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8:26:5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混乱年代,但同时又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思想争鸣和文化积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 【讲授新课】

解释“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 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师总结)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多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为什么战国这样一个杀伐不断的时代能够成就中国思想的一次大飞跃呢?

一、解读战国巨变,挖掘争鸣根源

多媒体展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器、牛耕,战国七雄图,稷下学宫) 问题:为什么战国这样一个杀伐不断的时代能够成就中国思想的一次大飞跃呢?

(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老师: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给文化的繁荣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私学的兴盛也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这一切都为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感受百家争鸣

1、深邃的儒家 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家学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多媒体教室,精英荟萃,理性思考。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让我们发扬稷下风格,首先走进儒家学派。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学生回答略)

(1)孟子

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

教师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

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过渡:在古代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即是明确的反映。 (2)荀子

请同学们阅读荀子名言,总结荀子的主要主张。 多媒体展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人性恶 礼法并施

荀子的名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思考二:关于人性论,你赞成那一个,为什么? 思考三: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否受重视,为什么?

老师总结:在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下,生存和统一是头等大事,而仅靠“仁政”是无法实现统一的。正因为孟子的思想距离当时的现实太远,备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

过渡:下面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行动者、实践家:墨子

2、热血的墨子

请第二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 讲述墨子救宋的故事,墨子名言,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 主张“兼爱”、“非攻” (2) 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老师总结:墨家的墨子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兼爱”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小生产者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得到统治者的体恤,能够温饱富裕;“非攻”反映了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遭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尚贤”反映了小生产者对世袭制用人制度的不满,对社会政治清明的渴望。虽然战国时代封建经济日渐繁荣,小生产者的队伍日渐扩大,墨家思想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兼爱”、“非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但它却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更不能使统治者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生存并完成统一,所以也不可能被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所采纳。

探究一: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小组讨论) “兼爱”还是“仁爱”?

3、逍遥的庄子

请第三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朝三暮四》的故事

思考五: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教师总结:多成语典故均出自庄子,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螳臂当车\"、\"盗亦有道\"、\"螳螂捕蝉\"、\"屠龙术\"、\"邯郸学步\"、\"无为而治\"。庄子快要死时,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思考六:如何评价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该顺应时势民心,这样才能天下大治。战国时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还要消极,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

探究二:百家争鸣之“儒道之争”。

“有为”还是“无为”? “儒家之所以区别于道家、佛家,其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儒家始终怀抱着不敢忘天下的入世情怀,始终不愿出丑浊恶世而留在人间作直下的担当,始终执著于要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中来实现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道德理想,始终不放弃在政治混乱邪恶的现实世间通过自己艰难困苦的政治实践来追求未来世界的大同希望。”

因而孟子中庸,庄子孤绝。

4、冷峻的韩非

请第四组同学介绍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属郑州 ;郑韩古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人,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战国时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王歇的儿子。他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李斯自以为不如。他还是法家的代表人 。 韩非虽然师奉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阅读韩非子名言总结发家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思考七:法家思想为什么受重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隐士,墨家代表侠士,法家代表谋士,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其他三家理想主义、复古守旧。

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今胜于古”的进步历史观为封建统治阶级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峻法为根本,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

探究三: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

“德治”还是“法治”?

秦朝单纯化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敛,从而促使秦朝二世夭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但历代王朝重视“法”的作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却在中国延续了2000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出现,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拜师学艺:你最欣赏哪位思想家的哪个观点?你在当时会投入谁的门下?为什么?

学成归来: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相信,百家争鸣的精神永存!

教学反思:

优点:设计新颖,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困惑:课文内容容量大,对于墨子、韩非子等人的呈现过于简单,难以把握他们思想的精髓;如何在历史知识的落实与历史内容的丰富性之间把握好尺度。

推荐第2篇: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百家争鸣

新乐一中

张俊红

一.设计思路

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四.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

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 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五.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的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生:《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

师:(教师展示《论语》这本小册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盛誉的《论语》。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智慧之书诞生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教师朗读)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学派与伟大的思想家,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师:那么这个是哪位历史人物对自己的一生进行的一个总结呢? 生:孔子、孟子……

师:这位历史人物就是孔子,他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儒家学派

师: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也经常跟学生聊天。有一天,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旁边,然后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我们接下来通过一个动画的方式来看看孔子弟子们的理想是什么?

(放映动画片)

子路:“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冉有: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

公西华:“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 师:同学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很重视礼仪。

师:是的,他们都非常地强调“礼”。“礼”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同学们看得足够仔细的话,还会发现,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来越接近人生的起点的,从子路要治理一个大大的国家到公西华要在礼仪中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体现了这种趋向。这个时候还有一位弟子没有表态,这就是曾点。曾点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上来后先卖了一个关子。他说:“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孔子说:“人各有志,但说无妨。”这个时候,曾点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 (屏幕显示材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位好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滌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里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当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终于表态了,说:我的理想也就和曾点是一样的。同学们想一想曾点的理想当中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生1: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生2:强调内心的心灵修养。 生3: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曾点的话里面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

孔子在日常的行为中特别强调“仁”。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达105次之多。那么什么是“仁”呢?我们先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2

学来给我讲讲“塞翁失马”的故事。 (学生讲解塞翁失马的故事:)

师: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谁是那个邻居?我们每个人都好象那个邻居,一天到晚羡慕别人。殊不知当我们在羡慕别人得到好处时,危险可能正在靠近他。这就好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一个人有福气,他的灾祸可能也要来了。很多人如果没有当初获得的那个好处,也没有之后的灾难,这是一种人间常态。因此我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学习塞翁的态度,这是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有得就有失。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得到了,但失去的恐怕更多。

我们知道事物之间的矛盾会发生转化。但是,由于老子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留传了下来。

后来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我们可以来看发生在庄子身上的一个故事: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庄子认为死亡其实是回家,是回归人类生命的来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怀抱。那么,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生:我感觉这里似乎体现了庄子身上所具有的那种逍遥的人生态度。

师:这里同学们要注意庄子这里流露出了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同学们千万不要盲目模仿。此外,庄子还提出了“齐物”观点: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一样的,这就是“齐物”。物无贵贱,无是无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师:(过渡)当时在宋代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

三、法家学派

生(讲解守株待兔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那么这则故事是记载在那一本古书当中呢? 生:《韩非子》

师:既然是一则寓言肯定是有寓意的,那么韩非子写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韩非子记载这则寓言的目的是用来讽刺那些不知变通的人,他说:为人君者,一味固守先王之道以治理今世众民,不正如宋人守株待兔一样?基于这样的理念,韩非子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从以上材料中得出,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的哪些思想 生1: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有皇帝掌握权力。 生2:强调“法治”。

师:韩非子思想的核心是法、术、势三者的结合。倡导严刑峻法的思想。

师:(过渡)韩非子是当时韩国的贵族。在春秋战国那个特殊的年代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阶层,他们衣食简单、生活简朴,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这个派别,我们称它为“墨家”。

四、墨家学派

师: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别强调劳动在社会社活中的作用,并建立了自己的“兼爱”“非攻”的主张。除此之外,墨家还提出了哪些改进社会的主张 生: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师:墨家还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化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比如著名的墨子救宋。此外,墨家之中多能工巧匠,多我国古代科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以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当中儒、道、墨、法等四个主要的思想流派,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四派的主张,我们该怎么说呢?我先做个示范:比如说儒家思想,我用“万世师表,仁政礼治“这八个字来形容。那么其他三派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生2: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生3: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

师:这些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个主要思想流派以及他们的主要观点。除此之外,当时还出现了其他的一些派别,比如说兵家、小说家、名家、阴阳家等等,从而出现了中国思想史空前活跃的局面。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生1:当时出现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 生2:各诸侯国为了争霸战争的需要大量人才。

五、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师:政治上,天下共主走向天下无主,遂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夺取霸主地位,得人才者得天下,各诸侯国盛行养士之风。学术是受政治影响的产物。思想即发端于在人生态度与治国方针的不同。于是各家各派,著述讲学,周游各国,思想互相激辩。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我们中国历史著名的百家争鸣。

师:(过渡)百家争鸣的展开对中国后来的历史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这样。就当时来说影响有哪些呢?

六、百家争鸣的影响:

- 45 -

推荐第3篇: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邛崃一中

易代军

一.教材地位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历年高考在此命题的概率较大,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

但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作为一轮复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怎样在

巩固基础的条件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 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教学重难点为。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据此我确定本课教法学法如下:

五、教法、学法

① 教法采用图片文字材料阅读、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等.

② 学法:使学生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促使学生有感性地知识获得 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丛史出的。

那么本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材料阅读法。 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1

①依据:儒道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及主要观点是本课的核心 ②突破方法:通过图片文字以及情景模拟和联系现实来寻找突破 依据以上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具体教学流程如此:

六、具体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用习近平主席的一段讲话,来导出传统文化,即儒家思想形成的课题来。二)复习过程:第一环节先展示考纲,及近三年来高考在这一节的考查,让学生明白这一节的地位的重要性。

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教材,结合学案,落实基础。

然后设计问题:孔子、孟子、荀子三大儒家思想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明白他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然后在合作探究东西两大伟人---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人的观点思想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而对两者对东西方文明不同的影响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教材,结合学案,继续落实法家、墨家、道家的基础知识。 然后设计提问: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你会接受哪家主张?为什么?(小组讨论),通过这一谈论,让学生明白法家思想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因而为统治者采纳,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儒家思想虽为显学,但因不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而备受冷落。

在学生通过前三个环节的学习后,对于四大学派的基本主张已经掌握到位,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已经基本掌握。因此

第四个环节就是:探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归纳概括,既培养了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知识拓展和迁移教师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对当时,而且对我们现代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通过让学生课下讨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借鉴意义?

让学生明白诸子百家的“依法治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等等。

板书:百家争鸣

一、四大学派代表者及思想主张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推荐第4篇: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交流

碰撞

启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四.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 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五.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的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生:《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 师:(教师展示《论语》这本小册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盛誉的《论语》。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智慧之书诞生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教师朗读)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学派与伟大的思想家,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师:那么这个是哪位历史人物对自己的一生进行的一个总结呢? 生:孔子、孟子„„

师:这位历史人物就是孔子,他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儒家学派

师: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也经常跟学生聊天。有一天,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旁边,然后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我们接下来通过一个动画的方式来看看孔子弟子们的理想是什么?

(放映动画片) 子路:“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冉有: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

公西华:“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

师:同学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很重视礼仪。

师:是的,他们都非常地强调“礼”。“礼”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同学们看得足够仔细的话,还会发现,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来越接近人生的起点的,从子路要治理一个大大的国家到公西华要在礼仪中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体现了这种趋向。这个时候还有一位弟子没有表态,这就是曾点。曾点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上来后先卖了一个关子。他说:“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孔子说:“人各有志,但说无妨。”这个时候,曾点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

(屏幕显示材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位好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滌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里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

2 当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终于表态了,说:我的理想也就和曾点是一样的。同学们想一想曾点的理想当中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生1: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生2:强调内心的心灵修养。 生3: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曾点的话里面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

孔子在日常的行为中特别强调“仁”。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达105次之多。那么什么是“仁”呢?我们先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关于“仁”的言论当中哪一个最能代表孔子“仁”的思想? 生:仁者爱人。

师:对,孔子强调“仁”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东西。只要我们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的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

那么怎么实践“仁”呢?孔子说: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孔子特别强调:惟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实现道德价值,行善避恶。一个因为真诚而犯错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因为虚伪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的敬佩。因为前者既然真诚,那么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必然诚心悔改,改过从善,成就真正的品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仁”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那么,与“仁”相对应的“礼”又值得是什么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师: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礼”强调的其实是什么? 生:是关于做人处事的规范和制度。

师:孔子这里的“礼”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对于一个人来说,“仁”与“礼”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他们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传孔子经过泰山时,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况,子路问妇人: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妇人回答:我的舅舅、丈夫、儿子先后被老虎所吃了。孔子问:“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住呢?”曰:“无苛政。”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件事情给了孔子以很大的刺激,进而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必须以“仁”和“礼”做为自身的准则,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他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3 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就像北极星一样众星拱之,老百姓也会自然而然地服从。 孔子所创立的这一套学说,我们后人称他们为儒家学说,而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而在儒家的历史上还有一位“亚圣”,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

生:孟子。

师: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国家治理得不好,国君不能胜任,人民有权使他易位。基于这样的理念,孟子发展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了了“仁政”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孟子进一步提出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因为孟子对儒家学说作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所以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

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儒家又出现了另外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这个人就是? 生:荀子。

师:荀子继续发展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个思想后来到了唐代的时候被一位皇帝所强调。

生:唐太宗。 师:正因为唐太宗把民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所以才会出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而在认识论上,荀子提出“天行有常”的观点,那么什么是“天行有常”呢?

生: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师:正因为荀子认为自然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所以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号召人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当然,荀子也很重视“礼”,他认为学习的目标就是认识和把握“礼”。

师:(过渡)相传孔子在周游列国的的时候曾经问道于当时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这位思想家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

生:老子。

二、道家学派

师: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无语,只微微张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以后反复地思考,突然有一天空子想明白了:原来老子嘴中,硬的牙齿已脱落,而软的舌头还在。这就是刚柔相济, 以柔克刚的道理。老子借此说明“道”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自己的牙齿和舌头当中。当然,道在老子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五千多个字的《老子》这本书当中,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可见老子他是多么地重视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就是不能够说出来的,能够说出来的那就不是道了。”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正因为老子认为道无法解释,而道又无处不在,所以老子在处世方法上主张“无为”。注意,这里的无为绝对不是表面的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一种积极的无为思想,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中国古代的“休养生息和韬光养晦”的思想就是直接来自于这个思想的影响。当然在老子的心目当中,辩证法的思想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关于辩证法的思想,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给我讲讲“塞翁失马”的故事。

(学生讲解塞翁失马的故事:)

师: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谁是那个邻居?我们每个人都好象那个邻居,一天到晚羡慕别人。殊不知当我们在羡慕别人得到好处时,危险可能正在靠近他。这就好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一个人有福气,他的灾祸可能也要来了。很多人如果没有当初获得的那个好处,也没有之后的灾难,这是一种人间常态。因此我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学习塞翁的态度,这是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

4 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有得就有失。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得到了,但失去的恐怕更多。

我们知道事物之间的矛盾会发生转化。但是,由于老子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留传了下来。

后来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我们可以来看发生在庄子身上的一个故事: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庄子认为死亡其实是回家,是回归人类生命的来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怀抱。那么,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生:我感觉这里似乎体现了庄子身上所具有的那种逍遥的人生态度。

师:这里同学们要注意庄子这里流露出了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同学们千万不要盲目模仿。此外,庄子还提出了“齐物”观点: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一样的,这就是“齐物”。物无贵贱,无是无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师:(过渡)当时在宋代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

三、法家学派

生(讲解守株待兔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那么这则故事是记载在那一本古书当中呢? 生:《韩非子》

师:既然是一则寓言肯定是有寓意的,那么韩非子写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韩非子记载这则寓言的目的是用来讽刺那些不知变通的人,他说:为人君者,一味固守先王之道以治理今世众民,不正如宋人守株待兔一样?基于这样的理念,韩非子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从以上材料中得出,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的哪些思想 生1: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有皇帝掌握权力。 生2:强调“法治”。

师:韩非子思想的核心是法、术、势三者的结合。倡导严刑峻法的思想。 师:(过渡)韩非子是当时韩国的贵族。在春秋战国那个特殊的年代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阶层,他们衣食简单、生活简朴,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这个派别,我们称它为“墨家”。

四、墨家学派 师: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别强调劳动在社会社活中的作用,并建立了自己的“兼爱”“非攻”的主张。除此之外,墨家还提出了哪些改进社会的主张

生: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师:墨家还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化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比如著名的墨子救宋。此外,墨家之中多能工巧匠,多我国古代科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以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当中儒、道、墨、法等四个主要的思想流派,如果我们用一句

5 话来形容这四派的主张,我们该怎么说呢?我先做个示范:比如说儒家思想,我用“万世师表,仁政礼治“这八个字来形容。那么其他三派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生2: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生3: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

师:这些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个主要思想流派以及他们的主要观点。除此之外,当时还出现了其他的一些派别,比如说兵家、小说家、名家、阴阳家等等,从而出现了中国思想史空前活跃的局面。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生1:当时出现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 生2:各诸侯国为了争霸战争的需要大量人才。

五、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师:政治上,天下共主走向天下无主,遂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夺取霸主地位,得人才者得天下,各诸侯国盛行养士之风。学术是受政治影响的产物。思想即发端于在人生态度与治国方针的不同。于是各家各派,著述讲学,周游各国,思想互相激辩。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我们中国历史著名的百家争鸣。

师:(过渡)百家争鸣的展开对中国后来的历史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这样。就当时来说影响有哪些呢?

六、百家争鸣的影响:

生: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促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荣的局面。

师:那么对后世影响我想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讲讲传统文化对我们现在的影响。比如说我们现在每逢孔子的诞辰我们都要举行祭孔大典,以纪念孔子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等。

生1:我们现在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生2: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 生3:我们现在提倡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其实就是儒法思想的现代阐释。 „„

师:展示下列材料:

俄国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孔门第子\"。

在新加坡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透过同学们的讲解和上述材料,我们发现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用“智慧精华,惠泽千年”这八字来形容。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一位。他与穆罕默德、耶酥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师:我们今天,每当我们现实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要从那个时代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灵感。

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

6 儒家代表:谁浪费水电,就要找他谈话,给他讲道理。让他意识到浪费水电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只要内心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并清楚浪费水电的行为是不符合礼的规范的,我想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了。

道家代表:我们建议采用“无为”的办法,让这种浪费的行为再维持一段时间,等水电部门停水停电后自然就会让浪费者体会到浪费的后果,这样就会让其内心树立起节约的意识。

法家代表:我们觉得应该要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制度,对浪费水电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可以成立一个督察队,对浪费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一旦发现就采取有力的惩罚措施。

墨家代表:我们会加强节约意识的宣传,通过这种方式来树立他们的节约意识。另外,我们会身体力行自身做节约的典范,还会利用自身优势制作出节约水电的各项工具。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地到点到位,对儒、道、墨、法的思想也有了一个准确的理解。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传统智慧精华是可以通过我们后人的发挥而为我们后人所用的,也能够为我们解决现代的问题提供某种启示。

师:课后探究:

现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问题已经成为百姓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怎样让斑马线成真正的保障线 ,请你根据诸子百家的思想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师:在音乐声中朗读结束语: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

使用教材: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三,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教学点评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周百鸣

一 、这堂课立意比较高。整节课能够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这节课的三维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了解了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到了百家争鸣的重大历史影响,提高了运用智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这些思想巨人为中华文明乃至全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到了文明传承的价值。

因此,这是一堂很有意义的课。

二、这堂课有创意。如请学生尝试运用哲人智慧,多角度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古为今用,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的回答是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着课本读。

因此,这是一堂有生成性的课。

三 、这堂课很充实。信息量大,但并不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而是在理解与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浙江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突出了核心知识核心理念,围绕核心知识核心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解决了重点要点难点。如教师运用“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描述导入新课,又比如在分析哲人们的思想观点时,引入了学生喜爱的图片画面,还通过一个个生动典型的智慧故事,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浅出,豁然开朗,收到很好效果。

整堂课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各部分内容之间承接转合自然流畅,单位时间里的教学效度高。 因此这是一堂很有效率的课。

四、这堂课很踏实。整堂课没有不必要的表演与刻意的作秀,而是突出地体现了实质上的互动,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上和思维上的互动,师生共同沐浴着中华古老文明的智慧与理

7 性之光,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因此,这是一堂踏踏实实的课。

五 、这堂课有待完善。第一层意思是留出了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空间,如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与诸子思想的结合作为课后探究,课虽结束,而意犹未尽。第二层意思是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这节课同样如此,如对一些思想家观点主张的分析还可更到位更有深度,课前师生沟通还需加强等等。

因此,这是一堂有味道的课,也是一堂真实的课。

总而言之,这是一堂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示范的好课。

推荐第5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毛泽东的两段话导入。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解释一下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个问题书上虽有阐述,但过于简略,应适当补充。

①对苏联模式迷信的的破除。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云谲波诡,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特别是1956年2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随之而来的匈牙利、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决策者们冲破苏联模式的决心,加快了寻找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步伐,并由此而逐步形成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以自由讨论和独立思考来繁荣科学和文化事业,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避免因矛盾处理不当而引发对抗的基本思路。

②从国内来看,三大改造结束,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毛泽东作出了阶级斗争已经结束的论断,要求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样,发掘和动员建设资源,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直接的、间接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成为当务之急。其中,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自然是至关重要的。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央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知识分子问题,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提出了改善知识分子工作条件,包括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环境条件的重要许诺,承认知识分子经过参加社会活动、政治斗争,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思想改造,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对象。毛泽东则在讲话中批评了那种“老子革了一辈子命,没有知识分子也行”的论调是“很不聪明的”。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是革什么命呢?是革技术的命,是革文化的命,要搞科学,革愚昧无知的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没有你也行啊,没有他们(知识分子)就不行了。”毛泽东的这番话,无疑给知识分子带来巨大的鼓舞。

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对当时面临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历史任务的理解、对知识分子评价的变化以及文艺政策的逐渐松动,是“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原因和有利条件。

2、“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

首先要明确“双百”方针的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

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使学生明确,“双百”方针的针对性。

然后再通过毛泽东对双百方针的阐述进一步理解其含义:

材料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材料二

在人民内部,不但有宣传唯物主义的自由,也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只要不是反革命分子,不管是宣传唯物主义或者是宣传唯心主义,都是自由的,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是自由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干涉他们。

提问:“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主张的自由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指出:“双百”方针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不去干涉他们,但要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957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对科学文化工作基本性的长期性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双百”方针的影响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第一,在学术领域: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会议,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学生可以通过“历史纵横”了解这次争论产生的过程,老师讲解这一事件的意义:会议打破了几年来我国遗传学派形成的“一家独鸣”的僵硬局面,促进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也是“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为贯彻落实这个方针,突破苏联模式而召开的一次影响巨大、效果很好的会议。“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浓厚了。

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风格,生动地描绘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各方面的创作成就都很突出,硕果累累。话剧、电影、文学作品、文艺期刊等等。建议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多幅照片,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体裁、风格、内容和题材的多样性。

二、曲折的年代

展示一组材料,先分别提问。

材料一:

964年3月1日,第三届“百花奖”开始征集选票。原拟定于6月下旬发奖。但这时文艺界的整风、思想大批判如火如荼。有的获奖者正在作检查、接受批判;有的作品被诬陷。如按评选结果发奖,定会招致对“百花奖”的围攻和批判,也将连累获奖的创作人员。无奈,影协不得不于1964年底,违心地自诬获奖影片不符合当前的革命形势,呈请撤消了这次评奖。至此,第三届“百花奖”,黯然隐入了历史深处,停办了17年之久。

提问:请从教材中归纳“第三届百花奖”黯然撤消的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知识分子和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材料二

名称

《闪闪的红星》、《地雷战》、《英雄儿女》、《红灯记》……

拍摄时间

“*”前

“*”期间

数量(部)

25

提问:根据材料

一、二,你能简单分析“*”期间电影创作的情况吗?(“*”期间,电影创作数量大幅度减少。

材料三:……从1966年6月到1972年,整整7年中国影坛没有拍摄过一部故事片。……当时,虽然拍出八个样板戏电影,可充其量还是让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中国电影史》

材料四:样板戏电影中充满了“左”的教条和模式。是被扭曲了的畸形儿。至于江青将“京剧革命”成果和文艺工作者的劳动攫为己有,借此吹嘘自己,自翊为文化革命的旗手,进八个“样板戏”统治天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更是别有用心的,应予以彻底否定和批判。

——《中国电影史》

提问: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国只放映样板戏合适吗?为什么?(不适合,八个样板戏根本满足不了人民多样的文化需要。)为什么江青要全力推广样板戏?(借样板戏满足其文化专制的政治目的。)

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之后,进一步提问: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期间国内电影创作不再是“百花齐放”,而是“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科学文化领域内受到前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在长期的战争年代,党习惯于用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严重偏差,“左”倾思想日益严重。(4)60年代,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致使此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严重挫折。

由此产生的危害,不仅仅在电影事业上,还表现在: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的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都受到政治批判。作者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科苑荒芜。

三、文艺的春天

学生阅读课文,解决这一子目的两个问题。

、春天来临的原因

①“*”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②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③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

2、春天的表现

①出现了反映“*”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欣欣向荣。

③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课堂练习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简析这两个高峰产生的主要原因。

⑴两个高峰:一个是在“双百”方针提出之后;另一个是在*结束之后。

⑵主要原因:A、前者:①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需要,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②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紧跟时代、积极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创作了大批文艺作品。B、后者:①“*”结束和改革开放,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②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③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

本课小结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双百”方针的执行,直接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正确处理政治与科学、文艺工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是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科学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

学案参考答案

学法导引

、提出的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过程:I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也是一个长期性的方针。

3、贯彻情况和成果: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的会议,讨论的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会议开的比较成功。文学艺术硕果累累,老舍创作话剧《茶馆》,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4、曲折: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批判。如,青年作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三月》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5、文艺的春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6、继续发展:进入21世纪,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经典题型:

例1:“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春天是指伟大新中国的建立

B文艺学术思想可以自由发表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坚持百花齐放对社会主义发展有利

例2.“双百”方针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c

A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c“左”倾错误的影响

D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看待

双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不包括(B

A、《共同纲领》提出发展人民的文艺事业

B、“*”的爆发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D、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

2.对于1956年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的问题的会议表述错误的是(

B

A周恩来代表中央作了重要报告

B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c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

D目的是充分调动知识分子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3.关于“双百”方针表述正确的是(

A

A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是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

c是1954年提出来的

D是“艺术问题百家争鸣,科学问题百花齐放”

4.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百花齐放是针对文学艺术的不同风格而言

B.百家争鸣是针对科学上的不同学派而言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D.这一方针在贯彻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5.下列关于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A在苏联曾一度被认为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

B在中国接受摩尔根学派的生物学派也曾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

c“双百”方针提出后,召开了双方代表均参加的有关遗传学的座谈会

D在座谈会上双方依然斗争激烈

6.“双百”方针提出后,在话剧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就是(

A

A老舍《茶馆》

B艾青《蝉的歌》

c杨沫《青春之歌》

D赵树理《三里湾》

7.“难忘的1959年指的是(

c

A小说界取得的成就

B诗歌领域取得的成就

c电影界取得的成就

D音乐领域取得的成就

8.“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表现在

①生活视野扩大,新的题材和主题的开始

②出现多样化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③小说、

诗歌、散文、电影、音乐等硕果累累

④文艺期刊大量增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在下列作品中,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的到来而遭受错误批判的是

①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②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③昆曲《李慧娘》④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0.“*”后,文学艺术的春天的表现不包括:(

A

A、杨朔、刘白羽、秦牧等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B、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发展

c、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

D、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

1.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服务方向是

B)

A.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务

D.为政治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非选择题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

问题上百家争鸣。——l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学术部门可以有许多派、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

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许多部门还是死人统治者。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

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关于文艺界整风的讲话

结合毛泽东前后不同的讲话,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正确性和后来在执行中遭到挫折

的原因。

【参考答案】

“双百”方针是指在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就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辩论的自由,它的提出,不仅是巾。同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T作的基本方针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化作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米的,至今仍具

有深远的意义。“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后来,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一些正确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被当成错误的受到批判,妨碍了文化的正常发展。

能力拓展

一、选择题

.1956年中国知识界发生根本变化的表现

(c)

A.知识分子人数剧增

B.知识分子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c.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知识分子成为执行“双百”方针的主力

2.“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

D)

①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

②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③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3.从《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长篇小说的内容可知,建国初期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是(

A

①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②反映社会主义新面貌③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4.下列不属于“双百”方针的积极影响的是 ( D )

A.文学艺术界硕果累累

B.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C.把生物领域中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的争论局限在学术领域之内

D.“八亿人口八个戏”

5.1950年,关于京剧问题有两个争论,一派主张全部继承;另一派认为京剧是封建

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这说明他们没有处理好 ( D )

A.科学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B.科学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C.科学文艺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D.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于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否定,但是又必须建立在封建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已经取得的成就之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必须继承、发扬中国固有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必须吸收、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有价值的成果。但是,方向是明确的,我们所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引自张岱年《文化建设的方向》

材料二什么是创新?创新意味着与中国经济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都不相同。因为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高度民主、高度科学的新文化。

——引自张岱年《综合、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

材料三“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强调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注意的什么问题?

⑵依据以上材料,结合相关知识,谈谈当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基本任务。

【参考答案】

传统文化的扬弃;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

推荐第6篇: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闵行中学

范江

【教学立意】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天下大乱;诸子百家为实现天下大治,竞相争鸣,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路径。 【教学目标】

知道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表现和诸子的基本观点;通过分析导致百家争鸣出现的诸多因素,体验历史现象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习得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成因的方法;领悟先秦诸子实现天下大治的伟大理想和强烈的人文关怀。 【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

难点:诸子的主张和对后世的价值。 【教学过程】

环节1:出示历史学家对“轴心时代”一段论述(见资料附录1),提出问题:此时各文明出现了哪些伟大的精神导师? 他们分别从哪个角度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历史上的处境等根本性问题?

设计意图:引出百家争鸣现象,导入新课,并点出中国思想家思考的角度与其他文明思想家的差异,为课后总结埋下伏笔。

环节2:通过“中国社会急剧变革,出现了诸多新现象、新事物”进入本环节。呈现图片(郑庄公举行大典留下的祭祀坑)和周郑交战的一段历史叙述(见资料附录2),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材料反映当时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政治新格局。

设计意图:以二则材料表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并接着叙述春秋战国出现的政治混乱局面,进而顺利引出该时代的特征:天下大乱。

环节3:以“变革还不止于此,经济领域也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为

1 过渡进入本环节。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铁质农具图片(见资料附录3),介绍铁器的出现和优点,以文献中记述的历史人物姓名和考古成果牛尊(见资料附录3)相互印证表明当时已出现犁耕。

设计意图:叙述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革,阐明社会变革的经济因素。

环节4:通过“经济的变革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变化”进入本环节。用廉颇门客的一段话(见资料附录4),启发学生思考该门客眼中天下人交往的原则。

设计意图:由该材料体现当时追逐利益的社会风气。

环节5:叙述私学的兴起,旧的社会等级崩溃,知识分子游离出来形成新的士阶层。

设计意图:表明士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也是当时最活跃的阶层,成为百家争鸣的主体。

环节6:提出“怎么从大乱到大治?”这一关键问题,并讲述百家争鸣的出现。

设计意图:该问题既是对此前几个环节的总结,也是诸子百家思考的核心问题,为此后儒法道三家观点的介绍建立主线。

环节7:依据《论语》中几段的经典语句(见资料附录5),阐释孔子“仁”、“礼”思想。

设计意图:以孔子的语录来介绍其思想,突出儒家以道德协调人际关系,重构社会秩序的特点。

环节8:以孟子(见资料附录6)和荀子(见资料附录7)的经典语录介绍二人的核心观点。

设计意图:阐述二人的思想,强调孟子思想中对君主的制约。

环节9:依据韩非子的经典语录(见资料附录8),请学生们思考法家对社会变革的态度和法家“法治”的价值。

设计意图:表明法家对社会变革的肯定态度影响了其主张,凸显法家以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重构社会秩序的特点。

2 环节10:用老子的经典语录(见资料附录9),介绍其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思想。

设计意图:强调老子思想中的哲学色彩,突出其希望回归自然、原始状态来化解争端、恢复秩序的特色。

环节11:以板书回顾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启发学生思考诸子百家虽然具体主张迥异,但思考角度是一致的。

设计意图:在复习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归纳出诸子百家思考的角度都是实现天下大治,进而点出中国知识分子重政治、重人事的特点,回答了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实现了前后呼应。

环节12: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诸子百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为过渡,进入本环节:历史的“近”与“远”。请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儒法道三家中,哪个学派在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为什么?从历史长时段来看,儒法道三家的思想有何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该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和深化。第一个问题从当时来看,理解了为何法家受君主欢迎,自然就明白为何儒道不为君主所欣赏。第二个问题从历史长时段来看,通过挖掘儒法道三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价值,凸显他们塑造民族文化基因,成为民族文化之根的巨大影响。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孔子陪坐在鲁哀公身边,鲁哀公赐给他桃子和黍子。孔子先吃黍子而后吃桃子,鲁哀公身边左右侍从都掩口而笑。鲁哀公说:“黍子,并不是吃的,而是用来擦

3 拭桃子的。”孔子回答说:“我知道这种用法。那黍子是五谷中排在第一位的东西,祭祀先王时它是上等的祭品。瓜果蔬菜有六种,而桃子为下等品,祭祀先王的时候不得拿进庙中。我孔丘听说,君子用下等的东西擦拭高贵的东西,没有听说用高贵的东西来擦拭低贱的东西。如今用五谷中高贵的来擦拭瓜果蔬菜中低贱的,是用上等的来擦拭下等的。我以为这样做损害了礼义,所以不敢把桃子放在宗庙的祭品前面先吃。”

(1)列举孔子的主要贡献。(3分)

(2)概括材料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4分)

(3)这段故事来自《韩非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为何要塑造以上孔子形象?(6分)

【资料附录】 1.轴心时代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此时,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一些伟大的精神导师。

——王家范: 《大学中国史》

2.新格局

(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郑庄公行大典的祭祀坑 3. 新工具和技术

4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

青铜牛尊(春秋时期)

《史记》等古书记述孔子弟子的名字: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 4.新风气

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孔子:以仁释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6.孟子:呼唤“仁政”

“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

7、荀子:“礼法并用”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

——《荀子》

8.法家:厉行“法治”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9、道家:无为而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 “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6

推荐第7篇: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反思一: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新课标考纲为核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接受知识。由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上起来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国学教学相对薄弱的今天,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先秦以前就已经非常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今天开放的世界,我们该如何面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有着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同时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的分析,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定时期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热爱和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后记:学完本课后,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一些熏陶,尤其是很多积极的思想让他们很有感触。我还结合了语文《论语十则》加深了学生们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当堂进行了课文背诵。但毕竟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很多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很抽象,因此不能讲的过多过深。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整体效果还可以。

反思二: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1、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2、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3、高二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但是,学生对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一观点的理解不够。因此,教师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解释。

4、学生在初高中都在学习文言文,但是,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一些古文理解不清。因此,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5、学生知识面有些狭窄,如\"三教九\",学生不知道。教师应加强古代文化知识的教学。

6、学生探究能力不强。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因此教学上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反思三: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这次我上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材《百家争鸣》。

在上课之前,我一直在思索:《百家争鸣》这一课,怎样 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授课实践后,我有了以后几点感悟:①弄清\"百家争鸣\"的时代。\"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 兴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②明确\"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国地主阶级通过不同形式先后夺取政权、封建诸侯割据天下并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③把握争鸣的特点。每位思想家,各个学派都对共同关心的每个问题分别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已见彼此辩论。

这节课按要求是认识非常多的思 想家,在教学上我重点突出孔子和韩非子。因此,对于其他思想家学生只有一个浅显的理解,而重点在于探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概括重要思想家的成就,概括得比较到位。另外,我再加一些思想家的故事,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介绍老子的故事,介绍《道德经》的由来,学生既感觉有兴 趣,又增长了知识。另外,我让学生讲故事、讲格言,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如孟子\"孟母三迁\"的故事、庄子\"坎井之蛙\"\"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韩 非子受李斯迫害的故事等,学生讲得非常生动。

一堂成功的历史与社会课要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备课和反思,学正为师,身正为范。

反思四: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百家争鸣》是属于思想文化教育课,思想文化是历史与社会课程重要的内容组成,也是了解历史与社会的有效途径。但相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 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不仅显得过于理性、抽象,而且呈现形式也比较单调,往往是一些人物的观点罗列,缺乏生动的情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教师而 言,且不说如何 教学,就是要把握这些思想、文化大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果,也不能不说是件困难的事。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记忆的现状还是常有 的事。如何改变思想文化课教学中的两难境地?结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百家争鸣》一课谈谈我的做法:

一、教师的教

(一)观点用情景来映衬

虽 说思想观点总是理性的、概括的,但拥有思想的人却是感性的、生活的,可以说也正因为那些思想家、文化人有着比常人更感性的体悟,更丰富的生活经历,才会有 常人没有的智慧和思想。况且,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自然流露在他们具体的言行里、现实的生活中。通过\"烧伤仆人了没有?\"、\"苛政猛于虎也\"、\"齐景 公问政\"等故事的引用,使\"德政\"、\"礼治\"等的观点因为有了孔子生活和言行情景的映衬,变得具体、可感,仿佛我们就是被孔子问及的那位仆人、是伴随孔子 左右的弟子。

(二)逻辑由人物来引领

本 节课涉及历史的逻辑、教材的逻辑、历史人物的思想逻辑、学生和教师的认知逻辑等,这条\"迪尼斯路径\"的起点在哪儿?从课文题目看,没有\"家\"何来\"鸣\"? 从学生的认知看,没有\"人物\"何来\"观点\"?没有\"观点\"怎知\"背景\"?所以我改变了教材原因——过程——意义的逻辑顺序,以人物为起点把\"谁——说什么 ——什么要这样说——说了带来怎样的意义\"作为教学逻辑组织教学。

(三)历史用社会来印证

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百家 争鸣》它的教学不能等同于单纯的历史学科教法。在学习孔子教育成就的时候,插入2007年山东大学组织的\"孔子思想与中华文化论坛\" 和周勇博士撰写的《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教育著作;从今天政府治国思想和举措中追寻其历史的渊源,乃至把治国平天下的观点,

推荐第8篇:20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2 过程与方法 :

在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2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指在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自由争论。又被称为“双百”方针。

2 新知介绍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引导学生看书后归纳)三大改造完成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党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来建设伟大的国家。引导回顾: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双百”方针。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3、内涵: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4、成果:硕果累累 (1)文学:老舍:《茶馆》(话剧);郭沫若:《蔡文姬》(历史剧);杨沫:《青春之歌》(长篇小说)等。

(2)期刊:仅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

(3)电影:(参照P97“历史纵横”)“难忘的1959年”,杰出的故事片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5、影响:使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

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1)科学文化领域内受到前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2)在长期的战争年代,党习惯于用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3)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严重偏差,“左”倾思想日益严重。

2、表现:由此产生的危害,不仅仅在电影事业上,还表现在: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的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都受到政治批判。作者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科苑荒芜。

3、结果:百花凋零,科苑荒芜。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遭到政治批判,京剧成样板戏“一统天下”。

三、艺术的春天

1、背景:

①“*”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 ②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指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 ③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讲”“四美”。

2、繁荣景象: (1)文学作品:

①“反思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反思文学的发轫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著名的作品有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叶辛的《蹉跎岁月》、古华的《芙蓉镇》等。

②“伤痕文学”:十年*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著名的作品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冯翼才《铺花的歧路》、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③改革文学:指反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并以这一改革对旧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为基本主题的文学。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浮躁》 ,蒋子龙的《开拓者》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影视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3、结果:中国文艺再次繁荣,走向世界

课后小结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双百”方针的执行,直接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正确处理政治与科学、文艺工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是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科学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

3 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推荐第9篇:岳麓版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11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授课人:XXX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活跃时期的思想成就,主要是讲老子的思想成就和孔子的思想成就和“百家争鸣”,思想史的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都非常大,因此,主要的思想观点及各派代表人物的活动还是要以讲解为主,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可以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掌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大变革引发思想解放潮流,许多文士、思想家,对社会的大变革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各自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课文讲述了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介绍了代表性的思想家及他们的主要主张,其中重点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情分析

1.对于初一的学生,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进而形成对“社会存在的决定社会意识”哲学观点的初步认识是不容易的。老师应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的教授,使学生掌握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由于本课涉及人物众多,各派思想纷呈,哲学理论性很强,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极少,理解能力更是难以达到,常规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各个有趣的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指导学法是本课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老子和他的思想。知道孔子和他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了解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认识其创立儒家学说对后世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整理孔子教育方面的言行,讲述孔子兴办私学、因材施教等故事,用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来知道自己的学习。

2.通过阅读教材文字,了解百家争鸣时期儒、墨、道、法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孔子、老子和战国诸子思想的学习,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百家思想的影响,感受诸子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老子及其学说 ,孔子及其学说和历史贡献。

(二)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 教学方法

讲解法、归纳法、故事法、提问法等 ●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一体机等。

(二)素材准备

诸子的画像图片,涉及思想家的小故事。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中国历史,除了学习政治、经济、军事等内容外,我们还要学思想史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曾经有三个非常活跃的时期,一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为明朝晚期。这三个时期社会状况如何,为什么在思想界会出现活跃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何?这都是我们将要学到的内容。今天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个思想活跃期的内容。

(板书)第11课 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板书)

一、老子

投影或展示孔子的图片,教师讲述老子的生平:老子即李聃,姓李名耳,春秋末年楚国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我们以老子的思想成就及政治主张来了解老子。

(板书)1.老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目下关于老子政治思想一段及小字内容。找出老子的思想有哪些?

请学生根据课本作答,教师投影老子的政治思想,进行讲解: (板书)

二、孔子

投影或展示孔子的图片,教师讲述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失去了贵族的地位。孔子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官,后又做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门的最高领导。因在政治上不得意,故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的工作,编订了《春秋》等书。下面,我们以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两方面来了解孔子。

(板书)1.孔子的政治思想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目下关于孔子政治思想一段及小字内容。找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有哪些?

请学生根据课本作答,教师投影孔子的政治思想,进行讲解:孔子强

调“仁”“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注意刑杀。又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教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反面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缺乏“仁”,缺乏“爱人”。统治者在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方面做得不好,没有做到“为政以德”。又,西周的制度遭到了破坏。

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及“大变革的时代”两课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相对于西周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下列内容,以老师讲述为主。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向周天子贡献财物。军事上也不受制于周天子。反过来,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开始争霸,西周时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同时,由于争霸战争的进行,给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苛政,任意刑杀,各种残暴的统治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根本谈不上“仁”,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的重要性。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爱人”主张,恢复西周的分封制重整统治秩序。

教师总结:所以,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

(板书)2.孔子的教育成就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3页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的内容,并进行归纳。然后,教师为主,做好引导,板书归纳的内容。

(板书)①创办私学

教师讲解:春秋以前的教育状况是“学在官府”,即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孔子创办的学校,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也不论贫富贵贱,想来学习的都不加拒绝。他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扩

大了教育的对象。

(板书)②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讲解: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学生向他提问的问题,他往往是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以不同的回答。教师举例讲述课本59页的孔子因材施教的小故事。

(板书)③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教师讲解:孔子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启发式,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课本59页,读一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板书)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 教师讲解:在学习态度上,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这样,才算作真正的聪明人。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习要经常复习,只有掌握了旧的知识,才能掌握新的知识,新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拥有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即“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你们怎样看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呢?在平常的学习中你做到了吗?教师请几位同学发言,鼓励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渡:同学们,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比较活跃的第一个时期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只有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成就,那也不能叫思想活跃。思想活跃,主要是针对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而言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百家争鸣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和这个时代出现的先哲的思想相联,比如儒家的仁爱、正义的核心价值,墨家的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道家的真实。自由的人生追求,法家的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跟。

● 板书设计

一、老子

1.老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

二、孔子

1.孔子的政治思想 2.孔子的教育成就 ①创办私学

②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③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 ●布置作业

1-19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列举他关于教育思想的主张。 2-20 列举“百家争鸣”中的思想及其对应的学派。

推荐第10篇: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经验教训。“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过必修Ⅰ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以及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因此有助于从政治、经济角度理解“双百”方针。同时本课内容素材丰富,学生了解许多文艺作品,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双百”方针的理解。本课主要任务是学习“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及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和经验教训。由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较丰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文艺作品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资源:(1)主要教学方式:启发讲解法,组织学生合作探讨,得出结论。(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中国的国情;“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基本方针,对促进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3)运用:通过讨论在“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学会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1)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来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认识到这个政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国国情。(2)通过对“双百”方针提出的过程和基本内涵的了解;对春天的硕果展示与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对比分析,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双百”方针。

2、教学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合作探究: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②“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③自学“双百方针”指导下文艺繁荣的表现,并思考其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④学习*期间文艺遭到破坏的表现,以及文艺春天到来的原因?概述在贯彻“双百”方针中应该吸取得的经验教训? (3)课堂小结,及时训练。

七、教学评价:根据教学设计中教学环节的有效安排,教师能够做到合理掌控时间,有序进行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思考、讨论,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本节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首先,在授课前,我根据教学目标做出了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学案、多媒体课件等充分有效的准备工作,为能够完成本课内容做了周密的考虑,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完成。

其次,授课中我做到了的语言清晰、明白、标准,叙述事情逻辑关系清楚,节奏合适,而且语言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表现,集中表现为: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情境。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各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授课中,我让每个学生有思考、讨论和发言的机会,这样做到了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和调控向着有利于每个学

生发展的方向来进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是启发和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方法,根据教学设计,这一目标基本实现。

再者,本节课课堂气氛的宽松、融洽、民主、和谐,师生的精神状态都非常饱满,共同创营造了的良好的学习环气氛。学生兴奋、进取、积极的精神状态表现了他们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和思维的活跃。

总之,本节课基本做到了充分准备、有序进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通过问题导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基本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八、教学反思:由于这节课只给一个班级单次上课,不能够像之前那样,一人教数个班级,同样的内容教给多个班级,有很多弥补的机会,所以这节课做了大量的准备。当然,由于个人知识储备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足等原因,本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还很多。这里把各位听课老师的点评意见总结如下,供自己反思。

第一,准备充分,设计问题,准备了导学案,注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学目标比较明确。第二,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能更容易出彩。第三,难点简化,突出重点。课堂不能过于局限于课本,不能让课件主宰了自己的思维。第四,课堂内容小结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应该注重这一环节的作用。第五,历史认识基本到位,知识落实较好,但是能力落实方面存在欠缺,要注重学生思考力、总结、归纳、判断、推理等能力培养。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值得每位历史教师重视,可以说是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也是历史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

第11篇: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一、课程标准

2-1-6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百家争鸣、老子与孔子)

二、教学分析

课程分析: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课文重点介绍了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到家思想,并通过活动、阅读卡介绍了战国时期儒家、到家的发展及墨家、法家和兵家的基本主张。。面对战乱频繁、矛盾尖锐的社会局面,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今天人们的价值取向均产生重大影响。 学情分析:

设计思路: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基本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和诸子百家思想主张。

(2)能根据材料判别主要的思想流派及其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1)利用教材图文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式的原因。

(2)通过列表比较、资料分析等活动,体会从历史到现实生活中儒、道、墨、法等重要思想主张的作用及其深远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展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流派的思想主张,尤其是儒家思想 难点突破:法家思想受到重视的原因。

1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图文,搜集各思想流派的补充资料。 (2)教师准备:学生分组问题探究记录表,多媒体课件制作。

五、教学设计

环节

一、视频导课,揭示主题。Ppt出示孔子《论语》中的言论,填空。 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学生熟悉的语文内容导课,激发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直接揭示主题,为学生畅所欲言做铺垫。

环节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关于百家争鸣) 学生看书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司考: 什么是百家争鸣?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当时有哪些学术流派?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自己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有困难的问题集中讲解。 设计意图:

环节

三、自主探究,突出重点 第一部分:孔子

第一步:出示孔子的画像,请学生介绍孔子。

第二步:学生自己看书,说说孔子思想、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

第三步:举例说明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的思想和贡献、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老子。

第一步:出示老子的画像,请学生介绍老子。 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老子的思想。

第三步:适当介绍老子道家思想与后来道家的关系。

学生活动:见书本,理解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及对立双方互相转化的思想。 设计意图:了解老子的思想,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 第三部分:其他诸子百家

阅读书本17页的四则资料和阅读卡,归纳五人的思想。

设计意图:能根据材料判别主要的思想流派及其思想主张。

环节四:角色扮演,突破难点

把班级学生分成四组,各代表儒道法墨四家,阐述你的治国思想。

(当时各国变法,打击旧势力,强化君主权力;兼并战争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学生自主分析,或同桌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深入了解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区别,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五: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列表归纳本课的重点内容。

2、诸子百家对现在的影响。

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诸子百家的思想。

设计意图: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突破情感态度价值观。

板书设计:

百家争鸣

百家:入道法墨兵

争鸣:含义、原因和意义。

作业设计: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学者,你喜欢投在哪派的门下?为什么?

选用:案例评析,突破难点

[转承]我们大致了解了各学派思想主张后,我们能否运用观点来评价处理问题呢?下面请对古今两案例进行评判。

[展示]案例

(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人因赋税繁重,生活困难,偷盗别人的钱财。案例

(二)在当今校园里,甲学生屡次破坏公物,搞脏环境。乙学生不孝敬父母,不接受教师教育,甚至顶撞辱骂父母和老师。

[活动] 案例评析(拓展性活动) 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A、儒家思想教育组 B、道家无为而治组 C、墨家爱心感化组 D、法家严格执法组 E、综合专家点评组

2.发给探讨记录表,分工合作、归纳本组意见。

3.分角色模拟诸家代表,面对上面展示的古今两个案例,通过讨论,请各家(组)代表对其作出评价及处理办法,应充分体现“本学派”思想主张,由专家组最后作出点评。

教师在代表发言时适当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体会各家主张的异同。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活动,学生能初步运用观点评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体会从历史到现实生活中儒、道、墨、法等重要思想主张的作用及其深远影响,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

第12篇:《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历史教学要为现实服务,搭建历史到现实的桥梁。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从现实出发,引出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在学生掌握了思想家的思想之后,再用他们的思想智慧解决现实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讲述的是春秋战国,这一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空前自由、活跃的思想交锋。这一时期出现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在辩驳中互相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人物众多,各派思想纷呈,思想理论性很强,容易让七年级的学生感到枯燥,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入故事辅助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家的思想,从而感受哲人的思想光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学生了解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证关系的能力,利用故事、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评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孔子、老子、墨子、孟子、韩非子、孙武等人的材料,阅读一些有关这些思想家的通俗读物;根据各派的学术观点,讨论校园内破坏公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遏制方法,加深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并在学习辩驳中互相学习、吸收对方思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1.讲述学生熟悉的《塞翁失马》、《苛政猛于虎》 等故事,借助故事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深奥的哲学思想。

3、利用漫画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辨别各思想派别的政治主张。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类。

2、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2、学习新课:

(一)老子

⑴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在学生说出老子、孔子之后,让学生找到老子的思想。

⑵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出福祸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道理。 ⑶独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试着列举一下。如学习成绩的好坏的转化,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利用哲人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

(二)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是本课知识重点,要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让学生从孔子政治理想以及他为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中感受至圣先师的魅力所在。 ⑴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孔子“仁”“礼”的思想内涵。《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5次,孔子对“仁”特别崇敬,那么,“仁”到底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学呢?:学生归纳出“仁”就要求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之后问孔子“仁”的理想怎样推广到整个社会呢?引出孔子思想中的“礼”。“礼”就是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⑵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⑶但是孔子生逢乱世,他的“仁”“礼”思想会得到崇尚霸术君主们的赏识和支持吗?他的“天下归仁”的理想在当时能得以实现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孔子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呢?过渡到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

⑷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利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总结教育家的真正含义就是传播一种思想、将理想的火种传遍天下,融入漫漫的历史长河。

⑸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柱石,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仁”的例子。

⑹20世纪人类文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两次世界大战,人类遭受巨大的灾难。20世纪末获世界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汇聚巴黎,其中一位瑞典物理学家说21世纪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世纪前,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怎样的智慧呢?从历史又回到现实,学生通过思考感受中国先贤哲人的思想光芒,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三)百家争鸣

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思想主张,让学具备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局面的初步感知后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联系学过的旧知识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出示漫画,让学生判断漫画中的故事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出示辩论题目,“结合本班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班风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课堂小结:启发学生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和感想,进行知识的加深和情感的深化。

4、板书设计: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自我反思及评价

本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从导课到知识的传授一直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穿梭,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大手笔、大跨度的在历史与现实中搭建桥梁,师生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徜徉,感受先贤哲人的思想光辉,增强文化的归属感和历史的责任感,本节课取得良好效果。

第13篇: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百家争鸣

用合作探究知识,用引导塑造精彩

——《“百家争鸣”和儒学思想的形成》教学案例分析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张敏明

一、背景

历史的学习,必然要结合史实、史料。史论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知识,把握历史规律。因此,历史的学习需要把握史实和史料,从史实和史料出发,用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分组合作和问题探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开展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用故事引导,设置情境和问题探究,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的双赢,是本案例探究的主要目标。

二、过程 1.处理资料

全班分成四组,合作学习,探究百家争鸣的概况。

提出问题:归纳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提炼核心思想,以及其思想与他们所处阶层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派出代表进行问答。不足之处,由其他人补充,或者教师加以引导,完善学生的总结。 2.活动过程

准备工作: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分别担任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并布置每组要探索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师: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学派有哪些? 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师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找出各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核心思想以及其思想主张和所处阶层的关系。

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课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什么是儒家思想的形成,而不是法家、墨家思想的形成?

生: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引导补充: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广泛。

师:联系第一单元的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先让儒家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组:

生:儒家思想有三位代表: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礼、有教无类和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其中仁是核心思想。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和性善论还有核心思想民贵君轻。荀子的思想是仁义、王道,性恶论,君舟民水。

师:很好。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那么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有哪些呢?

学生举例孔子的教育思想。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那什么是礼呢?

通过历史故事孔子和鲁哀公吃桃子的故事引导学生得出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孔子的思想有消极的一面,是保守的。 师:孔子虽然当今备受推崇,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却不被采纳?

1 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孔子思想遭冷遇的原因。

生:孔子的思想比较适合和平时代,不适合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思想相对保守、倒退。

引导学生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结束对儒家代表人物和思想的探索,让其他组的学生分别简略地阐述法家、道家、墨家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以及有关的社会阶层的关系,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完善。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四大学派思想的表现进行回顾,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采取分类和总结、一分为二的方法,探究其产生的影响,并举例。从而启发学生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三、教学反思和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定位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突出“新”、“趣”、“活”、“实”以及“美”等特点。通过理论、思路和手段来突显“新”;通过故事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学方法和教材把学生教活;通过训练扎实和目标落实来充实课堂内容;再由板书美和氛围美使学生感受学习之美。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并通过故事引导,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更具有如下一些特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课以“百家讲坛”的于丹 讲授论语,使课本贴近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以历史故事为引导,让学生在史实和史料的剖析中,自主地总结百家争鸣的概况和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在具体史实分析的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树立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双赢。

二、教法灵活,教活学生。

教师首先提出当今社会的一个现象:儒学热,引导学生进行对该课的学习。最后进行总结时,让学生举例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时,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用类比方法处理本课难点。通过展示西北放羊娃与中央电视台记者对话的故事,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政治经济状况决定思想文化的这一历史规律,从而总结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诸子百家的各派状况。并用孔子和鲁哀公吃桃子的故事解释孔子思想中礼的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解决学生中遇到的问题。

三、师生互动,激活课堂。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根据书本知识,归纳出百家争鸣的概念,并着重学生对概念的把握。紧接着利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找出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在探讨各家思想的时候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和概括,同时让学生举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并且邀请学生复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主导者,充分表现了引导者的角色。

这样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更加顺畅地进行下去。

四、目标落实,能力发展。

一节课教学效果的直接表现就是学生的学习成效。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能够克服外界的干扰,聚精会神地听讲;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发现问题,勇于对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且提高自身能力;学生有一定的

2 课堂练习,有独立解答各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且学习效率较高;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最后作为安徽省特级教师赵剑峰的示范课,我认为本节课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如果学生不能够准确把握问题的答案,在问题的回答上占用了过多时间,那如何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14篇:《10.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10.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作者:王国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

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 1.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2.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课型选定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

设计思路:

1.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课程目标及教学过程。

2.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自制录像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课堂短剧、辩论会,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历史的感觉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4.通过动手制作录像片、制作表格、搜集历史资料等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通过录像、课后作业等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观点。

课前准备

1.由学生自编自演孔子办学、因材施教等短剧。

2.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作好辩论准备。 3.让有条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历史旅游小组,游览南京夫子庙大成殿,自己讲解、自己导演、自己拍摄有关孔子的录像。

4.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步骤:

1.投影:画谜(打一历史时期,谜底:春秋战国),由学生猜出,引出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

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3.推出本课课题 二.教学内容: 1.孔子:

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概念。

学生活动:①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的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②感性认识孔子:放映学生自制录像“夫子庙大成殿一日游”。

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B.伟大的教育家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

学生活动: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善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活动: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并印发有关资料,供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并填写。通过讨论分析儒、道、法三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三组,分别以儒、道、法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作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2.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长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

四.迁移应用(课后作业): 结合我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就校风建设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五.评价方法: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第15篇: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学案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情景材料的再现解决重难点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勉励自己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2、体会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的法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屏幕展示《稷下学宫图》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图片,让学生感性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且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探究(孟子的仁政以及诸子百家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是本课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教材并没有明确说明,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展示相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让生注意观察,和读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 学生分成诸子百家派别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之后向学生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派别,提问学生对哪些派别熟悉能不能简要述说其主张?之后导入新课。

让生在观察思考中自己总结出百家争鸣的原因,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内容: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 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

第16篇: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洛阳市伊滨一高

孙改平

【教学重点】孔、孟、荀等早期儒家思想家的主张;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略)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材料二: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卫灵公》 材料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①根据以上材料归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②根据材料二归纳实现这一核心思想的途径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三分析孔子认为这一核心思想的根本(基本准则)又是什么?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①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如何评价这一思想主张。 ②根据材料二分析孔子的治国主张。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材料二: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思则殆。” 材料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请写出几个。

2、孟子、荀子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①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材料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是不然,人之性恶。” ②根据材料二:归纳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二、道家和法家

1、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①根据材料一归纳老子的主要思想。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夫大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②根据材料而归纳庄子的思想。

2、法家的思想主张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③根据材料三归纳韩非子的思想。

3、墨家的思想主张

材料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墨子,辞过》“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兼爱上》“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尚贤下》“有力疾以助人,有财勉以分人,有道劝以教人。” 《墨子,尚贤上》“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④根据材料四概括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三、课堂小结

易中天说“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17篇:百家争鸣(推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马发利

教学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

(多媒体展示) 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学生回答略)

一、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1、孟子

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教师总结:孟子的 主要思想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过渡:在古代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即是明确的反映。

2、荀子

请阅读荀子名言,总结荀子的主要主张。

多媒体展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思考二:孔孟旬思想比较,关于人性论,你赞成那一个,为什么?

思考三: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否受重视,为什么?

但是,在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下,生存和统一是头等大事,而仅靠“仁政”是无法实现统一的。正因为孟子的思想距离当时的现实需要太远,备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二、墨子与墨家学派

请第二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请阅读墨子名言,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墨子名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报。 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2、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个主张可以体现?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探究一: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小组讨论) “兼爱”还是“仁爱”? “民权”还是“君权”? “鬼神”还是“天命”?

三、庄子与道家学派

思考五: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教师总结:发扬老子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主观。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思考六:如何评价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该顺应时势民心,这样才能天下大治。战国时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还要消极,同时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四、韩非子与法家学派

请第四组同学介绍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属郑州 ;郑韩古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人,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

阅读韩非子名言总结发家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总结:法 家 思 想 :

一、人定胜天。

二、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

三、国家要富强 ,要靠耕战 ,耕是搞好农业生产 ,战加强战备。

四、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 ,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

思考七:法家思想为什么受重视?

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隐士,墨家代表侠士,法家代表谋士,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其他三家理想主义、复古守旧。

探究四: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

“德治”还是“法治”?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五、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出现,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思考八:如何你是统治者,你会采纳那一学派主张,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相信,百家争鸣的精神永存!!!

教学反思:

(一)这一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不仅掌握了百家的主要代表思想,还能运用百家思想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及案例,达到理解──掌握──运用──分析的目标。

(二)第

一、在上前面那个班的时候,感觉百家争鸣的背景部分讲得有点凌乱,思路不清。课后,我及时进行了修改,理顺思路,还组织比较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第

二、感觉有些知识点之间的承接与过渡不是很自然,顺畅。但经过课后的调整后,已经克服了这一不足。

(三)第

一、上这一课时之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来完善自己知识点的不足,在课堂上能做到旁征博引,使整个课堂生动充实。

二、理解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来分析案例。比如我安排的讨论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诸子百家的主要主张,还能用他们的主张来分析问题。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第

三、在提问和引导的技巧方面我还要加强。要做到启发性提问,善于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答案上来。我觉得我在这方面还有点欠缺。

第18篇:◎百家争鸣的☆

百家争鸣的国际政治

[贾斯万特·辛格] (2010-06-25)

众所周知,毛泽东曾号召中国人让“百花齐放”。然而,他很快便因为他认为相互竞争思想所带来的混乱而退缩了。今天,世界似乎正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发达和新兴国家致力于追求至少十多种不同的国际战略,如果不是一百种的话。要协调这些不同的世界战略构想,尤其是对全球危机的看法,将使国际外交变得更加复杂。

土耳其和巴西介入全球意见分歧的伊朗核计划,是最近、也是最清晰的的展示全球事务的这个新元素的例子。在5月时,伊朗、土耳其及巴西的领导人在德黑兰取得协议。根据协议,伊朗将把1200公斤的低浓缩铀存放于土耳其。作为交换条件,土耳其将为伊朗提供120公斤浓缩燃料,供其研究用核反应堆所需。

俄罗斯之前也提议过类似的交换,但是伊朗拒绝了。伊朗与巴西、土耳其所达成的协议,同样是为了防止伊朗生产能用于核弹头的高浓缩铀。然而,这个协议的另一个目的,可能是防止美国推动新一轮针对伊朗的联合国制裁行动。

现在还无法知道伊朗寻求核武器的欲望是否被延迟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并没有反对这个协议,而且我听说这个巴西和土耳其促成的协议并没有违反核不扩散条约——伊朗是该条约的签字国,有义务遵守条约。然而,联合国本月初已通过对伊朗的新一轮制裁。很明显的,制止美国策略的努力失败了。

既然这个协议是为了避免与伊朗之间的核僵局,美国和西方为什么会对它感到如此愤怒呢?我想这是因为美国觉得此举否定了它在制定全球伊朗政策上的主导权。美国并没有探讨这个协议所带来的可能性,而是迅速敦促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采取更多的制裁(已经是第四轮了)。这迫使目前还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巴西和土耳其投票反对制裁决议。

美国一意孤行防止全球地位下滑

结果呢?这次重要的投票没有全票通过(黎巴嫩也投了反对票)。

此外,联合国的制裁投票还受到另一个有着自己国际政治盘算的小国的影响:以色列。在2月的时候,一个以色列高层代表团访问北京,向中国领导层提出伊朗原子弹野心的“证据”。然后,以色列代表向他们的东道主非常详尽地解释,如果以色列必须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以阻止它实现“核野心”的话,中国将可能承受的经济后果。中国似乎将这个信息铭记于心,因为它首次投票便支持针对伊朗的制裁。伊朗则回应称中国的投票是“两面派的”。

在以色列于公海对一只据称是要向被封锁的加沙运送救援物资的小船队采取先发制人行动后,更加据了世界政治的不安。因为以色列军人杀的9个人是乘坐飘着土耳其国旗的船只,这使以色列和土耳其的关系几乎决裂。毫无疑问,这些错综复杂又相互联系的事件,反映了美国全球地位的下滑。但它们同时也显示了世界舞台上新兴角色在捍卫国家利益时的坚定立场。

巴西、土耳其、还有伊朗,很明显地都迫切希望展示它们在政治和外交政策上的独立性。巴西想要证明它应该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土耳其要寻求重建它的伊斯兰身份及对中东的“奥斯曼时代”(Ottoman)的影响力,并向一直拒绝它加入的欧盟展现其外交实力。伊朗则仅仅想再次展示,它不会向“大撒旦”低头。

所有这些动机都严重地挑战着美国全球外交的主导地位。但是美国最好赶快习惯这类的外交难题。因为,其他新兴或原有的强国都有着自己的全球外交政策,包括印度、印尼和日本。而诸如南非、尼日利亚、沙地阿拉伯、埃及、印尼、韩国等区域强国,也将在解决未来的地区冲突中发挥作用。

越来越复杂的全球国家利益交错,是21世纪国际外交的面貌。古老的恩怨或冲突是否会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只能从未来的危机中知道。然而,各国相互竞争的战略视野,大概标志着美国后冷战时代的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

如今,波斯湾和中东的*影响了整个世界。这个现象可能是件好事。毫无疑问,并不是只有美国和西方的国家利益才是重要的。那么,为什么世界其他国家要让美国来解决这些冲突呢?

美国的外交霸权时代已经进入尾声。认为美国和中国共同管制世界,能像冷战时代的美苏一样把世界秩序强加予他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现在,有太多的强国觉得能够展现外交实力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毛泽东的百花可能只齐放了很短的时间,但是如今各式各样的国际战略肯定会长久地绽放。

作者Jaswant Singh是印度前外交部长、财政部长及国防部长。

第19篇:教案(百家争鸣)A

第八课

“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知道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②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③ 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① 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② 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③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能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具

五、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你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吗? 生:儒家思想。

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 生:春秋战国时期。

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 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1、“百家争鸣”的含义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第一课的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百家争鸣”的含义。你们觉得什么叫“百家争鸣”? 生:······

师: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而“争鸣”是指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力量的学者针对万事万物做出自己的解释。他们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师:接着,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同学们在阅读教材和联系必修

一、必修二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这几个方面,概括出“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这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生:······ 师: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板书)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板书)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板书)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板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铁犁和牛耕的大量出现,使得私田增加,冲击了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周王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失去了井田制的依靠,也失去了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出现了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局面。而表现在文化上,就是“百家争鸣”。

3、主要派别代表:

师:在前面解释“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我们提到《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而教材中所提到的主要派别有:儒、道、墨、法。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板书)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师:下面,我们结合第三部分的内容,具体了解一下儒、墨、道、法四家的主要思想。 (1)道家:道家学派是指以老子及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尚贤”;伦理上主张“弃仁绝义”,反对“礼治”。道家学派的思想与儒、墨、法家的学说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道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老子: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师:相比于儒、墨、法三家的学说,道家学派的理论明显比较消极悲观。老子之所以产生这样一种消极悲观的思想,是由于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

师: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2) 墨家:墨家的创始人及代表人是墨子。墨子原来是跟从儒者学习的,只因不同意儒家的观点而另辟蹊径,自立学派。战国时期,儒墨同为显学。墨子的学说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他的主张是针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缺点问题而发的。 ①兼爱。(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 ②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注重自卫战争) ③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④尚贤。(崇尚贤能之才,反对任人唯亲)

师:墨子认为有用就是真理,他并不考虑实际上是不是真理。所以,墨子学说在下层民众中的影响很大。但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儒、道、法三家都曾经成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而墨家却逐渐消失了,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3)法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和申不害等人。战国末期,韩非子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法家要求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大一统的君主国家。提出重农抑商的观点;厉行严刑峻法。 韩非子:

①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②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法”,“以法为教”。他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师:韩非子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4、历史影响

5、孔子的思想: 师:生平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展示几段材料,希望你们开始从材料中总结出孔子思想的内容。 第一则: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第二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第三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总行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四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生:······

师:①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板书:仁、礼)

②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6、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师: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教材在介绍孟子和荀子时,主要从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两者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更好地明白两者的思想。 *①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他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②荀子在政治上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荀子认为要统一中国,必须实行“王道”,要使国家强盛,则要实行“霸道”。这样既实行德治教化,用仁义争取人心,实现“王道”政治。这样又实行武力压服,用刑法来进行威慑,实现“霸道”政治。这样就可以取得天下,并巩固天下。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③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治。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他认为统治者把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挥出来,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这就是“仁政”了。 ④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六、本课小结:

师: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学习延伸”中的问题。(题目略)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第20篇: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

一、课题:百家争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2)重点掌握儒家三子的思想: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和“性本善”以及荀子的“性本恶”思想。

(3)了解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探究其在当世和后世的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2)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3)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提供三则材料,让同学们猜是哪位大家。然后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 材料: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名人之首 2.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他那里寻找智慧。”

3.他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教授新课:百家争鸣

1、概念:首先讲解百家争鸣的概念,简单介绍一下百家都有哪几家。概念就是: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二、讲述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A:孔子——创始人

1.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张与成就 (1)思想主张:

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运用材料讲解的方法,学生阅读并思考分析,总结。 材料

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

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

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

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 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

“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B: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 2.思想主张 材料: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

(1)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C.荀子——丰富完善

1.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2.主张: 材料: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2.“制天命而用之”

3.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3.评价:

(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二)道家:老庄之学

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道学的奠基:——老子

(1)生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 (2)基本思想主张:

(1)万物起源和演变: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①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他用自然的和社会的变动来论证这一命题,提出“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可相互转化。

②他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3)消极悲观的态度:“无为”和“小国寡民”思想

思考: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材料二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事物总是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以柔克刚

3.道学的形成——庄子

(1)生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2)基本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4.对古文化的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自主阅读)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

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1)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 重难疑点解析

1.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

“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 “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

“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

(2)韩非的思想主张:

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②战国之世,各种思想流派纷争不息。韩非用“自相矛盾”的寓言来反对“无用之辩”,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认为“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他还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影响

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③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D、墨家的主张 1.墨家的风气

①组织纪律严密②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③讲求实际功利

2.墨家的基本主张

①“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 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及影响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小结:

完成知识整理表格。回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结课设计:运用易中天的一段话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易中天

九、作业布置: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B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2.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B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3.下列著作不属于“六经”内容的是:D A、《诗》

B、《春秋》C、《书》D、《尚书》

4.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C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孔子的“仁”的学说与孟子的“仁政”观点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B、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针锋相对的。 C、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 D、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由战国商鞅所著。

6.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二.问答题

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答案:突出特征:体现了历史变革时期最富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学术空前活跃的特点。社会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3)各国纷争的局面形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4)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提示:该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条件。

十、板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