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实践报告之探索古镇文化之旅

发布时间:2020-03-02 01:57: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探索古镇文化之旅

2015年7月7日,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只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但是在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的成员心中,它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当一个你期待许久的日子来临,你会做些什么?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同,我们,也用着自己的方式来加以诠释。

一. 我们去哪儿?

北京这个地方,谈到古镇文化,你最先想起的会是何物?

天坛?故宫?还是南锣鼓巷?

我们的答案,并不是上述的几个选项。没错,它们是古迹,然而,当络绎不绝的人群你来我往充斥在你的面前,你看到的便不是古迹,而是人们在现代文明的碾压下所释放出来的情绪。

我们,有着自己的选择。 西交民巷?这是什么地方?

西交民巷位于北京西城区南部。东起**广场,西至北新华街,中与羊毛胡同、前细瓦厂胡同、辇儿胡同、平安胡同、人民大会堂西路、兵部洼胡同相交。是北京最长的胡同,亦是承载着古老文明的道路。

它,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西交民巷呢?这还得从当前北京古镇文化的现状开始说起。

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北京还被称为中国四大古都之

一、博物馆之都。北京在建国后仅用半个多世纪就由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发达的现代大都市,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古镇被破坏,与之相连的古镇文化也逐渐消亡,加上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重视程度远超过对精神生活的重视程度,古迹已变成赚钱的工具,早已没了它本该有的意义,人们每天为了工作和生活到处奔波,生活压力的过大让他们忙的几乎没有时间来舒缓心境,因此在他们的眼中,古镇文化似乎没有什么用,城市管理者为了城市的发展,一幢幢高楼竖起,而一间间四合院被推倒,一条条柏油马路延伸,而一条条胡同被改造。今日的北京,早已没有了从前浓重的古镇气息,而发展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说起北京的历史,不得不提到在这里的确孕育出了无数的文化瑰宝,比如京剧文化、四合院文化、胡同文化等等。1919-1935年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奇葩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而这一表征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生命力也在日趋下降。说到四合院,在中国其实很多地方都有,但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它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北京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中就有“和”的理念文化,然而,北京的大多数四合院由于城市规划已经被拆除,盖起了水泥森林。胡同,是北京,苏州的一大特色。在苏州,人们称之为“巷弄”。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而且胡同也反映了北京人喜爱热闹的性子和北京人淳朴的民风,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北京的很多胡同都被拆掉或改造,没有被拆掉的也大都成了商业步行街。

自从改革开放后,国家着力发展经济,却忘了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在于物质生活的享受,精神文化的匮乏往往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很多城市都开始了城镇化的道路,以北京为例,一幢幢高楼竖起,一间间四合院被推倒,一条条胡同被改造,如今在北京要找到一个有古文化的地方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北京的海淀镇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海淀”一词起于元朝,其历史悠久性毋庸置疑,然而,如今再去海淀镇,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文化气息,取而代之的是由水泥堆砌起的森林,胡同被拓宽,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四合院被拆除,变成了一幢幢写字楼,从前的“中关村”已经不是一个村,变成了科技园区,而且它的扩张之路还在继续。北京是还留着很多古迹,但是古镇文化貌似已经所剩无几,古迹也沦为了赚钱的工具。

四合院已不多见,古迹名胜之处人满为患,于是我们才把目光转向了尚留有余味的西交民巷。这里,还承载着老北京人对于古镇文化的情怀。

二. 我们看到了什么?

有人说,希望越大,失望便会越大。或许我们此行正印证了这句话。

一个多钟的地铁,简单的步行,我们终于到达了西交民巷。这在我们期许中应该充满这文化气息的古巷,这本应在老北京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古巷。

然而,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的,是一条静谧无人的巷道,是一条古朴不再、气息全无的道路。道路两边停留的,是大批大批的现代汽车,古老的房屋被钢铁怪物所替代,走过之处,残留的老宅墙上,一个个大红的“拆”字触目惊心。

这,不是我们心中的西交民巷!

出发前,我们还有人开玩笑似的说,这趟旅程或许会让我们认识到真正老北京的全貌。老北京并不是像现在这般,虽然也繁荣,但更多的是,四处都充满着淳朴的气息。而此刻,我们并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淳朴气息。

在这条静谧的道路中,匆匆而过的行人,并没有感受到我们的失望之处。或许,他们正是北京从旧到新转变的目击者,或许,他们也是淳朴气息消散的肇事者。但是,不管怎么样,没有了,就是没有了。

叽叽喳喳的,我们小组人员开始讨论。 为什么?

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北京究竟发生了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学校,查阅资料以后,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 1.北京古建筑被破坏的早期原因: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就被视作为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的中心,大量政府机关和企业重要部门座落于北京,与此同时这些经济和政治部门的存在有预示着这座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导致了北京这座城市需要大量的土地为这些企业,部门以及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而北京当初建设之时大量的土地被古建筑所占据,所以为了发展城市的规划者不得不拆掉大量的古建筑为北京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空间,只保留了一些名气大,影响力大的帝王宫殿,园林等等一些宏伟的建筑,而一些鲜为人知平淡无奇的古建筑却只能遭到破坏。但这作为发展的代价并不算大,中国早期人民需要摆脱贫穷,就必须要必要的拆除一些不重要的建筑,为未来腾出空间。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前为了发展尽快脱贫而拆除了大量的古建筑只能说是必要之举,而且也没有对北京的古建筑文化造成积重难返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城市管理者意识不到古建筑保护的严重性,这无疑为北京古建筑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霾。

2.改革开放初期对古建筑破坏的原因:

改革开放引进了很多外国的企业和资本,大量的外国企业和资本进驻中国,使得土地前所未有的紧张。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内外两手抓的政策,一边让北京城对外扩张,另外又加强对内土地的开垦,进一步压缩了北京古建筑的生存空间。其次,为了让古建筑能物尽其用,人们利用古建筑的游览价值,还在古镇内部大力开展商业,古建筑群内除了游客就是各种商铺和小贩,这不仅让去游览的游客难以体味到古建筑所彰显的历史的厚重感,更严重的是让古镇的破坏更加严重,很多古建筑早已不是原先的古建筑了,早已被一次又一次的翻修和改建,最终变得不伦不类,从而演变成为了商人挣钱的工具。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城市管理者的失职,更是由于民众对古建筑保护意识的匮乏。

3.现代古镇破坏的原因:

进入21世纪,北京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大都市,但是它已经逐渐淡忘了它也是一个包含了中国很多历史遗迹的,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城市。直至今日在中国已经很少能看到有像样的古建筑群,被保护起来的只有那几个帝王宫殿和大型园林,真正能反映大众历史的古建筑群越来越少,即使存在也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商铺聚集地,各种打着历史的名号卖着普通商品的商铺俯仰皆是。它们充斥着古巷古镇,让所谓的历史体验变成了一场购物的盛宴,商业化的闹剧,人们在主场狂欢之余能体验到的历史也只是寥寥无几。古建筑似乎再不被保护起来的话就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跳梁小丑。成为赚取人们钱财却只能给公民带来廉价快乐和消遣的累赘。

不同阶段的古镇破坏无疑都是因为现代人们需要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古镇占地大用处有限,就变成了城市发展的牺牲品。

答案明了,震惊之余,也多了一份坦然。为发展所迫,牺牲了古镇文化,那么,为了让古镇文化重燃,我们是否应该牺牲一下发展呢?

三. 我们走向何方?

缺失的古镇文化,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可以说古镇文化的缺失对我们的物质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就物质上来讲,古镇的存在让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以往历史中能人巧匠们的伟大之作。诚然旅游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了古镇原有的文化气息,但如果只是单纯的出于让游人们欣赏古镇本身的角度,适当程度地开放古镇可以让更多的人领略到那份美。笼罩在特殊意境中的古镇不同与其他自然风光那般雄伟壮阔,但那份安逸确实令人沉醉。而一旦将来越来越多的古镇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人们再想寻找这样一方安逸的土壤,不好意思,太难了!精神层面上的更是不用说,古镇文化本身就是我国一重要文化,就如戏曲文化等,古镇本身更是可以位列文化遗产之位。古镇文化的缺失,就像是一方国粹的消逝,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悲伤。在古镇,欣赏古镇建筑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领略古镇文化的氛围。就像不到朱仙镇,你永远领会不到它的年画乡土气息,它的五香茶干是多么可口。不去到江西,看看景德镇,你也体会不到它究竟为什么叫做“瓷都”,那种满镇都是烧灼瓷器的味道,就是它的古镇文化。想一想吧,如果有一天,我们中国的所有古镇全都消失了,再想看看中国的四大古镇,只能在网上搜一搜了,那时的我们会有多么的遗憾。不论是从视觉感官上,还是从文化精神上,都是全中国乃至世界的损失。我们中国的文化,也会永远的缺失那么一角。

道理我们并非不懂。在现代物质文明发展迅猛的当代,我们的物质生活上去了,也开始学会珍视精神文明。即使如此,古镇文化对于我们而言便有不同以往的意味。

路总要前行。在简单吃过午饭之后,我们小组成员一致决定,改变目的地,前往从前只存在于课本中的一个神圣之地----圆明园。

自1860年的那场浩劫之后,圆明园的辉煌已经变成了历史,从前的那个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渐渐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留下来的,仅仅是一片片废墟,以及我们在课本中所见到的,那一片西洋遗景。

所以,对于圆明园遗迹的保护,或许会成为对我们小组成员最大的慰藉,因为那时我们可以发现,在北京的大地上,古老的文明依旧存在。

圆明园很大,广阔的荷塘似乎见不到边。我们小组的成员也很兴奋,并没有因为圆明园的大而怨声载道,一边走,一边用手机记录沿途的风景。

看到圆明园中那些残垣断壁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那场大火中,有多少宝贵的文物付之一炬。那倒在地上的石碑,似乎在述说着,它曾经经历过多少惨绝人寰的杀戮和掠夺。我们感叹着,在现在这个社会,如何才能用个人的单薄之力保护这曾经的中华瑰宝,保护那些曾经的灿烂文明。

一番跋涉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书中见过数次的西洋遗景了。不用靠近,只是远远观望,我们便能感受到它曾经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历经多少流离沧桑。我们在这里合影留念,我们观望着周围来来往往的游客。我们感受到了曾经繁荣的古老文明,我们,似乎也找到了理想中的古镇文化。

离开圆明园之际,我们看到了栖息在圆明园荷塘中的黑天鹅。据说飞向夜空的黑天鹅,代表着不幸和悲哀。但是,游览过圆明园之后,我们明白黑夜已然过去,在这个时代,我们必然会尽我们所能去保护那些仅存的古镇文化!

是的,我们都明白,我们应该走向何方。

社会实践活动之探寻洛阳文化之博物馆之旅

假期社会实践报告 古镇资源的文化内涵

“红色之旅”社会实践之“延安精神”学习报告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心得 古镇

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报告

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报告

翰林文化古镇

文化之旅

社会实践报告-潇湘支教之旅

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之探索古镇文化之旅
《社会实践报告之探索古镇文化之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