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应付债券业务理解及会计处理

发布时间:2020-03-03 21:01: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应付债券业务理解及会计处理

发行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可按超过债券的面值发行,收到的金额高于票面价值总额,就是溢价发行;相反就是折价发行。

在应付债券的核算过程中,我们初学者经常会被以下几个问题所困扰:什么是利息调整?为什么要用利息调整?摊余成本是怎么回事?又是如何得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所以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去看一看,怎么去理解、掌握应付债券的核算? 发行债券有三种情况:平价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

1、企业发行了面值1000万元债券,期限5年,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票面利率为6%,发行时平价发行。

2、企业发行面值1000万元债券,期限5年,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票面利率为6%,实际取得发行价格为1043.27万元,假定其实际市场利率为5%。

3、企业发行面值1000万元债券,期限5年,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票面利率为6%,实际取得发行价格为956.73万元,假定其实际市场利率为7%。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平价发行企业没有多卖得钱,也没有少卖的钱,到期时企业就付给债权人1000万元的本金,期间应付出的利息就是以票面计算就可以。这没有问题的。

我们再看,溢价发行的情况,企业卖时高于了票面价值,这样就相当于多收了债权人的钱,而你到期时给债权人付的本金是1000万元,多卖了43.27万元。为什么高卖了还有人买,那是因为市场利率是5%,而票面约定付给债权人的利率是6%,是比市场利率高的,比市场的平均收益率高的,所以就有人买了。所以企业的应付债券的入账价值就高于其发行面值了,而到期后又还付的是值额,

所以就得将其高于面值发行的部分在期限内进行调整,直至到高于部分调整完,使账面价值最终于面值相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以票面利率计算并支付的利息,并不是其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支付出去的利息费用。而是要比实际的利息费用要大。

对于折价发行,与溢价发行同理,只不过情形是相反而已。

下面我们看一下具体的核算过程:

应付债券以实际收到的款项为入账价值,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面值部分,另一部分为溢价或折价部分。以实际收到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以债券的面值部分贷记“应付债券—面值”,以溢部分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以折价部分借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这个关于“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在债券期限内将其账户的余额逐期调整,最终到期日为O。

关于应付债券的“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的确定额,实际上就是发行时实际收到的金额与其发行的债券的票面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溢价发行时,这一差额应计入“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的贷方;折价发行时,这一差额就在“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借方。

摊余成本就是企业实际收到的金额通过各期的调整(利息调整)后的余额。这一余额又会作为下一期调整的基数,再次进行调整。一直将企业溢价或折价(实际上是多收或是少收的金额)而记入“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金额,调整完。到最后一期则是摊余成本等于债券的面值。即“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余额为0。那么,溢价时,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的利息调整数,将成本为下一期的摊余成本。以此类摊。折价时,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的利息调整数,将成本为下一期的摊余成本。以此类摊。(第一期的摊余成本就等于发行时收到

的实际金额)

每期的调整数(每期“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发生额)的确定:就是票面面值×票面利率与摊余成本×实际利率之间的差额。

具体的会计处理:

应按照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债券利息费用,借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贷记“应付利息”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下面我们以上面的溢价的例子为例进一步说明:

企业发行面值1000万元债券,期限5年,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票面利率为6%,实际取得发行价格为1043.27万元,假定其实际市场利率为5%。

发行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1043.27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

—利息调整43.27

“应付债券”的入账价值由以上两部分组成,即“面值”部分和“利息调整”部分两个子目。而“利息调整”子目,正是需要进行调整的部分。期限终了时,其余额应为O。

下面我们进行具体的调整及处理:

第一期末处理如下:

由于企业的应付给债权人的“应付利息”就是以票面价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的金额,即第期为1000×6%=60万元。所以每期的“应付利息”的发生额就是60万元。

而对于企业来说他实实际际发生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息费用是1043.27×

5%=52.1635万元。

这样一来对企业来说实际确认的利息费用比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费用少了60-52.1635=7.8365万元。这个就是“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的发生额。所以具体的会计分录就是:

借:财务费用等52.1635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7.8365

贷:应付利息60

此时我们再来看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原实际收到金额(也称摊余成本)为1043.27万元,而这一期对其子目调减了7.8365万元,这时其账面价值就为1043.27—7.8365=1035.4335万元,现在这个数额就是剩下的下期期初的摊余成本,成为下期计算实际利息费用的计算基础了。这时我们再来看“利息调整”子目的余额43.27-7.8365=35.4335万元了。

第二期末处理如下:

“应付利息”的发生额为60万元,

记入当期损益的利息费用“财务费用等”=期初的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35.4335×5%=51.7717万元,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发生额=60-51.7717=8.2283万元。

下期初的摊余成本=上期的摊余成本-本期利息调整=1035.4335-8.2283=1027.2052万元。

即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等51.7717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8.2283

贷:应付利息60

第三期末处理如下:

“应付利息”的发生额为60万元,

记入当期损益的利息费用“财务费用等”=期初的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27.2052×5%=51.3603万元,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发生额=60-51.3603=8.6397万元。

下期初的摊余成本=上期的摊余成本-本期利息调整=1027.2052-8.6397=1018.5655万元。

分录如前期(略)

第四期末处理如下:

“应付利息”的发生额为60万元,

记入当期损益的利息费用“财务费用等”=期初的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18.5655×5%=50.9283万元,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发生额=60-50.9283=9.0717万元。

下期初的摊余成本=上期的摊余成本-本期利息调整=1018.5655-9.0717=1009.4938万元

最后一期采用倒挤法,是为了消除前期因四舍五入而形成的误差额。 “应付利息”的发生额为60万元,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发生额=43.27-7.8365-8.2283-8.6397-9.0717=9.4938万元。

记入当期损益的利息费用“财务费用等”=借贷差额=60-9.4938=50.5062万元,

此时摊余成本=1009.4938-9.4938=1000万元和应付债券的面值相等了。“利息调整”科目的余额也就被调整完了。

对于应付债券的折价发行,其内在的实质与溢价发行同理,依照上述方法进行处理即可,重在理解。

由于发行债券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所以为筹集发生的费用,就应记入“财务费用”。如果是为了某项特定事项而发行的专项债券,且建造时间在一年以上的,符合费用资本化条件的,则应记入工程成本或相关费用中。如企业为建造厂房建造期在一年以上,而发行的债券,记入“在建工程”科目;为生产产品的,记入“制造费用”等科目。

会计业务处理

中级会计职称《会计实务》考点试题:应付债券

应付及应收会计岗位职责

应付会计岗位职责

应付会计工作总结

应付会计岗位职责

BT业务会计处理

会计业务处理流程

房地产会计业务处理

房地产会计业务处理

应付债券业务理解及会计处理
《应付债券业务理解及会计处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