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李向消息评论和通讯)[1]课件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5:23: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国土资源部党组做出决定:

追授李向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本报讯 (记者 赵凡)国土资源部党组近日做出决定,追授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原主任、党委书记李向“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共产党员向李向同志学习。

李向,男,1956年5月出生,1973年7月参加工作,197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内蒙古地矿局第二物化探队队长,内蒙古地矿局第五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第

六、第七届内蒙古武川县人大代表。作为新疆“358”项目办常务副主任和青藏专项青海项目办主任,李向长年奔波于西北数省区的崇山峻岭、高原戈壁,为地质找矿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呕心沥血、辛勤工作。2009年9月9日,在青海省西宁市筹备召开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青海片区工作会议期间,李向突发心肌梗塞,不幸逝世,终年53岁。

“决定”指出,李向同志是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共产党员的学习楷模。他对党忠诚,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共产党员的先进思想和高尚品德。他的一生是积极向上、辛勤耕耘、奋斗不息的一生。为宣传李向同志的先进事迹,激励国土资源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

1 党员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奋发进取,改革创新,在推进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中共国土资源部党组决定追授李向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决定”号召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共产党员向李向同志学习,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学习他牢记宗旨、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学习他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学习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业绩的进取意识;学习他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任劳任怨、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学习他辛勤耕耘、奋斗不息的人生境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像李向同志那样,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努力实践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决定”强调,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肩负着“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重大责任,任务艰巨而繁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为开创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2 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一个大写的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水 木

53岁的李向倒在他奋斗着的岗位上,还有很多远大的志向没来得及实现,还有很多创新的点子没来得及落实,但对于我们,他树起了一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旗帜。

所有认识李向的人,无论是在他生前还是在他去世后,都会为他身上散发的一种特质而感动,这种特质,概括地说,就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就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内蒙古地矿局第五地质勘查开发院发展举步维艰的时候,他立下军令状,用几年的时间,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支柱产业,发展多种经营,硬是带领职工走出封闭的大门,冲向市场,并且在竞争中把事业做大做强,让干部职工都看到了地勘事业的希望。

21世纪开始后,中国地勘事业面临新的转机,调任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后更名为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李向抓住机遇,在新的岗位上,搭建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提出了一个着眼长远的工作思路,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用十年的时间,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让一个原本处境困难的单位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单位总收入由最初每年几百万元达到了2008年的1.4

3 亿元。在他和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以地下水勘查和评价成果为龙头,各项工作均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造福当地百姓,推进经济发展,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地质找矿能否有重大突破,省部合作是关键的环节之一。李向在2008年之后就全力以赴地推进省部合作机制。两年多来,人们都记不清他究竟有多少次赴青海、上新疆、往返宁夏、甘肃和西藏,足迹遍布天山南北、青藏高原。在部、局的直接领导下,经过李向的努力推进,省、部合作机制在大西北逐渐形成。国土资源部与新疆自治区政府、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青海省政府、国土资源部与宁夏自治区政府合作开展矿产资源勘查的协议相继签署,3个省部合作方案均已启动。而李向最后就倒在这个为部省合作矿产资源勘查机制奔波的岗位上。

人的生命时间有限,但生命的价值却因对人类、对社会的贡献而有区别,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向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大写的共产党人。

总结李向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断的开拓进取之所以能够最终做有所成,是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方法。

在任何困难面前,李向从不低头,总是迎难而上,以雷厉风行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寻求突破,是事业发展中的

4 勇士。

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李向总是保持高度的清醒,认清目标,梳理思路,抓机遇,抓重点,是事业发展中的智士。

他注意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制度和人才作用,凝聚大家的合力,营造发展氛围,使困难的单位走出低谷,旧貌换新颜,是事业发展中的能人。

他任劳任怨、清正廉洁,有优秀的品质,是事业发展中的高人。

这样的勇士、智士、能人、高人,是我们这个时代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是地质找矿实现突破特别需要的将才。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形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肩负的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国土资源系统的党员、干部要学习李向同志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牢记宗旨、无私奉献的高尚思想,辛勤耕耘、奋斗不息的人生境界,更要学习他努力奋斗、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在国家经济社会腾飞的时代,在地质矿产工作作用越来越重要的时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5 用生命搏击事业

——记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原主任、党委书记李向

本报记者 赵凡 本报特约记者 刘扬正 喻红 一

2010年2月8日,国土资源部党组作出决定,追授李向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获得这一荣誉的是一位国土资源系统不久前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的共产党员李向。2009年9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原主任、党委书记李向在青海省西宁市筹备召开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青海片区工作会议期间突发心肌梗塞去世。

一个曾经熟悉的人突然离世,会让我们心里充满悲情。但用悲情这个词来表达国土资源系统众多熟悉李向的人的心情,远远不够。

这是一个太过朴实的人。他生在西部,长在西部,奋战在西部,最后又倒在西部。他的脸被西北的风吹红,高高的个头,看上去健壮的体格和与生俱来的西北口音,让他成为人们眼中典型的西北汉子。1956年5月,李向出生在内蒙古,这个出生,注定他一生命运与西北土地紧紧相联系:青春年少时在内蒙古武川插队;第一个工作身份是内蒙古的地质队员;从上世纪90年代

6 初开始从事地质矿产事业的管理工作,岗位先后是内蒙古地矿局和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这是一个理想信念坚定、做事认真、肯为事业拼命的人。尽管工作身份有变化、工作岗位有变动,但他坚持理想、追求完美的基本性格和品格特质从没有改变。17岁下乡插队,两年的农业生产劳动中,他不怕苦、不怕累,被评为先进知识青年代表并光荣入党,被推选担任生产队长、大队团总支副书记;当工人四年,他刻苦钻研技术,连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担任内蒙古地矿局第五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院长期间,他以院为家,全身心致力于单位振兴发展,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地矿系统工会优秀职工之友、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主持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后更名为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工作近10年中,他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创新开拓,常年奔波于西北数省区的崇山峻岭、高原戈壁,为地质找矿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呕心沥血,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先进单位,还相继获得区、市、省级文明单位、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这是一个有大志向、有工作思路、又注意工作方法的人。总是能在最苦最难的环境下,带领队伍走出低谷,他思想开阔,思路清晰,重视人才、严格管理,工作效率显著。

一向风风火火的李向终于累倒了。年仅53岁,李向倒在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青海片区工作会议筹备的最后一刻。

噩耗传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全体职工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

7 中。

2009年9月10日晚7点,经过17个小时的颠簸,李向同志的遗体从青藏高原回到家。40多位干部职工在风雨中静静等了两个多小时。

吊唁大厅,哀乐低回,挽联啼血。陕西省的领导来了,西安市的领导来了,退休的老职工来了,外聘的临时工来了,职工家属也来了……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在向李向遗体告别时哽咽下泪,语不成声。70多岁的汤中立院士由老伴搀扶着,要送李向最后一程。李廷栋院士颤抖着在留言簿上写下:李向同志的逝世是地质界的重大损失。

中心办公室主任回忆着李向最后的一段日子心如刀绞: “从7月下旬到他去世,近两个月时间,他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有一次我对他说:你不是想吃陕西农家臊子面吗?咱周末去一趟如何? 他很高兴地答应了。谁知隔了一天却告诉我说:臊子面吃不成了,得准备西北地区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情况的材料。没想到,一碗臊子面成了他的遗愿”

李向常说,困难只能吓退那些意志薄弱的人。

内蒙古第五地质勘查院曾经是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功勋地质队,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地质任务大幅减

8 少,单位发展陷入低谷,钻探设备陈旧、很多职工处在待业状态。

李向就在这时候来到五勘院当院长。1992年的早春4月,在全院职工大会上,李向立下军令状:两年内五院发展如无明显起色,班子成员集体辞职。

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他大刀阔斧地组织了几项改革:一是调整机构,消肿减员,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二是建立支柱产业,向工程勘察施工和矿业开发进军;三是多渠道筹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经过反复调研、思考,李向决定开发乌拉山金矿,彻底改变地勘院的命运。

由于地质勘查和地方的经济建设长期脱节,地方政府和群众对地质队伍进行矿业开发缺乏了解,金矿开发几经沉浮,合作伙伴先后退出。

有人想打退堂鼓,但李向说,“方向没有错,砸锅卖铁也要干到底。” 他带着技术人员先后几十次到市里向有关部门做专题汇报,讲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前景,希望地方政府了解地质行业和地质队。为节省开支,他们住最简陋的招待所,啃着冷馍。包头市市长胡忠听取汇报了解到相关情况后,非常感动,表示要坚决给予支持。

乌兰不浪金矿终于在五勘院这块“荒地”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1997年元旦刚过,一位深圳实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来到

9 塞外草原钢城包头。这位走南闯北的企业家怎么也没想到,在偏远的北部边疆,竟有五勘院这样一支实力雄厚的地质队伍。他干脆利落,只与李向打了两次照面就欣然拍板:投资400万元,与五勘院联合成立“北方矿业开发公司”。

五勘院变了。过去领导的办公室要求换岗位,调单位的人一个接一个。如今职工不找领导而去找市场了。

1998年,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的*视察工作,走访了河北、山西、内蒙古许多地勘单位,当来到五勘院时,眼睛一亮,伸出大拇指,对李向说:老李,干得好呀,我终于看到了地勘事业的希望!

对于地质勘查和调查研究单位的发展,李向有一套清晰的工作思路。

2000年4月,李向由内蒙地勘局调任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任副所长主持工作,那年他44岁。

当时的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专业单

一、人员老化、基础设施落后,职工住房紧张,特别是人才短缺, 由于单位经济状况不佳,8年都没有进过大学毕业生。

刚从内蒙古到陕西,环境陌生并不重要,压力主要来自体制、机制、结构上的种种尖锐矛盾。如何才能打开局面?

他首先在全所推行全员聘任制,建立分配激励机制,理顺管理关系。根据业务建设需要,组建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能源地质、地质工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实

10 验测试、GlS应用等八大业务团队,形成了国家公益性地质勘查骨干队伍的雏形。

与此同时,他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抓手,大胆引进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让这个研究所实现了人才总量较大增长,人才结构优化,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了由领军人才、优秀骨干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组成的结构合理的三级人才梯队。

2002年,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承担了“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当时单位还没有一支真正的水文地质人才队伍。在项目的实施中,李向的机构创新和人才战略开花结果。项目采取 “开放式管理”的运行模式,吸引了5所高校,6个研究所,5个地调院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内外地质调查队伍与科研院所的500多名技术人员联合攻关。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摸清了28.2万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家底”和赋存轮廓,为国家能源基地建设提供了依据,并先后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地质勘查行业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一等奖。 李向在管理中非常注重规范。他健全和完善了预算制度,建立了适应新体制要求的会计核算体系。推行目标责任管理,实施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干部的工作责任心。

一个科研调查单位,只有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积极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有生命力。2005年,李向应邀在《陕西省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科技行动高层论坛》就陕北水资源问题作了专题发言,到场的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眼睛一亮。

11 很快,榆林市政府就先后两次委托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承担榆神工业区供水工程水文地质勘察项目,该项目完成后将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提供水资源支撑。

西北一直是李向和他率领的团队工作的主战场。

戈壁荒原、大漠绿洲,中国大西北矿产资源丰富,但因为勘查条件困难,勘查程度一直比较低。

2006年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名为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工作职能拓展到西部几个省区的地质调查研究。责任更重,压力更大。

身为西北地区的干部,李向一直在心里发问:我们怎样在大西北打破地质找矿老格局?怎样联合各级部门共同做好地质找矿大文章? 2006年,他组织了30多位专家,花了几个月时间,把历年来西安所获得的大量区域性地质调查资料和矿产科研成果, 汇编出版了《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找矿潜力》一书,详细阐述了西北地区各主要成矿区带成矿前景、主要矿种及成矿特征。 2008年起,李向把建立省部合作机制当成实现西北找矿重大突破的重中之重。两年来,人们都记不清他究竟有多少次赴青海、上新疆、往返宁夏、甘肃和西藏,足迹遍布天山南北、青藏高原。经过他的努力推进,省、部合作机制在大西北逐渐形成。

12 2008年7月,国土资源部与新疆自治区政府在乌鲁木齐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展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及重要矿产勘查的协议。这个协议又被称作“358项目”,即三年有好的眉目,五年出鼓舞人心的成果,八年有令人为之振奋的重大成效。

2008年1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青海省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展青海公益性地质调查及重要矿产勘查协议。

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与宁夏自治区政府的资源勘查全面合作方案也已经通过专家评审。

而李向最后正是倒在了为部省合作机制奔忙的岗位上。

对于李向,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在包头内蒙古五勘院工作期间,爱人和孩子在呼和浩特,他则一年300多天都吃住在包头的办公室。

2001年妻子于秀芳从内蒙来西安,后勤部门在家属区为新来的李所长安排了一套最大的房子,考虑到单位职工住房紧张,李向坚决不同意,把房子让给了其他职工,自己则在单位附近租了一套两室的房子,一住就是三年。

当时西安地调中心正在艰难的转型阶段,李向忙得很少回家休息,从没有享受过国家规定的年度休假。有段时间,妻子见李向咳嗽得厉害,非常心疼,忍不住劝李向:“单位的形势已经不错了,你也该休整休整,调理一下身体,别再拼命了。”李向对

13 妻子说:“退休以后再休息吧,那时我一定好好陪你。” 长期超负荷工作,李向虽然人在壮年,身体状况却让家人和职工很是担心。有时候太过劳累,血压升高,反应很大,他就用手指掐捏眉心,揉按太阳穴抑制疼痛。看到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掐得变红的眉头,大家都心疼,极力劝他去医院检查,他却总说:我没有事!

严于律己,却宽以待人。李向把职工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刚到五勘院工作时,他看到院食堂炊烟不升,已形同虚设,很多单身职工在外打游击吃饭。李向到来后,食堂师傅只能给他煮碗面。他一边吃一边琢磨,单位就象是家庭,一个家庭再好亲戚不相往来,还象家庭吗?那么,怎样才能让这里的烟火升起来?想了又想,他决定筹集资金重新装饰职工食堂,安置四五个职工进食堂,凡是有招待任务,由办公室开好菜单食堂去办。炊烟升起来了,五勘院从食堂开始有了生气,而且越来越兴旺。

那些年西安地质研究所经济困难,办公生活条件差。李向到任所长后,把提升职工的幸福指数当成大事来抓。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收入逐年提高,职工住房和办公条件明显改善,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单位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职工评价说:“李向在西安地调中心的十年,是这个单位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大职工心情舒畅、团结奋进、共享和谐的十年。”

斯人已去,精神犹存。

14 2009年1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追授李向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号召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以李向为榜样,在推进队伍建设和地质调查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几个月后,向李向同志学习的号召,从中国地质调查局扩展到国土资源部全系统。

李向,一个奋斗不止的大写的共产党员,你一路走好。

烟草行业消息、通讯、评论投稿要求

消息、通讯、新闻评论各自的写法

消息和通讯的区别

消息和通讯的区别

消息和通讯标题的区别

明确消息与通讯

消息、通讯教学教案

消息 通讯教学教案

消息和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

新闻写法——消息和通讯的写作

李向消息评论和通讯)[1]课件资料
《李向消息评论和通讯)[1]课件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