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推进课程改革 打造多彩课程

发布时间:2020-03-02 09:15: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进课程改革 打造多彩课程

郓城县教研室

当前课改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县教研室上下协心,在中小学课程推进和建设中,大胆创新,创新思路,进行了一系列持续性、系统性改革工作。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创新之举。目的是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使学校教育课程更加切合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课改突出强调:“让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课堂,以增进课程的社会适应性”。由此可见,科学地管理、建设和实施课程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新课程的实施,彻底打破了原来教材的格局,给教师留有足够的自主选择、开发学校课程的空间。抓住这一机遇,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而且能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位。近几年,郓城教研室着重加强了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着力打造 “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一是关注学生的成长中的问题,构建个性化的“活动课程”;二是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构建生本化的“学科课程”;三是发掘学生发展中的特质,构建特色化的“学校课程”。

从2003年启动新课程实验工作以来,为了弄清学校课程的内涵和意义,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在局党组的指示下,教研室成立了一个以王昌安主任为核心,涵盖文理艺体的各科工作团队,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了详细的研读,认识到学校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以顾及学校、学生差异的不足,陈述为“以校为本”,本质上是“以人为本”。基于这种理解,结合县域情况, 2011年4月,研究出台了《关于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重在创新、突出特色”。通过论证,逐步确立了“发掘资源、认真研发、尝试实施、反思改进、完善规范”工作程序和步骤:

1、引导、开发

本着“尊重学生需要、着眼学校发展”,探索学校课程的开发途径和内容,寻求合理的开发形式。

结合县域情况,主要通过挖掘地方景观、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和艺体活动;寻找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这些途径来开发学校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文素养类,如《爱我家乡》、《中华蒙学教育》;艺体活动类,如《竹竿舞》、《面塑》、《葫芦丝》、《粘贴画》;身心健康类,如《中学生文明礼仪》、《走向阳光》;学科拓展类,如《古诗文诵读》等。

由于各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学校规模、师资水平有所差异。在开发方式上,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规模比较大、师资力量存在优势的学校以独立开发为主;规模小、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以合作开发为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邀请专家、教研员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如:陈坡中英文希望学校独立开发的系列学校课程倍受学生喜爱;潘渡中学与潘渡中心小学联合开发的《我爱潘渡好地方》,名称虽然相同,但因对象不同内容有所差异;县直机关小学的《语文经典读本》则是各方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2、探索、完善

学校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不足,修改完善,使其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要始终坚持“开发—实践—改进-规范”的步骤来开展工作。

一开始由于没有经验,开发的学校课程内容零碎,不成系统,没有成型的教材或讲义,教学随意性大,组织方式多数是社团活动,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走一步说一步。针对这些问题,不能急于否定各校的做法,而是通过研究帮助学校成立了“课程中心”,主要研究哪些社团活动能够发展成为课程,组织骨干教师对这些社团活动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开发,明确目标,写出纲要和讲义,开发成课程雏形。活动类学校课程较多,这也是主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引导各校制定学校课程开发方案,并尝试开发其它类型的学校课程。印发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学校课程的意见》,对学校课程开发提出四个关键要求:要论证课程内容的需求性和可行性;要明确课程的目标,撰写课程纲要;要编写教材或讲义;要组织好实施,并且阐释了课程纲要的内容及书写格式。教研室负责学校课程教研员,从教材或讲义的编排思路及内容设计上,对教师进行了培训指导,开展了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普遍提升了教学用书的编写质量及教学效果。教育局相关科室配合着进行了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检查,加以督促。这一切使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从无序散漫逐步走上了规范有序。

3、管理、评价

事实证明良好的评价措施是推动学校课程良性发展的保证。学校课程的定位应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调节、补充和拓展,对学校课程的评价应该从学生的参与度、满意度和提高度三个方面考量。在校本课程的具体操作中要有计划、有目标、有内容、有组织、有指导、有课时、有去处。

对此我们做了一定的分析研究,确定了评价的具体措施,指出评价主体由教育行政机构、课程专家、教师、学生构成。评价力求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反思与激励相结合。评价内容侧重于课程内容、课程纲要和教师,具体而言,看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看课程纲要中课程目标是否明确、时间安排和实施方式是否合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如何;从选课人数、授课效果、教案及反思来评价教师。

为确保学校课程开发的质量,我们制订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审议、审批制度,严禁没有通过审议的学校课程在学校实施,印发了《郓城县教研室关于学校课程开设审批制度》。建立了学校课程开发的考核评估制度,搭建学校课程评比交流展示平台,对于在课程开发中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表彰,对于优秀的学校课程,及时总结和推荐,实现资源共享。我县已举行了多次优秀学校课程资源评选、两届精品课程评选,一次优质课评选。目前,全县初中普遍开发了三门以上校本课程,并列入课程表上课,逐步形成了“一校一品”或“多品”。 陈坡中英文希望学校开设艺体,门类多,参与广。挖掘的柳子戏,向省剧团输送专业演员11人,并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集中学开始了文明礼仪课,并编印了教材读本。王井中学开设的《书法》、《礼仪》,东城中学的少年拳,水堡中学的剪纸,大潭中学的武术,武安中心小学、黄泥岗中心小学等《黄泥岗风俗》、《家常面食》、《让我们的生活习惯更美好》等极富特色。

为促进课程建设,围绕课程开设,我县在小学学段开展了以“艺术魅力在校园”为主题的特色社团活动。各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各种社会资源,成立各种艺体社团,活动丰富,形式多样。如:武安中心小学、黄泥岗中心小学的舞蹈社团、跆拳道社团、腰鼓社团、剪纸社团、面塑社团、盘鼓社团、电子琴社团等等,开展热烈,学生参与程度很高。李集乡第一实小社团更多达近20个,几乎人人参与相应的文艺社团。在合理引导完善下,有些社团又发展为学校课程,促进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精品学校课程生成。2015年上学年,我县新增学校课程20余门。

十年来,我县学校课程从无到有,从散漫到规范,从单一单薄到多姿多彩,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不仅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也受到了上级的重视和表彰。2012年10月,在全市学校精品课程评选中,我县被评为先进县区。4个学校课程被评为“菏泽市精品课程”在2014年10月,我县推选的三位市级学校课程选手全部成为山东省优质课候选人。经过近五年来的实践表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得到了良好发展,辍学率大大降低,中考成绩逐年上升。近三年来,我县被市教育局分别授予“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于2009年、2012年两次承办菏泽市特色学校现场会,《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菏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做了相关报导。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有付出才有收获,有创新才能发展。郓城县教研室一班人在水浒故里这块沃土上,大胆创新,辛勤耕耘,一定会迎来更为灿烂的校园春光,桃李累累。

课程改革推进会

课程改革推进会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怎样推进中学课程改革

怎样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优化课堂教学推进课程改革

深化教学管理 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推进课程改革  打造多彩课程
《推进课程改革 打造多彩课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