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品德16课(已改)

发布时间:2020-03-03 06:14: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课

可爱的地球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重点难点:

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1.在课前收集有关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相关报道和资料。

2.让学生收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材料。

3.地球的图片,地球仪。

【活动一:看看说说,认识地球】 学程预设:

1.看图片,交流有关神舟五号和飞行员的资料

2.了解卫星上看到的地球的样子 导学策略:

1.出示杨利伟的图片资料。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有关报道和资料。

2.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3.看书上插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天地对话——“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

4.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州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地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活动二:地球的形状与面貌】 学程预设:

1.了解古代人类是如何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 2.实验:海边看海

2.对比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不同点,了解构成。 4.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大洋大洲。 导学策略:

1.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学生交流。

3.对比实验:模拟“海边看船”。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1 4.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观察总结,教师补充。

引导学生说说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学生发言后,简介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赤道、北极、南极。

5.地球表面真实的原貌是怎样的呢?

读加加林的描述,讨论。

6.小组比赛:在地球仪上找大洲大洋。

【活动三:知识拓展,复习巩固】

活动:《科学畅想,遨游太空》

分若干小组,每小组模拟乘坐一架飞船,飞船名称由各组自定。要求将本课学习的知识进行串联,模拟宇宙飞行,说说看到的情况。必须反映的内容是:地球形状特点,宇宙中的星球。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特点,了解地球表面大洲大洋的基本知识。

2.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特点,了解地球表面大洲大洋的基本知识。

教学准备:

1.地球仪。

2.世界地图。

3.让学生调查,调查家中餐桌上的食品分类与来源。 【活动一:看看说说,认识大洋大洲】 学程预设:

1.了解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认识海洋和陆地。 2.通过阅读,了解大洋大洲的相关知识。 导学策略:

1.复习地球仪知识,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比例示意图,在地球仪上辨别世界的大洲大洋。

2.大洋大洲概念比较。

通过读图,知道什么是大洋,什么是大洲。

3.出示东西半球图,指导学生从东西半球图,区分陆地和海洋,认识七大洲、四大洋。在地图上确定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同时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中的最大和最小。

各小组借助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找出各大洋大洲的位置。

4.读“七大洲名称的由来”,加深对大洲大洋知识的理解。

通过地图的判读,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不同角度了解世界各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对东

2 西半球间,南北半球间陆地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得出:东半球陆地面积大,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活动二:神奇的陆地与海洋】 学程预设:

1.了解世界地形: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2.分小组讨论:

(1)说说我所知道的平原、高原、盆地、山地和丘陵。

(2)说说我所知道的陆地动植物资源。

(3)说说我所知道的有关地形的世界之最,如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最高的山脉等。

导学策略:

1.先出示一组不同的地形图片,了解世界上地形主要可以分为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五种。

2.分小组讨论:

(1)说说我所知道的平原、高原、盆地、山地和丘陵。

(2)说说我所知道的陆地动植物资源。

(3)说说我所知道的有关地形的世界之最,如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最高的山脉等。

3.汇报:我家餐桌上的食物调查。

说说经常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食品,然后将这些食品进行划分。

4.说说对未来开发海洋的想法。

小结:海洋是人类当今和未来开发的重要领域,是人类开发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场所。

【活动三:知识拓展,复习与巩固】

美文欣赏——可爱的地球

说一说我们居住的“家”:从不同角度夸夸我们生活的地球,提出保护地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针对爱护地球行动,提一条倡议。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地球形状特点、麦哲伦环球航行等事例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品格,深化爱国主义情感。

2.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地球村的理念,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唤起人类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理解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是为了今后建设更美好的人类家园。

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地球村的理念,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唤起人类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相关资料。

2.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3.歌颂地球的诗歌。

【活动一:看看说说,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程预设:

1.了解麦哲伦

2.明确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线路,了解重要意义。 3.活动:我是小小环球航行家 导学策略:

1.同学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环球航行的人是哪一位吗?

板书“麦哲伦”,导入新课。

2.根据课前预习和课前搜集的资料,学生交流:我所了解的麦哲伦。

3.根据教材提供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说说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主要是从哪个大洲出发,经过哪些大洋大洲,最后到达哪里。

4.讨论: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5.活动:我是小小环球航行家。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麦哲伦航海路线示意图,结合对所经过地区自然风貌或风土人情的大概了解进行情况介绍。

【活动二:形形色色的环球旅行】

学程预设:

1.交流环球航行的资料,阅读故事。 2.分角色朗读《地球,我的母亲》 3.阅读“世界地球日”的资料。 导学策略:

1.交流环球航行的有关素材。

2.教师介绍:现代麦哲伦。

英国28岁的女航海家艾伦 麦克阿瑟打破世界记录驾帆船71天环游世界。

3.生朗读书上的环球航行故事资料。

4.小组分角色朗读“地球,我的母亲”。

5.集体阅读“世界地球日”资料。教师介绍近几年地球日的主题。

第二课

从世界看中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国情概况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特点。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特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正确理解区域差异大,人口众多对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重点难点:

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特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东西半球图、地球仪。

2.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地图挂图。

3.录音:《请到天涯海角来》、《黄河颂》、《康定情歌》、《青藏高原》等。

各地区风光的景观图。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

1.出示中国长城、故宫、兵马俑、云冈石窟等图片。

2.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迈克和袁小光,相互自我介绍,说明目的,各自介绍自己的国家所在的大洲位置。由迈克提出“中国在哪里”导入新课。

【活动一

了解中国概况】 学程预设:

1.从世界地图上找出瑞典和中国的地理位置。

2.读图:中国陆地面积与欧洲面积的比较图。

3.学生分小组朗读中国小档案。

并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我所知道的中国档案资料”。

4.读图练习在中国行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首都、主要岛屿台湾岛和海南岛,认识中国濒临的海洋。

导学策略:

1.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瑞典和中国的地理位置。

小结:从南北半球看,中国在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中国在东半球;从世界大洲大洋的位置看,中国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迈克提出新问题:中国与他的国家谁大?

指导学生看图:中国陆地面积与欧洲面积的比较图。

教学生阅读方格统计图,分小组计算面积数,得出结论:中国的面积很大,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差无几。

3.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中国小档案。

并以小组为单位,各自介绍“我所知道的中国档案资料”。

读图练习:

5 在中国行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首都、主要岛屿台湾岛和海南岛,认识中国濒临的海洋。

4.介绍中国的行政区划。

【活动二:我当小导游

】 学程预设:

1.将旅游路线按东北地区、海南岛、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顺序设计。

2.说说各个地区想了解什么。

导学策略:

根据中国地形图,设计几条迈克的旅游路线,选择其中一条。

1.将旅游路线按东北地区、海南岛、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顺序设计。

2.确定在各个地区想了解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1)播放《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学习东北地区内容。

了解:吉林雾凇、长白山天池、朝鲜族。

师讲解: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2)播放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转入海南岛的学习。

出示椰子林、橡胶林的图片,介绍海南岛特有的热带海洋风光。

(3)播放《黄河颂》,揭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介绍黄河流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讨论黄河的功过。

(4) 播放《洪湖水,浪打浪》,介绍我国五大淡水湖。

展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商业、城市建设的图片。

欣赏古人对江南的赞誉——《忆江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员,左邻右舍的关系是涉及地区和谐、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认识邻国关系是理解“世界中的中国”的关键。在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提高利用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地图阅读、资料收集、分类整理、系统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如何查询资料,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提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本领,也强化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并让这种情感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员,左邻右舍的关系是涉及地区和谐、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准备:

1.中国行政区地图,地球仪。

2.收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景观图片、民族服饰图片等。

3.录音机。

活动过程:

6 【活动一:了解日本】 学程预设:

1.听故事《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2.看中国行政区地图,找出日本的位置。

导学策略:

1.讲故事《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2.指导看中国行政区地图,找出日本的位置,导入活动。

【活动二:了解中国的邻居】 学程预设:

1.按顺序在地图上把14个邻国一一找出来。

2.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其中自己比较熟悉的邻国与它们的首都。

3.阅读“小百科”,了解比例尺。

导学策略:

1.中国的邻居有多少?中国的邻居可分哪几类?

(1)指导学生按顺序在地图上把14个邻国一一找出来。

(2)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海上邻国,并说说它们分别与我国相隔哪些海洋。

2.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其中自己比较熟悉的邻国与它们的首都。

看世界地图,比一比,日本和美国距我国的距离哪个更远。

3.什么是比例尺?阅读“小百科”。

4.自古到今,人们交往的方式有何变化?

提出观点:有人说,世界变小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5.介绍中国的睦邻友好“三邻”政策和我国和平外交的五项基本原则。

总结活动,布置课后活动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世界和平、世界人民大团结为主题的创作画。

3 我们互通有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

2.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在生活中能够主动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

3.通过资料收集、讨论、专题调研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进口货也走进国门,经济交流是双向的。初步培养学生经济全球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资料收集、讨论、专题调研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进口货也走进国门,经济交流是双向的。初步培养学生经济全球化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查找关于我国出口商品信息的信息资料。

2.调查身边的进口货,记下产品名称和产地等相关信息。

活动过程:

进入活动:

同学们如果留心的话,会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上标有“中国制造”的字样,它表明这件东西是我们中国制造出来的。现在国外许多地方可以看到这样的产品,我国出口商品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活动一:了解“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

学程预设:

1.主题新闻发布会,展示所收集的关于我国出口商品信息的资料。 2.阅读《圣诞老人中国造》。

讨论:圣诞老人中国造代表了怎样的现实?你对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这一现实有什么看法?

导学策略:

1.教师组织主题新闻发布会:学生展示所收集的关于我国出口商品信息的资料。

教师讲解图表的有关知识,请学生借鉴课本第16页的表格,试着画一个与我国出口商品状况有关的图表。

2.阅读《圣诞老人中国造》。

组织学生讨论:圣诞老人中国造代表了怎样的现实?你对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这一现实有什么看法?

3.指名朗读《我在美国逛超市》。

同桌交流:你对黄奇逛美国超市的经历有什么感想?

讨论:黄奇发现姨妈过去从美国回来时总是大包小包地往国内带东西,现在却是在国内买很多东西,大包小包地往美国带。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其中的奥秘吗?

【活动二:说说“我们身边的进口货” 】

学程预设:

1.整理课前的调查结果,填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主要包括物品名称、品牌、产地和

8 调查方式。

2.学生比较讨论:你在调查中有没有发现有些商品的不同组成部分产自不同的国家?

3.说说自己找到的汉语中的外来词吗?

讨论:汉语中有这么多的外来词,汉语有渗透到一些别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导学策略:

1.让学生整理课前的调查结果,填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主要包括物品名称、品牌、产地和调查方式。

2.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你在调查中有没有发现有些商品的不同组成部分产自不同的国家?

3.了解“外来词”。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咖啡——汉语中的外来词》。

你还能够找出几个汉语中的外来词吗?

讨论:汉语中有这么多的外来词,汉语有渗透到一些别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外文化交流十分密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世界与中国经济互通有无的重要行的认识,培养学生既不盲目自大又不盲目崇洋,对外来事物持包容的正确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总结、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养成以开放的国际视野来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世界与中国经济互通有无的重要行的认识,培养学生既不盲目自大又不盲目崇洋,对外来事物持包容的正确态度。

教学准备:

1.查找张骞、马可波罗等人的历史故事。

2.调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家乡的产品销往国际史上的报告。

活动过程:

【活动一:回顾前课

谈谈对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看法。

【活动二:“互通有无,由来已久” 】

学程预设:

1.对照插图,说说:“丝绸之路”连接了哪些国家和地区?

2.讲讲课前收集到的张骞、马可波罗、郑和等历史名人故事。

3.讨论:如果有机会,你会不会去参加这样的活动?说说自己的理由。 导学策略:

1.让学生自主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段落。

对照插图,说说:“丝绸之路”连接了哪些国家和地区?

9 指名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和看法。

2.分组朗读课文《马可波罗在中国》和《郑和下西洋》。

(1)

在文中标出体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词”。

(2)

请同学走上讲台,讲讲课前收集到的张骞、马可波罗、郑和等历史名人故事。

(3)

组织讨论:马可波罗和郑和的举动在他们那个时代里,对我国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在今天看来,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你认为这种影响能够持续到今天的理由是什么?

3.为纪念郑和下西洋之举,600年后的今天,两岸青年又开始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

让学生自由阅读《两岸青年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

讨论:如果有机会,你会不会去参加这样的活动?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三:“走向世界的中国大蒜”

】 学程预设:

1.讨论:小华家的大蒜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参与国际竞争要注意哪些事项?

2.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资料。

讨论: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何在?我们国家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你认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可能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你觉得我国在对外经济交流中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

4.说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你感到家乡的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导学策略:

1.让学生朗读《小华家的大蒜》。

组织讨论:小华家的大蒜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参与国际竞争要注意哪些事项?

2.让学生阅读《美国大蒜向中国大蒜低头》。

组织讨论:你听说过类似的新闻吗?这些新闻表明了一个怎样的现实?

3.阅读世界贸易组织的简介。

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资料。

组织讨论: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何在?我们国家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你认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可能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你觉得我国在对外经济交流中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

4.指名朗读《家乡来了“洋专家”》

组织交流: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你感到家乡的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教师总结,布置课后活动作业。

4 网络连接你我他

拟定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网络相关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对利用网络收集信息、与人交流等方面的用途产生兴趣,并形成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态度。

2.通过上网亲身体验和交流网络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能带给我们种种便利。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上网亲身体验和交流网络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能带给我们种种便利。

教学准备:

1.请学生准备一个网络上的故事。

2.教师网上注册。

3.准备网络歌曲。

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网络时代”,了解网络的作用】 学程预设:

1.自主阅读课本内容。

2.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现代科技的发明与应用真正将人类带进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崭新世界?

导学策略:

1.播放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导入新课 :网络连接你我他

2.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后,交流:你能体会到课文中的宋伯伯为了能和女儿在网上交流,突击学习电脑和上网时的心情吗?如果你在外地通过网络和家人联系,你最想跟他们交流什么?又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交流呢?

3..讨论:不同的交流方式相比,网络有哪些好处。 【活动二:认识“网络时代”,了解网络的作用】 学程预设:

1.阅读《国际互联网》《我与网络一起成长》网上寻医》《网上追捕在逃犯罪嫌疑人》,了解网络的作用。

2.讨论你利用网络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 导学策略:

1.阅读《国际互联网》故事后,交流:身边有哪些现代科技的发明与应用真正将人类带进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崭新世界?

2.阅读《我与网络一起成长》后,交流:你听说过网上有趣的故事吗?你和网络之间产生过故事吗?

3.阅读《网上寻医》《网上追捕在逃犯罪嫌疑人》后,交流:

(1)网络作用知多少。

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把你能想到的网络作用写下来,同学之间

11 互相交流,看看网络的作用你们知道多少。

(2)发挥你的想象力,想一想在不远的将来,网络还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得到应用?

(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有用的网址。

(4)你平常上网吗?经常去的网站有哪些?

4.交流.你利用网络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

讨论:假如突然离开了网络,你认为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改变吗?如果会,你觉得那将会是哪些方面的变化?

讨论: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有哪些?你是如何从中受益的?

5.朗读《网络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带来了希望》。

你是怎样理解教室里写的那段话的?

6.阅读《网上幽默》

如果你的家长不支持你上网,而你又非常想利用网络做些有益的事情,回家之后,你会怎样给父母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自觉筑起抵御不良思想的“防火墙”。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误入歧途,掉进网络“陷阱”。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自觉筑起抵御不良思想的“防火墙”。

教学准备:

请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途径,每人找出至少一个网络“陷阱”。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了解网络的消极作用】 学程预设:

1.阅读课本第29页《我看“电脑热”》,交流网络带来的不利影响。 2.自主阅读30到31页的内容,交流有哪些办法避免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 导学策略:

1.阅读课本第29页《我看“电脑热”》,思考:在网络上,你都爱做些什么?你玩网络游戏吗?如果玩的话,玩游戏占用了你多少时间?

2.请玩过电脑游戏的同学谈谈:你经常玩的电脑游戏是什么?你喜欢电脑游戏吗?它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3.如果要客观地评价一下网络游戏给你带来的影响,你认为有哪些?这些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4.自主阅读30到31页的内容,找“陷阱”。结合课前准备的关于网络“陷阱”,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网上的不良行为?

全班同学将这些找到的“陷阱”进行汇总。

5.讨论:这些不良行为和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有关系吗?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能不能全部归咎于网络呢?

6.讨论:我们有办法避免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吗?

12 【活动一:了解网络的消极作用】 学程预设:

1. 交流:你知道哪些途径可以避免网络“陷阱”。。

2.讨论:为什么我国有关部门要规定“国内游戏厅禁止中小学生进入?”

为了坚决执行这一规定,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请你献计献策。 导学策略:

1.假如你在网上看到有陌生人自称是我们班某位同学的邻居,向你索要这位同学的联系方式,你会怎么做?

2.讨论:你知道哪些途径可以避免网络“陷阱”。

3.复习四年级下册学过的“网络文明公约”。

4.讨论:为什么我国有关部门要规定“国内游戏厅禁止中小学生进入?”

5.为了坚决执行这一规定,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请你献计献策。

6.全班同学合作,写一封遵守网络公约的倡议书。

板书设计:

4课

网络连接你我他

一、网络时代

二、神通广大的网络

三、警惕网络陷阱

5 地球在“发低烧”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通过课文中事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所起的作用。

2.帮助学生认识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寻找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探索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种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寻找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探索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种途径。

活动准备:

冰水混合物,透明容器

活动过程:

活动一:“北极熊的忧愁” 学程设计:

1.观察温暖的室温下透明容器里冰块的变化。

2.想想:把这个容器看成微缩的北极。北极熊就生活在海冰上,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北极地区的冰川正在逐渐融化,北极熊将怎样活下去呢?

3.学生以北极熊的口吻讲述在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情况下的遭遇。

4.阅读《地球“发低烧”了》。

学生联系自己生病发低烧的感受,说说地球“发低烧”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5.讨论:地球“发低烧”了,习惯了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北极熊,在地球上还能找到自己的家吗?

6.齐读《环境警报》,谈感想。 导学预设:

1.展示透明容器里面的冰水混合物,说明:水的温度很低,和冰的温度相近。

2.学生观察温暖的室温下透明容器里冰块的变化。

3.师:我们把这个容器看成微缩的北极。北极熊就生活在海冰上,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北极地区的冰川正在逐渐融化,冰架在崩塌,覆盖在北冰洋上的巨大冰面在逐年缩小,就像我们眼前的冰块受热发生的变化一样。这样下去,北极熊将怎样活下去呢?

4.假如你是生活在冰上的北极熊,请以北极熊的口吻讲述在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情况下的遭遇。

5.阅读《地球“发低烧”了》。

联系自己生病发低烧的感受,说说地球“发低烧”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6.结合北极熊的遭遇和地球的现状,讨论:地球“发低烧”了,习惯了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北极熊,在地球上还能找到自己的家吗?

7.齐读《环境警报》,联系经验,谈谈感想。

活动二:“假如地球继续变暖”

学程设计:

14 1.思考:假如地球继续变暖,会带来哪些问题?可能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2.阅读课本关于海平面上升的段落和环保志愿者书写的标语。试着撰写一条环保警示语。

3.分角色朗读《珠穆朗玛峰》。

4.学生说说这位小作者的想象有道理吗?为什么?

5.学生发挥想象力:假如地球气候持续变暖,经过若干年后,说说自己眼中的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导学预设:

1.思考:假如地球继续变暖,会带来哪些问题?可能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2.阅读课本关于海平面上升的段落和环保志愿者书写的标语。

在全球变暖所带来的问题中挑选某一个问题,试着为它撰写一条环保警示语。

3.指名分角色朗读《珠穆朗玛峰》。

4.你觉得这位小作者的想象有道理吗?为什么?

5.发挥你的想象力:假如地球气候持续变暖,经过若干年后,你眼中的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身边的绿化与环境保护密切联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通过气候问题的小调查等,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也有责任从自己做起,为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保护环境出一分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气候问题的小调查等,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也有责任从自己做起,为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保护环境出一分力。

活动过程:

活动一:地球“发低烧”是谁的责任 学程设计:

1.自主阅读“温室效应”的原理解说。

2.讨论: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再思考一下:地球“发低烧”的根源是什么?

3.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导学预设:

1.天气突然变化时,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增减衣服的话,就可能会发烧。那么,地球为什么会“发低烧”呢?

2.布置学生阅读“温室效应”的原理解说。

3.讨论: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再思考一下:地球“发低烧”的根源是什么?

4.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我们人类对地球“发低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活动二:行动起来,为地球“退烧”而努力

学程设计:

1.一生朗读《绿色的眼睛》。

15 讨论:学生说说见过任意砍伐和摧残树木的现象吗?当时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怎样的?

2.分组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针对这些行为进行讨论:有哪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方法?

进一步探讨,看哪些方法比较可行。

4.说说假如自己是医生,自己为“发低烧”的地球开张处方。

小组交流,看看别人的处方看得好吗?好在哪里?对自己的处方进行修改与完善。

导学预设:

1.指名朗读《绿色的眼睛》。

讨论:你见过任意砍伐和摧残树木的现象吗?当时你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怎样的?

2.分组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小组汇报。

3.针对这些行为进行讨论:有哪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方法?

进一步探讨,看哪些方法比较可行。

4.全球变暖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假如你是医生,请你拿起手中的笔,为“发低烧”的地球开张处方。

小组交流,看看别人的处方看得好吗?好在哪里?对自己的处方进行修改与完善。

5.总结:处方开出来了,还要落实到行动中去,才不会使处方成为一张废纸。让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为地球“退烧”出一奋力吧!

板书设计:

5 地球在“发低烧”

一、北极熊的忧虑

二、假如地球继续变暖

三、地球“发低烧”是谁的责任

四、行动起来,为地球“退烧”而努力

6.天有不测风云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一些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也有不可抗拒的一面,自然灾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2.帮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

3.学习在常见的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培养相应的应变能力,灾害发生时能够不慌乱,采取正确的措施开展自护与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

活动准备:

1.查阅书籍资料,了解有关自然灾害的概况。 2.有关地震灾害的记录片。 3.了解家乡最常见的自然灾害。 活动过程:

【活动一:大自然的另一幅面孔】 学程设计:

1.观看有关地震灾害的记录片 2.阅读《地震孤儿的故事》。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地震的资料。 3.自然灾害知多少。

除了地震外,自然灾害还有哪些种?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某种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 4.为自然灾害分类。

5.搜索你的记忆,你听说过或者看到过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情景吗? 6.分组朗读《历史上的部分自然灾害记录》。 导学预设:

1.播放有关地震灾害的记录片。 2.组织学生阅读《地震孤儿的故事》。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地震的资料。

讨论:地真是怎么回事?你对地震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印象?

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居住的地方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你对突发的灾害会有思想准备吗?你认为地震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3.自然灾害知多少。

除了地震外,自然灾害还有哪些种?

请同学们走上讲台,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某种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 4.过渡:自然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 简单叙述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

5.搜索你的记忆,你听说过或者看到过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情景吗?

17 6.分组朗读《历史上的部分自然灾害记录》。 【活动二:天灾之中有人祸】 学程设计:

1.选择你知道的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向全班同学做一个介绍。 2.阅读43页自然灾害的信息。 3.阅读《是天灾还是人祸》。

4.你的家乡有没有发生过因“人祸”而加剧的自然灾害?如果有,把它写出来。 导学预设:

1.近几年来,全球发生了不少自然灾害,请选择你知道的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向全班同学做一个介绍。

2.阅读43页自然灾害的信息。

同学之间交流课前准备的小调查:家乡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些自然灾害的?

讨论:从引起自然灾害的原因上考察,你认为自然灾害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然造成的呢? 3.阅读《是天灾还是人祸》。

讨论:有哪些人类的行为诱发或加剧了自然灾害?

4.你的家乡有没有发生过因“人祸”而加剧的自然灾害?如果有,把它写出来。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遇到自然灾害,会自护与互助。当其他地区发生灾害时,力所能及地向受灾地区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2.认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掌握一些遇到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护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掌握一些遇到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护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活动:

思考:有哪些人类行为可能会加剧自然灾害。 活动过程: 导入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

【活动一:天灾无情人有情】 学程设计:

1.观察44页右下角图案的构成。

说一说,你觉得设计者设计这个图案的意图是什么? 集体朗读《一封未能发出的信》。 2.阅读“手拉手,心连心”的内容。

你曾经为灾区的小朋友献过爱心吗?除了捐款,还能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3.阅读:《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朗读《海滩小天使》。

4.仔细阅读《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应变》?

18 在最短的时间内,试着将具体应变措施牢牢记住。 5.接龙朗读《面对洪水》漫画配的文字。 导学预设:

1.组织学生观察44页右下角图案的构成。 说一说,你觉得设计者设计这个图案的意图是什么? 集体朗读《一封未能发出的信》。

讨论:有人说,灾难可以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得到锤炼升华。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2.组织学生阅读“手拉手,心连心”的内容。

你曾经为灾区的小朋友献过爱心吗?除了捐款,还能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3.组织学生阅读:《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朗读《海滩小天使》。

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你感觉到了掌握必要的遇险应变知识的重要性了吗? 4.组织学生仔细阅读《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应变》? 在最短的时间内,试着将具体应变措施牢牢记住。 5.组织学生接龙朗读《面对洪水》漫画配的文字。 总结:遇到洪水应该怎么办?

讨论:为了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已改

主持词(已改)

夸父追日(已改)

德育管理制度(已改)

二年级小报(已改)

表彰通报(已改)

运动会解说词已改

团总支工作总结(已改)

哈姆雷特读后感已改

已改木工承包合同

品德16课(已改)
《品德16课(已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