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管理学补充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3 04:40: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案例分析步骤

1、分析案例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2、简述与案例问题相关的主要概念及具体要点。

3、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紧贴案例内容,和相关实例展开分析。

4、案例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案例1:上海印染工业公司的决策方法

海印染工业公司是我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二十世纪80年代初,它遇到了危机,产品滞销,市场份额下降,国际市场不景气。为了应对危机,公司的决策层讨论并制订了从1982年起的五年规划,提出了开发仿真纯棉印花布等10个新产品、改造涤棉纬长丝提花织物等10个老产品的初步方案。

“上染”认为本公司的设想可能有局限性,为了保证产品方案的正确,决定广泛征求公司外部各类专家的意见。

“上染”根据征询内容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您认为在所限定的产品中,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应开发哪些新产品?”,“哪些老产品可能有发展前途?”,“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应开发何种新产品,改造哪些老产品?”,“您是否能谈出一具体的理由?”等等。公司向15个省市的国家机关、科研部门、高校和企业的近200名专家发了意见征询表格。3周后,收到91封反馈的信件。于是,他们将这91名专家作为征询对象。

第一轮反馈已经完成,即向200位专家寄送意见征询表格,回收率为45%。公司从中归纳出意见比较集中的适合外销的新、老产品共17种,适于内销的新、老产品共16种。

第二轮反馈:召集在沪的专家座谈,与会专家42位(包括第一轮中的专家24位)。专家们充分地各抒己见,提出的产品品种竟达800多种,并且都出示了足够的论据。最后,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超过50%获票率的产品,外销的有11种,内销的有12种。

第三轮反馈:公司将以上信息汇总后,以第一轮反馈中的91名专家和公司内部18名专家为第三轮咨询对象,向专家们同时发出问卷:问题一,对外销的11种产品和内销的12种产品进行论证;问题二,对第二轮中所提出的800多种产品进行表决。

三周后,公司陆续收到回信。评价结果是:对问题一,意见一致的,外销产品有9种,内销产品有10种,其中外销和内销的有8种产品相同。这表明,公司原先设想的20种产品,只有10种与专家的意见一致。对问题二,意见较集中的,外销产品有108种,内销产品有94种,这为公司今后发展产品开阔了视野,提供了信息。

公司在获得上述资料后,组织了专门班子,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调查后,作出了

1982-1987年的五年规划。

1987年,“上染”的总产值在国内纺织品行业位居前茅;在国外市场上,“上染”的产品销往美国、英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

问题:1.上海印染工业公司所运用的预测、决策方法是什么方法?

2.这种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3.上海印染工业公司对这种方法的应用有哪些成功和不足之处?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案例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得分。)

1.上海印染工业公司所运用的预测、决策方法是特尔菲法。

2.特尔菲法的特点:

(1)匿名性。特尔菲法采用匿名函询征求意见,克服了专家之间因名望、权利等带来的心理影响,可以保证各成员能独立地作出自己的判断。

(2)多轮反馈。通过多轮反馈可以使成员充分借鉴其他成员的意见并对自己的意见进行修正。

(3)统计性。对专家意见的分析多采用统计方法,体现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特点。

3.上海印染工业公司对这种方法的应用有哪些成功和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1)预测题目的选择具体、明确,适合实际的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2)专家的选择范围广、涉及面宽,具有代表性。

(3)调查表问题设计的明确、有针对性。

不足之处:

(1)第二轮反馈采用座谈会的方式有违匿名、函询的原则,容易对第三轮及以后的反馈产生不好的影响。

(2)专家的人数较多,使分析工作繁重,容易出现失误。

案例2: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

李林最近被一家饲料公司聘为总裁。在他准备去上任时,浮想联翩,回忆起在该公司工作10年的情景。

他在大学是学管理的,毕业后到该公司工作,最初担任饲料装配车间的助理监督。当时他感到不知道该怎样工作,因为对饲料装配工作基本不知,可他认真好学,一方面仔细阅读单位工作手册,努力学习有关技术知识;另一方面车间领导经常主动帮助他,使他摆脱了困境,渐渐地胜任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他已有能力独立担任饲料装配车间的监督长工作。可是,当时公司没有提升他为监督长,而是直接提升为装配部经理,负责包括饲料车间在内的三个装配单位的领导工作。

在他当助理监督时,他主要关心的是每日的作业管理,技术性很强。而他担任装配部经理时,发现自己不能只关心当天的装配工作状况,还得作出此后数周乃至数月的规划,还要完成许多报表和参加各种会议,他没有多少时间去从事他过去喜欢的技术工作。当上装配部经理不久,发现原有的装配工作手册已基本过时,因为公司已安装了许多新装备,吸收了一些新的技术,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去修订工作手册,使之切合实际。在修订手册过程中,发现要让装配工作与整个公司的生产作业协调起来,是需要很多讲究的。他主动到几个工厂去访问,学到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并运用到修订工作手册中去。由于该公司的生产工艺频繁变化,工作手册不得不经常修订,李林对此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出色。他工作几年后,不但学会了这些工作,而且还学会了如何把这些工作交给助手去做,教他们如何做好,这样他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规划工作和帮助他的下属工作得更好,以及花更多时间参加会议,批阅报告和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

当他担任装配经理六年后,正好公司负责规划工作的副总裁辞职,李林便去主动申请此职位。在同另外5名竞争者较量后获胜。他自信拥有担任此职位的能力,但由于高级职务工作的复杂性,他刚接任时仍碰到不少麻烦。例如他感到很难预测一年以后的产品需求情况。从一个新的工厂开工,到一个新产品的投入生产,一般都需要在数年前做出准备。而且,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还要不断处理市场营销、财务、人事、生产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这些他过去都不熟悉。在新岗位上越来越感到,越是职位上升,越难于仅仅按标准的工作程序进行工作。但是,他还是适应了这一职位的工作,并做出了成绩,已后又被提升为主管生产的副总裁,这往往是公司最资深的人来担任此工作。到现在,李林又被提升为总裁,他知道,一个人当上公司的最高职位时,他应该自信自己有处理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的能力,但他也明白自己尚未达到这样的水平。因此,他不禁想到自己即将上任,今后所面临的会是怎样的

情况?他不免为此担忧。

问题:

1、认为李林当上总裁后,他的管理责任与过去相比有了哪些变化?他应当如何去适应这些变化?

2、你认为李林要胜任总裁的工作,哪些管理技能是最重要的?你认为他有这些技能吗?

3、如果你是李林,你认为当上总裁后自己应该弥补哪些欠缺才能使公司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答案:

1、变化趋势:一开始担任基层管理者,主要起到带领员工完成既定任务,起模范带头作用 ;继而担任中层管理者,即装配部经理,首先应该了解高层管理者的思路和想法,然后按照自己的工作办法和工作思路去带领基层管理者及员工开展自己的工作;最后担任副总裁、总裁,要能给中层以及基层和员工们带来一个发展的思路,保证企业平稳的前进。 随着他职位的升迁,管理职责在不断扩大,从管理一个团队到一个部门,从部门之间的协作到整个企业的进步,反映了三个层次之间关注目标的差别。

2、对于高层管理者的总裁而言,首先要具有概念技能,即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其次,要具备人际技能,即成功地与他人打交道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组织内外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笔者认为这两种技能是最重要的。

从李林的工作经历来看,从基层开始,到中层,再到负责规划的副总裁和负责生产的副总裁,直到总裁,因此,应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的能力。同时,他在担任副总裁时,负责规划与生产工作,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作出成绩,从这些看,他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应该也做的较好。因此,综合看,他具有良好的人际技能。但是,作为从基层一步步上来的领导,他可能在概念技能方面还缺少一些,也就是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3.如果我是李林,在当上公司总裁后,应补上概念技能方面的不足,使自己具备战略眼光,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是怎样互动的以及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是怎样互相作用的,从而为自己识别存在的问题、设计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选择最后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便利。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取得更好的绩效。

案例3:准确决策与盲目投资

1.决策包括哪些基本活动过程?其中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2.案例中两家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原因是什么?

3.科学决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禹州市建筑卫生陶瓷厂是一家国有中型企业,由于种种原因,1995年停产近一年,亏损250万元,濒临倒闭。1996年初,郑丙坤出任厂长。面对停水、停电、停工资的严重局面,郑丙坤认真分析了厂情,果断决策:治厂先从人事制度改革人手,把科室及分厂的管理人员减掉3/4,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形成一人多用、一专多能的治厂队伍。郑丙坤还在全厂推行了“一厂多制”的经营方式:对生产主导产品的

一、二分厂,采取“四统一”(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财务)的管理方法;对墙地砖分厂实行股份制改造;对特种耐火材料厂实行租赁承包。

改制后的企业像开足马力的列车急速运行,逐渐显示了规模跟不上市场的劣势,从而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有人主张贪大求洋,贷巨款上大项目;有人建议投资上千万元再建一

条大规模的辊道窑生产线,显示一下新班子的政绩。郑丙坤根据职工代表大会的建议,果断决定将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差的86米明焰煤烧隧道窑扒掉,建成98米隔焰煤烧隧道,并对一分厂的两条老窑进行了技术改造,结果仅花费不足200万元,便使其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目前该厂已形成年产80万件卫生瓷、20万平方米墙地砖、5 000吨特种耐火材料三大系列200多个品种的生产能力。1996年,国内生产厂家纷纷上高档卫生瓷,厂内外也有不少人建议郑丙坤赶上“潮流”。对此郑丙坤没有盲目决策,而是冷静地分析了行情,经过认真调查论证,认为中低档瓷的国内市场潜力很大,一味上高档卫生瓷不符合国情。于是经过市场考察,该厂新上了20多个中低档卫生瓷产品。这些产品一投入市场便成了紧俏货。目前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已提高到60%以上。

与禹州市建筑卫生陶瓷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河南省洁达陶瓷公司。20世

纪90年代初,该公司曾是全省建材行业三面红旗之一。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

大潮的冲击下,由于企业拍板盲目轻率,导致重大决策失误,使这家原本红红火

火的国有企业债台高筑。

1992年,由国家计委、省计经委批准,为该公司投资1 200万元建立大断面窑生产线。但该公司为赶市场潮流,不经论证就将其改建为辊道窑生产线,共投资1 700万元。由于该生产线建成时市场潮流已过,因此投产后公司一直亏损。在产销无望的情况下,公司只好重新投入1 000多万元再建大断面窑,这使公司元气大伤,债台高筑,仅欠银行贷款就达3 000多万元。6年来该公司先后做出失误的重大经营决策6项,使国有资产损失数百万元。企业不仅将以前积累的数百万元自有资金流失得一干二净,而且成了一个“老大难”企业。禹州市建筑卫生陶瓷厂由衰变强和河南省洁达陶瓷公司由强变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

参考答案:

1.决策过程包括:(1) 识别问题 (2)确定决策目标 (3) 拟定可行方案 ( 4)分析评价方案 (5)选择方案( 6)实施方案 (7)跟踪检查。其中关键的步骤是选择方案。

2.河南省洁达陶瓷公司与禹州市建筑卫生陶瓷厂形成鲜明对比主要因为双方决策者的决策的鲜明差异。建筑卫生陶瓷厂的决策者面对厂房倒闭的危险能果断做出决策,通过进行人事制度 改革、优化主导产品管理方法、对分厂进行股份制改造和租赁承包等手段使工厂免于倒闭。在稳步发展时,管理者能够头脑冷静地分析和诊断行情并进行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市场考察和论证,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从而保证了建筑卫生陶瓷厂能够成功的运转下去。相比之下,洁达陶瓷公司决策过于盲目轻率,没有对问题和机会进行认真的诊断和分析,一味追赶市场潮流,在还没有对市场进行考察分析论证的情况下就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在公 司亏损产销无望时决策者并未从根本上进行补救而是继续投入大量资金、扩大规模,最终造成了生产与市场脱离的恶性状况。

所以,案例中两家企业形成鲜明对比主要因为决策者的决策的质量好坏对企业造成了直接影响

3.科学决策需要注意:

①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无目标的决策或目标不明确的决策往往会导致决策无效甚至失

误。

②决策要有可供挑选的方案。如果无法提供方案或只有一个方案,那就失去了决策的意义。

③决策要作出分析评价。在明确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评价,然后作出选择。

④决策要具有科学性。要求决策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并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作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决策。

⑤决策要遵循满意原则。决策者不可能作出最优化的决策,只能根据有限的信息,发现并选择出 解决问题的满意的方案。

案例4:县令买饭

南宋嘉熙年间,江西一带山民叛乱,身为吉州万安县令的黄炳,调集了大批人马,严加守备。一天黎明前,探报来说,叛军即将杀到。

黄炳立即派巡尉率兵迎敌。巡尉问道,“士兵还没吃饭怎么打仗?”黄炳却胸有成竹地说:“你们尽管出发,早饭随后送到。”黄炳并没有开“空头支票”,他立刻带上一些差役,抬着竹箩木桶,沿着街市挨家挨户叫道:“知县老爷买饭来啦!”当时城内居民都在做早饭,听说知县亲自带人来买饭,便赶紧将刚烧好的饭端出来。黄炳命手下付足饭钱,将热气腾腾的米饭装进木桶就走。这样,士兵们既吃饱了肚子,又不耽误进军,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个县令黄炳,没有亲自捋袖做饭,也没有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他只是借别人的人,烧自己的饭。县令买饭之举,算不上高明,看来平淡无奇,甚至有些荒唐,但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问题:1.这个案例中蕴含了怎样的管理思想?

2.黄炳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吗?为什么?

3.此案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此案例蕴含了“科学用人”的管理思想。

2.黄炳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因为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不在于你多么会做具体的事务,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发动集体的力量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管理人士尤其要注重加强培养自己驾驭人才的能力,知人善任,了解什么时候什么力量是自己可以利用以助自己取得成功的。

3.此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聪明的人总会利用别人的力量获得成功,领导者最大的本事是发动别人做事。

案例5: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为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

问题:1.这个案例中包含了怎样的管理原理?

2.请用你所学过的管理知识解释这个现象。

参考答案:

1.鲶鱼效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部竞争、危险、入侵等因素对于提高整个群体的活力,促进每一个体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具有正的效应。此案例中包含的管理原理是,适度的竞争和冲突能增强组织和员工的活力。

2.在管理学中,当组织处于一潭死水时,这个组织的绩效肯定不会高,因此,要想办法激发冲突。事实证明,在组织中,需要有积极健康的冲突;员工也一样,需要有正当的竞争机制。只有外有压力,内存竞争气氛,员工才会有紧迫感,才能激发进取心,企业才有活力。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容易产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制造一些紧张气氛。当员工们看见自己的位置多了些“职业杀手”时,便会有种紧迫感,知道该加快步伐了,否则就会被淘汰。这样一来,企业自然而然就生机勃勃了。

当压力存在时,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人们必然会更用功,而越用功,跑得就越快。适当的竞争犹如催化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体内的潜力。

本田公司就是这样,把忧患意识注入竞争机制之中,使组织保持恒久的活力,这是日本本田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本田先生营造了一种充满忧患意识的竞争环境,激发起每一个人的进取心、荣誉感,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得本田公司充满了活力。本田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鲶鱼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公司上下形成了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局面,达到了“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理想效果。

案例6:厨房失火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见主人家厨房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导致厨房火灾。”主人听了不以为然,没有做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厨房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是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客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你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了,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

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位客人来吃酒。

问题:1.什么是预先控制?其对于有效的管理具有怎样的意义?

2.此案例主要说明了哪项管理职能?

参考答案:

1.预先控制也称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和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出现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

通常情况下,控制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不断收集、整理、分析各种信息,再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由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有效措施的出台等活动都需要时间,控制在信息反馈和采取纠偏措施之间往往存在时滞,管理者可能会因此丧失纠正偏差的时机。所以,管理者更需要在问题发生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偏差和损失的发生。前馈控制就是“防患于未然”,是控制的最高境界。

2.此案例主要说明了管理的控制职能。

管理学补充试题

管理学案例

管理学案例

管理学案例

管理学案例

管理学案例

管理学案例

管理学案例

管理学案例

管理学案例

管理学补充案例
《管理学补充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