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管理思维模式的转换

发布时间:2020-03-03 23:54: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案例:如何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请独自想一想你会怎样做?)某公司有一个开放式大办公室,共有8个部门200多人在此办公。最近,公司老总数次发现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办公室的灯光、空调等没有关掉,浪费电源。老总生气之余,指示行政部经理加强管理。聪明的读者,如果你是这位行政部经理,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在后面的文章里)

什么是制度和制度依赖

制度依赖和机制缺失是中国社会或企业管理过程中同时出现的两大问题!我们需要深刻反省,看一看在自己的管理活动中,是否存在同样的情况?

所谓制度,就是管理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口头的或文字化规章、标准或约定等。制度的例子很多,比如: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出勤管理制度;员工要按时上下班,员工不能擅离职守,官员不得贪污……可见制度通常是针对“人”而设的。为了制度的落实,一般还会辅之以奖罚(以罚为主)措施,在文字上的表述也多种多样。有管理经验的人都知道,为了有效执行制度,还需要付出管理和监督成本。

专家和管理者都强调,要用“制度”管人!“制度”如何、如何重要!由于缺乏对管理规律的理解,人们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解决管理问题的老套模式,那就是:管理上出了问题制订一个制度执行制度对违反者实施处罚。久而久之,在管理者中,早已经产生了一种叫做“制度依赖或制度迷信”的病态(不健康)管理思维。小到企业,大到社会,人们都期望通过制度来实现对人的有效管束!

比如,针对员工频频失误造成产品不良问题,管理者制定一制度:员工一定要按标准操作,不得马虎,每次操作错误罚款十元。又比如,针对员工下班不关电脑的问题,管理者又制定一个制度:员工下班一定要关掉电脑,发现没有关电脑的每次罚款20元。再比如,为了杜绝官员腐败,高一层领导机关也会制定一个制度:官员不得受贿,否则将处以党纪处分,情结严重的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我们可以想一想,这样一些管理制度到底能否起到我们所期望的作用呢?多数时候,这样的制度短期内可能是一种威慑,时间长了就可能沦为某种摆设。更有甚者,在一些易发安全事故的企业里,制度还成了规避领导责任的有效手段,有心的读者可能会记得,某某大型煤矿(有一些管理基础的)矿难发生之后的调查结论是:员工违规操作(没有按制度或操作规程办),造成爆炸事故!多好,领导可以免予上一级领导的追究和处罚。

制度依赖或制度迷信的后果相当严重,制度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复杂,执行力越来越差,效率越来越低,抱怨越来越多,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大企业病”了。有专家说,如果执行不好的话,有制度比没有制度还糟糕,因为让被管理者学会了藐视制度。在许多已经患上大企业病的企业里,经营者或者毫无察觉,或者有察觉但不知问题何以出现,并且继续发挥其聪明才智,不断增加着引起大企业病的管束人的制度。 在这些企业里,员工往往对层出不穷的制度采取藐视的态度,并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机会实现群体突破(法不责众,一起扛过去,就像闯红灯)。而管理者的毅力(持续坚持的毅力)往往没有被管理者的(群体漠视)好。

期望改善管理的人们,请用心了解一下,在我们身边到底有多少制度,而又有多少制度能够成为员工的共识,进而成为员工良好的习惯或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什么是机制和机制缺失?

所谓机制,就是实现高效管理或自主管理的结构化方法,或者一些能够带来长期管理或绩效效果的系统化方法。真正好的机制并不需要许多文字的表述,即便需要,也主要是对机制运营方法的描述,并不直接针对被管理者的态度和行为。

在实践中,机制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防呆”设计的不出错误的管理办法,即傻瓜都能做对的方法;另一种是“纠错”设计的防范错误造成后果的管理办法,即出现错误时可以得到及时提示或警示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共性是,通过系统或机制设计来达到管理目的,而不是通过对人的管束来达到管理目的。

下面以一个“经典的分粥故事”来说明制度和机制的差异。

有一个7人团队,大家平等和平凡,没有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听从了专家教授关于“制度”十分重要的意见,期望通过“制度”来解决每天公平吃饭的问题---分粥。在没有称量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呢?

首先,他们决定指定一个人主持分粥事宜(即所谓授权或工作分配),并辅之以一个“岗位职责描述”(制度的一种)。大家很快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有人提议轮流值日,但结果还是一样……人们说:私心太重,素质太差,不可救药!

之后,他们决定选举一个大家信得过的素质好的人分粥,并且制订选举办法、粥的分法、分粥人的绩效考核等(形成一个10来页纸的制度),开始还能公平,时间长了他也开始为自己和那些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人们又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需要加强监督!

再后来,他们根据权力分治的原则,决定分别选举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并辅之以一个更加详细的操作标准和管理制度(变成一个制度集,足可以装满一个文件夹)。分得倒是比以前公平了,但总是吃不到热粥,团队成员还是抱怨不断……有人说:为了公平,牺牲效率在所难免!正是此种妥协造就了效率低下的“大企业病”。 正当团队成员为如何吃上热粥困惑不解的时候,一位老农给出了一个好办法(因为他们乡下就是那样分东西的)!七个人每天值日分粥,负责分粥的那个人最后领粥,结果每一次都能分得(大致)一样多,公平而高效!

这位老农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机制,而且是良好的(防呆)机制。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设计制度更多地需要知识的支持,而设计机制所需要的主要是智慧!我在清华对MBA或企业家学员上课的时候,经常告诫他们,“简单做管理”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却需要大量的智慧!卓越企业的卓越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发掘被管理者(员工)的智慧。

待续......管理思维模式的转换

案例:如何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请独自想一想你会怎样做?)

【公司有一个开放式大办公室,共有8个部门200多人在此办公。最近,公司老总数次发现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办公室的空调等整夜没有关掉,浪费电源。老总生气之余,指示行政部经理加强管理。聪明的读者,如果你是这位行政部经理,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绝大多数管理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到用制度来约束人。有人提出来在门上贴一张“人走灯灭的”的温馨提示;有人建议指定专人负责或轮流值日管理电源开关事宜;有人建议做一个“点检表”,由最后走的人负责检查电源关闭情况;还有人提出来要加强监督检查,查出来没有关灯的责任人处以一定额度的罚款等等,不一而足。这样一些办法,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制度”的范畴,起初执行起来效果还好,时间久了就会不了了之。

这里简单介绍两个更有效的我称之为“机制”的方法。

一个是酒店的“防呆做法”,把关门的钥匙和电源总开关联动起来。只要客人要离开房间,就必须从电源座上拔出钥匙,拔出钥匙就关掉了电源。这种方法的效果最好最可靠,完全不需要第三方监督,就可以实现客人自主管理。

另一个是某办公室员工自己发明的“纠错做法”。她制作了一个熊猫小卡通,巧妙地悬挂在门顶上。在锁门的一刹那,熊猫小卡通正好落到关门者眼前,卡通上写着“你关灯了吗?”几个大字。提示你,如果忘了关灯,回去关掉为时不晚。这种方法,巧就巧在卡通是动态的,即便没有第三方监督,员工基本上可以实现自主管理。

老套的思维模式是:管理上出了问题,首先想到制订一个管束人的制度,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或处罚措施,而后执行制度和监督制度执行状况,对违反者实施处罚。

我们需要来一次彻底的反省和思维模式的转变。 每当管理上出现问题,首先应该考虑有没有防呆的机制,能够使问题不再发生;如果一时找不到防呆的办法(智慧不够),那就应该考虑是否有纠错的机制,出错后能及时报警或警示,以免造成不良后果;既找不到防呆机制,又没有想出纠错机制的时候,可以考虑暂时以制度或告知(图片、文字或口头提示)的形式替代,以引起被管理者注意。

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时刻抱有持续改善的思想,发掘被管理者的智慧,走出制度迷信或制度依赖的误区,不断找出有利于管理员工和员工自主管理的机制和方法。只有这样,企业才不会患上越来越严重的“大企业病”,社会才不会患上越来越严重的“官僚主义”。

结论是:制度固然重要,但机制往往比制度更重要!

转换思维

思维转换库存消化方案

广告公司的正确管理思维模式

两种思维模式

新周期:思维与趋势转换

上帝的思维模式

成功人士的思维模式

习近平5种思维模式

管理思维模式与技能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教学模式的转换讲座稿

管理思维模式的转换
《管理思维模式的转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