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言文断句讲义

发布时间:2020-03-02 12:12: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言文断句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

2、初步理解文言材料,读懂文意,正确给文段断句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导入

二、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三、考点精析: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从前的大学入学国文考试,多采用此题型。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10年湖南省的高考试题中也出现给文言文断句的题目。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断句,考查的是考生诵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更能在断句中得以体现。因此在考试中比较重视对断句的考查,如:

【规律总结】

由上表可见,高考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题型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主观题,给出选文中或选文外的一段文字,让考生根据自己的语意理解,用“/”标出停顿;②客观题,答案提供四个选项,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这是湖南卷近几年一直采用的命题形式。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湖南卷文言断句的四个选项中的文言语段均出自必修1~5,或者为选修系列中的课后习题中的句子,这一选材特色和命题题型,可能会在今后的高考中延续。

四、高考回顾:近3年湖南高考断句题型

(2011年湖南卷)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严祺先文集序·归庄》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2012年湖南卷)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

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奋/

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弃晋如涕

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

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2013年湖南卷)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

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裴松之《上表》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

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

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

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

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五、方法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对题中所给的断句文段按照先后顺序,从头到尾进行剖析,分清层次,分出若干个句子,整体把握段意。

事实上在具体的做题过程中,除了凭借语感,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一) (1)

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要

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如:

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世说新语。品藻第九》)注:猷(yǒu)

3、用/为下面文言小故事断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4、(08重庆)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2分)

(2)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句读。如: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 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动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谓语,可以根据谓语来判断句子成分,进而好断句。 练习1: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练习2: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二)

虚词的主要作用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因此虚词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发语词:其、尔、若、夫、且夫、若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还有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乎、嗟夫、呜呼,前后皆可断开。用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未几、既而、已而、俄而、斯须、向之,也可以帮助断句。

(2)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3)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然则、或、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5)其他的:以、于、为、则、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例: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练习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 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

练习2:人 之 生 斯 世 也 但 知 以 已 死 者 为 鬼 而 未 知 未 死 者 亦 鬼 也 酒 罂 饭 囊 或 醉 或 梦 块 然 泥 土 者 则 其 人 虽 生 与 死 之 鬼 何 异

练习3: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目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2011重庆)

断句口诀:“曰”后冒号(:) “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

“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看情形,

各人位置要记清。

(三) (1)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练习1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练习2:秦 王 坐 章 台 见 相 如 相 如 奉 璧 奏 秦 王 秦 王 大 喜 传 以 示 美 人 及 左 右 左 右

皆 呼 万 岁 。

练习3:夫 奢 则 不 逊 不 逊 必 侮 上 侮 上 者 逆 道 也。(《汉书·霍光传》)

(2)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

秦 孝 公 据 崤 函 之 固 拥 雍 州 之 地 君 臣 固 守 以 窥 周 室 有 席 卷 天 下 包 举 宇 内 囊 括 四 海 之 意 并 吞 八 荒 之 心 当 是 时 也 商 君 佐 之 内 立 法 度 务 耕 织 修 守 战 之 具 外 连 横 而 斗 诸 侯 于 是 秦 人 拱 手 而 取 西 河 之 外

——《过秦论》

练习1: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练习2:不 患 寡 而 患 不 均不 患 贫 而 患 不 安 盖 均 无 贫 和 无 寡 安 无 倾 夫 如 是/故 远 人 不 服 则 修 文 德 以 来 之 既 来 之 则 安 之(《季氏将伐颛臾》)

(3)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有词语重复、短语和句子重复以及句式重复几种情况,这是断句的标志之一。断句时,先找到重复的部分,然后找到前后与之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断出完整的句子。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练习1:天 子 三 朝 诸 侯 三 朝 天 子 外 朝 在 皋 门 之 外 诸 侯 外 朝 在 库 门 之 外 天 子 内 朝 在 毕 门 之 内 诸 侯 内 朝 在 路 门 之 内

——汉代刘敞《天子五门议》

练习2: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 竖 执 之 不 可 入 横 执 之 亦 不 可 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四)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练习1:故 知 胜 有 五 知 可 以 战 与 不 可 以 战 者 胜 识 众 寡 之 用 者 胜 上 下 同 欲 者 胜 以 虞 待 不 虞 者 胜 将 能 而 君 不 御 者 胜。

练习2:老 而 无 妻 曰 鳏 老 而 无 夫 曰 寡 老 而 无 子 曰 独 幼 而 无 父 曰 孤 此 四 者 天 下 之 穷 而 无 告 者 也。

(五)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

练习1: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还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固定句式。

练习2: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当然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闯关训练: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2、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姊莹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史记·

刺客列传》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5、用/为下面文言小故事断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免?)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子罕弗受玉》

6、用/为下面文言小故事断句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执竿入城》

7、用/为下面文言小故事断句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郢书燕说》

8、用斜线给文段断句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吾将之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

9、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注] ①不至:可译为“不必”。

10、阅读下面短文,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文德后贺太宗》

10、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山木》)(注:这里的\"雁\"是\"鹅\")

参考答案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文言文 断句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7

文言文断句口诀

文言文断句学案

文言文断句学案

文言文断句学案

文言文断句教师版

文言文断句学案

文言文断句8

文言文断句讲义
《文言文断句讲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