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18:15: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河南周口2018届高三上期摸底考试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史学家钱穆说“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了,故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此处的“中书省”又称 A.度支司 B.政事堂 C.枢密院 D.宣政院 【答案】B 【解析】度支司是北宋设置的三司使中官职,故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故B项正确。枢密院是为削弱宰相军权的机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与题意和时间均不符,故D项错误。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B.所谓“天”就是天理 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D.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答案】C 【解析】“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大意是:事情是由天定的于是都很服从;如果是人定的就会起纷争。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宗法制有利于稳定统治阶级内部统治秩序,故选C项,排除A、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名师点睛】

答好本题的关键是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本题王国维是论述周朝的制度,再依据“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说明该制度按照天意决定继承者的话,大家都会服从,避免了贵族之间的纷争,如果按照人的意图决定继承者的话,就会产生纷争。故与“定之于天”相对应的措施是宗法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3.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逐渐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以及行省所负责的事务和职能来看,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故答案为B项。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行省制与分权制衡无关,排除C项;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D项。

4.秦赢政时,“天下之事无小犬皆决于上”,自称“朕”,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这说明

A.皇权至高无上 B.皇位继承家天下 C.君主专制强化 D.秦朝确立大一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即皇权至高无上,故选A。B是秦朝“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排除;君主专制强化于明清,排除C;秦的大一统主要是从秦灭六国的角度而言,结束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结束了战乱,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高无上

【名师点睛】皇帝制度的评价: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证。在封建社会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封建经济发展、抵御外族侵略等方面起进步作用;但也造成封建专制主义,对人民残暴统治(暴政)、是人治,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社会转型等。

5.“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B.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的中央机构设置的调整使得明代六部最高长官的品级提升,故A项正确。官员晋升难易程度与品级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科举制选拔的严格程度与品级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趋势,不能反映明朝调整官吏级别的特殊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6.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代开创了国家的统一局面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成为此后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这一制度为秦始皇首创,所以材料中描述“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是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答案选C。AB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名师点睛】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地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7.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是 A.开放性和灵活性 B.民主化和程序化 C.随意性和实用性 D.主观化和杂糅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推知,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故B项错误;罗马法根据裁判官司法实践和法学家理论一步一步完善,最终使罗马法成为司法实践性较强理论本身合理的法律,不是随意性,故C项错误;罗马法“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得知罗马法不是主观化,故D项错误。

8.有学者认为,在雅典,城邦权力不受任何制约和限制,对于公民大会或者民众法庭针对个人的任何决定,个人并没有上诉的机制和途径。该学者关于雅典的核心观点是 A.雅典城邦忽视法治建设 B.民主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 C.个人自由缺乏制度保障 D.直接民主易滋生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雅典城邦至上,而个人自由并没有上诉的机制和途径即个人自由缺乏制度保障,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雅典城邦为了民主是非常重视法治建设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个人自由缺乏制度保障而非直接民主易滋生专制统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的字眼“个人并没有上诉的机制和途径”即材料意在强调个人的自由其实是缺乏制度保障的。

9.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利于古希腊民主制度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是 A.城邦 B.小国寡民 C.君主制 D.山多地少港湾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地理因素是港湾众多、三面环水、遍布岛屿,故选D。A不是地理因素;B是雅典城邦的特点;C是政体形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条件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

(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依托海洋,天然良港众多,多山地,有利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展。

(2)城邦国家的出现:小国寡民和独立自治的城邦特点便于人们直接参加国家管理。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3)有优秀参政素质的公民及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4)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营养。 10.梭伦改革带有历史局限性,主要是因为 A.改革措施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梭伦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足 C.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 D.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梭伦改革历史局限性原因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符合历史潮流,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奠定了雅迪民主政治的基础,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这是梭伦改革的积极意义,故C项错误;梭伦改革之所以具有历史局限性,是因为其改革的“折中”色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梭伦改革意义 11.古代雅典民主政体的特征体现在 ①公民大会 ②五百人议事会 ③民众法庭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和简单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公民大会是国家的蛟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沦决定。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处理口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而全国人大是中国的,排除。故选择A选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12.雅典每年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6000名陪审员,再以抽签的方式分配到10个法庭审案,以抽签方式参审案件,以秘密投票方式判决案件,它反映了 A.陶片放逐法的实施 B.雅典各部落轮流执政 C.雅典公民大会的盛况 D.雅典公民广泛参政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材料“雅典每年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6000名陪审员,再以抽签的方式分配到10个法庭审案,以抽签方式参审案件,以秘密投票方式判决案件”可知,陪审团成员先海选再抽签,体现出雅典公民直接的、广泛的参与政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陶片放逐法,故排除A项;陪审团成员由抽签产生,并非轮流担任,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陪审团成员的产生程序,并不能反映出公民大会的盛况,故排除C项。 13.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因为它 A.由立法委员会而编订 B.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 C.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答案】D 【解析】略

14.1842年成书的《海国图志》记载:“(某国)立绅士会询问政务,筹办国饷”“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国主若欲征税饷,则必绅士会允从,倘绅士会不允,即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若绅士会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徳国君主立宪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某国)立绅士会询问政务,筹办国饷”“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国主若欲征税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即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联系所学,可知是英国的议会制度,故A符合。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强调的是皇权至高无上,故排除B;美国总统共和制下,征总统无征税权,由国会负责,故排除C;《海国图志》成书时,德国当时还未统一,故排除D。

15.作为资产阶级的雅各宾派,在法国大革命过程中甚至颁布了像“限价法令”这样的超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目的的法令。当时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民群众的推动

B.法国革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C.雅各宾派几有革命性 D.启蒙思想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实际上是找出恐怖政策的背景,外国入侵和内部的*促使资产阶级为了应付当前的局面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革命措施,来稳定形势。故B项正确,A中人民群众不是主要因素;C和D都是客观因素。 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法国共和制确立·法国大革命

16.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D 【解析】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使国王的权利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剥夺国王的权利,国王拥有行政等权利,因此国王“有权不让议会参与”,与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无关,故A错误;题中“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表明国王已不可能专权,故B项错误;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内阁不对国王负责,故C错误; 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国王尽管“统而不治”,但仍保留“媾和与开战”等名义权力,故D项符合。

17.《世界文化知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形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达到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出现之前人类政治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阶段”由此可以看出 A.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是最好的制度 B.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 C.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最终归宿 D.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最高阶段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达到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出现之前人类政治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阶段”可以看出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形成是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故选B项。A项错在“最好”;C项错在“最终”;D项错在“最高”。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代议制的确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

18.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A.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制 B.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 C.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普鲁士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虽然国会行使部分立法权,公民达到年龄之后有选举权,但这只能表明其具备了近代民主政治的某些内容;且根据史实,此时普鲁士依旧保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的普鲁士宪法,普鲁士两院行使部分立法权,而普鲁士人在年满25周岁后享有选举权,这些都表明其具有了近代民主政治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普鲁士宪法并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在普鲁士统一德国后于1871年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这才确立了其君主立宪制政体,故C项错误。普鲁士国王享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同时还享有部分立法权,且根据史实,此时普鲁士依然保持专制主义,因而国王“统而不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D项错误。

19.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联邦制。依据所学可知,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指中央集权,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指地方分权,而美国的联邦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A项表述不全面;B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错误,不合史实。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20.美国一词“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中的States的含义后来演变为 A.国家 B.邦联 C.州 D.省 【答案】C 【解析】略

21.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的“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主要是官员腐败所致,故D项正确。贫富不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莠民作乱是材料中提到的现象,不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民性懦弱是材料中腐败官员所“扬言”的,显然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 点睛: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具体原因有:(1)清政府政治腐败;(2)中国封建经济落后;(3)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4)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者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22.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组织了正面战场四次会战

B.撕毁重庆政协会议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 C.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D.与共产党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可知国民党以扩大对城池和交通线等地域的占领为目的,造成了力量全面展开、兵力分散等问题,此“战略失误”反映了1946年6月国民党全面进攻的失败,此后国民党由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故B项错误,C项正确。A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排除D。故答案选C。 23.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实现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②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③摆脱共产国际干扰

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答案】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考查考生阅读历史材料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所谓“在政治上成熟”,是指中国共产党能够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不受外界的干扰。

24.和约批准后,清光绪帝下罪己诏日:“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以到长江口岸航行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完全形成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去岁仓促开衅……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等内容可知此战由前一年开战,第二年签约,并且清政府在水陆战场皆战无一胜。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包含了水陆交战,并于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的“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内容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故答案选B。A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C属于《南京条约》的影响;D属于《辛丑条约》的影响。 25.“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当时的斗争形势是 A.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 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D.三大战役已经取得胜利 【答案】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分析判断历史背景和时间,学生应该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从背景原因入手,分析出解放战争爆发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其它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6.胡兰成在《山河岁月》中评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说明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和北伐革命军成为社会的主要领导力量,即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B正确;五四运动时期,国家政权仍然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仍是封建性质,排除A;五四运动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C;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是被北洋军阀的统治所破坏,排除D。所以选B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27.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国共合作实现,大革命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大革命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把握“1925年”这一关键词。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国民大革命迅速发展,导致中共人数的大量增加,故选择D项。共产国际的支持外因,不选择A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不选择B项;土地革命开始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不选择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名师点睛】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 28.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说,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缺乏更多的社会阶层,没有形成声援太平天国的力量。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尚未诞生新的强大的阶级力量。这根源于中国社会尚未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已经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材料谈的不是小农意识,排除A;是指由工人阶级在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同农民结成的革命联合,同时也不符合社会实际,排除C;B项属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因素,但与材料不符,排除。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29.电影《我的1919》为参加巴黎和会的主人公顾维钧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台词:“长久以来,中国人民期待着,期待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举世闻名的孔子和孟子,他们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和会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台词中论述的问题是指 A.德国领土的肢解分割问题 B.中国山东主权归属问题 C.中国辽东半岛主权归属问题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海外殖民地分割问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我们根据时间可以发现1919年是五四运动的年份,而且巴黎和会也验证了我们的想法。而与中国有关的就是中国山东的归属权的问题,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D选项与中国无关;C选项说法错误,应该是胶东半岛。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30.1895年4月8日,《泰晤士报》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该报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 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 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C.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 D.干涉还得到清廷的回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故A正确。《马关条约》与势力范围无关,故B排除。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过于笼统,故C排除。英国没有参加干涉,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

二、综合题(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第五条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第六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节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进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政局持续动荡的原因,并指出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答案】(1)特点: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立法权),同时保留国王。进程: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原因:法国专制王权强大;法国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革命力量不够强大。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特点: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影响: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保留了君主专制、军国主义残余,为德国发动对外战争埋下了隐患。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必须的;另一方面……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保留国王等方面概括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1832年议会改革等方面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进程。 (2)本题根据材料二“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王权强大、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等方面分析法国政局持续动荡的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角度指出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 (3)本题根据材料三“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皇帝委派官吏……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的角度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君主专制、军国主义残余、对外战争隐患等方面分析其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钱穆《秦汉史》 材料三: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和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形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3)对比材料

三、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待丞相态度的差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人在处理相权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以后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评价。

【答案】(1)设置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设置郡县制,设置一系列选官及考核制度,制定秦律

(2)王国问题/地方诸侯国势力膨胀或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汉初推行郡国并行;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3)唐太宗认为丞相有助于皇帝更好统治国家(有效辅佐皇帝治理天下),明太祖认为丞相是导致国家政治动荡的原因。唐太宗通过分化相权来削弱丞相的权力,明太祖直接废除丞相这一官职。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消极方面——从长远角度来讲,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发展转变。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确立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2)根据材料信息“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的威胁。再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3)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设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唐太宗采取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化相权来削弱丞相的权力,明太祖直接废除丞相。

(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评价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朝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 【名师点睛】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影响;归纳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当时西方政治状况,分析不同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比较不同时期中央制度、地方制度的异同,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内容。

甘肃临夏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

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政治试题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语文】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抽测调研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

河南省六市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一模)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六市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二模)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届高三政治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言答案

语文试题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

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