炼手段的一种内外兼修的方法。内功练习,它的目的在于锻炼人体运动时,意、气、劲、形四者一动俱动、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通过武术内功锻炼,可以获得内壮外强、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内功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静功和动功。

静功主要有:无极桩、坐、卧功等。

无极桩是类似于和式太极拳预备式的动作,即:两脚距与肩同宽,两脚踏地,成平行步型;下颏微内收,闭口叩齿,舌尖轻抵上腭(上牙根处),头顶百会穴微上顶,似有线上牵之意,使颈项竖直,谓虚领顶劲。含胸拨背,正腰落胯,提肛裹臀,收腹吊裆,自然腹式呼吸,静心凝神。两手自然垂放于胯窝处,肘、膝关节放松微曲。两眼平视。

坐功要求,座椅高低适宜,落座后大腿成水平,与小腿大致垂直。也可以两腿屈膝盘叠而坐。要求与无极桩相同。坐功避免了下肢负重之累,更易心静气和,是养气、养身、养功的主要方法,并对锻炼脊柱的支撑稳衡更有效。

动功主要有:太极桩、行功等。

太极桩是把和式太极拳套路中的典型动作,按照练拳时的要求反复练习,

2、柔功

柔功主要是对腕部、肩部、腰部、胯部、腿部、踝部等关节活动幅度和肌肉舒缩能力的锻炼。根据各关节的生理特性进行不同方向的压、转等练习。柔功锻炼要求由松入柔。达到松柔关节、柔活经络、增强身体柔韧素质的效果,为太极拳化僵为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打好基础。

3、单操功

单势练习,就是有目的地把和式太极拳套路中部分重要动作拿出来进行单式练习。有针对性地体悟走劲、内劲、心法等的修炼。单势练习时,在掌握要领的情况下可以逐势反复练习。

4、拳帽

“拳帽”是和式太极拳编排的一组锻炼动作。拳帽的动作多在空中或单腿支撑身体时来完成手与脚的拍击。拍击时发出啪、啪地脆响声,故形象地称为“九响不落地”。拳帽主要锻炼腿脚的跳跃击打能力和两腿阴阳虚实的变换,以增强体能和腿部功力,达腿快步活、身灵劲准、协调平衡的效果。

二、和式太极拳的套路

(一)徒手套路

和式太极拳徒手套路有72式传统套路、精要十八式、简化十三式。

1、和式太极拳有72式传统套路(又可细分为108式),动作轻柔圆活,舒展自然。以头直、身直、小腿直达到身体中正。以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达到姿势顺达。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上下、出入、开合、领落、进退的转换变易,由身法、步法、两肋、两肩、两肘、两胯、腰,各部位不同方向的园、弧及曲伸运动,协调配合,完成各部位的公转,自转,达到步活圈圆,体用一致。套路编排符合人体自然生理和武术运动的规律。拳架怎样练,推手就怎样用。推手又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实用,也是走向散手的过渡阶段,

2、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和十三式是以传统72式为基础,本着简便、易行、有效的原则,在保持了传统套路的练习方法和功法要求的基础上,对传统套路进行了精心选编。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的编排既合理科学,又简便易学,并缩短了套路的练习时间,便于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中的学练者掌握和练习。

(二)器械套路

器械套路分长器械、短器械两大类。长器械主要有太极棍。短器械类主要有刀、剑两种。

1、长器械之太极棍。

和式太极拳棍是从属于和式太极拳的长器械,以太极拳劲力、技法融汇入棍法之中。基本技法有拦、架、托、挑、提、格、拨、刺、扫、压、盘顶、盖打,练习时要求迅速换把变招,做到棍随身动,身械合一,握端击远,握中近战,乘势顺力,两端走环,远可击打一片,近可遮护周身,迅疾善变,浑身藏法的风格特点。

2、短器械类主要有刀、剑两种。

(1)和式太极刀套路是从属于和式太极拳的短兵器,共32式,它基于和式太极拳,它的其本要领、运动风格与和式太极拳基本一致。刀术以缠头、裹脑,勇猛矫健为主要动作特点,加上劈、扎、砍、撩、挂、架、挑、抹、等刀法,结合身法、步法、腿法的协调运动,充分发挥短兵长用技法。

(2)和式太极剑套路是基于和式太极拳的短器械,共有60式。其编排合理,舒展大方,紧凑巧妙,演练时要求步法灵活,步运身行,身随步换,眼明手快,剑若游龙,浑厚圆转,变化莫测的技法特点。主要剑法以刺、点、劈、撩、抹、推、托、云、挂、架、扫等剑法。配合太极拳步法灵活,轻柔自然的技术特点,形成剑若游龙,浑厚圆转,变化莫测的技法。

三、和式太极拳格斗技术

(一)和式太极拳推手

推手,俗称擖手,又称比手,亦称挤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多称为推手。

和式太极拳为拳架、推手、散手三者合一。拳架与技击相一致,拳架为体,推手为用。走架行功时的要求推手时必须做到。如不贪不欠,守中用中,上下相随,明三节六合,轻灵圆活等。推手是技击的实践,和式太极拳的推手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三方面。

1、检验拳架姿势是否正确与实用。

和式太极拳的拳架很好的保持了传统的技击实用性,拳架与用法相一致。拳架、推手、散手三者互可检验印证。走架时手脚运行不到位,劲路不圆转,外三合不合,阴阳不明,虚实不分。在推手时势必不能过劲化力,造成处处被动受制。练拳是提高技击,技法的根本途径。通过推手的检验使拳架中出现的错误得到及时纠正。如果自己功夫层次不到,尚不能纠正拳架中的问题,一定要在老师指导下使拳以不断完善。并通过自己勤学苦练,使拳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2、增进机体机能,熟练技术技法。

和式太极拳的推手是由练拳向实战过渡阶段的训练手段。它模拟实战搏击,是在不用护具的状态下双方以推手的方式,使用拳架中的着法进行实战性训l练。双方相互接手接肘,听劲而动。步以活步上下步为基本步法。通过推手的实践,可以更深刻实际的领会拳架中的阴阳转换及内劲变化,提高知彼知己的能力。在推手时熟练掌握随人而动,人刚我柔,要啥给哈,化劲借力这种太极拳特有的技击方法。通过严格有素的推手训练,增进全身各器官的机能,锻炼中枢神经系统,提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形体和意念合一。故和敬芝在《比手》中说,“天地之道,阴阳而已,阳属刚,阴属柔,二人比手亦然…一。二人交手之会千变万化,要之以朋搂挤捺为大题,以身灵手敏为应变,进退转侧,刚柔相济,舍已从人,相机进攻。彼以刚来,我以柔应,柔中寓刚,人所难防。悉心揣磨,临敌致胜不难立见矣。”

3、切磋竞技,提高兴趣。

推手又称比手,顾名思义,就是比试技艺。太极拳在学习过程中,对拳架领悟的程度和盘架功夫的深浅及技击水平高低,以及身体的灵敏度、速度、劲力等素质,通过推手可分高低。推手不需护具,不要特殊场地,不易伤害对方。温和文雅,体用兼备。推手既可实践技击技法,又能提高技击水平。这是太极拳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二)和式太极拳二十四法

和式太极拳不尚用固定的招法去练习技击,要在双人协调的推手运动中,寻找有利于自己的机势,熟练运用上、中、下八法和各种劲别,上下其手,综合使用,克敌制胜。

1、上八法

拥、捋、挤、按、探、挒、肘、靠。据《和氏老谱》记载,拥:“吾一只胳膊拥他人两手也。如敌人两手捺我右胳膊(或右或左),我必须用如封似闭之势将敌人刚劲引空,乘彼之势,宜捺则捺之,宜缕则缕之。宜卸则卸之(我半身退下为卸),使彼自己落空,方为上策”。掤为应敌接手之法,掌握分寸,掤劲要有引领之意。

捋:敌人以两手捺我右胳膊之时,彼用劲太大,手足齐进:我用如封似闭将彼劲引空后,我乘势将右半身下卸之际,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之大胳膊上;吾两手齐往右边引之,使彼落空,彼势不便前进,必须半身下卸。

挤:敌人半身下卸之时,我以小胳膊击之是也。

捺(即按):我以小胳膊击敌之时,彼将我胳膊引空,我不能前进,势必半身下卸。值此之际,彼亦能乘势捺我,我亦能相机捺彼也。

採:即折也,如探摘花果。以两手或拇指与食指、中指形成合力反关节制敌。探要巧,探前要轻,探时要快。

挒:即扭转,转折之意。两手臂在对方关节处加一方向相反之力,以创伤对方关节。

肘:即曲小胳膊以肘击人。肘为近身打法,肘还有保护两胁的功用。

靠:以肩膀击为靠。靠为贴身打法,用靠击敌,周身要协调灵活,不可贪。靠法中还有背靠,胯靠,臀靠等。

2、中八法(又称身八法)

身体的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调整自己重心。身法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与三节相宜。

3、下八法(又称腿八法)

套、勾、缠、扫、踢、蹬、插、膝(跪、顶)制其下。以上二十四法能完全贯穿融合于和式太极拳的套路招法中,充分显示出和式太极拳三合一的特点。在得机得势击敌时,综合运用,三盘其手,克敌制胜。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教学训练方法研究

二、亲和式服务培训

太极拳

太极拳

太极拳

太极拳理论

太极拳研究课题

太极拳说课稿

《太极拳感悟》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