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二)

发布时间:2020-03-03 13:53: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市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200

4、2007和2008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2004年以来,粮食面积和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增长,总产和单产均位居全省县市前列。2008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138.26万亩,比2007年的137.06万亩增1.2万亩,增0.9%;总产79.3万吨,比2007年的75.6万吨增3.7万吨,增

4.9%;平均单产574公斤,比2007年的551公斤增23公斤,增4.2%。农民从粮食生产上人均增收169.3元;全市实现人均占有粮食770公斤;年调出粮食10亿斤以上,粮食商品率达到80%,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几年,我市围绕粮食大县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2008年,市委、市政府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加速发展粮食产业,不断提高生产水平的共识。为了把工作落到实处,年初,全市下达了指导性的粮食发展规划,并分解落实到各个乡镇,确定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并签订了目标责任状。

二、宣传落实政策,调动粮农积极性

(一)宣传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将中央、省委两个一号文件和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宣传到户。一是在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农业信息网及内部报刊上开办宣传专栏,宣传报道各项政策措施及先进典型。二是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及时编印《今日**》18万份,将国务院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十项重要措施、省市关于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意见等印发到每个农户。三是采取组织宣讲团宣讲、利用媒体宣讲、利用党校宣讲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政策,培训党员干部30场次5000多人次,印制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手册17万多份,发给每个农户,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落实政策。2008年,全市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障了粮农的切身利益。

(三)正确引导。通过利用典型引导、层层算帐引导、依靠政策引导,激发农民种粮热情,形成了“多种粮食多贡献,多得补贴多赚钱”的共识,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高涨。

三、健全推广体系,增强服务能力

(一)因事设岗,精选队伍。对原农技中心进行了资源重组,打破原有编制格局,按岗定员,实行竞争上岗,非专业技术人员一律(来源:好范文 http://www.daodoc.com/)实行分流,落实粮食、油料、棉花、水果、蔬菜、特产、植保、土肥等专业技术人员57名;在18个乡镇、场、街办公开招聘37名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吸纳村干部为农技信息员,作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确定5000名科技示范户,每户培训一名科技带头人,作为农技推广代言人。

(二)创造条件,保障运转。一是落实农技人员待遇。把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纳入市财政全额预算,工资由市统一发放,解决后顾之忧。二是落实工作经费。市财政每年为市农技推广中心单列5万元的工作经费,每个乡镇安排3万元,用于各类农技推广信息和病虫情报的发布。三是配套完善农技服务的硬软件设施。先后投入30余万元配套完善市级农业信息局域网、农产品农药残留、土壤肥料、种子质量等现代化检验分析仪器和办公设施,保证了农业信息传输的现代化,使农业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地在第一时间发送到千家万户。

(三)完善制度,强化服务。一是推行目标责任制。与农技推广人员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定点系统调查、科技情报定期发布、农技培训、试验和示范等工作职责,实行绩效挂钩,增强了农技推广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坚持巡回指导制。农业技术专家指导组,在农业生产各个关键环节,巡回开展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通专家咨询热线等,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及时将农技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三是落实农技例会制。在各乡镇建立了每周农技例会制度,每周召开由乡镇机关干部和村主任参加的农技例会,由农业专家辅导本周重要的栽培管理技术意见,使镇村干部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技信息员,并通过他们把有关技术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农民手中。

四、坚持科技兴粮,提高科技含量

(一)制定《**市2008年农业科技入户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并层层落实责任,确保了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二)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的“三下乡”活动。全市开展各类形式的宣传、培训、讲课5000余场次,20万人次。免费发放农业实用技术手册系列丛书3万余套,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0多万份。

 

 

(三)大力引进各类新技术、新成果。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和长江大学等科研院所联系,引进各类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邀请各类专家教授培训讲课,深受群众的欢迎。

(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全市在粮食生产上重点推广了优良新品种、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稻鸭共育、稻虾连作技术、太阳能频振灯杀虫技术、病虫草鼠害综合

防治技术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水稻优质率90%左右,玉米、大豆优质率也分别超过85%和80%。

五、强化农机服务,提高机械作业水平2008年,全市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步伐,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协会,积极开拓粮食生产农机服务市场,开展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服务,扩大机耕、机整、机插、机收和病虫机防面积,提高作业水平。特别是水稻农机作业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全市机防队统防统治病虫面积4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71.2%;推广水稻机插面积7万亩,占11.1%;机收面积60.1万亩,占95%;优质稻板块机耕、机整率达到了100%,逐步使农民从繁重的水田“三弯腰”中解放出来。

六、抓好典型示范,把握生产着力点

(一)扶持种粮典型。重点培植了“五二一”典型,即扶持5个产量过亿斤的产粮大镇,20个产量过千万斤的产粮大村,10个种粮面积过100亩产量过10万斤的种粮大户,推进粮食的规模化生产。全市对这些种粮典型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市财政还拿出100万元专款用于支持粮食生产,对产粮大镇、产粮大村和种粮大户进行奖励。

(二)兴办示范样板。在水稻生产上,选择生产水平较高、农田相对集中连片、农田水利设施较好的地区大办优质水稻高产示范样板,通过示范,带动全市优质稻产业发展。08年,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档优质稻示范区项目和小麦、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区活动,在全市共办绿色无公害优质高产水稻示范样板3万亩,建立高档优质绿色水稻种植示范区5.5万亩,建小麦、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区各1万亩。

七、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品牌观念,着力实施品牌营运战略,支持、帮助龙头企业争创著名商标,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进行知名品牌开发。目前,全市累计注册粮食产品商标15个,其中湖北著名商标1个;培育“钟绿”牌大米等绿色食品品牌7个;培育湖北名牌产品1个;通过iso系列质量体系认证的产品11个。粮食产品质量的提升,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夯实了基础。

八、依托龙头企业,促进粮食产业发展

以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宏发米业公司为核心,对市内粮食加工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扩规改造。目前,以宏发公司为龙头的稻米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24万吨,年销售收入3.5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0万户以上。08年全市龙头企业与优质稻生产基地签订了45万亩的订单生产合同,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有效对接。

2009年,我市将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力争达到80万吨。重点建设55万亩优质稻和30万亩专用小麦板块基地,加大技术培训、品牌创建、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订单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有效促进粮食产业良性发展。

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五)

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三)

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一)

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四)(推荐)

水产大县建设工作总结

水产大县建设工作总结

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经验交流

农业大县需要持续的坚守

农业大县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建设文化旅游大县实施方案

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二)
《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