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材解读的四种视角

发布时间:2020-03-01 20:56: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材解读的四种视角

在一次小学科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有一位青年教师与笔者商量《轮轴的秘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

10、11页)这个课怎么上。看了这位青年教师满满当当的教案,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教材中的几个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轮轴实验你做过了吗?你觉得学生来做这几个实验,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期望学生怎样发展?对于这些问题,这位教师实事求是地说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准备了内容丰富的教案,却厘不清教材中的关键问题。这其中的症结之一,是有些新教师缺乏解读教材的能力,不知如何去研读科学教材。本文笔者即以《转轴的秘密》一课为例,提出一种解读教材的思路,以供大家参考。

一、从文本结构剖析教材

从文本结构来剖析教材是指教师分析教材的层次,找出教材中主干活动的逻辑关系,明确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实验结论的得出过程。通过对重点章节的阅读,了解实验活动的过程、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记录表的设计和使用。这样做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开展指导,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文本结构的角度剖析教材其实就是一个内化教材的过程。

比如《轮轴的秘密》一课,教材分成三个内容:轮轴的概念、探究轮轴的秘密、轮轴在生活中应用,其中的重点是探索轮轴的秘密。在阅读教材时,教师可以就以下问题来深化对教材的认识。

1.在认识轮轴的概念时,教材为何选用阀门式水龙头,而不选用“T”字形水龙头或门把手呢?

通过比较发现,阀门式水龙头的轮是完整的,而“T”字形水龙头或门把手的轮是不完整的,它们只有在运动时留下的轨迹才会形成轮,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环节选用的轮、轴完整并固定在一起的机械,有助于学生建立轮轴的概念。

2.在教材中为何将轮轴的运用放在最后?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当学生认识轮轴以后,安排了一个拧开水龙头的体验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省力,再发展到用实验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假如我们将轮轴的运用安排在轮轴概念之后,这会削弱学生认知上的前后联系,造成思维上的断层。同时,在体验之后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轮轴的作用,从轮轴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来深化对轮轴的认识。

3.探索轮轴的秘密实验活动安排了两次,这两个活动前后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参与第一个活动“轮轴有什么作用”的过程中,期望学生发现在轮轴的轮上用力会更省力,还期望学生发现在轮上用力是轴上阻力的二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作出猜想,如果轴不变轮增大,轮上用力情况会怎样呢,由此引发学生开展第二个活动“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通过实践发现,轴不变轮增大,轮上用力更省。当然,从学生思维的逆向性思考,教材还可以提出问题,“轮不变轴缩小,轮上用力会怎样?”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轮轴有什么作用是第二个活动的基础,而第二个活动深化了学生对轮轴作用的认识,同时第二个活动中的实验方法受到第一个活动的影响,两个活动可以由扶到放开展。

二、用实验的方法学习教材

教师在上课之前,自己先要准备材料,并操作教材中的实验,这有助于教师达到对科学概念生成的过程体悟,也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使课堂实验教学的成功开展得到保障。

《轮轴的秘密》一课中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和一个游戏活动。为了做好实验,笔者首先是寻找材料。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自然课中简单机械实验盒的套件只有2倍关系,没有3倍关系,最后在初中实验材料中找到相应的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组装轮轴上的绳子时必须在轮和轴上缠绕几圈有助于实验的调控,轮和轴上绳子的缠绕方向相反,绳子的长短会影响两边力的平衡,需要课前作出调试。而教材中提出轮上用多大的力才能将轴上的钩码提起来,这将使作用在轮上的力再增加一个钩码才能提起轴上的钩码。因为在两力平衡的情况下,轮轴保持静止。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平衡的方法来研究轮轴的作用,规定在轮上用多少的力能使轮轴保持平衡。根据自己的实验操作,笔者制定了实验操作指导用语。

实验步骤:先研究轴上阻力是2个垫圈时,轮上挂几个垫圈才能保持平衡?接着研究轴上阻力是4个垫圈、6个垫圈时,轮上挂几个垫圈才能保持平衡?

实验注意点:轮和轴上棉线缠绕方向相反;实验过程中,手要轻轻地拉住棉线,防止轴上垫圈滑落;及时记录,实验后整理好垫圈和铁架台,轻声讨论我们的发现。

三、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

学生会关注教材中的什么内容呢?从笔者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拿到科学书,先会看看里面有哪些活动,是不是有趣,很少有学生会去思考这个活动做了以后我要掌握什么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关注的是活动的表面。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的起始点,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从关注活动本身发展到关注活动本质,从关注活动的表面走向思维的内在探索。因此,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善于找出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本着“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的教学理念,挖掘活动背后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在愉悦的情景中,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和情趣。

在《轮轴的秘密》一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用螺丝刀来比较力气大小。在比较力气大小的活动中,学生会发现这个比赛不公平,因为螺丝刀的柄粗糙容易捏住,而金属杆光滑很难捏住。这实际上是教材中的选材不足问题,螺丝刀增加了另一个变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从中可以看出教材中也会存在问题和不足,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教师作出调整和完善。如在教学中选用啤酒瓶就可以尽量避免摩擦力的问题。在开展活动时,教师给每组一个啤酒瓶,要求每个学生操作两次,比较分别握住轮(瓶身)和轴(瓶颈)时的用力情况,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对轮轴省力的最初体验,激起学生定量研究轮轴省力问题的兴趣。

四、从动态的角度生成教材

由于受技术和成本的影响,教材是静态的、平面的呈现,但课堂却是动态的、立体的生成,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是逐一呈现,具有一定的顺序。这就要求教师从动态的角度去预想教材的课堂形态,梳理教材的知识脉络,展示学生科学概念的显性发展和思维价值。

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轮轴的秘密》教材的动态呈现可以这样展开。

1.轮轴的概念。

首先出示一个阀门式水龙头,随后动态呈现“我们拧水龙头上的轮子就能带动轴一起转动,将水龙头打开”的过程,并在图中闪现认识“轮”和“轴”。最后出示“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作轮轴”。

2.轮轴的作用。

(1)取下水龙头上的轮子,一学生直接去拧轴,不易拧开水龙头,推测轮轴的作用。

(2)全体学生体验轮轴的作用。给每组学生两个啤酒瓶,玩比较力气大小游戏,通过在轴上和轮上用力比较,从感性层面上认识轮轴在轮上用力可以省力。

(3)呈现轮轴实验装置,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及注意点,学生开展实验研究轮轴有什么作用,并在记录纸上记录,写出发现。

(4)交流“我们发现了什么?”限于教材的篇幅,这样的提问是很开放的,学生的发言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反而不利于概念的建立。因此可以稍作引导,“①对这组同学的实验数据你有其他意见吗?②两个垫圈表示什么?一个垫圈表示什么?③从这三组力的大小比较中,你知道轮轴有什么作用吗?④推想在轴上的阻力为8个、10个垫圈时,轮上各用几个垫圈的力能达到平衡?”

3.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呈现实验装置,提出问题:把上面轮轴装置中的轮换成一个更大的轮,每次所用的力会有怎样的改变?

(2)推测:轮大了,提起重物会更省力;轮大了,提起重物拉动绳子的距离更长了。

(3)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呈现两张记录表,比较上面两种轮轴提起重物所用的力,说说自己的发现。认识到“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

4.轮轴的应用。

(1)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们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轮?哪一部分相当于轴?

(2)呈现相关图片,了解生活中应用的轮轴变式。

(3)思考轮轴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从以上环节可以看出,动态呈现教材,是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教材实验的内化、学生心理的预期分析三者的有机综合,以求得教材、教师、学生的三心相通,追求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的有机统一。它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寓教法于其中,力求把握教材的侧重点,化繁就简,以求得真正“活”化教材。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 315400)

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荷花教材解读

女娲补天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心得

《青松》教材解读

解读教材心得体会

教材解读心得

教材解读心得

教材解读心得体会

教材解读的四种视角
《教材解读的四种视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