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规模化猪场传染病的控制技术

发布时间:2020-03-02 19:12: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规模化猪场传染病的控制技术

一、传染源

(1)病毒:蓝耳病、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细小病毒、乙脑、圆环病毒、传染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等 9 种。

(2) 细菌: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波氏杆菌、嗜血杆菌、布氏杆菌、魏氏梭菌等 8 种。

(3) 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 2 种。

(4) 寄生虫:蛔虫、鞭虫、疥螨、附红细胞体、球虫等。 消灭传染源:从四方面入手○1是引种要求:种猪要求阴性,无蓝耳病、伪狂犬病、乙脑、细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萎缩性鼻炎、副猪嗜血 HP、胸膜肺炎 APP 等;○2是加强消毒,以消灭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消毒分常规消毒、进出口消毒、疫情消毒。 同时应注意驱虫、消毒药和抗生素的选择等;○3是净化(清除)一些传染病如:伪狂犬、猪瘟等;○4是对病死畜禽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菌扩散。

二、传播途径,有5种。(1)是引进带毒猪;(2)是卖猪车、饲料车、猪粪车等带毒;(3)是人员带毒,如饲养员、参观者、老板等;(4)是通过带病菌的气溶微小颗粒随风吹播散毒;(5)是通过蚊、苍蝇、疥螨、老鼠和飞鸟等。

切断传播途径: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种猪引种隔离适应;正确的物资流程;人员进出洗澡消毒换鞋换衣服等;消灭四害;猫狗鸡鸭

禁养。猪场易被忽视的生物安全措施:猪舍门口都没有设消毒池;人员和车辆自由进出;狗猫在猪栏里乱跑;后备猪进入没有隔离和适应;猪场间隔不够远;没有实行全进全出制等。

三、易感动物-猪公、母猪、后备种猪,产房小猪,保育栏小猪,中猪,大猪。降低猪的易感性提高特异性免疫:正常免疫程序,季节性免疫,公共强制免疫等;提高非特异免疫能力:VC、VE、黄芪多糖、戊聚糖等;降低应激:电解多维等;加强营养:氨基酸平衡、能量高、维生素;严防饲料霉菌毒素;通风:减少氨气。

四、蓝耳病的控制

(1) 中国流行状况

全国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分布情况:发生于我国南方, 并且迅速扩散到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份最为严重。

(2)病理变化

大体病变:无继发感染的病例,除有淋巴结轻度或中度水肿外,肉眼变化不明显,呼吸道的病理变化为温和到严重的间质性肺炎,有时有卡他性肺炎,若有继发感染,则可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脑膜炎等。

1母猪感染 PRRS 后的临床表现高热(40℃~41℃)、精神沉郁、厌○

食、呼吸困难,少数母猪(1%~5%)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发绀,以耳尖最为常见。出现这些症状后,大量怀孕母猪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死胎和病弱仔猪,早产母猪分娩不顺,少奶或无奶。

2仔猪感染 PRRS 后的临床表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

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0℃以上,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 体表皮肤发紫, 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 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病。

3 生长猪感染 PRRS 后的临床表现生长猪和育肥猪表现出轻度的○

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序的呼吸系统症状,少数病例可表现出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腹部及尾部皮肤出现深紫色。感染猪易发生继发感染,并出现相应症状。

(3)PRRS 的实验室诊断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PCR(聚合酶链式

检测方法);IHC(免疫组织化学法);IPMA (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测定法);SN(血清中和试验法);IFAT(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4)蓝耳病(PRRS)的防治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群,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一般需隔离检疫

4、8~10 周,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建立健全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把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PRRSV感染猪群的发生率和继发感染机会。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应做好饲养管理,用好

料,保证猪群的营养水平,以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继发感染。做好免疫接种,特别是蓝耳、猪瘟、猪伪狂犬和猪气喘病的控制。以减轻猪肺炎支原体对肺脏的侵害,从而提高猪群肺脏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定期对猪群进行监测,每季度监测一次,对各个阶段的猪群采样进行抗体监测。对发病猪场要严密封锁;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做好无害处理,产房彻底消毒;隔离病猪,对症治疗,改善饲喂条件等。

(5)蓝耳病疫苗接种原则:使用的疫苗的基因序列与猪场存在的PRRS 病毒基因序列相似性达70%~80%以上时,疫苗会比较有效。

(6)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免疫前后,在疫苗免疫力产生前已经感染;猪群中已感染免疫抑制病,影响蓝耳病疫苗的效果和免疫力产生;疫苗免疫不科学、不合理,如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错误、剂量不准确(打飞针);由于不同猪场的基础设施有差别,在疫苗的采购、保存过程中不规范,可能出现疫苗冷链的中断,造成疫苗质量的下降或失效。 如果使用这种疫苗,不仅不能对猪群健康起到保护作用,甚至会导致疫情发生。

五、猪瘟的控制

(1)猪瘟病毒流行毒株:我国目前流行着2个基因群共4个基因亚群,即基因2群中的2.1、2.2,2.3亚群和基因l群中的1.1亚群。国际上将猪瘟病毒分为3个基因群共10个基因亚群。

疫苗毒株:我国的标准强毒石门株与疫苗毒兔化弱毒株属 1.1 亚群成员, 说明全国范围内流行的毒株与石门毒的遗传关系较远。

(2) 提高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疫苗细胞苗,脾淋苗。

(3) 为什么猪群进行猪瘟免疫后还会发生猪瘟流行毒株发生较大的变异;慢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猪长期带毒、排毒; 免疫程序不合理,有免疫空档期;妊娠期母猪感染野毒;疫苗免疫剂量不够;免疫抑制,降低了免疫反应。

(4) 如何合理制定免疫程序常见的两种免疫程序。

方法一:母猪免疫,集中统一免疫,2 次/年。仔猪免疫,28日龄左右首免,50~60日龄加强免疫

方法二:母猪与仔猪在断奶后(25~28日龄左右)一起免疫;仔猪,25~28日龄0.5头份/头、50~55日龄 1头份/头,2次免疫;公猪,2次/年,1头份/次。

(5)集中统一免疫的弊端重胎母猪进行猪瘟免疫容易出现问题;仔猪的首次免疫时间难于确定;存在免疫耐受问题。

(6)母猪断奶时免疫应考虑的问题复配母猪的抗体水平:注意补免疫苗;仔猪首次免疫时间的确定。现在养殖越来越难养,病源越来越多;活禽活猪调运流通大,传播途径复杂;要养好猪,必须加强畜禽养殖标准化、生物安全严格执行、消毒;提高畜禽非特异性免疫,特别是提高特异性免疫,这是重中之重;疫苗的应用必须加强。

规模化猪场的环境控制方案

规模化猪场环境保护的处理技术

规模化猪场管理制度

规模化猪场各项管理制度

规模化猪场场长岗位职责

规模化猪场服务规程

规模化猪场卫生防疫要点

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研究论文

规模化猪场管理的新观念

现代化规模化猪场生产管理模式

规模化猪场传染病的控制技术
《规模化猪场传染病的控制技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