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考试卷分析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0-03-03 11:29: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汉语知识与思维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

大连市2010 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启示

邓 鑫

* 大连市2010 年初中语文中考试卷在结构和内容上均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们在关注其显性变化的同时, 还应分析渗透其中的教学理念, 获得启示, 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一、汉语知识教学应回归语文课堂

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标点符号、汉字、词( 词的分类、词义的褒贬)、短语、句子的基本成分、修辞、句式的变换和选择。这些知识曾是语文课堂上的必修内容, 但随着课改的实施, 汉语知识的教学却渐渐淡出了语文课堂, 或者说它们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中考题目。中考试题涉及的便有幸/ 活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而且中考以什么样的形式测试, 它们就以什么样的形式存活着; 中考试题不涉及的, 语文课堂上也不再进行讲授。的确, 课改之前的汉语知识教学存在着过深、过难、过死的倾向, 这是要通过课改改掉的,但不应改掉汉语知识教学本身。汉语知识是学生理解课文、增强语感、更好表达、养成良好文化素养的根基, 是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的根本, 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所以, 汉语知识回归语文课堂是必要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汉语知识教学的必要性。 1.字词教学的不足 在大连市中考语文试题中, 直接考查字词的题目一般只考查字音、字形,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强化加点字的注音, 只强化正确书写字形, 至于词义, 学生是否了解、了解得是否准确全凭学生自己掌控。这样的字词学习偏积累轻运用, 最终只能应对试卷上的那一道题,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则是低功效的。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说: 怎样才叫学会了一个词? 会读、会写、会用才能叫做学会。而如今我们的课堂上对字词的教学恰恰多停留在会写、会读0的层面上, 不训练会用, 学生只把字词当做了没有生命的拿分工具, 丝毫感觉不到字词本身的生命体征, 久而久之, 磨钝了语言敏感度, 还谈何体验、感悟? 还何求说话、写作语言的灵动? 又怎能落实/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0这一基本课程理念? 2.语法教学的缺失

关于语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但因中考试题中没有直接测试语法知识的题目, 所以语法知识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销声匿迹了。如大连市2010 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第3 小题: 在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地方画横线, 并写出修改意见。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增加学生的国学素养, 我校将开展古诗文背诵活动。如果学生有短语知识的储备,能分析出 “增加”的宾语是“素养”, 就能确定这个句子的语病在于动宾不搭配, 从而给出正确的修改意见: 将“ 增加”改为“ 提高”。再如第5 小题: 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一句话。假如我是一个诗人, 我就要用动情的诗篇, 来讴歌大海的波澜壮阔 。这个句子要仿写得好, 首先是替换“ 诗人”“ 诗篇”“讴歌”的三个词语之间, 一定要合乎情理, 合乎逻辑; 其次是“ 动情的诗篇”“ 讴歌波澜壮阔”这两个位置上的动宾短语, 动词与做宾语的词语要搭配合理; 还有“ 大海的波澜壮阔”这一位置上的偏正短语, “的”字前应是一个名词, “ 的”字后应是一个形容词性的四字词。 如果学生对此能做出清晰地分析, 仿写出的句子结构就会与原句结构保持一致, 使上下句具有和谐的音律美。学生的作文表达时常让我们感到不顺畅,究其原因, 多是词语搭配不当、句与句不合逻辑关系造成的。在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的《文心》中有这样一段话: “文章的好坏, 可从三方面来观察,一是语法上有无毛病, 二是用词适当与否, 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一般人平常所犯的毛病是文法的不正与用词的不当。” 由此可见, 淡化或脱离了字词、语法的作文教学, 只会事倍功半。 3.句式教学的偏差

对句式的选择, 是指在某个上下文里该用哪种句式最为合适, 最富表现力。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 不同的句式其风格色彩、表达效果完全不一样。选用什么样的句式, 这跟文章的体裁、主题、风格、所要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句子的上下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5安__________塞腰鼓6多采用短句, 读来铿锵有力, 把安塞腰鼓的雄浑表现得酣畅淋漓。前文所举的仿句题, 脱胎于教材中5观舞记6开篇的并列假设句, 这种并列假设句式, 把作者对舞者的赞美之情一开篇就拉升到了顶点,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精妙的句式在教材所选的篇章中俯拾皆是, 只可惜满堂的感悟、品味却忽视了句式的魅力, 连认知都谈不上, 更别说引导运用了。

二、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1.关于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性。思维的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并作出决定的过程。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 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面负有重要的使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课程总目标的第4 条中有明确的表述: “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 ] 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 “ 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 运用文章精要之处, 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或者朦胧意识到了, 却把握不住思维训练的尺度, 只是笼统的提出要进行思维训练, 却不知如何进行。究其原因, 一是不少语文教师缺乏思维学的基础知识, 二是不知道思维训练必须依托听、说、读、写的具体内容, 因而去另起炉灶进行所谓的思维训练。我们仍以2010 年大连市语文中考试卷为例来认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2.关于试卷中的思维训练

大连市2010 语文中考试题默写填空的第©小题: 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 感悟“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 顿悟“ ”。这是一道诗句运用默写题, 其中蕴含着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朱熹的诗与龚自珍的诗句原本是不相干的两首诗, 但命题人找到了两者的一个共通点) ) ) 从大自然的规律中得到启发, 把二者巧妙的串联起来。这种归纳的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梳理所学得的知识, 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再如第7 小题: 请依据名著阅读积累, 填写表格。在大连的中考试题中, 名著阅读题是第一次作为正卷内容进行考核, 考核的角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这个题目的设计上, 可以清晰的看出考查思维能力的倾向。要解答好这道题, 读原著, 熟悉其情节人物是前提, 但还不够, 还必须运用辩证思维去分析、综合、概括读到的显性信息, 学会一分为二地客观地看待人、事、物。这种辩证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 学生掌握了辩证思维的能力, 将来走上社会,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就不至于一叶障目、迷惑慌乱, 就能很快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从而游刃有余地对待。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文本解读质量的优劣。如试卷中的第15 小题: 诗中的“泻”字用得精妙, 请加以赏析。在解答此题时, 学生要能准确地赏析出“ 泻”字的妙处, 就得运用想象思维, 在脑海中绘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这样才能赏出韵味,赏得正确。再如第20 小题: 为什么说麻雀是值得我们敬重? 第21 小题: 说说第° 段中这句话的深层含义。面对这样理解性的测试题目, 我们常常要运用联想,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知识及对生活的认识带入阅读中, 将作品中的的人物、场景同自己生活中相似的情景相联系; 也可将文中的人、事与其他篇章中人、事相联系; 也可将文中的一件事、一个人与文中的其他事、其他人相联系, 从而整体把握文章主旨、人物形象。再如第24 小题: 结合本文和下面一则或多则材料, 对“它们会站在我的手上吗?”这一问题, 作出你的回答。“它们会站在我的手上吗?”对于这个问题, 文中是没有答案。学生必须依据原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依据所给材料的内容作出推理判断, 给出自己的答案。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训练了想象力、思辨力、假设论证力和求同求异思维能力。

三、实践策略

1.建设以语感为核心的汉语知识课程

我们呼唤汉语知识的回归, 并不是不问难易地灌给学生们一些死知识, 而应有更深远的追求。教学中应把初中语音教学渗透于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之中。例如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法、双声和叠韵以及双声叠韵词的用法、句中词语声调的搭配、说话和朗读的语调等等, 这样的教学内容配合以诵读涵咏为基本途径的教学方式, 可以为语感形成服务。

语法学习淡而不退。淡化语法教学是指不追求语法教学的术语化、系统化, 而不是让语法教学彻底退出语文课堂, 最基本的知识概念和序列, 诸如词类、句子结构、句间关系等最基础的语法知识还是应该教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 突出词义和感情色彩的辨析、句式的选择和变化、语序与句序的安排等知识, 教学中多以增、删、移、换的方式进行比较, 这对克服语感教学中的主观性倾向, 增强学生语感的准确性大有裨益。

语义感是语感中最关键的部分。我们听、说、读、写, 常常是无需刻意思索, 就能理解和表达, 甚至能理解和表达较为深刻或含蓄的意思, 这就是良好语义感在起作用。为培养语义感进行的汉语知识教学, 宜以修辞等知识为主要内容, 尤其凸显语句的内涵、韵致、情味等, 教学中不能流于识别知识的层面,而应注重在语境中领悟与运用, 这样才有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加强思维训练, 提升思维品质

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实践证明, 对某些问题有时利用正向思维不易找到正确的答案, 而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 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逆向性阅读分析。如指导学生阅读5愚公移山6 时, 引导学生思考: 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 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 他为什么不搬家呢? 这不是名副其实的/ 愚公0 吗? 教师逆向指导学生思考, 容易触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和探索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 不唯上、不唯书0的科学精神。

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0, 意思是对同一件事物, 从不同角度观察,就有不同的看法, 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 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 以另辟蹊径, 求取新解。如学生在写作时, 往往因为思维定势, 思路不开阔, 内容单薄, 这就需要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以“水滴石穿” 为例, 学生通常只想到恒心和毅力, 如果引导学生分别从“水”“ 滴”“ 石”“ 穿”四个角度写出不同的构思, 学生就能总结归纳出“ 弱能胜强”或“ 柔能克刚”, 不要轻视“ 小”, 要敢于碰硬, 顽石是可以攻破的等等观点。加强想像思维训练。爱因斯坦说: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思维可以通过情节续写、内容扩写进行训练。如给《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个结尾, 把《石壕吏》 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等。经过这样的训练, 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人物性格的认识, 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作, 学生的想像思维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陕西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及启示

河南中考物理试卷分析及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中考试卷分析

中考试卷分析

体育中考成绩的分析及启示

昆明市中考英语试题分析及备考启示

河南省中考政治试卷分析及对中招备考的启示

中考英语试卷分析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中考思想品德试卷分析

中考试卷分析及启示
《中考试卷分析及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