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弟子规》讲座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17:33: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弟子规》讲座稿

一、国学教育—根的认识。

1、热爱自己的国家举例——当奥运会我国

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同学们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

2、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

现在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 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说明我们

的人民聪明有智慧。你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弟子规》是教同学们学习礼貌、学习做人方面的书。现在不少人礼貌欠缺。具体举例说明:不会打招呼、不行礼,随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能敬老协幼。比如坐公共汽车不能给老者让座等。道德方面: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骄傲、懒惰、不讲诚信等等。那么怎么来挽救呢?就是要从小来学习《弟子规》。学习礼貌、学习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做一个勤劳

勇敢、诚实守信的人。

第 二、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 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第 三、孝敬父母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入则孝——过去古人非常讲究孝道。晚辈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要到长辈的房间向长辈“请安”。入;也是指在家中。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呼唤我们,听到就应该马上答应,不要慢慢吞吞,半天不回答。表现出一种无理的态度,或者有抵触情绪,自己不高兴就不应声。比如;你正在看一个好看的电视,或者玩得正开心,父母叫你出来吃饭,你不答应。或者答应了半天还是

不动。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让我们去做事,应立刻起身去做,不可拖延偷懒。或者高兴做就做,不高兴做就不做。还有的小朋友和家长讲条件,我做了你给我什么奖励?这都是不对的!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应该怀着恭敬的心去倾听。不要漫不经心,愿意听就听,不愿听就不听。否则,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父母责 须顺承:

同学们有时做错了事,家长会批评责备我们。我们要赶快承认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不要让家长生气。有的时候,家长误解了孩子,这件事明明不怨你,可家长没搞清楚就责备你。作为晚辈,也不要急于辩解,等父母平静了你再解释。这

才是真正做到了孝,而且顺。

结合生活实例讲解:

你能为父母做些什么:今天回家吃饭时为母亲盛一碗饭,或者为父亲倒一杯水。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摆放碗筷、洗碗、擦桌子、扫地、倒垃圾。洗衣服、晾衣服、打扫房间。浇花、买菜、学做饭。 为父母捶背、按摩、倒洗脚水。可以根据情况任选一样来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 反:同返)

教育同学们外出要向父母秉告,免得父母为自己担心。比如;早上去上学时要跟父母说:“爸爸妈妈,我上学去了!”放学回来要先向家长报平安。“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生活要有规律,免去父母牵挂。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对自己一生都

有帮助。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苟: 如果、假使

同学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方可去做,不可擅自做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如果你擅自做了,作为晚辈你是没有道理。

举例说明:

1、私自到外边去玩,去游泳,去“网吧”,去不安全的地方,会有危

险发生时,家长帮不了你。

2、随便把家中的物品赠与他人,如果是家长有用的东西,你不知道,就会造成错误。例如:一个小孩把家里的很有价值的邮票,送给了同学。当家长发现时,早被同学扔掉了。随便支配家长的财产,会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也会培养他

人的贪占心。

3、在家里不可随便玩电、玩火,玩危险的玩具。

4、不可养成随便花钱的坏习惯。(压岁钱的支配)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苟: (同上)

看见别人再好的东西,不可将它据为己有。即使是再小的东西,哪怕是一块橡皮,一只铅笔,都不该拿人家的。从小去掉自己的贪占心,长大才不会犯错误。如果是随便乱拿了人家的东西,被别人发现了,父母会为你的行为而感到羞耻。提 问:请小朋友讲述自己哪些方面还做的不够?对照上面的例子,找找差距。 作 业:反复布置在家里应该做的家情。真正做到学有学业,居有居业。直到养成习惯为止。关心自己的父母喜欢吃什么?干什么?用心体会父母的心情。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好:喜欢 恶:厌恶 父母亲喜欢你做的事情,你要尽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力:是尽我们的力量。父母厌恶的事情,你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坏习惯。例如;父母喜欢让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有能力做事。可我们不愿学习,一心贪玩,这就是不够孝心。还有父母不喜欢我们出去和别的小朋友打架,那我们就尽量不让家长为我们操心。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会不会高兴我去做?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敢随便毁伤,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现在社会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顺心的麻烦事,就要自杀,跳楼。没有替父母双亲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大,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会怎么样呢?身体有伤,只是让亲人为你担忧。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你要想到;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大,我们虽不能给他们更多的物资享受,可我们也不能让他们为我们伤心,为我们难过。为我们而感到羞愧!比如:有的同学没有礼貌、不敬师长、破坏公物、打骂同学、偷盗,或者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情,你的家长会为你感到自豪吗?

故事:有一个女孩子,因为一点小事,被母亲批评了几句,一气之下,就离开了家。她一边走、一边哭,不知不觉天就黑了。这时候她看见一个卖面的摊床,忽然她觉得自己也很饿了。可是刚才出门的时候忘记了带钱,又不好意思回家取。就站在面摊的前边看着别人吃。面摊的师傅发现了她,就问她:“你想吃面吗?”她说:“想,可是我忘记带钱了!”师傅说:“没关系!哪天走过时再带来”。说着就给她盛了一大碗面。他感动的热泪盈眶。一边哭一边说:“谢谢师傅!”师傅接着说:“我才给你煮了一碗面,你就谢谢我,给你煮了十几年的饭了,你没有想到要谢谢妈!”小女孩听到师傅的话,非常惭愧。赶快吃完了面,就往家里跑,快到家门的时候,远远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站在门前,象往常等着自己放学回家一样。她赶快跑过去,拉起妈妈的手一起回家。通过这件事,她才真正懂得了父母的恩情和家的意义。有的人却好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父母做的,父母疼爱我们是应该的,我们孝敬父母就是有条件的、附加的。把孝道丢在了一边。 【小故事】 孟 母 断 机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成。但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吧?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小杖则受 大杖则走

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

【大道理】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资料链接】 孝敬与孝顺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观的核心内容。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把孝视为为人之本;认为“是孰为大,事亲为在„„事亲,事事本也。”把孝亲视为万事之本。

儒家倡导的孝道,主要是孝敬与孝顺。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主张人子对于父母,应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谓孝敬。关于孝顺,则主张“勿违”,提倡“顺者孝也,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但也认为子女对于父母不可一味顺从,对父母的错误言行,亦应规劝,主张 “父有诤子”“父子责善。”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是人道第一步,为人须当孝父母, 孝顺父母入敬天,孝子能把父母孝,

人生天地间,孝顺最为先。人生天地间,父母最为先。 生育我身体,抚育教育全。知恩当要报,孝顺达圆满。

【生活故事】 免 费 的 帐 单

有一天晚上妈妈在厨房张罗晚餐时,小男孩手拿一张清单给妈妈,妈妈放下手边

的工作一看,清单上面写着:

洗碗盘费 500元; 扫地拖地费200元; 送外食到顾客家300元; 至邮局寄发信件账单 100元; 小明一直是勤奋听话的好孩子100元;

共计1,200元.妈妈看他在那充满期待,往事浮现脑海,所以她拿起笔把纸翻过来,写下一些字:

在母亲家里过十年平安无忧的生活费用0元; 十年中,食、衣、住、行的费用0元;

上学的学费、书籍费 0元; 生病时的医药、照顾费0元; 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元.你把以上都加起来,妈妈对你的爱通通不用钱,当儿子看完他妈妈写的清单,眼中大颗泪水打转,心中很感动,他对妈妈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然后拿起笔在帐单上大大地写了三个字:全付了。

四、与人为善,和谐共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兄视弟为友,弟尊兄为长。兄弟姊妹友爱和睦,做父母的自然就开心。也就等于孝敬了父母。反之,哥哥弟弟整天吵架,父母自然就会烦恼。过去的家庭都是大家庭,姐妹很多。作为哥哥、姐姐比弟弟妹妹年龄大、懂得的道理多,经验丰富,要帮助父母教育和照顾弟弟妹妹。把他们看作象朋友一样来相处。反之,做为弟弟妹妹也要尊敬自己的兄长,听从哥哥姐姐的帮助指导。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较多,那就把比自己年龄大的,都看作是自己的哥哥姐姐,比自己的小的都当做是自己的弟弟妹妹。象亲兄弟一样对带他们,就不会处理不好关系。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钱财乃是身外之物,虽买得来荣华富贵。但买不来亲情。钱财看的重了,对父母的孝心就轻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就淡薄了。兄弟姐妹相处最大的障碍就是财、物。自古以来有多少亲兄弟为了分家、分财产而伤了和气。所以兄弟姐妹不是用财物来满足那颗欲望的心,而是用真心、用自己的德行来换取对方的爱。 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最长,因为相处得久了,难免就会有一些矛盾产生。当双方发生矛盾时,马上检讨一下自己,每人少说一句,就风平浪静了。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当对方发火时,不要专捡对方不爱听的话去讲,马上忍让一下,冲突就消失了。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言语的忍让也是很重要的。往往有的时候,都是因为不必要的小事情而发生争斗,最后酿成大祸。所以我们同学们要学会忍让,财物不去争夺,言语做到忍让,一生就不会有怨恨和烦恼了。

举例:古时候有个叫赵礼的人,在逃难的时候,哥俩一起被强盗抓去了。哥哥为救弟弟,就苦苦哀求强盗说:他还太小,没有过过好日子,把他放了吧!我愿意拿我的性命换弟弟的命!可是弟弟却不肯,说哥哥能够照顾父母,杀了我,放了哥哥吧!最后强盗都被他们的真诚感动了!把他们两个人都放了。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古人能够拿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换对方的性命。我们那还有什么不能放弃

的呢?

总 结: 现代社会的人,比较追求物质享受。有很多哥兄弟为了分家分财产,而对簿公堂。有的兄弟为了一点小事,甚至大打出手,不顾手足之情,这样做都是

很不道德的。

第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中国是礼仪之邦。可是现在不少中国人不注意行为习惯,给外国人看不起。请看----

1.巴黎圣母殿门口用中文写着“请勿大声喧哗”。

2.在美国珍珠港的垃圾桶上面用中文写着“请把垃圾丢到此”。 3.在泰国的皇宫厕所里也是用中文写着“便后请冲厕”。

不言而喻,是给我们中国人看的。还有一个朋友从英国旅游回来说,英国的草坪上也用中文写着“不要踏入草坪”,而我们出国的人员中却偏偏有人到草坪里面,有的坐在草坪上、有的躺在草坪上照相;有一个很洁净完美的雕塑供大家欣赏,有的人在雕塑附近很得体地照相留影,而我们出国的人中,却有的要爬到雕塑上面,搂着、并且脸部还要紧贴在雕塑上照相,这哪是照相,这不是到国外去出中国人的“洋相”吗?

作为中国人就要活出做中国人的味道,中国人老祖宗教导我们:成就人格,首重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仁”的含义: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为基础,处事待人,心存厚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深恤民疾,不惹烦恼。“义”的含义:言行举止,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礼”的含义: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智”的含义:随顺不染,明白事理,不可感情用事,不瞋不怒,平心静气,临事不乱。“信”的含义: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此五常,是成就人格之本。一个人处处为人着想、处世都是遵循道义、谦恭有礼、要有智慧、处处能通权达变,言出必行很讲信用,当你做到这一点时,别人会从内心喜欢你,打从心里升起对你的一种崇敬之意,这才是真正做人的味道。一个人要活出做人的味道一定要把根基扎好,当希望我们的孩子和学生的一生能够真正活出做人的尊严,就要把“仁、义、理、智、信”扎根在他心里。

《弟子规》告诫我们: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比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捡择。年方少,勿饮酒。步从容,立端正。勿箕踞,勿摇髀。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弟子规》讲座主持词

弟子规讲解稿

《弟子规》专题讲座稿

讲座稿

讲座稿

《弟子规》讲座题纲

法治讲座稿

爱国主义讲座稿

家庭教育讲座稿

讲座主持人稿

《弟子规》讲座稿
《《弟子规》讲座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