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忠孝之我见(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3 04:24: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忠孝

忠,对国家上级之责;孝,对父母亲人之敬。在古代中国忠孝乃人之根本,是高尚的品德行操,不忠不孝之人遭人之唾弃。

忠,象形上看为内心中正,从中从心。“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所以有忠的人不偏不倚,为人正直忠诚、尽心竭力。则是要对待上级恪守本分,不欺瞒不违背,遵从上级,在为人处事时,对于答应别人的嘱托,要尽心尽力,不能三心二意马虎。忠诚的人必须要对集体负责,不以一己之力而损害集体的利益,不滥用职权,能秉公办事,不徇私枉法,能两袖清风,不贪污贿赂,能够勤奋做事,不游手好闲。忠是赤诚是一种直率,能够对朋友坦诚,不勾心斗角不暗藏别心,还是一种直言,要在上级出错是指出错误,不是阿谀奉承,不是为自己的升迁怕马屁。魏征,唐太宗李世民称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能够直言进谏,为李世民指出错误,知道自己的得失,保证君主不做出错误的决定。总的来说忠是对于他人,或者一种对集体国家的有好行为,是一直利他主义,生物上蜜蜂中的工蜂一样,在利他问题上与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进化论有矛盾,但这种精神却与利他中工蜂一样存活着,虽然两者中有区别,但可以说这种精神是有着存在必要的。

忠是相对于外人而所做的行为,而对于亲人也有一种精神品质,对于我们的要求,从中还产生了二十四种具体方式,而且忠也是从其中延伸而出,这就是孝,那二十四种方式就是二十四孝,尽管看起来没几个人能够完完全全的做到。所谓百善孝为先,敬对父母是首要的,儿女的行为是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孝是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以看出传宗接代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本质上,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对于孝道有时也不只是在于亲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也是只能认同不能顶撞的,孔子之所以待见颜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们为难顶撞老师。像西方亚里斯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决不可能被中国孝子说出。

对于一种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要做到忠孝也是十分之艰难。忠,往往要自身中直,德行中正,平行良好。做事也是要勤劳,刚正不阿。在历史中,做一名忠臣也是相当于冒着枪林弹雨前行,伴君如伴虎,一不留神就被是杀身之罪,重责被灭族人。忠臣,有如魏征的冒死直言进谏,也有祖逖的保家为国,岳飞的精忠报国。魏征敢于直言指出唐太宗的错误,敢于反对君主不正确的决策,即使是有杀头之罪也要说,如果在现代,可能有人会说他不懂得如何做人,不会权衡自己的所得所失,自己的利弊关系,但真是这样的人在,遇到明君则会天下安康,若是昏君,那在历史上也是名留青史,不会像秦侩一样在名声上落得个千古骂名,就连后代忠心为国也不被看好。说到秦侩就可以让我们想起在背上刻下精忠报国的岳飞,为国家驱除鞑虏,戎马一生,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对于岳飞的一生,战功赫赫精忠为国,最后却被秦侩所害,可见体现忠——对国家尽责,对君主听命。岳飞的事迹可谓在人们中留下了很大的影响,一代英雄。可是在今年前,这却受到了很大的质疑,据报道在一建设工地挖出一宋代的古墓,考证得出那是秦侩之墓,还出土了许多的秦侩亲笔书信和对后世子孙的告诫家训,透露出并不是其害死岳飞的,实质是岳飞当时由于受到皇帝的猜忌,最后召回投入狱中最后被杀,而人们质问秦侩,他却无法说是皇帝所命令,最后才弄出了个“莫须有”的罪名给岳飞。不管历史如何,对于忠的表现,可以看出在其能力范围内必能以国家之事为己任,不已生死而抛家弃国,能够奉命君主,不管是蒙受冤屈,还是背上千古骂名。在其政莫其职,忠者,有高尚品质,却也感化他人,不能影响的,以行动帮助他人。对于朋友忠诚,信守承诺尽心竭力,对于妻子丈夫,忠心不二。

那我们如何做到孝呢?能治理大家的人却不一定能解决小家之事,忠你可以做到轰轰烈烈,孝则更得呵护倍加更加要有耐心去维护。要对家里长辈尊敬是必然的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然后就是生活上照顾老人,要尽心尽责。对于这些古代中国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就是二十四孝:

一、孝感动天,其例子就是舜的故事,在舜还不是部落首领的时候,在家中时因为继母的关系,父亲也不爱他,多次至他于死地,可是他却在每每逃生后依旧照顾她父亲,当什么都没发生一般,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因此得到尊敬而禅让得天下,成为首领。

二、戏彩娱亲。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三、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

四、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五、啮指痛心。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六、芦衣顺母。闵损,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七、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八、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偶遇赤眉军,赤眉军士兵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牛蹄一个,以示敬意。

九、埋儿奉母、东汉郭巨,对母亲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又生一男孩,他怕不能好好奉养母亲,想要埋儿,挖坑意外得黄金,才避免了埋儿之事。

十、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博兴县)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十

一、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十

二、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除了上面所详细介绍的十二孝外,还有剩下的十二孝就不细细说了,有第十

三、怀橘遗亲、十

四、扇枕温衾、十

五、行佣供母、十

六、闻雷泣墓十

七、哭竹生笋十

八、卧冰求鲤十

八、卧冰求鲤二

十、恣蚊饱血、二十

一、尝粪忧心、二十

二、乳姑不怠、二十

三、弃官寻母、二十

四、涤亲溺器。虽然很多事如今不用那么去做,但是那种孝的举动和精神可以让我们学习,要有怎样的标准去侍奉他们,教会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可就真是后悔莫及了。

忠孝在我国封建社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稳固社会中有很大的意义。忠如上所述是拥有高尚的人格品质而演化到后来通俗来说是对上级的遵从,而在中国近2000多年都是以封建制度为主的政治制度,为了满足一人统领天下必不可少忠义的作用。如果一个人都国家不忠,许多的事都将无法完成,在打天下之时便需要忠义的人,才可能为你出生入死,在管理时才会没有贪污夺权的人。尽管在历史上看许多的忠臣都被君主所杀,俗话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一些忠义之士的下场。所以我并不认为朱元璋是有多厉害,虽然是个白手起家贫民奋斗的励志故事,但在他把全部出生入死的战友杀了的时候,又怎么去面对忠义呢?我曾看过一位我认为了不的起皇帝的传记——东汉光武帝刘秀,作为一个开国君主,很少有谁人能像他一般敬爱部下,关爱家人呢?对君臣之间能以忠相对。我们无法去说忠是否对自己好,但在整体上是绝对的有益,看来真的只有大无畏之人才可成忠,需要最高尚的品德,以及最出众的能力还有去承受那些是与非。有人说孝在中国有的太过于苛刻,什么都要依从父母,比如在婚姻上,都是的在父母的安排下,不可自己完全做决定,父母不同意则不能,就像古代许多的悲情爱情一样。古代中国有一种制度就很好的体现孝道——宗法制,它是围绕着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制度,以嫡长子继承为中心。在进入阶级社会后,为了维护、巩固君主和贵族集团的世袭统治,协调、理顺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严格地区分尊卑亲疏,从而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孕育而生。我觉得在宗法制中就十分需要孝来,不然家族肯定会被破坏,而如果无法取得家长的开心,就算是嫡长子可能也无法一定去继承家族的财产和名誉。所以古代封建社会对于孝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这样的去履行孝道是有目的性的,但在古代这也只是很小的部分。在古代中国人们看重孝,很大一部分是整个大背景是向上的,如果有人不尊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是不被社会所容纳的。父母生我们,养育教导我们那么多年,孝敬父母也是应该的,那时还有为父母守孝三年,就是当父母老去时候,作为子女的是需要为父母在墓地旁搭棚守护三年,还要一直穿着孝衣,为官的还要辞官回乡守孝。如王安石变法,期间父母有逝去的,但由于变法期间,要由他主持大局,回去一月后又回去继续实施变法,这一做法就使得他在后面都不得人心,写史的也许多不以正面去看待他的做法,他这样是不被社会所认同的。所以孝其中是很大作用的,人是需要以此获得社会的认同的,不然他将无法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

忠能给一个好的集体意识,孝维护了我们小家的社会安定,有了一定的道德准则让人们去遵守,而且不完全是一种强制性的。而如今这种道德却变的越来越的淡薄,人们为了利益,什么都做,有时连家人也欺骗,道德水准越来越低。希望能以史为鉴,不要丢失我们的好的文化传统,又不需要我们多么的去执行那孝道忠义,为什么一点都不能做到呢?社会的进步也不一定是道德的进步,一个高道德的的社会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谈忠孝之我见

忠孝天下

忠孝手抄报

论改革开放成果之我见

论作文修改之我见

忠孝篇.mdoc

忠孝能两全

忠孝点滴事迹

忠孝小学生演讲稿

忠孝主题班会

论忠孝之我见(优秀)
《论忠孝之我见(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论忠孝之我见 我见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