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报告(修改)

发布时间:2020-03-02 16:00: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湖湘农业博览园项目报告

一、项目源起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湖南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代复一代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使湖南成为“天下粮仓”。

湖湘农业博览园项目,充分利用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产业配套、生态环境、空间规模、品牌效应、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以“衣食探源,文明寻根”为主题,以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和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为两大载体,展示和探究湖南地区的农耕文化演进轨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科学技术变迁,为保护和传承湖南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一份试验样本。

二、项目意义

本项目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

1、展示湖湘悠久的农业文明,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满足观众了解悠久农业历史与农业科技发展历程的渴求,满足观众的传统文化情结和乡土情感,推动乡村旅游朝“文化旅游”和“深度旅游”方向发展,提升望城区区域旅游整体品位。

2、使对农耕文化陌生的城市青少年了解湖南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流变,以及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从中接受农业科普教育,激发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3、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转变,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农业的旅游价值。

4、作为一个常态性项目,留住湖湘农耕文化之根,传承一份精神文化财富,为中国文化复兴和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三、项目建设条件

1、千龙湖地处洞庭湖南缘,其所在地大众垸是长沙地区最重要的产粮基地,也是长沙“百里水产长廊”的核心节点,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和渔业文化。

2、千龙湖空间规模大,容纳能力强,加上良好的品牌效应,客源充足,游客量大,能保证本项目具有足够的人气,使本项目得到较高的利用率。

3、千龙湖地势开阔平坦,周边沃野平畴,度假区内生态环境优良,具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鲜明的水乡情韵,是湖南“鱼米之乡”的典型和代表。

4、千龙湖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水产孵化基地、生态山庄等一系列种养基地,拥有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完善的农业产业链,具有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深厚的农业产业基础,千龙湖有使命、有责任高举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普教育的大旗。

5、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功能齐全,具有生态观光、运动康体、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特色餐饮、湖景客房、拓展训练等综合接待设施和服务能力,使参与农业博览园观光体验的市民能够得到全方位的优质接待服务。

四、项目概要

湖湘农业博览园项目包括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和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 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主线,以农耕文化变迁为辅线,以明确的主题、鲜明的个性、通俗易懂的语言、先进的设计、新颖的手段,展示湖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演进轨迹以及农耕文化发展变迁。展览采取实物标本(模型)、蜡像、壁画、雕塑、微缩景观、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式的选择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农业科技博览馆以壮丽的历史图卷,突出湖南农业对中国文明进步与发展的贡献,揭示湖南近代农业的特点,彰显湖南当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全面而深刻地体现了湖南农业文化和科技的核心价值。 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是对农业科技博览馆的有机补充,它分布在博览馆外。以各种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动形象地还原湖南先民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传统生产生活场景,使本项目更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

五、项目内容

1、农业科技博览馆建筑

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选址于千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内,采用砖木结构,仿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建筑风格,采用白墙青瓦、飞檐斗拱的外观形式。其中,柱、梁、窗等为木质材料。农业科技博览馆规划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共2层,层高4米。

(1)馆外配套工程

博览馆馆外建设配套工程,包括院落硬化、绿化、围墙和大门工程等。门外陈放大型石雕古典农书《齐民要术》,其造型为翻开的书页,内容为《种谷》篇: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 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

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非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薉俱出。

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

(2)馆内建筑布局

博览馆建筑面积共2000平方米,分2层。

物库房为陈列功能用房,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安排在二楼以及一楼进门的右边;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安排在一楼进门的左边;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安排在一楼游客服务中心的左边。

(3)馆内陈列 博览馆陈列以专题作为基本结构,由序厅、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稻作农具和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水利工程与水力利用、养殖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纺织业的起源与传播、传统农家生活用品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展示、传统农事活动体验九大部分组成。

①序厅

序厅利用蜡像、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形式,配合声光电等手段,分别叙述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治麻为布、制作衣裙,女娲氏织网捕鱼,“湖广熟,天下足”,“洞庭鱼米乡”,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长沙米市盛况,农业学大寨,分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研究创始杂交水稻,当代湖南农业发展成就等,展示农业大省湖南的农业文明史脉络。

②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以微缩景观、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的形式,阐述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的12500年古栽培稻标本,长沙大塘发现的7000年前的稻作遗址,黔阳高庙发现的7400年前的稻作遗址,澧县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遗址发现的8000年前的稻壳、稻粒,说明湖南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发祥地。“杂交稻之乡”黔阳更是奠定了湖南稻作文化的世界性地位。

通过上述内容,突出湖南稻作文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文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③稻作农具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

展厅入口处放置中国传统犁中举世闻名的曲辕犁雕塑。展厅内采用景观与陈列通柜相结合、农具实体(或蜡像)与农具使用实景图片相结合、声光电相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湖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物候状况、农具类型特点、生活习俗等内容。

A、展厅中央的中心展台集中陈列一些形体较大的农具,重点阐述农业劳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种农具犁、水车、碓、磨及其发展演变史,给观众造成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

陈列按照节气时令和农业生产的工序,依次展示耕地整地、播种栽移、中耕除草、灌溉、收获、运输、脱粒、粮食加工和称量等劳动中所使用的传统农具。陈列形式采取雕塑造型、蜡像、陈列展柜、微缩景观、中心展台和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方式。

需要陈列的湖南传统农具有:犁、耙(竖齿耙、耕耙、浪耙、站耙、踏耙、钉耙)、蒲滚、龙骨水车、扮桶、风车、种谷桶、斛桶、石磨、石滚、脱谷笼里、碾子、石碓、砻谷机、晒簟、扁担、篾箩、篾篓、簸箕、镰刀(茅镰刀、打湖草的拌镰刀、割禾的麦镰刀)、铡刀、鸡公车、风箱、筛子、晒草工具、晒谷工具、喷雾器等。

B、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以蜡像、微塑景观、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形式,描述湖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演绎湖南农业生产技术的变迁。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尧舜禹时期“象耕鸟耘”的传说,到商周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采用草木沤肥,到汉朝的耦犁、耧车,到三国时期使用灌溉工具翻车。隋朝起,全国经济中心南移,湖南开始有成套的农业生产技术;到唐朝时湖南地区开始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并发明和推广曲辕犁、筒车等。宋朝时,湖南开始有高转筒车,湖南成为中国极为重要的产粮区。元朝时开始种植棉花,明朝时开始种植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农作物。

反映历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有诸多诗词为证:

《调笑令》:“翻倒,翻倒,喝的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④水利工程与水力利用

讲述在湖南水利发展史上的几大经典案例,如大禹治水,西周拥有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用石鱼做水标观测水文,历代洞庭湖堤垸治理,1958年农业社大修水库和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闸,电排、水力发电等等,展示湖南先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变水害为水利的智慧。

阐述水碓、水磨、水车、水排、水力纺纱机械、水轮机、铜壶滴漏、水泵等水力器械的运行原理,讲解劳动人民如何巧妙利用水源灌溉农业和发明水力工具,同时也反映出水力工具的发展演变。

⑤养殖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

本部分用展板形式,梳理湖南地区悠久绵长的禽畜驯化养殖史和鱼类养殖与捕捉的发展史,生动叙述传统禽畜养殖场景,介绍湖南地区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的基本过程。

利用模型、实物标本等展品,展示湖南地区特有的鱼划子、鱼叉、鱼篓、丝网、手网、罾、籇等传统渔业生产工具。

⑥纺织业的起源与传播

湖南纺织业的起源与传播部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或展板,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纺织工具(脱棉器、弹棉弓及辅助工具、纺纱车、绞车、钎经、脚踏织布车、缝纫机、现代纺织机械)和纺织衣物等,阐述湖南地区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

⑦传统农家生活用品展示

展示草鞋、草帽、木屐、蓑衣、斗笠、洋伞、竹篮、擂锤、雕花木床、裁衣剪刀、咔叽布蚊帐、印花被窝、八仙桌、雕花椅、圆木桶、尿桶、床踏板、老式柜子、老式箱子、梳妆台、铜锁、竹铺子、蒲扇、棕叶扫把、老式簸箕、灯笼、马灯、算盘、老式茶壶、淘盆盖、煤油灯、烛台、水烟枪、碗柜、舀水端子、竹篮子、葫芦瓢、围桶椅、丝瓜瓤刷、风箱、吹火筒、净菜坛子、鸡毛掸子、缝纫机等传统生活用具,还原湖南地区传统农家的生活样貌。

⑧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展示

展示喷雾系统,喷灌、微灌、滴灌系统,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卷帘机,微耕机,脱粒机,碾米机,磨粉机,刷麸机,轧胚机,榨油机等现代农业生产设备;展示改革开放后农林畜牧渔生产技术发展成果;展示观光农业(渔业)、休闲农业(渔业)、高效农业(渔业)等新型产业形态,突出湖南地区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彰显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湖南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及对未来农业发展的畅想与预测。

⑨传统农事活动体验

游客可以在现实中体验传统农事活动:打草鞋,穿木屐,戴斗笠,织皮箩、晒簟、簸箕,织布,纺纱,拧8字形的草把子,梳理苎麻,模拟犁田、车水、风车车谷,捡草、用耙子晒谷和收谷,用石碓舂米,用筛子筛米,弹棉花,磨豆腐,做南瓜粑粑,砍、锯、刨木头,推鸡公车,梳理丝网、手网,摸蚌壳,用擂锤浣衣,点煤油灯,使用吹火筒,开铜锁,拉风箱等。

游客还可以虚拟体验传统农事活动:陈列内容以动植物标本、模型、三维动画、动手活动为主,互动项目让观众在娱乐中亲身从事农事活动,体验农民劳动的辛劳;详细且直观地观察禽蛋从胚胎发育到雏鸡出壳的动态过程,了解和感受生命诞生的历程。观察和了解氮、磷、钾三要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物的来源,辨识身边农产品的优劣和农作物害虫及其天敌。可以体验虚拟插秧、农作物分布游戏、虚拟耕作收割水稻。

2、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

在科技博览馆的户外,因地制宜地建设石雕、铜像雕塑等景观小品,组成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生动再现湖南地区历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场景。

(1)户外雕塑群空间规划

①在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内湖栈道中间的绿化带,以及儿童游乐场的周边空地建设一系列铜像雕塑:一个渔民撒网打鱼;一名妇女在伸入水中的跳台上用竹篮子洗菜;一个男孩将一群白鹅赶到水边;一个小孩坐在草地上剥莲蓬;春天晚上农家少年提着油灯火把照鳝鱼。

②在生态山庄的湖边建设两处铜像:一个渔民穿蓑衣拿跟竹竿使唤鹭鸶捉鱼,一个农民在龙骨水车上用脚蹬着车水。

③在生态山庄室外建两处蜡像:一个木匠正在一张长凳上用刨子刨木,两个木匠将一根圆木放一张凳子上拉锯。

④在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草坪的南端、风雨长廊的北边建设如下铜像群:一个从岸边伸入水中的用于洗衣的跳台上,一个妇女在跳台上用擂锤洗衣;岸上两人一人抓一头合力拧干床单,旁边摆着一个脚盆,一个男人挑着一担水从水边走回家。

⑤在博览馆外的空地上建设如下铜像:一个牧童戴草帽倒骑水牛;两个老者在树下下象棋,建一个仿水车的景观小品,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磨面粉,两夫妻从田间劳作回来,小孩打酱油,皮匠在干皮匠活,民间工匠箍圆木桶。

(2)户外雕塑设计示意图

以下为几个有代表性的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示意图:

六、项目费用预算

1、农业科技博览馆工程总成本

(1)农业科技博览馆土地租赁成本

博览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土地租赁成本按600元/亩/年计算,暂定博物馆使用年限50年,则需要土地租赁成本13.5万。

(2)农业科技博览馆建筑工程勘察、规划设计等前期工程费

前期工程费用初步确定50万元。

(3)农业科技博览馆建安成本

按长沙地区目前的大致行情2000元/平方米计算,则需要建设成本2000×2000=400万元。

(4)农业科技博览馆配套建设成本

博览馆外的道路、围墙、保安亭、绿化、地面硬化、安监设施等基础设施,馆内的安全监控设施、消防设施、电子屏幕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附属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初步估算150万元。

(5)工程总成本

以上几项成本合计为613.5万。

2、馆内陈列物和户外雕塑群成本

(1)馆内陈列物成本

馆内需要陈列实物样本或模型至少50个,平均每个按500元计算,则需要成本2.5万元;需要陈列蜡像至少15尊,每尊按4万元计算,则需要成本60万元;需要设计制作展板或壁画至少50个,平均每个展板成本按100元计算,则需要0.5万元;需要微缩景观10个,每个3000元,需要成本3万元;多媒体播放设施5个,每个2000元,需要成本1万元;展台展柜制作估算5万元;大型雕塑1个,造价2万;石雕书籍《齐民要术》需要制作成本1万;声光电设施2万元。

以上合计77万元。

(2)户外雕塑群建设成本

户外雕塑群至少需要19尊铜像雕塑,每尊6万,共需要成本114万。

(3)馆内陈列物和户外雕塑群制作费用总和

两项合计191万元。

3、项目费用总额

本项目中,农业科技博览馆工程建设费用为613.5万元,馆内陈列物及户外雕塑群制作成本为191万元,项目费用合计为804.5万元。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

走进田园 体验农耕趣味

知青文化体验村项目

活动报告农耕

周祖农耕文化博物馆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博物馆

体验项目

校园都市农耕项目申请书

“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

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报告(修改)
《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报告(修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