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村改居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1 21:40: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村改居”调研报告

村改居是指在不征地、不重新安置就业的情况下,将社区内的农业人口整建制地转为城市居民。村改居工作是新时期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城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我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村改居工作的重要意义

搞好村改居工作对于进一步理顺城区管理体制,落实属地管理制度,增强居民的城区意识,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和巩固城区基层政权,促进城区两个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村改居的主要目的是在保全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促进集体经济稳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

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推行村改居,必将对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乡村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村改居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村改居对农村居民有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农村居民的就业,加速农民向居民转型;只有通过“村改居”工作,使农民直接转变为居民,成为拥有更多知识、科学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社区居民,才能在不断提高居民素质的基础上,增创新的发展能力,增加他们就业机会。比如:“40、50”人员中就不包括农民,而在大力提高转居农民知

1

识和素质的基础上,相对来说,就业机会就宽了;这样既增加了转居农民的就业机会,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二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我区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我区城镇化进程;“村改居”后,原农村管理架构、管理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区居民委员会将集中精力搞好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缩小了城乡差别,改变了城乡二元结构,加强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提升了我区的居民形象,打造出形神兼备的现代化城区。三是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加速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的转型;通过“村改居”工作,可以改革不适应市场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适应城市化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二、我区实施村改居的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明显增强,为实施村改居奠定了一定得工作基础,具备了良好的时机和条件。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具备了“村改居”经济基础。经过建区以来尤其是近年的改革和建设,我区经济社会实现长足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一步步越过基本温饱、总体小康之后,进入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区经济总量已位居全市“六大经济板块”第二位,在全省66个县市中,经济发展综合指标2004年位居30位,2005年上升到第25位。特别是工业增加值2005年已位居第14位,位于全省区县前列,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为实施村改居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二)形成了富有特色、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村改居”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下,我区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突出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支撑、服务业繁荣发展的产业格局。随着城乡产业分布越来越明晰,特别是各大园区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城市与农村产业分割运行的局面逐步被打破,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协调推进,城乡产业关联度逐步提高,三次产业比重更趋合理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依托更加坚实。

(三)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实施“村改居”搭建了良好平台。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尤其是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城乡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全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信资源已实现城乡共享,有线电视、宽带开始进入农村居民家庭,通信光缆通达各乡村,城乡用电实行同网同价。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开始起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从总体上已基本搭建起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良好框架。

(四)农村各项事业统筹发展,为实施“村改居”提供了公共保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增强区级财政的普惠性,努力使人人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稳定的社会保障。统筹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培训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越来

3

越大,城乡义务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全面发展,镇村卫生院(室)达到了规范化建设标准,农村药品“两网”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以内。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城乡低保、特困学生救助、廉租住房、棚户区治理等救助工作全面铺开,初步构筑了城乡低保、医保、养老、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五道保障线。

三、实施村改居存在的问题

从村到社区,从农民到居民,撤村建居涉及管理体制的变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与社区治理要求相比,目前村改居后有关思想意识、政策层面、管理模式、后续工作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思想意识方面。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撤村建居工作能够以大局为重,同时也表露出对于这项改革工作的一些思想困扰。干部认为撤村建居是好事,但大多数都认为他们两委班子的年龄都偏大,自己会得到怎样的安置,自己的工资待遇会不会发生变化,能不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群众对于有关政策的落实还有些顾虑,国家的惠农政策他们是不是还能享受,是否能享受到有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补助金等社会保障政策,计划生育、农户建房等方面有哪些影响,最为担心的则是土地、集体资产问题,对集体剩余资产该如何分配,怕吃亏。

(二)政策落实方面。一是如何解决村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由于现行的社保和医保政策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对农民的

4

保障并没有明文规定。大多数的村改居缺乏足够资金承担村民的农村养老保险、医保,因而如何解决好村民转变为社区居民后“两保”资金来源是一大问题。二是村民的就业问题。村民彻底失去土地后如何开拓其生产门路、如何提供就业岗位、如何解决其生活出路是一大棘手问题。三是惠农政策享受问题。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是否还能够继续享受,比如泥草房改造,厕所改造、惠农的对上资金、计划生育、培训政策等等。四是其它政策问题。村民变为居民后,低保、土地所有权、户籍变更、劳动保障、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政策问题。

四、村改居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从当前的形势和发展的趋势来看,村居改造势在必行,而且是越快越好。为此,全区上下有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下大决心,以强有力地措施推进这项工作。

(一)把握机遇,统一思想,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首先,要抓住当前全省、全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利时机,乘势而上,态度坚定,各方配合,形成合力,克难攻坚,强力推进改造工作。第二,要充分认识到城乡混居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和谐现象,已成为影响城区整体形象和城区公共安全隐患的突出地区,加快实施村居改造,也是完善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措施。第三,要加大教育宣传的工作力度。不仅要对被改造村的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还要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村居改造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引导各级政府和广大村民群众共同支持这项工作。

5

(二)强化领导,明确职责,确保改造工作顺利开展 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统一组织协调的专门机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区有关职能部门和有关街道(镇)负责人参与,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全区村居改造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强化责任意识,并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落实政策,稳步加快改造步伐 能否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合法权益,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是村居改造的前提。针对前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村民的诉求,区政府在落实政策和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认真研究并实事求是地解决或解释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要正视问题,采取积极的对策去解决问题,而不能回避矛盾。一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注重细节,确保阳光作业,争取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在实际操作中,要讲清讲透政策,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对于村民的各种要求都要给予正面答复,按照政策规定,能满足的尽可能予以满足,不能满足的也要有明确的依据加以解释。二是要针对各个村的不同情况,本着“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强力推进”的原则稳步实施,建议加快启动相对条件较好的红胜村、红鲜村改造工作。

(四)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努力解决改造资金 一是建议继续加大对上争取,争取省市各类资金支持。二是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让民间资本参与村居改造。可引入信誉度好、经济实力强、运作优良的房地产开发商,与社区(村)合作开发改造,调动开发商和社区(村)的积极性。按照利益共享的原则,改单纯的土地使用权拍卖转让为自主

6

开发,节约建设成本,并从商品房销售中获取更大的资金回报。三是通过对原来分散、零乱的土地资源进行集约调整,除现有土地之外,可以考虑适当扩大改造范围,将周边一些单位土地纳入规划范围,进行同步改造,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地块的经济效益。

村改社区调研报告

“村改居”的强化措施

调研报告区村改居社区存在的现状(精)

百姓声音反对村改居

街办村改居典型先进事迹

村改居论文:村改居社区公共性

东莞市村改居工作实施方案

某年村(居)“三变”改革调研报告

打造和谐村(居)两委班子调研报告

县城区村改居工作实施方案

村改居调研报告
《村改居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