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让语文课出“彩”

发布时间:2020-03-02 23:57: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让语文课出“彩”

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和谐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然而,教学中只具有和谐而无“奇”和“异”还不是至高的美,和谐之中的“奇”和“异”犹如流畅旋律中的切分音、休止符,好似黄河水流淌时出现的咆哮的壶口瀑布,使美在和谐之中升腾,令人叫绝,使人惊叹,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创设“奇”与“异”呢?就自己的实践略谈以下几点:

一、诱发奇趣

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是很多的,例: 黄山奇松之奇,乌鸦喝水之趣„„我在教《乌鸦喝水》的课文时,是这样诱导学生的:先让学生听一首熟悉的歌《小乌鸦爱妈妈》,告诉小朋友们,小乌鸦为了给妈妈找食物,遇到了许多困难,有一天它在找虫的过程中没有水喝,它是怎么办的呢?这样以故事引发学生对乌鸦喝水的兴趣,并且通过小实验来演示小乌鸦喝水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小乌鸦的聪明和可爱,并且创设情境,让学生演一演小乌鸦回到了乌鸦妈妈的身边,讲述了事情的经过,通过乌鸦妈妈(老师扮)的称赞使学生明白遇到困难该怎样做,更有趣的是,我要学生回家做个实验:试试有没有其它办法可以让小乌鸦喝到水。方玄初说,语文教学不是开“戏院”,而是办“剧团”。这中间大约包含着让学生尽情尽心地在语文教学的趣味中学,在趣味中长的意思吧。又如在教学《鸟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熟悉鸟岛的特点,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位游客向旅行社咨询, 最好什么时候去鸟岛?如果你就是一位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纷纷要求当小导游,力争说服游客(老师扮)在六月去鸟岛,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描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并不局限于教材,挖掘其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情境,给学生质疑、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给学生交流、展现的舞台,我想:这样的教学可谓于和谐中显出了奇异吧。

二、激发奇情

语文是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的学科,我们只有用情感的钥匙,才能打开语文之门。这里的奇情不是奇怪的感情,而是指独特的、真切的感情,是属于“这一个”的。为什么当有的小朋友在表演《放小鸟》的情景剧的时候,没有为小鸟身处笼子的困境感到同情着急,竟然偷偷笑起来,为什么?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入境入情,他们缺少或没有留意类似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就等于一首曲子中弹了一串不和谐的音符,从而破坏了整首曲子的优美意境。由此看出,为了使语文教学流畅自然,且于和谐中呈现出奇特的艺术效果,我们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独特情感,从而获得独到的审美感受,形成富有个性的审美情趣。

人的感情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小学生更是这样,因为他们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最感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情绪和情感具有情境性,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培养特定的情感,使学生“触景生情”。在《云雀的心愿》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云雀见到洪水泛滥而十分害怕没有情感体验,于是我播放了一段长江泛滥成灾的情景,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滔天巨浪滚滚而来,河堤被冲垮,民房被淹没,群众有的站在屋顶,有的落于水中,有一位女孩抱着树梢,随时会被洪水吞噬„„学生看到此景大吃一惊,发出了一片唏嘘声,这就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危险的意境,使他们产生了感情共鸣,并理解了小云雀为什么要紧挨妈妈了。而在谈自己的感受时,学生都能提出了对洪水危害性的讨厌和想植树造林的心愿。把平面、无声的文字化为立体、有声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感情,获得更真切的感受。

教学中还可以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将课文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燕子》一课,这是一篇状物文,写出了燕子的可爱与春天的美丽,两者相辅相成。开课前,我就播放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小燕子》,那轻松愉快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对燕子美好的回忆,在教学结尾的“春之歌”时,我又播放了一段细雨沙沙、鸟语啁啾、溪水潺潺„„来自大自然的音响,使他们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轻轻松松地进入了文中所描绘的美妙境界中。又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赏一段“长亭外,古道边,„„”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思乡的忧伤境地。再如《月光曲》的教学中,我在范读时配上了《月光曲》的音乐,《月光曲》的琴音伴随着时而深沉,时而激越的朗读,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他们和书中的盲姑娘一起静静地听着,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音乐的只可意会性感染了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以主体之情理解了客体之境。

三、引发奇论

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是不求唯一答案的,这就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我国早在魏晋时期,玄学家们就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王弼主张“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是说要尊重个性的发展,西方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大力提倡崇尚自然,夸美纽斯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人的本性都有自我表现的愿望,也有标新立异的需要。 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引发学生的“奇谈怪论”,引导学生把“单一思维”拓展为“多向思维”。 如在《九色鹿》的教学中,在理解九色鹿指责调达的一番话时,有学生说:“九色鹿后悔自己当初救了调达。”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果调达再次入水,九色鹿会不会救他?为什么?”有的学生持否定态度:“九色鹿看到调达如此见利望义,觉得调达该受报应,不救他,这叫恶人有恶报。”也有更多的学生持肯定态度,有的说:“九色鹿的心灵很美,尽管调达恩将仇报,她还是会不计前嫌,把调达救上来的。”有的说:“九色鹿会救他的,她把调达救上来后,会去改变他,让他变成一个好人。”我及时给他作了概括:“你的意思是九色鹿不但要救他的生命,还要拯救他的灵魂。”也有学生说:“九色鹿会救他的,因为她很善良,她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调达,让调达重新做人。”这样,学生就能较深刻地理解九色鹿指责调达的用意:让调达和国王认识到各自的错误,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记得在教学《落花生》时,曾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苹果、梨子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并不是它们的错,既好看又好吃,不是比花生更好吗?”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讨论,同学们就自己的理解和经历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同时也使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得到提升。

一位在教学上颇有研究的同仁说过,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是每堂课都能上成示范课,但每堂课都应该有“出彩”的地方,有“亮点”, 让学生愉悦,令自己满意,以我之见,这“出彩”之处就是语文课中创设的“奇”与“异”吧。

让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让”出爱心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让语文课成为“动感地带”

让语文课回归本源

让语文课更精彩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让语文课绽放花朵

有 梦 就 能 出 彩

音乐,让语文课“动听”起来

让语文课出“彩”
《让语文课出“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