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程改革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0-03-02 06:48: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程改革

为实现终身教育的理想目标,形成终身学习社会,在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模块时应以社会需求为前提,根据成人学生培养目标优化课程配置,并提供有关保障措施,为成人学生个人能力、人格、经验的发展提供生涯导向的学习活动课程以及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对象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是对现实劳动者的教育,其价值和功能是通过提高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素质和在职从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来实现的。

一、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应来源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只有从人的发展需要的角度对科学、文化、个体经验和社会活动的历史与现状有了完整而恰当的把握,课程结构才可能具有合理性和生命力。优化是课程结构的一种理想的存在状态,从根本上说,课程结构的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合目的性改造,其表现是课程整体功能的增强。课程结构优化的标志是以低的投入(简洁明快的课程体系)获得优化的整体功能(既定的课程目标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实现)。当前,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有了较大改善。与此同时,其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存在着一系列弊端,不适应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社会形成,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成人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地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结构不应是静止的,而应是动态发展的,它应随着社会的进化而进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相去甚远,任何学段的课程结构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序变能力,方可适应这些差异。在课程发展史上,学科课程分化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单一的必修课分化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进一步分化为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培养学生侧重于学科方向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任选课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个性、完善知识结构的课程。这些依照课程的内在逻辑进行的分化大大增强了课程结构的序变能力。当前,宏观课程结构中活动课程的增加,对校本课程和潜在课程的重视,实质性构成要素中知识、经验、情感、意志的并举,对提高课程结构的序变能力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增强课程的整体功能。地方院校成人高教的课程体系大体沿袭了普通高教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由于过分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实际调查,致使整个课程结构偏重于理论性和学术性,基本理论课程占据主导地位,偏离了成人教育注重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的初衷,难以实现成人高教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致使学生欲学的未学,所学的又无用。课程结构单一,必修课一统天下,限制了学校结合学员个体差异进行教学的可能,也不利于满足学员的多种兴趣和培养学员多方面的才能,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综合能力。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缺乏综合性,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仍然处于隔离状态,这导致了理工科学员专注于学习科学知识,忽视主体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而文科学员则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和严密的科学精神。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界限分明的弊端严重束缚了成人学员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使成人学员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有机结合。

(二)课程比例失调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类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成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把重点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公共课和有些基础课则可适当减少课时量。而现实情况是这三大块的设置比例基本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无形中造成一种时间上的浪费。至于学科体系、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要素则更是把学科体系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其他两项却很少顾及。在现行的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结构中,各类课程的比例不尽合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一般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比70%左右,培养学生技能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偏少,与现场联系密切的实习和操作等相关内容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教学计划和大纲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性质都难以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我国普通高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一般占总课时10%~20%,而国外一般为35%左右,成人高校则更是少得可怜。理论和实践的脱离造成了老师盲目的教,学生盲目的学,致使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需要上升到理论去理解的问题以及将所学理论如何用在指导自己的工作上等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必修课、选修课与课外活动的设置也不尽合理,必修课门数过多,课时比重过大;选修课形同虚设,选择余地过窄,不能较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个性;课外活动更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严重脱离了成人高等教育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工艺性知识结构的特点。

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成人高等教育应以改善学习者职业技能、提高生活质量、发展个人的理性能力和参与社会或集体事务为目的,用终身教育理论来构建其课程体系。

(一)以社会需求为前提,明确培养目标。所谓社会需求是指目前和今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应结合所在部门和工作的特点通过广泛吸收用人部门的意见做好充分的咨询论证工作,把握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教学成果,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的全面设计,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要充分尊重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有利于成人学生将已有的实践经验介入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人学生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实践,他们需要的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即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成人高等教育中,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使成人学生与社会生活实际保持紧密联系,以便及时根据社会发展与实际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从而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发展。

(二)根据成人学生培养目标优化课程配置,形成能够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和不同培养目标要求而灵活组合的课程模块体系。(1)公共基础块。即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思想教育课、外语、计算机、法律、写作课等,同时还应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2)专业基础块。主要针对专业业务素质教育的需要而设置的与本专业密切相联系的理论、能力、技能课程,这一类课程是专业水平的基本保证和继续学习新兴学科、不断更新知识的基础。设置这一类课程时必须注意把握“以必需、够用为度”这一原则,加强针对性、实用性;(3)专业技能块。同样是针对专业业务素质教育需要、按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而设置的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重要的专业或专业基础能力技能课程,包括突出本行业本土特色的特设课程。该块课程设置应凸现专业性、应用性、技能性,注重技能训练和技艺应用水平的提高;(4)选修块。选修块课程是以上三块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成就,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拓宽学生的从业适应面,更充分地满足社会需求,选修块还可以分几个专门化方向设置课程。为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还可安排特长、兴趣选修;(5)实践块。为直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应安排好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获得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成人高等教育近年的改革实践表明,要加强专业课,适度拓宽专业基础课,合理压缩公共基础课。在专业课的建设中,既要注意体现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要充分注意不同层次之间专业知识的衔接和差异性,注重专业知识的分层递进和不断深化和拓展,避免简单重复。在课程编制、整体优化方面一定要通过论证,理顺课程配置序列,更新和删除过时的不适用的课程内容,确保骨干课配置到位。从课程体系现状的层次结构来看,除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外,还要立足于社会需要,体现人文素养,追踪学科前沿,设置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以利于学生在知识专业化的基础上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力争经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建成能够满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自主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动机、兴趣、需要和个性特征选修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课程时,对所选择课程的学习能够促进个性发展,同时,对这些课程的选择过程本身也极富个性发展的价值。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而言,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都是需须的,我们在处理三者关系时,应注意三者在价值上不存在主次: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总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应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结合,以优化成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增强成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统一和规范教材体系。地方院校成人高教的专业设置和教材配备宜应进行相应的规范和统一,这样对于统一培养目标和方向、统一教学标准、统一进行质量评估等工作将有重大意义。实践证明,各自:为阵,自编教材往往既费时、费力又耗财,总体质量也不高,甚至由于所谓自编教材大都是抄书,因而同类教材可能有许多不同版本,编者观点也不尽一样,所以在教学中对某一概念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解释,这样容易造成歧义,影响教学效果。

(四)提供有关保障措施。1.学制保障。传统的学年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需要,迫切地需要实行一种新的灵活的学制——学分制,成人高等教育应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学校必须放弃单一专业教育那种固定不变、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给学员一个足够的课程选择空间,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去选择那些符合其兴趣爱好及发展要求的课程。实施学分制教学计划着重考虑打好学科基础、完善智能结构和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课自由度,并兼顾办学效益等几个方面,以更好地满足新时期成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课程设置应围绕培养对象的实践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实践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构成教学模块,成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人特征和实际需要进行模块组合加以学习,获得相应学分,而且还可以灵活选择入学学习时间,只需在一定期限内取得所有学分即可获得相应学历。我们应当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给予学员这样一种权利,让每一个学员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去进行自我设计,建立一个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学习计划。这一做法不仅是成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民主化改革的需要,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2.条件保障。为确保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科学性和现实性,还必须提供硬件和软件上的条件保障。硬件保障主要包括各种教育设施设备,软件保障主要包括师资、管理、教育理念等方面。未来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将会成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构成部分,为成人教育的个性化即课程、进度、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提供条件,也会为成人带来更多的课程实施的机会;采用学分制,能够使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选修课程,既可以解决工学矛盾,又可以提高成人学习积极性;按课程决策层次的不同,实行成人高等教育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建设成人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并购置相应的设备,同时更新成人教育理念,改革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强成人教育师资培训,为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开展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一) 现行课程非改不可:    1999年召开第三次全教会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着手推出,2001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教会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从而加快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 《纲要》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四有新人。     此外,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纲要》提出了具体改革思路:    

1、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方面。    显然,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改革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势必要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的必修科目,教学改革正方兴未艾,前景看好。    根据2002年10月1日人民网报道:教育部基教司高中处刘月霞副处长在昨日召开的高中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上,透露的一组调查数据:86%的学生不喜欢自己老师的教课方式,62%的高中生从没上过校内选修课……,表明现行的高中课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一组调查数据具体为:86%的学生不喜欢以老师教授为主的讲课方式;69%的学生关注自身的基本知识及创新能力;62%的学生从没学过选修课;72%的学生没有机会或从没参加实践活动课;84%的学生作业都为练习性书面作业。通过以上一组调查数据,刘月霞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现行高中课程的痼疾。据刘月霞透露,高中新课程方案思路是,教材内容涉及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等实用性内容,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重视基础知识,课程更加丰富,体现多样化选择性。同时倡导学生自订学习计划,实行学分制,赋予学校开发课程自主性。

(二)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中学校园:    据《南京日报》报道,最近教育部官员透露:酝酿中的新高中课程不是教科书的改朝换代,而是教育理念、制度与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体系、学校资源利用开发、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变革,这比现行课程有很大变化,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前者分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等8个学习领域,分60个大模块若干小模块。由此,课程改革浪潮正风起云涌,猛烈冲击着中小学校园。一系列新课标和新教材正脱颖而出,今年义乌实行初中课改试点,不久金华大市将推开全市课改试验,这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势下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确立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应当定位在使课程内容更为密切的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更新知识价值观,确立最符合时代要求、最符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观念;三是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课程设计;四是拓展课程适应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习生活,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五是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演讲稿

课程改革八步

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课程改革重要性
《课程改革重要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