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研究生培养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8:53: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抓内涵促发展 大力提高我校学科与研究生教育水平

——研究生部、研工部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研究生部、研工部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在机关各部门、各学院的支持与配合下,紧紧围绕学校“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大力加强学科和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优化研究生成长成才环境,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学科建设新成果不断涌现,内涵建设不断深化

获“十二五”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重中之重学科、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省重点学科11个,数量位于全省前列。

1.学科平台建设有了重大突破,学科层次和水平再上新台阶。为了实现学科的新一轮科学发展,一年来学校注重学科内涵建设,统筹规划,积极组织“十二五”省各级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纺织科学与工程”获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生物学”获省重中之重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正在评选中);“应用经济学”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企业管理、设计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植物学、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学、岩土工程等11个学科获省高校重点学科,为“十二五”我校实现新一轮学科交叉、寻找新的生长点、学科建设再上新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2.多渠道争取支持,学科建设条件得到加强。在省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资助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经费渠道,“服装与产品创新设计平台建设”获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流体机械及工程”和“心理学学科建设”项目获2013年资金支持,经费总额405万元,进一步夯实了我校学科建设的基础。

3.加强评估,规范管理,学科建设的基础得到夯实。对学校各类学科建设项目实施科学管理,我校“区域经济学”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应用化学与生态染整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省重中之重学科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验收。对“材料学学科二期—功能性纤维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纺织服装计算机视觉检测实验室”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

1 术学科—物联网研究基地建设”、“美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涉海材料与纤维交叉学科建设”3个浙江省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专项资金建设项目进行了检查。同时,积极组织18个学科参加教育部学位中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正在进行中。

4.严格导师遴选条件,提高并扩大导师队伍的质与量。今年进行了新一轮的导师遴选,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11人,学术型硕士生指导教师122人,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75人,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展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实现职岗分离,确认498人具有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实行导师岗位制,进一步强化导师负责制。对新增指导教师开展上岗培训,明确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指导、思想教育、生活指导等方面的责任,明确培养程序,强化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导师责任意识。

三、招生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招生规模继续突破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实施优质生源工程,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本年度共招收各类研究生达1006人,招生规模继续突破。招生工作安全有序,全程零纰漏、零投诉。

5.招生规模继续突破。在学校领导的积极努力下,积极争取研究生招生指标,招收规模继续突破。今年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24人(较去年增长9%,全国平均增长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617人(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国平均下降5%);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34人(较去年增长75%);非全日制工程硕士20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3人,留学生8人。今年各类研究生总人数1006人,其中学历教育研究生人数较上年度增长13%,招生人数和增长幅度均位于全省前列。

6.实施优质生源工程。学校将“985”、“211”重点高校生源录取率作为学院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积极与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等生源较好的高校联系组织调剂生源,鼓励导师以学术声望吸引高质量考生,全年共录取43名98

5、211高校生源。加大对考生综合素质、发展潜能方面的考核力度,进一步扩大导师(组)在招生中的决定录取权,修订《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与录取工作实施办法》,将复试权重提高到50%,“综合面试”、“业务课笔试”、“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三个环节有一个环节成绩不满60分,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大接收推免生的力度,强化硕博连读制度,提高硕博连读生在博士生中的比

2 例,今年共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2人,录取2012级推免硕士研究生32人,2013级推免硕士研究生36人,保证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延续性。

7.改革招生指标配置方式。推动招生指标向培养质量高、学术水平突出、科研能力强的导师倾斜,修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方案》,以科研经费、研究成果作为学院指标分配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导师规模、生源状况、培养质量紧密挂钩。拓宽招生专业和领域,我校2013年博士招生专业共有2个一级学科、4个自设二级学科覆盖5个学院,2013年硕士招生专业13个一级学科、41个二级学科专业覆盖12个招生学院,鼓励更多的学科采用一级学科招生培养方式,招生考试的自命题科目更加科学。 8.加强招生宣传的力度。学校通过教育部官方网站、中国教育在线、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开展强大对外宣传;赴山东、河南、甘肃、湖南、黑龙江等地参加招生现场咨询会,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在分析我校优质生源地构成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先后赴嘉兴学院、台州学院、丽水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省内高校进行了招生宣传;各学院还主动组织考研动员大会,鼓励本校学生报考母校,同时,委托校研究生会在校内分发研究生招生宣传手册,利用校广播台开展校内招生宣传。

9.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招生工作全程零纰漏、零投诉。命题与制卷环节强化保密意识与安全责任制。分管副校长牵头对全体命题教师和涉密工作人员开展了保密教育,签订了保密安全责任书。启用校保密室进行全程监控录像,校纪委对监控录像实施六小时回放制度。试卷的印制、寄发与回收、拆卷、分类等各环节规范管理、操作有序。我校2013年考生考点分布在全国199个地市招办,较2012年增涨了20.61%,涉及55个科目共1589份业务课试题。完善复试录取工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各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复试过程和复试结果的公平、公正。校院两级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复试录取过程实行监督巡视、信息公开和投诉举报制度。学校成立由纪委书记任组长的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督查组,学校将复试录取工作实施办法、考生成绩、复试结果和拟录取名单及时对外公布。纪监处面向全社会公布了举办电话和举办邮箱,24小时接受社会和考生的申诉、投诉和举报。复试全过程录音录像,确保能够经受得住社会与

3 考生的质疑。加强网络监控,注重宣传引导,确保了招生录取工作安全有序。

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得显著提高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在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名列前茅,2个学科抽检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学位论文抽检成绩优秀率位列全省第一;实现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的重大突破。

10.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从2012级开始,博士研究生实行以3.5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硕士研究生实行以2.5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托科研项目强化导师资助制,导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给予博士生800元/月的助研资助,非定向博士生最低可从学校及导师处获得2000元/月的助研资助。给予高年级学术型硕士生100—200元/月的助研津贴,2012级导师的资助经费已基本到位,培养机制改革已获得广泛认可。实行毕业答辩与学位答辩分离制度。

11.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2012级研究生的第一外国语授课学时学分和留学研究生两门公共学位课授课学时学分进行了科学调整,并积极鼓励相关学院开设外语类选修课。大力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全年立项教改项目10项、课程建设项目7项,19项教改项目和15项课程建设项目通过中期检查,21项教改项目和13项课程建设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另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推荐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大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在继续建设现有的2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共批准设立了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20个,为构建和完善校、省两级研究生专业实习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极组织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今年共立项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50项,推进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针对博士和硕士不同层次研究生,以及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不同类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加强分类培养的系统设计。组织制订2012级研究生培养方案47个,其中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3个,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9个(含留学研究生3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5个。另外组织各专业学位领域制订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明确专业实践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和管理。

4 13.加强对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加强研究生培养督导工作,先后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了3次随机抽查,对2010级183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对2010级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汇报会开展了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加强整改。实施论文盲审制度,全年盲审论文3批404本。继续实施学术报告会制度,将学术报告纳入培养环节,已成为加强研究生学术训练的重要载体。实施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论文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会公开制度。

14.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惩处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实施评奖评优、学位授予一票否决制;强化导师对研究生论文发表、论文送审的知情权、监督权与责任担当;开展专项检查,推动学位授予工作中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

15.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并取得新的标志性成果。一是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成绩名列前茅,生物学、艺术学学科抽检成绩位全省第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学科抽检成绩列全省第二,学校学位论文抽检平均成绩85.2分,列全省第一,抽检论文优秀率60.9%,列全省第一。二是优秀学位论文取得重大突破,获2010年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篇(位列省属高校第3);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1篇,实现了零的突破,也是同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中最早进入“百篇优博”提名的高校之一。三是毕业研究生与学位授予人数达到历史新高。全年毕业研究生775人,其中博士生毕业1人,硕士生毕业774人;授予研究生学位807人,其中博士学位1人,学术型硕士学位717人,专业硕士学位56人,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人员申请工程硕士学位21人,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申请硕士学位12人。四是研究生在学科竞赛中佳绩不断。在全国第九届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研究生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在第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东赛区比赛中,我校研究生获团体三等奖3项、个人三等奖1项和个人优胜奖8项。

五、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研究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不断提高 大力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狠抓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与学风建设,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拓展工作领域,切实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确保了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大踏步往前走。本年度研究生就业率达97.78%,签

5 约率达95.69%,位于全省前列。

16.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按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要求,修订并出台了我校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生综合测评办法、研究生评奖评优系列制度、研究生“三助”管理办法等。形成了的我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

17.创新工作方法,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在新生中开展始业教育,加强专业思想与职业生涯教育,增强研究生理性把握人生的能力。与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和造就研究生理性平和的心态。建成“研究生思政工作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网络在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的作用。设置研究生岗位近400个,确实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组织毕业研究生参加了宁波、杭州、浙江大学等地举办的“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加强对就业困难研究生的推荐与经费资助,研究生一次性签约率达到了95.69%,就业率97.78%,名列浙江省高校前列,圆满完成年初学校所确定的就业指标。开展毕业生离校教育、新生始业教育等主题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理想抱负。拓展了网络班级、QQ群、虚拟学生组织等管理模式,确保了研究生日常管理的全覆盖。

18.大力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以及公寓文明创建活动。以建立宣讲教育工作长效机制为核心,以研究生和新上岗导师为主要工作对象,以专家宣讲、学术论坛为主要形式,共计开展校院两级专家宣讲报告23场、研究生学术论坛11场、新上岗导师专题报告2场,共有6700余人参加了各类宣讲教育活动。编印《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宣传手册》,请沈满洪副校长作“严明学术规范造就创新人才”的主题报告,开展“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网络考试,确保研究生入学的第一本教材、上的第一堂课、参加的第一场考试均是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方面的内容。另外,成立研究生社区联合会、实施干部教师联系研究生寝室制度,在研究生公寓中以开展了“文明寝室”创建活动、“寝室美化”大赛、“幸福下午茶”等活动,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研究生社区,拓展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

19.畅通信息渠道,确保校园和谐稳定。定期召开研究生座谈会,

6 实行辅导员例会制度与问题研讨制度,定期开展思想动态研判,及时解决了几起学生危机事件。对2012年所有面试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与普查,指导学院对近千名新生进行了档案整理与政治审查,把好入口关,确保了整年研究生的和谐稳定。

六、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和成效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在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构建起了全新的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推进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

20.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流程。本年度制(修)定《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文件(试行)》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13份,研究生培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编印《新生指南》、《研究生手册》、《学位与研究生文件汇编》等手册,进一步规范各类事务办理流程。

21.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工作成效。继续推进两级管理体制的实施,明确校院两级分工和合作;加强“学习型部门”建设,增强工作服务意识。推进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网上评阅系统、研究生新生自助服务网、研究生网上考试系统的开发,逐步推进“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总结

引聘培养研究生工作总结

研究生培养处工作总结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

研究生培养工作指南 参考手册

研究生培养工作要点

委托培养研究生协议书

委托培养研究生证明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合同书

研究生培养工作总结
《研究生培养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