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0:03: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探讨并总结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简易方法;

2、学会一点归纳思维并善加实际运用,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借此来提升文言文断句乃至翻译技能。

二、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一、考点解读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文言断句有两种考查形式:

(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即给出断句,要求考生判断断句的正误,如2013年高考湖南卷、江西卷。

(2)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竖)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浙江卷、四川卷等。

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2013年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1)涉及该考点的地区有所增加,从2012年的6个增加到9个。

(2)考查题型上,主观题居多,如2013年浙江卷、湖北卷、四川卷等;以客观题为辅,2013年湖南卷、江西卷为选择题。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段内容和大意。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一)读文段,通文意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

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特别是人名)。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大致断出句读。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要特别注意标示。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例2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韩非子·说林下》) 【解析】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道”“鼻”“目”“事”,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三)看虚词,找位置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

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3、还有一些放在句首的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如: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且夫、向使、纵使、然而、然则等等。

4、时间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5、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例3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解析】 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而、焉、然;句末的虚词:耳、也、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本段就可以断句。

【答案】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四)明语法,辨句式

1.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一般不能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比如: 判断句式 反问句式 被动句式 “„„者,„„也”,“为、乃、即、则”等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为„„所„„”,“受„„于„„”,“见„„于„„”

“如„„何”,“况„„乎”,“何(以)„„为” “何„„之有”(宋何其他固定句式

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例5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解析】 可根据主语、句式结构、句末语气词以及对话关系,再联系整段文意进行断句。

【答案】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2.琢磨词性词义,用语法结构来帮助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例6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解析】 找出主谓结构即可断句。

【答案】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五)明修辞,巧判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1.找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例7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左传·襄公十五年》) 【答案】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2.重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六)懂文史,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例9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留侯世家》) 【解析】 时间: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三万户,侯。历史地名:下邳,留。这段文言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

【答案】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文言文断句强化训练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有 妇 人 昼 日 置 二 小 儿 沙 上 而 浣 衣 于 水 者 虎 自 山 上 驰 来 妇 人 仓 皇 沉 水 避 之 二 小 儿 戏 沙 上 自 若 虎 熟 视 久 之 至 以 首 抵 触 庶 几 其 一 惧 而 儿 痴 竟 不 知 怪 虎 亦 卒 去 意 虎 之 食 人 必 先 被 之 以 威 而 不 惧 之 人 威 亦 无 所 施 欤!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A.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D.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A.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B.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C.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D.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5、用“/”线给下列文段断句:

(1)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2)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3)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文言文断句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语境,画线句前面的句子是说项王屠戮咸阳、火烧秦宫后准备东行撤出。画线部分是别人对项王的劝说与项王的心思,故主语为“人”“项王”。抓住标志词“曰”可知,此处应断开;“曰”后面为劝说的具体内容,写关中地利,可据此建立霸王之业,由此可推知,“关中阻/山河四塞”错误,以此排除A、D两项。后半部分交代了项王东归的想法,理由有二:一是秦宫室被烧而残破,二是他怀念家乡。由此可知,C项“见秦宫/室”断句有误。

【参考译文】 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放火)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依仗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而成就霸业。”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心中又思念家乡,想回东方去,(就)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像穿了绣花的衣服在黑夜中行走,有谁知道呢!”劝者说:“别人说楚国人像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就)把劝者扔进鼎镬煮死了。

3、答案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4、答案 D 【参考译文】 龙门山,在黄河以东的地界。禹治洪水来到这里,把山从中凿断,成为一扇门的外形,大约有一里光景。河水从中间汹涌地流下,两岸连车马都不能通行。每年暮春三月,就有无数黄颜色的鲤鱼,从江海和河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来。一年当中,能够跳上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和雨伴随,天火又从后面去烧它的尾巴。尾巴一烧掉,它就真的变成龙了。

5(1)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译文:庄宗与粱军在河两岸对垒,一天,郭崇韬认为诸军校人数口粮太多,军队很难承受,请求减少粮用开支。庄宗动怒了,说:“我为卖命的军卒定粮用都不自由,那河北三镇领地之内的三军将士另选一人为主帅,我请求回太原封地来给贤能之人让路。”

(2)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译文: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3)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刘基《郁离子·捕鼠》)

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

断句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 断句

文言文断句

初中文言文断句教案

课外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7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