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立足企业,面向行业

发布时间:2020-03-03 01:55: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立足企业、面向行业

积极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

程功林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何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层次发展是摆在职业教育办学者面前值得思考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安徽省第一批高职院校,通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校企联合、深层次合作的办学道路。

学院由国有特大型企业——淮南矿业集团主办,于2000年成立。现设有7系4部,举办有高职教育、技师教育、技工教育等多个办学层次。拥有专任教师300余人,各类全日制在校生9000余人,同时每年承担着企业各类培训任务10000人次。建院以来,学院已为社会和煤炭行业培养合格毕业生4000人,就业率达到96.5%,其中,煤矿主体专业毕业生已全部在安徽省四大煤炭企业定向就业。

2003年,学院作为安徽省同类院校的唯一代表,参加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良好”等级。2006年,学院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立为全省首批技师学院的举办单位之一,被国家教育部确立为中央财政支持的煤矿安全实训基地。

几年来,学院围绕煤炭行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需求,积极推进校企深层合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发展局面,得到了社会、企业、学生的认可。我们具体做法是:

一、立足煤炭企业,坚持正确办学定位

淮南矿区是华东和华南煤炭资源最好、储量最大的整装煤田,矿区煤炭储量占安徽省的74%,占华东地区50%。目前,淮南矿业集团正在稳步实施“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的发展战略,总体投入资金超过了一千亿元。淮南矿区已被列入全国13个亿吨煤基地和6个煤电基地之一,煤炭运输已被列入全国煤运基地十大铁路运输通道之一,“皖电东送”战略已经落实,矿区开发总体规划已经得到国家批准,新一轮的建设全面展开:原有9对生产矿井经过技改,生产能力将由3000万吨提升到4000万吨;新建矿井6对,2007年全面建成投产后,生产规模将达到4000万吨。到2008年,矿区总产量将达8000万吨,最终形成亿吨煤的生产规模。电力建设远期规模为2000万千瓦燃煤机组、配套年产6000万吨煤炭生产能力。2010年之前,淮南矿业集团将建成总容量1000万千瓦燃煤机组,形成华东“火电三峡”。

在企业生产大发展的态势下,淮南矿业集团的人才支撑和人力资源保证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显得更加突出和紧迫。到2008年,全集团人力资源总量将净增2.3万人,需要引进3000名大学生和至少2万名技能型人才。

集团公司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学院按照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确定了“立足煤炭企业、服务煤炭行业,适当兼顾社会”的办学指导思想,停办了非煤类中专教育、成人教育,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龙头,技师教育、技工教育、安全培训、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2003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考察评估意见》中指出,“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准确”是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要成绩和特色。

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学院着力与煤炭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的办学机制。2003年,与淮南矿业集团联合成立了“产学研理事会”。由集团公司总经理和学院院长分别担任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学院院长担任秘书长,企业下属的20多个厂、矿、医院等单位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为理事。理事会成立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理事会章程,规定了理事会的主要任务。即负责制定产学研工作计划,并组织落实、检查和指导;建立产学研基地,确定产学研方向和目标;协调产学研基地的各项合作工作,分解落实产学研合作事项;总结和交流产学研成果,推动产学研工作向纵深发展等。同时,根据理事会章程要求,学院与各产学研基地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意向书,就职工技能教育与培训、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调研与研讨、安排和指导学生(学员)实习(训)、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2005年,学院又积极促成淮南矿业集团成立了“教育管理委员会”,下设“教师资格审核委员会”和“教材审查委员会”,负责教师资格的审核及煤矿类教材的组织编写和审查工作。

通过深层次合作办学机制的建立,为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向煤矿现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和规格就是我们办学的强有力的导向。学院根据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需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从突出专业特色、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全方位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训、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

一是突出煤炭特色,加强专业建设。按照“立足煤炭企业,服务煤炭行业”的办学指导思想,我们在高职教育中停办了社会体育、运动训练、导游等11个招生和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在技工教育中停办了所有非煤类专业。同时,扩大了煤炭专业的设置比例,进一步充实了煤炭专业内涵。最终形成了3/4的专业为煤矿服务,1/4的专业为社会服务的专业格局。通过实施一整套的专业“瘦身”方案,我们突出了优势教学资源,做优、做精了煤炭主体专业。

二是围绕煤矿特色修订教学计划,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为了全面突出“为煤服务”的特色,我们对所有高职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教学计划定位为煤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熟悉煤炭行业和淮南矿区生产技术条件和掌握新设备使用和维护技术专业人才。围绕关键技术岗位需要,各专业设置4-6门核心课程。加大了实习实训课时的比例,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重达到1:1。

同时,注重强化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认真搞好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调研论证、规划制定及组织实施工作。近年来相继制定了《淮南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建设实施意见》、《淮南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程建设实施意见》等制度。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专业;“护理、矿山地质、会计”等3个专业被评定为省级重点专业;《煤矿地质学》、《单片微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被评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是围绕矿区生产实际,加强教材建设。学院设立了教材编写专项基金,鼓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体现淮南矿区特点和新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的教材和讲义。我们始终坚持煤炭类专业核心课程讲义,必须由学院和企业生产现场技术人员共同编写。强调教材编写的篇幅要符合学时要求;内容要能体现最新的方法、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设备的使用原理和维修技术要适应具体的生产技术条件。目前,根据淮南矿区地质条件、瓦斯情况及生产建设特点编写出的《采矿工程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煤矿机电与运输》、《煤矿地质测量技术》等四本煤炭专业核心教材已在教学中使用。

实践证明,我们自编的煤炭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讲义能够突出 “新”、“快”、“实”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管用”、“够用”,学生理论学习中接受快,进行实践操作中上手快。

四是实施教师全面评审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牢固树立了“能力重于学历”的观念,从政策和观念层面建立新的人才评价标准。2004年和2005年,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学质量量化考核,建立了教师淘汰机制。经过硬件审核、教学水平、专业技能等四个部分考核,评出了合格、不合格、基本合格等三大类。并对硬件不合格、考核不合格及考核基本合格的教师分别予以转岗、强制培训、限期整改的处理。通过考核,使广大教师增强了的压力,优化了教风、学风,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注重对高层次教师的引进工作,对引进的硕士学历以上的人才,一次性给予2万元安家费和一定的科研经费。仅2006年一年,就引进了硕士研究生7名。同时,学院加强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集团公司的协调下,近百名来自企业生产现场的专业技术人员被聘为兼职教师,极大地改善了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和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是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教学与实训的“零距离”。为确保现场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淮南矿业集团产学研理事会”确定了集团公司装配中心和二十多个厂矿作为学生现场实训基地。各实习基地确定了一名矿级领导负责协调,拥有完备的后勤保障设施,矿厂按实习大纲安排实训教学,每个实习小组配备了1-2名实践指导教师,切实教会学生操作、维修技能。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由集团公司投资兴建的一座8000平方米的仿真实训大楼已经竣工,今年下半年将投入使用。并且学院准备自筹资金,购入1:1或1:2的仿真综采、综掘设备;仿真综采工作面;现代化仿真通风与安全系统及现代化矿井仿真模拟系统。进一步增强煤矿主体专业的学生实训条件。

六是依托企业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在实施 “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首先从两个层面构建了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框架,并用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化:在组织层面上,依托企业办学优势,成立了“淮南矿业集团产学研理事会”,实现了集团公司各厂、矿企业面对我院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全方位的开放;在制度层面上,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的操作章程和主要任务,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意向书,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机制保证。学院充分利用企业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先后与“产学研”合作单位,确立了“煤矿机电一体化”等8个“产学研”主攻方向,建立了煤矿主体专业和“电子工程”、“物业管理”、“护理学”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产学研”实质上的紧密合作。

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提升了学院的科研水平。2004年、2005年,学院共计完成与煤矿生产紧密联系的院级教科研项目20项;申报淮南矿业集团研发、推新项目15项。今年,学院与集团公司共同加大了对科研项目的资助强度,重点资助与淮南矿区生产建设紧密结合、解决瓦斯治理中技术难题的科研项目近20项。

三、打造“订单”模式,实现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

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全国第三次高职“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上对我院进行高度评价:“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于煤炭行业发展的需要,面向淮南矿业集团开展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走出了一条产学合作、产学双赢的发展道路”。

我们在实施“订单式”培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通过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既培养了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又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企业人才需求方向,我们与“订单”培养企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督导和实习实训等方面,相互协调和沟通,齐抓共管。其次,加大调研力度,使“订单式”教育教学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我们制定了教师深入现场调研的实施办法,每年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现场调研,及时了解生产现场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订单式”学生针对岗位需求学习,学以致用。学生进入现场实习,毕业就地上岗实现“产销”链接。

我们将“双证”教育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之中,加强了“双证”教育的规范和管理,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学院充分发挥现有的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作用,要求“订单式”委托培养的学生必须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鼓励学生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职业素质。200

3、2004两届毕业生共有1400余人次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又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全院“双证”取证率为90%以上。

在技能教育上,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学院适时调整与企业需求不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按企业提供的岗位人才规格要求,反推教学计划,增设适用的新课程。如2002级煤矿机电专业教学计划总课时为2997学时,其中,实践教学课时原为967学时。根据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的要求,学生提前进入实习,实行实习与就业的结合。学院及时将学生实践教学课时调整为1191学时,增加了224个实践教学学时。同时,增加了《矿井供电》、《电机拖动与控制》、《电气设备检修》等课程的实训。从而,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了达到企业要求的合格毕业生。

2006年,我院煤矿主体专业的所有“订单”培养的学生已在安徽省淮南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国投新集能源公司等煤电企业定向就业。

在几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坚信只要立足企业、面向行业,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就一定能够打造出一所社会满意、企业满意、学生满意的高职院校。

面向企业(环境影响评价

面向企业活动策划书

面向政府企业营销

夯实基础 立足江都 创建品牌 面向苏中

诚信,企业立足之本

诚信,企业立足之本

忠诚企业立足岗位

依托行业立足企业为煤炭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

面向电信行业的业务分析解决方案

立足为民服务 力树行业新风

立足企业,面向行业
《立足企业,面向行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