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英语专业师范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发布时间:2020-03-02 13:29: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摘 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探索英语专业师范生在优秀毕业论文培养项目中所取得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 进而获得本科生科研进程特点和规律的一手材料。结果发现: 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方向与问题多为自己感兴趣的; 从有成形的设想到最终定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多; 使用图书馆及其他资料来源的能力偏弱; 有的学生缺乏毅力, 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 与教师的交流状况对学生的状态影响很大; 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比科研方面的收获要更多一些。

【关键词】英语专业师范生; 科研; 毕业论文

一、引言

科研能力是新世纪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丰富的科研知识、清晰的科研思路、扎实的科研技能是师范生入职后发展为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因此, 在校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良好的科研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获得的, 它的培养需要教学单位较为长期的关注与投入。

目前, 教育研究者对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培养的能力构成( 韦理, 2005) 和教学实践方面( 张秀云, 庞丽娟, 2003)关注较多, 而相应忽视了对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其实,这一缺失不仅体现在师范本科生教育中, 也是本科生教育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研究并未将科研能力作为师范生 / 教师能力构成的重要方面加以探讨 (刁维国, 2007;王艳玲, 2007; 吴一安, 2005)。

然而,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 本科生应当“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才能授予学士学位。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2004) 也曾详细论述了科研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联系。由此可见, 国家对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培养已明确地提出了科研能力方面的要求。对于师范生来说, 科研能力的大小对其入职后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与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诚然, 有一些研究者已在讨论这一重要问题( 胡海舟, 2004; 靳延华, 2004), 但讨论更多地处于理论层面, 缺少相应的实践或实验环节来更加有效、深入、清晰地阐明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及方法。从 2006 年到 2007 年,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系针对2003 级本科生进行了一次科研能力培养的试验。本文是这次实验的报告。

二、项目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系 2003 级“优秀毕业论文培养项目”是一个具有教育实验性质的科研项目, 课题时间为 2006 年 4 月到 2007 年 12 月。它是在 2005年一次成功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2005 年 4 月到 7 月, 我们组织了 20 名 2002 级本科生进行了科研尝试, 并为他们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尽管这次尝试历时不长, 但参与的学生仍顺利完成了一般科研的所有步骤, 并上交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报告。在结题后的集体访谈中, 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高水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表明, 学生在研究中进行过深度思考与艰苦探索。因此, 我们拟进一步研究、探索这一“学生自主科研与教师协助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以科研实践推动科研能力的发展, 以期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找到一条更有效的途径。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探索英语专业师范生在优秀毕业论文培养项目中所取得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因此, 本项目的实施带有一定的尝试性。我们并不力求证明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会取得多少科研能力方面的发展, 我们更多地是希望掌握一些关于本科生科研进程特点和规律的一手材料, 以便为更进一步的探索提供参考, 指明方向。这样一来, 项目就具有了双重目标: 首先是学生科研的顺利完成, 这一环节涉及到参加项目学生的遴选、开题、在研究各个阶段的指导与协助、论文写作等; 其次是对学生科研的研究, 即观察、分析学生在各个研究阶段的状态。因此,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的教育研究方法, 获得的数据与信息具有较强的情景性、真实性和应用性。也就是说, 本研究既有实践价值, 同时也能够为相关的教育理论提供验证。

项目的具体实施包括四个主要阶段:

(1)准备阶段此阶段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的遴选工作。遴选工作采取公开自愿报名与鼓励重点对象相结合的原则。即,既向全年级学生公开招选参加者, 又鼓励那些教师们普遍认为学业优秀、潜力较

大的学生。最后, 有 48 名学生报名,占学生总数 124 人的 38.7%。可以看出, 学生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是比较浓厚的。从这些学生中, 我们根据他们在报名表中填写的准开题报告、专业课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教师推荐等多方面的情况最终选出 16 名学生参加此项目。其中, 论文设想与“二语习得”“翻译”和“文学”方向有关的各 3 人, 与“教育心理学”方向有关的 2 人, “测试”“教学法”“跨文化交际”“文体学”“语言学”等方向各 1人。我们根据系里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意愿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一名教师进行全程一对一的指导。

(2)学生科研初期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定题。从这个阶段开始, 16 名学生每月上交一份进度报告, 在报告中简要说明本月 / 本阶段计划完成的任务、完成过程( 按时间顺序)、实际完成的任务与获得的经验与反思、未能完成的任务及原因分析。项目结束后共收取 74 份进度报告。

(3)学生科研主体阶段此阶段学生基本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各项科研活动, 直至最终完成毕业论文。但其间仍与笔者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 或当面交流, 或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每次交流, 笔者都进行了事后记录。在研究中期和结束时, 学生分别上交了中期报告与结题报告。

(4)材料汇总与分析阶段此阶段除集中地、整体性地汇总并分析所有相关材料外, 笔者还对参与项目的学生和他们的指导教师进行了开放式访谈, 作了详细的访谈记录并归入汇总材料中一并加以处理和分析。

三、分析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中的所有文字材料( 报名表、进度报告、电子邮件交流、访谈记录等) 均输入质性分析软件 NVivo 7 进行处理, 主要处理方式为编码标注与分类分析。经过反复比较与归类, 最后发现如下几点较有规律性或普遍性的现象。

1.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方向与问题多为自己感兴趣的这说明学生对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探索的欲望,尽管这种兴趣更多地是自发自觉的, 并不是在理性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有些学生想要研究的课题甚至与其准备考研的学科专业并无多大联系。因此, 本科生主动从事科研尝试的功利性并不是很强。那么, 在这方面, 学校教师专业方面的引导对后续整个科研过程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从有成形的设想到最终定题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很多定题周期平均为七周, 这比预想和计划的时间要长很多。定题的困难主要与如下两个因素有关。首先, 学生普遍设想比较泛化, 即使明确知道所要研究的问题或方向很有意义, 但研究设计与成熟范式的差距仍很大。也就是说,学生并不了解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常识。这可能与研究方法的训练较少有关; 第二, 教师往往会开书单让学生去读, 但引导不够。有不少学生反映这些参考书越看越觉得摸不着头脑, 找不到方向, 甚至有的学生还发现按照书中所讲的内容和标准来看, 自己的研究设想根本就无法转化为现实。学生承认自己平常的积累比较少,但教师的指导可能又过于粗略, 缺乏深入的交流, 在读书时又很少有与其他同学讨论的机会。但这一阶段却让学生对科研有了更加准确、客观的认识, 初步形成了科学的概念。

3.使用图书馆及其他资料来源(如网络)的能力偏弱这几 乎 是 所有参加项目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一方面, 学生利用图书馆等信息来源的技能有欠缺, 似乎并不习惯于、也没有较强的意识去开发资源;另一方面, 即使检索到了一些有关联的资源, 也不知如何充分利用。

4.有的学生缺乏毅力, 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项目初期, 新鲜感和信心都较为充足。因此, 参加项目的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投入都比较多, 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但经历了一些波折和困难之后, 就有学生在后期表现得不那么积极了, 更多地是出于应付, 标准也相对降低了。但始终如一坚持下来的学生表示, 在进程过半的时候, 有非常强烈的疲劳感和焦虑感, 只要坚持一下就能跨越这种状态。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突破极限”。因此, 这里似乎存在一个“疲劳临界”, 坚持过一定的阶段后就不显得那么困难了。

5.与教师的交流状况对学生的状态影响很大教师的态度负责与否, 是否经常与学生联系, 能否在关键时期给学生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是学生心目中影响自己状态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6.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比科研方面的收获要更多一些尽管本项目旨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但学

生却普遍反映, 与科研本身的收获比起来, 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要更多一些———如与人相处、交往、主动思考、积极调解自身情绪、合理安排时间等。

四、结语本项目只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远远无法作出肯定的结论。

但我们仍可以看出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1.在属于师范生培养方案的各门课程中 ( 尤其是有条件的课程), 教师可以更多地渗透科研思想, 介绍科研动态, 通过相关的内容更好地培养、保持学生对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 同时还应加强科研引导。

2.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推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如果每个导师都能长期带领学生进行科研方面的渗透与训练, 那么就容易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而不是仅仅以这种项目的形式来弥补培养不足的缺陷了。

3.应当加强本科生研究方法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模式可以改革为“阅读—设计—操作”一体化的层进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降低学生进入科研领域的门槛,它将科研训练分解为三个有内在联系但循序渐进的阶段: 首先通过阅读相关研究, 使学生对科研形成一定的、较为整体的概念; 然后进行设计训练, 只设计不实施; 最后真正进行实战。

总之, 我们应当将科研培养视为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充分重视起这项工作, 在坚持不懈的探索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胡海舟.培养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 [J].师范教育,2004,(2): 7—9.

靳延华.论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3): 7—8.王艳玲.英国“一体化”教师专业标准框架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7, (9): 78—82.韦理.国外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新思路 [J].外语教学,2005, (5): 51—54.

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3): 199—205.

袁贵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7): 9—13.

张秀云, 庞丽娟.教育实践———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9): 46—47.

数学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

培养英语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途径探索

学生干部能力培养途径

科研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

护理人员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英语专业师范生实习报告

阅读教学方法与阅读能力培养途径

英语专业师范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英语专业师范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