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历史中考试卷分析教学建议(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11 08:36:2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2年中考历史试卷简析

纵观2012年中考历史试卷不难看出,今年的试卷延续了近几年中考历史的出卷思路。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中国古代史的文化(选1),思想(选2)政治(改错1)经济(改错

2、3)等等。图文并茂,题材新颖。如选(

1、

4、6、

7、10)

第二、不避热点,难易结合。符合中考考纲的要求,并在考纲之中突出其为高级中学选拔人才的特点。拉开距离,如材料一;二中的最后两小题,活动与探究的最后两题。

但是,今年的中考历史试卷也有不同往年的特点,从试卷的分数比例中有以下几个不同与往年的特色:

第一、由以前的薄古厚今向古代史倾斜,今年古代史考查共10分占1/7值得关注。

第二、中国史部分占的比例变大,全卷共有43分,占总分数的61.3%。

第三、今年的一些大事记,周年、热点问题,都没有考查,这是一个新的动向,这说明我们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

第四、看似简单,但是有许多的题目考生无从下手。如材料

15、16的最后一问。活动与探究的最后一问。

通过分析我个人拙见,在我们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与复习中要有以下几点注意的点:

第一、平时教学中要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形成知识树,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指导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开卷能力。

第二、复习中一定要有针对性,特别要关注中国史的复习,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这不重要,那不重要,一定要面面俱到。仍然要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周年,今年不考不代表明年不考,我们要时刻警惕考试的变化。

第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开卷能力,学生在开卷的情况下,不知道如何去翻书,即使翻书也找不到,今年的中考历史试卷中就有以下的状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如何去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内涵,从中找出规律的东西。让学生能够在不要书本的情况下找到想要的答案!

以上是我对2012年中考历史试卷不太成熟的一些看法,我总是认为,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失败中找寻成功的思路,找到可以让学生轻松中考的思路,为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可以操作的平台!让我们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中考历史中不会太难!

推荐第2篇: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09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泰州市海军中学 董莹

2009年中考试卷应该说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历史学科对学生的考查要求。浏览整份试卷,我们不难看出今年中考历史试卷所蕴含的“稳中有变,稳中有新”的整体特征。“稳”是主流,“变和新”是方向,体现了不断追求新课改的理念。试卷设置也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接近和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稳”指考查的主题、主流变化不大,我认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板块的分值及比例变化不大:

从整个试卷的结构来看,近现代史依然占绝大部分分值,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值与去年差不多,约为5:4。

二、立足基础,重视主干的思想不变。

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依然是今年考查的重点,试题以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为主干,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如蔡伦改进造纸术、大运河的开通、《马关条约》、井冈山根据地、渡江战役、三大宗教、新航路的开辟、新经济政策、慕尼黑阴谋、秦的统

一、“天可汗”、汉武帝的大一统、戚继光抗倭、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平定准部叛乱、故宫、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七七事变、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太平洋战争、美国内战、罗斯福新政、《独立宣言》等,都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同时也是高中阶段的必修内容,对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念不变。

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充分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需要,充分体现了历史教育功能和借鉴作用。如第3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21题考查古今的有关我国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历史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试题的设计立意较高,技巧成熟,润物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意识。

四、关注热点

关注社会热点,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今年中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试题着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国际的重大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关注民生等社会和谐问题,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充分凸现时代性特点。例如,第10题中的中国人民海军在泰州诞生60周年,第21题中吴伯雄访问大陆,第22题中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第24题中的金融危机等,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这些试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当前政治形势、社会热点,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关注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今年中考历史试卷最大的亮点就是命题角度上的“变和新”,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情景设计,倡导图文并茂。

创设情境,拓展思维空间,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试题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历史图片(共有17幅之多),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创设新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例如,第14题通过中国道教青城山和世界三大宗教典型图片来考查学生对三大宗教的了解。第22题共展示了六幅图片,从而充分展现了北京悠久、沧桑、辉煌的历史进程。实际上是以这些图文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成就、从屈辱到抗争的发展史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体现综合渗透,培养创新能力

试题注重学科内的主干知识的综合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例如,第4题通过一段诗文,既考察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对古诗文的理解,也考查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对大运河地理位置的了解。第10题考与中国人民海军在泰州白马庙诞生同一天发生的历史事件,此题注重与乡土知识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感情。

三、加强开放探究,落实三维目标

试卷通过活用材料,巧设新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开放式探究,是当前中学历史课改的发展方向,是研究性课题的组成部分,是综合实践课程倡导的研究方向,这是开放性的历史学科所固有的特性。例如,第22题第(6)问关于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感受,第23题第(6)问关于先进思想文化的作用,第24题第(6)问要求学生谈国际社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等,这些试题在书本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将自己的思维置于问题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综合思考分析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总体来看,2009年中考历史试卷在继承去年试卷特点、形式、内容上稳中有变。试题的设置灵活实效,试卷的可读性很强,命题角度更加开放、灵活,对以后命题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中考试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很多,但重点考查的是基础知识,所以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重点的教学,要对《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础线索,阶段特征、基础观点等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应理解到位。

2、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容易混淆,甚至有点混乱,所以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3、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复习时教师要梳理教材将考点条理化线索化,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给学生以完整的知识体系。

4、老师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这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推荐第3篇: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1、2007年试卷特点

(1)通过增加历史图片量,考查学生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选择题有6道题中都引入图片(第2题、7题、10题、12题、17题、20题),其中第

2、

10、17题引入的是单幅图,第

7、

12、20题引入的是双幅图。

(2)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具体的文字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的能力。例如:22题材料题中给出四则材料让学生从这些文学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并从中筛选出哪些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23题通过三小道文字叙述题,让学生从中提取它们所反映的的重大历史事件:俄国的十月革命,八一南昌起义,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3)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例如:25题给出美国的发展壮大简表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让学换角度思维设计表格美国发展壮大的过程,这又考查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26题给出欧美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对比年代尺表格,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进一步自已动手完成表格

2、2008年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重要人物的重大贡献。例如:试题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建国后工人阶级的代表铁人王进喜;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用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周恩来总理;还有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改革英雄罗斯福。

(2)贴近现实,不避热点。08年发生在国内的热点一是改革开放30周年,二是百年奥运会,还有一个就是周恩来庭辰110周年,还有另外一个当前社会重大问题即抗震救灾这一热点问题。这四大热点问题,在中考试卷中涉及到了三大热点问题。如第23题涉及改革开放30周年;选择题第8题,非选择题第21题涉及到奥运会。第22题要学生写出周恩来的主要功绩。

(3)突出专题性。例如:第24题以一系列国际会议为线索,考查国际会议对世界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第25题把中外思想家的重要理论及产生作用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考察。

(4)以知识为依托,联系河南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第21题把奥运火炬与河南历史文化元素融为一体

(5)引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例如:第23题,让学生动手设计会标,这是07年中考历史题中学生动手设计年代尺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考查的一大突破。

(6)识图量增强,体现图片上的历史。全卷共有16幅图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增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直观性强。

3、2009年试卷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干,问题设问新颖,有时代感。如选择题第3题,虽然是对近代西方侵华史的考察,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形式新颖,直观简洁的表达了中招所要考察的内容,材料题

23、26题是对建国60周年成就和经济全球化等重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用了图表形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2)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例如:材料题第23题对建国60周年的感悟。

(3)关注热点。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09年中招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选择题14题对《权利法案》材料题第

23、25题对建国60周年和巴黎公社、巴黎和会、中美关系的考察,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4)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加强对专题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方向不变。如选择题

15、16对20世纪50年代—90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的认识,对三次科技革命的整体认识等。

4、2010年试卷分析

(1)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鲜明。河南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第1题和殷商文化中心安阳、21题与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10年是鸦片战争170周年。第2题考查鸦片战争背景,第8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2)关注民生,学以致用。如21题从现实水利工程联系到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但对当时政权产生不同影响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民生,用意深刻。

(3)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查。如22题利用学生熟悉的大事年表筛选信息找出有因果关系的事例、归纳历史发展线索。25题考查考生大跨度整合专题知识进行分析探究的能力。 (4)注重主干知识和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考查。如近代化的探索、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纵向发展等都是主干知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不能直接查阅资料找出答案,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作答,只顾死记硬背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会感觉无从下手。试题通篇能感受到昂扬进取的积极态度,如关注民生、借鉴别国发展经验、探索创新等理念跃然纸上。

5、2011年试卷分析

(1)着眼基础。 11年中考试卷承袭了“紧扣课标,立足基础”的命题原则,中外历史知识考查比例分配合理,既覆盖全面又突出重点。试题中侧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及其影响:如第21题“指南针与新航路开辟的内在联系”、第23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都直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

(2)注重能力。试卷坚持了能力考核为主的命题导向,突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 尤其是在非选择题中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归纳和整合的能力,如第22题第1问“中华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就注重体现考查学生的历史读图分析能力;第23题的第2问“结合材料,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就突出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3)紧扣热点。 试题关注时政焦点和“周年”纪念等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卷的现实性。如第23题是综合考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两个热点,将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新课改理念。

试题通过设置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如非选择题第23题第3问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立意命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力和以史为鉴的运用能力。

试卷还注重乡土历史的考查,充分挖掘反映河南省区域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如选择题第1题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河南省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运用时政焦点、社会热点为主要情境的命题手法,不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关注省情等身边大事,使得整个试卷凸显出浓厚的时代信息和乡土气息。

二、2012年中考备考策略 首先、了解开卷考试的特点

1.历史开卷考试坚持一个标准。在教学中坚持从课程标准出发,避免人为地加深知识点的难度。不管是中考还其他考试,减轻难度是历史考试的总体趋势。

2.把握四个意识,即基础意识、专题意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所谓“基础意识”就是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专题意识”就是充分重视专题教学,把握专题的特点和综合性,通过理顺专题达到理解历史全貌的目的。“人文意识”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创新意识”就是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注意学生的质疑能力。

3.抓住一个变化。开卷考试必然会减少客观性试题数量,加大主观题的考查力度。教师要加强训练主观题(与热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解答能力和方法。另外,历史小(论)文章也将出现在传统的问答题范围内,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训练。

4.避免一个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开卷考试没有什么意义了,反正学生查资料都可以找到。于是教师不再重视课堂教学,有的忽视教材主题活动的教学。虽然历史开卷考试答案简单了,但是,高超新颖的设问同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历史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课标中要求的主题活动等

其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是应对开卷考试的前提,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人必然要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角度倾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能力培养,突出创新理念,着重于对学生理解、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新教材要求采用新的讲课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都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平时就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适应开放式的开卷考试的要求。

3、要研究开卷命题的开放性。开卷考试命题也是有根有据的,这一个根是课程标准,这一个据就是与课标相关联的,如教材、材料、社会热点问题。开放性的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结合学生思考问题,试题的答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平时练习的时候,不能太死板。

4、要善于开发课堂资源。开卷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要具有开放性教学理念,不拘泥于单一的教材,要善于挖掘课堂资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挖掘课程资源,善于发现有用的材料,关注社会的焦点。见到好材料、好文章注意积累,开卷考试的命题与时事有关,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所以平时积累的这些材料,都便于教学,便于把握住命题的脉搏,来应对考试。

5、注意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学会阅读教材。即使是开卷考试,学生主要的参考书还是教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很重要。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同时,阅读教材时,善于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即哪些是背景,背景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和意义,意义又是分哪几层叙述的,其中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国内影响,哪些是国际影响,等等。一般来说,每课内容讲一个历史事件,可用上述“概括法”阅读,如果是两个事件,就要注意进行比较。 同时,阅读教材要多注意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包括小字内容、课下注解、自由阅读卡、课中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正文内容、理解历史过程。

(2)学会构建知识。学生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学会构建知识网。如我们学习八年级上级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大事:八年级下册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先后顺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APCE会议等。

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例如,对每课所讲述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也可以从时政热点出发,整合知识,如从“十一五规划”看中国和苏联历史上的计划经济发展。对于中日关系,我们可以对其从古到今的关系系统总结,可以从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大化改新——近代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1972年中日建交——当前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潮。如2006年十大新闻中一项是青藏公路通车,我们由此从古到今引出唐朝、元朝、清朝、以及现今政府是如何处理与西藏的关系的。如今年中招试题26题,就是以时间为线将中国与欧美的不同情进行对比。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经纵向联系、以地点为纬横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面的知识网络。 (3)学会拓宽知识面。活动课的开设,不仅在于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一些试题的创意,就是从活动课中激发出来的,例如2007年河南省中招试题,25(2),26(3),设计表格与认识年代尺都是由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引出的。

另外,多注意各学科交叉知识,比如政治课学习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可以联系运用到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用地理知识理解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火药桶、长征的艰险等;用语文的修辞手法,对历史事件或概念换种表述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如07年中招历史题选择题8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地理方位知识,知道位于郑州西北的城市应是四个选项中哪一城市。

(4)学会一定的应试技巧。让学生控制好时间、通观全卷、审清题意、先易后难、把会做的做完后再翻书。答题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里的中心词,弄清试题的意思,防止片面性,其次,认清干肢关系,抓住题干对题肢的要求,避免所答非所问的错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抓住关键内容,分析解答,另外,对于一些开放性性的试题,思想要解放,思路要开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开放性的试题,答案也具有开放性,因此,不要让学生留空白,只要答的合理,就能得分。

当然,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开卷考试需要多做题,练好题。练习要及时、有针对性。习题要突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表述能力、质疑能力等能力的训练,提高审题能力,积累应试经验。

推荐第4篇: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5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今年历史考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适中,关注时局,试题灵活新颖。

一、题型

今年中考试题型和往年一样,仍是五大题,即从单选题、组合列举、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探究题;

二、试题特点

试题紧扣考纲,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以历史资料为载体,设计新的历史情境,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渗透学生对知识的判断。如选择题第5题,穿越时空,来到宋朝,不可能经历的事情,给了宋朝的赵州桥、唐朝的金刚经,、宋朝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元朝的《窦娥冤》。继续延续历史试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今年中考题有历史人物图片,有建筑,有条形图等,充分体现历史资料的丰富性。试题知识点分布合理,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史论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引用大量史料,如第28题材料

一、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材料

二、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材料是教材中没有的,突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关注时事。从试题内容的难易程度看,难易适中。选择题、组合列举题和辨析改错题所考查的内容基本属于识记层次和在此基础上的简单运用层次;材料解析和活动与探究,所考查的内容属于理解层次,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内容既有对知识点的考查,也注意到了线和面的结合,点多面广,而且重点突出。除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注意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描述能力,彰显了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如选择题的第4小题和材料解析题第24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文字材料,识图解表的能力和利用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至于理解层次的材料题和探究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最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最能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人文精神。今年中考的试题依然延续的一个特点是,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热点问题。当今政治格局、经济趋势、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丝绸之路经济带,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等。

今后教学需改进之处:注重历史知识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能力,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信心,平时形成认真的习惯,如规定时间记内容,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抓基础,高要求等。

刘晓伟

2015年10月15

推荐第5篇: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成效中学历史组唐敏

今年历史考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适中,关注时局,试题灵活新颖,体现了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

一、题型与题量,试题板块分布,分值比例

表一2012与2013中考卷题型、题量、分值表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1)今年中考试题型和2012年一样,仍是五大题,即从单选题、组合列举、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探究题;(2)安徽史与去年一样是三分。(3)组合列举题与去年相比由两小题变为三小题,分值由6分提升到10分。难度提升。(4)辨析改错题由原来的两小题变为一小题,只有句子改错,没有短文改错,分值由12分将到8分,难度降低。(5)材料解析题和活动探究题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整套试卷既具有全面性,又有一定的针对性,试题难度呈梯度分布,选择题第二和七题,组合列举题第11题的第三小题,第13题的第二小题,材料解析题第16题的第三小题,这9分是拉开学生分数的重要环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所得。

表二:2012和2013年中考卷试题板块分布、分值

(注:第四行阴影部分为2012年的中考分值;第五行是2013年中考分值)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古代史的符合内容考查的较少,重点突出对近现代历史的考查,“薄古厚今”,突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从分值比例看,中国历史40分,世界历史30分,比例是4:3。

二、试题特点

稳中有变,反映新课改。如选择题的第四题是漫画,第五题是地图,延续 2012年的对图片的解读能力的考查,重视对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的考查。

试题紧扣考纲,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以历史资料为载体,设计新的历史情境,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渗透学生对价值观的判断。如选择题第二题,以古诗考查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材料解析题第16题以凯恩斯的信件,罗曼·罗兰的信件和日记,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经济和国家建设方面的探索。

继续延续安徽历史试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今年中考题有历史人物图片,有漫画,有地图,有年代尺,有条形图,有报纸杂志等,充分体现历史资料的丰富性。

试题知识点分布合理,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试题涉及世界古代史内容大量减少,世界近现代史内容增加,做到了突出重点。

重视学科知识的渗透,关注家乡,关注经济、外交、文化发展。选择题第六题是新中国外交成就,组合列举第十二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第十一题安徽史考查安徽经济的发展,第十三题考查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史论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引用大量史料,如第十六题引用凯恩斯写给罗斯福的信件“您已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实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某些消极的东西„„”,材料是教材中没有的,突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

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关注时事,合作探究以中国梦为契子,填表格,解读表格,关注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梦进行不懈的探索,拓展延伸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试题内容的难易程度看,难易适中。选择题、组合列举题和辨析改错题所考查的内容基本属于识记层次和在此基础上的简单运用层次;材料解析和活动与探究,所考查的内容属于理解层次,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内容既有对知识点的考查,也注意到了线和面的结合,点多面广,而且重点突出。除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注意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描述能力,彰显了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如选择题的第

2、

3、

4、

5、

7、9小题和材料解析题第16题的第(3)小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文字材料,识图解表的能力和利用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至于理解层次的材料题和探究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最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最能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人文精神。今年中考的试题依然延续的一个特点是,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热点问题。如当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活动探究题就围绕这展开,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等设置问题。

三、学生答卷情况及出现的问题

改完中考试卷和其他老师交流,总体感觉今年的试题,学生的材料解析和活动探究做的不错,重灾区在选择题的第

2、7题,组合列举题第11题的第2小题和第13题的第2小题。材料解析题的第1问。

选择题第2题考查中国是逆向选择题,给的材料是古诗,对历史史实掌握欠佳,不够细心,语文功底不扎实的学生易失分。第7题是年代,在年代尺上找出公元前509年所在位置,这方面知识学生平时把握的不太好,易和公元后弄混淆。其他选择题学生做的还不错。

组合列举题安徽史的第三题考查的是马鞍山钢铁公司,在《安徽历史》的小字部分,学生查不到或是查到了不敢确定,失分严重。第十三题的第二小问的两个空,打破常规,需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再填空,学生感觉陌生,答题情况不太理想。

材料解析题整体上学生做的不错,失分处是第15题,因为图二的《时务报》陌生,又看不清小字“光绪”,学生的前后联系推理能力有欠缺,结果判断不出来历史事件。

综上,学生失分原因有

(1)学生审题不清。

(2)粗心,写错别字。

(3)基础不扎实。

(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欠缺等。

今后教学需改进之处:注重历史知识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身体能力,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信心,平时形成认真的习惯,如规定时间记内容,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书写规范;转变思想,中考开卷,平时闭卷,历史也要背也要记;抓基础,高要求等。

推荐第6篇:高一历史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

长安四中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一)关于试卷命题科学性的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遵循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紧围绕高一历史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试卷比较科学,考查目标合理、明确,题目表述规范。容量比较适中。题目的覆盖面合理,几乎覆盖了必修一的所有主干知识。材料选取严谨、材料题的梯度明显,材料题的第三问都给学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二)关于命题知识和考点的分析

考查目标立足于三位课标,淡化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突出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立意较高,材料题注重专题间的关联,符合文科综合历史的考查特点。考点分布合理,重点难点明显体现。

(三)对试卷题型、卷面的分析

试题中选择题25道,50分;材料题3道,50分。由于学生未来是分文理班,而理科班的同学只要通过历史的学业水平考试,做选择题就可以了。所以,材料题的分值和数量稍显大了。卷面设计合理,压缩在四个页面中呈现。答题卡的27题的

3、4问答题空间稍微不足。

二、试题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试题导向明确:要强化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的指导。

试题给我们的启示是:课堂上不能讲太多,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作业一定要落实检查。

对试题的建议:27题第4问,参考答案有些呆板。试题中对辛亥革命的考查太过于“浓墨重彩”,选择题中有4道涉及了——尽管也关联了其他知识;材料题中27题第3问,也是考查这一课的知识。

三、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1、重视错题分析,让练习到位。个别题目在期中考中做过,但学生错了一次,还是继续做错。学生不重视错题反思,老师们在复习指导方面也不重视方法指导。有些学生能够自觉地整理“错题本”,这种做法值得大力表扬并大范围推广。如果有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错题,应该能够让更多学生避免“掉进同一条河里”。

2、历史基本概念模糊,经常写错别字,如“嫡长子”、“权利法案”等。这证明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少练笔,上课不记笔记,课后抄作业。作为高一的师生们,学科多、时间少、作业量多,我们难以改变现行的教育高考制度,所以就不能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借口,来掩饰师生们偷懒的行为。“时间是挤出来的”,只要我们像挤海绵一样,还是能够挤出5分钟、10分钟,来落实学生的听写、默写工作。

3、加强团队合作,发挥集体合力。此次考试,反映出我们老师间的合作不够,文人相轻,导致不同班级间的差距比较大。今后应加强合作,多听课、评课。在备课组团队合作中,我们不应该总看到别人的懒惰,而应该大人有大量,自己主动承担多一点的工作。而且,每个人都有义务 “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寻找和学习团队的积极品质,来提高工作效率;对别人寄予希望,使他释放出对工作的无限热情;时常检查自己的缺点,使自己在缺点中进一步成长,保持足够的谦虚让大家喜欢你;学会赞赏别人既会使人愉快,更会使自己身心健康。”

4、确立更高的目标,“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有时候,我们会对各校的数据评比嗤之以鼻,因为历史材料题的尺度很难统一,所谓“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样灵活的表述,让我们扣分也有理由,给分也有理由。那么,3分的差距,就可以让我们的排名落于孙山。所以,如果能够按照选择题来排名,以选择题作为评价标准,而材料题的排名作为参考,应该会更科学,也更让我们同行们信服。被逼着前进总让我们多少有些不情愿,如果是自己主动前进,那么奋斗的过程就会多几分愉悦。所有的评价标准的尺度都有弊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是一种优秀的习惯。积极进取、勇夺高分,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总体水平才能上去,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2014年1月21日

推荐第7篇: 中考思想品德历史试卷分析

临夏县2014年中考思想品德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1.试题构成:2014年中考思想品德、历史综合试卷思想品德部分总分为80分。其中第1-16题为选择题,分值为31分,17-20题为非选择题、分值为48分。

2.试题内容分布及分值:时事政治所占分值为8分,七年级内容所占分值为8分,八年级内容所占分值为18分,九年级内容分值为48分。

二、试题难易度

2014年中考试卷思想品德部分试题难易度适中,选择题均为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考查,非选择题开放性较强,材料问题的立意多元化,试题要求多角度思考,答题具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三、试卷特点分析

思想品德中考试卷坚持了“依据课标、紧扣教材、贴近生活、考查能力、控制难度”的中考命题原则,贯彻了“能力立意”的要求、“出活题、考能力”特点鲜明,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课程的特点。

1.练习时政热点,彰显时代特色

紧密结合时政热点,紧扣教学重点,“迎着热点上”,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学科特色。如选择题中的时事政治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挂牌”, 从“玉兔号” 的登月到“抗日战争纪念日” 的确立,将我国过去一年里发生的政治,经济,航天科技等重大事件作为考试内容。选择题第5题 我省岷县地震灾害 ,选择题第9-10题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徒袭击事件,选择题第7题 小女孩姚启凤 的“芭蕾之路” 选择题第15题 漫画“破四风”选择题第16题 “考研奶奶”的半生求学梦,非选择题第19题2013年我国频发的雾霾天气事件等都采录了我国社会生活中最新的典型事件和人物,突出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弘扬民族精神,承担社会责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见义勇为,孝亲敬长,维护公平、正义,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高奏社会主义主旋律。

2.坚持“能力立意”,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今年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的又一大特点。“出活题,考能力”特点明显,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是从一个具体实际问题切入。大至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国策,小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如选择题第

7、

9、

10、

14、

15、16题;非选择题第

18、19题,从扬正气、惩邪恶、树理想、担责任等角度,运用基本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树立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是也使学生加深了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战略等观点的理解。

3.材料丰富,设问灵活

今年中考思想品德试卷材料丰富,形式多样,试题形式灵活新颖,注重情景式命题,图文并茂,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题立意深刻,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教育性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身体要求,拓宽了解题的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试卷中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识记、理解、立用”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使用基本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如17题从“2013年8月29日甘南州60年大庆”这一热点材料考查学生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18题2013年敦煌第六届国际丝绸之路旅游节主要,考查学生对“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等知识掌握和运用;而19题的2小题则更是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答题基本技能的掌握。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学生答题得失分情况:2014年中考试卷思想品德部分,从学生答题情况看选择题部分学生得分率较高,32分的选择题大部分学生在26-32分以上。其中第

1、

2、

4、

3、

5、

10、14小题失分较多。尤其是时事政治第1题师傅学生最多,主观题部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包括如何第17题第2小题“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第18题第1小题“什么是对外开放”,“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第19题第1小题“环境问题”主要是求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所掌握。主观题19 ,20题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灵活学生普遍失分较少,有一部风学生拿到了满分,这在往年试卷中不多见,当然主观题部分学生得分两极分化也很明显,有近20%的学生 得分在20分以下。

2.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弱,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概念混淆,考试时单靠抄书,文不对题。

(2)审题能力弱,审不清题意,缺乏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语言基本功差。错别字大量出现,语言表达不通。

(4)有些考生明显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专业术语无法正确运用,对热点关注不够。

(5)由于第一次实行网上阅卷,部分考生字迹模糊潦草,影响阅卷老师的合理判分。

四、对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能力的培养

根据中考试卷的特点,按新课改的要求,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突出主干知识的学习,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师是教学主导者,应努力采用较好的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思想品德课中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是学生应掌握的,因而要中士基础知识的梳理、归类和系统化。根据识记、理解、运用的要求进行多层次一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主干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3)关心时政,关注社会热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思想品德中考命题以人类面临的重大自然和社会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教师也应及时收集重大时政时间,并进行整理,有机地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以向学生传递。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临夏县2014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1)试题构成:2014年中考思想品德、历史综合试卷历史部分总分为70分。其中第1-14题为选择题,分值为28分;15题为读图题,分值为10分;16和17题为材料解析题,分值为20分;18题为简答题,分值为12分。

(2)试卷中中国古代史为16分,其中选择题为8分;中国近代史为17分,其中选择题为6分;中国现代史为10分,其中选择题为2分;世界是部分为27分,其中选择题为10分。

二、试卷特点和答题情况

历史中考试卷坚持了“依据课标、紧扣教材、贴近生活、考查能力、控制难度”的中考命题原则,贯彻了“能力立意”的要求、“出活题、考能力”特点鲜明,体现了历史学科课程的特点。

(1)选择题

选择题部分分别囊括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部分的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又考到了今年中国与欧盟的时事政治问题。其中第10题考到了文艺复兴运动,由于这个题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所以大多数学生回答的时候出现了错误。另外第14题为中国与欧盟的旗帜图,学生对于欧盟的旗帜不认识,所以出现的错误也比较多。除了第10题和第14题外,其他的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回答的较好,大多数考生都能得到20分左右。

(2)读图题

试卷第15题为读图题,这个题考的内容全部是世界史部分。《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全部为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文件,是中考的热点问题。由于这个题非常简单,所以大多数学生的得分都在6分以上.(3)材料解析题 试卷第16题和17题为材料解析题。其中第16题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考到了中国的“救国梦”,这个题由于是材料题,大多数学生体现出来的问题是读不懂材料和问题,故回答起来相对比较费劲;第17题与时俱进,考到了国内外历史上著名的三次改革。这三次改革分别是商鞅变法、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和罗斯福新政,学生对这三次改革都比较熟悉,但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却马马虎虎、丢三落四,故这个题失分也较多。纵观16和17题,学生得分基本都在10分上下浮动,主要失分的原因就是学生不会读材料和不会分析问题。

(4)简答题

试卷第18题为简答题,这个题紧扣时事热点问题,以近来中日关系紧张为切入点出题,并且让学生回答“日本政府怎么做才能改善中日关系?”,这个在以前的中考试卷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充分体现了“活学活用”。由于这个题是今年的一个热点问题,所以学生的答题还不错,大多数学生得分都在7分以上。

三、几点看法和建议

(1)试卷对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史所占比例分配不太合理。这套试卷中国古代史占有将近24%,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部分各占38%,这样的比例没有突出九年级所学的世界史的重要性。

(2)试卷非选择题出题过于死板,答案太死,这样的试题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会导致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而不能达到“活学”和“学活”的目的。

四、对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能力的培养

根据中考试卷的特点,按新课改的要求,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突出主干知识的学习,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师是教学主导者,应努力采用较好的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思想品德课中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是学生应掌握的,因而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归类和系统化。根据识记、理解、运用的要求进行多层次一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主干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3)关心时政,关注社会热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历史中考命题以人类面临的重大自然和社会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教师也应及时收集重大时政时间,并进行整理,有机地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以向学生传递。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推荐第8篇: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2年河北中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一、整体评价:

2012年河北中考文综历史试卷的难易适中,较之2011年难度有所下降,试题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 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从题型变化、情境创设、主题立意、设问角度、答案设置、情感体验等方面增强试题的探究性,考查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能力与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从试卷内容来看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导向性的原则。从试题所引的材料、内容和形式看,更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新问题。

二、试题特点:

1、适当调整试题“题型”“设问”,加大探究性试题的比重 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模块的22个学习主题,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在确保稳定的同时,本次试题进行了调整。

选择题部分由27个小题减为25个小题,历史部分倾向于中国近现代史。

非选择题部分,探究性试题位置凸显。具体表现为:

(1)题型的调整。依据《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在非选择题的排列上,将探究性试题放在相对重要位置。如非选择题29题“读图,回答问题”,代替了过去的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分值占

了6分;30题为“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分值为9分;31题题目直接确定为“探究问题”,分值为12分。这就加大了探究性试题所占比重,体现了用探究性试题引导教学,实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图,推动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化。

(2)试题设问的变化。30题根据需要由两问调整为三问。每一问分值不等,分布为

2、

4、3分,这就加大了试题进一步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多角度答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可见,试题通过呈现方式的调整,引导教学不再追求形式上的相似,而是更多地关注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 2.试题创设探究情境,考查多种能力

试题依托教材但不依靠教材,选择了更广阔的领域,即创设新情境,达到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多角度探究问题提供条件。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无法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后人只能通过前人遗留下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了解历史。如:13题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统计图、15题申报图片、19题历史漫画、23题毛泽东的题词等,既有文字类,也有数据类等,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版面,而且联系了生活,使材料情境更加鲜活,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与生命力。

试题利用大量新的情境材料,对考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考查。试题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让考生观察与感知、阅读与思考、判断与作答。这种方式,引导教学不再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要努 2

力拓宽教学的视野,学生要具备获取材料信息、洞察历史表象、分析历史问题等能力。

3.试题采取“新的主题”立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本次试题以人类社会和我国当前关注的重大问题为主题,对知识进行新的主题设计,重点考查自主探究能力。

三、今后教学的思考: 1.更新观念,改进教学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对教材知识点设计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练习题,组织答案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多次整合,进行取舍和添加,练习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点的分析、理解和运用,真正理解知识内涵。

2.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注重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强调学以致用。注意对目录、单元题目、每课引言框的重视、讲解和运用;让学生对知识整体、系统掌握,这样对历史事件可以加深印象,便于知道来龙去脉,熟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学会合理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材料。

3.强化解题能力的训练 (1)审题、读题

一是文字型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一个都不能放过,从中发现蛛丝马迹,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分

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源于教材或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

二是图表型材料,一般有人物图像、事件图像、地图、文物图、美术作品、表格等,随着课改的深入,图表型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多彩,不过它比较直观,属感性材料,一般都有说明,解读不是太困难。(2)组织答案

材料解析题答案的基本原则是论从材料中出。答案取自于材料,要充分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提炼。有些题目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认识(价值观)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同时表述时注意概念正确,试论结合,意思明确,最重要的是要答到点上。另外,组织答案一定要结合分值,结合分值作答的好处是能让我们清楚答案是不是漏掉了,以防失分。

(3)把握基本方法,规范答题

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提炼关键词──联系课标和教材──看分值,确定答题几个角度(基本2分一个要点,尽量多想一个角度)──准确作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只要学生拥有了扎实的基础,把握了解题方法或思路,掌握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一定能取得满意成绩。

推荐第9篇:太原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太原市2009年初中学业考试历史答卷非选择题部分

学生致错案例及致错原因分析

二、列举题(本大题含1小题,共8分) 16.依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应的内容 致错案例:

(1)把唐太宗李世民写成“李世明”“李渊”等; (2)司马光写成“司马迁”;

(3)成吉思汗(铁木真)写成“成吉思汉” 或“成吉司汗”等; (4)有写成“毛泽东”的;有随便编名字的 (5)有写成邓小平的;

(6)有随便编名字的,很有可能考生写的是自己的名字;

(7)“民族区域自治”一个名词表述不完整或写成“民族区域自制”等; (8)答成“酒泉”的为数不少

致错原因分析:本题紧扣课标,考查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含地方史的考查。难度不大,基础夯实的同学基本都能拿满分,但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是错别字的问题,错的是五花八门,有些错别字的出现是让人始料不及的……其次是基础知识把握不到位,对于主要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不了解或学习过程中不注意甄别,关键时刻造成张冠李戴……还有就是对历史名词一知半解,地方历史复习不到位造成的答题失误等……再有就是对历史学科根本不入门,一分不得的。

17.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7分) 致错原因分析:

(1)(2)题紧扣课标,是对双基主干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出错主要是基础知识把握不到位,审题出现方向性错误,不明确题目设问指向或虽然明确题目设问指向但因对教材相关内容记忆不清而出错;错别字的问题;也不排除粗心大意和笔误以及答题完毕后不做进一步检查等造成的失误……再有就是对历史学科根本不入门,一字不落一分不得的。 (3)(4)为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结合所给材料以及教材知识、现实生活想出多元的答案。出错主要在审题能力欠缺,不知道按要求答题;还有就是对基础知识把握不到位,历史信息的整合、提炼能力欠缺,题与教材结合不起来,不能随心所欲驾御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来按题意完成题目。 18.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3分) 致错案例:

(1)“战争”只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或第二次世界大战;将“革命和危机”看作一个方面来做答; “革命”答社会主义革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等等;“危机”答金融危机等等。

(2)一战、二战史实混淆,张冠李戴;一战举“凡尔登战役”;二战举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再有就是压根不知道答题方向胡答乱答的。

(3)特点表述不准确,把干预经济写成国家干涉经济或干扰经济或控制经济管理经济等; 中心措施表述不完整,少答了《国家工业复兴法》或即便答了这部法律但也因书名号内没有完整准确写出“国家工业复兴法”七个字而痛失一分等; 还有就是一字不落的、胡答乱答的等等。

(4)答战争与和平以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居多;另外还有许多随意性的答案:和平外交,反恐、环境问题、对外交流发展等等;还有干脆放弃一字不落的等。 致错原因分析:(1)知识迁移能力有所欠缺。材料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但是因为不认真审题,没有读懂材料,不懂得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材料做答,导致理解歧义白送的分

拿不到;

(2)对两次世界大战基本史实的考查,按理难度不大,出错主要是基础知识把握不到位,审题不清,不能结合题目要求举出合适的例子,同时在说明过程中表述罗嗦,不到位……评卷要求既举例正确又说明正确,体现“史论结合”。实际阅卷过程中,只要说明到位,即便举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事例也会酌情给一分。(3)对罗斯福新政特点和中心措施的把握不准确。本是课堂教学重点理应识记的知识结果却错误百出……可见学生比较忽视应该有的死记硬背,治学不严谨,满足于一知半解。(4)审题不清,不明确题目意图导致失分。 19.根据提示信息完成有关实践活动。 致错案例:

(1)水稻和粟颠倒位置;还有不看题目任意写出其他作物名称的,比如小麦等;更有甚者题目里面出现的“粟”字居然在填写的时候填成 “栗”字!

(2)四大发明误写成四大文明古国;还有答不上来胡写乱写的等。

(3)有答三角贸易和工业革命等;胡写乱写离题万里的或者空着什么都不填的。 (4)写出非交通运输方面的成就:珍尼机等

(5)中日三方面内容虽分别进行了表述,但内容基本一样。如:经济方面: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方面:社会生活得到改善;教育方面:教育事业发展等。

(6)答案多写互连网或计算机或上网等,避而不谈广泛应用;还有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的等等。 致错原因分析:

(1)(2)就是对最简单的基础知识的考查,有利薄弱生得分。(1)题的设置几乎就要把答案明讲出来送分给学生了,但是有相当薄弱生看不懂题目不会灵活利用,对四大发明一无所知,白送给的分居然一分都拿不到。

(3)(4)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有利薄弱生得分。但是有相当部分薄弱生基础知识和应对能力实在薄弱,对(3)题不认真读题、读材料,看不到材料中隐藏的答案,而且存在不会或不认真审题的问题,对(4)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交通运输方面”的要求视而不见,导致错误百出。

(5)相应的基础知识储备不到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准确,导致不会解答或干脆答不出来;还有就是不会答题,不知道答题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答题过程中一味泛泛而谈,缺少相关史实作为支撑。

(6)审题存在误区,对教材不熟悉。

总之,通过上边对学生答卷出错案例的逐一分析,感觉要想提高历史学科整体教学质量培养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教师来讲,平常教学中就要严谨治学,努力实现三维目标。具体做法可以是:一,把兴趣教学摆在第一位,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经常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学习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在试卷上就是每一题目下都有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后的痕迹;二,日常学习中要想方设法夯实基础,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矫正,力求准确严谨,最大限度地杜绝错别字和表述不到位现象;三,重点要求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历史阶段特征,从而放飞学生思维,使其能够随心所欲、游刃有余驾御教材知识;四,强化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的培养,日常教学中自行编制或精挑细选一些典型练习题目来训练学生的审题和答题技能,阅读速度、表述准确度以及答题的书写量、书写格式等。等等。对学生来说,要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所在,有了这个动力就会在平常学习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登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同时还要严谨治学,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记忆不能马虎从事,要力求准确,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不小看死记硬背,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比如审题、解题能力,正确认识和看待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推荐第10篇:河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较去年稍大,关注时局,试题灵活新颖,体现了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通观全卷,在充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于综合、分析等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注重知识的迁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和把握;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具体来说,2014年安河南中考历史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2014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试题特点

1、试题有所创新。

首先,形式新。其中第24题小短文在考查形式上与以往稍有变化,要求将五个关键词连接起来,说出他们的内在联系,这种形式在中考试题中尚属首次。

其次,情景新。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问题入题情境设置独特,材料丰富新颖。老知识,新考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如21题、24题。材料的来源多样,图文并茂。试题开放性更强。

2、难度系数较去年有所增加。

2014年历史试题与2013年相比,难度有所增加。2013年,我县中考历史平均得分36.21分,难度系数是0.72。2014年,我县中考历史平均得分29.10分,难度系数是0.58。历史试题难度增加,死记硬背难拿高分。少数题目难度较大。如选择第

13、

16、

18、20小题,学生做得不好,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看似有话可说,比较容易得分,但失分也容易,因为这类试题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大量的材料阅读,给考生增加了难度,同时也体现出命题很明显的侧重能力考查的目的性。

3、聚焦热点,贴近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注重开放性。

史为今用是近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今年中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凸显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如第9小题“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60周年、第25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这应该都是备考中的热点问题。同时,还考查了传统长效热点。如第25题,历史学习现实生活相联系;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都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

4、关注河南地方历史,培养乡土感情。

河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每年都有相关的题目出现,比如,今年的非选择题第21题对佛教有关遗迹进行考察。重视学科知识的渗透,关注家乡,关注经济、外交、文化发展。

5、紧扣课标,不拘泥于教材版本。

例如选择第16小题,伏尔泰的名言、选择第18小题,新经济时代、非选择题第24小题,空想社会主义我们所用的华师大版本都没有这些内容。

6、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能力的考查。

突出主线设计和专题设计,综合性强。如第

6、

7、

12、13小题,这类题目往往时空跨度都很大,古今中外纵横开阖、前后联系,具有“大、纵、深”的特点,学生做题时不仅需要深入分析,还要善于类比,善于将古今中外进行串联,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与发散思维。

7、重视经济史发展,关注民生。例如第22题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第23题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总之,全卷难易程度基本适中,较去年稍稍偏难,知识覆盖面大,涉及多种史观。既涉及了近代化探索、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思想解放等经济史观、革命史观、思想史观、社会史观,又不避热点,关注周年性大事。如甲午中日战争、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世界大战等。尤其是主观题,对材料解析、整理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在组织答案时不是从书本中某一方面直接可以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对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迁移,才能组织较为完整的答案。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或考前突击,想轻松获取高分比较困难。整套卷子对于成绩中下的同学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生答题情况

1、选择题:

本题包括1—20题,20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考查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判断历史是非的能力,是考查能力要求最全面的一种题型。

从总体来看,本次考试选择题难度适中,其中,失分率最高的是第13小题、第16小题、第18小题和第20小题。在解答这些问题时,(1)严重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2)学生未能掌握考试的技巧,不能抓住关键字来审题,导致出错;(3)很多学生看不懂题干的意思,得分率最低,这证明光靠死记硬背和单一的学习历史事件,而不注重对事件的理解和联系是不可取的。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加强事件与事件间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比较。也应加强历史和地理的有机结合。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主要是材料分析题:

本类型题是考查学生对所给的材料是否理解与认识,从而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概括性的点题,得出观点。从考试实际情况看,第21题第1问答得不好,图片分类较好,但原因不太明了。第3问与河南历史有关,特别是洛阳历史有关,学生答题较好。第22题考察的是洋务运动的作用,学生回答较好。第23题看似简单,学生回答不够准确。第24题,空想社会主义课本上没有出现,学生回答不全,很少有得全分。第25题,考察的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学生做得较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错字连篇(2)审题不清,不理解题意,答非所问: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失分原因主要有;

1、审题不清,基础不够扎实,不重视开卷考试科目。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对概念认识模糊不清,以至于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归纳能力不高。例如第9小题,学生不知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2、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有的考生的卷面比较潦草,阅卷老师都很难辨认,影响了自己的得分。试卷当中的错别字典型的有:例如把“和平”写成“合平”;一国两制的“制”写成“治”;因此我们平时教学中、批改作业中、阅卷中发现有同学写错别字应当当众纠正,这样会减少常见错别字。

3、缺乏解答开放性试题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不太会把问题简单化,不会把问题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提问

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欠缺。主要体现在活动探究题。

5、答案笼统,不够精准,没有条理性,答题不规范。

今后教学需改进之处:注重历史知识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身体能力,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信心,平时形成认真的习惯,如规定时间记内容,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书写规范;转变思想,中考开卷,平时闭卷,历史也要背也要记;抓基础,高要求等。

四、以后教学中改进措施

上述问题是我在本次考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这是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的。基于以上各点,我分析解决方法如下:

1、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讲课时一定不要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消化理解所学新知。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提问学生,加强作业的管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紧迫感。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这点要我和学生共同努力。在上习题课时,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克服学生课前不做题,上课等标准答案的不良习惯,提问时要先让学生说明自己的答题思路,说明自己是怎样分析解决的。通过这样不断反复的练习,平时没练过的题型,考试时也不会手足无措。

3、促进学生总结问题能力的提升。此习惯的培养适合在单元整合中进行。在单元整合中,教师可以减少自己的总结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总结,这样不仅提升能力,而且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4、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发学生深思,这对于回答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在今后教学中,要注重历史知识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身体能力,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信心,平时形成认真的习惯,如规定时间记内容,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书写规范;转变思想,中考开卷,平时闭卷,历史也要背也要记;抓基础,高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

20

14、

7、24

第11篇: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3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和往年相比,2013年的安徽中考历史试卷有了一定的改变。 首先是体现在题型的变化上,删除了段落改错,原来的3句句子改错增加到了4句,材料分析题增加了一道小的题目。其次体现在分值的选择上,世界史的分值较之以往有了提高,分值为30分,其中古代史4分,近现代史26分。总的来说,世界史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最主要是体现在近现代史的分值增加了。中国史共计37分,其中中国古代史占9分,近现代史占28分,安徽史3分。

从题型分布来看,试题在内容的选择上基本上是以版块的形式出现,前面3题选择题都是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内容,4——6这3题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7-10这3题都是关于世界史的内容。在第二题组合列举题里面,11题的3小题都是关于安徽史的内容,12题的3小题是关于中国文化的,从古代到近代,从唐诗到宋词再到明清的小说;第13题的3小题都是关于世界史的内容,都是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第14题的4个小题的句子改错都是关于世界史的内容,而且都是关于近现代史的内容。第15题是关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第16题是关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具体是关于苏美两个大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历史。第17题是关于“弘扬爱国情,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探究活动,其切入点是党的奋斗历程,从诞生到伟大的转折再到习主席中国梦的提出,让学生探究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 从难度的选择上来看,大部分的内容比较基础,学生感觉较难的题目是材料解析中的第15题,其中的第一小题比较难。因为对材料里面提到的时务报感觉比较陌生,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及所有的材料中都没有提到关于时务报的内容。所以,学生对这一题感觉陌生,不知道何处下牙。另外安徽史的3个填空题比较难,学生失分率较高。

从题目的新颖上来看,选择题的10小题,有5题有图示,人物图,地图、漫画、数轴和柱状图。材料题的第15题所给的材料也是关于报纸的图片。第17题的第一小题是要求学生完成表格。

从热点切入来看,2013年的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和时政联系紧密,组合列举的12题中的3个小题都是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这一点是切合了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热点;16题是材料分析,这到题目是切合了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苏、访美的热点;活动与探究题,也就是第17题,是切合了2013年习近平主席上任之初提出的关于中国梦的建构。

根据学生得分情况来分析,选择题中的前面3小题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比较容易得分,第4小题学生容易选择错误,第7题看数轴,学生知道公元前509年属于公元前6世纪,但是在数轴上表示就容易出现错误。组合列举题中11题安徽史的内容相对偏颇,前面两小题学生不容易注意到,13题中的第2小题总结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学生知道有哪些发明,但是在归类的时候还是出了问题。辨析改错比较容易,较易得分。材料解析中的15题,前面已经分析了,所给的材料比较偏颇,人教版的教材及教辅从未涉及。所以学生在做这一题的时候失分较多,很多学生第1小题甚至没有得分。16题及活动与探究的第17题,相对比较基础,只要学生细心,认真审题,得分率还是蛮高的,17题中的第3小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只要能答到中国共产党及人民的精神品质,基本不失分。

第12篇: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安徽省中考试卷共四大题:一,单项选择,二,组合列举,三,辨析改错,四材料解析,五,活动与探究.全卷共17小题,满分70分.该试卷既严格地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和《2010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又一如既往地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础性,创新性,探究性,教育性.在充分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于综合,分析等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察.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注重知识的迁移,学科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和把握;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试卷总体上结构合理,贴近现实,材料丰富,形式活泼,试卷图文并茂,试题设计精练,文字浅显简洁而富有情趣,试题难度不大而贴近学生,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开卷考查的特点.下面我就该试卷作一简单分析: 一,试题特点

(一),立足基础,理清脉络

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中考中最基本的考核内容.就选择题而言,今年试卷难度并不大,10题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但由于是开卷考试,题目不可能过于直白,而往往是提供材料或创设情景,通过引用知识图片,示意图等等形式来表现,如试卷的第1,3,5,7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始终将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做为基本功来抓,紧扣教材和提纲,理清思路,把所学知识条理化和模块化.不仅要掌握每个具体知识点,更要把握每个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善于从整体上理清知识脉络.不能只看树木不见森林,要理清线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二),知行结合,强调能力

随着中考学科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加强,以时政热点,历史渊源等综合命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让考生从图形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归纳,概括,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成为一种基本的考查方式.我们要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知识点之间和知识点与热点间的联系,不回避热点问题,将图表寓于其中,考前梳理基础知识,解晰重点,把握开卷考试的开放性特点.要善于从各种材料中(图片,表格,文字)提取有效信息和关键词,有的放矢,并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点进行阐释,此类问题解决起来难度不大. (三),关注家乡,关注发展

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每年都有相关的题目出现,比如,今年的选择题第2题关于对曹操的考查,组合列举题对吴敬梓,陶行知,邓稼先的考查.同时还应注意树立发展意识,不能简单的就某一事件谈某事件,应注意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形成一个立体的架构.比如谈上海的发展,今年的第17题试卷通过历史小板报的形式让我们走进上海的历史,探究新知.把上海的变迁通过历史的纵向知识网络做了一个全面的展示.(四),注重情感,培养价值观

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充分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需要,充分体现了历史教育功能和借鉴作用.如第1题通过考查对我国古代的文物认知,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3题考查有关我国新疆地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历史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试题的设计立意较高,技巧成熟,润物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紧扣周年,把握热点

关注社会热点,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今年中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试题着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国际的重大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关注民生等社会和谐问题,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充分凸现时代性特点.例如,今年是西汉政府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2070周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7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试卷的第3,4,17题就此考查了有关史实;试卷的第2题电视剧《三国》的热播,第3题新疆问题,第16题中美关系,巴以冲突,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以及第17题上海世博会等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这些试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当前政治形势,社会热点,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关注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六),开放探究,落实三维

开卷考试的特点是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寻求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比较注意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和综合.开放性强,充满时代气息.强调探究性,看重创新能力,引导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根据材料得出结论.试卷通过活用材料,巧设新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开放式探究,是当前中学历史课改的发展方向,是研究性课题的组成部分,是综合实践课程倡导的研究方向,这是开放性的历史学科所固有的特性.例如,第15题第(4)问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启示 第16题第(4)问围绕两大主题,谈谈你对\"五大国首脑握手\"的看法.以及第17题第(5)问认真阅读板报内容,请你为这期板报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这些试题在书本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将自己的思维置于问题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综合思考分析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二,学生试卷所反映出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和学生得分情况发现,确实有一些史实正确,分析完整,行文简练,字体工整的试卷.但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卷,有些试题的得分普遍较低【材料解析题的第15题第(2)问】,基本史实不清,基础性的识记内容不准,书写不认真等.通过分析学生答卷情况看,造成学生答卷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历史学科的基本功不扎实,历史史实不清,基本时间概念模糊.了解和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历史基本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线索;历史基本技能包括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间,地点,文献的正确表述,对重要历史地图,图像的识别;正确阐述或说明,简要评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背景,内容,作用和意义.由于许多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训练而丢分.如:对\"第5题.1953-1956年我国出现右图所示农业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的回答中,很多学生答成土地改革 运动 等;对\"\"勿忘国耻研究小组要实地考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他们必须去的地方是\"中,有学生答沈阳等.另外,有些同学的历史基本素养不到位,基本概念和术语回答不规范,书写不规范,不认真,造成无谓失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记忆.

2.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够,审题不清,答题不准.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从学生答卷情况看,许多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差,忽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点;审题不够细致,准确,不能按照要求回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如第三大题组合列举,该大题错误率非常高..题目要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但学生对此视而不见.有的不判断正误就去改正;有的不找出错误的地方就改正;有的不按照要求直接在错误之处划线改正等等.

3.知识系统性差,对课本板块不熟悉,回归课本能力较差.如15大题【尝试和解的握手】

材料二 自二战后至今,中东地区屡燃战火,动荡不定,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而印巴冲突更是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和平出现转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第一次共同坐到了谈判桌前,这是一次温暖的握手,它迈开了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一步.⑵材料二中有一处严重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并改正.它考查的是中东问题有关的知识点,题干已经明确给出了地域范围——中东地区,但学生在答题时就出现了混淆,把不该改的\"二战\"改成\"一战\",二不去改真正的错误印巴冲突,对教材生疏,不能很好的把考查内容和课本起来,反映出学生对课本板块不熟悉,回归课本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复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梳理,至少让学生知道考试说明的每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

4.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答题技巧.

对文献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对答案行文进行组织与归纳本是考生必备的能力.但是从考生卷面上看,一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差,逻辑性不强,甚至在作答时自相矛盾.

答题规范化意识不强.答题规范化(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是我们的基本要求.可有的同学答卷时不知道分段,分层,不懂首行空两格,仍然是一段到底,没有层次,卷面混乱,字迹潦草.另外,一些考生不注意卷面文字,或书写潦草,或字体过小,阅卷老师难以分辨.基本的常用的文字不会写,或错或别,阅卷老师难以看明白考生要表达的意思.例如,将吴敬梓写成昊敬锌,\"浦东\"写成\"普东\"等.三,总结

2010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试题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和主题知识的考查,突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考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等等.总体来看,2010年历史试题加强了对历史学科资源的整合,突出了对中外历史知识的糅合,为初,高中新课程的顺利衔接起了一个很好的引导及过渡作用.

第13篇:中考历史试卷质量分析

2018年天水市初中毕业与升学学业考试(中考)

历史试卷分析

甘谷县六峰镇总门九年制学校

李文斌

2018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一、试卷试题分析

1、知识面广,综合性强

整套试卷依据课标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没有偏题、怪题,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如几次重要的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等等。

2、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份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且考查的是重点知识、主干知识。

3、试题灵活,侧重能力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整套试题中能够从书上直接翻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新课改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穿。试题总的来说,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体现了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二、学生答卷分析:

1、基本知识薄弱。

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半数的学生对课本中帮助学习的材料不重视,掌握较差,所以得分率比较低。

2、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

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至出现不应该有的错误。

3、学的不灵活,运用能力差

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低下,语言表述能力不强。在材料解析和问题探究题中表现尤为突出。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背景资料的了解程度、阅读史料的基本能力、材料知识与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等。

三、教学反思

好的试卷对教学是一种良性的导向。认真分析学生考试是老师丰富教学经验的绝好机会,是教师进步的阶梯。通过这次对试卷的仔细分析,我感觉获益匪浅,下面提出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1、抓住主干知识,突出教学重点

考试主要考查历史的主干知识,因此要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主干知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般表现为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关键性和起里程碑作用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等。教学中力求达到系统、全面、扎实、准确八字要求。

2、培养思考习惯,提高思维品质 日常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要能够注意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历史。另外还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能力,特别是在做练习或讲评练习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念题目,强调关键的字词,提醒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意然后回答问题。

3、训练应试技能,增强探究能力

平时教学要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指导学生解题方法,审题时要审关键的字词、审设问点、审题题干和材料中隐含的要素、审时空概念。学会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要进行专题的训练,强化题型解题技能。要增强训练开放性试题训练,如启示、教训、影响、措施等一类的题目。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技能,掌握常见的答题规范,学会运用历史术语解答历史试题。适当开展历史活动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加工整理资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针对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在教学中我们历史老师就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切不可把知识教死,学死。

第14篇:近三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08——2010年三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张雁

一、试卷结构

近三年的历史中考无论是形式,还是分值和题型都没有变化,只是考试范围部分有变化,2010年考的《中国现代史》部分的第六课删除,世界现代史第九课删除,开卷考试,考查范围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总分6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试卷由选择题和归纳列举题、材料分析题和综合探究题四部分组成,选择题约占10分,归纳列举题占15分、材料分析题占20分、综合探究题占15分。其中,中国史和世界史板块各占50%。题型经典实用,考点分布全面均衡。

二、试卷的主要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 以中考说明和历史课程标准为导向,落实了三维目标的考查。在考查广度上,严格依照中考说明的考试要求,立足基础知识,不出偏题怪题,难度适宜,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整体考查,绝大部分题目不直接考查知识点,而是提供材料或创设情景,让学生经过对比、分析、概括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使知识与能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题面丰富,通过识图释图题等形式,进行考查,如果平时不注重学的过程,考试时很难应对这样的考试题。

2、突出每年的周年事件和热点问题。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上,试题关注时政热点问题,加强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体现了时代性。每年的周年的历史事件又是教材中的重点问题,也就是中考的考查出题概率高的地方。

3、强调知识的综合归纳性。主要体现在列举题和综合探究题, 两个综合题均以不同的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知识大跨度、高浓度的概括。

4、开放性问题体现突出。

四、今后教学的建议:

1、教师要加强对课标的学习,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变考生的学习方式,促进考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首先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对“考点”中要求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础线索,阶段特征,基础观点等基础知识应理解到位,立足平时,夯实基础。其次要注重培养基本能力,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在新的历史问题情境中培养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联系社会现实,联系生活实际,切实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2、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使学生掌握像大事年表等基本工具,要培养学生掌握诸如画示意图、分析数据图表的方法以及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有效信息的方法,狠抓审题习惯和表达的条理性。一定要提高答题技能,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答题时做到要点化、序列化、和段落化,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第15篇:中考历史试卷质量分析

2011年中考历史试卷质量分析

一年一度的中考已于6月16日结束,中考阅卷工作也于今日告一段落。今天上午在阅卷工作完成之后,合肥市历史教研员周瑞霞老师在百忙之中组织了一批阅卷老师对今年的历史中考试卷进行了详实、中肯的分析。以下是这次分析会的主要内容:

首先,周老师对这次中考历史试卷进行了总体分析。在分析中,周老师强调:今年的历史中考试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试题紧扣双基,贴近生活和时事,突出能力要求,既考虑到知识点的覆盖面,有突出了重点知识内容的考查,难易兼顾,又增强了区分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一级学校的选拔。接下来阅卷的老师对自己所负责批改的试卷题目进行逐一分析:

一、今年的选择题和往年一样共10题,得分率也较低,尤其是选择题第

4、9两题错误率很高,其中第9题的得分率仅为47%。第4题的错误在于学生的读图能力较差,而第9题是因为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和横向比较能力较弱,因此很多学生在这两题上栽了跟头;不仅如此今年选择题与往年相比形式更加丰富,题目有图表、图片、数轴等多种呈现方式。从总体情况来看,今年的选择题呈现出中考命题高考化的趋向,难度高于去年,具有很高的区分度,很多学生在此失了分。

二、⒈今年的列举题得分较高,但出现的错别字也很多,例如把“占城稻”的“占”写成战争的“战”,另外李公麟创立的“白描”画法错误率也很高。

⒉辨析改错题今年两种题型都出现了,但难度不是很大。值得商榷之处:第14题“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这一点值得商榷,应该是由他口述,其弟子根据其口述编写而成,这一点给学生带来了误导,有一部分就将“玄奘所著”改为“玄奘口述”,此问题值得关注,望今后出题能更加严谨。

总体上看,今年的列举改错题立足于教材,以考查基础知识点为主,难度适中,在考查基础的同时更加关注了与民生相关的农业问题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今年的材料解析题考查了孙中山、中国共产党,经济全球化几个时政热点,以文字材料为主,形式比较单一,但命题却较为灵活,学生入手虽感觉容易,但从改卷的情况来看,得分情况并不理想。第15题:在考查“孙中山最伟大的历史功绩”这一知识点上,一部分学生概念不清,将孙中山的功绩和主要革命活动混为一谈;在考查“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根本保证”这一问题上很多同学都犯了审题不清的错误,没有关注到“根本”二字,所以写出来的答案大都是画蛇添足,扣分比较严重。第16题:“经济全球化”这个知识点是每年中考常考的知识点,但此次考查却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关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四、此次活动探究题从日本这次地震引发的核危机入题,并结合图片链接到了日本发展和科技革命的知识点,问题较为新颖,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体现了创新的精神。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史是我们中考中的一个长效热点,每年中考都会有所涉及,这就提醒我们大家在中考复习中一定要多关注。

总的来说,今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紧扣考纲,在重视基础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应用、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对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第16篇:语文中考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

语文中考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

今年试卷总体评价:

1.立足基础。2.着眼人文。3.考虑均衡。4.注重导向。5.追求创新。

今年试卷的分析:

一.积累与运用

1.出自泉州民俗文化。考查字音、标点符号、字形、词义和修辞手法。其中,字音要注意书写规范,修辞只考其内涵(如比喻,只考其相似点)。

2.默写。注意错别字。

3.课内共有篇目。

不考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只考课文中的情节。

4.综合性学习。

这道题要解决实际问题,应关注时事,重视语言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话题来源于课本,又超越课本。

二.阅读

(一)文言文

方向:所考查的知识全部来自教材,避开讲不清楚、有争议的内容。

建议:1.虚词只考查一看就懂的或注释里有的,不考模糊不清、有争议的。

2.实词全部考下文的注释,一定不脱离下文的注释,教学时要重视注释。

3.翻译只考重点句,注意有重点字的解释。

(二)说明性或议论性文章

方向:文体选取主流媒体,材料新颖。文体内容体现“语文味”,附带潜移默化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建议:1.淡化文体知识,不说“说明文”或“议论文”。

2.紧扣文本,应注重关键词、重点句的理解,由浅到深,答案全部在文本中,有的直抄,有的概括。

(三)文学作品阅读(散文或小说)

坚持:充分体现“精读”的考查要求。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分析等,其中形象、情感、语言这三题必考。

建议:所有试题均紧扣文本,题目从文本出,答案从文本中来,绝不旁逸斜出,脱离文本任意发挥。

(四)名著阅读

方向:不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分析,人物评价等。体现“主要人物,主干情节”的考纲要求。

建议:要求学生一定要看原著,即浏览。不要混淆故事与故事间的情节,如《农夫和蛇》不要混淆为《农夫和狮子》。

2014年中考六部名著:《水浒》、《西游记》、《骆驼祥子》、《鲁宾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伊索寓言》。

三.作文

总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

建议:1.杜绝抄袭,抄袭作文定为“四等作文”。

2.端正文风,坚决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应写“真”的东西。

3.反对形式创新,如题记、小标题、实验报告、甚至今年新出现的贴吧等等。

4.一篇600字的作文主要是记叙(至少450字以上),描写等是一字半语的精彩。

第17篇:历史中考质量分析及教学建议(4)

崇左市2013年中考历史卷质量分析

一、试题概况

(一)试卷结构

崇左市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仍采用政史合卷、闭卷考试的形式,历史学科总题量为18题,赋分60分。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份,1~15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占卷面总分的50%;16~18题为非选择题,共30分,占卷面总分的50%。其中,中国古代史14分,中国近现代史22分,世界古代史2分,世界近现代史22分。以上数据,体现了出题者对各年级教材的尊重,各年级的赋分、内容分布均衡合理,符合广西2013中考历史学科说明的要求,是一份难得的,有分量的好试题。

(二)试题基本特点

整体分析2013年崇左市中考历史试卷,并结合过去二年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到这份试卷在命题思路、试题题型和结构布局等方面,稳中有变,推陈出新。

1、稳定

2013年崇左市中考历史试卷给考生的第一感觉是平稳的试题题型和命题视角。试题注重基础,坚持以“课标”、“说明”和教材为本,从史实出发,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这样的命题思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越来越接近。

(1)题型稳定。综合考察过去二年及今年的崇左市中考历史试题,虽然整个卷面分为两个部分,但是,都由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综合题三类题型组成。可以说,这几年崇左市中考历史卷的题型非常稳定,这也有利于学

生的复习备考。

(2)命题视角稳定。近三年的崇左市中考历史试题,都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命题视角。

第一、关注现实。试题以现实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察历史。今年的中考题,选择题第3题、第8题、第14题,都分别以新疆喀什巴楚县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神舟十号”飞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南非德班会议,这些今年发生的,现实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察了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863计划、欧洲联盟三个知识点。材料题第17题,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为关键词,考察了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些重大的、基本的历史事件的把握。

第二、关注学生。试题既注重引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个人体悟、感悟,体现考试对培养学生素质的导向性作用,也充分发挥出历史鉴往知来的学科作用,学科魅力。试题16题、17题、18题的第4问,也是各题的最后一问,分别考察学生对对外交往、开放交流的认识,实现“中国梦”如何做,俄国(苏联)大起大落对中国的借鉴。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说,会是相对个人化、个性化的主观认识。我们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是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历史科学习中,学会主动去思考历史,学会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去体悟历史、感受历史,注重从历史学习中汲取到有益的成长养料,把学习历史与个人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三、关注双基。

①试题的知识落点集中于教材的主干知识。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长平之战、秦统一措施、民族关系、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一国两制”等。非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唐朝的对外开放、清朝的闭关锁国

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开国大典、俄国1961年改革、十月革命、苏联解体等。试题所涉及的考点几乎覆盖了

七、

八、九年级教材的主要学习主题,重大的历史事件。

②试题考查了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解读历史(论断)的能力;读图的能力。

2、变化

2013年崇左市中考历史试卷,在保持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变化,具体而言,表现如下:

(1)题量减少,赋分增多。今年中考的历史卷共有18题,其中,选择题15题,材料题2题,问答题1题。而2012年的试卷共有24题,选择题20题,材料题2题,问答题2题。2011年的试卷共有17题,其中,选择题12题,材料题3题,问答题2题。从总分上来看,今年卷面的总分是60分,比过去2年都是赋分50分多出了10分。

(2)加大了对中国古代史,世界现代史的考查。见下表: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崇左市中考近三年来,对中国古代史考查,其分值为9分、10分、14分,世界近现代史在试卷中的分值为19分、16分、24分,赋分都增加了,而且不小,这值得注意。

(3)关注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2013年崇左市中考历史试卷,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特别关注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这体现在16题、17题的第一问上,分别考查了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对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特点的概括、把握。简而言之,考题是问特点。问特点,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表述。

(4)取消了对历史周年纪念的考查。今年的试卷,没有对历史周年纪念进行考查,这是近些年来所没有的。2012年是鸦片战争的70周年纪念,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90周年纪念,当年的试题分别出现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考查。

二、成绩分析及试题评价

以下是基于崇左市考生总人数14555人为样本的成绩分析。

1、成绩分析表

考生总人数

百分比(%) 20分以下

14.12 20~29分

11.15 30~39分

15.90 40~49分

18.95 50~59分

19.19 60 分

最高分60

最低分0

平均分30.68

及格率58.83(%)

优秀率20.69(%)

三、考生答题质量分析

(一)考生试卷各小题平均分、难度、区分度基本情况(总人数: 14555 )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总体

满分

30

30

60

平均分

16.98

13.70

30.68

难度

0.71

0.53

0.61 区分度

0.29

0.47

0.39

(二)考生答题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基础知识不牢。

第一、对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把握住。16题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政策、18题俄国1861年改革、十月革命,这些事件都是教材里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要求必须掌握好,也是经常考查的内容之一,可是,即便是这样,也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答对,答好,拿到满分。

第二、对教材里的人物没有注意,没有认真、仔细地识记,认不出人。具体表现在16题的第一问,题目给出了两幅图,分别是鉴真和玄奘,很多的学生没有分辨出来,白白丢了2分。

2、学生学习历史只满足死记硬背,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理解,造成了应变能力低,答卷中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考题17题第二问,出题者设置了相关联的俩个小问题,分别是:毛主席诗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对于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历史意义?实际上,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只不过出题者没有原原本本的问,而是在材料背景下,加了“对于实现中国梦”,这样一个定语,有很多的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也没有认真审题,联系到材料的小标题[独立之梦],结果,很简单的问题没有答好,得不了满分。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改变学生心目中,学好历史就是靠死记硬背,这样一个观念,在平常的历史课堂学习中,要求他们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去记忆、去把握,这样才能学好历史,考好历史。

3、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表述能力不足,概括不准确,表述不完整,不连贯。

试卷第18题,第一问中的最后一个小问“这次改革对俄国的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很多同学在答题中,没有能够概括出俄国1861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样的要点。相反的,不少的学生答到了“使俄国留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使俄国得到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金”,这样非要点答案上来。

4、考生答题随意,不太注重细节 答题语言不规范、口语化。

错别字较多。如“玄奘”写成“玄藏”、“鉴真”写成“签真”或者“真鉴”,“自力更生”写成“自力根生”,“吃苦耐劳”写成“吃苦奈劳”等。

5、非选择题出现一定数量的空白卷,除了极少数是缺考以外,剩下的应该都是留空,学生根本没有答题。

出现这种现象,一个方面是学生根本不懂;另一个方面是学生不想写。我们认为,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厌学思想的存在。二是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

四、教学建议

(一)抓基础。基础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能力,不仅在复习备考中,更应该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都要注重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1、夯实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知识,要注重抓住重大的历史事件,做到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先化繁为简,再化简为繁。这样,才能在掌握基础知识过程中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在提高能力中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这是历史学习的可行之路。

在抓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必须注重历史主体知识,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类与整合,形成专题知识、主题认识。由于史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很多问题,只有历史地、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将教材的主体知识构建成立体的知识网络,利于学生把握主体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把握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

2、提高基本能力。教师要尽可能根据教材内容,并且在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从历年的中考题库中精心选择恰当的课外史料进行教学,进行课堂训练,有意识地补充课本没有的新材料,并用补充的材料命制试题,要求学生尝试着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有内容、有目的、有方法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

(二)重思维。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我们认为,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和辩证思维,建立大历史观。

1、时序思维。历史学科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学科而独立存在,在于它是建立在时序基础上、阐明人类历史过程中变革与传承的一门学科。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上,把“时间顺序的思维能力”

排在首位。它解释说:“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如果没有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学生肯定会把诸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联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能力:

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2、辩证思维。一个历史事件,不是凭空发生的,它充满了无数的必然和偶然,也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空间和时间里,因而,我们必须辩证地去看待它和分析它,并运用于课堂之上。

教会学生历史的辩证思维,需要老师针对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的透视,运用对比、比较、联想、归因等多种方法去多角度去观察历史,这样才能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立体认知。

3、建立大历史观。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必须学会从海量的事件、细节中解脱出来,建立大历史观,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历史。

建立大的历史观,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把观察历史的视野拉长、放远,不必拘泥于历史的细枝末节,学会用望远镜去观察历史,而不仅仅是显微镜。

比如,复习中国古代史,可以把我国古代史分成远古时代、第一帝国时期、第二帝国时期、第三帝国时期,四部分去复习,这样把纷繁复杂的历史处理得简洁、明了,学生容易把握,也容易记忆。

(三)明方法。

1、注重联系社会现实,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中考试题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本历史知识、历史现象与实际生活的关联点,使学生更好地通过所学的历史知识认识、理解和把握社会现象;关注主流媒体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抓住时事热点,运用历史学科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洞察,鼓励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思考,对历史问题进行多元分析。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2、重视教学的细节。

俗话说:言传身教,细节决定成败。考生答题不规范、随意、口语化、错别字、不合理安排时间等诸多问题与历史教师忽视教学细节有一定关系。作为教师应治学严谨,专业功底扎实;课堂上,用专业术语讲授,板书整洁规范,严格要求,这样,自然而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四)强训练。

1、把训练安排到每一节课当中,而不仅仅是在初三复习的最后的那一年,那一个学期。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路,从满堂讲,满堂灌,向少讲,精讲,多练转变。目前,我们崇左市有部分的学校实行了“学案导学”教学法,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有益的尝试,变革,从当前实践的效果来看,是有成效,出成绩的。这值得推广到整个把崇左市的,把我市历史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2、注重训练题目的精、巧、实。精,要求教师编写的题目数量要少、典型,不搞题海战术和疲劳战术。巧,要求教师编写题目的问题,问得巧妙,不照搬照抄,有变化,有角度,有梯度,既使学生觉得新鲜,又有一定的难

度,需要开动脑筋才能完成,答好;既让大部分的学生想到答案,又对一部分的尖子生有吸引力,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答得出,答得好。实,要求题目具有实战性,一切问题按照中考的要求来设置,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难。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训练当中既巩固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得分能力。

第18篇:八年级上册历史中考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1、试卷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本次考试试卷共三大题,由以下三种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含20个小题,共计40分;第二题为材料题,含2个小题,共计20分;第三题为探究题,含2个小题,共计40分。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1-3单元。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命题依据初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选择题部分基础性较强,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材料题和探究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脉络有较强的理解,弄清历史事件背后的实质。对于农村中学现阶段的学生来说,在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有限的理解力的基础上,要达到这个要求,比较困难。

(4)题目有所重复,且对历史事件的探究要求比较高,比如21题和24题都主要考察学生对近代化的理解。

二、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主干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到位。思路

1 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不审题,题目中要求选错误的,可学生一眼看过去只选了一个正确的。 如选择题的第

1、

5、

6、

14、18等小题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2、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3、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不够关心。比如部分学生对21题中的“中国梦”根本无认识。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能力不强,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不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4、审题不认真。

(1)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

(2)选择题题主要考查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熟练掌握、要有较强的理解记忆知识的能力和前后联系的能力,但只要平时注意历史知识的,都能做出来。

(3)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5、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没有培养起历史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次考试,我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本着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独立思维能力的目的,采取多种方式,从各个角度对学生加强引导和教育,争取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19篇: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戴新海)

2012年中考历史学科试卷分析

黄土岗中心学校戴新海

2012年中考历史试题,总的印象是较好地体现了中考的选拔功能,能正确指导中学的历史教学与学习,是近几年来比较贴近教学实际的一份好题。

从得分情况看,我校近四百名考生,优秀率约为12%,能考上一线的学生得分基本上都达到了优秀分。及格率在48%左右,虽然偏低,但较往年也有所提高。能升学的学生得分基本在20分以上。人平分20分上下,跟全市平均水平大体持平。低分人数进一步下降。由于考试内容紧扣教材重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今后将更加自信。

仔细研读试题后,我认为这份题目有如下特点:

一、体现能力要求,彰显新课标理念。新课标强调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判断等多种能力要得到培养和提高。这份试题不是纯粹考查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比如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大知识点,涉及的朝代多,学生要答对此题必须要综合梳理历朝相关知识,经过一番分析判断才能选出正确答案。选择题最后一道题,综合了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综合性强,同样考查学生阅读处理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材料题的诸多设问也体现了能力立意,如第32题的最后一问“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比较、分析和判断能力,光会死记硬背是答不出来的。

二、贴近社会,关注热点,凸显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与人文特性。这也是近几年黄冈中考命题的一个保留特点。我国现在正大力开展政治体制改革,试题中第32题是关于制度创新的,选择题中考查秦朝监察制度,都关照了这个社会热点。国家统

一、民族政策、工业化历程、经济改革与发展,这些既贴近社会现实又关注热点的内容,都成为这份试题呈现的重点。

三、试题结构相对稳定。近几年中考中国史所占比重为25分左右,世界史为15分左右。今年试题中国史为27分,世界史只有13分,世界史分值虽有所下降,但属稳中有变,基本可以接受。题型仍是单选题和材料题两种,题量仍为选择题九道18分,材料题三道题占22分,没有变化。调研考试中高调出现的新题型小作文式的论述题并未出现。知识分布具体为中国古代史14分,中国近代史6分,中国现代史7分,共计27分;世界近现代史13分,世界古代史只是最后一道选择题有所涉及。

四、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中国历史的重要朝代如秦朝、唐朝、元朝、清朝是本份试题的考查重点。就知识内容看,古代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历程、民族工业的发展及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主干知识成为考试重点。世界史主要考查了美国、苏联(俄国)两大国,涉及的知识点有新航路开辟、美国独立战争及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等重大事件和主干知识。这些知识是每册教材理所当然的重点,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理解记忆的首选。这份试题很好地突出了这些主干知识,对今后的历史教学具有极好的导向作用。当然,由于历史考查的范围太广,而分值又只有四十分,对命题者来说选择考点也是两难。就本份题目来说,世界史与中国史的考查比例略有失衡,中国史的比重偏大。受题量限制,知识的覆盖面也有限,许多重要的知识难以涉及,未免有遗珠之憾。

第20篇:中考数学试题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全文)

中考数学试题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

中考的性质定位在对初中学业的终结性评价,体现了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课本,突出学习目标的考查;初中学业考试数学卷切实做到了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和二期课改的顺利推进,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各类高级中学的招生选拔,对新初三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一、数学试题特点:

1.立足课本,注重考查“双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石,近几年的数学中考试题,大部分来源于课本,特别是基础题,往往是把课本例题、习题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行适当地调换和引申,并为保证考试的合格率,大部分基础题目比课本上的原题还要简单。试题覆盖到

七、

八、九三个学年的每一章,考查的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分值比始终控制在6:4左右。试题体现几何论证的适度性,几何证明题的难度逐年降低。试题的运算量得到严格控制,没有一些繁琐的计算题。

2.把握重点,突现思想方法

重点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近几年的数学中考试卷中都保持了较高的考查比例,突出对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统计初步、相似形、锐角三角比、圆这六大块内容的重点考查,每年这六大块内容的分值都在整卷分值的三分之二左右;最后两个综合题考查的知识点也集中在函数、相似形、圆等重点知识上。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在重点考查最基本、通用的数学规律和数学技能的同时,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三年中考试题涵盖了初中阶段所涉及如字母表示数的思想、方程思想、变量及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图形运动思想、化归思想、整体代换思想、分解组合等主要数学思想,常用的数学方法如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在试题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3.联系实际,强化应用意识

数学来自于生活。近年来,随着对“用数学”的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题成为中考的一个新的特点。在近几年的试题中,结合社会热点、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等有实际背景和意义的问题频繁出现,要求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突出了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类试题往往情景较为新颖,问题也较为灵活,每年的分值在25分左右。

4.关注思维、加强能力考查

三年来,数学中考试卷加强了对探究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空间观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如有关图形运动变换试题,重点对空间观念和动态图形处理能力的考查,从对静态图形的想象、简单动态图形的想象、复杂动态图形的想象等几个不同层次对能力作恰当要求,重视图形的旋转、平移、翻折三种基本形式,体现教材的特色;在信息获取能力的考查上,试题注意对从数学图形、图象、文字、表格等多种信息源中,获取有用的信息,通过阅读,正确理解各种形式的数学语言的含意,分析问题转化的条件,概括发现规律,选择恰当的方法处理问题;另外,近年来引进了探索性、开放性、操作性问题,这类试题较为灵活,但难度不一定很大,有的在对传统题目的改变后难度大大降低。

二、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1.重视课本、打好扎实基础

初三大多数时间还要上新课,知识占中考试题的三分之一以上,且大部分综合题是以这些知识点为主要内容,所以,要认真上好新课,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要及时复习相关的知识,学会重新构建知识结构网络,还要做到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减轻总复习的压力。中考数学具体考什么内容我们很难确定,但试题中考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即数学的核心内容是可以确定的,所以抓住最基础、最核心内容的复习。例如,代数中重点内容有方程、函数、统计初步三个主干知识;几何中重点内容有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比、圆三个主干知识;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将自己在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理清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学会系统地整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基础知识的梳理,把握主干知识之间的联系。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出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要做到:基础知识系统化、基本方法类型化、解题过程规范化。

2.学会反思、发展能力

在学好概念、定理、法则的同时,要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学习统计时,不是单纯地计算平均数、方差、标准差,而是更加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重视统计的思想方法和意义,养成解题后的反思,通过不断的积累,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要关注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一些生活中的概念,还需注意生活常识的积累。解题时并不是单纯地靠题型,而需将重点放在分析上,会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高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它们往往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中。

历史中考试卷分析教学建议
《历史中考试卷分析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