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3:42: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0中考语文复习教案书稿

让我们走进书的世界...I 第一部分:积累...1

(一)增加识字量...1 第二部分:阅读...15

(一)理解文思...15

(二)别出心裁读课文...22 第三部分:作文技法...42 人物动作细节描写三例...42 作文语言要力求三顺...44 落笔惊人有良方...45 “点化”故事作文几法...50 掌握升格技巧,提升作文价值...51 谈话题作文的切入视角...55 明眸,不只美在第一瞥...56 演绎事物的“内涵”...57 学用“象征”手法...59 即物抒怀...61 物我交融...62 咏物明理...64 写物忆趣...65 写物喻人...67 借物抒情...68 对事物抒情...70 以“物”为线

记事写物抒情...72 第四部分: 佳作欣赏...73 我和书的故事...73 我和书的情缘...74 享受读书...75 读书之乐...76 读书创造...77 水生日记选...78 对一个词语的质疑...79 悲哀的幸福...80 “守猪待兔”.82

卷首语

让我们走进书的世界

你也许酷爱书,并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过,那么请不要停止你畅游书山的脚步;你也许厌恶书,而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那么请不要继续坚持你曾经的无知;你也许处在前二者中间,无论怎样,请拿起书,让我们走进书的世界!

走进书的世界,你会产生这样的时刻,当你以小扣柴开始用另一种语言跟书里的人物说话。这时,你咀嚼到了书的甘甜。

走进书的世界,你会产生这样的时刻,当你与好友倾扉的心情轻轻翻开一本书,面对另一个世界的杏花春雨,你的目光闪亮如星,你的心灵澄明如水,你不自觉地心交谈,当你凝神倾听心灵私语,当你细细丈量脚印深浅,当你情怀绕胸不吐不快,你会发现你的思想里语言里心灵里浸润着许多先哲的智慧。这时,你领略了书的魅力。

走进书的世界,你会产生这样的时刻,当你陷在痛苦的泥潭,当你在剪不断理还乱中意乱神迷,突然有一个声音在脑畔响起,有一个身影在眼前晃动,就在你驻足凝视的片刻,你的精神马队飒踏而来,飓风鼓动你垂落的双翼,号角唤回你飘落的的神思,你顿时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当你再次抬起头,你的心境已是碧海蓝天。这时,你明白了书的深邃。走进书的世界,读书吧!读书美丽人生,读书升华幸福。读书,就是读他人,读自己,读人生,读社会,读历史,读自然。一个人读书的时候,他的瞳仁最清澈,心灵最宁静,思想最活跃,天地最广阔。读书,意味着一次享受。读一本好书,就是享有一次精神的大餐。当书中那缜密的逻辑,纯粹的情感,浓厚的文化,韧***的生命簇拥在你的周围,请你想象被霞光包裹着的土地。读书,意味着一次淘金。书海浩瀚,金光闪烁。但只有聚沙成塔的积累和披沙捡金的努力才有可能得到缪斯赐予的最珍贵的礼物。读书,意味着一次相遇。书内书外,有生命与生命的对视,心灵与心灵的相融。读书的时候,你最有机会认真的打量自己,审视生命。读书,意味着一次创造。读书最忌讳的是把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维的跑马场。真正的读书,是用独立的见解来打造思想的砖坯,是用个***的诠释去撒播精神的原野。

走进书的世界,读书吧!你的案头一定会荡漾庐山的云雾,刮起赤壁的风云,你的目光一定会流淌着先秦的思绪,充溢着唐宋的书香,你的血液会因文字而沸腾,你的骨骼会因文字而坚硬,你的思想之树因此而疯长。书会点燃你智慧的灯盏,读书,搭建起你成长的云梯!走进书的世界,读书吧!(编者) 第一部分:积累

(一)增加识字量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字识得多,就能更加顺畅地进行阅读,那意境优美的散文、脍炙人口的诗词、引人入胜的小说、充满悬念的剧本、精当严密的短论„„就能尽收眼底;有了深厚的文字功底,那生动细腻的描写、条理清晰的叙述、含蓄隽永的抒情、深刻严谨的议论、层次井然的说明„„就会如清泉一样在笔下涓涓流淌。

从某种程度上说,世界因“识字”而美丽。 那么,我们如何增加识字量呢? (1) 随词记字

随词记字,是在“词”这个小小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生字。由于整个“词”的联系提示、亲和作用,生字在我们面前就显得具体可感。看下面四组词——

①踹(chuài)开揣(chuǎi)摩喘(chuǎn)气湍(tuān)急 ②竣(jùn)工疏浚(jùn)唆(suō)使俊(jùn)俏 ③迁(qiān)徙忏(chàn)悔歼(jiān)灭纤(xiān)维 ④妖娆(ráo)阻挠(náo)侥(jiǎo)幸蹊跷(qiāo )

对其中的生字,我们不仅可以加快识记,连读音都可以进行区分呢。推而广之,我们还可以在句中随词识字,如:

①他俩在小河边徜徉。(chángyáng) ②这里风光旖旎(yǐnǐ),美不胜收。

③院落轩敞(xuānchǎng)宽展,殿宇魁伟崔嵬(cuīwãi)。 ④这是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juãshuî )的老人。

这样的语言环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记字,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字词的含义,告诉我们如何遣词造句。

(2)比较辨析

有比较才有鉴别。汉字的同音字、形近字实在太多,如果经常进行比较辨析,则可以避 免少出差错。请看下面的两种辨析方式。 1)从“音同形似”的角度去辨析。如:

珊——跚(珊瑚、蹒跚)辍——啜(辍学、啜泣)蝉——婵(蝉联、婵娟) 谩——幔(谩骂、布幔)辉——晖(光辉、春晖)缔——谛(缔造、谛听) 2)从“音异形似”的角度去辨析。如:

胃——胄(肠胃、甲胄)赧——赦(羞赧、赦免)携——镌(携手、镌刻) 戈——弋(兵戈、游弋)皱——雏(皱纹、雏型)缀——掇(点缀、拾掇) 卷——券(试卷、债券)颤——嬗(颤抖、嬗变) 如果我们经常进行这样的比较,就能更好地把握各个汉字的特征,从而准确理解其形、音、义。 (3)自编卡片

为了更好地识记某些字,我们可以通过自编卡片来加强记忆。请看下面的三张卡片: 类别:容易读错的字编号:01

畸形(jī)发酵(jiào)贿赂(lù)酗酒(xù)干涸(hã)抚恤(xù)造诣(yì)

玷污(diàn)狭隘(ài)瞠目(chēng)枢纽(shū)棘手(jí)箴言(zhēn)哺育(bǔ)良莠(yǒu)婆娑(suō)绚丽(xuàn)惬意(qiâ)分娩(miǎn)包庇(bì)濒危(bīn)停滞(zhì)跻身(jī)缜(zhěn)密

类别:姓氏的特殊读法编号:02

种(chïng)哈(hǎ)侯(hïu) 华(huà)纪(jǐ) 宁(nìng) 朴(piáo) 仇(qiú)曲(qū)任(rãn) 单(shàn) 召(shào)解(xiâ) 燕(yān) 员(yùn) 曾(zēng)查(zhā) 占(zhān) 要(yāo) 区(ōu)万俟(mî qí)长孙(zhǎng sūn)尉迟(yú chí)澹台(tán tài)

类别:部分成语的读音编号:03

面面相觑(qù)刚愎自用(bì)揠苗助长(yà)言简意赅(gāi)负隅顽抗(yú)东施效颦(pín) 一丘之貉(hã)开门揖盗(yī)同仇敌忾(kài)分道扬镳(biāo)怙恶不悛(quān)风声鹤唳(lì)风流倜傥(tìtǎng)叱咤风云(chì zhà)脍炙人口(kuàizhì) 戎马倥偬(kǒng zǒng)纵横捭阖(bǎi hã)运筹帷幄(wãi wî)

你看,这样的卡片编得多么实在、有用!将这些编好的卡片经常拿出来读一读,记一记,还愁不能记下它们吗?

(4)选做练习

选做一些“字的书写”方面的练习,不仅仅只是增强我们对字的识记、辨析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认更多的字,识更多的词。如:

1.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首曲一指相得益障名列前茅中外驰名 B.大相径庭披挂上阵指鹿为马乌烟瘴气 C.举世瞩目雨后春笋心安理得别出心裁 D.模仿借鉴力不从心事务冗繁深奥绵长 2.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神彩奕奕妄自菲薄梦寐以求冥思苦想 B.秀色可餐浅尝辄止出奇治胜直接了当 C.文质彬彬眼花缭乱心旷神怡黄钟大吕 D.万簌俱寂脱颖而出作***犯科执迷不悟 3.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风烛残年小家碧玉故弄玄虚黯然神伤 B.风雨如晦不求甚解悲欢离合呕心沥血 C.囫囵吞枣牵肠挂肚白壁微暇销声匿迹 D.杯水车薪狐死首丘忍俊不禁两全其美 4.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美轮美奂万事俱备缘木求鱼谈笑风声 B.旁征博引与日俱增郑重其事忠心耿耿 C.顾名思意雨后春笋初出茅庐趋炎赴势 D.五彩缤纷咄咄逼人循情枉法不言而喻 这真是送到我们面前的认字识词的好机会! (5)趣味识记

1)

用有趣的故事帮助识字。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秀才总以为自己有学问,看不起村里的农民。一天,他走过一座小桥,看见桥下有个妇女一

边洗衣一边背诗,秀才嘴一撇:“哟,妇人能识字,青蛙就能上天了 “先生,听您的口气,您一定是个饱学先生了。”洗衣妇抬起头,望着秀才说:“我刚刚想了一句对联,不知先生能不能对出下联?”待秀才点头,洗衣妇说:“戊戌同体,差在腹中无点有点。”秀才在桥上踱来踱去,直到洗衣妇的衣服洗完了,他还没想出下联。洗衣妇站起身来,说:“已巳连纵,别于嘴巴半封全封。”说完,哈哈一笑走了。秀才羞得半天抬不起头来。

读了这个故事,对“戊”、“戌”、“已”、“巳”四个字可能不会再弄错了。 2)用有趣的顺口溜来记字。如: 1.缺水成沙“漠”,有木可制“模”, 提手方能“摸”,有食吃蒸“馍”, 有心为爱“慕”,有土为坟“墓”, 有日为日“暮”,有巾为帷“幕”, “蓦”然下有马,用手可描“摹”。 2.敲石石当“碎”,酒来喝个“醉”, 有米很纯“粹”,心病面憔“悴”, 劳累致病叫尽“瘁”,伸出草丛是拔“萃”。 这种方法,给人一种实在而又愉快的“识字”感觉。 3)用“趣味积累”法来记字。如: 蓦然粲然怡然溘然迥然轩然戛然凛然 怅然蔚然翩然慨然索然悠然嫣然宛然 惘然勃然惨然庞然斐然焕然恍然豁然 骇然孑然截然泯然悍然铿然岿然喟然 欣然幡然赫然浑然骤然悚然颓然凄然 盎然潸然怦然黯然

积累得多了,还常常可以为自己的成果感到自豪呢。 (6)随记补充

随记补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增加识字量的方法。平日阅读书报的时候,看电影电视的时候,甚至上街闲逛的时候,遇上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便可以随手记下,以便查阅字典、认读识记。如:

颁布煲粥悖谬不啻谄媚跌宕诋毁渎职联袂犄角攥住粗犷

涟漪

菜畦蛰伏袅娜收敛

奇葩

摩挲恣情颔首耷拉

挠头愠色 矍铄猥亵翌日鸟瞰疏浚田塍裨益莞尔熟稔

休憩修葺

娉婷 揶揄轶事秀颀慵懒罅隙宽宥叱咤孱弱国殇

馈赠烹饪

酩酊 蟊贼广袤转捩媲美罹难暮霭

白皙一绺嗫嚅踟蹰

蠹虫

愤懑 诡谲夯实斡旋豢养羁绊翕动皴裂

羸弱蹊跷

悭吝鳏夫

伉俪 缱绻觊觎耄耋***攻讦剽窃引咎针砭龋齿恪守芥蒂巨擘 反刍璀璨边陲龌龊官邸斡旋诋毁砥砺媒妁赈济掣肘整饬

吮吸莘莘锃亮摭拾喋血杜撰扉页下榻发怵打烊

鹰隼

泥淖 富庶丰腴股肱佝偻枸杞蛊惑桎梏皈依豆豉饯行窈窕麇集 尸骸翰墨噩耗内讧饥馑商榷抓阄狙击笑靥摈弃盥洗襁褓 龃龉沉疴愧怍邋遢肚腩暴戾趔趄遴选采撷嗔怪岿然锒铛 租赁囹圄纰漏缱绻牙龈自戕讥诮莅临举隅讣告秉***拨冗 濒临珠玑弘扬毒枭***霾吊唁妊娠搭讪调侃咫尺赘疣阉割 赡养滇池熟谙睿智奚落自诩赝品拜谒

在书报中,常常能看到上面字词的身影。将它们随手记录下来,不断进行补充,“学而时习”,久而久之,就会比别人“技高一筹”

(二)美词的积累

(1)课文笔记法课文笔记,是利用课堂上学习课文的机会来积累美词美语。其方法主要是一课一记,把需要学习与运用的美词美语“尽收囊中”。

请看下面10个方面例子。 1)二字美词

苍白憔悴青翠品味抱怨吞噬萌生温床温存胚胎曲解盘旋绿荫哀伤殷实

惦记养育留恋寻觅归宿温馨宠爱殷勤谄媚青睐亲昵理睬薄情(摘自《秋魂》)

2)四字美词

黄绿错综和风吹送一轮一轮真心佩服妙手偶得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宛若并肩诸如此类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力争上游绝无旁枝一律向上 紧紧靠拢片片向上旁逸斜出倔强挺立向上发展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屈曲盘旋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积雪初融傲然挺立力求上进 宛然象征纵横决荡折磨不了压迫不倒高声赞美(摘自《白杨礼赞》)

3)成语和四字词语湖光塔影目不转睛似曾相识稚气十足白驹过隙弹指一

瞬蓦然回首此时此刻 茫然若失朝夕相处婷婷少女苍白无力难以想像津津

有味一干二净小心翼翼 一掠而过不折不扣激动不安闪闪发光拥抱永恒微

风吹拂伏案读书专注入迷 生机勃勃五颜六色永不厌倦清新自由一视同仁

绅士风度和蔼可亲谈笑风生 灰飞烟灭古朴凝重耳目一新通幽曲径严谨治学诚恳做人千言万语不系之舟无时无刻无忧无虑桃李开落开花结果(摘自《十三岁的际遇》)

4)近义词组

沉稳—沉重豪放—豪壮火烈—浓烈束缚—羁绊变幻—梦幻飞扬—飞溅纷飞—

翻飞强健—强盛思索—思绪闪射—辐射身体—躯体安静—恬静—寂静(摘自《安塞腰鼓》)

5)众多叠词

淡淡姗姗悄悄静静袅袅婷婷茸茸熠熠苍苍香喷喷暖洋洋亮光光轰轰烈烈(摘自《提醒幸福》) 6)与气候有关的词语

立春温带***带区域候鸟农事物候农谚物候学观测气温湿度纬度大陆***气候经度内陆沿海谷雨立夏抽青乔木逆温层丘陵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摘自《大自然的语言》)

7)描写歌声的词组

嬉笑打闹唱歌传情欢畅的歌声叽叽喳喳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声音最流畅美妙的歌声歌喉轻快纯洁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摘自《莺》)

8)描写乐声的美语

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呜咽抖颤,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 听之泪下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加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听坠子就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大小姐的白话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摘自《在声音的世界里》) 9)写鹤美句

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挺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

位于队列最右端的大鹤,“哦——哦——”长鸣两三次,啼声悠扬,响彻太空。

凝神望去,排头大鹤先向右旋转,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续鹤也都一只紧接一只,向右旋转,直腾高空。

盘旋的圆形队和轻快飞舞的鹤姿,悠悠扬扬,壮观绮丽,美不可言。(摘自《鹤群翔空》) 10)评析***短语

在诗人的想象里总的印象具体地写十分形象用笔巧妙唤起共鸣不局限于构思新颖比喻巧妙富于启示***言近而意远唤起读者的想象清新的艺术境界富于层次的变化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细致的描写描写形容从大处着眼愈写愈细勾出轮廓添枝加叶补充细节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摘自《〈咏柳〉赏析》)

我们所进行的“每课一记”,可以包括以上两个方面、三个方面、四个方面甚至五个方面的内容,特别应做到有自己新的发现与新的命名。这样的词库将是你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批批的词语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你严谨的治学精神得到了培养。

(2)同类相聚法

什么是“同类相聚”呢?看下面的一组句子就会明白。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流水轻风应和着。(《春》)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济南的冬天》) 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海滨仲夏夜》)

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男孩,昂起头颅,扮作男子汉说:我喜欢不作准备,就扑通一声跳入清凉的水池。(《夏天也是好天气》)

忆及往昔的风云厮杀,唇边掀起一抹自嘲:何苦来哉?这一声心语,为人生送来几许清爽、几许快慰。《(夏天也是好天气》)

她们彼此学习着怎样斜倚在枝头,怎样颤动着花蕊,怎样散发出各种各样的清雅的、浓郁的、幽甜的芳香,给世界更添几分优美。(《花的话》)

一个夜晚,明月初上,月光清幽,缓缓流进花丛深处。(《花的话》)盛开的玉兰也矜持地开口了。她的花朵大,显得十分凝重。颜色白,显得十分清丽。(《花的话》)

它活泼伶俐地在我周围翩翩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像一片小小的雪花,愈飞愈

远,消失不见了。(《白蝴蝶之恋》)

缓缓盘旋上升的鹤群,愈来愈小。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空气清澈如洗,一直可以辨认出鹤的体形。(《鹤群翔空》)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乡愁》)

大家一定看出来了,上面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句子中,有一“类”以“清”字领起的美词: 清脆清亮清新清凉清爽清雅清幽清丽清明清澈清远

原来,同类相聚,就是把同一类的语言材料一点一点地进行聚集,久而久之,一个一个的“点”就铺展成为很美很美的一“片”,在你的手中,就有了一个语言材料的“板块”。

同类相聚,不仅仅只是用于积累词语,如果你想从课文中、从课外美文中积累到写风的美词、写花的美语、写雪的美句、写月的美喻„„等等、等等,你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只要你能坚持,你就会心想事成。

“同类相聚”的方法也不仅仅只是让我们进行了积累,它是一种很好的学法,在实践这种学法的过程中,必定要对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进行感悟、进行比较、进行品味、进行欣赏,于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水平也就提高了。

(2) 联想引进法

联想引进,就是在学习此篇文章中的美词时,联想到其他课文中、其他文章的有关美词并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的一种积累方法。如我们学习过这样一篇文言美文——袁枚的《满井游记》,这篇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高频率地使用精妙的四字写景美词,如:

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呷浪之鳞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曝沙之鸟 这就能够引起我们的联想——像这样的四字写景美词,我们学过的该有多少: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林壑尤美水声潺潺峰回路转野芳幽香佳木繁***风霜高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 溪深鱼肥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树林***翳鸣声上下碧水东流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风怒号 琼楼玉宇夕阳西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花木成畦山高月小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山舞银蛇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星汉灿烂 原驰蜡象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北风卷地一夜春风纷纷暮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蔓不枝 山回路转风雨如晦林竹萧萧声如泉涌桃花流水斜风细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水何澹澹

天似穹庐风吹草低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烟花三月孤帆远影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千里莺啼水村山郭春江水暖蒌蒿满地铁马冰河林竹萧萧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春光融融风雨凄凄明星荧荧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湖光山色层峦耸翠飞阁流丹渔舟唱晚雁阵惊寒长虹卧波歌台暖响 „„

用“联想引进”之法来集聚美词,自有它的妙处,它巧妙利用课文来进行迁移,进行牵引,既有利于上新课,又有利于复习;既有利于“知新”,又有利于“温故”;既关注了新学到的内容,又联想起原来学过的

内容,从而集聚到精美的词语板块。于是,这样的联想充满了阅读美感,这样的语言材料无疑地人见人爱。

(4)专题积累法

专题积累,是一种“分类”式的积累技巧。它通过建立某个“文件夹”的方式,专门收集、归纳某类内容的知识材料,构筑自己的语言仓库。下面举几个有趣的例子。

1)以“生肖”为专题

如在“马年”来到的时候,我们可积累一些与“马”直接有关的词语: 马到成功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龙马精神马不停蹄马首是瞻 人仰马翻人强马壮人困马乏千军万马快马加鞭戎马倥偬 归马放牛厉兵秣马金戈铁马天马行空马踏飞燕立马横刀 车水马龙指鹿为马马失前蹄马跃龙腾马鸣谷应老马识途 塞翁失马一马平川人困马乏人喊马嘶汗马功劳犬马之劳 兵荒马乱单枪匹马

招兵买马伯乐相马心猿意马 走马看花万马齐喑倚马可待白驹过隙按图索骥老骥伏枥 还可以积累一些与“马”间接有关的词语:

奋蹄疾驰骁勇善战昂首长啸红鬃飞舞神采骏逸潇洒昂扬 奋蹄驰骋气势如虹万古驰骋奔腾不息神驹风韵扬鞭奋蹄 魁梧身躯生动健美奔驰千里无可匹敌并驾齐驱骠悍雄健 2)以“节日”为专题

如下面的一组词语充满欢乐喜庆的色彩,这就是在节日里,在收看电视时记录下来的。凡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来到的时候,播音员的语言中,就少不了这些词语:

节日气氛华灯初上欢歌笑语鼓乐喧天五彩缤纷气象万千 欢乐祥和幸福吉祥异彩纷呈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交相辉映 红红火火亮亮堂堂热热闹闹赏心悦目美不胜收高朋满座 灯火辉煌络绎不绝群英荟萃别开生面张灯结彩万家灯火 ***迭起明星荟萃欢乐喜庆五彩斑斓轻歌曼舞国盛家和 五光十色婀娜多姿喜气洋洋花团锦簇千般妩媚万般锦绣 熠熠闪光花好月圆诗情画意 3)以“读书”为专题

下面的一组成语,就是从《论语》中摘录出来的。《〈论语〉通译》是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的指定书目,阅读之中积累这些成语,你会感到这些熟悉的内容原来是那样的源远流长:

安贫乐道富贵浮云韦编三绝博古通今尽善尽美求仁得仁 善贾而沽三思而行舍己为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举一反三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见贤思齐不耻下问名正言顺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既往不咎不念旧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朽木粪土 孺子难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患得患失 无所不至斯文扫地面墙而立一无所见色厉内荏怨天尤人 后生可畏升堂入室侃侃而谈文质彬彬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循序渐进精益求精不舍昼夜箪食瓢饮危言危行***之美 君子之言言而有信不亦乐乎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 博文约礼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专题积累中的“专题”多彩多姿,与生活紧密相联,只要有兴趣,就可以从生活中发现自己喜爱的专题,从而开始自己的积累。

(5)延伸推进法

这是一种带有游戏意味、带有能力测试意味的词语积累的方法。它像顺藤摸瓜一样,沿着一条不断追求发现的思路延伸下去;又像搭积木一样,将一块一块的新内容加上去,又好像出去旅游一样,希望发现一个又一个新的景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尝试一下这种很有意思的不断向前推延的字词积累方法。

我们发现,成语可以按互为反义的方式进行集聚。这就让我们想到,一定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去进行集聚。于是,就有了新的一步步的发现:互为近义的成语板块、双句成语板块、含有故事的成语板块、对称结构的成语板块„„:

1)互为反义的成语板块

节衣缩食——铺张浪费无微不至——漠不关心 蒸蒸日上——每况愈下义愤填膺——无动于衷 事与愿违——如愿以偿偃旗息鼓——大张旗鼓 巧夺天工——粗制滥造聚精会神——心不在焉 举世瞩目——无人问津 „„

2)互为近义成语板块

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不由自主——情不自禁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赴汤蹈火——出生入死钩心斗角——尔虞我诈 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当仁不让——义不容辞 锲而不舍——坚持不懈骑虎难下——进退维谷 „„

3)双句成语板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入虎***,焉得虎子生于忧患,死城安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4)含有故事的成语板块

越俎代庖叶公好龙为虎作伥井底之蛙削足适履初出茅庐 纸上谈兵夸父追日得意忘形自相矛盾笑里藏刀口蜜腹剑 华而不实对牛谈琴黔驴之技再衰而竭愚公移山嗟来之食 班门弄斧杞人忧天草木皆兵 „„

5)对称结构的成语板块

奇耻大辱讳疾忌医销声匿迹咬文嚼字含辛茹苦摩拳擦掌 家喻户晓穷途末路冰清玉洁离乡背井惊心动魄聚精会神 提心吊胆手舞足蹈爽心悦目丰功伟绩拐弯抹角交头接耳 眼疾手快字斟句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祸国殃民寻欢作乐 牵肠挂肚功成名就惊涛骇浪斩钉截铁突飞猛进才疏学浅 心满意足趋炎附势***远瞩节衣缩食相提并论前仆后继 明枪暗箭空前绝后趾高气扬 „„

现在,如果还有“多字成语”、“新成语”、“三字成语”、“用动物作比喻的成语”、“含人名的成语”、“进口成语”、“古今异义的成语”„„等等积聚的角度,你能选择其一进行一下探究吗?

(6)趣文剪辑法

就是将词语含量特别丰富而读起来又很有趣的短文剪辑下来,在浏览、欣赏中增加自己的词语积累。如下面短文,阅读起来就别有一番滋味:

真真假假

一个安安静静的夜晚,李某迷迷糊糊地来到商店,商里亮亮堂堂,干干净净,热热闹闹,柜台里的东西千千万万、花花绿绿,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上上下下的隔板上。售货员慢慢腾腾地走过来,嘻嘻呵呵地问:“想买什么?”李某仔仔细细地看着那些漂漂亮亮的纸袋,说买副扎扎实实的手套。售货员拿过一个纸袋,说:“这确确实实是真货,包装上端端正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名牌。”李某乐乐呵呵地接过,大大方方地掏出一张大票,售货员急急忙忙地找了钱。

李某甜甜美美地回到家,蹦蹦跳跳地对家人说:“我用了一张毛毛糙糙的假钞,买来一副实实在在的手套,还堂堂正正地赚了一大把钱,可喜!”媳妇偷偷摸摸地拿过手套,打开一看,竟是一双粘粘糊糊的臭袜子,大怒:“别疯疯癫癫了,你的钱是实实在在的假钱,他的货也是实实在在的假货。”李某一惊,突然发现眼前的情景模模糊糊地退去了,自己正平平稳稳地躺在床上,原来他刚才做了一个真真假假的梦。(摘自1996年 6

月21日《家庭文摘报》作者尚庆学)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四字成语,顺顺当当、完完整整地结构了一个小小的故事,给人以漂漂亮亮的感觉。

在词语积累的过程中,你也剪辑过这样的趣文吗? 第二部分:阅读

(一)理解文思 文思——文章的思路。

“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指的是一番话、一篇文章、一场戏„„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如何铺展开来、到什么地方结束的。文章的思路,指的是文章延展开来的的途径。理解文思,就是要学会分析文章的大致脉络;理解文思,就是要从理***上概括文章布局谋篇的规律。理解文思,有如下快捷而科学的好方法。

(1)从“承接”的角度理解文思

承接,就是一步紧接一步、一层紧接一层往下写。这是文章最为常用、最为重要的写作思路。它不仅仅用在记事的文章之中,不仅仅用在写人的文章之中,也不仅仅用在写景抒情的文章中,就是在科技说明文、科学小品中,也活跃着它的身影。文章“承接式”的思路主要包括:

1.时间推移式承接。2.情节发展式承接。3.事物演变式承接。4.方位变化式承接。

5.工作程序式承接。6.情感发展式承接。7.先叙后议式承接。8.镜头转换式承接。

9.画面更替式承接。 10.景点变换式承接。

11.逻辑关系式承接。

„„

比如阅读课文《羚羊木雕》,你会发现它就表现出承接式思路:妈妈追问木雕→爸爸也问奶奶劝告→我去要回木雕→我很伤心。全文按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表现出“情节发展式承接”。

下面请欣赏台湾作家罗兰的一篇美文,试分析它是按什么样的“承接”思路写下来的,试找出其语言标志。

秋颂

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变黄,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飘游,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分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摘自《读者》2002.1期)

看出来了吗?作者写了枫树之美,写了闲云之美,写了秋风之美、秋水之美,写了闲云野鹤之美,还写了某些人的分秋之美,这是不是有一点“画面更替式承接”的味道?

2)从“并列”的角度理解文思

“并列式”思路是文章写作中最为干净明朗、眉目清晰、落落大方的思路,其显著特点就是文章用若干个彼此“并列”的“块”构成。读“并列式”思路的文章,最容易理清思路,最容易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最容易快速地综合地理解全文的内容。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思路是“并列式”思路呢? 文章“并列式”思路主要表现在:

1.日记标题式,以“几篇”日记连缀的方式成文; 2.字母标题式,以A、B、C、D等若干段连缀成文;

3.单词标题式,以诸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单词统领的段连缀成文; 4.数***标题式,以(一)、(二)、(三)、(四)等数字标明段落; 5.引用语录式,以诗词或散文中的句子作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6.概括内容式,如用“她来了”、“她哭了”、“她笑了”领起几段文字; 7.留出空行式,即各段之间自然空一行,若干段并列,显得格外醒目。

8.语言标志式,即各段之前都有相同的或大致相同起始语,若干段并列,也显得格外醒目。„„ “并列式”思路常常用在抒情记事散文、报告文字、科学小故事及一般的记叙文中,凡到文章中有小标题之类的,就可以试用“并列”二字清理其思路。

现请细读下面选文,它表现出一种整体反复、一唱三叹的美的韵味。请想一想,选文表现出了“并列式”的思路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属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

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肃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的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你能么?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卉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竞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节选自《会心一笑》中的《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作者:赵丽宏)

看,三个“假如你想做„„”句,领起了三个并列的段落。 (3)从“总分”的角度理解文思

“总分”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简略说法,说的是文章先“总”写——总提式地写,总括式地写,总揽式地写,总说式地写;然后再分写——分角度地写,分线条地写,分细节地写,分要点式地写;然后或再总结一下,或者自然收尾。

“总分”思路较多地运用于议论文、说明文,所以当我们阅读此类文体的文章的时候,要多用“总分”二字去分析,要提示***地问自己:这篇文章是按总分思路展开的吗?

文章“总分式”的思路主要包括: 1.先分点、分条写,后总括。 2.先总说,再分点、分条写。 3.先总说,再分点、分条写,再总说。 4.先总写,再正反对比写,再总括。 5.先总写,再一类一类地分写,再总写。 6.先总写,再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地写,再总写。 7.先总写,再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写,再总写。

8.先总写——再将主要部分进行分说——再将次要部分进行分说——再总说 „„

“总分式”可以将文章的思路表现得严密而又清晰,内容紧凑而又层次分明,那怕是很短小的篇章都给人以浑然一体的阅读感觉。如曹***的《观沧海》就有这样的特点。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的首句总写,一个“观”字统领全篇。接下来的10句,分写登临所见,画面鲜明,波澜壮阔,动静相宜,虚实有别,充分表达了作者心中的豪情。最后两句虽与诗的内容无多大关系,却也起着舒缓节奏、自然收束的作用。

现请阅读下文,阅读时要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用“总分”思路写成的吗?哪是“总”,它有什么特点?哪是“分”,它又有什么特点?

龙 释

龙,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一个鹿角、狮鼻、虎目、牛唇、鹰爪、马鬣、鱼鳞、蜃腹、蛇身的杜撰出来的“怪物”,竟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深入历史的岩底,才能深知喷涌不已的现实火山的成因。

龙,其实是桓雒蜗搿*?BR>人猿揖别,天地混沌。华夏先民祝祷无灾无祸,氏族平安,那原始森林、江河湖海常见的蛇、鳄就成了先民的保护神;渔猎农耕,先民祈求风调雨顺,海晏波平,于是“以龙致雨”“龙乘云雨而行”;大禹治水,应龙以尾划地,水源即刻流通;商汤讨伐夏桀,“龙旗十乘”,所向披靡„„

人们想得到什么,龙就给什么,龙是梦想的一面反光镜。 龙,其实是一种风格。

中国人浪漫,龙也浪漫。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神乎其神,随心所欲。

中国人现实,龙也现实。龙从“巳”,巳者,蛇也;最早的龙形,多为猪首、牛首或者熊首;龙以天神之尊,不仅厕身卑微琐屑的人间禽兽之列,而且甘于蛇前,不耻兔后,在十二生肖中,座次仅排第五。

神游八极而又脚踏实地。这是中国龙,也是中国人。 龙,其实是一方基石。

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刚刚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砺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凿錾、琢磨。商周予它威严,汉唐给它大度;龙在魏晋如竹林七贤,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帝王贵胄使它至贵至尊,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毛石逐渐规整、光洁,方正如待命的兵阵。

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就奠基于这一方方基石。 龙,究竟是什么?

龙其实是人。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是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炎黄子孙。

如今中国这条古老的东方巨龙,含历史之英,咀时代之华,愈奋愈勇,御风从云。在它的前方,新世纪的曙光已经初露,新世纪的祥云正在升腾。(选自《语文报》初中版2000年214期作者:张宝林)

(4)从“穿插”的角度理解文思

一般的文章,离不开承接、并列、总分三种思路。但写文章让人家读,应该充分表现作者的构思水平与表达艺术,因此,文章的思路又是曲折多变的,其中有一类文章,就运用了“穿插”的手法。由于“穿插”手法的运用,文章就显得有节奏,有起伏,有断续,有收放,有情致。

从“穿插”的角度理解文思,也有一些基本的道道。“穿插式”思路主要表现在: 1.在故事中穿插故事。 2.在叙事中穿插回忆。 3.在记叙中穿插联想。 4.在描叙中穿插议论。 5.在描写中穿插抒情。 6.在说明中穿插奇闻轶事。 7.在说明中穿插背景材料。 8.在新闻报道中穿插背景材料。 „„

比如课文《白杨礼赞》,就在抒写的过程中进行了反复的穿插,穿插进来的,就是一组抒情句: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所以,用“穿插”这两个字去分析文章的思路,也适用于许多文章。

下面是节选的运用了“穿插式”思路文章的片段,说说看,它的“穿插”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这是 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时,中国西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的航天发射场,透着一种特别的神圣和庄严。

30分钟后,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将从这里腾空而起。中华民族期待了千年的飞天梦将变为现实。为了这即将到来的辉煌一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试人员从昨晚10时30分就进入了8小时倒计时。戈壁滩上的航天城进人了又一个难忘的不眠之夜。为记录这一盛况,远程赶来的记者们从凌晨4时就进入发射现场.守候在发射塔架周边1000米外。

寂静的旷野中,巍然耸立的发射塔架,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引人注目。早已竖立着的火箭托着江总书记亲自题写的“神舟”号飞船,似一柄利剑直刺浩瀚苍穹。

夜幕中的苍穹,星汉灿烂。满天繁星默默无语,神秘地俯视着这片戈壁旷野。

奔月后寂寞千年的嫦娥是否在注视着,此地数百公里外敦煌的飞天女是否在注视着,将自己绑在椅子上用自制土火箭升空后又坠落的明代人万户是否也在注视着——飞天是中华民族千古不灭的梦想。

如今,这一梦想就要在这西部的茫茫戈壁中实现。

这片戈壁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据史书记载,此地古名居延,远古时代,这里曾是碧海云天、草木葱茏之地。相传道教创始人老子曾骑青牛没入此域,化湖成仙;汉代大将军霍去病曾带兵西至居延;唐代大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描写的也正是居延风光。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神秘的居延古地成为中华民族飞天梦变为现实的基地。 巍然屹立的火箭无疑也背负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沧桑。 „„

(选自1999年11月21日《中国青年报》《穿云破雾上九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验发射侧记》作者:黄博王艳梅)

发射试验飞船只是瞬间之事,但作者却将它铺叙成一篇激动人心的文章,这里面就有“穿插”的功劳。从选文看,文中穿插了对背景的介绍,穿插了对发射场地的描写,穿插对历史的联想,这就无疑地增加了文章的厚度、增加了文章的可读***,增加了文章的抒情***。

(二)别出心裁读课文 (1)整体概括法

整体概括,就是在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全文的意思进行概括。这是是一种概览文章大意、进而把握文意的阅读技法。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可以迅速了解所读的文章的大致内容,从而决定是细读还是略读或者是不读。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特别是在确定某本书值不值得买、某篇文章值不值得读的时候,往往要将它们快速翻看一下,这里面,实际上就有整体概括式的快速阅读。所以,整体概括法是一种实用的高效的把握文意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整体概括”呢?整体概括,指的是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精要的表述。其表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要求对文章的大意进行归纳;第二,要求将归纳出来的意思用另外的语句进行“再表达”;第三,对“再表达”的语句有一定字数的限制。下面请读短文《绳子》:

对于绳子,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那年要出国,特地到百货公司,买来一只很大的箱子。尼龙的料子,织染着红、黄、黑、绿四色交错的方格图样。看起来很热闹很新潮,正像我当时的心情。出国前几个月,我细心地用各式流行的衣服、杂物等,将它塞满。

出国前夕,父亲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便径自拿来一根牢固的绳子,左两圈、右两圈地将它结结实实地捆住!我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懊恼极了,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脑子里老大不甘愿地想着:谁要带这么难看、这么土气的五花大绑的皮箱出国?多没面子!然而,临别依依,我只得将一腔埋怨压抑下来!

飞机经过日本,转飞加州,当我从旧金山机场的旅转台领出那只皮箱时,我赫然发现,皮箱上那条漂亮的、一路到底的长拉链,竟然沿路开着口,满满一箱跃然欲蹦出来的东西,竟全靠那根绳子给拴住保全了!此后,在一连串飘零的岁月里,每次我从箱子里,取出蔽体保暖的衣服的时候,父亲那低着头,沉默而坚

定的捆缚箱子的神情,便时时映现脑际,父亲的影像,便像那根强韧而扎实的绳子,在我最软弱的时候,化成千万股力量,拉我、牵我、缠我、持我,及时伴我走过长路,一段又一段!

而在风里,在雨里,在雪里,在异地的土地上,这根绳子,便这样,变得绵长而无尽了。(选自《语文天地》1999年第24期作者:佚名)从整体上我们可以对此文这样概括:文章中的“绳子”保全了箱中的东西,保证了“我”旅途的顺利,让“我”感受到父爱的绵长无尽。

这样,我们就把握了此文的文意。

整体概括法适用于“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适用于没有点明主旨的内容比较含蓄的记叙文或小小说,适用于运用特别手法如对话法、内心独白法写成的文章。

(2)模式分析法

把握文章大意的技巧之一,就是模式分析。

原来,文章写作是讲究布局谋篇的,这种“讲究”落实的文章结构上,就使文章表现出一定的思路,很多思路相同的文章的出现,就表现出这一类文章的模式。比如我们常说的总分总式,就是其中的一类。

知道了一些“模式”,反过来又可以让我们快速理解文意。不信请读下面的文章,只要你抓住“叙议结合”四个字,文章的大概内容马上可以映入你的眼底。

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这个意思。”促使他成功的无疑是那两位贫贱的名人。

从他们这一类人的故事中,你是否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造化有时会把它的宠儿放在下等人中间,让他们***着卑贱的职业,使他们远离金钱、权力和荣誉,可是在某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领域却让他们脱颖而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常因自己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自己地位的低下而放弃儿时的梦想,有的甚至因为被人歧视而消沉,为不被人赏识而苦恼。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啊!其实造物主常把高贵的灵魂赋予卑贱的肉体,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总爱把最贵重的东西藏在家中最不起眼的地方。(选自《读写月报》作者:刘燕敏)

由于你抓住了“叙议结合”,你的眼光便迅速对文章进行“切分”,略一扫瞄,便知此文是“故事+议论”,同时知道了故事说的是两位贫贱的名人促使一个人的成功,再稍作浏览,便可知议论的主要内容是说因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是一个错误。这样,一篇短文的大概意思很快地被你理解了。

有趣的是,现在“故事+议论”的文章到处都是,有不少都被人作为美文推荐,当你再遇到这种结构模式的文章时,能不能试着用本文所说的方法去快速地进行感知呢?

(3)抓纲拉网法

抓纲拉网,是一种略读式的读书方法,是一种快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核心内容的读书方法。 “抓纲”,就是抓住总揽文章大意的纲,这条总纲,一般来讲,是文章的题目。 比如见到“向沙漠进军”这个文题,我们就能大略地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有关沙漠治理的内容。“拉网”,就是抓住文章内容的有关部位,迅速提取信息,形成对文章内容大概的了解。怎样抓住“文章的有关部位”呢?第一,看首段有没有“总说”,这“总说”的内容一般便是文章之大意。第二,看段首,即看文中各段有没有“首括句”。如果有,这“首括句”的集合便是课文的大意。如抓住课文《向沙漠进军》各段的首句,就可以很快了解全文的大意。第三,看尾段,即看文章收束时有没有“总结”。文末的总结经常用来概括文章的大概内容。第四,看文章中呈规律***出现的点示句,它们每一句都可能标示着文章的一个层次,同时又领起文章某个部分的内容,它们的“集合”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现请扫读下文,用10—15秒钟的时间快速感知全文的主要内容: 赠给青春三句话

第一句话:趁着青春去长学问。

青年人如果立志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就要趁着年轻,多读书,读好书。既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

实践证明:对青少年而言,当你参加社会实践的渠道相对狭窄时,读书是培养学问的重要途径。你的学问做得有深度、有厚度,你将来的事业就会有坚实的地基,你对事业目标的选择范围也就越宽广。

第二句话:趁着青春去练特长。

特长,永远是我们手中的一柄利剑。在我们前进的途中,总是有一堵墙在阻碍着你的脚步,你挥起特长这把利剑,会逐渐在那堵墙上砍一个缺口。缺口多了,就会有一扇窗,窗子开阔了,就会成为一扇门。从某种意义上讲,特长与学问没有什么必然的区别,学问也是一门特长。但特长更应该是你人生中一个实打实的本领,它能够在关键时刻端给你一只饭碗。不要等你没有饭碗时再找饭碗。趁着青春练特长吧,它会使你人生更加充实。

第三句话:趁着青春去吃苦。

青春是把结实的镐头。镐头就是用来开垦的,否则它就会生锈。青春是用来吃苦的,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爱拼才会赢”,“没有人能随便成功”。一个人事业和生活境界的高度,多是要依凭青春时代打下的根基。青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还在于它能经受得起任何的失败。青少年再应该少“蹦迪”,多读书,少玩耍,多做功课,少去浪漫,多去苦练一门技术特长,千万不要等你到了输不起的年龄再吃苦。

(选自湖北辞书出版社《初中语文精读文选》作者:胡子宏)很明显,“赠给青春三句话——趁着青春去长学问,趁着青春去练特长,趁着青春去吃苦”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抓纲拉网”式把握文意的方法,适用于板块式结构的文章,适用文横式结构的文章,适用于用小标题领起段落的文章,适用于段首多用“首括句”的文章。用这种方法来读这些文章,可谓提纲挈领,文意顿出。

(4)段意叠加法

阅读较为复杂的、难度较大的、篇幅较长的、难以找到段落中心句的文章,可采用“段意叠加”法。这

种方法能将阅读过程化长为短,变难为易,变慢为快。

所谓“段意叠加”,就是在阅读中先读懂“段”,把段意概括出来。一个一个的段读懂了,全篇文章也就读懂了。

“段意叠加”法几乎可以用来阅读所有文体的文章,它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加快我们的阅读速度有着双重的训练意义——既训练阅读技能,又提高概括能力。

现在我们就来对下面文章片断进行读法实践。

1749年,美国哥拉斯葛大学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威尔逊的天文学教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具空中试验仪。它由6只风筝组成运载工具,把一些天文仪器吊到300英尺高空进行科学研究。

1893年,英国人劳伦斯?哈哥瑞夫为美国气象局设计了一种可以装在箱中的拆卸式风筝,利用它把气象仪器送到高空,以测取风速、温度、气压和高度等数据。当时,美国各地曾设立了17个这种“风筝气象站”,一直使用了40年,最后一个直到1933年才关闭。可以说,风筝是原始的气象卫星。

1752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夏日,在美国费城郊外的科罗拉多群山上,富兰克林父子放起了一只用金属丝和丝绸制成的风筝,进行近代科学史上著名的“风筝实验”。风筝头上的那根铁针,居然把空中的雷电沿着淋湿的风筝线,引到离地不远的一串钥匙上,发出了激动人心的火花,证明了“闪电就是电”,第一次揭开了雷电的奥秘,为近代电学奠定了基础。第二年,富兰克林就发明了保护高大建筑物的避雷针。

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在1804年用两只风筝作机翼,制造了一架五英尺长的滑翔机,进行了空中飞行实验。据伦敦科学博物馆航空史学家卡尔斯?吉布斯?史密斯博士说,赖特兄弟于1899年首先做了一只双身的风筝,用来观察它在空中的翻滚动作和如何借助空气的浮力由下降转向高升,从而发明了襟翼,并于1903年12月17日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

1901年,无线电的发明者、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从英格兰向纽约、芬兰拍发无线电报。不幸天线被风暴刮断,眼看试验就要停止。聪明的马可尼急中生智,把一个风筝放到空中,用来代替天线,终于使首次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拍发试验获得了成功。(节选自《读者文摘》《风筝的功绩》作者:辛青)

选文共分四段,我们一眼可以看出,这四个段落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第一段的段意是:风筝被用来进行天文研究与气象观测;第二段的段意是:风筝被用来进行发现“电”的实验;第三段的段意是:风筝被用来进行发明飞机的探索;第四段的段意是:风筝被用来进行无线电实验。——这四个段的段意叠加在一起,就表现出了选文的主要内容:风筝曾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器具。

(5)区分偏正法

有一类文章表现出一种“偏正结构”。一部分内容在文章中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这一部分文章主要起着“引子”的作用,这是“偏”;一部分内容在文章中起着显现作者的表达意图、突出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这是“正”。

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可以运用“区分偏正”的读法,把阅读的视点集中到“正”之上。对重点部分进行了理解,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全文的意思。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与精力,又提高了阅读的速度。

怎样“区分偏正”呢?秘诀在于抓住某些关键句,这些关键句往往点示着或暗示着全文的重点,在这些句子的后面,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内容。这样一些句子有:对文章内容起着转折作用的句子,对文章内容起强调作用的句子,用设问的方式表示将要解答问题的句子,表示将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阐释的句子,表示要

用“回忆”来表现主人公的句子,表示要对人家的观点进行驳斥的句子等等。

下面一篇短文选自《参考消息》,它里面有一个句子向我们暗示了文章内容的“偏正”:水是最大的科学未解之谜之一:它是人类研究最多、也是人类所知最少的物质。

说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多少有些保守:实际上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 自达尔文写出《进化论》以来,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生命起源于富有营养的水。“进化”是一个必须从水底开始的过程,因为早期的地球没有保护***的臭氧层,水为生命提供了免受紫外线辐射的重要保护。

水不仅是创造生命的液体,也是一种神奇的物质。

水的非凡特***包括它作为溶剂的适应***和它能够溶解大多数物质的能力。水的另一个奇异属***是它的稳定***。即使加热到摄氏2000度,也只有极少一部分水分子会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在这一温度下,大多数物质都不能保留原来的分子结构。在水温升高的时候,水还能吸收相对较多的热量。

水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沸腾的温度取决于气压。海拔越高,水的沸点越低。因此在西藏高原,藏人可以在水沸腾的时候喝他们喜爱的酥油茶。很多刚到印度的藏人常习惯***地端起开水冲泡的茶就喝,他们经常被烫得龇牙咧嘴。

水的最重要特***体现在它的固态上。水在结冰的时候体积增加,但分子密度比液态时低。当冰在水体表面形成后,它对下面的液态水能起保护作用。随着冰的融化,它释放的潜在能量能使冰下水的温度升高。除了很浅的一些湖泊和海域,所有水体在最寒冷的冬季仍能保留液态水,从而使水中的生命继续活下去。如果冰的比重没有水轻,那么在地球早期,海洋将冻成固体状态,地球上也就不可能出现生命及生命的进化。

文中的这个句子就是“水不仅是创造生命的液体,也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它将文章表达的重心移向“神奇”二字,于是下文的内容都表现了水的神奇。抓住了这个句子,我们就迅速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6)组合关键词

请读张晓风的《我喜欢》开头几段:

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我喜欢那分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 我喜欢在春风中踏过窄窄的山径,草莓像个精致的红灯笼,一路殷勤地张结着。我喜欢抬头看树梢尖尖的小芽儿,极嫩的黄绿色里透着一派天真的粉红。

我喜欢夏日的永昼,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小山谷里稻浪推涌,美好的稻香翻腾着。慢慢地,绚丽的云霞被浣净了,柔和的晚星一一就位。

我喜欢看秋风里满山的芒。在山坡上,在水边上,白得那样凄凉,美而孤独。

如果要对这几段文字进行快速感知的话,这几段的意思就是:我喜欢阳光、山径、永昼、芒。 原来,我们运用了“组合关键词”的方法,迅速了解了这几段文字的内容。

“组合关键词”,就是从句段特别是从句子中找到点示本段主要内容的词,将它们组合起来,就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此阅读方法特别适用于美文“流行色”之一——用排比段的形式写成的文章。这类文章段落短小,全文由很多排列细密的小段组成,很难用“段意叠加”之法来进行速读,而用“组合关键词”的方法,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好,现请实践“组合关键词”的读法,快速把握下文《母亲的姓名》的大意:

母亲慈祥的姓名上,飘满了晨起的烟雾。她常用双手轻轻向脑后捋一捋沾满露珠的鬓发,走到我的小床

前,弯下腰一声接一声深情地唤我;她常伫立在家门口,迎着晨风,一句句千篇1律地叮咛我;她常一次又一次焦急地来到巷口,跳起脚跟,望断天涯地祈盼我回家。

母亲动人的姓名上,积满了子女甚至父亲的泪水。无论是怨还是悔,无论是喜还是乐,那酸甜苦辣的泪花,都别无选择地落在母亲博大宽容的姓名上。如果,泪水是苦的,它就会浸疼母亲的心;如果,泪水是甜的,它就能滋润母亲的心。

母亲勤劳的姓名上,铺满了厚厚的霜一般的目光。在灯芯捻到最小的油灯下,母亲的手仍在一片舒畅的鼾声中忙碌着;那一声声震荡夜空的钟声似乎在催促着她与时间赛跑。也许,酣睡声,是她平生最爱听的乐曲。做也做不完的家务事,就像永远也纳不完的鞋底线,悠悠长长。她从不去丈量线的里程,只知一门心思地披着月色编织。

母***丽的姓名,就像那把曾梳理她少女梦、洞房情的梳子。自从我们稚嫩的背影牵引走母亲的视线开始,梳子就被束之高阁了。那寄托着外祖父母良苦用心的姓名被大家淡忘了,母亲只顾百般柔情地梳理儿女黑油油的发丝。

甚至,母亲善良的姓名上,还印着父亲充血的指痕。岁月的艰辛,道路的坎坷,父亲的心在手掌举起与落下之间,就释然了。而母亲却只能捂着痛处,在对未来的憧憬之中将其志却。

我把湿漉漉的视线从冥想中缓缓收回,捏紧笔管,打定主意,以后每封信的信封上,我都要写上母亲的姓名,用一声声绿色的呼唤,拂去母亲姓名上的尘埃;用一声声绿色的呼唤,唤回母亲埋藏于心底的青春。(选自《语文世界》1999年5期作者:王建国)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以组合,我们就知道,这篇选文内容就是:母亲是慈祥的、宽容的、勤劳的、美丽的、善良的。母亲具有好多好多的美德。

(7)删除旁枝法

“删除旁枝”,指的是在阅读的时候略读那些具体的叙说、描写、说明、论证的内容,抓住文章中起提纲挈领作用关键句段,通过它们来迅速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把握一篇文章文意的时候,可以对一部分内容“视而不见”,而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另一部分内容。这就是“删除旁枝”、“突出主干”。

下面的文段是一篇中考阅读材料,当我们用““删除旁枝”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感知时,可以发现,文段的主干是由两句话组成的:

第④句与第15句——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是完全能够在学问上有所成就的,关键在于有恒。只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有耐心和恒心,就一定能在学习上取得成绩。

这两句话承载着全文的主要信息:

①据专家讲,桂林山水中有不少绝妙的石钟***,是岩石滴水的杰作,经千千万万年聚集而成的。②由此,我想到了求知和治学。③有的同志有求知欲望,但苦于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时间读书,欲学又止。④其实,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是完全能够在学问上有所成就的,关键在于有恒。⑤徐特立靠日积月累成了大学问家,他学《说文》部首540字,每天只读两个字,不到一年就学完了。⑥他43岁始学法文,有人劝他,年纪大记忆力差,算了吧。⑦他却说,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就是360个,7年就可学通法文。⑧果然,不到50岁,徐老就可阅读法文书籍了。⑨法国的福楼拜也是靠日积月累而成为大作家的,他常常日以继夜地工作,但写

作速度却慢得惊人。10有时,他一星期只写两页,有时6个星期写25页,有时两个月写27页。11有一次,他用4个月写了一幕剧,他为这破例的高速度而激动、庆幸。12 他写得太慢了吧,但他有恒,就是靠着一点点地积累,福楼拜一生写出了好几部长篇小说,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13鲁迅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14有句俗话说得好:不怕慢就怕站。15总之,只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有耐心和恒心,就一定能在学习上取得成绩。

“删除旁枝”的读法比较适用于证论文与说明文。在进行阅读感知时,可不读文章的引子,不读其过渡部分,不读论证的过程,不读旁征博引,不读描叙的故事,不读穿插的传说,不读对事物发展的预测与展望等等。例如读《死海不死》时,我们可扫视课文,对课文中的故事、传说皆一概旁弃不管,眼中就只剩下能表示课文主要意思的两段:死海浮力大的原因,死海形成的原因。

下面也是一份中考阅读材料。你能迅速找出它的主干来吗?

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彩和诗的素质。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地位。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8)品析诗文的铺展手法

将一个句子铺叙成一篇文章,这是写作的艺术;我们品析别人怎样把一个句子铺叙成一篇文章,这是阅读的技能。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用到这种阅读技能,它能将我们敏锐的眼光引向诗文的深处。

下面是诗人泰戈尔的《花的学校》,他把本文开头的那个句子铺展成了一首优美的诗: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 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它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它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它们的老师是要罚它 们站壁角的。

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 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 忙忙么?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它们是对谁扬起手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

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春末夏初的时候花开了”这个意思写成一首优美的诗了呢? 现在,让我们用“概括、提炼”的方法对上文一层一层地进行分析—— 1.想象事物的背景:六月,雷、雨、风。——季节、时令写出来了。

2.想象活动的场境:花儿盛开着,就像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情景写出来了。 3.想象事件的原因:原来是花的学校的花儿们在雨天放假了。——情节写出来了。 4.继续深化想象:花儿们要回家见自己的妈妈。——情趣情感写出来了。 原来,作者就是这样来进行铺展的! 现在你能够品析下文了吧?它是把一句什么话、用什么方法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了呢? 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了!

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呵,大江复活了!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只见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以它新生的冲力呼叫着,撞击着,把一块块巨大的冰排,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

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春水在阳光下欢笑着,在清风中舞蹈着,仿佛在告诉沿途碰到的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木,每一株刚刚露出地面的小草:“瞧,人们哪,快开始耕耘吧,播种吧,春天来了!”

快速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是一种概览文意,知其大致而不要求深入进行品评揣摩的阅读技巧,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阅读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读感知能力,让我们学会快速的、效率比较高的阅读。这种阅读的技巧之一,就是模式分析。

原来,文章写作是讲究布局谋篇的,这种“讲究”落实的文章结构上,就使文章表现出一定的思路,很多思路相同的文章的出现,就表现出这一类文章的模式。比如我们常说的总分总式,就是其中的一类。知道了一些“模式”,反过来又可以让我们快速理解文意。不信请读下面的文章,只要你抓住“叙议结合”四个字,文章的大概内容马上可以映入你的眼底。

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作者:刘燕敏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 “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 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布拉格,是美国历 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在很长一段 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 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这个意思。”促使他成功的无疑是那两位贫贱的 名人。

从他们这一类人的故事中,你是否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造化有时会把它的宠儿放在下等 人中间,让他们***着卑贱的职业,使他们远离金钱、权力和荣誉,可是在某个有意义有价值 的领域却让他们脱颖而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常因自己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自己地位的低下而放弃儿时的梦想,有的甚至因为被人歧视而消沉,为不被人赏识而苦恼。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啊!其实造物主常把高贵的灵魂赋予卑贱的肉体,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总爱把最贵重的东西藏在家中最不起眼的地方。

(选自《读写月报》) 由于你抓住了“叙议结合”,你的眼光便迅速将文章进行“切分”,略一扫瞄,便知此文是 “故事+议论”,同时知道了故事说的是两位贫贱的名人促使一个人的成功,再稍作浏览,便可知议论的主要内容是说因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是一个错误。这样,一篇短文的大概意思很快地被你理解了。

有趣的是,现在“故事+议论”的文章到处都是,有不少都被人作为美文进行推荐,当你再遇到这种结构模式的文章时,能不能试着用本文所说的方法去快速地进行感知呢? (9)神思飞越读古诗

写诗需要想象。你看,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带有多么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没有瑰丽的想象写得出来吗?反过来说,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古代诗词,也需要进行充分的想象,就如有一位专家所说的: ——好诗都是富于启示***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想象,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想象式阅读——是阅读诗歌的好方法之一,它会让你神思飞越,浮想连翩。

现在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来读下面一首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们可从许多方面来“展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表现出来的画面。 ·从直觉的角度想象:朝阳照耀,粉红色的荷花在碧绿的莲叶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娇艳。 ·从嗅觉的角度想象:莲叶的清香沁人心脾,荷花的幽香令人陶醉。

·从触觉的角度想象:触一触莲叶,莲叶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感觉;摸一摸荷花,荷花瓣就像小姑娘的手那样的柔嫩。

·从景物层次的角度想象:莲叶立于水面,荷花有的在莲叶边绽放,有的欲开未开高高挺立,它们相互映衬,色彩明艳,错落有致。

·从景物烘托的角度想象:莲叶与荷花上面,不时有白色水鸟掠过,层层的莲叶中间,还绽放着水草的小小白花,青蛙卧在水面的莲叶上,享受着花影下的清静。

·从大远景的角度想象:辽阔的西湖上,莲叶无边,延伸到远方,与天相接,无数花形各异的荷花点缀其间,交织成绿中绽红的奇观。

·从特写的角度想象:几片碧绿的莲叶高低错落,簇拥着一枝嫩嫩的尖尖的就要开放的花蕾。 ·从游人观景的角度想象:人们在湖边走过,欣赏着莲与荷的美妙组合,幽香清香阵阵袭来,使人感到

清凉舒坦。

·从身处其中的角度想象:夏日里,太阳升起,划着轻舟在莲叶与荷花的海洋里缓行,莲叶摇曳多姿,荷花清新淡雅,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让人悦目赏心。

还可以从“动景”的角度去想象,从“静景”的角度去想象,,从“俯视”的角度去想象,从“仰视”的角度去想象„„

想象带来了美丽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印在了你的心中。

想象是脑海中的微风,它荡漾起我们思维的涟漪;想象是思想里的星火,它引发我们创造的烈焰。在闪耀着诗彩光华的生命季节,在飞驰着奇丽幻想的黄金时代,让我们学会神思飞越式的阅读。

(选自《初中语文精读文选》〓湖北辞书出版社)

(10)美点寻踪

美点寻踪”,就是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写得美的地方。

我们阅读文章,要学会、要善于进行“美点寻踪”。阅读中的“美点寻踪”,将牵动我们感受、品味、欣赏的阅读过程,将表现我们的发现能力、研读能力和探究能力。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主要可从如下的角度入手:

1.品味雅词,2.感受佳句,3.析读精段,4.体会妙思,5.感悟美意。在这几种角度中,可以突出某一种,也可每一种都涉及到。下面请读作家赵丽宏的短文《梧桐的悲哀》:

在初春的暖风里,满天飘着毛茸茸的黄色的飞花,像天上落下了奇异的雪。

这不是蒲公英,是梧桐的种籽。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上那些小铃铛,在严寒中度过了冬天,此刻,它们在春风里欢快地解体了,脱落了,变成了漫天的飞花。它们是数不清的小生命呵!它们在春风里飞呵飘呵,像一只只小蝴蝶,像一顶顶小降落伞。它们要找寻自己的土壤,它们要在大地的怀抱里生根,发芽,有朝一日也长成一片亭亭玉立的梧桐树林,它们要用水灵灵的新绿覆盖大地„„

然而在城里,到处是冷冰冰的水泥地,它们终于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土壤,只是在街头墙角无可奈何地积累成一堆堆一团团,心灰意懒地滚动着„„

它们本来应该变成森林的! 现在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篇短文进行“美点寻踪”:

·文章美在一个“飘”字,它写出了飞花的轻柔、欢快,写出了飞花充满希望的寻找。 ·美在“满天”、“漫天”写出了飞花之多,写出了生命的不计成本的投入。 ·美在“小铃铛”写出了梧桐果的形状,一个“小”字,表达出一种爱意。

·美在“奇异的雪”、“一只只小蝴蝶”、“一顶顶小降落伞”呼应着文中“它们是数不清 的小生命呵”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梧桐种籽的形态、色泽、动感与美感。

·美在“它们要”“它们要”的反复运用,写出了梧桐籽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 憬。

·美在从“一只只”“一顶顶”到“一堆堆”“一团团”、从“水灵灵”到“冷冰冰”写出 了飞花命运巨大而不幸的变化。

·美在“街头墙角”、“无可奈何”、“心灰意懒”写出了应该有着鲜活生命力的飞花之厄

运。

·美在文中第三段写得特别具有生命的光彩。

·从段落的作用看,全文美在起、承、转、合的精妙结构。 ·从文章的表达意图看,全文美在描写与抒情两个明晰的层次。

·美在文章托物抒情、咏物寄意的写法,没有土壤就没有生命——含义显得多么地深广。 ·美在文中的卒章显志,一句“它们本来应该变成森林的”在我们的心中激起深沉的思 索,给我们无尽的回味„„ (11)联读

所谓“联读”,就是将两篇或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读,找到一起读,编在一起读。联读,就是把在主题上、或内容上、或语言表达上、或写作技巧上具有共同特点的材料联起来读,以增加学习兴趣,扩大学习视野,加深学习印象。

“联读”不是“比读”,不要求对几篇文章进行角度不同的比较。联读的目的在于由此及彼 ,在于追寻与扩展,在于积累美文,从而让我们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进行理解、学习和运用。 例如:我们可以将两篇《山茶花》进行联读,进行品味,进行欣赏:

山茶花

(作者:郭沫若)

昨晚从山上回来,采了几串茨实、几簇秋楂、几枝蓓蕾着的山茶。 我把它们投插在一个铁壶里面,挂在壁间。

鲜红的楂子和嫩黄的茨实衬着浓碧的山茶叶——这是怎么也不能描画出的一种风味。 黑色的铁壶更和苔衣深厚的岩骨一样了。

今早刚从熟睡中醒来时,小小的一室里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 这是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呀?——

原来是铁壶中投插着的山茶,竟开了四朵白色的鲜花! 啊,清秋活在我壶里了!

白色山茶花

(作者:席慕荣)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多从青绿的小芽儿开

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我们还可“联读”到李华岚《山茶花》节选:

真美极了。有红的,白的,粉红的,紫的,墨色的,等等。有的一株树上就有好多种颜色,甚至一朵花上就彩色缤纷。譬如山茶的白吧,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片一样晶莹,一样清凉入人心脾,但它又不会刹那消失,难于把握,而是静静地逞在你眼前,让你叹赏个够。再如那墨茶,如果以为是一团墨,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是丽日下千尺深潭的深沉,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那粉红的呢?也许只有九天的织女用早晨的红霞和晴午的白云彩在天机上织成的轻绡,才可比拟吧„„还可以“联读”到杨朔的《茶花赋》呢„„ 常言说,无独有偶。“联读”的好处是让你常常想到给好的文章找上伴儿,岂止只是让它们成双成对,更可以让它们三五成群。在你坚持不断的“联系”之中,你的“收藏夹”会比人家更厚重,更奇丽,点击开来,满眼都是美文,满眼都是美丽!

(12)古诗词比读

将两篇以上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叫做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一种常用而又高雅的阅读方法,能锻炼读者敏锐的思维与发现的眼光。

进行比较阅读,要注意阅读对象的可比***,要尽可能多地比较它们相同的地方,或尽可能多地找出它们不同的地方,比较的角度越是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是丰美。

进行古诗词比读,能让我们更加细腻更加深刻对诗词进行品味,“比读”就像一条线索,时时牵动着我们的阅读思绪。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对两首诗的比读。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两首诗的作者不同,前者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后者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 ·两首诗的体裁不同,前者是五律,后者是七律。

·两首诗的表达手法不同,前者以一个场景为中心,后者以一次游历为线索。 ·两首诗写的季节不同,前者写的是夏秋之交,后者写的是春末。

·两首诗表现的活动不同,前者主要写饮酒交谈,后者主要出游见闻。·两首诗的名句不

同,前者有写景名句,后者有内含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两首诗的动静感不同,前者给人以宁静之感,后者给人以欢悦之感。·两首诗的诗题结构一样,前者“过故人庄”,后者“游山西村”。

·两首诗的取材范围相同,都写农村生活,前者到“庄”上作客,后者到“村”上游览。 ·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事情,前者“邀我至田家”,后者丰年把客留。

·两首诗颔联都是写景物,前者绿树青山,后者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两首诗颈联都是写活动,前者“把酒话桑麻”,后者写所见与所闻。

·两首诗尾联都是写相约,前者期盼重阳日,后者希望“拄杖无时夜扣门”。 ·两首诗都表现了农人待客的深厚情意,前者“具鸡黍”,后者“足鸡豚”。 ·两首诗中都有“鸡”,都有“酒”,表现了农家待客的淳厚古风。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诗人笔下风光秀美,景色清丽,民风纯朴,情感诚挚„ „ 如果说上面的内容是“教读”的话,下面就应该是同学们的“自读”了,请你们比读初中语文第一册的《如梦令》和《西江月》好吗? (13)有趣有味的“三”

学习课文,需要品析、揣摩、鉴赏。鉴赏的方法之一,就是提炼出文章的精美之处,于是便往往离不开数字。如有一位老师在《我教,巧用十个数》中介绍了他的发现:(文中有)一个环境,两次到店,三种叙述,四种人物,五次取笑,六种描写,七种神情,八个时间,九次笑声,十个钱数。(《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8期)。

这种表达的形式,就叫作——用数字进行归纳。

在数字的群体之中,经常活跃着“三”的有趣有味的身影。 请看:

1.《松鼠》的三部曲思路:漂亮的外形——驯良的***格——乖巧的习***。 2.《苏州园林》的三个板块:总的特点——局部特点——细部特点。 3.《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事例。 4.《谈骨气》中的三个例证。

5.《个与集体》驳论时的三次“假定”。 6.《春》的结尾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7.《死海不死》构思三笔——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 8.《一面》中的三次肖像描写。

9.《向沙漠进军》的三大内容:沙漠的形成和危害——治理沙漠的方法——治理沙漠的意 义。

10.《故乡》中“我”的三次“阿!”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

再请看人们对《爱莲说》的赏析:

1.《爱莲说》三美:精粹的语言之美,精妙的形象之美,隽永的意境之美。

2.《爱莲说》构思艺术三题:文章中的形象,写了三种花;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三种人; 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三种不同的情。

3.《爱莲说》中的三次衬托:文章前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 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突出莲的品格,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和表达自己的情怀。 4.《爱莲说》第二段文字中的三:由三种花引申为对三种花的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 实际写人,写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

5.《爱莲说》的句式之美有三:有长句,也有短句;有单句,也有偶句;有骈句,也有散 句。

6.《爱莲说》中“噫”后的排比句:这三个句子,一陈述,二设问,一感叹,句式同中有 异,变化有致,情感强烈;这三个句子分为三个层次,每句为一层。

„„

呵,多么有趣有味的“三”! 但在实际阅读中,决不要用“三”去套所有的文章,那将使你或削足适履,或弄巧反拙, 或故弄玄虚,或无病呻吟。

有趣有味的“三”,在这里只是形象地表示一种说法:在阅读中,要着力于看出文章某个 方面的道道,并提炼出几条几款来。 这样,你就会慢慢提高赏析的品位。

(14)拼接知识的七巧板

精美的课文,特别是名篇,除了落实教学重点,我们还可以巧取角度,“拼接”不少知识的块板。——如《故乡》。

可以找出一组组近义词: (悲凉)起来了

(凄凉)的神情 (心情)的改变

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盼望)下雪

(希望)他们不再像我 (模糊)的风景

我在(朦胧)中 可以集聚一批动词运用精美的句子: ①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②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③脑里(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④(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⑤(飞)出了八岁的宠儿。 ⑥脸上(刻着许多皱纹。

⑦那孩子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⑧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 ⑨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 10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可以品味人物描写的种种笔法:

1.工笔描绘法。如“他身材增加了一倍”这一段。 2.简笔勾勒法。如“其间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一段。

3.比喻描写法,如文中对闰土的描写,用了“松树皮”、“石刻”、“木偶人”三个比喻。

4.夸张描绘法。如文中对杨二嫂的描写,实际上是一种漫画笔法。

5.浓缩对比法。如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年轻时的杨二嫂与中年杨二嫂的对比等等。

还可以概括“描写”的作用——为全文的主题服务: ①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的“苦”。 ②对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苦情”。

③描写我和母亲的叹息,揭示中年闰土的“苦根”。 ④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中年闰土“苦”的时代背景。 ⑤通过对比描写,突现社会的变化带给人民的灾难。

还有呢,如:课文中的十几个叠词,课文中的十几个色彩词„„

一篇课文,经过这样的“雕”与“塑”,便无形之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增加了厚度与深度,便展开了丰富的知识层面,现出了知识的斑斓色彩。知识的七巧板经过我们的“拼接”,便产生了一个个玲珑美妙、令人珍爱的小小世界。

别出心裁:阅读课文时注意搜索、提炼、组合,学会拼接知识的七巧板,我们便有了发现与创造;这是阅读中的高层次的境界。

(15)傻瓜式阅读法

阅读课文也好,阅读课外文章也好,让同学们感到最困难的就是不道怎样去读,不知道从何处读起。其实这也不怪同学们,阅读这件事,有时候头绪、要求是过于繁杂了。

下面向你向你介绍一种傻瓜式阅读法。它挺简单,而且挺实惠。

这种阅读方法也叫做“三个句子阅读法”,就是说,一篇文章到手,你对着它用三个句子说说话就行了。

第一个句子是:这是一篇_____________ 第二个句子是:这篇文章好在(或“美在”)____________ 第三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一篇非常短的寓言,咱们来对它用三个句子说话。

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取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现在用第一个句子说话:这是一篇寓言,这是一篇写动物故事的寓言,这是一篇关于小鱼和大鱼的寓言,这是一篇写小鱼和大鱼对话的寓言,这是一篇写不懂事的小鱼向有生活经验的妈妈求教的寓言,这是一篇鱼妈妈对幼稚的小鱼讲述“人生”道理的寓言,这是一篇关于谨防上当受骗的寓言,这是一篇关于生命安全的寓言,这是一篇内容很严肃的寓言„„

现在用第二个句子说话:这篇文章好在它是一篇寓言,好在它是一篇很短很短的寓言,好在它是一篇语意层层推进的寓言,好在文中的小鱼就是一条小鱼,好在文中的大鱼就是一条大鱼,好在小鱼与大鱼的对话集中在对一个问题的讨论之上,好在“钓钩”这个比喻极为鲜明地表现了用心险恶的***谋,好在这短短的故

事中有着极为深刻的让我们终身受用的人生哲理 „„

现在用第三个句子说话: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用对话展开内容的写寓言的方法,学到了说话要像大鱼那样善于对重要之处进行强调,学到了“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这样的人生道理,学到了“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这样的深刻的警句„„你看,三个句子多有用,说去说来,文章就被你说懂了。

现在,请你对着这篇寓言继续说话,好吗? 第三部分:作文技法

我们也许有了一些积累,但却苦于无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下面这些剪辑应该对你有所帮助。

人物动作细节描写三例

例一:是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六年的事,那时我还在生产队里干农活。所谓的“农活”不光指种庄稼、收庄稼之类,还包括挖沟、挖壕和挖河这些更苦的差事。记得那是中秋节过后的一天,天气不错,可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但,就是有点儿冷。和往日一样,这天,对长带领我们二十几个社员到离村子很远的一片荒滩去挖河。我们队长一脸麻子,大家就不叫他的名字,只叫他“‘广麻’队长”。我们到工地一看,坏了,排水用的水泵因为河岸塌方掉到河里去了。我们挖的河很宽,也很深,地下水位很高,一宿的时间就把头一天挖的河床渗满。所以得快点把水泵打涝上来,不然就没法排水,水排不干,就无法继续挖河。但是,水很深,得一个人潜入水中用绳子拴好水泵,然后大家一起将它拉上岸。

“广麻”队长发话了:“谁肯下水,给他借三天公分。”

大伙儿不吭声,就想没听到队长的话一样。有人用砺石敲打着自己的铁锹,有人抽着旱烟悠闲地吐着烟圈,还有人干脆一仰身躺在枯草丛里„„

见没人理会,队长站起来,抬高了嗓门,说:“谁下水,给十块钱!”

啊,十块钱,多有诱惑力呀,那年月,壮劳力拼死拼活干一天才挣一块五毛钱。这时人群就有了一阵***动,有的坐起身,有的在鞋底上蹭着烟头。只见一个年轻的壮汉站起来,两手拿捏着破棉袄上的唯一一个纽扣,脚步缓慢向前挪,到了河边,看看清冷的河水,摇摇头,咂咂舌,咧咧嘴,又退了回去。

队长似乎急了,他脸上的麻子一个个红涨起来,如三月里绽开的朵朵桃花。他敞开衣襟,眼睛盯住水面,高喊一声:“三十块,谁下水?”

说时迟,那时快,队长的话音还未落地,就见一个人甩掉衣服,飞身一个鱼跃,“噗咚”一声扎入水中„„ 真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谁下去了? ——队长本人下去了。

二、华灯初上。“站住!”一声沉闷的嘶喝,引得众人寻声而望。说时迟,那时快,就见一个精干的身影转眼就由远而近,他的身后则是一位正大呼小叫的胖兄。凸出的小腹和发亮的前额充分印证着胖兄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尽管已是上气不接下气,但他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艰难地追逐着那个精瘦的汉子,“站——站——站住!”滴滴油汗如断了线的珠子,飞向空中,滋润万物。他一边喘着大气,一边高声叫喊,一边还揉着他那硕大的、一起一伏的肚囊。突然,那被追者一个趔趄栽倒在地,他试图起来再跑,可是挣扎两次也没爬起来,只好趴在地上喘粗气。“呼呼”的粗气吹起地上的尘土形成一阵一阵的小旋风。这时,路边的人“呼啦”一下,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他个水泄不通。“让让,让让!”拍马赶到的胖兄分开人群,两腿

叉开,跨在精瘦汉子的身上,然后,提提裤子,欠起脚跟,一耸身直向下蹲去,嘴里还嚷着:让你跑,让你跑,升了级,你,你不请客„„

三、接下来老师让我们自己看书预习,他则踱着步在教室里巡视。我两手压在腿上,一字一字地读着,我的余光似乎看到有个人影站在我的身旁,抬头一看是老师。只见他拿起我书桌上的钢笔,双手捧着,躬下身,毕恭毕敬的说:“毛萍小姐,您忘记拿钢笔了。”我愣住了,大惑不解地看着他,周围的同学也凑过来,猜测他有要搞什么名堂。只听他拿腔拿调地说:“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贵在思考,读出收获,读出疑惑,并随时把稍纵即逝的思想记录下来。拿起笔吧,毛萍同学,”我和周围的同学恍然大悟,笑了起来。老师也笑了起来,又得意地抹了一下鼻子,转身偷着乐去了。

作文语言要力求三顺

语言是作文的“物质外衣”它给阅卷老师最快最直接的印象。在考试作文中,考生常常出现语言上的毛病,如运用词语的生造、余赘、不规范,句子的表意不清、绕来绕去,前后不连贯,断断续续,使读者摸不清意思等。这些现象归纳起来就是语言的不顺畅。要改变这种现象,应在语言的“三顺”上下功夫。

顺眼。语言好的作文,看起来不仅表意上明明白白,而且能让人眼前一亮,使人眼界顿开,久看不厌。一位学生在《关爱是什么》的开头写道:“关爱是什么?关爱就是荒原上的一汪清泉;关爱是寒冬腊月绽放的一枝红梅;关爱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灯火„„”这段语言运用排比的手法,把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使读者眼前一亮,这种可眼的文字怎能不可心呢?语言要做到顺眼并不难,入在平时的练笔或作文中,恰当的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看起来就会很顺眼,有时甚至连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也能使句子更顺眼些。

顺口。写好作文以后,最简单的检查方式是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句是否畅通无阻;是否朗朗上口;是否文气贯通,意思完整,上下勾连。是否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是否有别别扭扭、磕磕碰碰、结结巴巴的句子。从顺口上来感受语句是否准确、通顺,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下面是一名考生考场作文中的一段:“一次偶然的机会,鱼箱里混进了一条鲶鱼,到了市场之后,鱼儿且蹦且跳,前来买鱼的人旋将章某围住了买其鱼。”这段文字,缺点就在于不规范,用文白加杂的语言,如“且”、“旋将”、“其”这些文言词语,很拗口别扭,如果把这些字改为白话,即使是很通俗的词语,读起来也会很流畅、顺口、响亮,否则给读者的感觉只能是故弄玄虚,令人生厌。

顺耳。好的语言,听起来有声声人耳、句句铿锵的舒服感,给人以音乐的旋律美和节奏感。听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磁带,尤其是在

4、

5、6三节中,像耳边飘来一个个优美柔和的音符,袅袅不绝的旋律久久地回荡着,人之于耳,动之于心。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是耐听顺耳的典范。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有勇气,有胆量,把写好的文章读给同桌听,或者让同学念给自己听,从是否顺耳上来判别语言是否通顺、优美,是否具有节奏感、旋律美,在自听、他同听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落笔惊人有良方

语言,怎样才能更美更有韵味更富有表现力?

一、语意转换意蕴丰。

大家熟知的“狗放屁”、“放屁狗”、“放狗屁”经过巧妙的语言转换,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人忍俊不禁。与此类似的另如“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等。再看下面两例:

儿笑成了一朵花,妈妈笑成了花一朵。

的饮食挑剔到了精致的程度,而他的艺术精致到了挑剔的程度。

二、对比中引人深思。

1.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一样拥挤,地上的人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遥远。 2.分别,是一种结束,但同时更是一种开始。 3.有文凭没文化,有学历没学问。

4.“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 春楼》)

三、幽默中鞭辟人里。

1.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来啥也不知道。(戏说旅游黄金周)

2.生活中,我们常常用真名说假话;网络中我们常常用假名说真话。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用真名说真话呢?

一是认认人儿,二是学学词儿,三是养养神儿。(对干部在职进修中不良现象的辛辣批评)

四、排比中增强效果。

1. 多的黑夜和白天,许多的星期,许多的月,许多的年, 都过去了。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我们都赞美永恒,渴望永恒。我们渴望爱情圣洁,理解万岁;我们渴望亲情永存,友谊常青;我们渴望理想崇高,信仰坚定„„可是,当河流不再像以往那样清澈,当天空不再像以往那样蔚蓝;当圣洁的爱情似乎已随着泰坦尼克号永远沉没,当许多美好的字眼似乎已尘封于小说中;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当话语似乎越来越远离了自己真实的心灵;当感动似乎越来越难,当热情似乎越来越少;当生活似乎变成简单的生存,当生命似乎变成了机械的重复„„我们怀疑了,生活中真的还有永恒吗?我们犹豫了,我们还要去追求永恒吗?

五、蕴含哲理,引人思考。

1.既然许多艰难注定要经历,那么与其烦恼不堪,不如坚定的告诉自己:黑暗不是我的人生色彩,我只是在经历黑暗。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到达的过程,所以我们想要的东西,都不会立刻如愿呈现。我们在生活中除了努力再努力,还必须学会等待,等待一些慢慢舒展开来的温柔。你只是在经历黑暗,不管境遇怎样,竭力不让理想搁浅和褪色,这才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情。

凭借神来之笔巧绘形 1

翟俊玉 〔开篇导语〕

置身人海,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在我们面前闪现。如何将这一张张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 工笔描绘

工笔描绘,要求精雕细刻地描摹人物外貌,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格、***格的特点。这是描写、刻画人

物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把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形神兼备,使读者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人物的彩色照片,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实例借鉴〕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起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幅墨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除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个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簪。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时候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看得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简

析〕

梁实秋观察先生的外貌,按空间顺序对先生的长相、衣着、姿态、表情等依次观察,并且抓住最突出的独特之处,重点观察。描写时,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精雕细刻地描写先生的外貌,从脑袋一直写到脸形、眼镜、鼻子、长袍、姿态、表情,将一个相貌古怪、***格古板是老先生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真正做到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简笔勾勒

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对人物外貌的某些方面只用粗疏的几笔就要勾勒出一个人物的大致形象,文字简练、质朴、传神。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叫简笔勾勒。

〔实例借鉴〕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 〔简

析〕

作者描写杨二嫂的形象,只用粗疏的几笔,三言两语,勾勒了杨二嫂的容貌、服饰、姿态,加上“圆规”的比喻,就把一个泼辣、凶悍的小市民***格特点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出来,做到了“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

漫画夸张

有时描写人物外貌,可用漫画的笔法,抓住人物外貌中最能反映其***格特征的关键部位带有一点夸张式地去着力描写。这样能使人物像浮雕一样凸现在读者眼前,造成鲜明活跳的视觉形象。采用漫画夸张,要注意夸张适当、合理,有真实感。

〔实例借鉴〕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

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癞”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就渐渐地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鲁迅《阿Q正传》) 〔简

析〕

这段文字,作者没有全面地去写阿Q的眼睛、鼻子、嘴巴,而是抓住阿Q头上的几处来癞疮疤,用漫画笔法,带有一点夸张式地去勾勒,惟妙惟肖地把阿Q这个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

局部特写

描写人物外貌时,截取人物具有特***的部分加以集中点染,以便读者通过这个“特写镜头”,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格特征和思想感情。这样可以使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实例借鉴〕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走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的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叫一个男孩子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可以用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简

析〕

小女孩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赤着脚”,其次是身上带着许多火柴。这段外貌描写没有任何的修饰,文字虽然朴实无华,但通过对小女孩局部的特写,把小女孩的无助与无奈、贫寒交迫的悲惨境遇真切而形象地勾勒出来了。

画龙点睛

鲁迅说过:“要极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的内心秘密。人物的眼光、眼神可以将他隐藏在内心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微妙地表现出来。描写眼睛,可以细描,也可以借助联想,通过对眼睛的刻画,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实例借鉴〕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 鲁迅《祝福》) 〔简 析〕

这段描写非常生动,把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的悲惨境遇描摹得淋漓尽致。连悲哀的神色都没有了,说明这个人物已经悲哀到极点了。这就将封建礼教强加在她身上的苦难,深刻地形象地反映出来,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侧面衬托

描写人物可以从正面对人物刻画,也可以把镜头移开对准其他人或物,让外界事物充当最佳配角,从不同的侧面烘托某个物,以期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

〔实例借鉴〕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綃头。耕者忘其梨,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

(乐府《陌上桑》) 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

„„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动。

(小仲马《茶花女》) 〔简 析〕

这两段文字,都是写人物的美。在描写的手法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形象,没有正面写一句人物长得如何美丽。而是通过侧面烘托把人物的美貌传神地表现了出来,这样的侧面烘托,能够把读者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出来。

“点化”故事作文几法 ◎

胡征和

生活中到处都有故事,故事作文迎合了人们喜欢看故事的心理。但是故事作文中的故事不是供人消遣,、猎奇、逗乐的,它应该有意义,或启人心智或激人情志等等,这就要求作者要使用“金手指”对故事进行“点化”,以凸现故事的旨意,让故事升格,使故事作文更有“故事”。

那么,对“故事”如何进行“点化”?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透过现象,“点化”本质

有篇短文《心态和行为》,说有位心理学家连续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他引导10个人成功穿过了一间黑暗的房子。第二次,他打开了一盏登,10个人看清了房中的一切,刚才所走过的窄窄的木桥下竟是一方水池,更可怕的是水池里还有好几条面目狰狞的大鳄鱼,第二次过桥,仅有3个胆大的盏了出来,但没有一个人坚持走过去。第三次,心理学家打开房内剩余的9盏灯,照得屋内如同白昼,原来木桥下还装有一张安全网,只是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第三次过桥,按理是没问题了,可仍有两人岿然不动,面对心理学家的疑惑,两人异口同声:“这张安全网牢固吗?”故事到此结束了,作者没忘“点化”:“很多时候,成功就像穿过这座小桥,失败的原因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能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骄傲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作者根据心理学家三次实验中10个人的行为及心理现象,分析个中原因,画龙点睛,透过现象,深入内心,深入本质,抓住了其中的内核进行“点化”,从而使这个故事有了启发意义。

二、洞察自然,“点化”人生

有篇美文《一棵核桃树》,作者说房前菜地上长了一棵树,春天里,孩子不敢肯定的说是枣树,朋友果断的说是李子树,爷爷经验丰富的说是樱桃树,就等着吃樱桃吧,而 到了深秋挂果的时候,才知道是一棵核桃树。这个关于树名的故事还真有点一波三折呢,倘若到此收笔,不过是一篇为核桃树正名的趣闻故事而 已,

而这篇美文美在作者于结尾处锦上添花的“点化”,且看:“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暗示的?它要我知道,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确实如此啊!自古迄今,地球上诞生可那么多的人,被我们认识的都是那些在自己生命树上结出果实的人。”作者由洞察自然界的核桃树“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这一点,联想到大千世界中的人,“点化”蕴含在故事中的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意义: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真实的果实,否则在自古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经过这样的“点化”,故事就“身价”倍增,更加耐人寻味。

三、品读生命,“点化”主旨

一篇名为《痛苦积聚力量》的短文,记叙了美国运动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滑雪运动员戴安娜·高登的故事。她很小就梦想成为一名滑雪运动员,然而命运偏偏捉弄她,她患了骨癌,被锯掉了右脚,接着又先后失去了***房和子宫,她哭泣过,但就是没有放弃过梦想。终于,她创下了多项世界记录,包括获得1998年冬奥会的冠军,在美国历届滑雪锦标赛中共夺取29枚金牌。讲完这个故事,作者动情的“点化”道:“一个人一旦沉沦于痛苦中,就永远不会有所作为。只有那些懂得消解痛苦,并在痛苦中不断积聚力量的人,才会使生命变得愈加丰满和充实。痛苦并不可怕,在痛苦中积聚力量,就如火山下剧烈涌动的岩浆,一旦喷发,必定带给人们灵魂的震颤!”如此一笔,中则“奇闻”故事就不是只让人惊讶,而是升华了主旨,给广大读者以深深的启迪:痛苦并不可怕,懂得消解痛苦,积聚力量的人生命会愈加丰满。

四、对比故事,“点化”时弊

有篇《平等的灵魂》的短文,说杜鲁门刚当总统的时候,一名记者前去采访他的母亲,问她一定会为儿子当上总统而自豪吧,这位母亲作了肯定的回答后还不忘加上一句:“但是,我也为另外一个儿子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人没有贵贱之分,都一样有值得自豪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平等,也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行吗?作者在结尾把现实与故事作了对比,简洁的加以“点化”:“可是,我们连饭桌上一个座位也有尊卑,中都是因为,有了世俗的眼光。”故事反衬现实,结处“点化”时弊,发人深省:人类应该抛弃世俗的眼光,平等待人。

“点化”有法,但无定法。记叙类故事作文,故事会因“点化”而升格,而精彩,而更有故事。只要你开动脑筋,你的作文定会焕然一新。

掌握升格技巧,提升作文价值 ――作文升格训练的方法及示例 ◎

李舒怀

如何掌握升格技巧,突破作文写作的瓶颈,是一个应该引起广大学生重视的问题。

一、深化作文的立意

古人有“意在文先”的说法。善于把文意写透彻的作者,总是注意让“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显现,使读者能够被导引着,逐层深入地接近文章主旨,完成“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认识过程。

1.体验生活,感***认识。

现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说:“‘假、大、空’的东西被社会无情的淘汰。能用尽可能的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的信息,达到尽可能的准确***和理解***,收到尽可能的表达效果,将被认为是写作高手。”所以,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就要注重在习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们要写出“言

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的话,就要在作文训练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具有较丰富的情感并具有准确的表情达意的写作技能。只有这样,使自己对生活有深刻的感***认识,写出来的文章立意才深刻。

可以说,写作是抒发情感的“艺术活动”,它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并且在唤起这种体验之后,用富于动作、线条、色彩的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只要终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任何陈旧的作文题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和心灵都是独一无二的。”(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

2.透析生活,理***思考。

王安石“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道出理解对生活的思辨。立意的深刻来自对生活的思考,都是并不意味着只能用生活事实来揭示深刻。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寓理于事,是展示思维的重要方式。象征***表达,是作文的重要构思技能。由于这种写法的“意”,是作者先从普遍***的生活存在中提炼出来的,再寄寓在一事或一物之中,所以它的“意”往往比一般记述***、议论***的文章更为集中、更为深刻、更为警策。

有这样一个故事:飞速行使的列车上,一位老人刚买的新皮鞋不慎从窗口掉下去一只,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地将剩下的那只也扔了下去。众人大惑不解,老人却坦然一笑„„

立意一:剩下一只,留着没用,不如扔掉。立意二:提着一只鞋,让人笑话,不如扔掉。这两种立意显得太一般化,不够深刻;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掉下去的以只鞋被人捡到,捡到一只没有用,我扔下去,他就有一双新鞋,这样就可以得出不寻常的立意:为别人着想,坦然面对失去。

总之,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意”是内涵,“情”是外延。作文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生活,更需要哲理生活,理***思考。“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情感”在写作中作为一种推动力起作用,而它本身也在作品中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淡化作文的选材 3.平淡见新奇,以小见大。

王安石游褒禅山感叹“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写文章却可以反其意

而用之。我们从细微平凡事件中挖掘出的深刻,往往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如 关于“父爱”的常见话题,一学生选择了生活中平凡的事例:父亲在卖完粮食之后选择看病还是帮我交学费的事情,最后他执意不去看病,让我感动得躲在黑暗的屋里偷偷的落泪。文章饱蘸感激之情书写父亲,书写对人生的最深切的感受,做到了平淡中见新奇,使材料在文章中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4.旧瓶装新酒,芳香四溢。

有的同学认为只有大事才能显深刻,这是一种误解。这也是近几年升学考试试卷中学生

谈生死、胡编不幸家庭特别多的原因之一。在强调抒写自我的作文中,进行编造、虚构可以不可以的问题我们且不谈,仅从选材而言,并非写大事就容易出深刻,写小事就难显深刻。

如在一篇关于“友谊”的文章中,一位学生写自己失去友谊的惭愧,“我”好友商议好毕业时报考同一所高中,后由于家庭的压力,成绩好的“我”改报了重点高中而没有告诉朋友,放榜后,朋友知道受了欺骗,两人友谊破裂,“我”当时未能做出适当解释,此后,对友谊丧失的内疚,始终笼罩着“我”。这个题材虽说平常,却揭示了青少年对纯真友谊的追求和美好愿望。

5.材料求独特,别出心裁。

真实的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中学生来说,真情的抒发首先应该建立在叙述自己最熟悉的、最了解的亲人、朋友、老师等身上。但是,写这类题材最容易千人一面,平淡无奇。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独辟蹊径,从众多的材料中把独特的内容写进自己的文章。如写“家里的故事”时,如果思路局限在生病、做饭、洗衣这一类事件上,就落入了俗套,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恐怕也难写出好文章。但有学生选取了“妈妈不服爸爸这一位家庭‘一把手’”的事例,决定一显身手,挽回“家庭地位”的故事,文中有一种浓浓的家庭氛围,也有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情趣;又如有的学生选取了“醉酒的爸爸”的故事,讲述的是爸爸当上干部之后的变化,作者把这种变化放在爸爸喝酒前后来展现,既深刻又新颖。在类文章,通过独特的选材,增强了文章的可读***,大大提高了文章的价值。

三、优化作文的结构

6.角度求小巧,情感见真挚。

摄像时,角度选得越大,照片中的人和景物就越不清楚;选取的角度越小,则越可以把人物的***情或景物的特征在细微之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们所说的文章角度小巧,“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就是这个道理。同一个题材,写作的角度有很多,但并不一定每个角度都能写出好的文章,只有选取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角度,才能让人看到事物精彩、引人的一面。如一位学生在“一碗面条”当上故事中,讲述的是妈妈生病时照样给“我”准备一碗面条的事,作者透过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写出了一份感人的母爱;又如“一根红头绳”的故事,讲述 的是自己家庭的贫困,老师在“我”生日的那天送“我”一根红头绳作为礼物的事,作者透过小小的红头绳,写出了一份让人感动的师生之情,等等。生活是殷实的,只要我们在写作中善于选取小巧的、合适的角度,就可以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散步》(七年级语文上册)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参考例文。

7.情节求曲折,情感显动人。

初中的作文训练一般只要求写五六百字,在情节上稍加用心,掌握一些“尺水兴波”的技巧,效果就会与众不同。如一位学生在写“幸福”题材时,写的是自己在考试前的一天晚上,渴望在医院上晚班的妈妈能陪一陪自己当上故事。“在这种关键时刻,我竟然无法得到父母的特殊关照,谁会想到,一个所谓的幸福之家还有着如此的不幸?”当其无奈之时,妈妈回来了,而且回来了三次。第一次是回家取钥匙,“我的心凉了半截”,第二次回家是由于下雨回家取伞,当“我”彻底失望时,不料,妈妈第三次出现在自己面前。一件小事写得波澜起伏,真实感人,鲜明地反映了自己由怨而恨而爱的过程。这样富有创新意识的作文,是很受青睐的。

8.打破惯***思维,推陈出新。

如有这样的一个寓言故事:乌龟和兔子赛跑又开始了。这一次兔子可是憋足了劲。发令枪一响,兔子就一溜烟跑了。可是没想到,在一次不在森林里而在山坡上,乌***一缩,从山顶滚到山脚。结果,比赛还是乌龟赢了。兔子的眼睛更红了。其实,兔子不知道,除了有力气有本领外,还需要用脑子。

这样,文章虽然取材局限于耳熟能详的故事,由于在使用时打破了习惯的思维方式,同样达到了推陈出新的效果。

四、美化作文的语言

文章的升格除了以上所述的几个角度和方法外,令人回味的文章还必须做好“穿衣戴帽,浓妆淡抹”装

饰语言的工作。当然语言的流畅与否、精练与否也是影响文章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能让作文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我们必须掌握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方法。

谈话题作文的切入视角 梁新奇

话题作文的切入视角,是指写作话题作文时,切入话题的角度。在话题作文中,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视角,往往更容易使文章出新出彩。下面简谈几例。

一、多主体视角

多主体视角,是指从几个不同主体的视角切入话题,多角度地表现话题的不同侧面。如有位考生写“人生”为话题的作文时,他以四句话作为每节的总领:“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逗号。父亲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冒号。爷爷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引号。奶奶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长长的省略号。”通过母亲、父亲、爷爷、奶奶之口,使抽象的人生变得具体、明朗,使行文生动活泼。由于从不同侧面来展现话题,从不同视角中得出不同的结论,使文章更加客观、全面,达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

二、第三者视角 1.物的视角。

物的视角,是指从人类之外的其他主体视角切入,来写话题作文。如有位考生写“压

力”的话题作文时,通过眼睛的变化切入。晚上,“我”(眼睛)强打精神,陪伴主人做作业到深夜;上课时,“我”迷迷糊糊,感到非常难受。小作者通过眼睛的遭遇,暴露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发人深思。

2.第三者的视角。

是指以第三者的主体视角切入,来写话题作文。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从一个小 伙计的视角切入,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用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形式上更能吸引人,表达上往往更生动、更形象,内容上则会更充实,更感人,更引人入胜。

三、视角换位

视角换位,是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对方的角度切入来写。如有位考生写“假如„„”的话题时,写道:假如有来世,我愿做父母的父母,我也要在母亲上学前,递上热鸡蛋„„我也要像父亲那样„„让他领悟人生的哲理。这种换位思考,“言对方行为,吐自己心声”,达到讴歌或鞭策之目的,构思新颖,真诚自然,深切感人。

四、心灵独白

心灵独白,是指通过主人公的心灵独白来写话题作文。如有考生在写“生活告诉我”时,采用给父母写信的方式,告诉了自己被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种种感受,读后令人感叹不已。

康德鲁说:“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天上的星星和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在写话题作文时,改变直接讴歌的写作形式,通过主人公的心灵独白,让自己的感情宣泄达到最高点,打动读者的心灵。这也符合“感情真实”的要求。

五、人格化观念

人格化观念是指将某种观念赋予其人格的力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话题作文。有位考生写“把握”的话题作文时,以“我叫把握”为题目,运用拟人的手法,选取唐太宗李世民,两弹元勋邓稼先和监狱里的贪污犯三个材料,说明了只有把握好自己,才能走向成功的道理。

以观念的自身来表现主题,实现了视角转化。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趣味盎然,使抽象的观念具体化,方便了作者的描述和表达。

总之,写话题作文,巧妙的运用主体视角,就能给人面貌一新的感觉,使自己的作文由基础等级向发展等级靠拢,提高作文的档次。

明眸,不只美在第一瞥 ――中考满分作文点题技法例谈 3

曹津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人用“明眸善睐第一瞥”形容标题的动人魅力。在“第一瞥”之后,怎样在文章中巧妙的点题,使“明眸”更加亮丽呢?近年中考满分作文给了我们可资借鉴的范例。

一、照应式。题目出现于文章开篇与结尾,既突出文旨,又时结构严谨。湖南溢阳市考“微笑”话题,有位考生用借代法拟了一个形象化的标题――将嘴角轻轻上扬。文章开篇点题并将主旨诗意化:“轻轻将嘴角上扬,脸上便会微微地泛起淡淡的笑容。这小小的一个动作,就像春天的樱花,在大地上纷纷绽放;就像柔柔的清风,„„”结尾则先作诗意化的收拢并再次点题:“朋友,将嘴角轻轻上扬吧,快乐着自己,也会感染着他人。”这种点题加诗意描述的照应既使首尾圆合,题贯始终,又有内涵上的勾连,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二、强化式。让题目成为串联全文的关键词语,频频亮相,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强化读者的感知。湖北天门市考“乐园”话题,有位考生拟题“永恒的乐园”,并设“诸葛草庐”、“陶潜东篱”、“东坡赤壁”三个小标题,在生动描写古人的三处乐园时,都用相同的句式点题:“诸葛身居乐园,而志在天下――寄托美好精神的乐园是永恒的”,“陶潜身在乐园,而心怀世局――寄托美好精神的乐园是永恒的”,“东坡身游乐园,情系古今――寄托美好精神的乐园是永恒的”。这样反复点题,“永恒的乐园”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张扬着作者个***化思维的生动的意象,给读者的印象当然是强烈鲜活的。

三、应答式。题目提出富有深意的问题,文章扣住问题逐层应答,这种点题形式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妙趣。湖北黄冈考半命题作文“走进

”,有位考生拟题“走进那扇门”,面对过去、将来和现在这三扇门,文章巧设形象,以充满想象力的语言逐一作答:进入“过去”的大门,终因“厌烦无聊”而“狂奔而出”;想要进入“未来”大门,又因“别人都拿着一生奋斗得来的门票快乐而进”,而自己却“两手空空”被拒之门外,终于“无地自容,羞愧逃离”;最后,“我紧紧握住‘现在’大门的门把手,深吸一口气,走了进去”,“我”坚信,总有一天会“手持着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门票步入未来成功的金色大殿!”这样点题的的特点是:题目设问,给人悬念;行文在排除和选择中作答,峰回路转,趣味横生,又显出结构的严谨流畅。

四、升华式。初读题目,只感知其表层意义,待文章展开大部,作者不经意地一点,文章顿现灵动之双眼,主题得以升华,给人不尽回味。四川内江考“感动”话题,有位考生叙述了一个小伙子骑“飞鸽”撞倒骑“凤凰”的姑娘,小伙子慌乱害怕,姑娘却宽容大度报以一笑的故事,因故事发生在阳光初露的早晨,所以作者拟题“阳光满路”。文章亮点在文末点题处:“阳光满路,车行如风。”作者一语双关,点出题目“阳光满路”的深层含义――温馨、友善的深情充满神州大地,文旨得以升华,读者读至此,再回味题目,顿觉余

韵袅袅。

明眸善睐第一瞥,亮丽更在点睛中。点题,可不能小视哦! 演绎事物的“内涵”

事物本没有什么内涵,比如说,雪就是雪,本没有什么深刻含义。但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却赞美着雪的质朴与纯洁。这种“有意识”“发掘”事物品质的写作技法,就叫做“演绎事物的‘内涵’”。

请读下面这篇小小的美文。 星光在窗外闪烁

心绪纷乱之时,透过窗棂,只见星光在诡秘地闪烁,寒辉逼人,清凉如水。

在寂黑的夜空里,星光告诉大家,世界上有这样一种能发光的物质,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坚持不懈地闪烁,在属于自己的坐标上。不在乎风风雨雨,有时被浮云遮蔽了,遮蔽后又顽强地显现出来。

是那样清澈纯真,是那样宁静无躁,它拙于言辞,干脆无语,无语便是有语,有语的涵义全在于闪烁。

星座——星光——星空,如此井然有序地构成着,如此相安无事地共处着,谁也不倾轧谁,谁也不嫉恨谁。

难道就不寂寞、孤独么?这样年复一年地闪烁着。 心绪渐次澄明,重举一怀清凉,与星光相映成趣。 (选自《散文》1997.3作者:欧阳斌)

这是一篇描写事物的美文吗?是,又不是。说它“是”;因为它写了“星光”,说它不是,因为它仅仅只是开头第一句话才真正地写到“星光”。

原来,这种演绎事物“内涵”的写法重在“演绎”与“发掘”。在这种写法中,“物”是外界存在的,“物”的“内涵”是作者的体验与感受。因此,写“物”是手段,写“物”之“品质”才是目的。于是作者往往略写“物”而详写“物”的品质——将“物”作为引子,将“品质”的抒写作为文章的主体。你看上面《星光在窗外闪烁》的第

二、

三、

四、

五、六段,其实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因其表达的艺术而显得很有抒情***,很有震撼力,表现出一种激动人心的美。

由此我们可以领会到此类文章的表现手法与表达目的:选择能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或美好、或高洁、或清雅、或崇高„„的事物并对事物进行抒写;好像始终在写物,而实际上始终借“物”或从某一角度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与感悟,或从某一角度对美好高尚的精神品质进行赞美。

现在请你根据下面所给的材料,以“梅的启迪”为题,学习本文所介绍的写法,将下面的材料扩写为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材料:

雪后的梅,不畏严寒,愈发怒放,绽出片片白玉,犹如在向严冬挑战。微风轻拂过,吹落片片花瓣。严寒中的梅,纵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要将自己的报春之歌高唱。来时那样无瑕,去时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染一丝尘俗。

每次雪后,我总会来看一看你——寒梅。因为,你一直给我以生命的启迪:生命之花与其娇艳而受玷污,

不如清白而自爱;与其哗众取宠,不如实事求是以保持自己的尊严。

学用“象征”手法

“象征”是什么样的手法?这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和难以掌握的问题。为了讲清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读艾青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读了这首小诗,你联想到的肯定不是“礁石”。那在风浪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让你想到的会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斗争精神。

在这里,我们读的是“礁石”,但它让我们“跳跃”式地联想到一种精神风貌。

简单地说,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中,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到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有人说,象征,是变平凡为深刻的催化剂。

“象征”手法有什么样的艺术***呢?可以说,象征,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的构思方式。 原来,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但又有深刻意义,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得清楚,有时则又是不便明说的。此时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让人既能体会到事物的意义,又能体味到文章语言的深刻与美好。

下面请读茅盾《白杨礼赞》片断: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其笔力集中在白杨的神采、姿态、精神、品格之上,其情感的基调是***的讴歌,这让我们极为鲜明地感觉到作者是用白杨在象征着一种人,象征着一种精神。果然,作者又以不可压抑的***告诉我们,他的目的决不是只写树: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像《礁石》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相比之下,前者更为含蓄蕴藉,意味隽永。我们可以《咏松》为题,试用第一种方法去进行构思。

即物抒怀

我们常常说到“触景生情”,而很少听到“即物抒怀”这样的话。其实,这也是一种构思写作的笔法。面对能够激动自己心灵的事物,人们也许会感悟,也许会沉思,也许会联想;面对事物,人们心中的火花在跳跃,人们要形象地抒写自己的“心灵”感受,这就是“即物抒怀”。

如某年高考阅读材料中有一篇《青菜》的文章,在写了青菜的色彩、形态、根部以后,作者这样抒写自己的心灵感受:

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生动又纯粹,既简洁又丰润,既朴素又高贵吗?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你看,这就是“抒怀”,这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心灵。在这儿,作者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充分地、优美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独白。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的笔下,突现的往往是那些质朴、高雅、美好、纯洁的事物。也正因为如此,作者的抒怀也表达着很多人的同一心声。下面请欣赏何亮的《蓝天可读》,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的:

我喜欢仰望蓝蓝的天空。天空蓝蓝的哟,你是一首***的诗,一首不老的歌。

小时候,独自到河边嬉水。只见,水蓝蓝。我捧起一捧水。怎么还是透明的?我一抬头,哦,天蓝蓝。我像只欢乐的小鹿撒腿赤足奔跑在小路上,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蓝蓝的天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镶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没有母亲的童年里,我常常与蓝天作伴。我倚在大树旁对着蓝天唱歌、流泪、说悄悄话,说我的幻想和憧憬。

天空一片湛蓝。明净而悠远。我久久地凝视着,不敢出声。我似乎被感应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和美好,止不住滚烫的泪流下来。这天空,蓝得那么纯、那么美。我为之而震撼。

我觉得她神圣而不可冒犯。她向我敞开一扇天真、浪漫、长青的心灵,我在努力破译它深邃而神秘的语言,去接近她,与她交流。

凝望碧蓝、干净的天空,我想,被功名利禄遮蒙的双眼是看不到天空的颜色的——这蓝色。于是,我要求自己心里不能有一粒灰尘。污垢的心灵不配享受这纯美的天空,亦得不到她博大的精魂。

有时,我被世俗的藩篱围困,我感到是这蓝色的天穹让我突围,不要贪恋红尘。 先哲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信。

远眺天空可调整视力,而蓝色天穹可调整人的心灵。她又像一面奇妙的镜子,照透你的五脏六腑。你拥有干净而青春的灵魂吗?你敢面对这蓝色天宇发誓吗?

(选自1999年10月《中国青年报》)

现在,请你以“读水”为题,构思一篇“即物抒怀”的短文,好吗? 物我交融

世上万事万物,由于普通,往往不被人重视,这就是所谓熟视无睹。而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人,却又往往

选择它们,对它们沉思,从它们身上展开联想,在它们身上融汇进强烈的思想感情,利用它们表达一定的观点。——这就是咏物明理。

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用这种笔法写来出的文章,既是在写“物”,也是在写“我”——这里的“我”是作者自己。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想到、谈到、看到、遇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成长等等。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这种联想化作文章——巧妙地把自己与引起自己联想的“物”放在一起来写。

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可以学习它“转换”的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进行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历、情感也就同时渗透在了这种“转换”之中。

如孔林的《风筝》一文,先写自己童年放风筝:

天空,被浅灰色的云揩得洁净透明,扑面的风像绵软的羽毛在额上颤抖,一只燕子形的风筝在天上游荡,哨音顺着我的手,手中的线升到云层中去。

我放飞的是童年的欢乐,童年的幻想,童年的梦。„„ 接着进行“转换”,写自己成了一只离开家乡的风筝:

我长大了,在那片蓝天,那片蓝天下那片土地的眼睛里,我成了一只风筝。

那崎岖的羊肠小道,那被拓宽的公路,那闪闪发光的钢轨,那平坦的高速公路,那在蓝天上肉眼望不见的航线,将我越放越高,越放越远。但我忘不了那片蓝天,那片蓝天下的土地。

„„

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还可以学习它“暗示”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写物即是写自己——明写物,暗写己;明写物的形态风貌,暗写自己的或经历、或精神、或意志、或情趣等等。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就运用了这种笔法。请读它最后两段: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花一片、一片,洒落得变成赤***的了。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啊,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个花苞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同学们可想一想,文章在这里写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写了对小桃树未来的坚定信心,这是不是渗透着作者自己在奋斗中的感受呢?

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物我之间应有着某个方面的共***,第二,在描写中一定要突出“物”的形象;第三,对“我”的表现应该比较含蓄。

下面有这样一个练习请同学们思考:

你见过许多花草树木,哪一种你最喜爱?哪一种牵动过你的忧愁与欢乐? 咏物明理

“咏物明理”不同于“托物寄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咏物明理”之“理”来得直率,来得爽朗。第二,“咏物明理”的之“理”的文字更多,情感更强。

要说“咏物明理”的写法,我们可先读读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的节选: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

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是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颠,只有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里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落在石缝间而凄凄楚楚。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石缝间的生命》从全文而言,是借小草、小花、松柏写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这就叫做“托物”。在作者的笔下,作者表现石缝间顽强的生命,笔力集中在特征分明的“根”上。这生命之根,凝聚了作者的情感,也将引发作者的议论。这就叫做“定向”。

在“定向”的同时,作者对所托之物进行了精美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努力地逼真地表现出了所写之物的外貌形态——很明显,这是为了下一步的抒情与议论。这就叫做“蓄势”。

然后作者用大量篇幅,海潮般地倾泄出心中的感悟。

他赞叹立足于石缝间的生命的价值,他评说石缝对于锻炼生命的意义,他希望一切生命都应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生存环境。

原来,写小草、小花、松柏并不是为了表现它们,作者将它们作为自己情感的化身,演绎出丰富深刻的情与理。这就叫做“开掘”。

原来,“咏物明理”的文章是可以这样来写的:选定事物→思考定向→描写蓄势→开掘议论。 写物忆趣

“写物忆趣”的短文,就是“由物引起的回忆”之类的文章。从表现同学们的写作个***、写作灵感来说,写这样的文章似乎不应该只限于“一件物品”之上——当我们开阔视野、放飞思绪,走进千姿万态、色彩斑斓的生活世界时,该有多少事物能激发我们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写物忆趣”这四个字很有讲究。第一,它点示了文章的大致思路,先写物,再忆趣;第二,它规定了文章的写作方向,一定要写“忆”;第三,它表示出文章的写作情调,也就是要表现出“趣”。所以,这样的文章有着“往昔”与“今日”相联的意味,有着深长的情愫,有着活泼灵动的笔调,散发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请看下文:

故乡的芦苇

多年来尤其令我梦牵魂绕、永远不能忘怀的,是故乡的芦苇。

是的,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青玉似的秀技,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

一到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着。

我们还喜欢用芦叶折成绿色的芦叶船。手巧的伙伴,还会从旧火柴匣上剪下小片片,当作舵,安在小船的尾部,还用香烟匣里的锡纸做成小小的银色的帆叶。我们一个个光着小脚丫,蹲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各自把小船移到水面上。“开船罗!开船罗!”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之花,顺流而去„„

在那星月交辉的夏夜,我最喜欢带着弟弟到芦苇丛中抓纺织娘。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我们把捉到的纺织娘小心地放进小竹笼子里,怕它们饿,就塞进几朵金红色的南瓜花。然后将笼子挂在蚊帐架上,任纺织娘用好听的歌声伴我们进入甜蜜的梦乡„„

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每每想起你,我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

(节选自《黄河之水天上来》《故乡的芦苇》作者:樊发稼)

上文的主体部分有机地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写物”,写物的目的是为了“忆趣”,所以作者对“物”进行了细腻的、真情的描写,为“趣”的出现作了充实的铺垫。第二层次是“忆趣”,忆趣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物”的回味,所以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对“趣”进行了表现,以烘托“物”的美好。

如果把“写物忆趣”的写法当作一种模式的话,这里的“趣”就虚化了,就可以叫做“写物忆×××”,于是,你的写作思路就更宽泛了。

写物喻人

写物喻人的美文时时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一种比较通俗的美文表达技法,它构思的着眼点就是“由物及人”——在对某种事物进行描叙之后,引起对某一类人的的评赞。其写法往往是先情感丰富地描写“物”,再通过联想颂“人”;对“物”写得多而细,对“人”则点出、点到为止。课文《荔枝蜜》就很好地表现了这种写法。下面请读经过缩写的课文:

荔枝蜜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荔枝蜜。一开瓶塞儿,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那辛勤酿蜜的小蜜蜂。

荔枝林的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就是养蜂场。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嘤嘤嗡嗡,出出进 进,飞去飞来,一片那沸沸扬扬的劳动情景。 我问养蜂员老梁:“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送去生活的甜蜜。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那天夜里,我做了个甜甜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你看,文章很有层次地层层深入地描绘了勤劳的小蜜蜂,写出了自己的心底波澜,然后笔锋一转,颂扬了“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辛勤劳作的农民。“蜜蜂”与“农民”,在“最爱劳动”、“整日整月不辞辛苦”上极为相似,这就做到了“写物喻人”。

写“以物喻人”的小美文,要“立意在先”,对所咏之物,要有一个吟咏的方向,这个方向是朝着所写之“人”而去的,“物”与“人”之间,要能真正地被“喻”联起来。现在我们来想一下,平时我们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如“露珠”、“劲竹”、“泥土”、“秋叶”、“红烛”、“骏马”、“冬雪”、“浪花”、“白帆”、“蚂蚁”等等,是不是都可以用来立意呢? 也许会有人说,何必这样曲曲折折地写来呢?直接赞扬心目中的人不就得了吗?当然,那也是一种写法,而“以物喻人”的写法就是要讲究有点曲折,在如此的写作之中,文章就有了意韵,有了情蕴,有了深长的意味。

借物抒情

应该说,凡写物抒情的文章,都带有借物言情的特点。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借物言情”,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表达技法。在这种技法的表达中,作者对文章中的“物”写得比较略,写得比较虚,不像“托物寄意”类的文章,对“物”进行精心的描画。此时文中的“物”,是抒发情感的一个引子,一个凭借,文章表达的重点在抒情;作者借这个“物”,巧妙地引出自己原想直接抒情的话题。请读下面的短文:

家乡的桥

家乡的桥是我梦中的桥。

家乡村边有一条河,曲曲弯弯,河中架一弯石桥,弓样的小桥横跨两岸。

每天,不管是鸡鸣晓月,日丽中天,还是月华泻地,小桥都印下串串足迹,洒落串串汗珠。

那是乡亲为了追求多棱的希望,兑现美好的遐想。弯弯小桥,不时荡过轻吟低唱,不时露出舒心的笑容。

因而,我稚小的心灵,曾将心声献给小桥:你是一弯银色的新月,给人间普照光辉;你是一把闪亮的镰刀,割刈着欢笑的花果;你是一根晃悠悠的扁担,挑起了彩色的明天!哦,小桥走进我的梦中。

我在漂泊他乡的岁月,心中总涌动着故乡的河水,梦中总看到了弓样的小桥。当我访南疆探北国,眼帘闯进座座雄伟的长桥时,我的梦变得丰满了,增添了赤橙黄绿青蓝紫。

弯弯的小桥,是我梦中的桥吗?

三十多年过去,我带着满头霜花回到故乡,第一要紧的便是去看望小桥。

啊,小桥呢?小桥躲起来了?河中一道长虹,浴着朝霞熠熠闪光。啊,雄浑的大桥敞开胸怀,汽车的呼啸、摩托的笛音、单车的叮铃,合奏着行进交响乐;南来的钢筋、花布,北往的柑橙、蔬菜,绘出交流欢跃图„„

满桥豪笑满桥歌啊!变化了的桥,传递了家乡进步的消息,透露了家乡富裕的声音。我蓦地记起儿时唱给小桥的歌,哦,明艳艳的太阳照耀了,芳香甜蜜的花果捧来了,五彩斑斓的月幕拉开了!

我心中涌动的河水,激汇起甜美的浪花。我仰望一碧蓝天,心底轻声呼唤:家乡的桥呀,我梦中的桥!(选自1998.10《语文世界》P10作者:)

你看,作者意在深情地赞美家乡的变化,意在表现对家乡进步的感慨与欢欣。但他舍弃了直接表达这种赞叹的写法,而是巧借“小桥”,巧借现在已经不存在的“梦中的小桥”,让“桥”牵动自己的情思,让“桥”串起自己的生活历程,让“桥”来表现家乡的美好今天。

于是,“桥”就成为引动情感的一条线索,贯串在文章的始终。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我们往往可以“找到”某个事物,好像在它身上倾注着丰厚的情感,而实际上这种情感的表达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

现在可以来试一试,假设我们运用这种“借物言情”的写法,来写“家乡的小河”、“家乡的小山”,或者写“家乡的小街”、“家乡的小路”、“家乡的小屋”„„你是不是觉得比较容易动笔了呢?

托物寄意

所谓“托物寄意”,就是在对某种事物进行足够的吟咏、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或观点。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构思写作的方法。作者描绘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这种事物,而是为了引出一种见解、一种哲理。

下面是作家赵丽宏的《梧桐的悲哀》,作者在描写梧桐种籽命运的时候,引出了深沉的感叹: 在初春的暖风里,满天飘着毛茸茸的黄色的飞花,像天上落下了奇异的雪。

这不是蒲公英,是梧桐的种籽。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上那些小铃铛,在严寒中度过了冬天,此刻,它们在春风里欢快地解体了,脱落了,变成了漫天的飞花。

它们是数不清的小生命呵!它们在春风里飞呵飘呵,像一只只小蝴蝶,像一顶顶小降落伞。它们要找寻自己的土壤,它们要在大地的怀抱里生根,发芽,有朝一日也长成一片亭亭玉立的梧桐树林,它们要用水灵灵的新绿覆盖大地„„

然而在城里,到处是冷冰冰的水泥地,它们终于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土壤,只是在街头墙角无可奈何地积累成一堆堆一团团,心灰意懒地滚动着„„

它们本来应该变成森林的!

下面是课文《秋魂》中的一个短章《秋实》,作者好像是在描写“秋实”,而实际上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一种看法。文中最后的两句话,含蓄地深刻地表达出一种人生的哲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议论文阅读)

语文中考总复习之现代文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作文

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

语文总复习教案

中考政治总复习教案

中考英语总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